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生命教学反思12篇 增强生命的韧性 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
生命教学反思1
《生命生命》是一篇短小精湛、富含哲理的散文,面对什么是生命?如何对待生命?这个宏大的主题,四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这篇课文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和倾听心跳三个事例,让我们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在课上,我并没有以一个旁观者的态度从客观上去解说什么是生命;也没有以一个演讲者的身份慷慨激昂地给学生讲说着人生的哲理,而是按照语文课标提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不温不燥地引领学生在和文本的对话中,通过读去理解,入情入境地使学生懂得了关爱生命、珍惜生命。
纵观整堂课我自我感觉有两点处理得较好:
1、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做到了条理清晰,有条不紊。而且重难点突出,把教学的重点:“理解三个事例中蕴含的道理”,落到了实处。
2、“在读中感,在感中悟,悟后再读”。这是我设计这一课的宗旨。
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读为本,安排了大量的、多种形式的读的训练,引导学生有层次有梯度地读书,读中感悟生命的意义。如,一入课,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精读阶段首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默读思考,在交流个人自学体会时,引导学生品读,注重自我感悟。在这个环节中,我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入情入境,直接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在感悟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感,在感中悟,悟后再读;同时抓住典型语言信息,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并积累语言。
例如:在“飞蛾求生”这个段落中,当学生提出:为什么飞蛾求生的'欲望使作者震惊?我便引导学生抓住“挣扎”、“极力鼓动双翅”等重点词,在读中品,在品中悟,悟到了作者对弱小的生命这种顽强生命力的敬意。
尽管本节课有值得高兴之处,但不尽人意的地方还是不少,表现为:
1、有些地方我的启发不到位,导致学生“知而无言”,未能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的思维。
2、我因局限于备课时的框架,为完成教学任务而硬把学生既定的步骤上拉,使得某些问题探讨得不够深入。
3、对待学生的回答,自己缺少灵活的应变能力,评价的语言太单调。
课虽完,意未尽.回想今天的课堂,有让我感到欣慰的地方,但留给我更多的是思索和改进。今后在平时的课堂上我会多注意、多学习,使自己尽快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
生命教学反思2
《生命生命》是一篇短小精湛、富含哲理的散文,这篇课文通过捕捉飞蛾、砖缝中生长的瓜苗和倾听心跳三个事例,让我们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本课的教学中,我采取“读、悟、诵、写”的方法来进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悟是学生与自己、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达到理解的目的;诵是学生熟读成诵,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晓之以心,诵之以口;写是把自己的感悟和想法写下来。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生命感悟也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应该有所想,更想有所写。
1、抓住重点词语,更好地读出感情。教学中,让学生把三个事例中感受深的句子划下来,写出自己的`感受。学生能积极交流自己的感受,但如何更好地理解句子,其中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抓住重点词语。因此,让学生找出这些句子中用得好的词语,学生主动性很高。再把这种展现珍惜生命、体现生命价值和对生命负责的句子读出感情,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读出了意境。
2、抓住重点句子,理解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主题。通过重点句子,背诵课文喜欢的段落。通过找词语,找句子,写感悟,很多学生能当堂背出相关语句和段落。
3、拓展延伸,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课前,让学生搜集了关于生命的格言,在课堂上,教师先将杏林子和冰心的生命名言进行展示,继而进行分组展示,学生通过展示,达到了学习拓展的目的。
4、读写结合,写下自己的学习体会或感悟。由于在教学安排上,我把这一课作为本单元最后一课来进行学习,因此,学生在本文学完之后,对生命的理解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无论是盲姑娘对生活的热爱、琳达一家无私奉献角膜、小花在寒风中怒放勇气,还是杏林子关于生命的感悟使学生理解生命是多彩的,珍惜生命、发挥生命价值可以从不同方面去表达。加之,海伦.凯勒、杏林子、贝多芬、张海迪等身残志坚的名人的励志故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和热爱生命,创造价值的动力和勇气。在此基础上,学生来写出自己的感受,是心声的自然流淌,也是学习的理解和升华。学生们都谈出了自己的感悟和自己应该如何发挥生命价值,使自己的每一天都不虚度。
??不足: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交流讨论的没有预想的充分。
生命教学反思3
