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回乡偶书教学设计15篇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供大家阅读。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1
回乡偶书教学目标:
屏山学苑街
邓 荣
1、以随文识字的方法,认识诗中的2个生字“客、何”,会写“客、何、音”3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紧扣识字教学,巧妙抓住“客”作为切入点,结合“何来”一词扩展开来,让学生进行想像,再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读诗、悟诗,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教学重点:认识诗中的2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教学难点: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小朋友们我们一年级时学过一首古诗,诗人看见月亮而想起了家乡,是哪一首,还记得吗?课前背《静夜思》。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唐代诗人写的思乡之作《回乡偶书》。出示课题。
2、读题。《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指名读,齐读。
3、简介作者。
二、初读。
1、自由读全诗,读准字音。你觉得哪个词比较难读准,带小朋友读一读。a、正音:鬓毛衰。开火车读该词。
b、抽生拼读生字。
去拼音摘桃子指名读。
2、让学生集体读诗后听教师范读全诗。
问:其实要想读好诗首先就要注意朗读的节奏。我们来看看本诗的朗读节奏。出示节奏。学生自由读全诗两遍。
三、研读感悟。(抓线索“客?”)
1、会读这首诗并不难,我们很多小朋友小时候就会背了呢。如果能把其中的生字记住那才能干呢。老师考你一个生字,“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里有一个生字“客”,(板书“客”)你怎么记住它?扩词,书写指导。
2、不是一家的人或者不是当地的人,我们尊称他为客人。那么你知道诗中所说的“客”是说谁呢?(贺知章),他到底算不算客人呢?(板书?)请带着这个问题,再好好地去读一读这首诗,然后和同桌交流这个问题,说说你的理由。
3、贺知章是不是客人?反馈中指导朗读和体验感悟。
(1)不是客:学习第1、2行。你从哪里知道的? 从诗句中看出: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a、理解诗意。找两对反义词,板书:少小----老大
离----回(贺知章在很小的时候,就和父亲去求学。求学期间,他们生活十分艰苦,有的时候吃不上一口饭,有的时候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贺知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在三十多岁时他离开了家乡去京城当了官。在他八十五岁那年,他终于回到了家乡。这一别就是50多年呀!)小时候离开这里,老了又回来了,是这个村的人,怎么能说是客人呢!指导读第1行以及第一行诗的意思。
b、你还从哪里看出他不是客人?50多年过去了,他有什么变化了呢?理解“鬓毛衰”,摸摸两鬓在哪里。(两边的头发都白了,人老了)可是什么却没有改变?理解“乡音”。“乡”就是“故乡,家乡”的意思,“乡音”就是家乡的口音,家乡话。指导读第2行。学习生字“音”,扩词,书写。
当年贺知章离开杭州到长安去,虽然路途非常遥远,可是他时刻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老了也一定要叶落归根呀!c、用自己的话说说第1、2行诗意。指名说,同桌互说。
(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虽然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但是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
d、指导朗读。女生读,男生读,齐读。那现在再来看看,原来这个看似“客”的人其实(擦掉板书中的问号)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而是离乡多年的游子――(“回”到这里了!)我们把离开家乡在外生活的人称为“游子”。这位在异乡生活了50多年的游子终于回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故乡------杭州了!心中怎能不激动呢?再齐读。
问:那么为什么诗人年纪那么大了最后还要回来呢?(想念家乡,想见家人朋友)
板书:想念家乡
(2)是客:学习第3、4行。
既然贺知章就是这个村子的人,不是客人,可是谁认为他是客人呢?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同桌交从诗句中看出: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指名读。
还可以从插图中看,骑马,有行李,是客人。
五十多年了,许多的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把贺知章当做客人,笑着问,这位客人,你从哪儿来呀?诗中哪两行说的是这个意思。(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说诗意。指名说,自己说。
看图,这是贺知章牵着马儿回到家乡来到村口遇到孩子们时的情景。你猜猜他们在说什么?(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他们还会问什么? 瞧这群孩子多天真呀!他们怎么能理解贺爷爷终于回到家乡的激动与感慨呢。齐读。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学习生字“何”。扩词、书写。
三、朗读并背诵全诗。
1、带感情读。有人说一首好诗就是一首动听的歌曲,诗人久别家乡,现在又回到了家乡,心里可以说既是高兴的,激动的,也是忧伤的,悲哀的,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放进诗中,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2、多形式朗读全诗。(分组读,男女生读,师生对读。)
3、把古诗背一背吧。学生自由背、齐背。
四、拓展。
1、释题:回到家乡,遇到了这件事,他心里很有感想,于是就写了这首诗。再读课题,这就是这首古诗题目的意思。
2、后来,村子里为了纪念他,将他回乡后为村子修建的一座桥改名为“思家桥”,把村子改名为“知章村”,当地的小学命名为“贺知章小学”,这些名字一直延用到现在呢。有兴趣的同学以后可以去萧山寻找贺爷爷的历史足迹哦。
3、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古诗是描写诗人思念家乡的,我们以前也学过想念家乡的诗,复习古诗。
回乡偶书 贺知章(唐)客
少小
离 ↓
↓
↓ 游子
老大
回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2
《回乡偶书》教学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二年(4)班 高宇晶
教学目标:
1、认识偶等5个生字,会写音、何、客三个生字。
2、大致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谁愿意读课题。指名读,齐读课题。(注意读时不要拖腔拉调)
2、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板书:贺知章 图片简介。(贺知章是唐代著名诗人,家住浙江绍兴。他36岁到京城当官,一直到85岁才退休回到自己的家乡绍兴,这首诗就是他回到家乡后写的。)
二、介绍游戏。
1、要学好这首诗,小朋友必须闯过四关,小朋友你们有勇气和信心迎接挑战吗?那我们看看是哪几关?
2、出示“我会认、我会解、我会读、我会演”
3、下面老师来解释这四关是什么意思?
(认:认识生字;解:理解诗意;读:有感情、字正腔圆、有节奏地读;演:根据意思会表演。)
4、下面我们来闯第一关:我会认
三、学诗。
第一关:我会认。
1、请小朋友翻开书115页,自由读古诗,要把每个字读正确、读清楚。
2、图片出示生字:偶、鬓、衰、客、何。
3、指名读,重点指导读“衰”“cui”。男女生比赛读,开火车读。
4、有个字的笔画最多,你知道是哪个字吗?(鬓)(老师板书写鬓字。)
5、“鬓”你们知道古时候的人是怎么造出这个字的吗?
左上角是繁体字的长,三撇是指三根头发,古时候的男人都不理发,下面的字是什么?对,宾。你看,古人造字是多么有趣呀。以后我们可以多找找这些有趣的汉子跟他们交朋友 现在我们顺利的进入下一关。
第二关:我会解
1、下面我们进入第二关——我会解。就是理解诗的意思。
首先老师教你们一个最常见的方法,就是“扩词”。你们知道什么是“扩词”吗?就是给字组词。
2、首先我们来看课题。
“回”可以扩成:回家、回去、回到,这里应扩成“回到”。“乡”:乡亲、家乡,这里扩成“家乡”。“偶”:偶然、偶遇、偶尔。“书”:买书、看书、借书、图书馆,这里我们应该扩成什么词呢?
