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中班教育教学反思11篇(教育教学反思中班上学期),以供参考。
中班教育教学反思1
《大西瓜》是“夏日水世界下”的一节音乐活动,歌词简单富有情趣,活动内容贴近小朋友的生活。《纲要》指出,幼儿没有经历就没有经验。可见生活已有经验对幼儿学习的重要性。尤其像音乐这种对小班幼儿而言相对较抽象的内容,更应顾及到他们的已有经验与需要。西瓜对于幼儿来说很熟悉,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水果,所以幼儿们很快就能接受并投入到课堂中来。而且活动开始开始的老师对西瓜的一个速写,既吸引了小朋友的注意力,而且把歌词内容做了一个具体形象化的处理,让小朋友轻松地了解记忆了歌曲大意。
在小朋友学唱歌曲的过程中,老师的一个开放性的提问“留下空碗还可以当什么”极大的激发了小朋友的想象力,有说当帽子的、有说当小碗的,有说当屋顶的,于是老师根据小朋友的回答把他们都编入了歌曲,有了小朋友自己的创作,演唱也就变得更有趣了。
纲要中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是能让幼儿获得快乐的、满足需要和愿望的、自发的、不同寻常的一种行为。幼儿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游戏是促进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好活动形式。在游戏活动中,儿童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发展能够得到更快地发展。在活动的最后环节,我把新教歌曲《大西瓜》和体育游戏《切西瓜》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小朋友在体验到游戏快乐的同时,又对新教的歌曲进行了一个复习巩固的作用。
最后,在小朋友说:“老师我还要来”的要求中我们结束了本次的活动。
中班教育教学反思2
我认为本次活动设计比较好的是在幼儿分组操作时,第一组:两两比较,分出高矮。第二组:在一组物体中找出最高和最矮的物体。
第三组:按高矮排序。第四组:目测物体高矮。这样操作的目的.性比较明确,层次清晰,由易到难的让幼儿能根据自身情况多层次的选择操作。最后,我通过游戏《找朋友比高矮》让幼儿理解物体高或矮的相当性。
活动结束后,我认为幼儿都能正确分辨物体的高矮;能找出一组物体中最高和最矮的物体;能将物体按高矮排序;能正确运用高、矮、一样高的词语。但我在活动设计上没有突出比较高矮的正确方法,虽然也有要求幼儿两两比较、感知高矮。可由于要求幼儿站在地上比较,没有为他们提供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比较的机会,仅仅通过教师小结性的语言将概念灌输给幼儿,反而使幼儿对于物体比较高矮需要在同一水平线上直立进行的概念理解不深。虽然在设计时希望通过下一步图片比较来印证概念,可由于上一步的薄弱,使得图片比较得不到预期的效果。
通过上课、反思,我觉得应该调整课的流程,增设材料。如:在幼儿两两比较高矮时为幼儿提供一些大型积木、椅子等,让幼儿有机会站在不同水平面比较,能自己寻找出比较高矮的正确方法。同时将高矮的相对性引出,做到不人为割裂课的层次,使层次与层次之间过渡自然。
中班教育教学反思3
我班的教室在3楼,每次小朋友排队下楼梯时,都会手扶着幼儿扶手。由于扶手是沿着楼梯的走向加设的,扶手会由上而下越来越贴近楼梯台阶。所以孩子们就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走一段楼梯的最后几阶时如果手不离开扶手的话,身体就必须弯下来或蹲下来,看上去就像人变矮了;而转到下一段楼梯后,站直身体就能扶到扶手了,看上去就像人又长高了。孩子们对这个游戏乐此不疲,觉得自己仿佛是个魔术师。为了提高幼儿对高矮的兴趣,将这一现象从生活中的偶发情况转化提炼为数学知识,我先在区域活动中投放有关比高矮的瓶娃娃材料,让幼儿初步感知物体的高矮。幼儿在探索感知一段时间后,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不会正确使用比较高矮的方法,对必须在同一水平面上做比较还不甚理解,对两个物体高矮差别不显著的比较易出错等等,有部分幼儿使用“高”、“矮”的词不当,把“矮”讲成“低”等等。于是,我设计安排了数学活动《比高矮》。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幼儿感知物体的高矮,学着比较高矮和一样高;能正确运用高、矮、一样高的语词,并理解物体高或矮的相对关系;初步尝试将物体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有序排列。活动难点是将物体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有序排列,并注意要将高矮差别不显著的物体进行正确排序。
在活动开始时,我选择两位高矮有明显差异的孩子从小铃下走过,通过一位幼儿走过小铃没有碰到,而另一位幼儿碰到了小铃发出声响这一直观现象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出高矮;然后通过两两比较高矮得出比较的正确方法,即站在一个水平线上直立比较;最后,通过图片比较印证上一步得出的结论。
中班教育教学反思4
上课时,我就跟孩子们说这天我们要来比一比谁的小手最能干,这时我一边敲小铃铛一边说谁的小手最能干,大家都说我的小手最能干,这样一说效果还真不错都拍起了小手,注意力也集中了,充分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发挥其用心性、主动性。
