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时间:2023-05-01 12:36:39 教学反思

  下面是范文网会员“huangshundunyonglie”整理的角的度量教学反思(共7篇),以供参考。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师教学反思 篇1

  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掌握更大数的读写,并能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认识近似数。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亿以内数的认识、亿以内数的读写、大数的改写以及近似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一些较大的数,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比较少,但现在的学生聪明可爱,课外知识丰富,喜欢有挑战性的数据学教学内容,虽然这些大数更抽象,对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但他们非常乐于接受挑战。我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创设情境,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人口普查、土地面积、生产总值等数据,使学生的学习情趣高,学习氛围浓。对于数一数,我加强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小方块,合作数小方块,给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十万在多大,一百万有多大,借助计数器掌握大数的数法,了解数的组成,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理解,对于数位顺序,数位,数级,计数单位及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位数等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从而理解这些知识。

  当学生初步认识了大数后,可以组织学生到各种媒体上收集一些数据,并能说一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以提高学生感受的程度。这时,“数”不再枯燥机械,而是很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本单元将多位数的读法与写法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因为这两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然,在教学中,可以先突出读法,在学生掌握读法的基础上,然后再讨论写法。在读、写大数时学生依靠彼此的帮助和题型都可以完成学习任务,在读写中间有零的大数的时候,碰到的困难比较多,我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让大家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会借助以前学习的经验和基础,较快较好地掌握了关于“零”的读写。一些比较大的数据,由于书写的不方便,需要将一些较大的数据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这样既方便书写,又便于读数。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收集的资料,放手让学生学习,通过观察比较,在读写数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改写大数的必要性。数据的改写是对数据表示形式的变化,它的大小并没有发生变化。在改写过程中我注重向学生说明改写后为什么要写计数单位的道理。如=960万,等号左边的数是以“个”为单位,一般以“个”为单位就不写计数单位了。而等号的右边是以“万”为单位,如果这个计数单位不写,那么就会变成以“个”为单位,这样两者之间就会相差很大。这些道理,可以结合具体的情景加以说明,以便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减少错误。近似数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的数,它与精确数不同,表示的仅是某一对象的一定范围。对于近似数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也已接触到,不过没有出现这样的概念。但是在教学中学生对这一部分的知识掌握出现较大的困难,主要是区分近似数与精确数的困难和将根据不同的需要取不同的精确值,这两方面的困难我通过以下教学进行解决。出示一些数据,有些是精确的,有些是近似的。可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并讨论为什么会形成这些近似数,从而让学生明白近似数产生的过程,以加深对近似数概念的理解。求近似数方法教材采用观察思考的方法,把一组不同的近似数放在一起,根据不同的要求,得出不同的近似数。让学生自己进行选择、分析,寻找其中的规律。总体来说,本单元的教学效果比较好,但学生粗心的毛病还比较严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加强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开放自主探索空间,实现学习的“再创造” ——《平移与平行》教学反思四年级《平移与平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平移又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教材设计了六个环节,首先通过“看一看”让学生发现平行线的特征;再通过实际操作“移一移”“折一折”,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平行线的特征;通过后面的:“说一说”让学生知道在我们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平行线,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画一画”,学会画平行线,达到知识与技能的结合;最后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知识学会在立体图形中如何找平行线,达到对知识的巩固认识的提升。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渗透新课程理念,大胆开放自主探索空间,实现数学学习的“再创造”。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创设情境,架起新知与旧知的桥梁。《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

