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合集5篇

时间:2023-09-10 21:48:45 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篇1

  在青年教师课堂大比武活动中,我欣赏到了一节节精彩纷层的课,也让选择在靠后时间上课的我有些忐忑,翻看了教参后的实录,又上网欣赏了一些优秀课例,我终于确定了《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痛失父亲”部分的语句。围绕着教学目标我详细设计了教学过程,可临上课了,我却总觉得没底,于是请谢老师和组里老师帮我听了一遍。课刚上下来,谢老师问了我一句:“你第二课时准备上什么呀?好像第一课时都上完了?”其实新课标一直强调课时目标的设定问题,而我为了体现教学的连贯性和所谓的“精彩”,我还是身陷囫囵,无法明晰自己该做的。

  回到办公室,又和钱老师聊了好一会,对于“第一课时该上什么”,心中已有了一些主意。回家后,我重新审视教材,明确了两个课时的目标,“忍痛割爱”将第一课时的目标就定位在“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痛失父亲’”部分。这样的一个目标设定,反而让我有了“拨云见日”的明朗。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感情交融在一起,怎样将儿童的情感推向高潮,我在体会作者痛失亲人这教学环节中我做了如下的

  一、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身处地想像雷利当时的心境,想象雷利的爸爸凯旋归来的幸福画面。设计这个环节是不动声色地让学生与雷利的情感产生共振,也为后来体会雷利失去父亲那种深切的悲痛作好铺垫。学生动情的述说,使曾经的幸福与而今的物是人非的痛形成鲜明的对比,孩子们对战争的恨也就油然而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文本,披文入情,从而达到以情促读,读中悟情的教学目标。

  二、“落差”感悟,入情入境。为了指导学生感悟雷利“痛失父亲”的巨痛。在朗读指导方面,我通过“想象相聚画面——痛失父亲”“回忆父亲为人——痛失父亲”“想象父亲有所作为——痛失父亲”,通过这样一步步的指导,次次的回读,学生读得入情入境,读得感人至深。

  三、媒体的及时应用使学生动情,刺激学生情感。情境的设置渲染课堂气氛,多媒体出示“万人送英雄,鲜花赠英模”的画面,配上哀乐,指导学生体会雷利看到爸爸的灵柩时,心情是多么悲伤啊!黑色蜡烛的背景很好的切合了当时的场景,课堂教学也会因为情感的交融而变得高潮迭起,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回想这节课,自己的潜心钻研,学生真情的流露,使本节课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但本节课也还存在不足之处:结题部分没有很好地整合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反思、不断尝试,让自己的每一节课都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篇2

  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通过对两课时的教学过程的回忆,自我总结一下,进行教学反思。

  进行第一课时时,首先通过让学生看战区孩子们的悲惨生活,使其体会到战争给人类、尤其是给孩子带来的灾难,让学生很快进入状况带着悲壮的心情来学习。通过自由朗读课文、学生各抒己见、小组合作学习等几个环节,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在体会感受深刻的句子时,让学生自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的度没有把握太好,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没有进一步给与提示使其自我思考得出答案。最后指导学生怎样有感情朗读课文,效果还算不错。

  进行第二课时时,由于教学时间设计不合理,以至于后面的内容无法按时完成。因为这篇课文的一个重点是有感情朗读课文,所以在这节课伊始,便点名让四五个同学起来读,用了大约10分钟的时间,忽略了本届课的教学重点是课文的7—10自然段、划分文章层次及总结中心思想。由于时间浪费在朗读上一课的内容上,本节课只讲到划分层次,占用了下一节课的时间来完成本节应该完成的任务,实属不该。

  今后一定总结经验,接受教训。

  最后感谢老师的宝贵意见!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篇3

  语文课是情感的科目。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入情入境。由于我被本文深深地感染,为此在引导学生体会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时,我的心也随着学生的发言而隐隐作痛。雷利是多么怀念他的父亲啊!当鲜花捧来,蓝盔接来,而爸爸却永远不能再回来时,那时怎样的痛楚啊!我在朗读第3自然段时,声音不禁颤抖,热泪不禁盈眶,在音乐的渲染下,学生的情感也和我达成了共鸣,陷入了对父亲深切的缅怀当中。而在他们朗读的过程中,都能用心去体会,去感受,再化为动情的声音,每一句话的朗读都饱含深情。尤其是励芸同学朗读的2、3自然段,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受到了感染,引起强烈的共鸣,使课堂因为她的朗读而精彩异常。本文在感受雷利悲痛的同时也有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在教学“雷利的呼吁”部分时,我引导学生把自己融入语境,化成本文主人公去进行朗读实践。当学生一次又一次用慷慨激昂的语调来呼吁“和平!和平!和平!”时,全班同学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对于战争的痛恨,对于和平的渴望溢于言表。