有的说我的小手能穿衣服,有的说我会做飞机,有的说我还会跳舞等等,都七嘴八舌的说开了,我加重了语气,你们明白吗老师的`手也很能干,“看,我变了什么”这个问题对孩子来说,是他们生活中经常会回答的问题,所以孩子的热情很好,都很用心的回应老师。如何把孩子的思路拉回来到老师那里时,老师就加重语气,使得孩子要关注接下来老师要问的问题中了。
老师告诉孩子,她的手会变魔术的时候,孩子的兴趣给吸引了。学念儿歌这一环节,并不是老师直接告诉小朋友资料,而是老师做动作,请小朋友自己根据理解把儿歌的资料编出来了。学会儿歌以后,孩子对手影游戏还是很感兴趣,教师立刻满足孩子这一愿望,请小朋友自己学做魔术师,边玩边说。教师就在旁边适当的引导,把孩子说的话整理一下,仿编成完整的儿歌。
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幼儿有话愿意说。教师能够根据教学的需求比如让小孩子围成一个圈子,能够根据故事情节给幼儿带给一个简单和谐的环境,让他们自由畅想、表演,老师改变以往的身份以魔术师出此刻孩子面前。时而用神秘的声音,时而用重重的声音吸引着孩子。给孩子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能够没有顾虑的边做边说,不怕说错,只要把自己喜欢的说出来就能够了。
中班教育教学反思5
转眼间,一个月的时间已经悄悄逝去,一切的教育教学工作又开始步入正轨。一直以来,我们将礼仪教育注为重点。但礼仪课程给我的印象一直是枯燥、乏味的,因为,每次上礼仪课都是念那一成不变礼仪“三字经”与演唱歌曲、讲解“三字经”,或是稍微创新添加一些小故事…直到后来,我们改变了对礼仪教育的方针,就是将礼仪教育贯穿到孩子们的一日生活的常规当中。例如;在平常经常引导孩子们说“请”、“谢谢”、“对不起”“我爱你”,早上入园时说“早上好”,离园时说“老师再见”等一些常用的简单礼貌用语。通过一个学期的礼仪教育培养,我觉得我班的幼儿已有一定的礼仪基础与进步。能主动与长辈、老师、同学或陌生人打招呼,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请”、“谢谢”等基本礼貌用语。这学期,我们同样将礼仪教育贯穿到孩子的一日生活常规的各个环节当中,培养孩子讲礼貌、讲文明、爱老师、爱家人、爱同学、学会分享,如何待人等优良品德。因为,良好的礼仪行为和文明礼貌教育,对孩子塑造良好的道德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在礼仪教育方面,只有“园”与“家”的共同努力与配合下,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与其侃侃不休地教导孩子们如何讲文明、懂礼貌,不如每天自己主动在孩子面前和别人打招呼说“你好、谢谢”,讲“再见”等等。久而久之,孩子们自然也会耳濡目染。在其他方面,自然是一样,我们做大人的理应做好孩子们的榜样。所以,老师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应该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孩子形成良好的礼仪行为就不再是问题。
中班教育教学反思6
《城里老鼠和乡村老鼠》是一次非常有意思的语言活动,它通过一个生动的童话故事:城里老鼠去乡下做客与乡下老鼠去城里做客时所引起的一系列有趣的事,引领孩子们去了解另一环境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为了有效开展这次活动,课前我不但自己收集许多有关城市和乡村的图片、照片,还让孩子收集尽可能多的有关城市和乡村的图片、照片并带到幼儿园,同时还要求孩子利用双休日和家长一起有意识地观察了解城市和乡下的不同,积累一些经验。活动的开始,先让小朋友一起在投影仪上欣赏这些画面,聆听小朋友的介绍,然后老师提问:“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啊?给你什么感觉呢?”在此基础上,大家对城市和乡村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在活动中,我和小朋友围绕“如果你是小老鼠,你喜欢到城里生活呢?还是喜欢到乡下生活?通过辩论会的形式进行讨论,鼓励幼儿大胆阐述自己的意见。孩子的精彩回答让我赞叹不已,感触很深。我深深喜欢这些孩子们。
其实,城里和乡下都有自己最美的`地方,城市老鼠和乡下老鼠都为自己的家乡感到骄傲,孩子们都说了自己喜欢城市和乡村的理由,相信只要是适合我们自己的都是的。现在我们的城市和乡下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农村的生活条件也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了,特别是我们居住的地方,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活动中孩子勇敢的辩论是整个活动的亮点。
中班教育教学反思7
12月16日,上海专家汪博士来园观摩区域活动以及进行园本教研。我园全体教师对大班的区域进行了互相观摩活动。在观摩当中,我比较注重这些区域角的创设和孩子们玩的全过程。我发现老师们都能根据班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来创设,投放的材料比较丰富,展示出来的作品很精致很漂亮,幼儿也在参与的过程当中也相当愉快,能够玩的进去。在这些区域的创设上有好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就大一班的区域活动而言,我也感悟到了很多。从最初的设计,到整改再整改,到最后的活动开展,他们付出了很多的努力。看着孩子们在活动中认真专注的神情,活泼可爱的表演,那探究的欲望,还有那在区域制作完了作品不舍离去的孩子,摆弄着自己的制作成果。当然在观摩当中,我也感觉到了一些不足:
1、教师角色的定位要准确把握。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该做什么?这是我们必须弄清楚的首要问题。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支持性指导是有别于集体活动中教师的主导式指导的。也就是从活动的前到后,从一个引领者变成一个尊重幼儿意愿的支持者和推动者。这就要求老师们要关注幼儿探索学习的'整个过程,这样才能充分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水平,有利于正确指导和帮助不同层次的孩子。
2、教师介入指导要适宜。幼儿的探索学习需要得到老师的支持、帮助,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分情况的随意提供帮助。我们应该有这样的理念:只有当幼儿确实因其本身经验与能力的局限,致使探索活动难以继续的时候,才给予一定的支持。所以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具有敏锐地观察力和判断力。比如当孩子在很专注、很顺利地进行制作活动时,老师最好不要在此时去打扰他,以免中断孩子的思维、影响孩子的活动。
3、“多给孩子一点空间”是我们大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在具体指导中,我们会不知不觉地变成一种灌输。记得汪博士说过:教师自制的教玩具要有创新,还要层层递增。4、活动区材料层次性不足,不能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有的孩子可能已经操作好了这些材料,可是还有几个孩子并不会操作。这里就要把材料有层次的投放,否则对前一个孩子来说就没有吸引力,对后一个没兴趣。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树立正确的区域活动观念,把区域活动作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基本活动,不断开拓活动空间,解放孩子,让孩子们在玩中求发展,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使每个区域真的活起来,相信我们的区域活动会越来越完善,真正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目的。
中班教育教学反思8
处处让学生体会到你的关爱
在学生学习生活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作为班主任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需要,特别是在学生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
比如,班内有身体体质较差的同学,经常感冒,那平时到班内时,多问问身体状况,特别是在感冒期间,可能一句好点了,就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这样的问候不能仅局限于一次就不在过问此事了,间隔多问次。有的同学某科学习困难,不间断问问这段时间学的怎么样了?有需要老师帮忙的地方吗?对于自己教得学科也是如此,问问学生掌握不好的地方,现在掌握的怎么样了?闲暇时间问问学生家里的情况。
总之,让学生体会到你关心他的`学习生活,并且确实做到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你能出现,能给予学生帮助,将心比心,学生也会很好的配合好你平时的教学工作。
让学生讲出自己的困惑
上课学习知识点时,总发现一些同学有些茫然,问问会了吗,都说会。深入了解会发现这一部分学生,根本没有弄懂学习的内容。
如果置之不理,很显然困惑会一直存在。怎么解决?如果单纯老师再重复一遍还是不能找到学生疑点所在。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自己说出不会的地方,让会的同学帮助解决,老师跟上点评,把困惑的关键点突破。学生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讲完并不一定会,不会的就是学生要学的,给学生解决困惑的平台。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中班教育教学反思9
语言活动中学习材料的选择是第一关键——《耷拉耳朵的小兔》也是选材于幼儿画报,来源于幼儿中间。我用电脑放大情节,根据目标需要改编并制作了部分情节,色彩明快,动作表情明显,直接刺激幼儿的感官。一出示这样的图书孩子们立即有了兴趣,也营造了良好的阅读气氛。《耷拉耳朵的小兔》选材贴近幼儿的生活,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而且大班孩子在交往中会出现被嘲笑时和生气时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他们在故事中会找到相同的感受,我想这样的选材有利于清楚地表达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激发孩子的表现力。