  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新课导入时,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再平移铅笔、观看生活中的平行现象的图片,从中使学生抽象出平行线的特点和它与平移的关系,不仅架起了新知与旧知的桥梁,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更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了亲近感,激发了他们主动的探索欲望。二、强化动手实践,拓宽探究空间。《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必须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注重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例如上课一开始,我让学生根据原有平移知识来平移铅笔,从中发现平移与平行关系。再让学生通过“移一移”“折一折” “画一画”“找一找”的实践活动,经历从具体形象的操作中抽象内化平行与平移关系和平行的特点,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活动的探究性和创造性,而且体验到自已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三、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自已的观察和探索,自主发现、合理建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平行线的画法过程中,我并没有直接地讲授画法,而是让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先独立尝试,发现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已来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了问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更加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角的度量》的教学反思角的度量,一直是我感到头痛的一个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同时知识盲点也比较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突破重点与难点, 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上面三个层次来进行。第一层是课题的引进。我先出示两个角,让学生去比较两个角哪个角大?有人认为角1大,有人认为角2大。当他们在争论不休时,引入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角的度量”从而产生学习需求。第二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索能力的。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数,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一个从左往右,一个从右往左,中间正好是90”;“我发现量角器上90这个刻度与量角器上最下面这个刻度交叉在一个小点上”;“我从最大的刻度数是180这个数上猜测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我发现下面有一个小半圆,最中间有一个点”。你看学生研究得多认真,观察得多仔细!一节课下来我发现还是有学生会把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搞混,在画角和读角的大小的时候读错读数。还应再加强画角和读角的练习。《卫星运行时间》教学反思《卫星运行时间》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三单元乘法的内容。本课通过“有关人造卫星的知识”引入一些有关人造卫星运行的数据,让学生学会能对较大的数进行估计,并在具体活动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根据新课程理念,为了避免学生机械的操练计算,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多体会一些数学的思维方式,多让他们尝试探索,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运算的意义,并能用运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本节课是一节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课,我将重点主要放在计算方法的探究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再具体讨论;从而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有关人造卫星资料数据收集过程,培养学生收集数据的能力;2、学会估计生活中较大的数:对于一些学生来讲,估算较为困难。所以让那些掌握较好的同学交流下自己的估算方法,对于其他同学来讲,能起到示范作用。使他们在别人的帮助下慢慢的学会。3、自主探索:具体计算时,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计算方法探索。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对于学生多种不同的算法,只要他们讲得出理由,都应加以肯定。(但是老师在这里的鼓励性评价较少)不要求学生掌握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重点放在讨论竖式的计算方法上,并让学生说一说没一步计算的算理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篇2

  随着计算机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确实教育信息化提高了教学效果,多媒体演示使课堂声画并茂,所有这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让学生尽快享受到多媒体教学的好处,也为了探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我进行了“角的度量”的教学尝试。

  角的度量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八册第单元的内容,教学目标是知道计量角的常用单位是“度”,认识表示度的符号“。”;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射线和角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学习画指定度数的角和计算角的和差的基础。课中知识点较多,而新知识又较抽象、枯燥。以往大多是教师讲,学生看的形式。这节课上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信息技术,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操作中积累感性认识,逐步形成较为熟练的测量技能。

  片段一:复习导入:(1)请你判断一下图形中哪些是角?(2)你能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吗?(3)用眼睛目测一下两组角中的两个角的大小。通过设疑两个大小比较接近的角如何比较出他们的大小,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

  片段二:认识量角器和度量角:

  通过目测大小比较接近的角来引出量角的工具——量角器。认识量角器是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小组合作、教师引导的学习方法。其次是让学生自学课本,了解内外圈刻度的作用。并采取了边操作边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片段三:巩固新知:让学生测量不同位置放置的角的度数,量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的内角的度数。

  这一层次练习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新知,而且从测量中发现揭示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规律,为以后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上述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当浓厚,积极性很高。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是运用了多媒体,它把静态的量角器动态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学生才能从中看出蕴含的规律。

  整个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两点:

  一、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捕捉学生观察中的亮点。

  学习过程是学习环境主体与学习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应当为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创设必要的环境和条件,使得学生能国利用这些环境和条件主动学习获取知识。认识量角器是学习读数和量角的基础,而量角器对学生来说是较为陌生的。他们对它充满了好奇心和新鲜感。在此我让学生先自己观察量角器,给学生一个初步的感知,学生极易发现上面有很多的刻度和刻度线。但中心点学生发现较难。可在课上有一学生发现:“老师我的量角器上有一个小洞”。又有一个学生发现:“我的量角器上没有小洞,中间有一个相交的点”。此时我及时捕捉学生观察中的亮点,顺着学生的思维及时引导学生认识了这个小洞、相交点就是量角器的中心点。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必须更好地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体化服务。在测量角的大小时,电脑演示出不同位置、不同大小的角,媒体上量角器的移动使学生清晰地了解量角时如何放置量角器,如何看刻度。课件的演示效果较好,而且节省时间,形象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缩短学生自主探究后表述的时间,观察和比较能力得到了发展。

