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反思11篇(数学老师的教学反思),以供参考。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反思1
作为班主任,在开学初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整顿与管理,整个班级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生的学习风气与班级集体氛围有了很大的好转。十月份,我将工作重心放在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化管理上:加强学生文明礼仪习惯、个人卫生、课堂常规要求、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个别调皮学生及后进生的思想教育,任用我班的唐岩欢同学为班长;完善班级综合量化评比制度,做到奖罚分明、有错必究,更促进了学生的自觉性。
作为数学老师,在第一单元检测中,三年级的平均分较差,因而我从以下方面扭转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方效率:课堂上减少老师讲,尽量挤出更多的时间给大家练习,每节课都会让一部分学困生到黑板上做题,以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严把作业关,不认真完成的.要一追到底,直到交上来为止,不合格的作业一定要重新做过,错题必须认真改正;加大培优补差的力度与容量,第一单元数学不合格的学生重点补习。通过这段时间的努力,我们进行了第二单元的检测,两个班的平均分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不仅很多家长较为满意,更多的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劲头更大了,积极性更高了 。
虽然一个学期已经过去了一半的时间,学生们在不断进步。我相信,在各科任老师的共同配合下,在同学们高涨的学习情绪中,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大的累累硕果等待着我们师生共同去撷取。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反思2
简便计算是小学计算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的理解是:简便计算应该是灵活、正确、合理地运用各种性质、定律等,使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从而大幅度地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可是随着简算类型的不断增多,学生开始对一些类型混淆了,随着简算方法的多样化,简算的准确性也大打折扣。于是,我开始困惑、开始思考、我开始发现:简算不仅要求学生能明确运算顺序,正确计算,而且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甚至要有一些直觉,能够进行合理的分析,找出其中能够进行简便运算的特征,并合理地进行简便运算,所以有必要进行一次系统的整理与复习,帮助学生理清当中的奥秘。
本节课主要的教学流程是:
一、从常规的口算入手,让学生通过口算初步理解口算的一些技巧,
二、通过学生对本单元知识进行整理,并进行汇报,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唤起回忆;
三、利用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例,让个别学生进行汇报,并特别提醒同学注意的地方,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发生;
四、通过题组的'对比,让学生找出哪些能简算,哪些不能简算,进一步理解简算的要求和特点,然后基本练习、综合练习的应用进行反馈,达到练习的目的。
本节课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是:
1、能让学生自己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系统的整理,培养了学生概括和归纳的能力;
2、从学生的错例入手,让学生从身边的典型问题入手,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改正,同学之间及时提醒等方式,减少错误率的发生;
3、通过课堂上多让学生说一说、评一评等方式,培养了学生分析说理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学得更加有自信。
4、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如:88125,学生做出了两种答案:
①、88125=80125+8125=10000+1000=11000;
②、88125=11(8125)=111000=11000。我请学生分别介绍了他们的想法,他们说:第①种是把88分成80+8,再利用乘法分配律,让他们分别同125相乘;第②种则将88分成811,然后利用乘法交换率和结合率,先把8与125相乘,最后再乘11。
首先肯定答案都是正确的;两种解法的区别是,分解的方法不同,第①种解法是用加法进行的分解,所以使用的是乘法分配律。
第②种解法用乘法进行的分解,所以使用的是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方法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处,希望同学能有侧重点地选择算法。最后强调:简便运算的思路会有很多,只要把握凑整这个解题关键,正确、合理地使用运算定律,就是正确的。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了单纯的简便运算,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初步理解了学以致用的道理,真正理解了书本上的知识必须运用到实际当中去的道理。
本节课仍有不足之处:
1、本节课对于把一个数拆成两个数的形式可以是相加、相减、相乘、相除等形式,可是在这节课中出现得不是很明显,对于学生概括知识点不是很全面;
2、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小问题,在后面教学中要更加注意;
3、对于中下生的辅导,兼顾得也不是很周到,如:算理的分析、书写的理解、式题的特征等,可以通过老师的点拨、同学的帮助等形式进一步让学生不掉队。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反思3
今天我上了小数乘整数的第一节课。课堂上我没有使用书上风筝图,而是利用课本第7页的第2题表格:先填出课本的价格,再计算总价。因为新学期刚开始,同学们刚拿到新书,让他们直接在自己书上找出单价,这比风筝情景图更让他们感兴趣。而且让学生把自己寻找信息能以表格形式整理好,更简洁明了。我教第一个班级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学生都提出这些书一共化了多少元。根据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用加法解答。在反馈中有的学生直接口算的,有的同学是列竖式解答。我让他们说说怎么想的。然后我再次强调了小数加减法竖式中一定要小数点对齐。结果在讲小数乘法时,写小数乘法竖式格式错误很多,许多同学都是象小数加法那样写,只记住小数点对齐。
在第二个班级执教时,我索性自己直接提出如果买5本音乐书要多少钱。3.4×5这个例题很有典型性,对于三种算法的理解学生掌握的比较好,和对乘积中小数末尾有0的'处理都解决了。然后让学生计算买15本,23本多少钱。在乘数是两位数的小数计算中出现问题比较多:计算中间过程出现小数点;还出现先撇掉乘积中0,再点小数点…我是这样引导的:把小数3.4看作整数34后,就变成了整数乘法34×15,那么计算过程中还会有小数点吗?到底先点小数点,还是先去0,我让学生讨论,在讨论中学生明白,只有在小数中末尾的0才可以去掉,所以点上小数点后才是个小数,才具有小数性质,小数末尾的0才可以去掉;不然如2400是个整数,去掉末尾两个0,变成24,就缩小到了原来的1/100。当学生意见产生分歧时,却又说不清其中道理时,老师让他们在争论中,对比辨析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只有经过这样体验获得知识才是深刻的永远的。
