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12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课件

时间:2022-10-05 07:51:00 课件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12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课件,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12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课件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1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猜一猜、摸一摸、转一转、说一说等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难点 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用具 小球若干。

  教学内容及步骤 批注摘要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出示小盒子,展出其中的小球色彩、数量,

  如果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个球, 他 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的可能性最大?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每小组一个封口不透明袋子,内装红、黄小球几个。(学生不知数量、颜色)小组成员轮流摸出一个球,记录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0次。新|课 |标| 第 |一 |网

  记录次数

  黄

  红

  活动汇报、小结

(2)袋子里的红球多还是黄球多?为什么这样猜?

  小组内说一说

  总数量有10个球,你估计有几个红,几个黄?

(3)开袋子验证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实验结果与理论概率之间的关系。

  2、练习

  P107“做一做”

  3、小结

  三、巩固练习

  P109 6

[1]学生说说掷出后可能出现的结果有哪些

[2]猜测实验后结果会有什么特点

[3]实践、记录、统计

[4]说说从统计数据中发现什么?

[5]由于实验结果与理论概率存在的差异,也可能得不到预期的结果,可以让学生再掷几次,让学生根据试验的结果初步感受到硬币是均匀的,两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P109 7

  学生讨论完成

  教学内容 教材P110—111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可能性,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可能性,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难点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可能性,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内容及步骤 批注摘要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练习二十四

  第8题,掷骰子游戏,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进行方法同第6题。

  第9题。

[1]通过有趣的抽签游戏,让学生体会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让学生用“最不可能”和“最有可能”说一说其他两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第10题,猜一猜

[1]猜硬币在哪个盒子里。

[2]简单统计猜测情况。

[3]揭示结果

[4]说说为什么猜错的比猜对的多。

  第11题

  开放题,学生会有多种涂法,只要涂色后正方体的'红面比蓝面多就可。

  小组合作,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实验情况,在全班交流

  第12题

  让学生设计一个方案,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三年级________班 备课时间:__________

  教学内容 112页例1简单的组合。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 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内容及步骤 批注摘要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老师漂亮一点呢还是喜欢老师丑一点?

  生:大多数的小朋友说喜欢老师漂亮。

  师:那你们帮助老师打扮打扮。我最喜欢红色体恤和这三件下衣,到底怎样搭配最漂亮呢?请小朋友们给老师出出主意。小朋友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师:谢谢。你们的建议都不错。那我这一件上衣、三件下衣能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

  老师接着问:那我有两件上衣、三件下衣又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有说4种、有说5种、也有说6种的,到底有几种呢?

(二)新知学习。

  1. 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试一试

  师:请同学们也试着想一想,如果你觉得直接想象有困难的话可以借助手中的学具卡片摆一摆。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 发现问题 学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了,有的漏写了。

  3. 小组讨论 师:每个同学算出的个数不同,怎样才能很快算出两件上衣、三件下衣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4. 小组汇报 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无序的。用学具卡片或实物摆,然后再数。

(2)、用连线的方法算出。

(3)、用图式的方法算出。 引导学生及时评价每一种方法的优缺点,使其把适合自己的方法掌握起来。

  5. 小结 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练习内容见课本112页。

(三) 拓展应用

  数字2、3、4、5、6、7写出不同的两位数?写完交流。(或者也可用这样一道题:用△○□能摆成6种排法,例如:□○△

  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2

  高一数学上册课件

【教学目标】

  1.理解矩形的判定定理并会用矩形的判定定理证明一个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了解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的意义,并会求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3.会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并逐步学会分析与综合的思考方法.

  4.经历矩形的三种判定方法的引导建模和自主建模过程。

【重、难点】

  建模研究课六(市级公开课):范波矩形判定教案.3.7(同题异构)重点:会用矩形的判定定理证明一个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难点:综合运用矩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进行计算与证明.

【教学过程】

  一、活动1

  1、模型准备:一天,小丽和吴娟到一个商店准备给今天要过生日的肖华买生日礼物,选了半天,她们俩最后决定买相框送给她,在里面摆放她们三个好朋友的相片,为了保证相框摆放的美观性,她们选择了矩形的相框,那么她们是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她们拿的就是矩形相框呢?