  在练习部分,电脑会对学生计算的答案进行判断,学生根据判断随机进行更改。我也根据反馈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并及时评判,帮助学生达到基本教学目标。不同题目、不同的难易程度尊重了学生的个别差异,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使学生在练习中进行了自我探究学习,尊重了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位学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的自主探究带来了乐趣,更给人以启迪。能让教师在课堂上游刃有余,让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但就课堂教学而言,信息技术的运用只是手段,它更应与学科进行整合。我也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力求使电脑从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工具,从而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篇3

《角的度量》属于“图形与几何”知识,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时资料,它是在二年级上册初步认识了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与二年级直观认识角相比,本单元资料则更加注重从数学概念本质的层面上学习理解相关知识。在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学习课线段、直线和射线,明白了角是由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这节课是学生在此基础上认识量角器,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本节课是精确量角、画角及角的分类等后续知识的基础。

  量出指定角的度数和画出指定角的度数都属于操作技能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量角器是一个陌生的测量工具,大部分学生都无法运用已有经验来度量角的度数。异常是在度量斜放的角或开口朝右或者开口朝上、下的角时,因不清楚量角器的构造与使用方法导致不明白该怎样放量角器;还有什么时候看内圈,什么时候看外圈也是学习难点。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孙常军教师精心设计了三个驱动任务,分别是:角1比角2大多少、仔细观察,看看量角器上都有什么和你能用量角器比较角1比角2到底大多少吗?在教学中,孙教师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每个任务的研究和交流中。学生们在本节课的研究性学习中,实现了真探究、真交流、真收获,教学效果显著。本节课主要有以下三个亮点:

  一、基于学情,退回到学生认知基础的起点,以适宜的方法引入概念。

  学生能否熟练地掌握度量的基本技能,较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理解操作程序和步骤的道理。“角的度量”虽然是一节操作技能课,但单纯的动作技能教学容易降低学生的思维水平,在操作中缺少思考与探究,更缺少猜想与创造。“角的度量”,是学生的空间观念从一维到二维的跨越,对“角”从定性认识到定量刻画的一次飞跃。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和用直角分辨锐角和钝角的学习经验,如何帮忙让学生建立并理解1度的概念呢?教师充分站在学生的认知起点,引导学生把就经验进行迁移。上课伊始,教师利用教1和角2谁大?大多少的问题,吸引学生把两个角进行比较,学生自然地用比较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和摆同样的角等方法进行比较,教师顺势引入1度的概念。这一环节,退回到学生的认知起点,为引出测量单位和测量工具的产生做了必要的铺垫。

  二、顺应文本,退回到基本技能的起点,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凸显知识本质,落实为理解而教的教学理念。

  量角器的本质是“单位小角”的集合,角的度量的本质是看被测对象中包含多少个“单位小角”,促使学生对这两个本质充分而深刻地理解是上好这节课的逻辑基础。为此,孙教师设计了多层次的操作活动,层层抽象出两个知识资料的本质。首先,经过摆大小不一样的角来比较角1比角2大多少,学生感悟到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之后,经过不断对折小角进行比较的情景,教师不断的追问:如果这个角再小点呢?需要在对折,继续对折,引发学生对测量单位,即1度角产生的需要的体验;然后,教师用多媒体演示角的单位产生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体会角的动态构成过程,为理解1度和量角器的构造原理建立联系。最终根据1度角产生的远离呈现了量角器,让学生独立观察量角器,帮忙学生理解量角器的构成要素,为学生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供给帮忙。

  学生在经历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了解了单位产生的过程,理解了量角器的构成要件和工作原理。用量角器度量角便会水到渠成。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同样,识“器”不误量角功,仅有熟知量角的工具才能在量角时做到游刃有余。“角的度量”不仅仅要关注操作技能的训练,更要体现知识技能习得与数学活动经验积累共同生长的教学理念。

三、着眼有效,按学生需求供给学具,保证了研究学习的效率。

  根据昨日跟翟主任的交流,了解了我们学校的校情,也得知我们学校的这些孩子是第一次上这种小课题课型,所以就在布置研究任务后给学生介绍了教师为学生准备的学习材料,以保证学生的研究有思路和方向。这些学习材料是经过试讲时了解了孩子们的想法后确定。每一种类型的学习材料,对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都有不一样程度的影响。根据学生的特点,应按需给予相应的学习材料,会让每种材料发挥其最大的成效。同时,能帮忙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有效理解知识,获得数学学习上的成就感。