由于第二节选择的例题更有典型性,而且把本课要受干扰负迁移的小数加减法竖式索性回避了,所以新授课讨论时间比较充裕,教学效果也明显提高。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反思4
本节课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及连加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一节课紧紧张张,很充实,也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本节课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到位,教学效果良好。
一、用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摘西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整节课始终使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
二、本节课还重点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和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交流的环节中,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情,鼓励学生在众多的'信息中选择信息,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在拓展延伸的环节中,又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聪明才智,鼓励学生自主编写题目,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
三、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是和合作学习相辅相成的。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合作交流之前,给学生充分的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不仅有助于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也有助于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而独立思考之后把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大家一起交流,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各种个性化的算法进行比较分析,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之间互相帮助、相互接纳。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反思5
今天,我讲了《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整节课下来,我感觉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需要值得自己反思和借鉴。
1、情境的创设由生活中的乘车问题导入,数学源于生活,抓住这一点,让学生处境生情,以乘车情境作为导入,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同位的交流,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途径。由于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很显然提出的乘车方法也就很多,但针对这节课的设计,我只是选择了其中的一组方案进行学习。情境的导入,为学习新知做好了铺垫。
2、探索新知由乘车方案入手,让学生尝试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对于解决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口算的方法、摆小棒的方法等多种方法进行计算。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课堂上孩子们基本上应用了口算的方法,只有几个孩子用了列竖式的方法进行了计算,针对孩子的做题方法,只是让孩子展示了口算的算理,对于笔算,指了一名学生进行了板演,此时让孩子认真观察孩子的.笔算方法和过程,并且让板书的学生说了自己计算的过程。此时的我,有了新的想法,立标课有一定的模式,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竖式的写法也是一种模式,学生的第一感觉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学竖式的写法时,我在黑板上进行了板演,让孩子们接触模式般的印象。
3、展示交流根据板书的竖式,但对于如何计算,便把这个问题交给了孩子,先让学生同位之间交流算法,然后学生展示,在展示的时候,有的学生从个位算起,有的学生从十位算起,对于这些竖式的计算方法,我并没有提示孩子非得从个位加起不行,而是给学生留有了下一步学习进位加法的计算空间。在教学进位加法时,学生对于从个位加还是从十位加产生了疑问,有的学生说,从十位加好,有的学生说从个位加好,并阐述了自己的理由(从十位加太麻烦了,个位进的1要加上,还得把十位上的数再擦掉,不如从个位加起方便。给予学生所说,学生进行了练习,从中体验了知识的生成过程。
4、巩固练习以基本的笔算开始,加深学生对于本节课的认识,同时提高了学生对笔算算理的理解。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反思6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句实实在在的话,只有真正做到了,数学才不会是一些枯燥的计算,而是真正让孩子们得到成就感,得到快乐的一门课。
在期末测试后,批改三年级数学试卷的时候,遇到这样一道题目:
算式“120×4÷3”还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请试着写出一个能用它解决的生活问题。(提示:完整地表达数学信息和问题,不解答)
这是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当然孩子们的回答也是五花八门,可是有一种答案却让我为之担忧,答案是这样写的:
我计划每天吃120个苹果,4天吃完,实际上3天就吃完了,平均每天吃几个?
看到这样的答案真是让我哭笑不得,可是根据题意提问题,从逻辑上来讲是没有问题的,可是联系生活实际呢?显然这是脱离了生活实际的。如果只是单纯地为了迎合计算的需求,而去提问题,这样学习数学还有什么意义?这样的学习,是完全不能迎合现在素质教育,与生活实际越来越贴近的考试题目的。也违背了我们学习数学的初衷: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我们要做的,就是拿生活中真实的事例来讲解数学,而不是为了让孩子们单纯地学习计算。数学其实是一门特别有意思的课程,他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其中的逻辑,条理性,各种各样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都是在我们长大之后怎样处理事情的方法的原始积累。
二年级的数学中会出现类似这样的题目:
有33人去旅行,要坐车,每辆车最多做7人,至少需要几辆车?
