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北京教学反思6篇 《北京喜讯到边寨》教学反思,以供参阅。
北京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1.巩固汉语拼音,能准确地拼读音节,并把字写端正、匀称、正确。
2.巩固已经学会的字。
3.扩大古诗积累,积累格言、成语。
4.口语交际练习,鼓励乐于说、敢于说的习惯。
5.写话练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描写人物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
准确地拼读音节,把字写匀称、正确。口语交际练习。
教学难点:写话练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描写人物语言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目标1、2、4
第一课时
一、看拼音写词语,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一)自己独立完成。
(二).同桌互查,看字是否正确,比一比谁写得最漂亮。
3.讲一讲三个成语的意思。
4.再找几个你会的写下来。
二、下面的字加上不同的偏旁可以组成不同的字。请你认真想一想,看看能够写出几个来。
(一).读题,看有几点要求?
(二).自己思考,独立完成。
(三).交流:
此:(柴)(些)(紫)
兑:(锐)(说)(悦)(脱)
台:(苔)(抬)(殆)(始)(治)
三、口语交际
(一).自读材料要求,看从中了解了什么?
(二).引导准备:争论什么?(非看不可的理由)
怎样达成协议?达成怎样的协议?
(三).自愿挑选一角色准备。
(四).自选伙伴,三人一组,表演争论的情景及达成的协议。
(五).全班表演,评价。
教学反思: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第二课时:
完成目标3
一、读读背背下面的古诗,不认识的字查字典,然后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一).查字典自学完成:会正确读出古诗,了解古诗意思。
(二).检查自学效果:
①读音:悯绅粟闲犹
②字义:悯粟闲犹(查字典理解)
(三).指导朗读背诵
(四).质疑:农民获得了丰收,为什么还会饿死?
二、读读下面的格言,愿意背的可以背下来。
(一).自学:读准字音,了解字义,查字典或请教同桌。
(二).交流:这些格言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三).读一读,背一背。
三、回忆由寓言故事形成的成语。
(一).提前准备一个寓言故事讲。
(二).交流:讲寓言故事,说一说从中你懂得了什么?
教学反思:教学中充分估计学生的情况,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成资源,使学生的生成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
第三、四课时
完成目标5
一、回忆《自相矛盾》
(一).朗读课文。
(二).自己讲一讲,说一说。
二、指导习作:
(一).引导思考:那个卖矛和盾的人,什么也没有卖出去,回到家后会对家里人说什么呢?它的家里人会说什么呢?
(二).大家交流,评价,补充。
(三).指导开头:
回到家里,那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对……说:“……”……
(四).独立完成。
三、讲评:
(一).二人一组互读习作,二人互评。
(二).请2——4组同学做示范,把握语言,通顺,想象合理,思维灵活,重点指导语言生动。
(三).自己修改作文。
(四).再次交流
教学目标:
1.巩固汉语拼音,能准确地拼读音节,并把字写端正、匀称、正确。
2.巩固已经学会的字。
3.扩大古诗积累,积累格言、成语。
4.口语交际练习,鼓励乐于说、敢于说的习惯。
5.写话练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描写人物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
准确地拼读音节,把字写匀称、正确。口语交际练习。
教学难点:写话练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描写人物语言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目标1、2、4
第一课时
一、看拼音写词语,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一)自己独立完成。
(二).同桌互查,看字是否正确,比一比谁写得最漂亮。
3.讲一讲三个成语的意思。
4.再找几个你会的.写下来。
二、下面的字加上不同的偏旁可以组成不同的字。请你认真想一想,看看能够写出几个来。
(一).读题,看有几点要求?
(二).自己思考,独立完成。
(三).交流:
此:(柴)(些)(紫)
兑:(锐)(说)(悦)(脱)
台:(苔)(抬)(殆)(始)(治)
三、口语交际
(一).自读材料要求,看从中了解了什么?
(二).引导准备:争论什么?(非看不可的理由)
怎样达成协议?达成怎样的协议?