本次在到深圳龙岗区平湖凤凰山小学跟岗之前也在学校上过《生命生命》这篇文章,也能按学校的要求上好,也得到了领导的好评。可到了深圳龙岗区平湖凤凰山小学跟岗学习后,看到了更高标准,更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便对以往的教学进行了反思。所以在凤凰山小学上这节课时,大胆摒弃了以往的教学方法,用上了凤凰山小学的教学模式进行试教。
我执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第19课《生命生命》一课。这篇课文含义非常深刻,短小精悍,从飞蛾求生、瓜苗破土、静听心跳三件小事中,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生命是什么?这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似乎过于深奥。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对“生命”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是我这节课想要努力实现的目标。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我让学生先看一组有关一些动植物在恶劣的环境下怎样顽强生长的图片,让学生对生命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中我主要让学生自课文,在扫除生字障碍后自主归纳有关生命的三个事例。在此基础上我转入教学的第三环节,让学生针对最能让自己感动的事例进行画词句,抓住相关的语言写出对生命感受。在集体汇报时通过品读词句引导学生关注生命。教学的第四个环节通过资料的交流,把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更深更广的`空间,所以设计的这个话题:怎样才能让自己的生命活得更有价值?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教学成为学生心灵放飞、创造性地展示自己的过程。这样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由书本到生活,由学习到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加强语文知识的积累,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最后回归课题,感悟生命,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词析句,读出自己的感受,引发孩子们对生命的感悟。
虽然在教学时我根据了学生的学情进行了相关的调整,但上这节课仍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表现为:
1.因局限于备课时的框架,在教学“知妙”这一环节时,由于看到学生的书写慢,为了保证明第四个环节里可以让学生有写的时间,所以在讲述这三个事例时,有点操之过急,而且多抢了学生的话说,从而导致后面的内容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对词句的品读不够深入和到位,有点蜻蜓点水的感觉。
2.在教学第三个事例时仍未能从以往的教学中跳出来,只把教学点放在让学生知道杏林子很珍惜她的生命,而忽视了这节课的最终指向目标,没有从字里行间都表现出杏林子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所以没能吸引学生要读杏林子的书的欲望。
3.在教学时的语言还不够简练,评价未能多元化,也没有退在学生的后面,让学生精彩。
4.在备课时曾思考这节课的目标指向,最终取决于指导向阅读。但在备这节课时设计第四个环节时曾在“让不让学生写对杏林子想说的话”或“读完这第这篇文章把有什么想说的写下来”要不要出现纠缠过,但最终还是选择了选用这一环节,可上完后节让我再次感受到老师的教学设计要学会取舍,不要面面俱到,要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生命教学反思4
《平分生命》是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亲情。亲情是可贵的、无私的、伟大的,同学们无时无刻不被亲情包围着,感受着亲情带给自己的温暖。可是小学生们还没有用自己的爱心去回报这个关爱他的社会、集体、乃至他的亲人。应该说还是缺少这方面的意识。学习亲情这个单元我希望能让同学们有所感悟,并用实际行动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亲人、同学和社会。
《平分生命》一文讲的是一个年仅十岁的小男孩在错误地认为输血便会丧失生命的情况下依然同意为重病的妹妹输血,当得知不会有生命危险后,毅然要献出一半的血与妹妹平分自己
的生命,赞扬了男孩的勇敢,表达了浓浓的兄妹情。学习《平分生命》这篇课文的要求是读懂课文,感受兄妹深情,使学生产生对亲情的向往,能在生活中用心体会亲情。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男孩的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初步体会这些语句在表达文章中心意思时的作用。
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从题目入手,先板书平分,让学生说一说:什么叫平分?世界上那些事情可以平分?再板书生命,让学生根据题目质疑,从而引出课文内容。我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贝贝的动作、神情、语言的句子,从重点词句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贝贝这个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在教学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找出男孩在输血前后神态、言行的变化,让学生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使这个年仅10岁的男孩面对死亡而如此勇敢?去体会贝贝的勇敢和对妹妹的`无私的爱。这种爱要从字里行间去品位,于是我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引读、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让学生进入情境,从而读出感情,读出体验。贝贝的这份爱是沉重的。我觉得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不够。一堂课是否精彩,并不是看老师的教案设计得有多精彩,老师表演得有多精彩,而是看学生的表现是否精彩。而我因为怕时间不够,在很多问题上,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说话的时间,比如贝贝开始开始有些犹豫,他为什么犹豫?他在犹豫什么?抽血前,他静静的不发出一点儿声响。他静静的可能在想什么?抽血后,他一动不动。他又可能在想什么?这些问题,我都只是让学生说了一两个答案,便又进行下一个环节了。其实这里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体验,如果给足时间,相信他们的答案会是精彩的,感受也会更深,贝贝的形象也会更鲜明。在整个过程中,我的话显得多了些。
