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教学反思 篇1
在教胡适的《我的母亲》时,我课前让学生欣赏了满文军的歌曲《懂你》,有的同学不自觉地跟着轻和着,那样的投入,那样的认真,我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母爱,一个饱含温柔深挚情意的永恒话题,的确,无论是年长年少,还是天涯海角,单飞后心和另一端永远牵挂的是对母亲的思念。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胡适的人生经历,去感受对爱的力量。”现在,我们满怀深情地出声朗读这篇饱含对母亲感激、怀念的文章。
同学们放声地朗读着,不时也动着笔在书上圈点着,可我观察到,大多数同学只是机械地读着,甚至有的读几个自然段就停下来搞小动作,老师看时在装模作样地接着读,一问,同学们说,反正一会儿老师分析课文时跟上记就行了。哪个自然段老师在结构分析中都有标注,何必浪费时间和感情去读呢?我恍然大悟,原来学生是这么想的,怪不得在考试中,语段分析看似很简单,有些学生答得文不对题,我终于明白,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充当了“记者”的身份,没有把自己当作是真正的“学者”,掌握了同学们的动向,我改变了以住的教学方法,尝试着让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首先,让学生主动地凭着自己的阅读敏感去认知,自主地带着自己的思想去探索,从文中感悟,从文中入情,用“读”带动“品”和“悟”。其次,教师不应该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原封不动地传授给学生,而是承担着阅读指导的责任。教师不是传授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阅读活动的伙伴和指导者。第三,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使阅读过程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索,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读者”。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 篇2
《我的母亲》这篇散文以其平实、诚挚、质朴、自然又饱含拳拳之心、眷眷之情的语言,叙述了母亲的一生。作者老舍称母亲给自己的是“生命的教育”,因此教学中我们须通过感受母亲勤劳、奋斗、奉献的一生体味“我”对母亲的敬仰、挚爱与怀念。同时品味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所达到的真切感人、感召心灵的艺术境界,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修养。课上我引导学生通过整体阅读、重点体会、品味语言三个步骤进行文本学习。教学中我把研读点放在了第三自然段、第六自然段、母亲三次含泪以及“我”的怕、怕、怕,心痛、心痛。这样的安排主要先引导学生感受母亲勤俭诚实、做事认真、对子女伟大无私的爱,继而再感受“我”对母亲的无限思念和深深愧疚之情。课堂上学生已经能够发现语言运用的精彩之处,认真揣摩、品味。
这节课同时也暴露出老师说得多学生说得少的问题,当课堂上学生不知怎样回答时,往往是我急着向下进行便说出了答案。这时教师明智的做法应是告诉学生怎样回答,例如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提问:透过老舍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实则想引导学生对全文进行整体回归,回忆母亲为我做过的点点滴滴。可不曾想学生竟不知如何回答。可见问题不够明确,如果把这一整段的内容分开指导回答,如可让学生回顾前文,从“生命是母亲给我的”这句话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然会想到目前:目前为了生我晕过去半月……这样的引导过后,再让学生交流透过老舍其他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相信学生自会有话可说。
此外,对于高年级语文课,课尾也可为学生呈现一些小训练,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做些填空练习,有利于学生掌握本课内容。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 篇3
首先,我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改精神。课前预习,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生字词、文学常识。这些小任务促使学生主动认真地自学课文。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时,必然要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在上课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自己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我只作点拨和归纳。在拓展延伸阶段,我让学生相互讲发生在自己与妈妈之间的生活细节。这既让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加深了解,又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是良好的。
其次,我落实了“四基”。我没有放字弃字词、文学常识这些基本知识,而是把它们放到了课前预习里面。这样做既促进了学生自学,又使课堂内容更集中紧凑。在上课过程中,我始终抓住“培养学生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情感及形象”这一教学目标展开。不论是开始的导入,还是后面的母亲性格分析,儿子对母亲的爱,都让学生找到相关的细节,并加以诵读品味,进一步感受细节的表达效果。可以说基本技能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学生的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再次,我实现了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德育目标都得到较好的落实。学生通过这一堂课,切切实实懂得了运用细节描写的重要性,并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在训练延伸阶段,学生讲述与母亲的故事时,全班同学在下面抹眼泪,其他同学及老师也眼圈红红。学生讲自己与妈妈之间的生活细节时,也声音哽咽。我在点评时,也深受感动,几乎说不出话。可以说,这一节课让师生都受得一次情感的洗礼。经过这一次情感的洗礼,大家更加热爱父母,热爱生活。
最后,我充分落实了教材编者的设计意图。此篇课文是《阅读与写作》中写人叙事散文中的一篇文章编者在课后的“思考探究”中强调了“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要求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文中细节。我在教学过程中,正是围绕“情感与细节”作文章,层层推进课堂。以归纳母亲性格品行为纲,串起所有细节,做到了整体把握与局部分析的较好结合。
《我的母亲》是我十分喜爱的作品,在教学之前,我再三吟诵,反复咀嚼,使得自己对本文的研究领先于学生,深刻于学生,但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是有感情、有思想、发展中的个体,学生学习的潜力是无穷的。因为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丰富、提升了自己的见解。本课教学最大的特点是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我首先引领学生研读文本,继而诱导其发现问题,最后是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始终是引领者、参与者和调度者。如果说以前要求教师有扎实的基本功,那么,在研究性学习的时代更需要教师自身的研究能力与创新意识。如果说以前注重的是教给学生方法,那么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强调的是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尊重,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 篇4
周三下午在教胡适的《我的母亲》时,我课前让学生欣赏了满文军的歌曲《懂你》,有的同学不自觉地跟着轻和着,那样的投入,那样的认真,我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母爱,一个饱含温柔深挚情意的永恒话题,的确,无论是年长年少,还是天涯海角,单飞后心和另一端永远牵挂的是对母亲的思念。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胡适的`人生经历,去感受对爱的力量。”现在,我们满怀深情地出声朗读这篇饱含对母亲感激、怀念的文章。同学们放声地朗读着,不时也动着笔在书上圈点着,
可我观察到,大多数同学只是机械地读着,甚至有的读几个自然段就停下来搞小动作,老师看时在装模作样地接着读,一问,同学们说,反正一会儿老师分析课文时跟上记就行了。哪个自然段老师在结构分析中都有标注,何必浪费时间和感情去读呢?我恍然大悟,原来学生是这么想的,怪不得在考试中,语段分析看似很简单,有些学生答得文不对题,我终于明白,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充当了“记者”的身份,没有把自己当作是真正的“学者”,掌握了同学们的动向,我改变了以住的教学方法,尝试着让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首先,让学生主动地凭着自己的阅读敏感去认知,自主地带着自己的思想去探索,从文中感悟,从文中入情,用“读”带动“品”和“悟”。其次,教师不应该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原封不动地传授给学生,而是承担着阅读指导的责任。教师不是传授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阅读活动的伙伴和指导者。第三,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使阅读过程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索,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读者”。
我的母亲教学反思(优秀4篇)相关文章:
★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12篇(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改进措施)
★ 《再塑生命的人》的教学反思10篇(再塑生命的人课后反思反思简短)
★ 《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学反思11篇 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