(三).自愿挑选一角色准备。
(四).自选伙伴,三人一组,表演争论的情景及达成的协议。
(五).全班表演,评价。
教学反思: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第二课时:
完成目标3
一、读读背背下面的古诗,不认识的字查字典,然后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一).查字典自学完成:会正确读出古诗,了解古诗意思。
(二).检查自学效果:
①读音:悯绅粟闲犹
②字义:悯粟闲犹(查字典理解)
(三).指导朗读背诵
(四).质疑:农民获得了丰收,为什么还会饿死?
二、读读下面的格言,愿意背的可以背下来。
(一).自学:读准字音,了解字义,查字典或请教同桌。
(二).交流:这些格言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三).读一读,背一背。
三、回忆由寓言故事形成的成语。
(一).提前准备一个寓言故事讲。
(二).交流:讲寓言故事,说一说从中你懂得了什么?
教学反思:教学中充分估计学生的情况,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成资源,使学生的生成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
第三、四课时
完成目标5
一、回忆《自相矛盾》
(一).朗读课文。
(二).自己讲一讲,说一说。
二、指导习作:
(一).引导思考:那个卖矛和盾的人,什么也没有卖出去,回到家后会对家里人说什么呢?它的家里人会说什么呢?
(二).大家交流,评价,补充。
(三).指导开头:
回到家里,那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对……说:“……”……
(四).独立完成。
三、讲评:
(一).二人一组互读习作,二人互评。
(二).请2——4组同学做示范,把握语言,通顺,想象合理,思维灵活,重点指导语言生动。
(三).自己修改作文。
(四).再次交流
板书设计:
语文实践活动7
此:()()()()()
兑:()()()()()
台:()()()()()
教学反思:习作要为学生打开思路,帮助学生说出想说而又不能说出的话,指导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习作。
板书设计:
语文实践活动7
此:()()()()()
兑:()()()()()
台:()()()()()
教学反思:习作要为学生打开思路,帮助学生说出想说而又不能说出的话,指导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习作。
北京教学反思2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而生动,对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提升语文学习能力很有帮助。我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怎样激发学生对学习、运用语言的兴趣,训练学生扎实的语文能力,找准读写结合训练点,使学生在课堂中快乐地学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一、自主读文,读中感悟
阅读是培养学生语言素养的最佳途径之一,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文质兼美的文章,能使学生读来朗朗上口,是学生积累好词佳句的范本材料,更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的载体。所以,以读为主的教学是本课的教学主线。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方面的问题;接下来略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知道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进行叙述的,并按时间顺序列举出这些日子;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弄清在不同的日子里,那里的人们都有些什么风俗习惯,并完成表格填写;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次浏览课文,看作者是将哪几天作为重点来写的,你最感兴趣的是哪部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再接着就是找出文中描写孩子们的句段,仔细研读,体会孩子们过春节的感受;最后,再回顾全文,看你从作者的叙述中感受到了什么,体会文章的主题。
二、认真领悟表达方法
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所写内容时间跨度较大,场景描述较多,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理清思路路,把握住整体内容。文章包含的.内容如此之多,教师就要教给学生作者的取材方法,怎样才能安排好这些材料,使文章的表达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在学习了除夕这部分内容后,先引导学生找本段围绕哪句话写?突出什么?通过描写哪些风俗突出这个词?再让学生仿照老舍总分的写作方法,说一说家乡的春节。再者,将叙述和描写融为一体的表达方法,如腌制腊八蒜,熬制腊八粥等句子。作者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北京的春节习俗,实际上是向我们展示这种民俗的内涵,她代表亲情、乡情、祝愿、期盼、团圆,以及由此反应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这些表达方法我在教学中及时对学生进行点拨,收到的效果还是蛮好的。