生命教学反思5
《生命生命》这篇充满哲理的散文,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件小事,传递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作者的独特生命体验和感悟。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对“生命”这个话题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是我这节课想要努力实现的目标。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试图通过自主阅读、批注阅读体会、汇报交流几个层次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词析句,读出自己的感受,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悟。
上课前,我对自己的设计还是很有信心,感觉设计上有不少亮点。如:课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围绕课题,而且是通过富有诗意的语言来进行概括,使本课结构完整。又如:课外资料的拓展让学生在强烈地对比中体会杏林子的坚强,感受内心的'“震撼”。还有课中设计的两个读写结合点学生稍加思考就能完成,学习起来不是很吃力。
但上完课,我感到很沮丧。我感到现实的课堂与理想相去甚远。课堂上我努力的按照教案的节奏一步步实施下去,以至于忽略了学生的阅读节奏。常常还没让学生读懂读透,我就急着实施下一个环节。由于开始对词句的品读不够深入和到位,就急着引读,指读、齐读所以学生始终没能进入我努力营造的情感氛围,直接导致了课的后半部分,学生始终没有走进文中的情感世界。
这节课让我再次感受到老师的教学设计要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以后上课时一定要我去适应学生的节奏,这点是我一定要改正的。
生命教学反思6
这是一篇语言优美并且富含哲理、引人思考的散文,在这节课中我把重点定位为学生的诵读、品析、结合自己的认识谈谈对生命的理解。
按照一直以来的教学模式,我依然让学生自主回答问题,不点名。在课堂的`前半部分效果很不错,学生大都比较踊跃,对课文的诵读、品析比较到位,可是在最后一个环节说说自己的理解时,却卡壳了。几乎没有同学主动起来谈谈,后来在我的再三激励之下有几个同学稀稀落落的起来但是神情里没了那份自信,反而局促的很。这很出乎我的意料,因为对这些学生来说,不管是语言表达能力、文字组织能力还是生活或阅历、思维状态都能游刃有余的解答这个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情况呢?
我又仔细回顾了前半节课他们的精彩表现,后来终于找到了冰山一角。前半节课的精彩、洒脱,大多数同学靠的是一本参考资料,看似流利精彩,其实很少有自己的语言、思维,而最后一个环节要靠自己了,很多学生便无所适从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离开了这个,再精彩的表演也只能是表演,可是学问是表演能够得来的吗?
课堂不该只要热闹,更要理智、深度,只有让学生的思维活跃了,独立了,他们才可能在知识的海洋遨游,否则早晚有一天会被答案淹死,被独立思考掐死。
生命教学反思7
《平分生命》是本单元“亲情”主题的最后一篇文章。《礼物》使学生通过亲人送给自己的礼物,感悟亲人对自己的爱与期盼;《奶奶最喜欢的铃儿》使学生感悟到亲情是亲人间情感互动的过程,要学会用行动去关爱亲人;《平分生命》这篇外国文学作品,则告诉人们亲情是一种责任,要像文中的小哥哥一样,甘愿为亲人无私奉献。
学习《平分生命》这篇课文的要求是读懂课文,感受兄妹深情,使学生产生对亲情的向往,能在生活中用心体会亲情。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男孩的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初步体会这些语句在表达文章中心意思时的作用。讲完《平分生命》这篇课文后,我有很多的思考。学生学习的情感是积极的、主动的。在“阅读课文,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思维活跃,思维角度多样,能够在读书过程中积极发现问题,主体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努力从感情上走近学生,与他们共同学习,学生也能百分之百地投入。当学生解决抽血前男孩有什么表现,心里可能想什么时,学生依据男孩献血给妹妹,男孩“犹豫”、“点了点头”,说出了男孩复杂的内心活动, “男孩可能在想,我输血给妹妹,会失去生命吗?我输血给妹妹,妹妹会活吗?如果妹妹能活的话,我宁愿把我的血全输给妹妹,就算我失去了生命,我也要妹妹好好地活下去,快乐地活下去。” “犹豫”一词在同学们娓娓道来中,得到了形象的说明。我抓住时机,问学生:“你觉得男孩怎样?”“勇敢”“善良”“疼爱妹妹”一下子从同学们口中蹦出来。当提到“抽血时,男孩安静、微笑地看着妹妹,心里会想着什么”的问题,学生说:“他不想打扰医生的工作,微笑写出了他为妹妹有救而高兴。”抽血后,学生认为男孩的心理活动:“自己快没命了,所以他说话的声音会颤抖。”当学生找出课文中医生被感动的语句之一“医生的手心渗出了汗”,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医生很关爱这一对兄妹,也很敬业,所以做手术时特别用心,本身手心有些热,一感动就冒出了汗。”学生的语言那么纯真、可爱,也体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的感受。
