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课程教学反思11篇,欢迎参阅。
课程教学反思1
歌曲中母鸡的叫声很形象,有特点,在教学中的节奏转换成x x|x- || xxxx x|,学生在学习节奏时,兴趣很好,形象的解决了 歌曲中的难点节奏。这节课效果较好!
课程教学反思2
新课程下数学计算的教学反思:经过对数学新教材的理解、应用和反思,我发现新、旧教材之间不仅在教材的编排顺序上还是在内容的要求上都有着天壤之别。在近一段时间我与学生共同学习了有关有理数的计算,感触较深。
计算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之一。本次新课程首先对计算教学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对计算的价值观重新定位,对计算教学的目标、难度、训练强度及方法都作了相应的调整。
一、在前后比较中把握新课程中计算教学的特点
关于计算教学,教学大纲中规定了它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计算法则,准确、熟练地计算。而新课标对之则有了许多新的要求:
1、计算教学仍然要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但不要求千篇一律,而是重在让学生选择自己的方法来理解;
2、在计算速度和难度上有所降低,但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算、口算及估算的能力,要求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3、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能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由此可见,我认为在平时的计算教学时应着重体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出发引出计算题,让学生体会计算在平常生活中的作用及其合理性;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尊重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3、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特点决定了计算教学传统的大题量机械训练、为算而算的教学方式的彻底转变,需要一种新型的计算教学方式。
二、在大胆探索中转变计算教学方式——坚持教为学服务的观念,我从对计算教学的分析、理解中深深感受到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改革理念,在经历实践探索后,我认为计算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是:
1、创设学习情境 新课程中的数学教学体系中不再把应用题教学作为单独了一个单元,而把应用题作为理性的一个证明过程。所以创设计算学习情境其一是指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一种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引入计算学习。如学习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我出示了出租车在东岳大街行程的图表,让学生提出各种问题,有的学生提出:出租车往东一共行驶了多少米?从而引导学生列出算式,把数学计算和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创设学习情境之二是从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基础引人。如学习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时,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有理数的加法复习入手,改变题目变成除法运算,让学生运用联想试做,使学生一开课就直接触题,直奔主题而去,展开讨论、尝试、验证。这里我们改变了原教材中设计的一步一步去引导、去归纳的方法,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参与的意识很强,而且缩短了新授时间。
2、引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最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纵观计算教学,绝大多数的新知是在原有知识上的迁移、变化、综合而成,根据学生学习建构特点,应由教师牵着教转向学生主动学,把新知通过比较等方法纳入自己的已有知识体系之中,所以我认为在计算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着重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复习导入时,要注意学生群体的参与性,口算、笔算尽可能让学生全员参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
(2)新授环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可分下几个教学环节:首先让学生试做,小组交流;然后小组代表展示不同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和问题(要注意算法多样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规律、辨别异同;而且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小组学习时有两大层次:先在小组的交流合作中互相启发,解决简单的问题。再把小组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及时提出来,最近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在解决共性问题时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作到引而不牵,放而不纵。
(3)练习时要讲究层次化、趣味化、弹性化。传统的计算教学枯燥往往是练习时要求的单一化造成的,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使学生对计算教学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生成一定的能力是计算教学应该重视的重要问题,我认为练习在计算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层次化。这是指对练习的要求是由准确到又对又快过渡;对练习的目标是好中差均有所得;对练习的安排要由易到难综合的三方面内容的层次要求。