3、那题目的意思是“回到家乡偶尔捡到一本书吗”?不是,那我们就要用到第二个方法——换词。在这里要把偶然换成“随意”,“书”换成“写”的意思。但是写什么没有说完,我们还要用到第三种方法——加词,要加成“写了一首诗”。(老师相机板书:扩词、换词、补词。)
4、再读课题。老师大声说,你们小声讲,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那题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回到家乡随意写了这首诗。
5、小结方法:刚才我们理解题目的意思时,用了扩词、换词、加词的方法。下面老师就请小朋友分组合作,运用这几种方法理解下面四句诗的意思,比一比哪组最先理解好这四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字可以查字典)。
6、小组交流。
7、全班交流。
(1)第一组来说说第一句诗的意思。“少小离家老大回”:“少小”要换成“年少的时候”,“老大”换成“年老的时候”。小的时候离开家乡,年老了回到家乡。(2)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 诗的意思是: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但是整个头的头发已经变白,又稀又少。重点指导:“鬓毛衰”。
“鬓”就是耳边的头发,这里是指整个头。“衰”要换成白发飘飘,稀稀落落。
贺之章离开家乡足足有50年之久,但是他的家乡口音一直都没有变,这说明什么?(说明他时时刻刻想着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
(3)第三句:“儿童相见不相识”
“儿童”现在我们称小孩子,相见,要补个词,是“我”,说诗意:小孩子见了我都不认识。(4)第四句:“笑问客从何处来”
意思:笑嘻嘻地问客人我从什么地方来。
8、老师把小朋友说的连起来说说。老师说意思,学生跟着说。
意思:小的时候我就离开了家乡,年老了才回来。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但是整个头的头发已经变白,又稀又少。小孩子见了我都不认识,还笑嘻嘻地问客人我从什么地方来。
理解了吗?理解了。这一关咱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地闯过了关卡。后面还有两关,小朋友要继续加油啊!第三关:“我会读”。
1.老师要求读书要读的正确、有节奏、有感情。会读吗?全班齐读。
2.这样的读书可不行。老师刚才说了读书要读的有感情。老师来教教你。
3.看诗第一句。诗人离开家乡足足有50年,在这50年里,他时时刻刻都在想念着自己的家乡,现在终于可以回家了,所以他的心情是什么样的?(高兴、激动、兴奋。)这句诗中那个字看出来高兴?(回)那个字觉得他不高兴?(离)那你用高兴的(难过的)语气读读这句诗(语速慢一点)。指名读,男女生读。
4.当年诗人去做官的时候是俊朗少年,阳关帅气,而现在回来却是个白发苍苍、走都走不动的老头了,还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这时候他的心情又如何?那个字看出(衰)(板书。)谁来试着读读这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无改”昂扬一些,“衰”读的起伏一些,齐读。5.诗人回到了家乡,发现许多事物已经改变,他所看到家乡早已不是记忆中的家乡了,所以,小孩子不认识他,还把他当成了外乡的客人。你说他此时的心情还高兴得起来吗?(更加伤感了)6.请小朋友自己练习读读最后两句诗。注意要读出诗的节奏,语调有升有降、字音重读和扬长。指名读,分两大组读。7.老师见小朋友读得这么投入,也忍不住想读一读,可以给我这次机会吗?师读。8.配乐齐读。男生读,女生读。第四关:我会演。
1请一个小组上来表演。师采访“贺之章”,说说回到家乡的感受。注意“贺之章”是爷爷,要有礼貌。
四、指导书写:客,何,音
五、拓展思乡情 《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六、小结。
小朋友今天可是过关斩将,顺利地通过了学古诗的这四关,你们真了不起。以后我们学习古诗,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学习。布置作业:将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家人听。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3
作者写回乡偶书时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组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回乡偶书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参考!回乡偶书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师:刚才有个小朋友一脸兴奋地告诉我,本周六他想邀请几个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起过周末。看来,这个小朋友是想干什么呀?
生:请客。
师:他想邀请小朋友到他家去
生:做客。
师: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请客”、“做客”、“客人”都有一个——“客”字。对,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
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写。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客”。
二、初读古诗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全诗,巡视指导。
3、检查自读,加强识字:抽生读诗,其余听读,评价,正音。
4、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认识作者部分,简介作者。
5、师: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谁能说一下诗题的意思?
提示:
《回乡偶书》的“偶书”,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三、领悟诗意
1、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
生:“笑问客从何处来”。
2、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
师:同学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老师再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这个“客”是“客”吗?
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
出示媒体资源中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生自读诗歌,勾画。
4、指名回答刚才的问题。
例:(1)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
(2)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因为他骑着马,马驮了一大包行李,这也是那些小孩认为他是“客”的原因。
(3)他不是客。这首诗是贺知章写自己的回乡经历,他三十六岁外出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告老还乡,你们看第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这个意思。
(4)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
5、师:是呀!诗人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八十五岁才回来,整整五十年哪!多少个日日夜夜啊!诗人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可因为公务繁忙、交通不便就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今,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想了多少年,梦了多少年,家乡的一切还如我想像中的一样吗?大家一起来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生读诗句。
6、师:能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指名答,例:我小时候离开家乡,年纪大了回来;两鬓的头发已经疏落了,但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
7、师:面对“鬓毛衰”的作者,“儿童”是怎样的呢?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8、师:理解诗句的意思吗?同桌相互说说。
同桌练说。
师:谁愿意来交流交流?
指名回答,例:村里的小孩见了我把我当作远方来的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
四、感悟诗情
1、师: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遇到询问自己从哪里来的儿童,请你想象一下,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
生说感受。
2、师:是啊,岁月在少年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皱纹,日子给乌黑的头发染上了白霜。漂泊在外的游子已不再是从前的模样,家乡的人与事每天也在变幻,但唯一不改的是游子的那颗回家的心,唯一不变的是对家乡深深的爱。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深深的爱、浓浓的情再次朗诵全诗。
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师适时指导语气和节奏。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提示: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的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首行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朗读时,可以把语速放慢一点。
次行“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的乡土之情。朗读时,可以突出语音语调的变化。“无改”读得昂扬一点,“衰”读得起伏一些。
三、四行“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彩,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朗读时,可以读出儿童般的天真浪漫来。
4、背诵诗歌,积累语言:指名、分组背、齐诵。
五、指导书写
利用媒体资源中的学一学部分,指导书写生字。
六、拓展延伸
1、师: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出示,师诵读: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2、生自由读诗。
七、表演诗歌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与同伴合作演一演。
学生分角色试练表演。
八、自选作业
1、选择最喜欢的一句或两句诗,给诗配画,并试着将组内的作品组合成表现整首诗的连环画;
2、对诗歌进行故事续编:贺知章回乡后感受如何?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事?;
3、课外阅读贺知章的诗作或其他表现热爱家乡的诗作。
回乡偶书优秀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会认“客、何、赠、汪、舟、欲、踏、潭”8个生字,重点读准“赠”的后鼻音及平舌音,会写“舟、乘、音、客、何、汪”6个生字。重点指导“舟、乘、客”的写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两课时
先学要求:
1、自学生字,不明白的地方想办法解决(如查字典、问大人、联系上下文等等),想想哪些字音要提醒大家,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2、正确流利朗读古诗,不明白的地方多读几遍或做上记号。
3、查找有关诗人和古诗的文字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咱们来玩个对古诗的游戏,背诵《咏柳》。(老师背上句,学生接下句。)
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老爷爷,他的名字叫贺知章,这位老爷爷啊活了85岁,相传在他十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了家乡去求学,离开家乡后,和父亲两人生活十分艰苦,有的时候吃不上一口饭,有的时候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贺知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他和爱喝酒的李白是好朋友,两人常常在一起喝酒、作诗,相处得十分融洽。八十三岁那年,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家乡。他回到村口遇到孩子们时的情景会是怎样的?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解释题目:
通过预习,知道题目的意思吗?(指导理解“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二、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2、请学生读古诗,其他同学当小老师评价、正音。
3、检查生字:生字宝宝从古诗中走出来想和大家做好朋友呢。
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
开火车读,齐读生字新词。
交流怎样记住生字,想提醒或告诉大家什么。
三、学习古诗
1、生字宝宝夸大家学得好,想请大家再来读读古诗,该怎样读?
