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角的教学反思12篇 初步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2-10-09 15:02:00 教学反思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认识角的教学反思12篇 初步认识角的教学反思,以供参考。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12篇 初步认识角的教学反思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1

  这是一节关于角概念建立的课,本节课是让学生认识角,但是对于角具体的特征,学生了解不清楚。本节课的难点内容是让学生掌握比较角大小的方法,角是非常抽象的,必须通过学生全身心的参与,用多种感官来感受角的大小,逐步建立角大小的判断方法。本节课我感受深的有以下几点:

  从生活物体中抽象出角。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本节课先让学生辨析生活中的角和数学上角的区别,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的是数学上的角。再通过物体“剪刀”、“钟表”、“三角尺”的出示,让学生仔细观察,从这些实物种抽象出角,初步建立角的几何图形的表象。

  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角后,再让学生指出剪刀张开与合拢时角的所在,让学生初步感受角是有大有小的。再结合钟表的出示,不同时间时针和分针形成角的大小也不同,让学生再次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而且角还是有大有小。这样从实物到图形,再从图形到实物的反复转化,使学生经历了“数学化”和“再认识”的过程,初步感知角的大小形成原因,使学生的空间观念不断的生发并逐步的形成。

  在活动中加深对角的认识。空间观念的形成,必须要有动手操作的过程,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更需要通过动手操作来完整的形成知识的模型。因此,学生初步感知角后,应让学生动手做角。学生用准备好的工具,如小棒、折纸、铅笔、绳子等,用自己的方法来做一个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成了各种各样的角。其实这种做角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把头脑中角的表象再现出来的过程。这个动手实践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想象、尝试、验证、反思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能逐步加深对角的本质的认识。

  做完角选择一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丰富学生角的表象,加深对角的认识。同时,比较两个学生所做角的大小,让学生实实在在的感受到角确实存在的大小,让学生发现比较角的大小时,把两个角的顶点重合,一条边对齐,另一条边在外面的角就要大。这能让学生比较直观的发现,角的边叉开的大,这个角就要大一点,叉开的小,角就要小一点。同时也为下节课认识锐角和钝角做好方法上的铺垫。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2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我在整堂课中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正如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重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活动中做数学。在数学教学中体验现实生活,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实践,给学生创设身边的生活情境,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生活化。这样,有利于让学生觉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加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在拓展中激发兴致,获得体验。通过数图形的角到长方形剪去一角还剩几角?要求逐步提高,课堂上学生迫不及待展示自己的剪法,兴奋得欢呼鹊跃。教师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操作空间,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

  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能力。

  总之,课堂中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讨论等方法有机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从生活中实物感知角加以抽象,在大量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知识教学与学生学习方式及能力的培养两条脉络交相辉映,学生学的扎实,学的有趣,确实是一节生动活泼,效果明显,有创意的好课。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3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资料,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角在生活的应用十分广泛,但是二年级的孩子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帮忙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为此,我将整节课分为四个环节:一是透过观察活动,初步感知角的特征;二是透过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变化特点;三是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巩固角的知识。在整堂课中,我创设了直观、生动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透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本节课有待改善之处:

  1.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

  2.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比如在钟表上找角时,有学生比划出了一个圆形,我预设时没有想到,因此我只是问了一句:“这是角吗?”然后让其他学生来找角。其实我能够在学生认识了角的特征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说说为什么圆形不是角,能够帮忙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再比如在反馈用毛线创造角时,预设是同桌合作拉出一个角,让他们说说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哪里,然后松开其中一条边,让学生决定这还是角吗,体会角的边务必是直直的。在动手操作环节中,学生领悟的不够,我只是匆匆就走了个过场。之后在其他老师的指导下,我发现还是让孩子感悟太少,就应把这个环节吃透,再后面进行的话就很顺利了。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4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折一折、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此外,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应用了多媒体手段,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积极探索,自己去发现、去创新。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1、缺少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整合。

  2、不应只让学生认识固定角,还要让学生认识移动角,如生活中的雨刷器工作时形成的角等。充分的联系实际生活。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5

  这节课我通过让孩子们找一找、画一画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丰富了对角的认识。

  通过和路校长讨论后我发现有以下不足:

  1、认识角只把角单独画出来说了,没有把角放在封闭的图形中,导致孩子们单独的一个角会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放在封闭的图形中,就不能很快地找出角了。

  2、没有让同学们在封闭图形中,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中描角。让同学们认识角之后,在这些封闭图形中描一描、画一画。不但可以让同学们快速的找到角。还可以很快的找到角的顶点和边加深对角的认识。

  3、角在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学生认识直角并不难,但是画出一个标准的直角并不容易,还需要学生加强练习。

  学过之后应该让同学们知道长方形有四个直角,正方形有四个直角,并且会用手画出是哪四个直角,知道三角形有一个直角和两个锐角。

  教学是教与学相长的过程。教学之路满满。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还需要不断地向其他优秀教师学习积累经验,找到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蓝天。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6

  一、源于生活,课堂更有生活味。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因此,教学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由此对数学产生亲切感。由“亲”产“趣”,由“趣”生“需”,激发学习的内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数学探究活动。

  本节课我有序地组织学生三次找角的活动。

  (1)上课伊始,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几张漂亮的生活实物图(钟面图、三角形图、西瓜切面图),让学生找找这些物体表面上的角,使他们通过观察这些物体表面的角,初步体会角是从物体表面抽象出来的几何图形,是一种简单而美丽的图形。

  (2)当学生对“角”已有了一个较模糊的形象记忆时,我就让他们说说想知道关于角的哪些知识,接着组织学生第二次找角――找找教室各物体表面的角。学生的表达朴素而真实,但正是这样不规范的语言表述,使学生感悟到要认识的“角”是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提炼的,是生活的样版。这不仅为他们的后继学习提供了材料,也为学生他们的交流探索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3)当学生对角的特征已经把握以后,我组织学生利用各种材料制作和寻找角。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利用两条小棒可拼成一个角;用圆形的纸可以折出角和直角;用两根纸条和图钉可以钉成一个活动的角……这种设计放飞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角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既让学生回顾、应用了所学的数学知识,更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语言交流和知识探索的环境。

  二、互动的课堂,让课堂更灵动。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与教材及教师产生交互作用,形成了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了情感态度和思维品质。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不能仅仅考虑自己教得方便、精彩和舒畅,而应更多的考虑学生如何“学”,突出学生自己钻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

  为了让学生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我组织学生进行了摸一摸三角板上任意一个角的两条边,把角尖尖的部分往手心戳一戳等活动。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感受并归纳出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当学生对角的特征已经把握以后,组织学生利用:两根小棒、一张圆形的纸和两根纸条、一枚图钉自己创造一个角,看谁的方法最多?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使学生对于角的特征认识得更加清晰、明确,而且教师可以巧妙的利用学生在圆形纸上折出的各种角中找到一种特殊的角――直角。引导学生通过猜想、讨论、合作、操作探索出判断直角、画直角和角的方法。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学生的求知为主线,面对知识和学生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对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和探究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使每个学生对角在认知上产生的矛盾冲突,在冲突中逐步构建角的概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根据所需重组材料的能力。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我组织学生利用自己做好的活动角开展了边操作边思考的活动:怎样才能使角变得大一点?怎样使这个角变得小一点?那么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有关吗?当学生思维发生冲突、矛盾,课堂上就这个问题争议不下时,教师及时出示了一道眼力题和一个活动角的教具,通过课件和教具的演示,帮助学生体验发现:“角的大小和两边的长短无关,当角的两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边叉开得越小,这个角就越小。”这些简单而又有一定思维含量的活动,轻而易举的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三、蹲下来参于学生的学习活动,让课堂更加活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力求实现师生、生生的平等对话。“蹲”下身来参与学生的所有学习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凡是能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在教学活动中,我尽可能多地让不同的学生表达自己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然后组织全体学生对这些不同看法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们在这种多层次、多角度的合作交流中,有机会对同一知识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解。教师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活动空间,足够的思维时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主动地、积极地表现自我。在关键时刻,教师又不失去有价值的引导和适当的点拨,使学生在独立获取知识的同时,体尝到成功的愉快和合作的成果分享,使课堂教学充满了创造活力。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7