  其实,读书,不是人在读,而是心在读,是心与心的交融,只有让学生进入读书之境,融入作者之情,才能激起共鸣的火花。

  二、立足文本,体现学生对教材的个性解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都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画出感受深刻的句子,并交流自己的体会。在交流时,学生能针对同一句话谈出自己不同的理解。发言的大部分同学能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周璐露同学能根据“蓝盔”加上了引号,体会到它的意思并不单纯是指一顶蓝盔,而是象征着和平。爸爸是想让雷利看到世界的和平。叶旭东能联系上下文对句子的意思深入理解。这一切,都说明学生对于文本有自己的认识,平时的语文课上的日积月累,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初见成效。

  三、教学课件简洁、实用,为教学服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篇4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感悟能力,但对文本的内涵还不能深刻解读,因此我采取多种策略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细细品读。再者,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内容有较大差距,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悟情、动情,激励学生大胆去想、去说、去品、去读。

  一、创设情境,悟读交汇,深入文本。

  在教学之前,播放视频《孩子眼中的战争》,创设情境,引发谈话。根据学生的谈话,我觉得学生对战争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也为后面的学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在教学“痛失父亲”这一部分时,我运用语言创设这样的情境:雷利是多么爱他的爸爸啊!当爸爸去国外执行任务时,他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爸爸带着蓝盔凯旋!到那一天,他要捧上最美的鲜花,还要和爸爸深情地拥抱! 可是当“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出示相关文段,交给学生有感情朗读)。在学生饱含深情地接读之后,让学生说说雷利这时会怎么做?会说些什么?这一创设,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被激活。教学这一板块,我通过语言情境引导学生把自己融入语境,化成文本主人公去进行朗读实践,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学生的`“读”因“悟”而更动人心弦,学生的“悟”因“读”而更启人心扉。

  二、广泛利用教学资源,将语文与生活结合

  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战争,了解它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何等的深重,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课前我收集了大量有关战争的资料及图片,通过自己的解说,从感官上予以学生刺激。在教学中,我创造性地还原课文的本真,创设情境,才易于学生感知、感受、感悟,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篇5

  我觉得这次的文本拓展是这堂课的点睛之笔,不仅延伸了课堂教学,而且对学生的教育深刻而生动,使孩子们终身难忘,整个课堂教学在这里得到了升华。

  这样懂事的孩子,懂事的.让人心疼。售货员阿姨心疼他,眼圈红了,打算自己买一辆小汽车送给他。如果是我,如果我可以,我恨不得捧来几十辆小汽车让小兵玩个痛快。可是小兵说:“不,谢谢,我不要。”礼貌地拒绝垂手可得的小汽车。为了什么?尊严?是的,就是尊严!妈妈一定教育过小兵:人穷志不短。

  懂事、孝顺,能抵抗诱惑,能细心体味到妈妈的内心感受……我不知道该如何形容这个不一般的男孩小兵。但有一点毫无疑问,虽然他家的物质匮乏,但是这个孩子将来一定会很了不起!

  这些是我读书时的感受。课堂上,我带领学生一起体会,感悟。从小兵对小汽车的喜爱、渴望,到他阻拦妈妈为自己买小汽车。从追究喜欢去不想要小汽车的原因,到思考为什么不要阿姨的赠送……教室里显得那么沉静,孩子们在思考,在感悟。我一直拦阻学生对小兵、阿姨做出评价,一直引导他们通过朗读感受这些美好的感情。有些情感,如果宣之于口,倒显得苍白无力。我希望,今天这篇课文的学习会给学生带来不一般的感受。果然同学们不负我所望,一次次有感情的朗读,一次次合情合理的想象,很多同学红着眼圈读完了全文。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合集5篇相关文章: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14篇(我是一个中国人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中国人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