·趣味化。在练习中不断采用新颖的活动,诸如小竞赛、小游戏、小实验等,使学生的情绪、情感始终处于蓬勃状态,自尊心、自信心等都能得到满足。
计算教学不要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而要把它和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生活实际、情感态度等结合起来,避免计算的单一性、枯燥性。
弹性化。这是数学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从中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观是否以学生的需要为着眼点。
以上就是我在应用新教材之后,经过教学反思,对计算教学的一些认识和理解,在前面地的教学中走了不少的弯路,希望通过这次的反思对自己以后的教学有所帮助。
课程教学反思3
3月26日下午在淮河东路小学,听了王丽娟老师关于“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的一堂课,受益匪浅。因为这些内容真的是需要一点一点的去体会、去学习,所以我现在“趁热”整理整理课上学习到的内容,为长期的学习铺一铺路。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的核心就是要思考如何使:学习目标、评价设计、教学(学习活动的设计)的一致性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习目标的科学制定和规范叙写。王老师强调到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从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中摘录与本教学相应的要求。
2.教材分析:主要分析本部分知识在教学中地位。
3.学情分析:分析学生相关的知识或经验基础。
我认为最具体的就是关于学习目标叙写的模板块,清晰、明了,非常容易理解。就是目标叙写的基本要素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学习内容)。例如: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自主探索,(行为条件学生(行为主体)能正确(表现程度)计算(行为动词)两位小数的加减法(学习内容)。还提到了目标叙写的要求有:具体、可操作、可检测。
王老师还特别指出了目标叙写成功的好处、优点。就是学生一看到学习目标,就知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最低限度应该掌握的内容。教师一看到学习目标,就知道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步骤等。教师和学生一看到学习目标,就知道测验题应如何编写。听课教师一看到学习目标,就知道从教学目标落实的情况与教学活动展开情况进行课堂观察与研究。这些也都是鉴定目标叙写是否成功的标准!
目标之后就是评价!对于评价方面要思考的三个问题事:评价的标准、评价的手段、评价的方法。对于评价设计,我们应当注意几个关键问题:
1、评价设计与学习目标有相应的内容。
2、评价设计与学习目标有同样的认知要求。即它们在学生“应当知道什么”和“应当做什么”是相匹配的。
3、评价设计的方法与学习目标是相匹配的。不同的目标有不同评价方法。评价的要求包含评价任务要叙述清楚;明确指向某条目标;评价方式多样三部分。方式则包含纸笔评价、交流是评价、表现式评价、论述式评价、选择式评价等。
评价任务随着教学环节的展开而展开,其本身就是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在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评价要自然镶嵌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始终与教学活动紧密融合,与学习目标的落实同步进行。教学即评价。
最后王老师还对新教师寄语了希望要以研究的姿态做专业的事情:专心的研究课标,精心的研究教材,用心的研究学生,智慧的研究课堂。
课程教学反思4
今天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双手从体前向前抛实心球。由于天气的变化,冬季比较冷,所以我选择了抛实心球作为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并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些小的热身活动。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双手从体前向前抛实心球的用力顺序,采用了徒手模仿、向上抛球和完整的技术动作加以反复练习。在最后的游戏中充分运用上器材,与上肢相配合设计成接力跑的形式。通过游戏让学生在这个氛围中学会交流、合作、分享实践的成果,培养了学生乐于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优良品质。
在开始部分中设计了慢跑的内容,是想通过慢跑使学生身体产生一定的热量,为队列练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准备。另外还可以在平时多加强对学生跑步及立定的练习,这样又能达到热身的目的又练习了队列。
在准备部分中我运用了几节活动关节韧带的练习和一个蹲起的辅助练习,让学生加大了活动,同时为主教材的用力顺序做了铺垫。但在教学中应注意口令的速度,例如腹背运动时口令可再长些,这样能够使学生活动的更充分。另外辅助练习时还可以加一些上肢肩的活动,使上下肢都能得到锻炼。
在基本部分中分为了徒手练习、向上抛球练习和完整技术练习。通过本节课使学生充分得到了锻炼,增加了练习的次数。但在抛球练习中应特别注意到学生的安全,练习距离还应再拉大些,尤其是个人抛球时,可以采用分组练习,由小组长带领喊口号齐抛。这样 就避免了有人抛球有人捡球,防治学生被球砸到。还有就是在学生练习时,教师应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错误动作及时给予纠正。同时充分发挥哨子的作用,能够使学生在练习时听到哨声,立刻停下来,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这点在平时上课时就应注意,让学生知道教师哨音的特点,例如一声集合、两声停止。还有在两人抛球练习时,可以让两个人互相评比,给对方指出不足的地方,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加入一些小的游戏。例如两个人比赛,一个人抛出球后,另一个人站在球的落地点进行抛球,看谁最靠近中心,抛的最远。最后在做游戏的时候应注意教师的站位,因为是接力跑游戏,教师不应站在中间,应站在排头前十米处左右,这样就能很清楚的看到四组的同学,及时发现他们在游戏出现的问题。