  2、模型构成与求解分析:度量角

  抽象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反过来,四个角(或三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吗?如果是,请给出证明.

  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A=∠B=∠C=90°

  求证:四边形ABCD是矩形。

  证明:∵ ∠A=∠B=90°

∴ ∠A+∠B=180°

∴AD∥BC

  同理可证:AB∥CD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又∵ ∠A=90°

∴四边形ABCD是矩形

  3、归纳总结: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追问:两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从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出发,建模成数学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归纳,形成结论,再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二、活动2

  1、学生自主建模:

  除度量角度之外,她们需要度量什么也能知道做好的相框是矩形呢?

  猜测(1)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吗?

  猜测(2)当一个平行四边形框架扭动成矩形时,它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反过来,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吗?如果是, 请给出证明.

  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AC=BD。

  求证:四边形ABCD是矩形。

  证明: ∵ AB=CD, BC=BC, AC=BD

∴ △ABC≌ △DCB(SSS)

∴∠ABC=∠DCB

∵ ?AB//CD

∴ ∠ABC+∠DCB=180°

∴ ∠ABC=∠DCB=90°

  又∵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ABCD是矩形

  2、判断:(1)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吗?

  3、归纳总结: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

  设计意图:再次从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出发,从另一角度建模成数学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归纳,形成结论,再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生活经验找出平行四边形与矩形对角线的区别。深化学生对“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的这一基本模型的理解。

  三、模型验证与应用

(一)在四边形ABCD中,AB=DC,AD=BC.请再添加一个条件,使四边形ABCD是矩形.你添

  加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二).判断题

  1、 ? ? 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2、 ? ? 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3、 ? ?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4、 ? ? 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5、 ? ? 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6、 ? ? 对角线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7、 ? ? 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矩形。

  设计意图:找区别,深化知识。提高学生辨别能力。提高判断能力,能用“说理”来得结论。提高学生“说”的能力。

(三).说一说 、练一练:

  例1.如图,直线 l1∥l2,A、C是直线 l1上任意两点,AB⊥ l2 ,CD⊥ l2 ,垂足分别为B、D.线段AB、CD相等吗?为什么?

  解:由AB⊥l2 ,CD⊥ l2 ,

  可知AB ∥ CD.

  又因为l1∥l2 ,

  所以四边形ABCD是矩形,

  AB=CD.

  定义、性质:

  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叫做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 ? ? ? ? ? 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练习:

  在直线 l1上任意取两点E、F,连接EB、ED、FB、FD。问: △EBD与△FBD的面积有何关系?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应用新知解决问题后,理解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的定义和性质,同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进一步理解“同底等高”的内涵。

  例2 ?如图,在△ABC中,点D在AB上,且AD=CD=BD,DE、DF分别是∠BDC、

∠ADC的平分线。

  问题1:这里有几个等腰三角形?它有什么特殊性质?

  问题2:由DE、DF分别是∠BDC、∠ADC的平分线,你能想到什么?

  建模研究课六(市级公开课):范波矩形判定教案2017.3.7(同题异构)问题3:四边形FDEC是矩形吗?为什么?

  练习.

  已知:如图,在△ABC中,∠ACB=90°,点D是AB的中点,DE、DF分别是△BDC

△ADC 的角平分线。 ? ? ?求证:四边形DECF是矩形。

  设计意图:“新知”与“旧知”的结合,题1做铺垫,为题2学生自主书写做

  好准备。

  A2431163

  例 3 ? 已知: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且E、F、G、H分别是AO、BO、CO、DO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是矩形.

  变式:

  已知: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E、F、G 、 H分别是AO 、BO 、CO 、 DO上的一点 ,且AE=BF=CG=DH. 求证:四边形EFGH是矩形

  建模研究课六(市级公开课):范波矩形判定教案2017.3.7(同题异构)

  设计意图:在前一题的铺垫下,通过“变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新知的能力。

  四、小结收获:

  矩形判定口诀:任意一个四边形,三角直角定矩形。对于平行四边形,一个直角即可定;对线相等也矩形。

  五、反馈练习:

  1.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 ?)

  A.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B.有两条对角线相等四边形是矩形;

  C.有一组对边平行,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D.有两组对角分别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2.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的夹角为120°,矩形的宽为3,则矩形的面积为__________.

