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游褒禅山记》的教学反思5篇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以供参考。
《游褒禅山记》的教学反思1
《游褒禅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单元学习的是古代游记散文,属于文言文教学单元。
我一直认为文言文教学离不开文言知识传授,但不能仅局限于文言知识的学习。古文言文中蕴藏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古人深邃思想的体现,高尚人格的展现,超人智慧的表现。文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以及其精巧的结构布局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倘若教师只局限于文言知识的教授,真的有些舍本逐末了,况且大部分课文下面的注释比较详细,学生参照课文下边的注释基本上就可以疏通大部分的文句了,而且大部分文言知识也是要靠上下文的文意来理解的。
所以在教授文言文单元时,我的'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按照以下四个环节安排的:
第一个环节,学生参照注释自主翻译本节课规定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根据注释解释文中重点字词)
第二个环节,小组合作根据语境推断个别难懂的字词和句子的用法和句式特点。
第三个环节,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第四个环节,以一个问题出现,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深入思考,理解吸收课文的思想精华。
我自认为这样就可以把我从一字一句的讲解的文言教学困境中解脱出来,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情况,也可以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和点拨,从而使每节课都落到实处,让每位学生都能或多或少的学到知识。
但在《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几位学生的书是空白的,问他们个别字词的含义也答不上来。我心里一下恐慌了。我一直认为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或者做其他事情不是学生的错,是我自己的教学环节出了问题了。所以我轻易不批评学生。下课后,我把书上空白的几个学生叫到办公室询问他们原因。原来是他们在自学时怕出错不敢写,教师讲解时速度有些快跟不上。我仔细想想也的确是这样的情况。我让学生自主学习时,字词任务没有明确,没有把学生的求知欲激发起来,怪不得学生。
学海无涯,教海也无涯。每天忙碌且充实的生活着,不求有多大成就,但求每天都有个不一样的自己。
《游褒禅山记》的教学反思2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这话我信。《游褒禅山记》在高中学过;读大学时,老师讲过;现在自己再读,和学生一起赏析,每次阅读、学习都有收获。
有人说,“唐以前诗是长出来的,唐诗是嚷出来的,宋诗是想出来的,宋以后诗是仿出来的。”这话我更信。宋诗是想出来的,产生了大量的哲理诗,宋文何尝不是想出来的!宋文中的哲理,更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游褒禅山记》叙述作者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半途而止”的`经过,借此生发议论,通过记游言志。文章因事说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结构严谨,文笔简洁,语言凝练,体现宋人游记善于议论的特点。
教学过程中主要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要实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并让学生做积累。在课文分析中让学生了解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严谨结构。
这篇文章名为游记,实则说理,构思奇特,别具一格。它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叙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叙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了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具体说来本文在写作上有三奇。
一奇。文章开头就别开生面,有别于一般的游记。虽然一、二句也按游记常格先介绍褒禅山的概况,第三句以下却愈变愈奇,至“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才知道这个开头其实是考证,以考证山水得名、音读确否作游记开头,这是前所未见的,此一奇。读到这里,读者不仅要问一个为什么?这样写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但要真正体会到这种“奇”,就必须读完全文才能豁然。
二奇。接着文章记叙游洞过程。一般游记文章,都以叙述描写为主,而这篇文章的记叙部分却非常简略。记叙游前洞,着眼点在地势“平旷”而“记游者甚众”;写后洞,着眼点在“入之甚寒”而“入之愈深,其见愈奇”,“来而记之者”则愈少。对比写来,其目的则是为后文议论作铺垫,特别是段末处从乘兴而来败兴而出作结,更为思考作一层准备,这就是记叙用笔之奇,则为二奇。
