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语文教学反思9篇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及反思

时间:2024-01-19 09:45:00 教学反思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山中访友》语文教学反思9篇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及反思,以供借鉴。

《山中访友》语文教学反思9篇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及反思

《山中访友》语文教学反思1

  《山中访友》一篇构思很美的文章。本文的叙述方式独具匠心,采用想象的手法与自然界的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等朋友们互诉心声,动情的叙述营造了一个活泼、跳跃的童话世界。文章灵气飞扬、新奇丰富而符合现代孩子的审美眼光,相信学生比我们更容易接受、吸收这种构思方式。

  果真课堂上孩子异常活跃,抓住孩子的灵性,释放在语文课堂将是一堂语文课最成功之处,所以我努力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展示美。

  一、发现美

  1、导课时从孩子的朋友入手,然后我把学生的思维从自己的朋友引到人类的朋友引到地球的朋友,又总结出,要学会发现另类的朋友,再具体的问同学“如果你们去山上游玩,你会发现哪些另类的朋友呢?”

  2、这就是我情景模式导入的尝试,我觉得散文是轻松,活泼的文学,那么上散文课也应该是轻松活泼的。而且孩子们对于山是那么的熟悉,轻轻一点,便引来同学们多少的共鸣啊!

  3、然后我让学生上来把自己读中想象到的景物画出来,一时间教室就沸腾了。我于是就有选择的抽了一些同学上来,画老桥、树林、白云、流水、小鸟、悬崖、雷阵雨、小花、树叶等。没抽上来的同学参照书。在本上画。一堂课需要兴奋点,就像一盘菜需要味精,而有创新的那点内容就是兴奋点。学生找到了美。

  二、感受美

  散文当然少不了读,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能在读中吸引学生,于是我引导同学们,倾诉性的,深情的读,轻快活泼的读,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读。看着同学们投入的读,我非常明显的体会到了,让学生好读不如乐读的教学理念。读是感情最好的流露,是内心和课文最有效的交流。

  三、展示美

  1、仿写是本节课学生展示的第二个展示,孩子们眼中,山中的朋友是如此的`真、善、美,让人忍不住想要去亲近。在作者的亲切的呼唤声中,在作者热情的赞美声中,山中的景物会有怎样的感悟和回应呢,试着猜想一下它们的内心世界,试着以某一种景物的语气给作者写一段回应的话吧。这里的设计开拓了学生思维,展示了他们的天性与灵性。

  2、批注是教学在本节可得到了较好的应用。我教孩子批注,并在本课作了很细致的讲解。感觉收获较大。

  四、不足

  1、六年级了有一部分孩子调动不起来了,发言面在缩小心情不好。

  2、批注时有个别学生做得不好、

  3、读时还有不到位的地方。

《山中访友》语文教学反思2

  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一读题目,触发思绪的便是作者到山中去拜访一位老朋友了。但读到文章的第3自然段时,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入到画面中,进入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倍感亲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

  本文想象丰富、新奇,有浪漫色彩。如,“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又如,“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想象中,悬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见,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同时,作者还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笔生动活泼,而且,也很好地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读着这篇散文,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强烈地感受到那种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你会时时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想想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美好境界。

  本文作为本组“感受自然”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通过感受作者描绘的境界,体会他一路上的好心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二是学习作者通过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情感的方法,并积累语言。

  本课的重点是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所表达情感的方法。

《山中访友》语文教学反思3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想象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3、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作者充满诗意的画面。

  重点难点

  1、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想象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2、难点: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作者充满诗意的画面。

  教学方法与设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前自主阅读并搜集描写景物的诗句,课上积极探究;以陶渊明《饮酒》和本人拙作作为拓展延伸;拟用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导语: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江南之春如诗如画,扣动过多少人的心弦;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又是那么美好可爱、温暖如春,真是个理想的境界。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李汉荣先生的《山中访友》又怎样呢?古人有梅妻鹤子之高雅,今人有草木为友之境界。那是一个神奇而美妙的童话世界!物随心变、景随情迁,让我们带着好心情走进去吧!去领略一下作者那寄情山水,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生开始默读,师顺手板书课题。

  二、生带着几个小问题去读。(快速默读)

  1、作者访问了哪些朋友?(用笔做上记号)

  2、内容写的是自然景物,为何题为“山中访友”?这样行文有什么好处?你感受到什么?