  3.如图所示,矩形ABCD中,AE平分∠BAD交BC于E,∠CAE=15°,则下面的结论:①△ODC是等边三角形;②BC=2AB;③∠AOE=135°;④S△AOE=S△COE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 ? ?)A.1个 ? ? ?B.2个

  C.3个 ? ? ? D.4个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弄清商的最高位的书写位置,掌握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 的作用,并对学生渗透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笔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商是几位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1、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请同学们说一说商是几位数?你是怎么判断的?(课件出示)

  当除数是一位数时,先看被除数的最高位够不够除,如果够,商就写在最高位的上面。

  每次除后,余数都有怎样的规律? (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在笔算除法中,每次除后,我们要养成比较余数和除数大小的习惯。

  2、关注环保,触发情感

  同学们,现在提倡环保,学校成立了环保小组,看,同学们在清洁校园。(课件出示)我们一起解决下一个问题。

  3、复习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课件出示):学校有144名学生加入环保小组,每组18人,可以分成多少组?

  你得到什么信息?

  谁来列式解答?(144÷18= ?教师板书)

  这道除法的除数有什么特点?当除数是两位数时,你又是按怎样的顺序来除的?

(当除数是两位数时,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够不够除,如果不够,再看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每次除后,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二、通过比较,探索算法,发现算理。

  1.教学例6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参加环保小组的同学越来越多。

(出示:学校有612名学生加入环保小组,每组18人,可以分成多少组?)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得到什么信息?怎样列式?(576÷18= ? ? 板书)

  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

  谁愿意到黑板上计算这道题?请一名学生板演,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54” 怎么来的?(商乘除数得到的积)怎样对?(用彩色粉笔写余数7)第二次是用几除以18?(72除以18)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道题的计算过程。

(商大和商小的情况。)

  余数比除数大,说明商小了,要调大。

  商乘除数的积大于被除数,说明商大了,要调小。

  比较144÷18和612÷18,你发现了什么?

  它们都是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除数都是18。 144÷18的商是一位数,612÷18的商是两位数。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怎样判断商的位置?

  144÷18这道算式,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就要看前三位,除到个位,商就写在个位上。612÷18这道算式被除数的前两位够除了,也就是除到了被除数的十位,商的最高位就在十位上,商就是两位数。

  教师强调:在笔算除法时,先判断商的最高位在什么位,就能确定商是几位数,防止把商写错位置,这对保证计算正确是很重要的。

  2、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3、教学例7 ? 下面我们再来解决这一个问题。(出示:十月是学校环保月,共收集了930节废电池,平均每天收集废电池多少节?)

  说一说每个月的大小。

  看一看,哪里还隐藏着信息?

  谁来列式解答?(940÷31) ?请同学们列竖式计算。

  老师有几个问题想问问大家,

①商的最高位在什么位上?为什么?②商的个位上的“0” 怎么来的?

  被除数的末尾是0的,当除到十位,余下的数是0,被除数的个位上也是0的话,为了简便,我们不必把个位上的0落下来继续除,而是直接想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就在个位商0占位。

  三、练习

  1、书上做一做第1题、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集体订正。

  2、教材练习十六第6题。 小组合作交流,指名展示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4

  1、直线、射线、角

  小结: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这种线叫直角。

  只有一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伸,这种线叫射线。

  直线、射线与线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①、直线和射线都可以无限延伸,因此无法量出长短。

②、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③、线段有两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只有一个端,点。

  2、角大小的比较:

  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 °”表示。把半圆平分成180 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l 度。记做1°

  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3、角的分类:

  锐角<90°, 直角=90°,90°<钝角<180°,平角=180°=2个直角,周角=360°=2个平角=4个平角

  4、画角步骤:

①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封线的端点重合,0 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②在量角器65°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③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5

  6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懂得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经历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情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学准备:投影仪、本班学生座位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初步感知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能介绍自己座位所处的位置吗?

  学生介绍位置的方式可能有以下两种:

(1)用“第几组第几个”描述。

(2)用在我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来描述。让学生先说说

  2、我们全班有48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3、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知探究

  1、教学例1(出示本班学生座位图)

(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自己的位置吗?