以上就是这节体育课上完后的一个教学心得。总之,在教学内容、时间、结构上安排的都比较合理。但还应注意一些小的细节,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汲取本次课的教训,使我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课程教学反思5
《小青蛙,你唱吧》是第八册第二课教学内容,歌曲为3/8拍,一段体结构,旋律活泼流畅,节奏轻盈跳跃。歌词描绘了小青蛙惊恐不安的神态,表达了小朋友对青蛙这类有益于人类的动物的赞扬和怜爱。
本课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学习歌曲《小青蛙,你唱吧》,使学生充分聆听与感受3/8拍歌曲优美的旋律和节奏特点,并表达出对小青蛙的喜爱之情,同时向学生进行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思想教育。在教学中,我注重音乐课堂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教学策略的实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平等的融入学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教学。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心理、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与情感反应等,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策略,尽可能的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全身心的感知并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并以以下几个环节为切入点完成教学全过程、
一、从听入手、感知为主。
音乐课程的重要价值是审美体验价值,音乐教育是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3/8拍的歌曲旋律较难掌握,我采取反复地听、以多种方式听,对学生提出要求,吸引学生注意力等手段使学生充分感知与聆听。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再以随音乐有节奏的读词在潜移默化中解决节奏部分的难点。这样,边听边感受,学生很容易地融入到歌曲中来。
二、强化情感,升华体验。
教学中,以“可爱的青蛙”、“可怜的青蛙”、“我们爱青蛙”三组镜头为主线,通过欣赏录象、模仿动作、模拟叫声、多声部节奏练习感受小青蛙的活泼可爱。在凄婉的背景音乐中观看青蛙逃命、被宰杀、哭泣的图片,“小青蛙好可怜呀!你能和它说说话吗?”在背景音乐和教师语言设置的情境中引发“爱护青蛙”的主题。在学生发自肺腑的讨论后,师生随着音乐情不自禁的朗读起了歌词,“小青蛙,你别害怕……”深情的歌声从心里飞出,情深之处,所有在场的人都为之动容。
音乐是情感艺术,课堂情感目标的达成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本课根据小学生情感易受暗示性和喜爱小动物的特点,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去体验音乐情境。由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与农村孩子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所以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情感激活和体验成功地达到了审美情感教育的目标。音乐情感目标只有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经验,才能更有效地落实,适应现代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
三、快乐点击,拓宽视野。
看实录片是小学生最喜爱的,也是他们进行认知活动的重要途径。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情境,赋予动画的音乐性激活教学,在动态画面与节奏配合的实践中,有效地进行音乐基本节奏的感知、内化、提高,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再以学生最喜爱的“快乐点击”完成此环节,学生的学习兴致极高,还拓展了知识面,了解了青蛙的种类、生活习性、生长过程等等。成为教学中的一处亮点。
四、勇于尝试,解决识谱。
“识读歌谱”是音乐知识与技能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一直以来,识谱的效率一直是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很多学生就因为识谱的枯燥、厌烦而挫伤了他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识谱是一种辅助性的,为表现音乐服务的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本课识谱内容的安排在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进行,使识读乐谱发挥了重要的辅助作用,让学生能准确的表现歌曲情境。在充满情趣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引发即兴创编旋律,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在成功尝试中增强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
音乐是审美艺术,由于偏重音乐教学的认知目标,不适合学生学习的心理实际,以至使音乐审美目标不能顺利达成。小学生好动、好玩、好奇,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中。应增加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只有注重选择直观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多种感官的通觉作用,才能牢牢把握住音乐审美情感这条主线,提高音乐审美目标达成的实效。
五、本课不足与解决办法。
1、学生的节奏解决不很顺畅,反而手忙脚乱。
解决办法、以听入手,教师可运用打击乐器击出节奏,学生模仿,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意识。如、学生模仿了×××××××·
教师适时地填上歌词,在美丽的花丛里
然后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下创编:在美丽的校园里等,
