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教学反思3篇 中国石拱桥教学反思

时间:2024-01-23 15:15:00 教学反思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桥》教学反思3篇 中国石拱桥教学反思,以供参考。

《桥》教学反思3篇 中国石拱桥教学反思

《桥》教学反思1

  《桥之美》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名篇。作者站在画家的角度,结合描写性语言和说明性语言对桥做出了美学意义上的独特的诠释。它不是一篇规范性的说明文,但教材却将其置于说明文一单元里,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教师很难用说明文的基本知识来梳理本篇文章。另外,《桥之美》的特征是从专业画家的角度阐释的,对于学生来讲,理解也较困难。因此,寻找本篇文章的教学切入点成为教学的首要问题。笔者在反复阅读课文之后,考虑到在学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刚刚学习了较规范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决定仍然以学生所熟知的说明对象入手,依据“感知理解”、“精读品析”、“比较阅读”和“拓展延伸”四个板块,由浅入深,欣赏课文的画面美和语言美,进而拓展到生活中的“桥之美”,获得了较大的成功。

  在课后反思中,笔者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笔者引导了学生从语文学科的性质出发,有效地结合了多媒体,使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紧密而不重复,并能由课文结尾句拓展到学生的生活,进一步深化了桥之美的美学意义。

  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很多教师为实践其理念,在备课时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课堂上用了较长的时间组织学生合作讨论,课堂的气氛很热烈。学生为主导的形式是有了,但是下课之后学生却往往不知道自己在这堂课里有什么收获。

  笔者认为,多媒体课件虽是课堂教学中必要的辅助工具,但也要注意合理使用。在《桥之美》的教学过程中,用多媒体展示课文中所提的各种桥,就能给学生很直观的美学印象。特别是在解决“桥之美在何处”这个问题时,如何紧紧扣住课题,即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形式作用,笔者就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两幅图,一幅是文中所提的苇丛边的桥,一幅是无任何环境陪衬的桥,让学生进行对比。学生很快地理解了画家眼中桥之美的特征,这就是多媒体的魅力所在,也是本节课获得成功的环节之一。当然,多媒体除了展示图画的作用之外,更多的是展示教师的教学流程和教学内容。在这一点上,很多教师喜欢把所有的内容都现示在屏幕上,这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全部被吸引到屏幕上,无暇注意老师的口头语言表达。事实上,教师的口头语言和手势语言表达要比文字更加重要,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但因为多媒体的不合理使用,导致教师语言难发挥作用,因此,要慎重地使用多媒体,只要将一些提纲要点出示在屏幕上即可。

  当然,影响学生理解的不只是多媒体的使用是否合理,更重要的是教学环节间能否相互联系,做到层层深入。上文提到,笔者在《桥之美》的教学设计中,总共有四个环节,“感知理解”与“精读品析”较容易联系,“精读品析”与“比较阅读”如何联系则是本课教学设计的难点。“精读品析”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欣赏文中所提到的桥的美在何处?“比较阅读”主要是与前一篇较规范说明文《中国石拱桥》进行对比阅读。在笔者上这堂课之前,也曾听过两位老师关于本篇课文的公开课。他们似乎都将这两环节割裂开来,在“精读品析”部分主要抓住桥与环境的配合来引导学生欣赏桥之美,紧扣课题;在“比较阅读”环节都采用讨论合作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但学生找不到比较的角度,课堂较沉闷。最终,老师只好自己列个表格告诉学生,它们的不同点在于说明的内容和说明的语言两方面。教师的教学目的未能完成,究其原因,是因为前面的环节未能为“比较阅读铺好路”。在前面的教授中,教师都未提及本课文的说明语言,又让学生如何思考呢?因此,笔者在本课的教学中,先示范欣赏苇丛边的桥,明确告诉学生笔者是从两个方面欣赏的,一是紧扣课题,抓住桥与周围环境的配合,二是从写作语言和写作方法出发,抓住作者写此桥时采用的修辞格或富有特点的词语,说明桥的具体美学特征。举例之后,学生的思路就被打开了,找到了品析的切入点和方法。学生在接下来的讨论中不但热烈,甚至还能提出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在下一环节的比较阅读中,无需太多的时间,学生就能找出两篇课文在说明语言上的不同点。

  吴冠中先生是画家,他将桥的美学意义在文章的结尾,通过鹊桥的描绘升华到具有更深的含义,即只要有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都具备桥之美。笔者抓住这点将其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说说具备这种桥之美的“生活之桥”,但这恰恰又是本课教学的不足之处,原因是笔者对学情预测不够。在备课时,笔者以为学生对课文的说明对象是很清楚的,但是在课堂中,“课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这一问题一抛出,全班的学生都异口同声地说“桥”。这倒让笔者有些紧张,使教学过程未能按原计划展开。另外,这篇课文是自读课,笔者安排的课时是1课时,但是因为教学设计的内容较丰富,所以整堂课的时间比较仓促,特别是最后一个环节,没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更没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动笔训练,因此,拓展的目标未能较好地落实。如果让笔者重新来上这节课,笔者会控制好每一环节的时间,特别是对于“这篇课文说明对象是什么”的问题,会换个问法,如:“作者通过本篇课文主要要告诉我们什么内容?”一下子将文章的说明对象和说明对象的特征糅合在一起,为下面的拓展延伸争取更多的时间。