  学生对照座位图初步感知,说出自己的位置。个别汇报,集体订正。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小结例1: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比较(2,3)与(3,2)的不同。

{在比较中发现不同之处,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对的更深了解。}

  3、 ?练习: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电影院里的座位、地球仪上的经纬度、我国古代围棋等。)

{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当堂测评

  教师课件出示,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评比纠错。

{做到兵强兵、兵练兵。}

  四、课堂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还有什么不懂的?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6

  1、亿以内数的认识: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第一文库网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小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整数部分

  数级 … 亿级 万级 个级

  数位 … 千亿位 百亿位 十亿位 亿位 千万位 百万位 十万位 万位 千位 百位 十位 个位 计数单位 … 千亿 百亿 十亿 亿 千万 百万 十万 万 千 百 十 一

  数字表示 … … … … … … … … 10000 1000 100 10 1

  2、亿以内数的读法:

  小结:①、从高位数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②、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万字。

③、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零”或连续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3、亿以内数的写法:

  小结:①、从高级写起,一级一级往下写。

②、当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

  4、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小结:①、位数多的时候,这个数就比较大。

②、当这两个数位数相同的时候,我们就应该从左起的第一位比起,也就是从最高位开始比,哪个数最高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③、如果碰到最高位上的数相同的时候,就再比下一位,以此类推,直到我们比较出相同的数位上的那个数,哪个数大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断定这个数比较大。

  5、“万”做单位的.数:

  小结:有时候,为了读写方便,我们把整万的数改写成有“万”做单位的数。

  6、求近似数:

  小结: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法”,是“舍”还是“入”,要看省略的尾数部分的最高位是小于5 还是等于或大于5 。

  7、表示物体个数:1 2 3 4 5 6 ……. 自然数

  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来表示。 0也是自然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8、十进制计数法: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9、亿以上数的读法:

  小结:亿以上的数也是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级末尾的0不读,中间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0

  10、亿以上数的写法:

  小结:1、从高级写起,一级一级地往下写。2 、当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11、“万”做单位的数:

  小结: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就要看千万位进行四舍五入。

  12、计算工具的认识:算盘,计算器

  13、1亿有多大?100张纸的厚度是1厘米,一亿=一百万个100, 1厘米×一百万=1000000厘米=1万米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7

  7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第一章 有理数

  单元教学内容

  1.本单元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列举了学生熟悉的用正、负数表示的实例,从扩充运算的角度引入负数,然后再指出可以用正、负数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使学生感受到负数的引入是来自实际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引入正、负数概念之后,接着给出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集合及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2.通过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一条东西走向的马路旁的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引入数轴.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可以把所有的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形象地表示出来,使数与形结合为一体,揭示了数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体现出以下4个方面的作用:

(1)数轴能反映出数形之间的对应关系.

(2)数轴能反映数的性质.

(3)数轴能解释数的某些概念,如相反数、绝对值、近似数.

(4)数轴可使有理数大小的比较形象化.

  3.对于相反数的概念,从“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点分别在原点的两旁,且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来说明相反数的几何意义,同时补充“零的相反数是零”作为相反数意义的一部分.

  4.正确理解绝对值的概念是难点.

  根据有理数的绝对值的两种意义,可以归纳出有理数的绝对值有如下性质:

(1)任何有理数都有唯一的绝对值.

(2)有理数的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即最小的绝对值是零.

(3)两个互为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即│a│=│-a│.

(4)任何有理数都不大于它的绝对值,即│a│≥a,│a│≥-a.

(5)若│a│=│b│,则a=b,或a=-b或a=b=0.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正数、负数的实际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2)掌握数轴的画法,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解.

(3)理解相反数、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4)会利用数轴和绝对值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经过探索有理数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的过程,体会“类比”、“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鼓励学生探索规律,并在合作交流中完善规范语言.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2.难点:准确理解负数、绝对值等概念.

  3.关键:正确理解负数的意义和绝对值的意义.

  课时划分

  1.1 ?正数和负数 ? ? ? ? ? ? ? ?2课时

  1.2 ?有理数 ? ? ? ? ? ? ? ? ? ?5课时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 ? ? ? ? ?4课时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 ? ? ? ? ?5课时

  1.5 ?有理数的乘方 ? ? ? ? ? ? ?4课时

  第一章有理数(复习) ? ? ? ? ? 2课时

  1.1正数和负数

  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能用正数或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体会负数引入的必要性和有理数应用的广泛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正确理解负数的意义,掌握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的方法.