三奇。全文若在此结束,仍不失为一篇游记佳作。因一般游记文章,进行叙述描写之后,只是用极简省的笔墨,或感叹,或议论,画龙点晴。可本文作者到此结束总有缺憾之感。因此,作者用大段文字阐发悔思之得。文章首先从古人观察事物而有得开始,探究的结果是“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接着探究此次游山不能“极夫游之乐”的原因,辩证地提出了“夷以近,而游者众”,“险以远,而至者少”和志、力、物三者在求思、行事上的哲理。这次游山所得有二:一是志、力、物三者的行事辩证法则;二是治学的严谨求实的态度。文章以考证起,实则讲的是治学。治学也是行事的一部分,其态度和行事密不可分,二者结合,成功才有把握。这样叙议结合,缝合紧密,实为三奇。
作者更是借游山,向我们说出了他对待成功和失败的态度,其实运用了“归因”方法。王安石把游山(准确说是游洞)的成功归为四个条件,一是有志;二是有力;三是有物;缺一不可,四,当然还有难度:“险以远,则至者少”。但是他最强调的是志。在物和力允许的情况下,要“尽吾志而无悔”。王安石这段议论,意义深刻,既说出了不怕艰难,勇往直前,领略险峰上的无限风光的人生态度。也说出了“尽吾志而无悔”改革决心。
总之,此文以游山探胜而未能尽兴为出发点,因事见理,说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处,要想到达那里,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和足够的力量,还要辅以一定的物质条件。此外,还从仆碑文字的读音情况,提出“深思慎取”的告诫,这对今天我们的治学、处世、创业,都有借鉴意义。
《游褒禅山记》的教学反思3
过去的文言文教学,为了教得踏实、放心,大多老师都会大量地讲解文中出现的文言字词,甚至有的还逐字逐句翻译,否则也一定会要求学生背诵译文。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教文言文,笔者在认真钻研新课程理念以及广泛地吸取专家、名师的课改经验后,设计了这样一个课例——诵读·积累·扎实
这个教学设计是在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的基础上形成的。我认为,课改就是改课。作为课改的一线教师,只有将课改落实到课堂上,才能将课改改到深处。因此,尝试新颖、实用的教法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必须努力做到的。以下我以高一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10课《游褒禅山记》为例谈谈在新课程背景下我对文言文教学的看法。
诵读是前提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要学好文言文,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读”摆在首位,在教学中要突出朗读教学。因此,本课文的教学就很注意了这一点。教师范读的有3次(全文范读,段落范读),学生齐读有四次(全文齐读,段落齐读),自由读有2次,背诵3次(,课下自己背诵、课堂自由背诵、课堂全体背诵)。几个来回下来,自觉的学生可以达到熟读成诵,懒一点的学生也能熟读。通过这样的诵读教学,基本上消除了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
积累是关键
新课程的文言文教材,课文的注解几乎覆盖了将近80%的语句。因此文言文得教学,应立足于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教师根据课堂问询,将发现的问题变为教学中的重、难点,进而有针对性的讲解。经过自学以后的学生不希望老师再将社科涉及到的所有文言字词在课堂上繁琐的列讲,而是最希望老师能讲一些和课文相关而自己又不知道的知识。因此,教师只应当强调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值得重点掌握的字词而去掉一些已经不用的词汇以及生僻的词汇。因为一些重现率很低的词汇是不必要求记住的`。这样学生在学习少数重点词汇中一课一得,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此教学设计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所以每段只选取了一些重要的词汇以及句式在课堂上讲解。
趣味是目的
虽然说文言文教学是古汉语教学。但文章能流传至今必定有其鲜活的生命力,即作者的情感态度。所以文言文教学既要抓“言”(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又要抓旨,只有认真领会作者的情感态度,才能体味文中作者的“趣味”,以提高人文素养。而本文作者即事明理意在表明:没有大志而畏于艰险的人,是不能够深入险境而窥视到异观的。明白“尽志无悔”才是学习这篇文章最根本的目。
所以,我觉得:
有预设的课堂就是有收效的课堂,反复诵读解决了背诵这一大难题,抄写又能避免错字漏子,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有章可循的学习过程中消除了对文言文的恐惧。
少数重点词汇的强化学习,增添了文言词汇的积累,致使学生在逐步积累中不断丰富文言词汇,做到一课一得。
作者“尽志无悔”的说理传递给学生的是一种积极上向的正能量。
当然,这样的设计对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而言,收获不小,但对于一些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来说,老师应该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去加强、去引导。
《游褒禅山记》的教学反思4