  三、检查预习,抽生朗读,其余人静听准备点评指正。

  一生主动读过后,别人主动点评。师提醒注意“玄奥”的“玄”字读音xuān,与弦(xián)和舷(xián)不同。“露”有两个音“lù”和“lu”,本文中“露水”和“露出”都读“lù”,“lu”用于口语,如“露怯”和“露马脚”。

  四、师范读,生静听,准备点评并准备回答“二”中的两个问题。

  师读过后,也请生指正。(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其实是对老师的帮助)

  五、把握文章内容,抓住关键词,理出线索。(解决问题1)

  生说师板书

  写了哪些朋友(景物),各有什么特点?生读、说一遍。

  六、讨论问题2(题略,见前面)

  生各说看法感受后,小结:

  1)设下悬念,使人产生追问心理,想知道到底是谁,是什么样朋友。

  2)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感到亲切,(这是课后第一题中第2小题:“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的答案)

  3)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七、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提问,启发学生回答。

  八、概括写作技巧。

  九、朗读感受画面美、语言美。

  (你喜欢哪一句哪一段就读哪一句哪一段,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十、有没有诗句与本文相通,可概括本文内容和情感。

  落花水面皆文章,好鸟枝头亦朋友。

  十一、作业:

  (一)拓展延伸。欣赏情感有相同之处的诗词。(见附页)

  1、陶渊明的《饮酒》(五)

  2、本人的拙作《西江月·育盆景》

  (二)完成课后练习二自由写作。

  结束语:本文作者把自然景物当作自己的朋友,感觉那么美好,那么亲切。朋友是一个不尽的话题,又是一个广泛的话题:朋友犹如火红的辣椒,越辣越真;朋友犹如陈年佳酿,越陈越香;朋友犹如一

  教案《新人教六年级语文上册《山中访友》教案及教学反思》,来自网!  杯白开水,越淡越纯。孔子曰:“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说:“有朋自山中来,不亦乐乎?有朋自大自然中来,不亦乐乎?”同学们,让我们敞开心扉,走进大自然,去拥抱大自然,广交大自然中的朋友吧!下课。

  附《山中访友》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教案设计附页:

  饮酒(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西江月·育盆景

  山高峰险敢上,挖根择栳造型。绿蕉墨竹听雨声,迎来多少欢腾。

  继木青松含翠,杜鹃牡丹爱人。悟梅十载誓有神,相伴人生奋进。

  (注:唐湾校边有一退休老人,老伴早逝,无以相伴,不爱烟酒牌,独好育盆景,迄今十余载,盆景满阳台,情怀、志趣皆寄于斯,无异于梅妻鹤子之高雅。我有感而作。)

  《山中访友》教后反思

  十月中旬,我上了一堂镇级公开课《山中访友》,听课领导与教师约有三四十人,得到领导与同仁的一致抬爱与好评。现在静下心来细细反思,其间有得有失,有成功不足,我一一记下,以利于以后教学。我认为要想真正上好一堂语文课,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有效地做到“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是师生共同的事情。学生的准备主要是预习课文,除了根据书上的习题去预习,老师还要布置有针对性的预习要求。老师的准备则更多,除了熟读教材、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还要参阅教辅教参,要有大量的相关的知识储备,以便上课时能够游刃有余。

  新《课程标准》上说:“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我在上七年级第一册第二单元“温游语文世界”时就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我与学生共同收集了一些广告词(各人收集各人的),上课比赛看谁说得多,看谁能说出其中的妙处。另外,我们都是书生,都喜欢书,那么我们自己也来当一回书店老板,请为自己的书店起一个名字,看谁的最有韵味,最吸引人。其次还搞了一个相声表演:马季的《成语新编》。课前让两个口才较好的男生抄、读马季的《成语新编》。由于准备充分(这三点都是乡下孩子能够做到的),课上得很精彩,气氛非常活跃,尤其是表演《成语新编》时,笑声不绝,可以说是寓教于乐。表演前我给学生作了一个要求:静听抢记成语,看谁记得多。表演后抽生说,最多的说出了其中的三十多个。这样即使学生感受到了我国语言的丰富多彩、幽默风趣,又学生积累了不少好词好句,同时还领悟了一些词语的妙用。

