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观于永正教学心得体会共3篇(看于永正老师的教学实录心得体会),供大家阅读。
观于永正教学心得体会共1
举重若轻,大巧不工
—听于永正老师《珍珠鸟》有感
青州市邵庄镇普通小学 刘义荣
听到于老师要来青州讲课,因为课程安排相冲突,学校没有让我来听课,可我真想一睹大师的风采,前几年在教育学院也听过于老师的课,由于场地太小,天气闷热,我们山区的老师被安排在最后排的角落里,所以那堂课听的太模糊,一直引以为憾,现在怎么可以放过这个机会呢?感谢我们的校长,痛快地答应了我的要求,让同事帮我看班,不过,再三叮嘱我听过课后要回来好好地讲一讲感想。
第二天,冒着霏霏小雨,来到旗城大礼堂,这次我们山区被安排在了前排,我抢占了第一排的中间,我旁边坐着一位拄双拐的老师,她是来自西苑小学的张林杰老师。张老师是青州名师,我也是久仰她的大名,看到她身边的拐杖,不断有老师过来询问,面对大家的赞扬,张老师淡淡一笑:“我的偶像来了,我怎么着也得来呀!”心细的张老师还给我看她搜集的于老师的资料,我对张老师不由又多了一层敬重。
于老师来了,一别五年,于老师身板依旧笔直,红润的脸庞衬着银发,显得特别精神。勿需繁文儒节,于老师很快转入正题,进入授课。于老师的课有几个特色令我印象深刻。
第一,语文教育在生活之中,处处皆可为我拈来所用。 我们基本都有外出讲公开课的经历,课前一定要与学生沟通。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情。陌生的师生在一起上课,课前沟通即是备学情。良好的沟通能让师生快速消除拘谨感,为上好课做提。于老师像我们一样,也是先向学生介绍自己,让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达对于老师到来的感情。从让学生说“老师好”谈语气平淡与欢喜给人不同的感受,到“一个意思,用的词不一样,表达的感情不一样”的教诲,于老师让我感到教育如此细微,如此灵活多用。
第二,备课据情而变,只要学生不会的就要教。
于老师说,语文不要备死课。学生是多变的,学情是没有固定模式可以“套现”的。于老师检查学生阅读情况时先写了一个“蔓”字,正巧,这个字学生所持的教材上读音印错了,于老师由这个字讲到这个词“绿蔓,叶蔓,垂蔓”再到句子“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个别读,抽读,示范读,齐读,丝丝入扣,讲了正好十分钟。课后于老师说,语文要教,“不教学生会的,不教教过的,就要教学生不会的。”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这样吧。
第三,删繁就简,以点带面,抓重点。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时,于老师只提问了一个词“雏儿”的读音。这算是课文里比较难读的一个词,如果学生能读的很准,想必整篇课文也能统读下来。
然后,抓重点句子“真好!”引出全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理解。同时也引出了问题,让学生带问题读课文,使学习高效化。学生先自读课文,为什么说真好,好在什么地方?再默读全文,把好的地方做好标记。
接着师生相问相答中又抓重点句子“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的来回摇动,跟着跳到画框上去了。”来理解课文寓意。最后抓重点段落“有一天,……难道是在做梦?”有感情地朗读,落实朗读的教学目标。
一环又一环犹如散文写作过程的教学到这里,再谈到课文的结尾就是水到渠成,十分自然了。
第四,学会表达,学会应用,落实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第二课时于老师先是让学生谈我们俗称的“感想。”在教学实践中,这是很多学生不感兴趣的。但于老师话题一变:“如果你是小珍珠鸟,冯骥才对你们怎么样?”孩子们马上兴致盎然,话匣子哗啦啦就打开了。转换(假借)身份更易于表达感情,这是于老师给孩子们的启示,于我也同样深有启发,这不仅会影响我以后的语文教学,对我在生活中同样也有影响。然后,学习了就要应用,说是整理思想的方法,是应用;写作是整理思想的更高层次,是终极应用。孩子们当场写作。偌大的会场如此之静,六百多位青州同行和我一样在享受这诗意一般的安静,我们仿佛听见笔尖蹭过纸张的沙沙声,这就是“学生生命成长的拔节声”啊!