宋代的人喜欢发表议论,无论是吃饭喝茶,还是穿衣戴帽,再或者是游山玩水,都特别喜欢探究道理,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之所以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不是在于他的游记过程的欢快、风景描述的精彩,而是在于这篇游记中透过记游而引发王安石深入的思考:对人生处事的感悟,以及对治学严谨的心得。读来真如和智者对话,启人心智。
“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体裁,产生于六朝时期,至宋时期,内容充实拓展,形式巩固严谨。“记”可叙事、写景、状物,亦可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比如叙事的有《桃花源记》,写景状物的有《小石潭记》,既写景又抒发情怀,阐述观点的有《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等,而《游褒禅山记》就属后者,符合宋人考据阐议之性。
《游褒禅山记》全篇一共五段,结构清晰,重点突出。第一和第二自然段属于第一部分,是记游部分,第三四自然段是文章第二部分,是议论部分,第五六段是第三部分,补叙同游朋友及写作时间。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教授第一二自然段,我的教学设想是这样的:首先是导语引入,介绍“记”的`文体、作者及写作背景,然后第一段采用串讲法,由教师逐字逐句的讲解重点的字、词以及特殊句式,在讲解过程中教给学生阅读陌生文言语段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然后第二段给十分钟时间,由学生结合课下注释以及原有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自己去试着理解和翻译,或是同桌合作学习,然后找学生提问,说出自己学习后的困惑和不解之处,最后教师解答。设想总是美好的,而现实是残酷的。本节课上完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总结反思:一是课堂当中时间的安排分配不均匀,结果导致时间不够,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二是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诵读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如何读,读多久,也是个问题,在这一次的教学当中,学生的朗读比较少,还需加强。三是一节课上完,学生掌握多少,真正掌握了没有,心里面没有底,因为他们回答积极,还需要不断的训练、加强。针对以上几个方面,我觉得可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时间,可以让他们自己学习。其次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是要对学生的朗读多加训练,对于本节课重点的字词句,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到两个检测题,当堂检测,看他们的掌握程度。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尽量去弥补自己的不足,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更加完善。
《游褒禅山记》的教学反思5
上来的整整一节课,我就让学生读书。要求很简单:多读,读熟。什么也没讲。
第二节课,我问:哪些是重点段?学生说三、四段。那好,就从重点段讲。第四段很简单,一提而过。第三段怎么办?还是读背。我找读背好的学生示范,问:你们为什么背得快?他们说:“我是分几个层次背的。”我说:“具体说说层次。”下面就是他们说的大概意思。
1、“于是余有叹焉。”这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2、主要写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写现在一般“世人”的做法: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4、重点阐述作者自己的观点:一个人怎样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呢?主要是“三有”:有志、有力、有物。为了加强论述的力度,作者用了很多否定的.句子:非有志不能至,力不足不能至,无物相不能至。
5、最后说:尽吾志,可无悔。
学生说完了,我觉得老师就不用讲了。再有同学不理解,鼓励他们去读书、背书去就是了。
第三段“讲”完,讲第二段。
我让学生翻译第三段的第一个句子。问“于是”的“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在第二段中找“是”所指代的“这种情况”都包括哪些语句?学生最后找到了:从“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到“火尚足以明也。”找到了,一边让学生翻译,一边提炼要点,这层就解决了。
我又问:这段写了作者游览的经过,那他和同伴游览的具体地点在哪?游览后的心情如何?学生说游的是后洞,后来的心情是“悔”。这样,第二段层次层意基本解决了。
最后,我提问“其下平旷”中的“其”指代什么?学生说是华山洞。这样就过渡到对第一段的理解。一边读第一段,一边找出说明的几处主要景物:褒禅山,禅院,华山洞,仆碑。这样就差不多了。
课后想想,这真是千古名文。第二段首句一“其”字紧紧承一段而来,第三段首句一“是”字又紧紧承二段而来。“其”说“禅院”,“是”说“游华山洞”。最后,第四段还没忘记把第一段中的“仆碑”也说上几句!真真难为作者如何想来!
《游褒禅山记》的教学反思5篇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