有了适宜的材料以后,我感觉提问的技巧是展开幼儿想象力,引导幼儿观察,充分表达自己的第二个关键。每一个画面我都抓住了关键点去提问,每一幅图都让孩子学会怎样观察,“世界上有很多的兔子,有胖的、瘦的还有---但他们都有一对竖着的耳朵,看这只小兔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孩子们很快将注意力集中到所出示的小兔子身上,发现小兔的耳朵不一样。我觉得开放性的问题会让孩子们更仔细地观察、思考、再表达,所以每一幅图片我都不会给孩子直接地讲述,让孩子自己猜测下一个情节,“你们看小伙伴们见到这只特别的兔子会怎么说?”“它是怎么对待小兔子的?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小兔子心情是什么样的,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小兔子非常难过一心想把耳朵竖起来,怎么办呢?你快来想一想。”老师最后再引导孩子简单地整理或巩固幼儿的回答,达到分享的目的,我也发现孩子们由只能续编结尾的.能力发展到猜测以至于续编开始部分。《耷拉耳朵的小兔》使孩子们沉浸在续编的快乐中。孩子们为帮小兔子把耳朵竖起来及怎样救小兔子想出了十余种办法,在这次创编中我没有把孩子想象的整个画面画出来,因为在以前的创编中这种方法虽然直观但耗费时间太长,使注意力差的孩子精神涣散,因此我用简单的图谱来表示,孩子们一看就知道是什么,如:用绳子帮忙,用曲线表示,请大象则画出他长长的鼻子,用老虎的尾巴则画一个粗粗的尾巴。对孩子来说我想这是一个肯定,既肯定了孩子们的想法又丰富了幼儿对续编想象的理解,他也记录了我们班不同孩子们的语言表达及想象水平,为后面的绘画结尾及制作成完整的图书提供了依据。
在创编结尾小兔看病的过程中,孩子们猜测小兔肯定有病,这是医生的话需要老师点明中心“小兔没有病,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只耳朵。”,这种间接地讲道理,让孩子心理更容易接受,所以后面的讨论更结合了实际生活中的感受,“如果小朋友有了错你会怎么办?如果你遭到了嘲笑,你生气了怎么办?你遇到了小兔这样的困难怎么办?”这里融入社会性领域的问题,既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又解决了孩子们的情绪和心理问题。
中班教育教学反思10
这一学年,在教研员和学校领导的鼓励及帮助下,我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在一次次的锻炼中,我真切的看到了自己的成长。
在自己的课堂上,真切的感受到了智慧火花的撞击。
教育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在教学中,我力求给孩子一个充满智慧的语文课堂。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语文是一个情感的产物,在课堂上,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就应该让学生富有情感。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
一个富有激情的老师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情感,在学习中充满动力,在品味中充满感悟。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美丽的窗花》这篇课文时,我用多媒体制作了窗花消融的现象,让孩子们在诗句中感受到小作者在窗花消失时的那种渴盼的心里,指导孩子们体会,理解,感悟,朗读……孩子们个个情趣饱满,津津有味的朗读,背诵。
当你看见孩子们学得快乐极了,你会幸福无比,感到教学的真正乐趣其实就在这里。
“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
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
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
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
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
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在研修中,我听了《乌鸦喝水》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习中,学生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
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由此,我想到,相信孩子,才会收获更大的惊喜。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
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
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
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
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
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
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