  2.难点:正确理解负数的概念.

  3.关键:创设情境,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四、课堂引入

  我们知道,数是人们在实际生活和生活需要中产生,并不断扩充的.人们由记数、排序、产生数1,2,3,…;为了表示“没有物体”、“空位”引进了数“0”,测量和分配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为此产生了分数和小数.

  在生活、生产、科研中经常遇到数的表示与数的运算的问题,例如课本第2页至第3页中提到的四个问题,这里出现的新数:-3,-2,-2.7%在前面的实际问题中它们分别表示:零下3摄氏度,净输2球,减少2.7%.

  五、讲授新课

(1)、像-3,-2,-2.7%这样的数(即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而3,2,+2.7%在问题中分别表示零上3摄氏度,净胜2球,增长2.7%,它们与负数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把这样的数(即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正)号,例如,+3,+2,+0.5,+ ,…就是3,2,0.5, ,…一个数前面的“+”、“-”号叫做它的符号,这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

(2)、中国古代用算筹(表示数的工具)进行计算,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

(3)、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但0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数.

(4) 、0可以表示没有,还可以表示一个确定的量,如今天气温是0℃,是指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0表示海平面的平均高度.

  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5)、 把0以外的数分为正数和负数,起源于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正数和负数在许多方面被广泛地应用.在地形图上表示某地高度时,需要以海平面为基准,通常用正数表示高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负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例如: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8844m,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为-155m.记录账目时,通常用正数表示收入款额,负数表示支出款额.

(6)、 请学生解释课本中图1.1-2,图1.1-3中的正数和负数的`含义.

(7)、 你能再举一些用正负数表示数量的实际例子吗?

(8)、例如,通常用正数表示汽车向东行驶的路程,用负数表示汽车向西行驶的路程;用正数表示水位升高的高度,用负数表示水位下降的高度;用正数表示买进东西的数量,用负数表示卖出东西的数量.

  六、巩固练习

  课本第3页,练习1、2、3、4题.

  七、课堂小结

  为了表示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引进了负数.正数就是我们过去学过的数(除0外),在正数前放上“-”号,就是负数,但不能说:“带正号的数是正数,带负号的数是负数”,在一个数前面添上负号,它表示的是原数意义相反的数.如果原数是一个负数,那么前面放上“-”号后所表示的数反而是正数了,另外应注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八、作业布置

  1.课本第5页习题1.1复习巩固第1、2、3题.

  九、板书设计

  1.1正数和负数

  第一课时

  1、像-3,-2,-2.7%这样的数(即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而3,2,+2.7%在问题中分别表示零上3摄氏度,净胜2球,增长2.7%,它们与负数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把这样的数(即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正)号,例如,+3,+2,+0.5,+ ,…就是3,2,0.5, ,…一个数前面的“+”、“-”号叫做它的符号,这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

  2、随堂练习。

  3、小结。

  4、课后作业。

  十、课后反思

  1.1正数和负数

  第二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巩固正数、负数的概念;理解在同一个问题中,用正数与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同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举一反三用正、负数表示身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进而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正确理解正、负数的概念,能应用正数、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难点:正数、负数概念的综合运用.

  3.关键:通过对实例的进一步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正负数可以用来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容量”的概念,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了解“一升”的实际意义,体会“容量”的含义,通过操作让学生体会采用统一的容量单位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经历操作和比较的过程,增强空间大小的量化观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际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操作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重难点分析:

  使学生认识“升”和“毫升”这个容量单位的大小,初步建立1升和1毫升的表象。

  课前准备:

  学习卡片、学习指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两个茶杯: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茶杯,谁来说出哪个杯子里盛水多?

  3.说明:哪一个杯子盛的水多,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大一些,盛水少的,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小一些。(板书:容量)

  4.想一想,你能说出这个水杯的容量是多少吗?你是怎么想的?