  《认识角》是几何知识的教学内容,本课结合生活情境来认识角,通过让学生经历找角、摸角、画角、认角、做角、比角的过程,使他们深刻认识角。找角是让学生找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画角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角;认角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怎样才是一个角;做角是让学生在组长的安排下选择自己的材料动手做角,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比角是用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教师通过这六个过程,使学生逐渐认识角,而且每一步的教学过程和衔接都处理得恰到好处。

  尤其是比角的教学,我觉得教师处理得很好。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其实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目的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并能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教师能承接前面的内容,先让学生比较黑板上所展示的学生做的角,学生马上想到用已准备好的学具“活动角”来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比(顶点和顶点重合,角的一条边和一条边重合,看另外一条边)。

  通过动手比较,学生知道角的叉口越大角越大。接着,教师又用自己两边比较长的活动角做成与黑板上某一角一样大,然后问同学“现在是我的角大些吗?”,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进一步知道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从而使得这节课的重、难点迎刃而解了。

  这节课还有一点让我体会很深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溶入学习中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学数学。 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并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实践化,真正体现数学的魅力。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8

  上完本节课堂,收获较多,感触颇深。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经历找角、摸角、画角、认角、比角的过程,使他们深刻认识角。找角是让学生找找生活中身边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画角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角;认角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怎样才是一个角;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口的大小有关;比角是用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通过这节课堂的学习,孩子们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识,其实我也在准备这一节课堂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其实这是本节课堂的重点也是难点。目的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并能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虽然教学想法及教学思路还好,比如用老师的大三角板和学生的三角尺比较大小,为了证实角的大小和角两条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但是环节的设置不是很好。应该先出示老师的大三角板和学生的小三角尺,让学生来比较任意两个角的大小,引导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比(顶点和顶点重合,角的一条边和一条边重合,看另外一条边),再用课堂件出示两个大小不等的三角板比大小,课堂间演示的是重叠方法。使学生进一步更加直观的看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长短没有关系。如果引导学生直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是有困难的,此时应该借用一个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也就是借用其它的角来用重叠的方法比,可是这一环节完成的太短。如果这个环节放的时间再多一些的话,效果应该会更好一点。还让我体会很深的是: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溶入学习中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还要在课堂堂环节的设计上多下功夫,力争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学数学。

  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并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实践化,真正体现数学的魅力。这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努力,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9

  教学片段:

  教师板书“线”提问:能否用“线”这个字来组词?(生答)

  教师相机板书:线段、射线、直线

  师问:生活中哪儿有线段?能把它画下来吗?如想知道它有多长呢?

  出示:城市夜景图教师提问:这幅夜景图中你感觉最醒目的是什么?能描述一你所看到的光线吗?

  能用手势表示这样的一条光线吗?教师引导学生从动作中体会这样的光线是从一个点出发,向着一个方向无限延伸。

  让学生试着画一画。指名学生板演。

  追问:为什么这样画?

  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光线也可以看作是射线?

  引导学生举例,如太阳光、手电筒的光、激光等。

  反思:教学来源于生活实际,我结合生活情境来开展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灯光夜景图、作图与想象,建立射线的概念。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结合,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感觉得到的现实,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10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取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上,教师应给学生留下一片空间来,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动手操作、讨论、质疑问难、自学、暴露自我,以取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角”在低年级学生的画笔下早已出现,但它叫什么?是怎样组成的?角的形状都一样吗?怎样画角?……问题并非人人都懂得。角的认识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因此,在《认识角》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创设《交警叔叔维持街道上的交通秩序》情境,导出生活中的角,用实物(红领巾、三角板、纸扇等)的演示,让学生观察,让学生触摸,让学生动手、去口、动脑。营造生动、鲜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从生活中的角到平面的图形去追索,去发现,去总结,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活动一:认识角。

  师:在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角吗?

  生1:我戴红领巾时,发现红领巾有角。

  生2:我们用三角板时,看见三角板有角。

  生3:我用纸扇时,看见它有角。

  生4:时钟上的分针与时针经常形成角。

  生5:五角星也有角,教室的门窗上也有角。

  ……

  紧接着,我就创设交警维持街道秩序的情境,(出示本课的街景图)让学生在图中找角,让学生说一说看到的角。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出路面上十字路口,人行横道,路边建筑,标志牌及交警所作的手势等都存在着角。

  活动二:感受角

  我设计了让学生动手用纸折角,然后触摸角有什么感受。并在折的角上标上边和顶点,同时讨论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并联系实际说说你在生活中还发现哪些物体有角?要求学生亲自动手画角,说说画角的步骤,还出示一些我课前准备好的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个是角?哪个不是角?