2、指名读诗——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男女生交换读(女生读,男生评,然后交换)
分组比赛读诗——齐读古诗
3、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出每句诗的大意。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一二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
“乡音无改鬓毛衰”你是怎么理解的?或者你有什么疑问吗?
小朋友们,贺知章在回到家乡时头发都白了,可见模样发生了改变,可是什么没有改变呢?(乡音)
引导理解乡音:
① 小朋友,咱们班有湖南人、朝州人,梅州人,你知道不同地方的人讲的话一样吗?
②老师给大家一句话,天气变冷了,我们要多穿点衣服。请你们用自己家乡的话来说说。理解“乡音“一词。
诗句的意思: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这时,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但是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
有感情的朗读这两行诗:诗人50多年没有回家乡,现在回来了,还是衣锦还乡,见到了家乡的许多变化,心中百感交集,请小朋友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四句:
贺知章牵着马儿回到家乡来到村口时的情景是怎样的?
谁来说说后面两句的意思?
孩子们看见贺知章却都不认识,于是笑着问贺知章:“老爷爷,您是从哪儿来的?” 是呀,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
(板书:少小、老大 客?何来?想家乡!)
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
4、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5、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
四、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生朗读,师讲大意。
五、示范指导,培养习惯
1、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舟”的笔顺;“乘、客”的撇捺要伸展开,“乘”的笔顺,“客”的宝盖头儿不要写得太宽。
“音”的第二横应当写长一些。
“何”字右边的“可”字是,横要长些,竖钩的起笔处不要写在横的末端。
2、出示课件中的生字书写顺序,师边讲解。
3、学生试写(每个生字各写2个),师巡视,生写后互检。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4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讲授】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一、学习古诗。
1、听老师范读古诗。
2、教师出示两个生字“鬓、衰”,学生齐读。
3、师出示鬓和衰的释义,并让学生组词:鬓(鬓毛)衰(衰老)。
4、开火车认读生字“鬓、衰、” ,师随机把字卡贴在板上。指导书写。
1、学生先观察“鬓”的字形,上窄下宽。
2、提出要注意的地方。
3、师范写生字,生书空。
4、生书写生字
5、展示书写。
二、品读古诗,体悟诗意。
1、学生看书齐读古诗。学习一二行:
2、师:让我们牵着生字宝宝的手,自己顺畅地读读这两行诗,好吗?出示“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个别读)
3、说说对诗句的理解:读完诗句你仿佛看到贺知章已经什么样了?(如果学生答不到,就给“鬓毛衰”注上三角形,让学生再读诗句,感受贺知章年级大了。)
4、再读诗句,你还了解到贺知章()?(给“少离”“老回”注上三角形)
5、出示贺知章写作背景:贺知章37岁成进士,在此前就离开家乡,86岁时才回到自己的家乡。(结合学生的理解再让学生看第二条简介,进一步了解贺知章)
6、学生想象贺知章八十多岁的样子,教师根据描述快速做出简笔画:八十多岁的贺知章,白了(),皱了(),高挺的脊梁也(),他都这么老了,还千里迢迢骑马回到四十年不见的家乡,多劳累呀!何必呢?(学生说理解:因为作者想家了)师: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所以八十多岁的贺知章,虽然模样改了,但是只有那一口()无改。
7、理解“乡音”,学生表达自己对“乡音”的理解,教师做小结:“乡音”就是家乡独有的口音。师:贺知章,四十多年没回家乡,乡音依旧没改,是因为他对家乡太()。(学生说说)
8、师范读诗句,指导朗读节奏: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变成贺知章,替他感谢你们这些小知音,我来为你们朗诵这两行诗吧!(配乐朗诵前两行诗句)学生评议教师的朗诵;师:我能读得这么好,他们的功劳可不小。(师划分节奏,告诉学生诗句划分的方法,学生在课本上划节奏练读)生扮演贺知章演读诗句;齐读诗句。
9、学生小结诗句意思:根据前面的理解,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完成填空吗?(学生说意思)
10、小结方法:看来理解这短短的两行诗也不难,有时候重要的字词可以帮助我们,以后我们学诗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再读读这两行诗,心里要默默感谢这些带三角形的字词。
过渡:两行诗,短短十四个字,我们了解到八十六岁的贺知章,四十多年没回家乡了,你猜猜他心里最想做什么?(学生汇报回家)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师:看这幅图,这是他当年回到家乡的景象,贺知章看见了家乡的孩子,这个时候的他心情应该是()。
学习三四行:
1、师:下面两行诗真实地记录了这一幕,先按老师教你的方法,给这两行诗送上几根小棍。(师出示第二句诗句,学生划节奏)汇报诗句划分的情况。
2、师:你能高兴地读读吗?(男生个别读——男孩子齐读)
3、师:你读了这两行诗,你知道家乡的孩子在和贺知章说什么呢?
4、学生根据自己理解汇报:儿童笑着问他从哪里来?
5、点出诗句,明白“客”就是指贺知章:哪行诗告诉你的?那诗中的“客”就是()。
6、师:家乡的孩子把贺知章当成外地来的客人,孩子们已经()他了。哪几个字提示了你?女孩子读这一行诗。
7、体会感情:他从一个家乡的主人变成外来的客人,心情可能在高兴之余又会多几分()。
8、指导朗读:孩子们,让我们慢慢地,声音轻轻地读这两行诗,读出贺知章心里的难过。
9、引读:(1)离家四十余年的他,人老了,样子变了,也难怪——生读诗句。(2)在古代,社会没有现在先进,人们只能活到四五十岁是很平常的,能活到六十岁的人算是这个,贺知章活到八十多岁,已经是神奇了。了解知道贺知章的父老乡亲都可能已离去,也难怪——生再读诗句。
10、小结回顾诗句意思:让我们再重温这一幅画面,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若学生答不上来,老师给予帮助:贺知章回到家乡,村里的孩子看见这位年迈的老爷爷牵着马儿走过来,笑着问:“()?“年老的贺知章无奈地说:“()。”(师出示图片,生补充对话)小结:学到这里,这首诗的学习就要接近尾声了。让我们回到整首诗,闭上小眼睛,听!(师配乐诵读古诗)我们把全诗来诵读,可以根据老师的提示。
个别诵读古诗。
三、拓展延伸:
(1)《回乡偶书》 出示朗读
(2)《回乡偶书》也是一首优美的歌曲,一起听听唱唱吧!