  我在上公开课《山中访友》时,布置学生课前熟读课文,抓住“众朋友”的特点,结果有的.学生几乎达到了背诵的程序,而我除了动脑筋想好与课文紧密相关的导语、结束语以及附页的诗词,还花了两个早读时间去熟读课文,感受众朋友的心境,结果也差不多能背下来。所以课堂容量虽大,也能全部完成,且结束语刚落,就是一片啧啧称赞声。

  二、上课时精力充沛,精神饱满、富有激情。

  ①心理学认为:“情绪具有激励作用:情绪能够以一种与生理性动机或社会性动机相同的方式激发和引导行为。”“大量研究表明:适当的情绪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具有积极的组织功能。”“良好的情绪情感会提高大脑活动的效率,提高认知操作的速度与质量。”“积极而正常的情绪体验是保持心理平衡与身体健康的条件。”

  新《课程标准》中说得好,“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有情潭面千层浪,无情海水无涟漪。好的将领除了不打无准备之战,还作战前动员,战时激励,身先士卒。同理,要想学生真正学好一篇课文,深受感染,必须携情进入,要想学生能够入情入境,与主人翁同呼吸、共命运,教师首先必须入情入境,受其感染,作演员,化为主公翁。只有富有激情的演说,才能打动学生,使其进入课文,深受感染。才能受到良好的熏陶,才能使学生的主体作用落到实处。

《山中访友》语文教学反思4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 走进山林,探访善终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题《山中访友》既是全文立意之本,又是以联想和想象构筑情境这一独特、详明的表现手法之凝聚,是这篇作品中不可忽视的文眼。在教学中,我就紧紧抓住《山中访友》这个题目展开,结合课后的思考练习题,链接起导读文本的线索:

  (1) 揭题后,我让学生猜测作者去山中访友的对象是谁呢?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2)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那些朋友?通过初读课文,学生明白了拜访的朋友原来是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概括地说,这山林中的一切都是作者的朋友。

  (3) 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然后让学生细致深入地读文,找出描写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感情的有关语句,读读体会,再组织交流。

  片段一:

  师: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生齐读)

  师:一进山门,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学生交流)

  生:作者非常敬重他,说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师:有道理。谁知道“德高望重”的意思?

  生:德高望重就是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师:那你们从哪儿体会到他的德高望重?

  生:他把很多人人马渡过对岸,给大家带来方便。

  生:他在涧水上已经站了几百年了,说明他为大家服务的时间很长很长,从这儿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他的“德高望重”。

  师:说得好。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老桥,你如……”(生齐读)

  师: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作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4) 在教学快结束时,我问学生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学生纷纷回忆到:春游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愉快,看到小鸟和树枝随风摆动,我们觉得他们的心情和我们一样高兴,小鸟在快乐地唱歌,树枝好象也在欢乐地舞蹈。我通过激发学生回忆类似的体验,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总之,在教学时,我更多地考虑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收获,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引导学生学会抓住主线理解全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山中访友》语文教学反思5

  《山中访友》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视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为此,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以美的课件吸引学生。

  为了让课件更好地展示出教材的优美之处,我力求集图片、文字、课文朗读、音乐于一体,让学生在听读这一环节充分感知课文;其次在其他幻灯片中,或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为背景,或用图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丽形象,让学生的视觉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同时,课文的教学环节的名称设计中也突现“美”,主体部分设置了“美文听读”、“美文美读”、“美文研读”等环节,对学生“美”的感知无形中又是一种强化。

  二、听、说、读、写的训练贯穿课堂始终。

  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美文听读中有美读的示范,又是听的训练;美读的要求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读出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是读与说的双重结合;研读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情境演读、习作美文则主要进行写作水平的训练,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三、不失时机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四人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究中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