导入时让生说说对“生命”的理解,生大部分的回答是“生命只有一次、生命很宝贵等”,当学习完课文再问这个问题时,生的回答一下子丰富了起来:“如果能将生命分给别人,那这样的生命会更加的有意义”“生命只有一次,但只要我们愿意,是可以和别人分享,让别人再多一次生命的”。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相信通过学习了“亲情”这一单元,学生们一定对亲情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与感悟。
生命教学反思8
《生命生命》一课是香港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感悟。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样具有理性的思考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课前的预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在课前就安排孩子们收集杏林子的资料,了解她的生平事迹,这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导入新课时,我以杏林子的一句名言“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五彩斑斓的彩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引入课文的学习,学生就不会感到难以理解了。
课堂上,为了加深对杏林子的了解,我再次播放了杏林子的资料,这样,加深了学生对这位“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抬,头不能转”的残疾作家的敬佩。带着对作者的崇敬,再来学习课文,孩子们就会更有兴趣了。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课前准备得不够充分。例如没有指导孩子写自己的体会,这样,在课堂上完成“生命是什么”这个问题时孩子们就会茫然不知所措。另外,课堂的朗读训练不够。因为课件容量过大,从而忽视了孩子的朗读训练,很大一部分内容都是老师牵着孩子走,没有孩子自己的读书体会,这一点在今后的课堂上要加以注意。
生命教学反思9
今天,上完《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因为这篇课文给了我一种心灵的震撼,那就是:珍爱我们的生命吧!珍惜我们的时间吧!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吧!
课文中那挣扎求生的飞蛾、顽强生长着的瓜苗让我感动:凡是生物,都有强烈的求生欲望,都极其珍视自己的生命。不管外界环境怎样危险,它们都没有放弃求生的努力,小小的昆虫、瘦弱的`瓜苗也如此,更何况是人呢?
文章的作者杏林子,她从小就病魔缠身,身心受到了极大地折磨,但她并没有因此而虚度年华,反而更加珍惜、热爱生命,凭着坚强的毅力,自学成才,成了一名著名的作家,成为了我们学习的榜样。
“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让我们记住杏林子的这句话吧!现在就行动起来,珍惜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勇敢地面对困难,不懈地努力吧!
面对过去,不要迷离;面对未来,不必彷徨;让我们不再为昨天的成就或失败而感到得失;让我们清醒地看清楚自己,仔细的了解自己,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活得更加光彩有力吧!
生命教学反思10
《我们的生命》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珍爱生命》中的第二个主题。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我们的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它寄托了家人无限期望,知道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懂得珍爱生命。在本课教学中,我依照教学目标设计把这节课分为四大活动板块:
活动一开始,就由学生来介绍自己的名字、名字的来历与含义,这种谈话式导入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很容易调动孩子的参与热情。由名字引申到本课的主题“我们的生命”。
一、生命的孕育
1、通过观看录像、图片了解生命的孕育过程。首先,让学生观看胚胎发育过程的录像,通过观看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生命的孕育过程,感受生命的神奇、伟大。
2、课前探究“交流会”,通过课前采访了解妈妈在怀孕时的感受及家人的付出。让学生了解我们还在妈妈肚子里,家人就倾注了这么多的心血和汗水,所以我们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为了体验妈妈怀孕时的不便,我在此处设计了孩子亲身体验活动,即让孩子正面背书包,模拟体验妈妈怀孕穿鞋、捡东酉等一系列活动,真正让孩子体会到了妈妈怀我们的.时候的不容易,达到了预期效果。
二、生命的诞生
1、观看妈妈生孩子时的场景片段。主要通过课件展示妈妈生孩子时的几个片段场景,让学生直观了解到妈妈生产时的痛苦,家人的着急,以及他降临后带给大家的快乐。再通过让孩子说说采访到的情况,联系自身,更深人地感受到他的生命牵扯着无数人的心,要珍爱生命。
三、成长过程
1、生命的见证,利用课件展示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为纪念自己诞生家人保存的孩子婴儿时期的物品),在快乐分享的氛围中,学生真实感受到了家人珍藏这些物品,是对孩子爱的表现。
2、通过照片寻找成长的足迹
小游戏《猜猜他是谁》,一组班上同学婴幼儿时期的照片展播,孩子们参与的热情很高。我在孩子们的欢笑中及时引导,要感谢父母为我们记录这些美好的瞬间。接着分享成长中的第一次,通过交流让学生再次深深感受到,我们成长中的每一个脚印,都给予了父母、家人的爱。
4、生命中的感动
共同感受一位母亲为孩子写的成长日记,从日记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寻找生活中那份感动的记忆,交流体会父母、亲人对我们的关心与爱护,激发了学生对家人的爱和感谢。
5、展现家人在一起时的美好时光,升华情感
播放歌曲《让爱住我家》,课件展现孩子同家人一起的幸福照片,让学生一起再来体会家人为我们付出的点点滴滴,感受其中那份浓浓的爱!