  可能有教师感觉在这节课中没有让学生充分的去量不一样大小、不一样开口方向的角,怀疑学生是否熟练掌握了量角的基本技能。可是,经过这节课的课堂观察,发现学生能独立尝试量角,并且能正确使用内、外圈进行读数,度量∠1和∠2的度数只用了不到2分钟,我想接下来精确度量和画开口不一样方向的角学生是能够做到的。

  我十分喜欢在今日的课堂中,看到孩子们的那种有效的失败,我也十分喜欢孩子在小组研究和全班展讲时激烈的讨论,我更喜欢孩子在交流中被激活的那种活性思维,因为这些有可能给他们这个单元乃至今后的学习带来更多的思考力和学习的迁移。这种小课题课开启后,是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一个整体的改变,这样的改变,这样的开启,是用另外一种视野,用另外一种智慧,引导学生用更深的思维深入探究,用更高的学习兴趣去进行交流,孩子也将会带着我们打开数学学习的更趣味的一扇窗户!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优秀 篇4

《角的度量》这节课是在认识了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这也是一节操作课应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本事。因为这部分资料数学概念多,知识点多,操作的要求比较高。其中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0度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以及度数是看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都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以在讲授新课时注重培养学生认真、细致观察和有序操作的良好习惯,同时也激发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本事。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此刻两个地方学生理解掌握比较困难: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怎样看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为突出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在教学设计时凸显以下特点:

  一、在活动中感受知识,构建新知

  首先我出示了两个自制的活动角让学生观察,一方面复习角的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好基础,另一方面经过观察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长短无关,从而顺其自然的引出本节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的进取性。然后我还出示了教师的教学三角板与学生的三角尺比较同一个角,让学生摸一摸、比一比这两个角的大小,经过学生动手操作感受我们生活中的角,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更喜欢自我动手操作,发现新知识。知识的获取不仅仅用耳朵去听,要让学生自我去感受体会知识的构成过程,这样的印象才会更加深刻。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认识量角器的环节中,我让学生先观察自我思考,再与同桌合作交流,让学生自主探究量角器的相关知识。如学生发现量角器中有两圈刻度,有两个0刻度线,让学生自我发现知识比教师直接告诉他知识要重要得多。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尊重学生的想法,多巡视,多引导,与学生一齐发现讨论问题。将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次教研活动中教研组长也多次强调教师在课堂中是起主导作用,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我们要不断的反思怎样才能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经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自我做的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一、首先我在导入新课部分利用我们身边熟悉的事物作比较引出新知,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进取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更喜欢自我动手操作。

  二、在归纳量角器的使用步骤时,我总结概括出学生更容易读记的短句(点对点、线对边、再看另一边)让学生读起来郎朗上口,记起来印象深刻,为后续画角奠定基础。但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少数学生对于内圈刻度、外圈刻度不理解,所以就给量角带来致命的漏洞。

  2.由于角的画法的变换性以及量角器的摆放的不确定性,导致部分学生读错数。

  3.讲解时间过多,实际操作训练时间不足,学生没有充分熟悉量角的过程。

  4.对于学生的掌握情景不能面面俱到,异常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应当个别指导。

  5.由于学生综合素质不高,运用自主学习造成后面知识教学时间不足,拓展训练部分练习没有完成。

  最终,应对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我能够在不断的自我反省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角度量教学设计 篇5

“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资料。这节课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针对学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教师常常抱着习以为常的心态,要求在熟记量角“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很多的技能训练。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觉得学生有必须的难度,异常是中下层的学生,掌握的较难,在课前,我也预设到了这节课学生的难度,可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数分内圈和外圈,学生看量角器时,不论角的一边对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线,他们习惯看的是外圈的度数;有的即使外圈内圈看对了,可是在读刻度的时候,有时把四十几读成五十几,从哪边读过来在他们的头脑中比较模糊。我认为主要在于:

  首先是教具量角器与学生的量角器有所不一样,教具是木头做的,中心点与零刻度线找起来在黑板上看不清,不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其次是学生对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个方向读数容易受错觉指引,再加上有两排数据,有时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线没找准外,视觉上产生的错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景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我改变了策略,除了指名上来量角,团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习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样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还有,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志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篇6

