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人教版四上《颐和园》教学设计[定稿]3篇 四年级上册颐和园的教学设计,以供借鉴。
人教版四上《颐和园》教学设计[定稿]1
人教语文四上第18课
《颐和园》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1(2)(3)两个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2、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3、掌握背诵的方法。
4、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焕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目标1 学习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3自然段,掌握了课文的生字词的读音,理解了课后的第①个问题,用“耸立”造了句,练习背诵了第二自然段。这一节我们继续把剩下的4——6自然段学完,请同学们看看课后要求,想想还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2.出示目标树,并板贴。
⑴能回答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⑵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⑶掌握背诵的方法。⑷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前提测评
哪位同学还记得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二、三自然段。板贴在目标树的树根部:学习方法:⑴明地点。⑵看景色。⑶理解欣赏。
三、导学达标
(一)用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1.听课文录音。
练习:①用“——”画出地点变换的句子。
②用“~~”画出登上石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的句子。2.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订正,并板书: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3.出示句子,并理解欣赏。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指名读。
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的视频、图片。
体会颜色美:A、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一片绿色)B、一片绿色中出现了什么颜色?(黄色、绿色、朱红色)
体会形态美:A、掩映是什么意思? B、掩映一互相遮掩、互相衬托。C、指导看图: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
指导朗读。要求掌握好: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
4、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指点名读。
出示昆明湖的视频、图片。
把昆明湖比作什么?(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静、绿)
“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
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指导朗读: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
出示: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远眺是什么意思?(远眺——往远处看的意思。)
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隐隐约约”和“远眺”有什么关系?
隐隐约约与远眺有因果关系。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得隐隐约约,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是多么准确啊!
齐读句子。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导入: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哪些景物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自然段。
出示练习:
用“”画出作者游览地点变换的句子。
昆明湖上主要有、、等景物。
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请用“~~”画出有关句子。
自由朗读,同位讨论共同完成练习。
提问检查:①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板书: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出示句子: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齐读
出示投影十七孔桥的视频、图片。
这个句子介绍了十七孔桥的什么特点?
(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思想教育: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指导朗读:读出民族自豪感。板贴:民族自豪感。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
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与开头照应)充分利用板书,总结全文,给全文分段。
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作者主要游览了几处地方,哪些自然段是介绍同一地方的景物?
课文应分几自然段,怎样分段?请同学们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用“‖”给课文分段。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四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板书订正:1————一段 2————二段 3————三段 4、5———四段 6————五段
四、达标测评
(一)用“隐隐约约”造句。
1.理解词语: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2.齐读课文例句。3.补充句子完整。
①我站在白云山向西远眺,隐隐约约可以看。
②初冬的早晨,晨雾迷漫,我走在上学的路上,隐隐约约。
③夜幕降临,万家灯火,我站在阳台上,隐隐约约看见。
④清晨,我走在林间的小路上,隐隐约约听到树丛中。
4、小结哪几种情况下用“隐隐约约”一词。看远处的景物。
烟雾影响视线。
光线不足的情况下。
从远处传来的声音或传来的声音很微弱。
5、口头造句。
(二)指导背诵方法。
我们用什么方法背诵第二自然段?
板贴在目标树根部分:理清顺序,分层记忆。
第四自然段有几句话,可分层进行记忆。
根据回答归纳,第四自然段有五句话,可分四层记忆:
第1句:交待地点,总概括。
第2句:向下望。
第3、4句:向前望。
第5句:向东远眺。自由分层练习背诵。
五、小结学习情况,布置作业。
在造句本上,用“隐隐约约“造句。
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附全文板书:
18、颐和园 长廊:长、美、奇、佛香阁、排云殿 万寿山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人教版四上《颐和园》教学设计[定稿]2
人教小语四上语文园地一
《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2.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练习修改习作。
3.能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体会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形象。
4.积累对联,想想上联和下联两联字相同,意思却不同的趣味语文,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及优美的诗句。
5.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学习收集资料。
二、教学准备:
1.词语卡片。
2.学生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现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三、时间安排:
5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师:有人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啊,峭壁深渊、怪石云海当然神奇,风雨雷电、花鸟虫鱼等平常的事物也有令人称奇的地方。让我们交流一下我们各自了解的自然景观吧。大家都了解了什么了呢?这 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二)在小组交流。
1.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情况。要求:讲清楚景观的奇特之处,还可以说说这样的奇观是这样形成的。要言之有序
2.推举代表,准备在班组汇报。
(三)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提醒:与其他组一样的不重复说。
(四)总结、引导讨论。
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所掌握的情况。
(五)延伸拓展。
希望小朋友们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同时学习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a、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
