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篇(青海高原一株柳评课)

时间:2023-02-06 01:20:00 教学设计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篇(青海高原一株柳评课),以供参考。

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篇(青海高原一株柳评课)

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2.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听《天堂》这首歌。

  2.师: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动听的歌曲,歌中所唱的“蓝蓝的天空,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是指什么地方?这是西部歌王腾格尔用歌声唱出了草原的美,下面再让我们跟随作者老舍先生一块儿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的美丽风光。(板书课题)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三、学习第二段。引导学生感悟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1.(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4.讲读3、4、5自然段。

  A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B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

  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

  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

  (“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

  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用灞河柳衬托高原柳的写法。

  3、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二、导入:

  学习了课文的1—5节,我们了解了这是一棵神奇的柳树。读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预设 :

  1、什么只有这株柳树能生存下来

  ( 相机板书: 造就 神奇)

  2、这株柳树从哪儿来的

  三、学习第6—7节

  1、自由朗读课文,相信你们一定能够找到答案。

  2、哪些句子写出了柳树的顽强

  相机朗读指导重点句子:PPT出示

  (1)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3)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指导朗读

  方法一:通过学生朗读,让学生谈谈自己一些词语朗读处理的原因。(自悟)

  方法二:让其他学生倾听,评价朗读者读得好的地方。(他评)

  方法三……

  四、学习第八节

  1、文章题目是《青海高原一株柳》,可是第8小节却写了和它没有关系的家乡灞河的柳。偏题的作文不是不及格嘛。陈忠实还是大作家呢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大段来写灞河的柳树呢认真读一读,想一想。

  ①、对比

  ②、哪些地方作了对比划出来。

  教学思路:

  a、抓住“随手折……三两年……便急骤冒出一片又一片芦苇一样的柳丛。”这些句子体会极易生长;

  b、抓住婀娜多姿、风情万种两词体会柳树的形象象一位美丽的、年轻的少女。思考体会:如果灞河柳是这样一位少女,那高原柳象什么

  男女生对读分别写灞河柳和高原柳特点的句子。PPT出示。

  ③、这样对比的目的是什么

  顺势指导读好第八节最后两个反问句。

  2、如果你是一株柳树你愿意做灞河柳,还是高原柳为什么

  五、学习第九节

  1、命运是无法选择!它落在了高原之上就拼尽全力活下来。成了让人敬畏的高原柳。朗读第9节,这篇文章的总结段很有气势。边记边体会,读得滚瓜烂熟,下次写文章如何结尾对你也许有启发。

  提示背诵:PPT 出示

  这株柳没有……

  也没有……

  而是……终于……

  命运给予它的……

  它却在……

  2、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篇(青海高原一株柳评课)相关文章:

《一株紫丁香》的教学设计3篇(窗前一株紫丁香教案设计)

珍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 4.珍珠鸟教学设计

《珍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珍珠鸟教案第二课时教案)

《珍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 珍珠鸟公开课教案设计

《冰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 《冰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案

《女娲补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女娲补天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春来了音乐课时教学设计模板3篇 音乐课春天来了教案

人教版《日月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6篇(日月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pep小学英语六年级第三单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篇(六年级英语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 坐井观天的教学设计第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