四、作业:
1、尝试默写《回乡偶书》。
2、积累:写思乡的古诗句。
附:教学反思: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
古诗是我们祖国优秀文学遗产的瑰宝,古诗中有许多诗句,已成为千古名言。那么怎么教孩子们学古诗,并将一堂古诗课上得生动又有新意?这一直是我在积极思索和探求的问题。
在古诗词教学中少分析,多朗读乃至熟读成诵是一条宝贵的经验。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通过读也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指导少儿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恰当地表现诗中的思想感情。对于幼儿来说,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我很好地把握了“初读”这个环节,课上为学生做声情并茂地范读,尽可能地让幼儿多读,我们说,古诗词原用于吟唱,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散),均衡。因此,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使诗词流溢着音乐的旋律。我这堂课朗读是贯穿始终的,有的孩子已经熟读成诵。虽然有些幼儿还不能完全理解诗中的情感,但是一遍遍古诗的朗读,就是一次次情感的体验,久而久之,我们就能从学生的朗读声中,感受到散发出来的情感,那么教学到这里也就成功了。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5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鸬鹚中心完小 唐初红
【教学目标】
1、认识“偶,鬓,衰,客,何”5个生字,会写“音、何、客”3个生字,理解新词。
2、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通过猜测贺知章做诗时的年龄,品读诗句图文,理解诗意。【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在语境中理解诗句,想象课文画面,体会诗中的真实情感,让学生懂得热爱家乡。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古诗是我们祖国的文化精髓,你们一定背过不少的古诗,谁能给大家背诵几首?(学生背诵古诗)
1.今天老师再给大家推荐一首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诗,第25课《古诗两首》中的《回乡偶书》。请小朋友打开书,自己先读一读,争取把每一个字读正确。
2、板书课题,指导朗读课题。特别注意读准“偶”字(出示课件),“偶”——偶然想到,“书”就是“写”;“偶书”——偶然写出的,随意写下来的。
3、读作者。(出示课件)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这首诗上周老师叫同学们回去预习了,可能有些小朋友会读,甚至会背,但是,真想把这首诗的每一个字都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得字正腔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3)朗读整首诗,注意每句的节奏(二二三停顿)重点夯实诗句“乡音无改鬓毛衰”。
(指导读好“偶然 乡音
鬓毛 衰老 客人 何处”开火车读准“鬓衰”。)
2.生字我们都认识了,现在让我们把它送回诗句,听听应该怎样读这首诗,你们能不能也读的这样好听?请同学们正确、流利地读一读?(指导朗读)
三、根据图片和注脚理解诗意
1.刚刚同学们读的真好,请同学们再自由读这首诗,猜一猜诗人贺知章写这首诗的时候,大概是多少岁?试试看,看你能找出几处依据来。(学生猜测年龄,教师板书。)
2.全班讨论(根据学生的发言句句落实,并以感情朗读来展现。)◆ “少小离家老大回”——“少小”说明年纪小,“老大”说明年纪很大,说明至少50、60岁,而不会
10、20岁。
小的时候离开家乡,到老了才回来,该会有多少感慨在心中啊!请你再读一读这行诗? 这时候的读,我发现你变了,读得高低起伏,读得慢了,深沉了。谁再来试试?(背景音乐)
我仿佛看到,诗人在摇着脑袋,说——(齐读)
八月十五的夜里,圆圆的明月挂在天空,而诗人正抬头看着天上的明月思念自己的家乡,这真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出示课件)
体会作者悲的心情再读一读。
◆ 乡音无改——“乡音”指的是家乡话;“乡音无改”说明他的家乡口音没有改变,即使离开了家乡,仍然很想念家乡,忘不掉。(指导书写“音”字第二横长些)
是啊,对家乡的思念不但没有改变,而且越来越深,越来越浓。◆ 鬓毛衰——“鬓毛”指的是什么地方?耳朵两边的头发;“衰”是指已经稀稀疏疏,有的都变白了。(可以联系插图)
家乡的口音虽然没有改,但是人已经明显老了。试着读出这种感觉。◆ 插图——课文的插图,画着一个牵着马的老人。看图就知道他的年纪很大,背都有点驼了。
看着这幅图,看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你最想朗读哪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
◆ 当诗人回到家乡想想还会有人认识他吗?你怎么知道?“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相识”就是“认识”。儿童都不认识,还把贺知章当作“客人”,问客人是从哪里来的,也说明他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孩子都没有见过。
这里的“儿童”是不是就是指贺知章?(不是。指的是家乡的小孩,或许也可以是贺知章儿时的伙伴。)(指导书写“客” –宝盖头不要写的太宽,撇捺要伸展开,“何”—横要长些,口尽量向左,竖钩起笔不要写在横的末端。)
3.口语交际:“笑问客从何处来”
孩子,遇到这么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你会怎么问啊?(生问)你真有礼貌!为什么要笑眯眯地问,你从哪里读知道的?
[这里的口语交际,一是明确“笑问”,二是活化诗句,让诗句读来更可亲、更可感、更有味。] 4.小结:通过大家的发言、讨论,我们知道,贺知章的年纪应该很大了,是不是?到底多少岁呢?请小朋友看大屏幕:
三、感悟诗情,读出感情
【补充:贺知章是浙江绍兴人,镜湖就在绍兴。贺知章告老还乡之后,皇帝把镜湖的一角送给他补贴家用,让他安度晚年,贺知章是我国唐朝著名诗人。他30多岁离开家乡去做官,直到84岁才告老还乡。这时,他已经白发苍苍。】
(1)读介绍,问:诗人贺知章写这首诗多少岁?
(2)谁猜得最准?恭喜你,掌声鼓励!(请他吟诵《回乡偶书》)(3)看了这段话,你还想说什么?
一别就是50多年,离开家乡的时候是年青人,回来已经“鬓毛衰”。这50多年里,也许无数次梦回家乡,无数次凝神远望。可是,诗人为什么一直不回家,是不是不想家?(想像说话)
7.也许因为交通不方便,也许因为工作不允许,诗人一别就是50多年。终于年纪大了,终于能够回到家乡,你猜,作者会是什么心情?生思考并回答:激动:五十多年了,多少回举头望明月,多少回低头思故乡。现在,终于告老还乡了,该有多激动啊!(背)
高兴:是啊,回到了做梦都想念的家乡,一定非常高兴的!