三、不适时宜的进行小练笔
语文教学的落脚点是看小学生的作文水平。我认为,一位老师的语文教学成绩的评价,但从学生的作文水平就可看出。如果小学毕业了连一篇记叙文都写不出来,甚至前言不搭后语,这位老师的语文教学一定不能算成功。教学《北京的春节》中老舍描写腊八蒜的句子“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老师出示了西红柿炒鸡蛋的仿写后,学生的仿写也很精彩。学习《北京的春节》时,先让孩子们阅读课文,课文写了北京的春节的哪些风俗习惯?那么你在写我们五莲的春节,尤其是写我们的春节习俗时,你会怎么写?哪些好词好句你可以举一反三运用自如呢?孩子们在阅读之后就写了《家乡的春节》的作文,从作文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写得是比较成功的:按时间顺序写得详略得当,较好地表现出了春节那种热闹、祥和的气氛;特别是孩子们的那种无忧无虑和快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样的读写训练,把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充分调动起来,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升华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发情感的欲望。使学生在沉浸于文本语言和情景的基础上,自由述说、自由运用本课习得的语言,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几点思考
回顾本课的教学,我觉得自己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以读促悟每一个学习目标基本上都是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去完成,老师极少去代替。
(二)比较成功地进行了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做到了读写结合。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应该再准确,教学节奏应该明快一些。
(二)说话句式训练的设计,是针对大多数学生的,对于一些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难度较大,甚至难于掌握。
(三)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要让学生多读,用不同的方式读,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在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时,先让学生想:怎样能读出热闹?哪些词句要读重一些?那些词句读的快些、急些?指名读,学生评,再读,老师范读,学生再评,学生自读。而在指导朗读第六自然段时,可以用全班齐读,分小组比赛读等方式。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朗读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对语文课堂上开展以读为主,读写结合的阅读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认识到在教学中还需要对细节的更多思考,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北京教学反思3
《再见了,北京》课文简短优美,画面感强,情感充盈。这篇文章以其富有感染力的文字已经把我深深地打动了。但教授这课后,我发现这篇课文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很难理解。
首先,课文中生字新词较多,许多句子也很难读通。第一课时并不是很顺利地上下来,生字新词学完了,但是课文却没有读多少,以致学生读破句的很多,读错字的也比较的多。
其次课文内容离学生太远,尤其是农村的孩子们。因此学习课文时与学生一起回顾去年的奥运会,让学生谈谈他们的见闻和感受,孩子们对奥运会了解甚少,甚至有的连奥运会都不懂,教室里的气氛沉闷了,更别说理解课文了。
课后仔细想想,其实我的.失误也很大,低年级的难词难句理解,教师更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为孩子制定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我们的孩子学得有情有趣更有收获。
北京教学反思4
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事实上,我们的“阅读教学”仍然以识记为主,缺少理解、质疑和发现。是在为老师自己的.阅读而教,为教参而阅读 ,为考试而教阅读。老师的阅读感受取代了学生的阅读感受。教师对课堂结构的艺术性太多苛求,起承转合、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迭起……过于精致细腻、转换频繁的课堂间接地侵占孩子自读自悟、大块时间读、大块时间悟的时间。 教师讲解过深、过细、过透微言大义、字斟句酌、咀来嚼去……语文课完全没有了语文味,难怪孩子不愿上语文课了。