有些孩子的答案是这样的:
33÷7=4(辆)……5(人)
答:至少需要4辆车。
这样的答案显然是错误的,尽管在算式当中出现了4辆。联系应该生活实际想一想,33人去旅行,那就要求每个人都要坐上车,一个人也不能落下,这就要求剩下的5人还需要1辆车,所以正确的答案应该是:至少需要5辆车。
还有这样的题目:
小明拿16元钱去买笔记本,每本笔记本5元,最多可以买几本?
正确答案应该是这样的:
16÷5=3(本)……1(元)
答:最多可以买3本。
在这道题里面,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剩下的1元钱,是不够买笔记本的,所以只能剩下了,最多只能买3本,而不能再加1本。
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数学,其实它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没有一层不变的'方法,最好的方法都是结合生活实际想出来的。
所以,我们在讲解数学课的时候,与生活贴的越近,才越有意思,与生活贴的越近,数学才越好教。千万不能为了单纯地解决计算问题而去讲解方法。对于小学的数学教学,任何脱离了生活实际的数学都是毫无趣味性可言的,也是枯燥无味的。
让我们努力把数学教的有意思一些,有趣一些,那就走进生活当中,去讲解我们的数学吧!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反思7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主要策略是通过从学生喜欢的课本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然后通过组织学生实践操作,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量出的结果不一样;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长度有时量出的结果一样,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为了使学生能够真实的感受到统一长度的必要性,我叫孩子准备好了要用的学具,曲别针和一角的硬币7个。课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初步体验了用不同的长度作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接着又用不同的长度做标准去测量不同的物体的长度。在这一个活动中有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直尺去测量课桌的长,然后再用曲别针去测量数学书的宽。显然教材设计者充分考虑教具的实用性,让孩子能够比较方便。而且是为了让学生的比较容易进行比较,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的。但是孩子在测量课桌的长的时候,由于学生用的尺子长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测量的结果也不一样。但是这一活动恰恰又让学生体验了用不同的长度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体。
这节课,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感觉上得太匆忙,不轻松。而且,每次总有个别学生不带学具,不认真听操作要求,这也是个问题。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控制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的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计量工具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做单位,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这是一节实践性较强的活动课。我设计了一系列活动。如:设计了观察直尺,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让他们通过观察、交流,掌握直尺的基本构造,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认识1厘米,安排了三次活动:第一次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第二次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宽度、牙齿、开关、纽扣、小奖品的宽度等等,我想对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
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较、交流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今天课堂上学生都用“把物品左端对准0刻度,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种方法,在判断中,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在这里我让学生比较了两种不同的量法,学生认为第2种量法从刻度3量起比较麻烦,要数或者要算。但也是可以的,我想体现方法多样化,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在量一量,填一填这个活动中,留给学生很大的实践空间,既让学生测量已知物体的长度,又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熟悉的物体来测量它的长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达到了在玩中练,在练中玩的学习效果。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能明白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而且也学会了如何利用刻度尺量较短的物体长度。但也有个别学生在量物体长度时总忘记对准“0”刻度。在今后应该多给学生提供测量的机会,以便熟练掌握测量方法,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同时也要对少数落后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对于这节课中涉及的估测内容学生们完成得不好,估测能力差,大部分学生是靠用尺子量来完成估算习题的,比较依赖测量工具。我必须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上多下些功夫,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活跃。还有一个不足之处是第二种方法也是一句话带过,有的没有掌握好。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反思8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1班和2班数学科任教师。一年级学生由于刚进校,因此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学生对课堂学习不太适应,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较短,但他们都有强烈的求知欲。根据学生的情况以及教材的特点,本学期我在教学中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钻研教材,备好课。
作为一位老师,你的本职工作就是要教好书,而要教好书,你首先要了解教材。了解教材,就要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幅图、每个符号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材料,怎样才能教好。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真拟订好教学计划。根据每节内容,认真确定好教学目标。
二、认真组织课堂教学。
