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4篇 听听那冷雨全文朗诵,欢迎参阅。
《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1
昨天自己上了这一课,同时听了丁玲琴、叶红珠和陈梁飞三位老师上的同一篇文章,同时听取了其他老师们的意见,感触颇深。发现自己有以下的不足:
1、就教学语言来审视自己,一是普通话太彩色了,这是一位语文老师的大忌,因此下阶段应该加强普通话的训练。二是教学语言的美感也有待提高提高,像《听听那冷雨》这样语言优美的散文,教师的教学用语如果也能散文化、诗化,那就会相得益彰。
2、对文本的解读深度不够,发现自己的文学修养有待提高,平时要多读书,多看些文学尝试独立处理教材,独立解读文本,改变几十年离开教参就无法教学的恶习。
3、幻灯片的制作水平有待提高,这节课的语言鉴赏部分如果做了超链接的话,可以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来及时呈现内容,对学生回答中涉及的语言现象进行及时的总结概括。
从其他老师的上课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或改进的方面。
1、教师教学时说话的语气语调应跟教学的内容想吻合。
2、问题的设计要清楚,外延要明确,如果含糊不清,学生的回答就不会朝着教师预设的方向去,教学过程的展开就不顺畅。
3、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与引导是一门重要的艺术。评价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是否在点子上将影响到整个教学流程的展开与教学目标的达成。
4、多媒体的运用不能一味追求画面的漂亮,有时色彩过亮的画面反而会分散了学生对主题内容的注意力。配乐也要考虑与课文意境的一致,并且音量的大小都要控制。
《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2
走上讲台半年多,也陆陆续续接触了很多文体,但是对于散文,我总觉得自己不能教好。散文,在我看来是给予了作者许多细腻情感的文体,教好它首先自己要有很充分的情感体会,而这个情感体会对于我来说,有时候不是那么容易。
执教《听听那冷雨》时,我把重点是定位在对课文这种文化乡愁的把握。但是文化乡愁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太遥远太模糊,他们根本不知道何为文化乡愁。于是我很困惑,怎样能够通过我一堂课的讲解让学生体会到余光中的这种惆怅与凄迷呢?
首先我想到的是从修辞入手。本文通感以及叠词修辞的运用是一大特色,于是我引导学生去发现文章修辞的美妙之处。不过紧接着我又发现一个问题:学生能知道修辞的妙处,但却不知这些言语和文章的感情有何联系。于是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从字词入手,分析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了怎样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发现,教师提问题的`时候不能将问题设置的太复杂,一来学生要费时间揣摩问题,二来有些学生可能听不大清楚。所以我就非常直接简单地提出我的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终于学生们发现了文章蕴含的乡愁,但他们也就仅仅解读到乡愁。关于文化乡愁,我又顺势进行了一番讲解与引导。
但这节课留下了的一个问题是,怎样把散文上得生动,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能因为这一堂课而有所收获。
《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3
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很难,由于他语言上的特点。很多学生全向我反映读不顺,感觉不对劲。写景散文只能靠读去感受语言的优美。结合自己几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值得记录:
1、预习至关重要,课前必须熟读课文,不然课堂上老师再精彩的讲解都有可能没有良好的效果。
2、作者的生平介绍,理解文章所写时的社会背景、历史现状才能更好的领会文章的感情基调。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充分了解作者及其一些作品。
3、文章第十自然段中“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一个男生提出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停顿,第一种是“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另一种是“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有点出乎意料,让我激动。两种停顿就是两种气势,两种画面,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这就是大师的.手笔。
4、好的写景散文是连贯而一的,这里却是节选,使文章失去了应有的美感,也防碍了学生的理解。文章的开头提到了著名导演安东尼奥尼,学生对于这个意大利电影导演的风格一无所知。有点反感这种节选的形式。这种经典的散文只有在不断的朗读、品味才能理解,才能感悟语言的美。越来越感觉学生的学习很被动,早自习时间如果不是老师督促根本就不愿开口大声朗读。学习是自觉的行为,只有怀有对知识的渴求之心,才能有所收获。
《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4
“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带着这样的想法,我与我校两位教师共同进行了一次“同课异构”的尝试。我们选择的是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听听那冷雨》。在确定了课题之后,我不敢怠慢,立刻着手准备。《听听那冷雨》是一篇美文,同时,这篇文章也很厚重,郁结在优美的文字中的是一个优美的意境,沉淀在意境中的是余光中先生深沉的乡愁以及强烈的.中国古典文化的情结!这样的文章,要在一堂四十分钟的课堂上面让高一的学生理解这些内容是很有难度的,因此课堂势必只能取一点而无法涵盖其他,于是我就选择了让学生领悟余光中先生寄寓在“冷雨”之中的深沉的情感作为我课堂的目标。
出示余光中的《当我死时》,再一次感受余光中先生浓郁的乡愁和对中国文化的深深眷恋。
上完课后,我也去听了我们另外两位老师的课,胡春英老师的课主要是引导学生体悟《听听那冷雨》这篇文章中优美的意象以及意境,进而上升到引导学生掌握欣赏散文的意象意境的方法,对学生来说,很有指导意义。而刘燕老师则以朗读为课堂教学的手段,让学生在美读中体会文章的情感。两堂课都上得十分大气,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精神和新教材的理念。通过这次《听听那冷雨》的“同课异构”的教学,我认识到应该文本是学生体悟文章的基础,学生只有在真正吃透文本的情况下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而且我也似乎理解了新课程中倡导的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创造者这个观点,同一篇文章的课程资源可以通过不同渠道和方法加以利用。文本的研习、阅读方法的教授、阅读能力的训练、文化的感染和浸润,都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个性、活力和生机!这也许正是新课程的所追求的目标吧
《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4篇 听听那冷雨全文朗诵相关文章:
★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读后感范文9篇(读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