第五,示范,教语文的好办法。
上学时,校园的雕塑上的大字每天都在提醒我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于老师在课上不仅让学生写作,他也亲自准备了两篇风格不同的下水作文,让我一面重温了师范时母校的期望,也感受到老师怎样做才更有魅力,即身先示范。
第六,创造生活,享受生命。时光阻不住生命之花绚烂开放。 于老师已七十三岁高龄,这是大多数人在家做饭抱孩子,颐养天年的年龄,有的甚至需要家人照顾才能生存。但于老师依旧在全国各地传经送课,他依旧能中气十足,唱出十八岁婉转的少女之音。我为之惊叹,也深深思索,三十年后,我会是什么样子?还算是青年的我,能为我的中年,老年储备些什么?除了金钱,我最应当储备的是什么?我愿与各位老师齐勉共思!
观于永正教学心得体会共2
于永正,语文教学艺术的大师
——《于永正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小记
第一天 感受大师
从火车启动的那一刻,我才真切感受到徐州之行的开始,看着身边的专家周爱明老师,青年骨干张玉老师、王永平老师。想着即将见到的大师于永正老师,内心一种羡慕,激动、震撼感油然而生。经历了5个小时的旅程,终于来到了目的地——厚重、大气的徐州城。顾不得疲劳,匆匆赶到中山饭店办理手续,领取材料。回到房间,稍作休息,大家便在周爱明老师带领下认真学习会议的安排材料,虚心拜读于永正老师的著作。
第二天 与大师面对面
8:30会议正式开始。主席台上就座的专家有于永正、朱家珑、张庆等,放眼台下,坐满了来自省内外的于老师的“粉丝”。“于老师来了,大师来了”,全场掌声雷动。头发花白的于老师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向主席台。看着于老师,我的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一个想法:于老师就是小学语文的符号。
开幕式简短而精致,几位领导高度概括了于老师的教学生涯。尤其是江苏省教科院的杨九俊院长就于老师的教学风格、五重教学法的教育教学思想作了精彩的点评,并给予了高度的赞誉。
接下来的环节是观看专题片《教育行者——于永正》专题片从教海探航,声明鹊起、五重教学、以艺化人、桃李天下五个方面对于老师五十年从教生涯作了介绍。
于老师第二次登台,与主持人的对话幽默、风趣,不愧为语文艺术的大师。
第四个环节是专家论坛。参与专家就“普通教师如何学习于永正”,“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学习于老师”等问题展开讨论。俗语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真是受益匪浅啊!
下午于老师正式开课,长达10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于老师围绕
“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这一主题展开教学。在这节课上,我学到了许多东西。首先是于老师的精神,72岁高龄仍然和学生、课堂、语文在一起。其次是语文课就应该学语言、用语言,通过识字、写字、读书等方式体现。同时语文课堂要创设一种和谐的气氛。在对话中体现教师的首席作用。
第三天 放大的大师效应
第三天的日程安排很紧很实在。前6节课全部由于老师的成名弟子执教,这几节课中处处体现着于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课堂上亮点众多,精彩不断。以于老师为代表的苏派语文艺术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中戴建荣老师的古诗课彻底颠覆了我的传统概念,请恕我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压轴戏开始了,来自上海的名师贾志敏老先生,亲自执教《古文今译》,就凭36个字,没有现代教育媒体。没有华丽的语言,在平常的对话中,学生将36个字改成了360字的作文。这真是奇了。在上课的间隙,贾老就如何教作文开了专题讲座。“严格、规范”是我留下的最深的印象。
最后,于老与贾老在台上见面,两位古稀老人开怀叙旧,让人感动,全场掌声如潮水一般一阵高过一阵。为两位老人祝福吧!
这一天,我有点累,但我很充实,很感动。
第四天上午 领略名校风采
最后一天上午,组委会安排大家参观于老师的母校——徐州市大马路小学。我们不但领略了校园的美丽,更从学生的默写、作文等参观材料中感受到了这所学校的“于派痕迹”。
没有比较,就没有距离;没有学习,就没有进步。知道了距离,再加上虚心学习,我们一定会看到山峰,更会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向上攀登。
于永正,一座小学语文教育的丰碑,您的教育教学思想我们将终身铭记,时刻学习。
观于永正教学心得体会共3
于永正:为什么越是好老师,越不像老师?
说到上课,我们真的要改变“先生讲,学生听”的局面,努力践行昭示着尊重、平等、民主的“对话教学”理念。在这方面,外国的同行做得确实好。下面的例子我牢记不忘,它不知胜过多少大道理!
一
一位美国老师在生物课上讲“蚯蚓”。讲着讲着,一位小学生站了起来—— 生:请问老师,蚯蚓什么味道? 师:抱歉,我没有尝过。 生:我可以尝尝吗? 师:当然可以!
生:我尝过了,您加分吗? 师:当然加分!
