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2篇 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
《有的人》这篇课文是1949年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2、通过朗读,感受能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理解其好处。
3、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教学之前我有些疑虑,如何让学生领悟到课文的深刻内涵,感情受到触动。最后我决定通过对比朗读去让学生感受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不同的结果,从而进一步去感受鲁迅先生的爱憎和人生理想。最后引导孩子们说说什么样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使学生在交流中明确为人民服务的人将永生。
教学中,简单的教学程序很快帮学生突破了难点,他们懂得了为人民服务的人将永生,与人民为敌必然灭亡。
语文课堂上也要进行德育渗透,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比品德课上一味地道德传授的效果要好。如果语文课堂上只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德育,或者丢掉了教育最佳时机而盲目地空洞说教,则显得苍白而无力。教师就应该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进行必要的引导,因此,教师应该时时关注孩子而设计教学。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2
《少年闰土》是一篇老课文,在组织教学设计时,我大胆地将《故乡》中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引进课堂,让学生通过对比闰土少年时的纯净与天真,中年时的苍老与悲苦,对帮助学生感悟鲁迅写人物的特点,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具体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自己的体会:
1、在课堂上,我从转变自身角色做起,对学生采用“导”而不是“给”:
如教学第一自然段,我不给学生讲闰土的身世和名字的来历,也不讲闰土的外貌特征,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品味、去想象,最后让学生动笔学着写,来实现以读学写、学以致用的目的。
2、我一改往日由老师津津乐道地讲解如何“捕鸟”,如何“看瓜刺猹”、“拾贝壳”、“看跳鱼儿”等故事情节的传统教法,而是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尽量让精采的语言出自学生之口,并且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口吻说:“我知道,有些同学喜欢捕鸟,有些同学对“看瓜刺餷”感兴趣……那么,你喜欢什么内容,就仔细阅读这一部分,然后把怎样捕鸟,怎样看瓜刺餷的乐趣和拣贝壳,看跳鱼儿的情景说给大家听听,也可以采用“我”和闰土对话的形式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好吗?”这样一引导,学生立刻活跃起来,有的模仿文中的“我”和闰土个性化的语言分角色朗读起来,有的展示自己收集有关“跳鱼儿”的画片,资料与大家分享,有的津津乐道捕鸟的方法和保护鸟类的意义……谁能没有自己的喜爱?谁能没有自己的感受?不同的情节,不同的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即便是同一情节也是如此。学生的这种感受可能是幼稚的,也可能是令人发笑的,但它却是最真实的,是学生自己的。实践又一次告诉我,这样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对话,比老师唱“独角戏”,“孤芳自赏”要好的多。
3、在教学中比较注重为学生发展而服务:
在课堂上学生出现自读不领悟,讨论无结果探究无法深入下去的时候,教师不能观望,更不能等待,而要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从而推动合作学习的深入,使学生受到积极情感,审美观念的教育。如在对课文第十六自然段“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时,我引导学生先理解第十四自然段“我素不知道天下有着许多新鲜事……”有了这一个过度句的理解,学生再理解“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就容易多了。
当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教室角色转换时有时做得不够好,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学习,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3
《花脸》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往事”,作者通过对“往事”的回忆,表现出作者童年生活的无忧无虑,对于学生来讲,是有着强烈共鸣的。当然,这堂课要通过四十分钟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对花脸的热爱是对英雄的热爱,也是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在没有充足的预习时间的情况下,既要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正确,还要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想要完成这个教学目标是很困难的。基于这点考虑,我只有上第一课时,确定了两个教学任务:一是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二是体会我对花脸尤其是对关公花脸的喜爱之情,感悟我对英雄的渴慕,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显然,通过有关语句,感悟我对花脸的喜欢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扣住了课文中精彩的语言,表达了个性化的体验,有共识,也有异见。读、品、悟,再读、再品、再悟。师生在文本中前行,随着课文内容从一般的花脸——特别的花脸——关公的花脸,逐步挖掘出作者情感的发展轨迹:由喜欢——崇敬——自豪,知之越深,爱之越切。作业设计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本课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写自己心爱的物品,达到读写结合。