《桥》教学反思2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教学的时候我我让学生交流有关洪水的资料,让学生如亲身体验,这样学生就感受到了洪水的可怕,帮助学生感悟课文的内容。

  在学生理解、感悟了课文内容之后,还应注意从表达方法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

  教学中我关注到文章语句的特点,把文章改写成小诗,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快速体会句子地深刻含义。

  我还借助课后思考第3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评价,让学生再次深入到文本,看一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桥》教学反思3

  一、教学设想

  1、《桥之美》收录在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的第三单元里,这一单元是说明文单元。但是,《桥》这篇课文与一般的规范性说明文不太一样,它的语言生动形象,带有一定的文学性。因此,在教读这篇课文之前,我详细地分析了单元教学要点,决定对这一单元进行单元文体教学。

  2、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学生对说明文已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一般说明文的特征和一些常用的说明方法,对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平实的特点也有所体会。因此,对这节课,我首先给的定义就是:它不是一篇一般的事物说明文,它是一篇带有美学欣赏意味的小品文。基于以上原因,我确定了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品味本文诗意的描写性语言,与规范说明文的语言作对比;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始终贯穿“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新课程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二、教学收获

  1、成功之处:

  ⑴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我尽可能地让学生从自身已有的审美经验出发,认识桥之美,进而欣赏美,感悟美。据此,我为课堂设计了四个环节:复习导入(出示赵州桥的结构图)、文本解读、拓展延伸(寻找、发现生活中的美)、课堂小结。其中重点是第二个环节“文本解读”。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步骤:

  ①画家眼里的“桥之美”

  ②不同环境中的“桥之美”

  ③赏析、品味“桥之美”

  ④我看“桥之美”

  ⑵“文本解读”过程中的四个环节,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而设计的,有一个由易而难、由浅入深的过程。

  首先,画家眼里的“桥之美”主要立足于课本,要求学生在快速跳读课文后,能迅速找出作者的观点。由这一部分,自然导出一些审美的基本原理。在这个环节中,我制作了一张幻灯片(小桥流水人家),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让学生获得感性、易于接受的审美感受。

  其次,在不同环境中的“桥之美”中,我从网上寻找了许多关于桥的精美的图片,更结合课本中的内容给这些图片“归类分工”,让同学在观赏这些美丽的画面的过程中,真实的感受美,自然而然的收到美的熏陶。这一部分,也是为第三个环节“赏析品味‘桥之美’”做准备。

  第三,在品味“桥之美”中,经过了刚才两个环节,学生对桥的美已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有些学生大胆举手,发表出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能够正确表达自己,有自己的审美理解,就说明了学生是真正的读进去了课文,我的教学目的正在于此。

  ⑶拓展延伸部分是我设计的一个较为出彩的地方。这个环节,让学生从身边日常事物出发,寻找生活中的美。我想,语文教学,教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语文的美丽,语文的魅力,就在于此。我相信,我的学生,经过这样一堂课,或多或少的,对美,对生活,会有一些新的体悟。

  2、不足之处:

  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在第三个环节“品味、赏析‘桥之美’”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看到这些桥,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我的本意是想让同学就文本来谈对桥之美的认识,因此,就文中提到的几种在不同环境中不同类型的桥,我在课件中准备了相应的文字,并配好了插图,但实际在课堂讨论中,同学们在谈感受时大都脱离了文本,仅仅是就自己有限的感受,谈有限的认识。而当同学的发言跟我的预期设想不一致时,我马上就慌了,准备好的课件也忘了拿出来展示。

  ⑵时间安排的缺陷。由于上一部分讨论时间过多,导致整个教学环节的脱钩,直接的一个结果就是第四个环节“我看‘桥之美’”没有时间进行下去。

  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我课前对学情的估计不足有关。课前对学生的预习没有做足工夫,指导不够深入,再加上学生的审美经验确实有限,因此,虽然少数同学有精彩的发言,但整体上,课堂发言的气氛不够热烈。同时,由于对时间的把握不准确,有一个教学环节也没有深入进行下去,这时,我有点情急心慌,来不及应变,这也反映出我教学经验的不足,对课堂把握还不够得心应手。

  三、教学总结

  总结这节课,有得有失。其一,发现了自己的优点,那就是在对文本的解读上比较深入,能够深层次地发掘课文内部隐含着的信息。第二,自觉担任了学生的“领路人”的角色。我一向认为,学习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语文的学习,更主要的是学生的一种行为,一种习惯,而不是老师的“一言堂”。通过这堂课,我更深切的体会到了这一点。

  同时,通过这堂课,我更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尤其是在对课堂的整体调控上,还缺少经验,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不足之处更要努力改进。

《桥》教学反思3篇 中国石拱桥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5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11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5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掌声教学反思9篇(灰雀教学反思简短)

二年级《家》教学反思7篇 家 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2篇 一年级数学搭积木教学反思

三年级小数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2篇(小学三年级认识小数教学反思)

《四个太阳》教学反思9篇 四个太阳优秀教学反思

《一分钟》教学反思11篇(一分钟教案及教学反思)

《爬天都峰》语文教学反思7篇(部编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7篇 历史教学反思方法

体育课立定跳远教学反思7篇 《立定跳远》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