难过:离开时还是孩子,现在都成老头了,连孩子都不认识了,也许心里是有点难过。(背)
又高兴又难过:一直做梦都希望回到家乡,可是真的回来了,“我”怎么反倒变成客人呢?真是百感交集啊!(背)
8.带着你的理解,你的感受,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诗。(齐诵)
四、了解诗人,拓展补充
1.回到久别的家乡,贺知章写了两首《回乡偶书》,请看另外一首: 【 回乡偶书
(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2.在中国的历史上,贺知章是一位很特别的老人,因为他很长寿,因为他年纪那么大了还能平安地回到自己的老家,实在很难得。让我们在《回乡偶书》的背诵中记住这位老人,缅怀这位诗人。(齐诵)
五、板书设计古诗两首 回乡偶书 少小离 老大回 乡音无改 儿童不识
思乡情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6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客、何”两个生字,会写“音、客、何”,了解古诗大意。
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的热爱家乡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㈠谈话导入,1、同学们,今天的语文课,老师先请同学们听一首歌。请你仔细听这首歌的歌词。请你说一说这首歌的歌词。
2、听到这几句歌词,你想起了什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这首古诗。
3、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
4、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古诗,这首古诗也是唐代的一位著名诗人写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
听歌、说歌词—诗句—题目—作者—唐代诗人—《回乡偶书》
㈡初读,学习生字。
1、老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认读诗句,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老师或小老师带读。
4、学习生词。
5、指导书写。
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带读—学习生词—指导书写
㈢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⒈学习课题
(1)“偶”和“书”的意思(2)简介贺知章。
2、第一句
(1)结合插图,理解重点词语:少小、老大、乡音、无改、鬓毛衰
(2)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
⒉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
(1)指导学生理解“儿童”、“相识”、“何处”的意思。(2)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
3、串讲诗意,体会情感:
⑴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
⑵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思乡)
4、指导朗读。
(1)学生结合插图,边读边想象诗意,边划分节奏。(2)师示范朗读,学生学习模仿。
课题—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第四句—串讲诗意,体会感情—朗读想象—朗读划分节奏
5、补充诗句。
四、课外拓展
五、布置作业
背诵古诗《回乡偶书》
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热爱家乡 思念家乡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㈠谈话导入
1、复习导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6古诗二首。说到古诗我们会想到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你能向同学展示一下你熟识的诗句吗?并简单的介绍一下作者。
生:展示自己知道的诗句。
师:那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贺知章的一首古诗《回乡偶书》。
2、介绍贺知章。(出示课件)
贺知章,他是浙江萧山人,是浙江省的第一个状元,他不仅是诗人他还是一个书法家,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你崇拜这样的人么?那就让我们带着对贺知章这种崇敬的心情齐读古诗《回乡偶书》
㈡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师:把书打到课本第页,观察课文插图你获得了那些信息,你觉得他们在干什么说什么? 生:一个小孩和一个老伯伯,他们在聊天,小孩儿问那个老伯伯说你从哪里来呀?(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那这位老伯伯他到底从哪儿来呢?下面自由读诗,要求字正腔圆,声音洪亮并把生字在文中标出来。
⒈生自读古诗同桌相互交流读古诗的方法,并把文中的生字尽可能多的组出词语。
⒉检查反馈:(课件)
⑴①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②齐读生字并自己组词。
⑵①指名读诗②范读(出示课件)
③分组读诗④齐读古诗
㈢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⒈组词理解诗的题目,用扩句组词的方式引领学生学习。
2.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读,用扩句组词的方式分析诗的意思。(扩句组词的词语:离家、回、乡音、鬓、衰)
(2)点击重点词语:少小、老大、乡音、无改、鬓毛衰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意思(板书:少小、老大、音无改、鬓毛衰)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4)指导朗读: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现在谁能用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指名读、齐读)
(7)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进行扩句组词和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⒉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
(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2)学生运用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行诗的?
生:(试说:我是抓住??。师补充口头提问:客在这里指谁?他真的是客么?你从哪里看出他不是客的?[结合看图]何处是什么意思?谁再来说说?)
师:幻想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
生:(略)
师: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
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情?
(3)指导朗读古诗
3、串讲诗意,体会情感:
⑴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
(指名讲,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⑶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⑷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4、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出示课件,师诵读: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㈣课后小结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生谈)
2、齐背古诗,并边背边想象情景。
三、自主选择,培养能力。(任选一题)
师: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我们都完成了,现在我们到作业超市去逛逛,然后你们选拔自己喜欢的题目作为课后的练习题。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3、自编故事,再与伙伴交流。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8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认识“偶、鬓、音、衰、客、何”6个生字,会写“音、客、何”三个生字。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文,背诵文。
3、理解领悟诗意,能够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
田字格
教学时:一时
教学过程:
一、激兴导入、猜字谜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字谜吗?(喜欢)那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象形字,想请大家猜一猜,看看能不能猜出来(出示象形字的)
(学生看猜出“客”字)
师:对,是“客”字(出示),小朋友们的眼睛真会发现。现在我们一起把这个“客”字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出示“客”的)学生跟书空。
师: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个“客”字,这首是:(学生说题)(板书《回乡偶书》)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字谜引入,感悟汉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参与堂的积极性。]
2、齐读题。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现在我想请孩子们自由朗读一下这首诗,注意要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认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精灵来帮助读准,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开始。、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出示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再读古诗,初步感悟诗境。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境、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藏有一个“客”字,你们找到它了吗?
生:“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你真会发现。请同学们来读读这句诗。(出示这句诗)(学生读)
师:(出示插图)孩子们为什么会笑着问作者呢?我想跟大家一起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场景,我是贺知章,你们会怎么问我呢?会问什么呢?
生:老爷爷,您从哪里来呀?您是干什么的?您来这里是找人吗?
……(三个学生,师适时点评。如称呼不对,要引导学生;用了“请问”一词,表扬有礼貌)
师:孩子们真会动脑筋,知道当时孩子们会这么问,是什么原因吗?(是因为不认识他)请用诗句回答(“儿童相见不相识”)出示诗句,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诗。(读诗句)
师:从这两句诗来看,贺知章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当作“客”了,从哪里看出他是“客”呢?请看插图(出示插图)。
生:学生仔细观察图。
师:那他是不是“客”呢?从那句诗可以读出来?
生:不是客,因为我从诗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看出,他并不是客,是小的时候离开家乡,年老了才回到家乡。
师:请把你们的理解放进诗句中去,一起读读这两句诗。(出示这两句诗的图)
2、品读诗句,分享感受。
师:为什么诗人年小的时候离开家乡,要等到年老的时候才回家乡呢?
生:我知道,因为那时候交通非常不便,师:你从哪里看出来他回家不容易呢?(出示插图)
生:骑马。
师:是呀,科学技术给我们现代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可诗人的年代就不同了,出门不是靠走路就是骑马,经过跋山涉水,回家一次确实不容易。可是那么艰难,作者还是要回老家啊,你体会到了什么?(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板书)
师:我们怎么读才能突出诗人回乡不容易呀?学生再次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设计理念:紧扣“客”字,切入理解诗句,从后到前,更好地理解“回”的含义。创设情境,借助插图,直观地引导学生理解后两行诗句的意思。]
3、个性朗读,深化理解。
师:通过以上分析,我们都知道原来这个让孩子们看成是“客”的人其实不是“客”,而是久居他乡的游子回家了,所以题目中不是“来”而是“回”(板书),让我们加上对“回”字的感受,再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生:有感情地读诗句。
师:五十年了,许多事情都已经改变了,难怪家乡的小孩子会把我当做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诗中哪两句说的是这个意思。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好,我们一起读读全诗。
师:同学们,我们跟着诗人贺知章一起思念家乡,那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诗背一背呢?(分组背诵,一起背诵)
4、指导书写:“客、何”,观察、书写、展评。
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有三个字宝宝想请大家把它的名字写一写。(出示图片)提醒大家:客:点要写在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何:竖钩起笔处不要在横的末端。音:突出中间主笔横。
【设计理念:按照我校上学期精品研究中“随文识字”的做法去落实,使识字与阅读相结合。并严格落实新标关于学生堂要写字10分钟的要求,改变“满堂说”的堂,让学生不仅掌握生字的写法,还养成书写的好习惯。】
四、读中悟情,多元吟诵,古诗新唱、读中悟情。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已经理解了诗意,但是没有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韵味。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有节奏地朗读,可以吟诵,可以踏歌,可以表演读……(学生自由体会读)
学生自由朗读后个别表演读(老师点评中鼓励学生,并告诉其余学生这是什么读法。)
2、欣赏“古诗新唱”。
师:古诗不仅仅是吟诵,还能编成一首动听的歌曲呢!想听吗?现在我就带着小朋友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出示图片)
【设计理念:落实个性朗读,老师不要限制学生一定要学生感情朗读,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还引入古诗新唱的方式,真正做到“创意地教古诗,快乐地学古诗”。】
五、拓展延伸,升华诗情
就在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唐代贺知章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分享了大家对这首诗的感悟。其实,他还写了另外一首表达自己回乡后的情感的诗,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欣赏《回乡偶书》之二)
2、热爱家乡这一千古不变的情怀,还体现在许多的古诗佳作中。我们熟悉的还有――生:李白的《静夜思》,生:张继的《枫桥夜泊》……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喜欢哪首就把哪首背诵下来。
【设计理念:一节学习一首古诗的容量是很小的,所以拓展相关作者的诗歌和同类型的诗歌,并让学生有选择地背诵记忆,让那个拓展不会流于形式。】
六、全文总结
师: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不管你身在何处,都时刻想念自己的家乡,让我们把贺知章的思乡之情记在心中。(齐背)
七、布置作业
把《回乡偶书》编成一个故事讲给爸爸和妈妈听。
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客?
