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6篇 面积的认识教学反思,供大家参阅。
《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1
《面积的含义》这一课是学生以后学习面积单位和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因此本课的学习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有着很大影响。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了解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面积的大小;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本节课我创设了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理解含义。
二、操作实践,比较大小。
三、分层练习,综合运用。
四、回顾全课,小结延伸。
在第一个环节中,我先以故事导入,让孩子通过故事中兄弟二人圈地的方式初步感知面积的大小。
然后让学生看——看课件中的乒乓球桌面,荷叶的面,美丽的湖面。然后让学生找教室里的面,体会物体都有面。
比——比黑板表面与课本封面哪一个比较大,哪一个比较小,体会各个物体的面都有确定的大小。
听——听懂"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它比课本封面的面积大"这句话的意思,首次感知面积的含义。
摸——摸课本封面和课桌面,体会这些面客观存在,感受这些面各自面积的大小。
说——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比它们的大小。
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从而使学生形成初步的面积概念。
然后再通过平面图形认识面积。
出示这几种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先让他们认一认是什么图形,再指一指它们的表面,然后让他们比一比大小,说一说每个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各自的面积。
学生充分感受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
第二环节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难点,要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比较两种不同颜色彩纸的面积。学生边演示边汇报,他们有的用的是观察法,还有的学生想到了重叠法,(课件的演示将这一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
那这两张纸的面积谁大谁小呢?(重叠)有的学生认为黄纸的面积大。有的学生认为红纸的面积大。意见有分歧,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我抓住了“究竟谁的面积大呢?”这一矛盾,向学生提出: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好吗?这样把学生置于矛盾的中心,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给学生一个较为宽阔的探索空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这时有的学生想到了用手中的学具来测量,于是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实践,有的用长方形的小纸条量,有的用正方形的小方片摆,还有的用橡皮等身边的物品去测量,有的利用课前准备的方格纸去测量,最后通过组织汇报,引导学生总结出常用的3种方法:观察、重叠、测量。
这两环节的设计美中不足的是:适时的小结偏少还有适时练习的设计太过于强调周长和面积的区别对比,使本课面积概念未得到强化。应该减少两题周长的练习,另外再增加两题关于面积的练习。
《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2
本课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的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理解面积指的是物体表面的大小,在实际的“摸一摸”活动中,让学生体会面积与周长含义的不同,为下面几节课做好了铺垫。在练习中,我要求学生比较给出的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和自己画出的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重视启发学生运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丰富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理解,使学生体会了计量面积最基本的方法,即用相同的单位计量。
在教学时,不能把眼光仅仅放在课本上,而是应在把握、分析、钻研课本的基础上,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本进行再加工、整合,创造性地使用课本,使课本变成适合学生学习的材料。在让学生认识什么是物体的面积时,我没有简单地出示书上的两幅画让学生观察,而是先让学生观察老师是如何用手摸的、摸的是一个物体的什么地方,从而使学生产生想亲自动手试一试、摸一摸的好奇心,然后在我的引导下,由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法去找一找。学生在系统的摸、说、找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也初步感知了学习数学的一种方法。
《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3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时,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帮助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学生在生活中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体会。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适时认识面积的含义,学生直接使用“面积”进一步去观察、比较和描述。
重视对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在比较中完善和强化对面积含义的认识。学生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有较多生活经验,但对平面图形大小的认识相对陌生一些。教学时,启发学生运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把握面积的含义,为后继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4
今天这节课的内容是《面积的含义》,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的推理,来认识面积的含义,并学会比较物体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认识面积的含义。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物体,练习本的封面,课本的封面、课桌面、黑板面,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的基础上认识面积的含义。对于两个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比较(课前准备好的一条边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先让学生估一估,再操作验证。学生能运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比较,(重叠法、用直尺量一量、折一折后再重叠比较(折的时候注意,长方形中以哪条边来折),用同一张纸条比一比(课前我发给学生一张正方形纸、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小纸条),通过小组交流、汇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把握面积的含义,以致于想想做做中的第三题,学生能明白:利用数方格的办法能比较面积的大小,关键要看里面包含的正方形个数的多少就可以了,这也为后面探索有关的面积计算公式做了一点准备。思考题的练习中,学生能知道要求哪块空地用的方砖多,就是利用画一画的方法即“铺地砖”,数一数左边、右边各要多少块这样的方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生活化,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5