来熟悉歌曲节奏同时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此项环节我以在课后重新进行了试讲,效果极佳。
2、三拍子感受贯穿始终、
本节课学生在感受节奏方面应再加强。如、在一开始猜谜语中学生回答时没能按节奏回答,这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用身体语言来帮助自己掌握节奏,如拍手、拍腿、拍腿。而且在整堂课上都应体现。此时我体现出心急、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
课程教学反思6
教材在传统的教学中,以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地理教师都要求学生熟悉教材,回归教材,以教材为纲,也就是说的教教材。传统的地理应试教育主要偏重于对地理知识的传授,而在能力培养和生产实践方面关注不足。新课程内容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变革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中心”的地理教学理念,努力创设贴近现实生活,切合学生实际,注重人文关怀的全新地理教学方式。下面我以人教版20xx年版教材必修下册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教材和人教版20xx年版教材必修第二册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教材为例来谈自己在新教材下的教学和传统教材下的教学的不同。
一、农业区位的概念的教学体现重能力轻知识
人教版20xx年版教材必修下册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教材中对农业区位的概念的教学,传统教学中是:依据教材列举的三江平原的种植业要分析三江平原为什么是种植业,然后要根据三江平原的气候、地形、土壤来分析种植业形成的原因;同样依据教材列举的青藏高原的畜牧业要分析青藏高原为什么是畜牧业,然后要根据青藏高原的气候、地形、草场的分布来分析形成畜牧业的原因。从而引出区位的两层含义:一方面是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人教版20xx版教材必修第二册农业的区位选择中农业区位概念的学习只要求学生看教材中泰国湄南河平原的种植业和澳大利亚的畜牧业两案例来说明农业区位的概念。而泰国和澳大利亚的气候、地形、土壤等知识也不在要求学生掌握,弱化了“繁、难、偏、旧”的知识内容,泰国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只是用来学习农业区位的概念的案例而已。教材后面还要求学生列举自己熟悉的农业区位的案例,这就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相联系的“活”的知识。人教版20xx版教材要求我们及时变革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中心”的地理教学理念,努力创设贴近现实生活,切合学生实际,注重人文关怀的全新地理教学方式。
二、农业区位因素的教学体现了学生是主体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资源,让学生去体验身边的地理,并从体验中去探索、领悟、学习。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人教版20xx年版教材必修下册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教材中对农业区位的因素的教学,传统教学是:注重区位因素知识的讲解,引出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需求、交通、科学技术、政策等因素,并且做了详细讲解,教材详细阐述了这些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对学生的要求是对这些知识的识记,理解。
人教版20xx版教材必修第二册农业的区位选择中农业区位因素的学习则是通过进行农业生产的案例要学生自己得出需要考虑哪些因素,直接由学生自己的感性认识就可得出结论,然后由学生总结怎样进行农业区位选择以及影响因素。教材后又有思考“除图中列出的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要影响农民的决策?”这一切都是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在教材的最后又安排了活动,介绍了水稻种植、立体农业以及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更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教材通过这样的设计,更进一步体现了学生的在新课程教学下的主体地位。
三、农业地域的形成注重学生思维的锻炼
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依赖性很强,而新课程改革要学生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体。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而自主学习就必须要注重学生思维的锻炼。
人教版20xx年版教材必修下册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教材中对农业地域的形成的教学:教材直接呈现农业地域类型,对学生的要求是识记和了解,中间没有推理阐述,很多学生对什么是农业地域根本不了解。
人教版20xx版教材必修第二册农业的区位选择中农业地域的形成的学习教材用了很多文字来阐述农业地域的形成。“农业生产需要土壤、水、热量、光照等自然条件,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很强,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得到加强,人们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逐渐将自然环境改变成了不同类型的农业地域。”通过以上的解释,学生对农业地域的形成就有了很好的理解,从而对农业地域的含义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在地理教学中也要注重思维的锻炼也要注重兴趣的培养。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勇于创新的品格。在20xx版教材还列举了许多生活实例,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培养了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课程教学反思7