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把课文内容用自己的“三字歌”来展示是我一直实践的,孩子只有读懂,理解透彻才能够把课文转化成自己的语言。
课堂上的展示,无疑让教材成了孩子们课下复习的资料。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
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中班教育教学反思11
健康教育课不同于一般文化课,它的授课方式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其授课内容、方式、语言等与别的文化课有很大的区别,而且涉及的知识十分广泛,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才能使健康教育课体现其科学性。
如何上好健康教育课,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知、情、意,是一项重要的事情,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经过一年的教学,我不断摸索总结,逐渐形成以下教学思路:
1、抓住学生心理,以趣促学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同样的内容,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加乐意和主动。面对从未真正接触过健康方面知识的学生,我在第一堂课里以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为内容,从“肢体语言”到“从众”引起学生对心理世界的好奇,进而讲述提高心理素质的好处;使学生明白提高心理素质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合理调节情绪;形成良好的'性格;学会与人交往等,同时说明这些也是健康教育课以后要涉及的内容。这堂课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引起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兴趣和重视,阐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意义和目的,并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的,也为以后教学活动开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坚持核心原则,形散神聚
健康教育课的重点在于活动中的体验,决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应该有主题,有核心,健康教育课也应该坚持一个核心,并围绕
这个核心“形散神不散”。比如在学习“日光浴”这堂课时,我把学生带出教室,让学生在校园内接受阳光,在出教室前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通过接受阳光你有什么感触?”这样学生走出教室后虽然学生各处分散,但他们都在考虑同样一个问题,课堂纪律也非常好,学生既接受了阳光,又锻炼了乱中求静的心理素质,这样着重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心理素质。
3、聆听他人做事,因势利导
健康教育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获得的心理体验和感情程度,学生总是非常关注他人在同一问题上的表现,喜欢聆听他人的故事,在课堂上,我经常会给同学们讲同龄人的故事,试图让学生明白这些问题别人都有,自己有也很正常,并相信这些问题可以解决,进而学习和掌握方法,其实学生在聆听的同时,也在审视自己。
4、自我剖析,自我开放
如果教师能在适当和必要的时候,做真诚的自我剖析,自我开放,学生也会真诚的表达自己,安全的探索自己。不过作为一名教师,其最重要的角色始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如在上“不挑食、不偏食”这课时,我先讲我自己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长期以来带来了什么后果,这样学生会马上参与教学活动,争先恐后地讲述他们自己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长期下去可能会带来什么后果,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很高,在自己的体验中证明了挑食与偏食的害处。这堂课比较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的。
以上是我在健康教育课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当然要真正上好健康
教育课,发挥出它最大的作用,真正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自己认真学习。
中班教育教学反思11篇(教育教学反思中班上学期)相关文章:
★ 幼儿园中班体育活动体育教案及反思3篇(中班体育活动加反思)
★ 中班教育教学工作总结5篇(幼儿园中班教育老师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