b、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c、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
a、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b、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
c、联系“我的发现”。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的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
a、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自由读,指名读。b、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
c、你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 d、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e、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5、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6、学生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7、课外写作文。
第三课时
修改习作
(一)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2.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二)指名读习作,大家共同修改。
1.选择不同内容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评议要点:
(1)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2)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2.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展示台。
1.学生自读展示台中学习伙伴的话,了解展示内容。2.展示自己想展示的内容。(1)在小组内展示(2)在全班展示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课本里的两句话,让学生想一想发现了? 2.说说自己的发现:
第二句话加上了作者的想象,就更形象了。3.说说你还积累了哪些这类的句子。
(二)日积月累。1.读读认认。
(1)自己读一读。(2)指名读,(3)小组比赛,说说发现了什么? 2.读读背背
(1)自己练习读诗句。(2)指名读(3)想一想: 五组诗句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诗句都是写景的,并且每组中都有联系)(4)男女生比赛读
(5)背诵诗句。引导背诵: 抓住诗写的对了特点(6)抄写诗句。
第五课时
(一)趣味语文。
(二)词语盘点 1.读读写写 2.读读记记 3.听写词语
(三)完成同步单元练习
人教版四上《颐和园》教学设计[定稿]3
一、导入新课,解读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本单元的主题吗?——观赏我国的“世界遗产”。那今天,老师再带领大家,到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颐和园中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那里的美丽风光。(板书课题,齐读)
二、检查预习
1、读
2、能在图片上找到横槛吗?对,横槛就是指的镶嵌在柱子上方的长方形木板。
3、有了解画舫的吗?画舫就是装饰漂亮的船。
三、初读课文,拎抓脉络
1、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作者写了颐和园中的哪些景点?(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
2、这么多的景点,作者是如何把它们介绍出来的呢?请朗读课文,画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指名说)
3、把这四个句子我们连起来读一读,体会整个游览路线。(画图)
4、从这个游览路线示意图上我们发现,作者的脚步是在不断移动的。每到一个地方,作者就参观了不同的景点。这种写作顺序就叫做移步换景。
过渡: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来游览颐和园。
在游览之前,我们先通过几幅图片来认识一下这座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美吗?那我们就来看看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是如何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的。
四、学习“长廊”,体会特点。
1、首先,我们来到长廊。请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看到了怎样的长廊。
预设: 1)长:
引导:哪些词中看出了长?(七百多米,273间,一眼望不到头。)“七百多米、273”这是什么?你真会读书,一下子就捕捉到了这句话中的数字。七百多米究竟有多长呢?大概相当于我们西操场的三四圈那么长呢。是不是很震撼?你还从哪里读出了长廊的长?(一眼望不到头)
长廊全长728米,共273间,有548根柱子。这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1992年他被认定为“世界吉尼斯记录”呢!
用你的朗读告诉我,它到底有多长,好吗?
我们一起来读,注意读出那份震撼。指导朗读(抽生读、齐读)。小结:通过你的朗读,长廊仿佛真的来到了我们的眼前,看来列数字的方法很有用。
2)长廊除了长,还有什么?(画)
他想带我们去看长廊里的画,那我们就跟着他去看一看。(出示文字)
如果说刚才作者通过列数字让我们感受到了长廊的长的话,那
读读这句话,又有那些词语跳出来让你有所感悟呢?
几千幅画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也就是说每一幅画都不一样。不止横槛上有,枋梁上,亭子内部都是,这样大大小小,加起来达到了多幅呢。长廊的画不仅多,而且内容丰富,你来看。(播放图片)
这里有神话故事,有民间传说,还有历史故事,“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这样的长廊里,我们触摸到的是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啊。
长廊看似平常,却用它的长、它的画表现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美。它是世界之最,也是颐和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4、本段除了写到长廊内部的景色,还写到了什么?(两旁的花木和昆明湖)写长廊,为什么要提到这些呢?如果我们把后面这部分去掉,你读一读,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呢?(孤立、单调)因此在介绍主要景色时,又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它周围的景色,就使得主景不再单调、孤立,从而也会把主景打造、衬托的更美、更精彩。这是本文的一个写作特色。
5、此时,你是不是完全沉浸在颐和园的美景之中了呢?谁愿意通过朗读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长廊的魅力。(指明读,齐读)
五、运用学习上一自然段学习方法去感悟一下第三、四、五自然段的内容。
1、刚才,老师带着大家共同学习了“长廊”这一部分,我们既找出了描写长廊特点的词句进行分析,又总结出长廊的长和美的特点,然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了这部分,同学们表现都十分积极。
下面请默读3-5自然段,找出你最感兴趣的那一段,想一想它主要写了什么景点,画出表现它特点的词句,一会儿我们请同学当小导游,带我们去游览一番。
指名介绍:
我想带大家到(),因为这里()。
重点分析: “滑过”用得对不对,能不能用“划过”代替。重点句子:①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造型精美、气势宏伟
②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用一个比喻句,写出了水的清、静、亮 这一处写的多美啊,我们都来读一读。
2、刚才大家默读的这部分,主要介绍了哪些景点?(佛香阁、昆明湖)在描写主景的同时,有没有简单的介绍一下旁边的景色呢?(排云殿、石桥、垂柳)这样的写法有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六 品:
现在,我已经在颐和园中流连忘返了,我相信大家会跟我有同样的感觉。那我们在这悠扬的音乐伴奏下,一起美美地读一读课文,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颐和园的美丽景观。
七、拓展阅读
颐和园这座昔日的皇家园林已经被记载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了人人可以去游赏的大公园,它的美丽说也说不尽,说不尽的又岂止是颐和园呢,我们再到另外一处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莫高窟去看一看吧。
人教版四上《颐和园》教学设计[定稿]3篇 四年级上册颐和园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 最新的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3篇(《秋天的怀念》教学目标设计)
★ 《百分数的认识》经典教学设计12篇 分数的认识的教案设计
★ 分数混合运算的教学设计方案7篇 小学数学分数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 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教学反思3篇 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