回!
(思念家乡)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9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本课的四个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诵读课文。
3、体验作者重归故里的情感;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重难点: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师:同学们,我们大家一起来想一个问题,我们从小出生在这里,长在这里,这里就是我们的家乡,如果有一天你要离开这里的话,你会想念家乡吗?你会想念你的爸爸妈妈吗?(想)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从小生长的故乡非常依恋,有着浓浓的故乡情结,人在外地而常常心系故乡,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描写回家的古诗《回乡偶书》。
板书课题:回乡偶书
2、重点书写:“偶”。师边板书,边释字形,学生跟着在空中书写:读“偶”。
3、理解题意:偶,偶然的意思,偶书呢?偶然间写下(的诗).师:偶然间写下的诗常常是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才有了一时的感受,诗人贺知章活了85岁,相传在他十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了家乡去求学,八十三岁那年,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家乡。回家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地读一读他写的这首诗吧。
二、介绍游戏。
1、要学好这首诗,同学们必须闯过三关,同学们你们有勇气和信心迎接挑战吗?那我们看看是哪几关?
2、出示“我会认读、我会品读、我会诵读”
3、下面老师来解释这三关是什么意思?
(认读:认识生字,读通诗句;品读:理解诗意,有感情地读;诵读:想象背诵。)
4、下面我们来闯第一关:我会认
三、学诗
第一关:我会认读。
1、师:请同学们翻开书115页,我们先来读读这首古诗,同学们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会读的字或不能白的词语,可以做上记号,然后请教你的同学或老师。觉得同桌读得好的请替他(她)举手,你的肯定会给予同桌站起来的勇气呢!(生自由读古诗,划出生字。)
2、师:很好!我看到很多同学已经为你的同桌举起赞赏的小手了,那老师现在要来检验一下了。出示生字:音、鬓、衰、客、何。
3、指名读,再指生组词读,男女生比赛读,开火车读。
4、这里面有个字笔画特别多,老师想提醒你们一下,你们知道是哪个字吗?(鬓)(板书写鬓字。)
5、左上角是繁体字的长,再看看部首“biao”中的“三撇”?像什么呢?
生:像胡须,像头发。
师:是啊,这个部首本身就是指人或动物长的毛发。再看它的下半部分,读音,“bing”,像这样,一部分表示读音,一部分表示意思的字叫——生:形声字。
-1 这个时候的他心情应该是(高兴的)。
1、师:下面两行诗真实地记录了这一幕,先按老师教你的方法,给这两行诗送上几根小棍。(学生划节奏)汇报诗句划分的情况。
2、师:你能高兴地读读吗?(男生个别读——男孩子齐读)
3、师:读了这两行诗,你知道家乡的孩子在和贺知章说什么吗?
4、学生根据自己理解汇报:儿童笑着问他从哪里来?
5、哪行诗告诉你的?那诗中的“客”就是(贺知章)。【点出诗句,明白“客”就是指贺知章。】
6、师:家乡的孩子把贺知章当成外地来的客人,孩子们已经(不认识)他了。哪几个字提示了你?女孩子读这一行诗。可是贺知章真的是客人吗?从哪里看出来不是客?原来这个看似“客”人的其实(并不是客)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来”了,而是离家多年的游子(回来了)不是来而是——(回)再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7、体会感情:师:如果我是贺知章,我离开家乡几十年了,想家想了几十年,现在终于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了,但家乡早就不是我记忆中的家乡了,我的父老乡亲都可能已离去我从一个家乡的主人变成外来的客人,心情可能在高兴之余又会多几分(难过)。
8、指导朗读:孩子们,让我们慢慢地,声音轻轻地读这两行诗,读出贺知章心里的难过。
9、引读:
(1)离家四十余年的他,人老了,样子变了,也难怪——生读诗句。(2)在古代,社会没有现在先进,人们只能活到四五十岁是很平常的,能活到六十岁的人算是这个,贺知章活到八十多岁,已经是神奇了。了解知道贺知章的父老乡亲都可能已离去,也难怪——生再读诗句。
10、小结回顾诗句意思:让我们再重温这一幅画面,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若学生答不上来,老师给予帮助:贺知章回到家乡,村里的孩子看见这位年迈的老爷爷牵着马儿走过来,笑着问:“()?“年老的贺知章无奈地说:“()。”(师出示图片,生补充对话)
小结:学到这里,这首诗的学习就要接近尾声了。让我们回到整首诗,闭上小眼睛,听!(师配乐诵读古诗)听了老师读的,你们还想再读一遍吗? 第三关:我会演读。
师:同学们都成了一个个小诗人了,真厉害,那我们快速进入第三关吧。老师这里还有一种很有趣的读法,你们想来听听吗?(学生跟读)师:有趣吗?其实古诗不但能够读,还能唱出来呢!(出示古诗新唱)喜欢么?也来唱一唱。同学们下去之后还可以用自己最熟悉的歌曲换成这个词唱出来。(师生同唱)
师:其实呀,古诗我们除了有感情地朗读,还可以诵,有谁能背出这首诗?(请3个学生背)让我们一起大声地,读或背,把这首诗送给像贺知章爷爷一样重回故乡的人吧!齐背《回乡偶书》
【设计意图:丰富诗歌的不同读法,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唱歌、韵律读帮助学生记忆诗句、背诵诗句。】
6、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感受到诗人那种热爱家乡、思念家乡之情。其实,热爱家乡、思念家乡这千古不变的情怀还体现在许多的古诗当中,课后,也让我们去慢慢地了解我们的家乡,多多背诵积累有关家乡的名句,让我们在诗中与诗人和诗人的故乡相遇!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10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诗中的5个生字,会写“客、何、音”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方法:
凭借课件,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和师生互动、讨论,达到简单了解古诗内容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课前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动体验,激趣引入:
课件出示贺知章画像。
师:你知道这是谁吗?