这位学生果真去“品尝”了蚯蚓,然后向老师和同学讲蚯蚓的味道!而且,据说这位学生后来成了一名生物学家。(这位老师培养了好几位生物学家) 如果我的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会怎样回答? 再者说,我的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吗?
二
一位日本老师这样教“千克”:
他发给每个小朋友一个塑料袋,到操场的沙坑里装一千克沙子——你觉得一千克多重,就装多少。然后他逐一过秤。可想而知,没有人能装得准的。
这时,老师把一千克的沙袋拿给学生看,并让他们一一掂量,尔后重新到沙坑里装。这次学生们“估量”得八九不离十了,有的居然装得正好!
老师一堂课,就是忙着“过秤”,一边称着,一边夸赞着,或者惋惜着。
三
我女儿是教小学英语的。她从澳大利亚考察回来后,讲了这样一个课例。 上课了,一位年轻的女老师,着一身黑色的“海盗服”,一只眼睛戴着黑眼罩,手里拿着一把刀——纸做的,张牙舞爪地走进教室,大讲海盗的故事——那天,她执教的是《海盗的故事》这篇课文。
这哪里是老师,简直是一名“江洋大盗”!但她讲得绘声绘色,学生听得如痴如醉,并不时发出笑声。
别说女老师,我们男同胞敢这样做吗?
四
我在徐州市中山外国语实验小学听一位外籍教师上课,这是一位年过六旬的来自美国的女教师。 那天正值西方的圣诞节。她一进门,便向小朋友打招呼,祝圣诞节快乐,边说边从提包里取出巧克力分发给每一位小朋友,听课的老师也有一份。师生边吃边对话,气氛十分融洽。
有的小朋友说话声音小,她从不说“请大声讲”,而是走到学生跟前,蹲下身子,侧耳倾听。她时而大笑,高兴得像个孩子;时而双眉紧蹙,双手一摊,说声“是吗?”或者“不!”
她真的不像老师,而像李吉林老师说的“是一位长大了的儿童”。 这样的课例不胜枚举。
且不说这些课折射出来的理性光辉是什么,单就这些老师的率真、纯真,以及近乎孩子般的天真,就让我感动,让我深思,并从中窥见了自己的不足与问题。
五
英国一位同行的故事,更发人深省。
这位英国老师调任一个差班的班主任,这些孩子都很调皮,爱捣蛋。 老师第一堂课就跟他们玩,玩得天昏地暗。
下课了,老师对他们说:“孩子们,你们要是把学习成绩搞上去,我就去吻校外牧场里的一头猪。”
这些调皮的孩子问:“老师,这是真的吗?”
老师说:“而且我要吻的是一头你们认为最大的母猪。”孩子们都希望老师去吻一头猪。
从那天起,他们的课堂纪律变好了,学习积极性变高了。即使有贪玩的,别的孩子也会提醒:“难道你不希望看到老师去吻那头肥猪吗?”半年后,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
圣诞节的前夜,孩子们对老师说:“老师,你可以去吻那头猪了吗?”老师说:“当然可以。”于是,老师带着这群孩子穿过公路,来到牧场。
孩子们在猪圈里找到了一只特大特肥的猪。老师走近那头肥猪,轻轻地吻了它。孩子们在猪圈外笑得前仰后合。
这个异域故事,在一些老师听来可能觉得荒唐可笑,可能还不以为然——作为一名教师去亲吻一头猪,成何体统!我们一些老师之所以不能一下子接受它,除了风俗民情中外有别之外,可能更多的还是由于我们执着固守的教育理念。因为我们自有一套教师观。 自古以来,教师的地位虽然不高,却特别讲究尊严;收入不丰,却特别崇尚斯文。教师的举手投足总带着“人师”的味儿,半点也苟且不得。庄重圣严,凛然可畏,仿佛就是教师永恒的标准形象。
久而久之,我们似乎就有了一个放不下的“架子”。大概也正因如此,教师就端居圣坛之上,学生就匍匐在讲台之下。于是乎,我们的教育就没有了民主、平等,失去了亲近、自由,缺少了和谐、欢愉。
这些故事,如涓涓清泉流过我的心灵。我的心静了,净了。 于是,我对自己说: 少些理性,多些情趣吧! 少些严肃,多些活泼吧! 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吧! 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吧!
放下架子,走下讲坛,把自己置于和学生平等的地位吧! 真的不要太像老师,不要太像上课。 太像那么回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观于永正教学心得体会共3篇(看于永正老师的教学实录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观于永正教学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