《初中英语教学反思》一文是作者在初中新课标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以任务型活动为主要途径,注重学生主动参与交流与探究所上的一节课的教学反思。对新课标下的英语教师有一定的帮助。
我这节课依据新课标理念英语学科的特点以任务型活动为途径注重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与探究,并注重过程性评价。
具体做法是通过设置一些任务和情境,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运用,在运用中巩固所学内容。在这过程中及时指导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本节课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因为是复习课在总结知识点的基础上主要是实际运用和解决问题依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可以判定绝大部分同学对这一部分内容掌握较好。
反思亮点:
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中体现出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2、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设计巧用心思。听录音画画本是英语书上的内容,我灵感突发在后面加入了学生自由发挥的内容。这一设计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调动了学生课堂的主动性、积极性。也给这节课增加了亮点。
3、多媒体教学与课堂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如:语音部分的课件生动有趣,是用FLASH做的“给词宝宝找家”,以及一些生动有趣的图片,学生比较感兴趣,效果很好。
4、多元化评价。在过程性评价过程中,运用了语言、掌声、给回答问题正确的同学粘贴星和奖励小绒毛玩具多种方式。尤其对一些后进生给予了一定的关注。
反思不足:
1、经验不足。对某些情况事先预料不足,如用钢笔画的画,写作文无法用实物投影仪演示出来。对突发情况缺乏良好的应变能力,如作文用投影仪投不出来时没想到让学生读出来。
2、参与面不够大。听录音画画时个别学生没有积极参与进来,老师展示的图画不够多。
3、表情和语气缺乏表现、感染力。当对学生表示肯定和满意时,面部表情没有表现出来,今后要注意改进。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反思。如有遗漏请各位领导、同行批评指正。
课程教学反思8
本册教材是围绕黑龙江省的民俗文化展开教学的,这一课是其中第二单元的第一节,对于本单元起着提挈引领的作用。本课教材设计了悠悠车和靰勒、桦树皮、知识窗、体验活动四个环节的内容。意在使学生通过感性认识、亲身体验、拓展迁移的系列活动,认识了解黑龙江人的各种生活用具,达到体验龙江人的聪明才智,进而继承发展民俗文化的目的。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在设计中力求体现“人文与社会”的学科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自身实际,将教材进行重组加工。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多彩的教学情境、运用多样的教学形式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运用这种教学理念我将本课设计为三个环节,一、情境创设、激趣导入。二、穿越时空、追根溯源。三、拓展迁移、发展思维。孩子们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丰富有趣的情境里获得新知、增长技能、开拓视野,充分感受龙江各族人民的智慧与伟大之处。
在这次教学中由于没有提前给学生布置调查任务,在发挥学生主动参与性上稍显不足,下次在这方面应该注意进一步改进。
课程教学反思9
3月30号,马牧池中学的薛校长带领几位优秀教师来我校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指导,并作了报告,谈了他们的改革经验,我听了收获很大,对小组合作学习又有了新的认识,也有了更大的信心。是的,课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对课堂要不断的进行反思,要想相信学生,教师在合作学习中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参与者”等角色。必须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台阶,必须有内容的呈现方式,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的时间与空间;要加强小组管理;要加强小组评价机制。只有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才有成效,合作学习才不流于形式。
薛校长又进一步科学的分析了“高效学习236策略”:
“2”指以自主学习为核心,以落实为主线,
“3”指围绕自主学习、合作互助、精彩展示,实施教与学行为,
“6”指做到“教师指导下的真独学、实自查”、“独学基础上的全对学、互学”“形式多样的展示、展评”。
我认为这才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在教师指导下,可以有效监控学生参与度,可以确保独学、自查的真实性,可以有效调控自主学习的内容进度。展示的过程既是鼓励学生的过程、学生参与的过程,也是发现学情和问题进行补教的过程;展示的过程要恰如其分的进行小组评价;小测也是展示的一种形式。要把自主互助展示延伸到课下、延伸到学习的全过程,只有如此,才可以称之为确立了学习的主动性真实性。小组合作学习才是成功的。
差距在哪里
昨天马牧池学校的老师给我们学校上了8节示范课,薛校长给全体教师作了一节课的关于课改解疑释惑的报告,收获很多。
通过听课,也看出了我们与他们学校的差距,虽然早知道干什么都有个过程,可仍然想尽快缩短,他们老师讲的课感觉很成熟,就是胸中有课、有学生,很自信。而我在上课的时候,因为处在摸索阶段,感觉没有成熟的模式,老想形成自己的有效地教学流程,所以对学生的指导底气不足,使课堂效率不高。今天的课上我找到了感觉,其实是自己给了自己自信与感觉。
听了薛校长的报告,更坚定了课改的决心,并且通过老师们的检测,也看出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值得使用与推广。而站在足够高的高度还需要自己不断努力,不断反思总结,不断提升。
课程教学反思10