《山中访友》语文教学反思6

  听了邓爱静老师的《巨人的花园》一课后,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讲授《山中访友》一课时的情形,觉得自己在语文工具性方面的教学做得实在不够。

  “感悟语言文字的情感”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是这节课的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课文的第3、4、5自然段都把山中的一切当作“友”来写,但是,在表达上各有特点。很遗憾,我没有让学生完整地、对比地感受这种特点,在感受语言文字情感的基础上渗透进“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渗透得不是很到位。

  先说第3自然段,这一段是作者对老桥的倾诉: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你弓着腰……唯有你依然如旧。这段中一连用了四个”你”,对老桥的敬重、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第4自然段作者转换了观察的角度,改为第三人称叙述,林中的“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在进行这一段的教学时,我是这样过渡的:“老桥是我的老朋友,树林是我的什么呢?”听邓老师讲课时,指导学生朗读时,邓老师没有停留在学生的语气的指导上,她还指导学生:“巨人在说这话时,会有怎样的心情?会有什么神态、动作?”指导学生朗读这样细致、到位,天长日久,学生的朗读水平怎么会不提高?想想自己当时讲到此处,如果我再追问一句:“作者还是像对老桥那样倾诉吗?”学生可能就能体会到表达上的不同。这节课的'两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就体现得明显、到位,语文的工具性将得到体现了。

  当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说出了“鸟儿、露珠、树”对作者的知心话后,我可以这样导读:“明明是听到鸟儿的鸣叫,作者却说……鸟儿呼唤我的名字。明明是看到晶莹的露珠,作者却说……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树,作者却说……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是关键的一问,可惜,我给忘了。如果当时上课时,我能体现这一环节,相信学生对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会更深刻。可惜当时上课时,我只顾得让学生感悟作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感情了,忽略了对表达方式的学习。

  第5自然段的问候语,是作者与山里的一切融为一体后与山中朋友心与心的交流:“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清凉的山泉,”体现了作者对山泉的“情”,“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是山泉对作者的情,作者不仅直接对山泉说话,连山泉对作者的心里话都说出来了,情到深处才有这样的体验啊!

  如果说第3自然段的情感表达是:“我”对“桥”,那么第4自然段却换了个角度,是:“树林”对“我”,第5自然段是物我相融,既有从“我”对“山中的一切朋友”的角度,又有从“山中的一切朋友”对“我”的角度。

  如果在教学时,抓住其中的一句,让学生感悟这其中“情”的倾诉对象之别,学生在学习文章的表达上会更明确,更有针对性。

  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会以“情”这条主线设计教学,把体验文章的情感与学习文章的表达更完美的结合起来,实现语文教学的水乳融。走出门是“好心情”;见到老桥是对老桥的“敬重、赞美之情”;走进树林是“鸟儿、露珠、树”对“我”的亲密无间之情;与“山中万物”是“互诉心声”。

  如果真是这样,语文课不真的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了吗?

《山中访友》语文教学反思7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文学作品教学的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基于这点,《山中访友》一文的教学目标定为:尊重文本,突出欣赏,强调语言品味,重视联想和想象,注重阅读的过程和方法。从整个课堂情况来看,本课的这些教学目标基本能一一落实。

  综观全课,有两点还是比较满意的:

  1、精心设计流程,铺设对话梯度:

  本堂课中,把教学流程设计为:先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与作者情感,,再以品味作品中精粹的语言为支点,以诵读为抓手,发挥联想和想象进行仿写,进一步感受作品的魅力,实现学生与文本、教师、作者等的多重对话。其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品味语言、个性美读、模仿写作这三个环节上。在这里,品味语言就是发现、咀嚼语言之妙,个性美读就是感悟、欣赏语言之美,模仿写作就是触摸、习得语言之本,当然,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诵读的基础之上。如果说品味语言只是“明于心”的话,那么个性美读就是“明于口”,而模仿写作就是“明于手”,这样的教学流程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得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由模糊到清晰,从鉴赏到创造,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收到了品悟式对话教学模式应有的效果。另外,随着这三个教学环节的逐步展开,课堂对话的宽度和深度也随之扩大。学生由着重于生本对话(品味语言)转到着重于立足文本的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以及与作者的对话(个性美读),最后开始与大自然、与自我对话(模仿写作),整个课堂教学就这样呈阶梯式对话进行,将对话进行到底,将对话逐步深入。