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贺知章简介,简介作者生平,学生认识作者感兴趣的事件。(贺知章:唐朝诗人,一生仕途顺利,八十多岁衣锦还乡,唐玄宗曾亲自赐诗送别,十分风光。踏上了故乡的土地,有感而发,写下了两首《回乡偶书》。)
(设计意图:简单了解作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读诗悟情
1、出示《回乡偶书》,教师范读
师:打开书,做到独立识字。不认识的字看树叶中的拼音。(自由读生字、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古寺。
指名读诗。
师:还有三个字宝宝要求我们会写。(课件出示:音、客、何)
怎样记住他们呢?
学生分析字形
师指导书写生字。强调各的撇捺要舒展开。
生书空。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排除学习困难。)
2、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再读诗,想一想:古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分小组交流。
指名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说出:诗人很小就离开了家乡,八十多岁回到了家乡,儿童们都不认识他了,笑着问他:“你从哪里来呀?”
(设计意图:充分放手,给学生探究、交流的时间和机会。)
你还有哪句不明白?
(“乡音无改鬓毛衰”是什么意思?)
出示课件,理解“乡音”和“无改”。
用肢体语言解释“鬓毛”。
出一个难一点的问题:你能不能用“虽然??但是??”说一句话,还可以解释这句诗的意思?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想后指名学生说。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突破本课理解上的难点。)
3、读出节奏
知道了什么意思,就读的更好了。会读了吗?
学生练读。
指名读。
课件出示节奏,学生读。
少小
离家
老大回,乡音
无改
鬓毛衰。
儿童
相见
不相识,笑问
客从
何处来
(设计意图:简单了解诗意后,鼓励学生读出节奏,为下一步读出感情做准备。)
4、读出韵味
诗人离开家乡时间长吗?你怎么知道的?
诗人回到家乡什么心情?带着自己感觉到的心情读一读。
指名说并读一读。
(指导学生带着不同的语气读。)
一个“笑”突出了儿童的高兴心情。我们一起是着读一读吧!
齐读古诗。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读出不同的韵味,进一步感悟作者复杂的感情。)
5、表演古诗
贺知章和儿童之间会说些什么吗?两个同学合作演一演吧!
自由结组,合作表演。
全班表演。给表演好的小组以掌声。
6、你能从诗句中找出反义词吗?
(设计意图: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
三、拓展阅读:
我们刚才介绍贺知章的时候就说了他写了两首《回乡偶书》。想知道另一首吗?
出示另一首《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师范读。学生自由练读。
(设计意图:拓展同一作者,同一题材的诗,对理解本诗,了解作者有很大帮助。)
四、作业:
选择其中的一项完成:
1、古诗配画。
2、对古诗进行故事续编。
3、课外阅读贺知章其他的诗。
(设计意图:这种作业形式能体现层次性。)
五、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热爱家乡)
儿童
贺知章(笑)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11
25《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一、师生交流 引入情境
1、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首古诗叫《咏柳》,你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
2、介绍背景。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出示诗人图片)对,他是诗人贺知章,他以写七绝为见长。他一生做官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
二、质疑点引 明确目标
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2、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理解题意:偶,偶然的意思,偶书呢,偶然间写下的诗。偶然间写下的诗常常是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才有了一时的感受,诗人贺知章回家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呢,我们就要来细细地读一读他写的这首诗。
三、自主研究 经历感知
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⒈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⒉检查反馈:
a.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齐读生字新词。
b.指名读诗、范读、生画节奏
c.分组读诗 d.齐读古诗
四、合作交流 观点整合⒈学习第一句(出示第一二行)(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少小、老大、乡音、无改、鬓毛衰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意思(板书:少小、老大、音无改、鬓毛衰)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
(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4)师归纳,生质疑: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 生1: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 生2:这时他的心情如何?
(5)师:看来同学们不仅会读,还会思考。那么你们能“从乡音无改”与“鬓毛衰”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6)指导朗读: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现在谁能用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指名读、齐读)
(7).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⒉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
(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2)学生运用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行诗的?
生:(试说:我是抓住??。师补充口头提问:客在这里指谁?[结合看图]何处是什么意思?谁再来说说?)
师:幻想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
生:(自由说)
师: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
(无奈、忧伤)
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情?(3)指导朗读古诗
3、串讲诗意,体会情感:
(1)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指名讲,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2)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思乡)
(3)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4)创设情境:
贺知章爷爷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外地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回到家乡,整整五十年哪!他时时刻刻都在想念家乡的亲人,盼望着可以早日回家乡看看,每当他看见天上的明月圆了,他会默默的吟诵起李白的静夜思——(生齐诵)
每当遇见故乡的故人时,他想问问家里的近况,可最终,他只是像王维一样,问了问窗前的寒梅——(生齐诵王维的《杂诗》)
现在终于盼到这一天了,当他走在回乡的路上时,他说——少小离家老大回 当他从镜湖看见自己斑白的两鬓时,他说——乡音无改鬓毛衰
当他看见村里的孩童时,他说——儿童相见不相识 当孩子们把他当做客人时,他说——笑问客从何处来?(4)指导朗读。
(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4、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师诵读: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五、体验感悟 延伸发展
师:同学们学得真起劲,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与同伴合作演一演。
(提示:如果你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自己的家乡,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你当时看到的、听到的和你想象中的一样吗?)
1、(1)分角色试练表演。(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3)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生谈)
2.齐背古诗,并边背边想象情景。
3、示范指导,培养习惯
(1)让生找出本诗的生字,并看看要怎么正确书写。
(2)学生试写(每个生字各写2个),师巡视,生写后互检。
4、自主学习,培养能力。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这首古诗时采用了,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的,你能不能采用这样方法来学习第二首古诗《赠汪伦》呢。课下自己试着学习第二首古诗,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12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
四、教学时数:一时
五、教学过程:
㈠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首古诗叫《咏柳》,你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
2、介绍背景。(出示)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贺知章,他以写七绝为见长。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题)
4、据题质疑:
⑴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⑵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副板书,并梳理归纳)
㈡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⒈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⒉检查反馈:()
⑴①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②齐读生字新词。
⑵①指名读诗②范读(出示),生画节奏
③分组读诗④齐读古诗
㈢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⒈学习第一句()(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少小、老大、乡音、无改、鬓毛衰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意思(板书:少小、老大、音无改、鬓毛衰)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4)师归纳,生质疑: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
生1: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
生2:这时他的心情如何?
(以上问题让其他生来回答)
()师:看来同学们不仅会读,还会思考。那么你们能“从乡音无改”与“鬓毛衰”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6)指导朗读: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现在谁能用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指名读、齐读)
(7)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⒉学习第二句:(出示第三四行)
(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2)学生运用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行诗的?
生:(试说:我是抓住……。师补充口头提问:客在这里指谁?[结合看图]何处是什么意思?谁再来说说?)
师:幻想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
生:(略)
师: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
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情?
(3)指导朗读古诗
3、串讲诗意,体会情感:
⑴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
(指名讲,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⑵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思乡)
⑶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⑷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4、挖掘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出示,师诵读: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㈣表演想象,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学得真起劲,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与同伴合作演一演。(提示:如果你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自己的家乡,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你当时看到的、听到的和你想象中的一样吗?)