《面积的含义》是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第一课时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结合具体的学习情境,通过观察、想像、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大小的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从周长到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上的一个重大飞跃;在此这后学生还将学习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正确区分周长和面积,知道比较物体的表面和平面图形大小的常用方法,为学习面积单位和面积计算做好准备。
参考教参对这部分内容的解析,并结合自己的认识,我设计以“物体的面”为切入点,引出“面积”的概念,感知“面积”有“大小”,再进一步引出“平面图形的面积”,并通过观察、想像、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初步掌握比较简单图形面积的大小的不同方法。在以上尊重教材设置的基础上,我把感知“周长”和“面积”的区别渗透在问题中,引导学生思考,做到初步感知二者的区别。往下,我就三大主要环节,分析我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第一教学环节
【我的设计】本环节我设计情景引入新课,挥手HI~~(学生跟着做),顺势用我的手掌和同学们的手掌比较,追问:老师的手掌面大还是你们的手掌面大?手掌面的大小叫做手掌的面积。
【我的反思】这一环节的教学和学生互动,在学生兴致高的情况下引入新课内容。学生乐学,达到良好的预设效果。
第二教学环节
【我的设计】通过“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变一变”逐层推进。“比一比”是通过黑板的表面和数学书封面的大小比较引入“物体的面”和“面有大小”两个知点,通过“看一看”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面,让学生明确生活中的物体都有面,并引出物体的面的面积概念,再让学生“想一想”是否可以加入“面积”来描述物体面大小的比较,最后在“变一变”环节中学生把生活中物体面的大小比较用“面积”概念来进一步描述。
【我的反思】这一环节的教学建立在“相信”与“不相信”两个矛盾点上,一方面肯定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勇敢的“说”,相信他们能说好,不应怀疑而“带”学生说;另一方面又要允许学生说不好,对于说不好的学生要进行适度的引导,教学前应把握学情,思索引导的方法和度,当然必要的教学机智来处理“突发事件”,这就属于教师自我修养的积淀。
第三教学环节
【我的设计】本环节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首先我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片,让学生在“摸一摸”中明确“平面图形”也是有面积的,再过渡到对平面图形的面的大小比较上,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原来平面图形的面同样是有大有小,在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比较中,第一情景设置是通过“观察法”比较大小,但“观察法”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时,学生通过思考得出“重叠法”比较大小,但“重叠法”也不能满足时,我让学生合作探究性的思路,从而进入本课核心活动部分,最后在反馈中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还有“测量法”和“数方格法”。
【我的反思】这一环节的教学的处理失败让我有种挫败感,因为这是本节课的核心环节,也是教师对本节课重难点把握的重要体现,更是学生是否学好本节课的关键环节。教学中因为投影仪的使用失败,导致学生展示自我部分没有得到体现,而我也受此影响,对后续环节的教学处理失常,反映了自身修为不足,也是教学准备的不够充分,指导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改进。稍微感到欣慰的是,通过观察学生在活动时,大多能运用多种方法比较平面图形的面积的大小,说明学生基本掌握了这些方法,也算没有误人子弟吧!此外,另有一点不当之处是给学生提供了学具,虽然是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但学具具有“暗示性”。
第四教学环节
【我的设计】本环节是巩固练习,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图形的面积概念的理解,合情发展学生正确选择方法比较简单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的能力,尤其是“数方格法”的运用。在这一环节中我渗透了“周长”和“面积”的初步辨析,让每一个学生的小手动起来,在手势比划中感知二者的区别。
【我的反思】这一环节受第二环节的影响,处理得有些草率,没有很好的达到我预设的效果,尤其是渗透“周长”和“面积”的区别环节时间短了,学生虽然能够跟上节奏,也能正确区分,但思考时间不够,流于表面。
《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6
自学导航中的前两道题目是非常的简单的,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习的知识解决,最后一题需要预习书上面积相关内容,才能提出问题。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对较难。为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积”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我以信封引入,既帮助学生区分周长和面积,又自然地引出面积。认真预习的同学能提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体现了我校“善问”的课堂教学模式。然后,我从生活入手,感知物体的面有大有小,进行初步的物体面的大小比较,通过物体面的大小比较揭示物体表面的面积。再通过说一说,摸一摸活动,形成对面积含义的认识。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面积的含义。教学面积大小的`比较时,三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新旧知识迁移的能力,在教学面积大小比较时,以小组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发现比较方法为主,使学生掌握常用的比较方法,这样的教学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全面、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加深了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与合作意识。巩固练习教学时,主要让学生认识体会到比较面积大小方法的灵活运用。尤其是设计16个方格的轴对称图形,开放的习题更是让学生巩固应用本节课所学。
这节课上完后,自己也发现这课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
1、尽管我已注重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但在学生说什么是面积的时,语言表述得不是很完整,在今后的教育与教学中还要进一步加强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2、在感知面积的大小,初识面积的大小时,还应该让学生多实践、多摸,而且要让学生摸得到位、摸得具体,从而使学生体会面积的含义,体会面积有大有小。
3、整堂课的教学显得很平淡,没有波澜,没有激情,没有高潮,在驾驭课堂和调节气氛方面做得还不够。
4、通过《面积的含义》这堂课的教学,我觉得学生说得还不够,要尽量让学生多说,要相信学生,要多给学生机会。
5、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与课本表面。如在练习想想做做2时,不能只为完成习题而练习,应该给予学生练说的语言环境,四川省比江苏省大得多,安徽省的面积和江苏省的面积差不多……这样的训练,既巩固了学生对面积含义的认识,又联系了学生的已有知识,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面积的含义》教学反思6篇 面积的认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