《角的度量》这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是为后面利用量角器画角作准备的。这节课中让学生读量角器上的度数是一个难点。根据本班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时拟订了这样四条:(1)认识量角器;(2)会读出量角器上角的度数;(3)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4)培养动手操作本事和空间想象本事。

  本节课我认为充分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主要有如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在活动中探索,感受数学知识。

  我首先从学生比较喜欢的美术课中的人物简笔画入手,不仅仅复习了上节课中有关角的知识,并且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资料,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进取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更愿意自我去经历、去实践。学生或许会相信教师告诉他的,但更愿意相信自我所看到的,亲身经历的事,这就是一种“体验”。在教学中,我注重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与方法,经过学生的实际观察——操作——验证而得出的结论。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在合作学习中,我自始自终都是作为配角,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才是主角,是学习的主体。经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組与组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评价,取得正确的结论,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我时刻注意尊重学生,多巡视,和学生一齐活动,一齐讨论。鼓励学生大胆的阐述自我的观点,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3、在游戏练习中升华,挖掘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以致用是现代素质教育的追求,也是成功学习的内在规律。这节课后,设计了勇夺智慧星的环节,把本节课的知识融入到生动趣味的游戏中,不仅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进取性,更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经过学生的练习反馈情景来看,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地摆放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也多次出现了内、外圈刻度看错的情景。还应当进一步指导学生在量角之前先确定是钝角还是锐角,再读度数,这样就能够避免错误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三者之的和别。

●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培养学生关于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空间观念。

  重点:建立射线的概念。难点:使学生理解角的边是两条射线

  教学过程:

  一、认识射线和直线

  1.认识线段的特征。(下面的板书填在一个表里)

  出示线段(长4分米)。提问:谁来告诉大家,黑板上的图形叫什么?(板书:线段)

  提问:线段要怎样画?(按学生的回答画线段)。画线段时,开始和结束都要注意什么?

  指出: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我们可以用直尺量出线段的长度。

  谁能来量一量黑板上的线段,告诉大家,它的长是多少。现在看老师再来画一条5分米长的线段。

  2.认识射线。

  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老师延长第二条线段)就得到一条射线。(板书:射线)

  把射线与线段比一比,它有什么特点?

  指出:射线也是直的,它只有一个端点。另一方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地延长下去,是无限长的。

  直尺或三角尺可以画出射线:先点一点,再沿着尺的一边画射线。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条射线。

  谁再来说一说,射线有哪些特点?射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指出:射线只有一个端点,是无限长的,所以不能量出它的长度。

  3.认识直线。

  现在,我们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边说边把第三条线段延长就得一条直线。(板书:直线)

  大家把直线和线段、射线的特点比一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直线有哪些特点?

  谁来说一说,用直尺或三角尺怎样画直线?要不要点上点?为什么?直线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一条直线。

  4.提问:

  射线、直线是怎样得到的?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你能从延长线段得出直线这样的过程说一说,线段和直线什么关系吗?直线和线段又有什么共同特点?

  5.做“练—练”第1题。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判断,要求说明理由。

  二、认识角

  1.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初步认识过角。谁能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的角?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进一步学习角。

  2.认识角和各部分名称。

  角是怎样的图形呢?现在仔细看老师画三个角,联系刚才学的知识,想想角是怎样组成的。

  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问题,看第110页上面的三节。出示小黑板上的三个问题:

  角是怎样组成的?角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请你分别填在书上的括号里。角用什么符号表示?

  提问:角是怎样组成的?

  从这点(在黑板上点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画一个角?这个点叫做角的什么?这两条射线呢?

  谁能来写一个表示角的符号?教师说明角的符号“∠”的写法,并举例写成∠1,领学生读“角一”。

  提问:如果写数字2,应该怎样读?

  3.做“练—练”第2题。

  学生拿出三角尺放在课桌上,一边指顶点和边,一边自己说出名称。出示三角尺,并且手指每个角的三个部分,学生齐说各部分名称。

  三、课堂小结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2篇(角的度量教案及反思)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2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3篇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3篇(《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写写帮整理3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新课标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3篇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角的度量教案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2篇(角的度量教学反思不足之处)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2篇 角的意义和度量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2篇(角的度量的教学反思)

《角度量》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的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