  活动三:探索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师:出示两个一样大的角,只不过是这两个角的边长度不一样。(一个角的两边短,另一个角的两面边长)请学生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

  生1:我觉得角1大。

  生2:我觉得角2大。

  生3:我不同意他们的说法,我觉得两个角一样大。

  生4:我不同意生3的看法。

  生5:我同意生3:的说法,我也觉得两个角一样大。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11

  我执教了《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开门见山导入新课,其次是放手让学生探求新知,拓展延伸,最后是归纳总结。

  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生动活波、主动有效的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二、注重语言表达。

  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等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敢想敢说。凡是通过思考能说的我从来不包办代替,留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

  但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够好,以至于讨论时间稍长,影响了后来学生在谈听故事之后的感想以及如何向大家介绍“我是角”,这部分内容,学生还没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结束了。原订讨论角的大小时为第一个高潮,讲完故事之后再出现第二次学生情绪的高潮,但效果不是很好。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12

  在国庆这个气氛浓郁的前夕,我们相聚在江滨小学开展关于数学模型的片段教学与课后点评活动。

  活动前,我们以黑白配的游戏形式来安排片段教学的顺序,并在游戏的欢乐中打开今天活动的序幕。

  数学模型是数学抽象的产物,是对现实世界中某种事物系统的简化与抽象的结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当渗透模型思想是能够有所作为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主要应关注基本模型的学习和基本模型的运用两个方面,从而增强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接下来我以

  1、选材的原因;

  2、如何建模;

  3、发现自己的不足;

  4、获得的收获这四个方面展开来说。

  选择《角的初步认识》的理由:

  首先,由于自己只接触过一年级的课程,所以在选课上有非常大的局限性。当看到二年级上册教材的《角的初步认识》时脑海里就呈现出了一年级下册认识平面图形有涉及到这个角,相对而言我就更有把握。

  其次,本次选课的要求要与模型思想有关的课题,而《角的初步认识》又恰好属于概念建模课题。

  最后,由于本人的优势是语言能力以及表现力,适合选择低年级的课程。

  关于对《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建模:

  (1)通过复习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并以猜图的游戏引出角。

  (2)通过找图片中的角,对比这些角有哪些相同点,让孩子猜想角的特点,再小组讨论出角的特点。

  (3)引导学生归纳出角的特点,并运用于题目中,判断图形是不是角,并且说明理由,多次阐述后孩子对角就有了进一步的建构。

  (4)画角,先让孩子自己在本子里画,请一个小朋友到黑板上画,让其他小朋友观察他是怎么画的,并对比老师是怎么画的.。找出不同点,总结出应该如何画角。孩子经历了画角的过程,动手画角让孩子对角的建构也从直观到抽象的变化。

  (5)找教室里的角,将所建构的角运用于生活,让孩子能更深刻的认识角。

  听完各个老师的点评后发现不足之处:

  (1)板书无颜色对比强调重点。

  (2)缺少让孩子动手实践。

  (3)应多次强调画角的要点。

  (4)应在找生活中的角时让孩子正确的比划角。

  获得建议后,我觉得应该从这几方面进行调整:

  首先,在备课时我只关注了人教版教材,虽然有做到以旧知导入,但是没有进一步拓展。所以今后我应该连横合纵理解教材,才能找到教学设计的落脚点,并且对比多版本教材,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其次,在对模型思想的理解上,我只是简单的了解到《角的初步认识》是概念模型课,而没有深入了解应如何去建构角的模型,又该如何引导孩子们一环扣一环慢慢的在脑海里建构出角的模型。所以我应该在课前深入思考如何在本课中有效渗透数学模型思想,在课堂上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去建构角。

  再次,在课堂的引导上,我只是单纯的让孩子们通过想像角、看角、判断角和画角,缺乏了让学生多角度做角的过程。所以我应在课堂上多腾出点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动手操作。

  最后,在本次交流会上听了各个老师的点评后,让我更加了解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这样让我能更好的扬长避短。

认识角的教学反思12篇 初步认识角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