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竹节人》教学反思3篇(竹节人教学反思简短),供大家参考。
《竹节人》教学反思1
《竹节人》是一篇精读课文。本课主要写了“我们”当时迷上了竹节人,并且自己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的过程与乐趣,最后写老师没收了竹节人,也偷偷玩竹节人的趣事,表现了孩子们甚至老师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与热情,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表达了儿童的喜悦与满足,字里行间流露出简易的物质带来的心灵的快乐。
一、教学效果
本课教学效果很明显,有以下几点:
1、从整体把握,分成几部分来把握。因为本课的课文比较长,为了避免知识体系的混乱,我让学生首先从整体上去把握文章的线索,通过“做竹节人——玩竹节人——竹节人被没收——看到老师偷偷玩竹节人”这样的一条线索,让学生对整个课文内容在心中构建起来。
2、在读中体会文中蕴含的感情。在把握线索的基础上,让学生们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文段,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通过同学们之间互相讨论,互相补充,使得他们对本文作者字里行间所表达出来的喜悦与满足有更深层次的体会。
3、在读中让学生体会到文中蕴含的感情的同时,让学生知道带着不同的目的`去读,读法也会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在为了完成叫别人制作这种玩具的任务,我们在朗读课文的时候应该先快速地读全文,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地读。
4、在品读文中的经典词语和句子时,我在教学中引领学生运用“抓住文中的具体词语和句子,通过联系生活来想象”的方法学习,例如,描写老师没收玩具时“虎视眈眈”“大步流星”“怒气冲冲”等词语,将老师的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详细地刻画了几个场景,整个过程有详有略,错落有致。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我在本课中通过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准确地把握了本课的目标。本课是一篇回忆类文章,语言夸张而又富有童趣,同时贴合学生的生活,能够激发学生自身情感的体悟,因此我通过放手让学生分析课文、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与自身童年生活比较,了解体悟作者的感情。通过朗读充满童趣的语言,同学们参与度很高,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效果很好。
三、不足之处
本课中,因为课文比较长,在分析课文时,我的指导比较多,课堂上,学生们的参与度比较高,我又想让每个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所以在时间的把握上有很大的欠缺,使得课堂进行不完,最终拖堂。
四、改进措施
如果重上这节课的话,我会在之前成功的基础上,再对课文把握精细一点,对于指导和干巴巴的分析方面缩短时间,对于朗读,让参与的同学合理地把握时间,总之,从整体的课文学习上学生为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竹节人》教学反思2
《竹节人》记叙了童年时代的“我”和伙伴们自己制作竹节人,并不顾时间沉迷于斗竹节人,以致两人的手工玩具被老师没收,结果却发现老师也与他们一般,喜爱竹节人。这是一篇容易理解的回忆类文章,语言夸张又富有童趣,同时贴合学生生活,能够激发学生自身情感的体悟。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课文的朗读,掌握阅读回忆记叙类文章的方法。
通过品读文本,启迪学生对于自己平时生活的联想,感悟身边事物的乐趣。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当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巧设悬念、或旁征博引……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想学”“我要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第七自然段时,对游戏发明者的猜测,充满了童趣,表达了孩子们对在课桌裂缝中玩竹节人这种玩法的喜爱。五个连续的感叹号,营造出一种紧张、热烈的氛围,烘托出孩子们跃跃欲试的激动心情,仿佛古战场中英雄征战的序曲,一场激烈的战斗即将开始。表现了孩子们对于竹节人的投入、痴迷和深深的喜爱。
3.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们多大的舞台,他们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课堂上,老师“虎视眈眈”“大步流星”“怒气冲冲”,似乎表现出的是老师不苟言笑、威严无比的形象。但这些夸张的描写与后文形成强烈对比,更加突出了老师温柔赤诚的'内心和活泼亲切的形象。
三、不足之处
低估了学生的能力。课前总担心学生理解不透,其实学生的能力很强,只要做法得当,学生会理解到位。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导入新课,接着画面想象,寻找文中童年乐趣。作者是怎样在童年时代寻找乐趣、度过这段时间的?然后利用时间地点人物,学习阅读方法:虽然我们和作者玩的东西不一样,但是每一个孩子的童年也有相似之处。请在文中找找,哪些地方让你觉得与你的生活有相似之处,你仿佛也经历过?作者又是如何描写这段相似的经历?最后总结全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阅读记叙类文章,我们可以从时间地点人物进行分析,而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画面想象,和联系实际帮助理解。
《竹节人》教学反思3
针对教学设计时的几个问题,我把设计内容进行了一些改动。用“怎么写更有条理?怎么说更生动?怎么讲更精彩?”三个问题,让学生在完成三个阅读任务的过程中,进行读写训练,促进语文要素的落实,提升学生的思维高度。
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有以下成功之处:
1.落实了阅读策略的训练。通过具体的训练,让学生懂得阅读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就不同,运用但阅读方法也不同。
2.训练学生用“扫读”法读全文,“跳读”法关注不同的阅读内容。并训练学生运用“圈画关键句”“围绕中心说”“突出重点写”等策略完成阅读任务。
3.三个任务的完成体现了从扶到放的过程,从说到写,在实践中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4.重视了单元要素和语文园地的有机整合,把课堂练笔和“词句段运用”的有关内容进行了有效结合。
在教学中,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教学活动安排不够合理。任务和问题有互相冲突之处,如“写玩具制作指南”设计的问题是“怎么写更有条理?”。让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写时,由于没有事先发送表格,学生一边制作表格一边填写,浪费了课堂时间。在另一个班级上课时,发现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在书中圈画,然后“说”更有效率。
2.语言表达不够准确。在完成任务“讲一个老师的故事”时,设计的.问题是“怎么讲更精彩?”但教学环节中,有一个让学生写“老师入迷时的样子”的练笔,两者之间有冲突的地方,没有用语言做好引导和解说。
3.时间把握不精准。小练笔没能当堂完成。
一点困惑:
“任务三:讲一个老师的故事。”我用写的方式来训练学生写好故事中的一个“点”——老师入迷玩玩具,这样的处理是否合适?是否违背编者的意图?这个任务中,除了阅读策略的落实,是否还有如何讲好故事的语言表达训练?
2.解读教材时,要准确理解编者的意图。但具体的教学中,能不能有教师自己的理解和解读?
《竹节人》教学反思3篇(竹节人教学反思简短)相关文章:
★ 秋游的教学反思10篇(秋游教学反思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 《小马过河 》教学反思4篇(大班语言活动小马过河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