  2、巧用音乐背景,创设对话情境:

  马克思说:“只有音乐才能唤醒人的艺术感觉。”自古以来,文学与音乐就有着难解之缘,优美的音乐流入语文课堂,在营造了美的意境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像教学《山中访友》这样的美文,就巧妙地选用了三段优美的.音乐,确实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上课之前,播放了第一段音乐,这段鸟儿欢叫的音乐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形成了阅读期待。而学生的阅读期待越强烈,与文本的冲撞就越激烈,在与文本对话中的收益也就越丰富。在品味了文章优美的语言之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个性美读,放了第二段音乐,音乐与朗读的有机结合,既愉悦了师生的身心,又让语文课在审美中进行,得到了美的享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模仿写作时播放的第三段音乐,仿佛把学生带到了一个美妙的大自然中,较好地拓宽了对话的空间,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触动了学生的情思,笔下的仿写作品也越来越精彩。

  总的来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要想使这个过程精彩纷呈、师生教学相长,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是极为重要的。虽然本课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但教学像《山中访友》这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美丽的景色、表达美好的情感的散文,采用这种多读、多品、多悟的品悟式对话的教学模式实在可以收到异曲同工之效。

《山中访友》语文教学反思8

  作为一名教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节好课,一节大家都认可的成功课。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面对内涵丰富、可操作性极强的语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会更强烈一些。面对刚刚讲完的《山中访友》一课,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一点。

  《山中访友》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为此,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力求用“美”感染学生。

  我充分利用朗读,让学生在听读这一环节充分感知课文;其次利用插图,让学生的视觉充分得到美的享受。

  二、力求挖出主题的深度,让学生有新鲜感。

  对本课主题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过听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浅层次的;通过美文美读,学生此时对主题的感知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过美文研读中问题的解决,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是有深度的,不单停留在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同时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让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要爱护、关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三、力求将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

  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美文听读中有美读的示范,又是听的训练;美读的要求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读出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是读与说的双重结合;研读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情境演读、习作美文则主要进行写作水平的训练,采用“读”、“说”结合。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分层读、表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只是作为教师的我,情感的融入还不是非常到位。

  四、力求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四人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究中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

《山中访友》语文教学反思9

  作为一名教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节好课,一节大家都认可的成功课。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面对内涵丰富、可操作性极强的语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会更强烈一些。面对讲完的《山中访友》一课,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一点。现将自己教完这篇课文后的反思如下:

  一、课堂构建了良好的师生交流平台

  课堂上我靠自己洋溢出来的激情,亲切到位的鼓励性语言,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乐意与老师交流。在我的积极引导下,学生通过听、说、读、写各种方式,对课文的理解逐步深入,而且阅读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这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新课改教学理念。

  二、感悟语言,注重写作方法的传授

  本课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将静态的.事物写活了。在讲课的过程中,我便注重了这种写作方法的传授。如:分析“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学生知道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体现了瀑布流水所产生的声音浑厚、响亮的特点。我以这句为例,我让学生明白了,描写事物不管运用什么修辞都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同时使用修辞也可以让文章生动、形象、有韵味。

  教学这篇课文,学生们较有收获,他们是快乐的。但课堂还有很多不尽完美之处,比如,有些环节间的过渡不自然,课堂评价激励性不强,没能很好地照顾到学困生。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取长补短,让自己不断的成长。

《山中访友》语文教学反思9篇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及反思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6篇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9篇

《繁星》语文教学反思6篇 繁星一课的教学反思

《动手做做看》语文教学反思6篇(动手做做看读后感)

《赵州桥》语文教学反思8篇 赵州桥教学反思改进措施

狼和小羊的语文教学反思5篇 小学语文狼和小羊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9篇 语文园地八教学反思简短

初一下语文教学反思7篇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周记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9篇(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9篇(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