1、(1)分角色试练表演。(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⑶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生谈)
2、齐背古诗,并边背边想象情景。
㈤示范指导,培养习惯
1、让生找出本诗的生字,并看看要怎么正确书写。
2、出示中的生字书写顺序,师边讲解。
3、学生试写(每个生字各写2个),师巡视,生写后互检。
三、自主选择,培养能力。(任选一题)
师:同学们,本节的学习任务我们都完成了,现在我们到作业超市去逛逛,然后你们选拔自己喜欢的题目作为后的练习题。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3、自编故事,再与伙伴交流。
XX年4月14日(8周四上午)
反思:
1、渗透学法:从扶到半扶,学会自学。
2、创设情境:激发想像,融入诗境。
3、开发程:立足程,拓展延伸。
4、理解表演:引导合作,再现诗意。、尊重个性: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读文内容,深入理解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表演过程。因此,堂表演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文语言,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13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片段)
片断:指导朗读、实践活动
(一)指导朗读
1.朗读全诗,说说读后感。
2.熟读全诗,感情朗读。
(1)自由读:把两首诗读正确,读通顺。
(2)个别读:要求读流利。
(3)范读: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感受一下老师的感情朗读,以范读带朗读。
(4)学习感情朗读:要重点体会“老大”、“衰”的语调,要读出“笑”的形象来,读出“忽”的速度感、意外感。
3.积累巩固。
(1)自由背。
(2)限时背:限两分钟,看谁背得快。
(3)比赛背:小组赛、个人赛,看谁背得好。
(二)实践活动
借助课文插图和诗句进行想象,表演《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14
二年级古诗《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范县第二小学 崔东利
教材简析
《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老年回到家乡后,感到时光飞逝而写下的一首古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
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平静。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
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第一学段应该“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低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据此,第一学段教学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应用板块式教学设计思路,将教学设计成四大板块:情境导入——朗读感悟——情感升华——拓展延伸。学习目标
1.认识“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3.在读诗、悟诗的过程中,懂得热爱家乡。教学重、难点
认识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思乡的古诗,并读一读。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情境导入
1、播放歌曲《静夜思》,谈话:李白在思念谁?(家乡、亲人、朋友……)
2、是啊,“月是故乡明”,所以,每当看到天上的明月,李白就会想起自己的家乡,就会吟诵起——
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漂泊在外的游子,谁不在思念自己的家乡?公元744年,一位86岁的老人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这时,距离他中年离乡已经有50年了。五十年了,踏上故乡的土地,他思绪万千,随笔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名作——《回乡偶书》。
4、简介作者,理解诗歌题目的意思。板块二:朗读感悟 1.范读。
2.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3.指名读,强调生字读音,相机指导书写“客”、“何”。4.结合注释理解古诗大意。5.学生交流。
6.指导诵读、表演。板块三:情感升华 1.“少小离家老大回”,五十年了,诗人迈着蹒跚的步履回到了家乡,看着亲切的乡邻,听着熟悉的乡音,这位86岁的老人心潮澎湃,又写下了一首《回乡偶书》
(二)。
2.指名试读,自由读,齐读。板块四:拓展延伸
1.故乡,是每个人心里的一盏灯,这盏灯,亮在李白的心里,亮在贺知章的心里,也亮在无数游子的心里。从古至今,正是这盏灯,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不朽的诗篇。
2.齐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泊船瓜洲》。
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 乡音无改
热爱家乡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15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黄淑媛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4、在读诗、悟诗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浓浓爱乡之情。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三、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四、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同学们,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称作家乡,你的家乡在哪呢?
2.说到家乡,我们一年级的时候学过一首和思念家乡有关的诗。引导背诵《静夜思》
一、导入
1.由课前谈话接入:是啊,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无论身在哪里,人们最牵挂,最想念的就是家乡了。
2.听故事:有一位名叫贺知章的唐朝诗人,他三十多岁的时候就离开家乡杭州到洛阳做官,直到八十多岁才得以回乡。(板书:回乡)五十多年啊,几万个日日夜夜的思念,现在终于回家了,他把回家乡后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了写了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首古诗《回乡偶书》。(补齐课题)3.师:孩子们“偶书”是什么意思呢?(指导读题,慢、轻)
4、师:你真能干!那么诗人遇到了一件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去看一看吧。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悟。
(一)认读生字
1、师: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翻到115页,自由地大声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2、师:好了是吗?那周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能把字音读准了。(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谁愿意来试试?(2个)下面我请一位小老师来带领大家读,谁行?(1个)我们一起来准确地读一读。
3、师:小朋友们读得太棒了,这回周老师要把生字宝宝的帽子摘掉了,你还能认出他们吗?(课件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开火车读
4、师:把掌声送给这列小火车。接下来生字宝宝和他们的朋友在一起了,谁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出示不带拼音的词语)
5、师:生字宝宝真想请它们的朋友来家里做客,而我们今天学的古诗里正有这个“客”字,你找到了吗?(生:笑问客从何处来)
6.再次齐读。
三、学习诗意。
1.同学们,贺知章离开家乡五十年了,离开时是年轻力壮、风华正茂,回来后却老态龙钟、白发苍苍,他心里非常地——(学生答),于是他写下了这两句——(课件出示前两句,学生读)
出示:我_____离开家乡,_________才回到家乡,________没有改变,而鬓发却已_______。
(1)引导理解诗意,抓住“少小,老大,乡音无改”理解,相机板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乡音无改”)。
(2)请生试着读一读,读出回乡的喜悦,和对家乡的思念。个别读,齐读。2.离家五十年了,终于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家乡,在村口他看见了你活泼可爱的孩子,他的心情不由得高兴起来,可是孩子们却把他当做了外来的客人,心中真是有高兴又悲伤啊,他不由得写下了——(课件出示后两句,学生读)(1)把后两句诗的意思说一说
______看见我却没有人____________,______问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2)想象说话:孩子们和贺知章之间会说些什么呢?你们能用家乡话来说一说,演一演吗?(3)为什么家乡的孩子会不认识他呢?这五十多年,家乡都发生了什么变化呢。50年啦,儿时一起玩耍的伙伴__________; 50年啦,以前朝夕相处的亲人__________; 50年啦,曾经住过的老房子___________; 50年啦,村子里多出了那么多__________;
(4)家乡发生了这大的变化,难怪诗人回家后,孩童们会——引读后两句。3.引读:
是啊,五十年啦,儿时一起玩耍的伙伴都变得白发苍苍,有的甚至已经不在人世了,使人不由得感叹起来———课件出示前两句(学生读)
五十年啦,亲人也大多不在了,往日一家团圆的欢乐景象再也无处找寻,就连家乡的孩子也这样问我————课件出示后两句(学生读)
4.升华情感;学到这里,老师有一个问题不明白,贺知章在外面做大官,生活得那么好,为什么要回到这穷山村里来呢?
让生讨论,明白思念家乡,想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是啊,虽然岁月在年少的脸上留下了深深地皱纹,日子给乌黑的白发染上白霜,漂泊在外的诗人早已不再是从前的模样,家乡也每天都在变化着,但唯一不变的是诗人对家乡那深深的爱,那浓浓的思乡之情。(板:思念家乡)带着这种深厚的情感一起来读。(齐读全诗)
四、拓展延伸
1.诗人回到家乡后,走亲戚,看朋友,看到了家乡这样巨大的变化,心中又感概万千,于是,他又写下了第二首《回乡偶书》(出示,引导读)2.略知诗意
3.外面的世界再好,也不如家乡亲,我们背过学过的诗句中,有关这样的思乡诗还有许多。
出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升华:让我们带着这份感情,再来读一读这首诗。4.唱《回乡偶书》
五、作业
板书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
老大回乡
思念故乡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15篇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