有鉴于此,要想真正让孩子去阅读,让孩子去感悟,培养孩子的情感,陶冶孩子的情操,塑造孩子的心灵,发展孩子的阅读力,把课堂还给孩子,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阅读教学就必须重视“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的关键在于文章的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突破文章中心的一个突破口。为此,《枣核》一文的教学设计就是围绕着标题“枣核”展开的。
北京教学反思5
本课我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复习本课的生字新词,会写“曲、向、很、巨”四个字。能力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了解课文内容。在读文中了解字义,写好带有“三框”的生字。情感目标:产生喜爱、赞美长城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了解字义、写好“巨”这个生字。教学难点:使学生不但感受到长城样子的雄伟,更进一步体会到它的伟大,从而产生喜爱、赞美长城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想体现的是:在读文中,理解字词义。在写字时,归纳同类型生字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一、识字教学
1、本课安排的四个生字都必须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字义。
2、借助图片、肢体语言体会“起伏弯曲、伸向远方”的含义,从而理解“曲、向”的含义。利用换词语的方法,理解“很、巨”的含义。
3、给足学生充分的独立记字时间,优化学生的记字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字能力。
4、重点抓住带有“三框”这一类的字进行书写指导,利用“公式化”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和识字教学的课堂效率。
二、阅读教学
1、借助图片、动作、资料渲染课堂气氛,通过指名读、师生接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读好文中描写长城样子的句子,从直观上感悟到长城的雄伟。
2、利用对于长城建造过程的资料介绍,如:建造的时间、经历了多少年、死伤了多少人和烽火台的作用介绍,使学生在情感上得以共鸣,感悟到长城的伟大。
3、课文最后一句话“长城真伟大!”,采用了分三个层次的师生接读的朗读形式,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师生情感得以升华。
北京教学反思6
组合图形(圆环)面积教学后安排了下面一道练习,让学生体会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同时,体会数学的奇妙。三幅图虽然形状有所不同,但方法是一样的:计算阴影面积的方法都是用正方形的面积-圆形的面积。
在整理和复习的练习中,安排了下面一道题目。这道题目和上面一道题目是有联系的,相同的地方:除了图形有所不同外,计算阴影面积的方法相同,也是用正方形的面积-圆形的面积;不同的.的是:下面的图形引发一种联想,照这样的规律,剩下的面积一样吗?
要让学生理解深刻、体验丰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加以细化。我的做法如下,先出示第⑴幅图,所不同的数据也改成了12厘米,说说计算方法,说说计算方法相同的道理,学生说出计算过程,教师板书如下:
A:正方形的面积:12×12=144(平方厘米)
圆的面积:12÷2=6(厘米)
3.14×6×6=113.04(平方厘米)
阴影部分的面积:144-113.04=30.96(平方厘米)
我在重视解决问题的思路引导的同时,注重作业格式的指导、潜移默化。综合算式和分步算式我更注重分步算式,因为分步算式适合大多学生的认知特点,板书圆的面积我特别将算半径作为一步,意在特出算圆的面积需要找到圆的半径这样一种思路,体现在计算过程中就是先算半径再算面积的书写过程。
接着,我出示图形⑵,让学生猜测那张铁皮剩下的废料多?答案当然不能统一,要得到正确的答案需要通过计算。我在课堂上将学生分成二部分分别计算二个图形的剩下面积,当结果一样时好多学生是惊讶的!怎么会一样的呢?不少学生开始重新计算,结果还是一样的,确认“剩下的废料同样多”这样的事实。
根据学生回答,我板书如下:
B:正方形的面积:12×12=144(平方厘米)
4个小圆的面积:12÷2÷2=3(厘米)
3.14×3×3×4=113.04(平方厘米)
阴影部分的面积:144-113.04=30.96(平方厘米)
C:正方形的面积:12×12=144(平方厘米)
16个小圆的面积:12÷4÷2=1.5(厘米)
3.14×1.5×1.5×16=113.04(平方厘米)
阴影部分的面积:144-113.04=30.96(平方厘米)
板书过程中,我还是注重格式的潜移默化,计算圆的面积还是分成两大步,一是计算半径,二是计算圆的面积。同时,我将算式3.14×3×3×4=113.04(平方厘米)和3.14×1.5×1.5×16=113.04(平方厘米)分别细化如下:
3.14×3×3×4=3.14×36=113.04(平方厘米)
3.14×1.5×1.5×16=3.14×1.5×1.5×2×2×2×2
=3.14×3×3×2×2=3.14×36=113.04(平方厘米)
细化的过程中,学生们体会着计算过程中的联系,在算式与算式的对比中体会着计算结果相同的必然,自然而然地推想,在里面按规律铺放任意多个的圆,剩下的面积是一样;自然而然地感悟到,剩下的面积计算也可以是一样的,都只要用正方形的面积-大圆形的面积。
北京教学反思6篇 《北京喜讯到边寨》教学反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