人类社会迈入21世纪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代。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使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竞争不再只表现为军事方面的竞争,而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跟到底是科技竞争,人才的竞争。人才需要培养,我国的第八次课程改革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开始实施的。所以,新的课程理念无一不闪现着时代的脉搏,时代的要求。无一不预示和充满着民族的希望和光辉。
作为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国家发展的使命与责任,学习并实施新课程理念是时代赋于教育工作者光荣而又艰巨的使命。作为教育工作者,准确把握新的教学理念,并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和检验,才不至于成为空头理论者和理想者,只有以科学的理念武装自己,才能在实际教学中不至于盲动,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才不会把新课程改革当作自己任意打扮的装饰品,也不会把实施新课程当作一场运动来看待;只有把学习新理念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才会与教师的自我专业成长相益彰,才能无愧于新时代的育人者。沃德说过:“平庸的老师传递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本人结合学习新课程有关理念和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一点体会和认识,愿与同仁共勉。
一.关于“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思考
这种理念下,又繁衍出“为了一切学生”和“为了学生一切”的观点,我这里单谈谈对“为了学生一切”的认识,其实,“为了学生一切”中的“一切”与“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中的“一切”是有区别的,前者主要是针对学生来说的,后者是针对老师如何教育来说的,但在领会和实施过程中,尤其对“为了学生一切”这个观点要有所鉴别,不然,用来指导我们的教学会出现偏差。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知道,学生是成长中的人,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新课程下,老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而是知识的引领者、参与者和构建者。老师尊重学生,首先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存在,把学生看成独立人格主体,独立的人,但不能把学生看成具有成人思想的人,而是一个成长中的独立的人。这个成长中的独立个体,有很大的可塑性和发展空间,这个发展空间需要的是老师的情感关怀,知识的引领,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育。我们不能改变学生的过去,但我们可以引导出学生的未来。学生由于受家庭、社会及个人先天等因素的影响,个性间表现出很大差异性,我们就是要在尊重学生这些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去转变他们消极的个性特征为积极向上的个性特征,转变他们不正确的情感态度为积极人生情感态度。但不能片面理解所谓为了学生的“一切”,不能为学生之所欲而尽其所欲,“为了学生的一切”是为了什么样学生呢?是为了思想健康、积极向上、求知欲很强的学生呢,还是为了不积极上进、思想意识恶劣,甚至于结伙做案、打家结社的学生呢?这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好象谁也明白,但仍需要引起我们的深度思考。我们关注每一个学生虽不只限于课堂上,但课堂教育确实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一条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是教育的前提,培育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是归宿。“为了学生的一切”中的“一切”应是学生正确的或把学生引向正确的人生认识,健康的心理机能,健全的人格走向。只有基于这样的认知,才能关注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并加以引导,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获得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人生体验。这样,学生知识增长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健全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和积累,学生也就越来越具有是非心,爱心,越来越具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
二.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关系的认识
新课程下特别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与统一。我们知道,人类对知识的认知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学生知识的获得不只仅限于在学校,但学校教育在人的成长进程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阶段。知识不一定等同于能力,但能力一定来源于知识的获得。新课程下,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决不是脱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决不是一两天的结果,它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种