一年级教学内容少、浅,所以在课堂上很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上课习惯。要组织好一节课,须得下一番苦功夫。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使教法新颖,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反馈。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教学时采用直观教具演示,让学生看得见,也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口说一说动手的.过程与结果,从而达到动口、动手、动脑的目的,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官。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讲练结合,练习中多以游戏形式进行,让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教学数的组成时,以“对口令”、“拍掌”、“出手指”等游戏进行练习,教学10以内加减法时,以“开火车”、“对口令”、“抢答”等游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不仅感兴趣,而且记得牢。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学得乐,乐于学。
三、及时作好教后反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动能力,有些学生课堂上常开小差,对老师教的知识掌握不够,针对这种情况,我对每节课的作业及时批改,认真反馈,及时发现,及时辅导。对学困生除了学习上多辅导,同时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多与他们交谈,把师生的距离拉近,逐渐使自己成为他们的朋友,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帮助他们进步,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反思9
教学《元、角、分》,我就结合实际让他们去发表他们的意见,在解决自身的数学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实际问题。这时的教学已不再是单纯的'"掌握知识",而是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教学意义已大大超越了教材本身了。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反思10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最重要的是教书育人,而要做好教学工作就必须具备精湛的专业水平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为了以后更好提高教学效果。经过一番深思,我个人觉得数学教学,应该作到夯实“三基”,理顺知识网络。促进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巩固掌握相当关键。我从中得到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在一堂课上,有时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二、高度重视新课程新增内容的复习
新课程新增内容较多。现行教学情况与过去相比,教学时间比较紧张,复习时间相对短,新增内容考察要求逐年提高,分值也不断加大。在新课程试题中,有些题目属于新教材和旧教材的结合部,在试题中采用新旧结合的方法。
三、把握教材,注重通性通法的教学、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工作
在自己作题时有意识的找出最佳方法,尽量不要有较大的思维跳跃,同时结合参考题解加以取舍,也可以把精彩之处或做错的题目做上标记。查漏补缺的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除了把不同的.问题弄懂以外,还要学会“举一反三”,及时归纳。总之,今后我要认真钻研数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虚心向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同时积极主动的学习老教师的实际教学方法,与此同时,我努力做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好学生的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尽量少留下一些遗憾。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反思11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将“解决问题”列为课程目标领域,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用数学”的一系列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载体。我执教的《用数学——金色的秋天》一课则是小学阶段学生第一次接触“解决问题”,怎样设计并执教使学生即对”解决问题”有初步的认识又为以后”解决问题”教学打下教好的基础呢?在认真研读了教材和教参后,我设计并执教了该课,一节课下来有失有得。
一、“用数学”重在启蒙教学。
(1)由于一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教材中的内容以“情境图”的方式展现,以大括号表示总数,以?号表示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在出示情境图后,我让学生看图中有什么,学生回答有4个小朋友在捕蝴蝶,2个小朋友在挖泥,我及时告诉学生像“4个小朋友,2个小朋友”在数学中我们把它们叫数学信息。了解了?号后,我告诉他们要求“一共有几个人”是数学问题。然后将数学信息与数学问题完整地给学生讲述一遍,意在让学生初步感知”解决问题”中有数学信息与数学问题这一基本结构。
(2)在学生了解了图中包含有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后,我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他们说好3句话,是学生感悟简单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学生通过同桌互说,全班说,自己给自己说,初步体会到2个数学信息和一个问题组成一个简单的应用题,初步孕伏简单应用题的基本结构。
二、以问促思,理解算理。
一年级教材中的“解决问题”无独立单元,都是与计算教学结合起来渗透在各个教学内容中的。这样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有意识的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体会加法与减法的运算意义,让学生从数量关系的角度去建构运算意义与解决问题之间的桥梁。在教学中当学生列出4+2=6时。我追问一句,“你是怎么想到用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在学生列出7-3=4是我仍追问“你为什么用减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通过解释进一步明白了吧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要用减法。其次让学生胡文算是个部分的鼠标是什么意思,学生在互问互答中进一步理解了加法和减法的意义。三、在练习中对比。在本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2幅图,让学生在图中贴大括号和?号。其意在让学生根据我提供的情境图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提出加法与减法问题后对两幅图中的问题进行对比。从学生的练习情况看学生能够区分用加法,减法解决的不同问题。在设计本节课时需不需要对两种类型的题进行对比讲解,我思考了很长时间,但是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放弃了对比讲解,因为这是一节解决问题的起始课,其后的8910的加减法也安排了“用数学”的内容编排体系与教学目标与本课的差不多,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也进行对比讲解,这节课只是在最后的拓展练习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用加法减法解决问题的不同。在这节课中由于在练习中一道题的出现导致了学生较多问题,学生出现了4+2=6,4-2=2的问题,在课后同平行班的老师的交流中我觉得在这里这道题的出现较抽象,低年级仍以情景图为主,而这幅图脱离了实际情景,学生理解较困难。
我觉得在备课过程中还要深钻教材,对教材要吃透,这样才能上一节成功的课。
小学数学老师教学反思11篇(数学老师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工作总结3篇(数学考试反思1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