整节课中,学生积极性很高,人人都能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探寻自己的生命和成长历程。而且在课中观看有关课件时,学生也能做到主动观察、交流、思考,而不是一味被动地接受。纵观全课,学生始终在积极地参与着,活动着,感动着。但在几次交流活动中,我的评价语言还是不够及时到位,不能跟随孩子的思路走,很多孩子的回答很精彩,但我没能准确抓住,让它成为亮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
生命教学反思11
《生命生命》是“生命”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开头首先提出问题:生命是什么?下面的内容却没有从正面回答,而是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的瓜苗、倾听心跳等几件小事中,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课堂思路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通过品读课文、交流、讨论,感悟生命力的顽强,理解生命的真谛。通过畅谈对生命价值的理解,抒写对生命的感言,提升对生命的认识。
课后,自己静静反思,从中悟出一些感受。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牵引的少了,孩子自主的多了,他们能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来谈感受,在没有脱离文本的情况下,也能入情入境地读文,既没有丢失语文味,也让孩子发挥了自己的个性。最重要的是,老师打开了学生交流的平台,没有了老师这层屏障,孩子之间的交流更为顺畅,交流的`空间更为广阔。这样的课堂不正是我们想到达的吗?与上次失败的课相比,自己还是前进了一大步,找到了感觉,学生也正在我的指导下,一步步学会自学。正如老师所讲,这才是有生命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是主人。
反思这节课,有些地方还需要提升。课上孩子依赖教辅,要让孩子慢慢丢掉拐杖,学着自己去走,即使会有跌倒,但失败过后总有收获,总会成长。在朗读方面还要让孩子潜心多读,有层次的读会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
在交流三个故事时,如果每开始交流一个新的故事,孩子能再突出一下本文的主题,这样就不会显得太突兀,这样教学目标就能在一次次汇报交流中更扎实,更便于孩子进行理解。有了这样的信心,我相信我能更坚实地走下去,希望我和孩子们一起走得更远……
生命教学反思12
这一节课从始至终,以学生预习为铺垫,通过汇报预习成果,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课文重点段落、重点语句,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从而达到理解词义、活用词语的目的。因教师从教案设计到教学流程,一直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与主观能动性,学生一直处在积极的'学习氛围中,课堂气氛活跃。
当学生们在文中找到表现男孩勇敢善良的语句并发表对这句话的理解时,有不少学生不仅动情地朗读,还对句子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句中的重点词语,并声情并茂地发表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带动师生进入了文章情境之中,与小男孩一同担忧,一同惊喜,一同勇敢面对……
在课文内容学习进入尾声时,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函及对课文的理解,设想一下,如果你是本文作者,将以什么作为本文题目?学生在短暂的思考后,争先恐后地发表——“我认为《兄妹情》比较恰当,因为本文赞美的是浓浓的亲情。”“我认为《相依为命的两兄妹》也挺合适的,因为这事发生在兄妹之间。”“我认为以《诺言》为题目较合适,因为我认为诺言这个词语在这篇文章中的分量很重……”从孩子们坚定的语气中,我发现,我们今天的教学目标已达到了。
不过这节课,我们着重解决并活用的词语只有三个——深思熟虑、目不转睛、郑重其事。学生还有不少词语似懂非懂,不能够灵活运用。今后打算加大对词语的学习力度,增加学生的词汇掌握量,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
生命教学反思12篇 增强生命的韧性 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 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8篇(语文教师教学反思最高水平的一项是)
★ 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五》教学反思4篇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