  5.同学们说的都不太一样,大家觉得这样说科学吗?如果别人这样告诉你,你能知道这壶水的容量吗?因此,人们就给容量定出了统一的单位。

  6.出示探索学习流程。

  二、交流预习卡片

  出示学习指南(一)

  1. ?交流预习卡片

  2. ?整理预习卡片,完成小组学习卡片。

  3. ?根据小组学习卡片进行汇报。

  4. ?集体交流存在的问题。

  三、深入探究问题

  出示学习指南(二)

  1. ?小组从中任选一题。

  2.小组内交流。

  3. 集体交流。

  四、检测。

  完成任务卡片和发展卡片。

  五、总结所学到的知识。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9

  教材: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任教学科: 数 学

  任教年级: 一 年 级

  第一单元:准备课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第2——8页的内容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中,了解学生数数的水平以及对数数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计数物体个数的基本方法。

  2、在比较物品多少的活动中,了解学生对”同样多””多或少”等含义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比较物体多少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了解学生语言表达情况,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为教师有效把握教学起点做好准备。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建立有序观察的意识,进行数数方法的指导。

  2、渗透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单元课时安排:约2课时

  NO:1

  教学内容:第2——5页(数一数)

  教学目标:

  1、在计数物品数量的活动中,初步了解学生对数数的理解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基本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的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3、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并逐步养成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及合作与参与的意识。

  教学难点:

  能正确数出图中事物的个数,培养学生有序数数的思想.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 课前自学2-3

  自学提示:

  1 这幅图上都有些什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2 分别数出你所看到的物体的个数

  3 跟同桌说说?

  二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激发兴趣

(1)数数:从1数到10

(2)师:这是一所漂亮的小学校,今天是开学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看看图中都有什么?

  2 引导学生逐一数出1至10的人和物

  师:大家都会数啊!真不错,我们能不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先数数数目比较小的,再数数目较大的.

(1)数出数量是1的事物

  一面国旗,用数字1表示.

  找一找,图中还有什么可以用数字1表示.

(2)数出其他数量的事物

  注:数数量是3以上的人或物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知道其数量的?

  让学生到台上数数看

  师:小朋友们,你们发现这样数有什么好处吗?

  师:如果以后让你数数,你打算怎么做?(适时渗透有序数数的方法)

  三 认读1至10各数

(1)同桌互相读一读

(2)数身边的数

  师:这幅图中这么多事物能用数表示,在我们周围或生活中有没有可以用数来表示的事物?

(3)说一句带数的话

  四 小结

  NO:2

  教学内容:比多少(第6―――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2、通过听故事,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帮助的良好品德.

  3、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初步体验一一对应思想,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学准备:

  师:数字卡片一套(1―――10),小猪、小免卡片各一张,录音机

  生:学具盒一个,数字卡片一套(1-10)

  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学:

  看图编一个简短的故事,并说给同桌听.

  二、主动探讨,获得新知

  请小朋友看一看,在我们班中,是男同学多,还是女同学多。还是一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比较多少。

  板书课题:比多少

  1、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出示小免、小猪的卡片各一张并板书在黑板上,

  问:瞧,这是谁?他们俩准备去干什么?谁来猜一猜?

  师:那么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小猪怎么说?(放录音:小朋友,我和小免正准备去参加义务劳动呢!)小朋友,你们想一起去看看吗?

  2、引导观察,初步感知

  A:出示书中第6面的图画:

  问: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多少呢?

(学生数一数)

  B:问:小免去搬砖,有几只小免,有几块砖,小免和砖谁多?你是怎么知道的?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

  师:这样一个对着一个,都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免和砖的块数怎么样?(一样多)

  3、动手操作,理解新知

(1)师引导学生摆”同样多”

  第一行摆6个三角形,请学生摆圆和三角形同样多

(2)小结:像这样一个三角形对一个圆,这样的比较方法,我们称它为”一一对应”

  4 教学”多””少”

(1)图上有几只小猪?一共有几根木头?

(2)一个小猪对一根木头比,谁多谁少?

  木头多,小猪少

  师:我们还可以说木头比小猪多,换一句话说就是,小猪比木头少

(3)图上还可以比什么?