不过,这节课,还存在很明显的不足:一是课文中生字词较多,学生很多不认识,也没有带词典,在认读的时候出现错误,我纠正后,没有让学生继续巩固。二是教材挖掘不够,单单体会我对花脸的喜爱之情是不够的,还要注重对“我”幼稚心理的挖掘,体味孩子的童真、童趣,从而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三是关于关公这个人物的形象,在讲到舅舅向我讲关羽的故事的时候,应该再补充一些关羽的故事,让学生对关羽的英雄形象有更深一层的了解,这个环节教案中已经涉及到了,只是上课时忘记了。
看来要想达到高效课堂真不是容易的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4
《詹天佑》这一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詹天佑的“杰出”来进一步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是突破重难点的好方法。天佑的“杰出”主要表现在“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个方面。
而创造性地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是本课的难点。教学这一课前我设计了很不错的课件,可是当我要上课前的那一刻,电脑突然出了故障,精心设计的课件不能使用了。
可是我今天必须把这一课授完,于是我马上想到我的小特长——画简笔画,当我讲到詹天佑在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上的创新设计时,就通过和学生边读课文边画示意图的办法,再结合“难点突破”中学生众手演示的三个操作来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感悟詹天佑因地制宜,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
这节课学生上课热情一直在参与中燃烧,不仅能深深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而且就这遍课文还谈了很多自己读后的感想。同学们都纷纷对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表示钦佩,并下决心要向詹天佑学习。
我没想到我的这一课堂的小小创新竟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不过我想也许不是我的小特长得到了发挥,而是因为这种学生能够很好地参与操作的热情,燃烧了课堂吧!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5
在选择课文的时候,因其课文结构清晰,语言描写生动优美而成为我执教的首选,因为在设计时我在总体思路上比较好把握,重难点容易确定,在加上我本身教学的风格是以朗读感悟见长。
这篇文章以总—分—总的构段方式,有序地描写出了山野、水野、野物野、人野,而在第一课时里,我主要安排了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自学生字新词和学文第二自然段三个内容,而其中重点是品读山野这一部分,感受山惊险、磅礴、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学习作者展开丰富联想生动优美的语言描写。
在重点段的教学设计上,我以“哪个方面的美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中心问题提出,让学生自渎自悟。在学生感悟惊险的美、磅礴的美两个方面,我处理的方式是一样的,以学生自主品悟为主,而老师只是在其中起个牵针引线的作用,煽动学生为惊险的美而感慨动魄、为磅礴的美而浩气长抒,同时能根据“一线天”、“百丈峡”、“十里画廊”、“西海峰林”等字面来想象画面理解词语。在教学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一方面,我则没有像前面那样放手让学生交流感悟,而是又将学生的思维牵引到我的两个层面的阅读上来,一是通过理解随心所欲的含义,让学生探究这索溪峪的山怎样随心而长,各长成了哪几种样子,让学生读一读、数一数,结果是有往高处长的,有横着长的,有斜着长的,有三五成群长的,有两两相对长的,有独自一个长的,作者描写出的就有六种,而后面的省略号更是告诉我们,这山的形态是各式各样,变化多端。第二个层面的阅读则是让学生品读作者通过丰富的联想,优美的语言文字把我们带进无限遐想之中,它们有的敢与白云嬉戏,有的将绿水作镜打扮自己,有的相依相偎,有的如亭亭玉女。仿佛这些不再是毫无生气的静物,而是充满生机、有情有意的生灵。配以班德瑞优美的音乐朗读,当学生陶醉于这山的各种美中时,我马上将学生的思绪拉出来,用一问激出关键:欣赏了索溪峪惊险的美、磅礴的美、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那你明白了吗,这山野究竟野在哪?这“野”字是什么意思?学生立刻会意到:“野”就是天然的美,野性的美,不经过人工雕琢的惊险的美、磅礴的美、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
一节课下来,整个教学思路是非常清晰的,教学节奏也把握得教好,但其中也有不到之处:在指导朗读时,因学生的领悟不到位,我的引导有时十分牵强,使得学生感悟朗读还落实得不够。在教学最后一方面的美时,作者之所以用排比句式,为什么这样对应着写如果能点到会帮助学生领悟表达效果。最后自己设计了针对相关图片说出对应的山的描写,本意也是让学生体会作者语言的表达,但遭到老师们的争议,觉得这样则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硬生生的将某种描写牵引到一个画面上,没有了想象的余地。
总之,一节课下来,有回味之处,也颇感到不足,意犹未尽,但这正是语文教学艺术的魅力所在。语文教学艺术这块瑰宝将深深吸引着我不断前行,不断反思,不断学习。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6
《花边饺子里的爱》是小学语文s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了小时候妈妈给我包“花边饺子”和长大后,“我”给妈妈包“花边饺子”的故事,表达了母子之间相互关爱的深情。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同样每一位学生阅读文章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他们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教本文时,除了考虑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想让学生上一课,有一得,还想到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更深一步感悟作品中蕴含的深情,更想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内心,真切体会到这人间深情。