方法。往往要通过创设情景,营造氛围,让学生去体会、体验,领悟,通过较长时间的熏陶、潜在的积累而获得。学生需要参与一定的任务和活动感知,在感知的基础上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上有所感悟,最后再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样有既利于学生感到获得知识的快乐,同时,也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贯穿于学生成长的每一个学习和生活体验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过程就是学生身临知识海洋中,去积极的质疑、探究、释难,再到创新的人生体验过程。这一过程,学生是以主动的而非被动的,积极的而非消极的参与学习、获得知识并加以整合,就如牛反刍吃进的草一样,使知识营养供给身心,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为以后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和学会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那种只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而不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是不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历史上不乏有才能的人,但有的人却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是灾难而不是幸福和光明,这无须举例。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量变,也无所谓质变。新课程下,过程与方法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量变过程,这一量变过程就是学生以怎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对待自己的成长过程。反过来说,知识的学习和内化过程伴随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从而使学生个性健康成长,健康成长才是质的飞跃。这一质的飞跃使学生更能理解家庭,理解别人,乃至民族、国家,从而树立崇高理想,担负起为人类进步,国家富强而奉献的伟大人生使命。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一书中说:“教育的艺术就是在于让受教育者把他周围的东西加以‘人化’……从这些物品中感悟人性的东西——人的智慧、才干和人对人的爱。”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可见,学生获知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这种积极的情感投入会使学生主动寻求适合自己获知的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甚至不再满足课堂和书本上的东西,进而更主动的涉猎其他有关知识,这就完全吻合新课程下的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了。那就是,以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人生价值观的过程。
三.课堂教学与课程创新与开发
以前我们一直认为,课堂教学就是执行课程规定的内容。课程是教育的实体,教学只不过是过程手段,因为课程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早已规定,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有效的传递课程的过程,老师是课程的阐述者,传递者,学生只是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新课程下,教学与课程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课程不再是死的僵化的东西,而是处于动态发展中,随着特定教育情境,师生对课程内容有各自的理解和解读,师生是课程的创造主体,课程处在动态生长中,教学过程是师生对课程的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是课程的不断生成与转化,课程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是师生交流、体验,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也就是老师用课程教,而不教课程,这是一个新的大的变化。用课程教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过程,更是师生、学生之间精神交流、表现个性,呈现创造性的过程。总结起来说,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课程的生成、体验、开发、质疑、再到提升、发展、创新的生命体验过程。这是新课程下必须清楚知道并认真实施的,不然,新课程实施就落实不到位或还未走出传统教学的樊笼。
课程教学反思11
角的度量,一直是许多教师感到头痛的一个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跟以前相比,课中尽管使用了多媒体演示量角过程,并示范量角,量角过程也用歌谣的形式教给学生。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是那么艰难: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度量不同方位角时更是如此),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尤其是反向旋转的和不同方位的角)。这些都是教学完新授后学生所反应出的问题。
课后反思,发现是教学设计不够合理、完善,没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知识经验的差别。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那些歌谣也没能指导学生形成技能,只不过是比传统教法多一些花样,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课后反思的结果是: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识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为此,我重新设定了教学环节,决心让学生不光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最后一个环节指导量角——有了以上的铺垫,在量角时,学生自然会自觉将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对齐,读数时也会顺着旋转方向不难找到对应刻度,也避免刻意区分内外刻度而引起的困惑。不知不觉中掌握量角的方法,形成了技能。只有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无形中也教会了他们学习的方法。
课程教学反思11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