  5 操作

(1)第一行摆5个三角形,第二行摆圆

  圆比三角形多2个

(2)第一行摆6个五角星,第二行摆圆

  五角星比圆多1个

  三、巩固

  1、说一说

  问:请你再仔细看一看图,你还能用多或少说一句话吗?(4人小组讨论后汇报,可以不举手,谁先站起来谁就先说)

  2 学生完成第8页的1――――4题。

  四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比多少,知道在比较时,可以一个对着一个比,用一一对应方法,就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第二单元:位置

  一、教材内容:

“上、下”、“前、后”、“左、右”和“位置” (用两个数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这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新增加的内容,是从空间方位的角度引入的。

  这些内容以前是作为常识性的知识,没有作为小学数学的正式的教学内容。

  现在为了加强空间观念的培养,改变过去少“空间”少“图形”,多计算的做法,拓展几何知识的范围,把这些内容纳入到几何教学的范畴。“上、下”“前、后” “左、右”这三对方位,正好对应着三维空间的三个方向。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正确地确定物体的位置。

  NO:3

  教学内容:上 下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会用”上” “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 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确定物体的位置.

  3 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教学重点:

  1 认识” 上”” 下”位置关系的基础含义

  2 能正确地辨认和描述物体的上 下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能正确辨认和描述物体的上 下位置关系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 自学指导:

  观察书本第9页,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二 情境导入,探究新知

  1 师:小朋友们,听说过南京长江大桥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参观南京长江大桥,一起步入神奇的数学王国吧!(多媒体出示)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 举出生活中有关上 下的例子

  国旗在黑板的上面,换句话说:黑板在国旗的下面

  3 观察画面,体会上 下的含义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多媒体展示图画)

  你的鼻子下面是什么?还可以怎么说?

  嘴巴上面是什么?

  三 巩固提高

  1 拍手游戏

(1)师发口令,上 下拍手

(2)听反语,师说上,生在下面拍,师说下,生在上面拍

  2 听口令,摆一摆 书本第9页做一做

  3 画一幅自己最喜欢的能表示上 下关系的图画

  四 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NO:4

  教学内容:前 后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或游戏中,体验前 后位置关系,能确定物体的前 后位置顺序

  2 培养学生前 后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前 后位置的确定

  教学难点:前 后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自学指导

  1 你的前面是谁?你的后面是谁?

  2 谁在你的前面?你在谁的前面

  二 新课导入

  1 老师请5名学生上讲台排成队列

  2 在老师的口令下,学生按要求调换位置,引导学生用”( )同学在( )同学前面,在( )同学后面,( )同学在最前面”等较规范的语言来描述

  三 探究新知

  1 师:你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同学跑步的画面)

  谁得第一名?谁是最后一名?

  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同桌交流

  2 上公交车图

  师:这些人在干什么?

  王英的前面是( ),( )在王英的后面.

  四 巩固提高

  1 说一说

  你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你的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你排在第几位?

  2 完成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

  五 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10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亿以上的数。

  2.在探究亿以上数的读写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类比迁移能力。

  3.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亿以上数的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有0的数的读写。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复习旧知

  1.读出下面的画横线的数。

  师:怎么读亿以内的数?

  2.写出下面画横线的数。

  师:怎么写亿以内数的数?

(二)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但我们的生活中不是只有亿以内的数,还有亿以上的数(课件出示),这么大的数该怎么读怎么写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复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为学习亿以上数的读写法做准备,并使学生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探究新知

(一) 亿以上数的读法

  1.课件出示例图

  2.师:试着读一读这些数。(七十亿、一百亿四千万二千万、四千零三亿零五百万)

  3.小结

(1)师:再读这些数,边读边想,你是怎么读出每一级上的数的。(万级和亿级上的数都按照个级的读法读,末尾加一个“万”字或“亿”字)

(2)读出下面的数。

(3)师:这三个数中每个数都有很多的0,哪些0读了哪些0没读?

(4)师:综合大家所说,想一想亿以上的数怎么读?