回顾这节课,自己感到比较满意的是:1、教学中目标明确,板块清晰——“发现爱,寻找爱,分享爱”,且层层递进。2、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读、自学、自品、自悟,同时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同桌交流、四人小组交流。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孩子,注重学生的个人体验。第二个板块是全文的重点,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重点字词,通过比较进一步感悟作品深情。这也为学生写作练习埋下伏笔,引导学生学会在自己的文中中运用“重点字词”来表达个人情感。课堂上,有些学生的回答让我感到震惊,他不但学会体会重点词语,还自己找出与原文中相近的字词,进行更换作比较,以加深对比,突出原文字词的好。3、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后,还要学着将学生“拉”出来,从另一个角度观察文本——站在制高点,纵观全文,找感受、收获。最后学以致用——学习课文的写法,抓住关键自己体会;学会作者体验生活中的爱,并尝试汇报这爱。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7
《彩色的翅膀》是一篇略读课文。全文语言朴实,以小昆虫为线索,先写“我”发现小高探亲回岛时带回了一只装了蝴蝶之类小昆虫的纸箱,晕船时他把纸箱紧紧地抱在怀里。接着写“我”参加战士们的尝瓜会,听到了关于西瓜的不平凡的经历,看到了战士们尝瓜时的喜悦。最后写第二天天亮时,“我”看见一只小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对彩色的翅膀。文章篇末点题。文中还巧妙地运用插叙的叙述方法,交代了西瓜的不平常的来历,使得故事更加生动,让战士们建岛爱岛的深情跃然纸上。
教学本文时,在多读多思、重感悟的理念指导下,我采用层层剥笋的方法,一步一步把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引向深处,这不仅是阅读课文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品质的需要。只有培养了学生能思、深思、善思的好习惯,我们的语文教学才算是成功的,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卓有成效地得到提高,略读教学才真正将阅读方法与人文内涵有效的迁移。最后,我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展彩色翅,抒心中情,让学生放飞想像如今宝石岛情景,深刻感悟边防战士们爱岛建岛、热爱祖国的情感。让学生领悟课题“彩色翅膀”的双重涵义,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8
是人教新课标版小语第十一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因为家境贫寒,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安心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
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学生不一定能很快理解,即使理解了也不一定能理解深透。课堂上,我让学生围绕“谎言”展开讨论,学生们的讨论十分激烈,最后,他们有一个共识:有时候,善意的谎言能够抚慰人的心灵。
紧接着,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
请联系课文内容,续写一个片段
【原文: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萎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我扭头冲了出来,我突然间明白了……】
学生一:原来这一切都是“谎言”,一个善意的“谎言”,一个只不过为了能让“我”安心看书的“谎言”。真是用心良苦啊!
学生二:原来他家里根本就没有马!他为了我能安心看书,不必为马草卖不出去,无法换钱,失去看书的机会而担忧,不想让我白白地把这宝贵的光阴给浪费了。更何况借此也让我懂得要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读书的机会。
文章所设的悬念学生彻底明了了,叫妹妹收马草时,妹妹为什么会有“茫然”神情?他又为什么要以哥哥的口吻发出“命令”?当我要提马草进院时,他为什么“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要阻挡“我”?当我进入后院时,他为什么叫“我”回来,还威吓“我”那马会踢伤你的?这一个个怪异的现象这才真相大白,残疾青年真是用心良苦呀!
看来,课堂上适当运用小小的辩论和续写,让学生自己说,自己写,自己感悟,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哦。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9
成功之处:在感受松鼠可爱的一个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从而准确地把握了文本,走进了作者,与作者进行了心灵的对话。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自我感觉不敢放手,不相信学生,讲的还是过多,过细,过详,以至于阅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没有太大的区别。
改进措施: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应让学生把平时学过的方法自觉的加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0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此文很有教育意义,主题与本单元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相似:要成大业,就要先吃苦,经历种种肉体上和精神上的折磨,锻炼意志。利用两课的内容进行一次思想品德教育。老师的点拨,学生的积极反省,课堂气氛非常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 故事,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兴趣。首先应抓住课文的环节,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效果。本文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言文,而且是同学们喜欢的聊斋鬼故事。因此就引导学生讲鬼故事。这样就刺激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 质疑,发挥主动。