  4.练习:做一做

  900000 ?26705000000 ?508040003000 ?300700400

  师:在数位顺序表中的数你会读,没有数位顺序表,怎么办?(分级)

  师:读出这些数。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读数,引导学生在反复读数的过程中,自觉地将亿以内数的读法迁移到亿以上数的读法中,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二)亿以上数的写法

  1.课件出示

  三亿 ? ? 三十亿九千万 ?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2.师:试着写出这些数。(300000000、3090000000、700300200000)

  3.师:说说是怎么写的。

  三亿,先找亿字,三亿在亿级上写3,其他位上都是0。

  三十亿九千万,先找亿字和万字,三十亿在亿级上写30,九千万在万级上写9000,个级上全是0。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先找亿字和万字,七千零三亿在亿级上写7003,二十万在万级上写20,其他位上都是0。

  4.师:怎样写亿以上的数?

  5.练习:做一做第1、2题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写亿以上的数,并说说自己是怎么写的,引导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把亿以内数的写法迁移到亿以上的数中,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读写法比较

  1.师:比较读数和写数的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从高级起,按级读数、写数

  不同:读数时,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位上有一个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写数时,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2.师:无论读数还是写数都离不开数级,读数时要先分级按级读,写数时要抓重点字来按级写。写数与读数相反,读数时,每级末尾的0不读和其他位上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可在写数时,要把这些隐藏起来的0全部还原回去。有时题目里没有看到“零”字,写数时却写了一串,比如三亿,有时,明明只看到一个 “零”字,写数时却写了几个,如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所以,读数时要注意0读还是不读,读几个的问题,写数时要注意在哪儿写0,写几个0。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总结亿以上数写法的基础上,请学生比较读数和写数的方法,加深学生对读数和写数方法的理解、掌握。】

  三、知识运用

  1.教材第22页第4、5、6题

  2.读数游戏

(1)你写出一个数我们读。

(2)根据学生写的,要求他们适当调整0的位置,使0不读出来,或读出一个、两个……

【设计意图:巩固亿以上数的读写法,通过读数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有0的数的读法。】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11

  8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领会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的有关概念.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能在全等三角形中正确找出对应边、对应角.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观察、操作、分析能力,体会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难点:掌握找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

  3.关键:找对应边、对应角有下面两种方法:(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教具准备

  四张大小一样的纸片、直尺、剪刀.

  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感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出形状、大小相同的实例,加深认识.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导入课题

  1.先在其中一张纸上画出任意一个多边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2.重新在一张纸板上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用脑思考、与同伴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剪刀剪出重叠的两个多边形和三角形.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事先在纸上画出三角形,然后固定重叠的两张纸,注意整个过程要细心.

【互动交流】剪出的.多边形和三角形,可以看出:形状、大小相同,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用“≌”表示.

  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教师活动】在纸版上任意剪下一个三角形,要求学生手拿一个三角形,做如下运动:平移、翻折、旋转,观察其运动前后的三角形会全等吗?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得出结论: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师活动】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每个剪下的三角形,同时互相指出每个三角形的顶点、三个角、三条边、每条边的边角、每个角的对边.

【学生活动】把两个三角形按上述要求标上字母,并任意放置,与同桌交流:(1)何时能完全重在一起?(2)此时它们的顶点、边、角有何特点?

【交流讨论】通过同桌交流,实验得出下面结论:

  1.任意放置时,并不一定完全重合,只有当把相同的角旋转到一起时才能完全重合.

  2.这时它们的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内角分别重合了.

  3.完全重合说明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内角对应相等,对应顶点在相对应的位置.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给予补充和语言上的规范.

  1.概念: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2.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如果本图11.1─2△ABC和△DBC全等,点A和点D,点B和点B,点C和点C是对应顶点,记作△ABC≌△DBC.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12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三位数乘两位数

  一、单元教学内容

  三位数乘两位数P47——P55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以及乘法的估算。

  难点:估算时,正确处理因数估大估小的问题。

  四、单元教学安排

  三位数乘两位

  第1课时 笔算乘法

  一、教学内容: 笔算乘法(因数的中间和末尾没有0)P47例1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 使学生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笔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45×12= 44×59= 63×52=

  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二)探索发现

  1、出示例1:

  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 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板书教学内容补充:三位数乘两位数)

  145×12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指名回答)

  怎么计算出准确的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自己试一试。(小组讨论并汇报)

  提问:

(1)先算什么?(先算2乘145的积是290,得数的末位和因数的个位对齐)

(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

(3)最后算什么?注意第二步个位上的0不写。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12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课件相关文章:

2020年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篇(2020年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