课堂质疑是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到达知识彼岸的一种有效方法。课堂上让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利用课余时间预习并发现问题,而且利用课堂提出来,由师生共同完成。这样学生课前就有动力,也会积极主动去完成。只有“疑”到学生的“动情点”“兴奋点”上,他们创新的思维火花,也会随之迸发。
三、 教师示范,调动气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对老师的方方面面都很感兴趣,因此只要老师一作示范,学生的兴趣随之也被调动起来。这样只要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课堂的气氛就活跃了,每个学生都会积极发言,思维也就打开了。
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拥有主动发展的权力,获得主动发展的机会。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1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观书有感》,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我的教学设计是,待学生已经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让他们从诗的内容(描写方塘)与题目(《观书有感》)表面的不相关提出问题——题目是《观书有感》,而诗的内容怎么一点都没有写有关“书”的内容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理解诗歌所要说明的道理。我估计学生都能说到“一个人的聪明来自于他不断学习”这一层意思。然后我就引导学生联系前两行领会“开豁”这一层意思。
课堂教学中,学生按我的预设提出了上述问题:题目是《观书有感》,而诗的内容怎么一点都没有写有关“书”的内容呢?并通过讨论明确了这首诗是要我们“多读书学习”,可“清如许”对应的意思——心智开豁、敏锐却怎么也说不上来了。于是,我问学生曾经在哪里看见过或者听到过这句诗,是跟什么人、什么事情关联起来的?哪知道全班近50个学生只有一个学生很模糊地讲了与诗句只有些许关联的一点意思,其他学生都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哈!看来学生就是“没有源头活水”啊!但这意思是我现在写反思的时候感悟出来的。在课堂上,我并没有利用好这一生成的“资源”,而是习惯性地采取了“填鸭式”教学法,把“标准答案”一股脑儿地“塞”给了学生。当时只是感到有些遗憾,没有想出好的方法引导学生真正理解诗歌要说明的道理。现在想来,只要把当时学生“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一现象与诗句联系起来,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的。
我对学生的学情估计不足,课堂上出现了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没有敏锐的反应,只是想着赶快把知识“给”学生,将来能够应付考试。由此我想到,我也缺少“源头活水”。
《冬夜读书示子聿》可称之为说理诗,文字意思浅显,但蕴涵如何读书、做学问的深刻道理,真所谓“有境界自成高格”。本课教学难点应是引导学生体会诗中则“少”“老”对比、“知”“行”对比所阐发的道理。
教学中,以关键词句为生发点,激活孩子已有的大量能够佐证这一哲思的知识储备,丰富诗境,加深理解和体验。
一、抓“少”与“老”,体会学习要孜孜不倦。
师:有同学不理解什么叫“无遗力”?谁能说说。
生:把所有精力和心思都用上。
生:不留一点气力,全力以赴。
师:年少时候我们应该怎样无遗力的学习?
生:学习做到孜孜不倦,一丝不苟。
生:非常努力的'通宵达旦的去学习。
师:借用成语故事说说,哪些古人学习或作学问是无遗力的?
生:悬梁刺股。
师:“悬梁刺股”描绘了一幅怎样“无遗力”学习的画面?
生:把头发系在梁头上,困了用针扎自己的大腿。
师:这样的学习真是——
(生齐读:无遗力。)
生:匡衡的凿壁借光。
师:匡衡是怎样“无遗力”学习的?
生:没有灯光,在墙壁上凿一个洞,利用邻居家的灯光读书。
师:这种读书精神叫——
(生齐读:无遗力)
本环节教学中,通过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活,首先是“无遗力”的理解,其次是“哪些古人做学问是这样努力的”,将短短的七各字读厚起来,随之学生的体验也就深刻起来。
二、故事引入,联系生活实际,自悟“知”“行”所阐发的哲理。
我以故事引入,为孩子们讲述了《纸上谈兵》的故事。接着让学生谈谈听故事感受:赵括如此精通兵法,为什么会打败仗?学生结合实际纷纷说了自己的思考;有的说实践比书上学习更重要,有的说在实践中通过做才是真正的学习。
这样通过听故事谈感想的教学方式,给孩子一个“躬行”的机会,深刻理解什么叫“躬行”,让孩子在听说实践中潜移默化感悟读书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
最后我以“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在训示他儿子时的态度。”引导学生用循循善诱、语重心长、意味深长的语气读诗。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2
上完了《负荆请罪》一课,心里莫名窃喜。因为课堂效果比预想的好很多。
《负荆请罪》是一个两幕剧剧本。刚开始上的时候,孩子们把剧本忘得一干二净,问剧本的特点一片茫然。我只好带着大家慢慢回忆,时间、地点、人物要放在开头,主体部分是人物对话,方括号、小括号什么什么的……后来发现,剧本学生们是读懂的,不过这些要归纳出来的特点,确实说不上来。然后给时间让他们分角色练读,一圈转下来都挺上心的。换句话说,这是一篇让学生很感兴趣的课文。
高潮出现在第二堂课。按他们平日里的表现:聊天式插嘴都起劲儿得很,关键时刻就成了锯嘴的葫芦,沉默是金。我以为站出来分角色朗读是困难的,上台来表演是不可能的。结果,第一组女生,主动要求分角色表演,第二组男生,带着几分腼腆,上台来大大方方地表演,赢得大家的掌声。因为表演得卖力,下面的观众也当的很称职,配合默契。这真是个大大的惊喜。
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出乎我意料的好。出色的表演,说明学生不仅读懂了剧本,而且能按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这个,比嘴上说更厉害。期待他们一天天长大,越来越优秀。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2篇 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 学前班拼音教学反思12篇 幼儿园学前班拼音公开课教案反思
★ 《10的分与合》教学反思8篇 10的分合大班数学教案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