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精品科学教案3篇 科学教案课件,以供参考。
精品科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测量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2、能根据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自己的判断。
科学知识:
1、知道心跳、呼吸和运动是有联系的,运动可以使心跳和呼吸加快,休息后恢复到正常状态。
2、了解自己正常情况下 1 分钟心跳、呼吸的次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运动对身体的影响,意识到事物和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意识到采集、分析数据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教学重难点:测量呼吸和心跳的次数。
教学准备:手表、记录表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师:每当有很多老师来听课时,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兴奋、紧张……
师:你的这种心情从身体状况的哪方面表现出来的?
生:心跳加快,脸红……
师:相对于体育课来说,我们现在处于什么状态下?
生:安静状态。
2 、师:请两位同学上来(一位男生一位女生),他们现在都处于安静状态下,如果让他们运动起来,你猜测他们会有什么变化?
生:呼吸加快、心跳加速、气粗……
3 、师:你们体育课上做过原地高抬腿运动吗?怎么做的?
生:大腿和身体呈 90 °夹角。
师示范动作。
4 、师:请男生准备好,随着老师拍手的节奏做原地高抬腿运动,动作要做标准了,女生站立不动。(计时 1 分钟)现在我们再来观察他们的表情有没有变化?有什么样的变化?
生:男生脸上有汗、脸变红了、气喘粗了……
师:你自己有什么样的感受?(问男生)
师:你有这样的感觉吗?(问女生)
5 、师:为什么他们的感觉会不同?(请他们下去)
生:男生做了高抬腿运动,而女生没有做运动。
6 、师:为什么运动后我们的呼吸就会变粗呢?
生:我们的心跳加快了,同时使呼吸加速。
7 、师:运动后我们的呼吸和心跳次数比安静时的呼吸和心跳次数快多少呢?怎样知道呢?
生:进行测量。
8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测量呼吸和心跳”,出示课题。
二、自主学习:
1 、测量在安静状态下 1 分钟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 1 )师:要想准确测量呼吸和心跳的次数,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谁知道怎样计算呼吸的次数?
学生讨论并汇报。
师:测量呼吸时要注意,一吸一呼算一次呼吸(示范)。这儿老师是用夸张的方式让每个人都能看到,但在实际测量的时候就是按照平常的呼吸情况进行。每个同学和老师一起做一做。心跳的次数可以怎样测量的呢?
生:用手摸、听、测脉搏……
( 2 )师:我们今天用测量脉搏的方法来测量心跳次数。用我们的右手搭在左手手腕的内侧偏上的地方,找到脉搏(示范),每个人试试,要准确地找到你的脉搏。
( 3 )师:测量呼吸和心跳次数的方法我们已经学会了,为了能进行数据分析,我们要把测到的数据记录在表格里面。(出示表格)这张表格你们知道怎么记录吗?
生:讲述表格的看法、写法。(师适时补充)
( 4 )师:现在我们要开始测量呼吸和心跳的次数了,先测量哪种状态下的?
生:安静状态下的。
( 5 )师:表格里面要求我们填写同一时间内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我们第 1 次先测量 1 分钟呼吸的次数,第 2 次再测量 1 分钟心跳的次数。
师:注意呼吸次数的计算方法,找准自己的脉搏。准备好了吗?开始(计时 1 分钟,测量两次)。
学生各人自己测量数据,并记录,算出平均值。
生:汇报所测数据,计算平均值。
2 、测量自己在运动结束时, 1 分钟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 1 )师:安静状态下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有了,接下来要测量什么数据了?
生:运动状态下呼吸和心跳的次数。
师:运动时呼吸和心跳的次数在我们的运动一结束就要进行,等到休息后再测量数据就不准了。还有,老师在这儿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记录同一时间内的呼吸和心跳的次数?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尝试说。
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请一、三大组只记录测量呼吸的次数,二、四大组只记录测量心跳的次数。
( 2 )师:我们仍旧用原地高抬腿的方法进行测量运动时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测量时要注意,请你按照老师拍手的节奏做原地高抬腿运动。每位同学一定要把动作做标准了,否则就不能准确测量出呼吸和心跳的次数了。(计时 1 分钟,老师调整好学生所站的位置)
( 3 )测量呼吸和心跳次数。(计时 1 分钟)
学生各人自己测量数据,并记录,计算出平均值。
学生汇报所测数据。
( 4 )师:安静状态下呼吸和心跳的次数以及运动结束时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我们都有了,有了这两组数据我们能做什么事?
学生进行比较。
师:你们比较一下,发现什么?
生:运动结束时呼吸和心跳的次数要比安静状态下的速度快。(说出具体数据)
( 5 )师:我们除了用表格进行数据比较之外,还可以用图形进行数据比较。这儿有一个坐标,横线表明在什么状态下,竖线表示呼吸或心跳的次数,我们现在就要把表格中的数据转换成图形,看老师是怎么做的。(以某一学生为例说明条形图的画法)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图形中的一种,叫条形图,大家看用这种方法比较数据有什么优点? (明显、清楚、一目了然…… )
精品科学教案2
活动目标:
1、激发对物体下落现象探究的兴趣。
2、感知物体下落的饿速度与材料之间最显见的现象。
3、学习用自己喜欢的记录方式表达观察到的饿现象。
活动准备:
一次性杯子(纸和塑料)、球(塑料和皮制)、夹子(塑料和木制)、纸(手工纸和铅画纸)、手绢(毛巾和布)、记录用具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物体飞上天”
1、激发幼儿游戏的愿望2、设疑:奇怪,你们不是把东西都抛上去了吗?怎么都回到你们的手上?
二、引导观察:物体下落的不同形态提问:请你再去玩一玩,仔细看看这些物体落下来的时候是怎样的?
请你再去找一件东西玩一玩、比一比它们落下来的时候是怎样的?(有的快、有的慢、它们的速度不同)鼓励幼儿大胆操作。
三、自由探索:物体下落的速度与年材料之间的关系提问:两件不同的物体下落的速度是不同的,两件相象的东西他们同时下落,速度回怎样呢?
幼儿讨论。
四、组织交流:物体的下落速度与物体的形状、材料等因素有关。
1、尝试表达:请大家把自己的发现,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录在自己的纸上,但要使别人一看就能明白。(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
2、交流展示,请幼儿将记录下来的新发现介绍。(幼儿互相介绍)
3、教师
精品科学教案3
活动目标
1、了解马铃薯的生长过程,激发探究植物奥秘的欲望。
2、知道到马铃薯的食用方法,喜欢吃马铃薯。
活动准备
1、图片:食用马铃薯的图片 , 生长的马铃薯,发芽的马铃薯。
教学过程
一、出示薯片,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这是什么?你们吃过吗?这是用什么做成的?
幼儿讨论
教师: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土豆”,它还有一个名字叫“马铃薯”。今天我们来认识马铃薯。
二、认识马铃薯及其生长过程
1、出示图片:马铃薯
教师:这是什么?它还有一个名字呢,知道叫什么吗?
2、出示发芽的马铃薯图片。
请小朋友看看这个马铃薯有什么不同?
教师:仔细观察,看看马铃薯哪里最容易长出小芽?
猜猜把长芽的埋到土里会不会长出叶子,会结出新的马铃薯吗?
3、了解马铃薯的生长过程
(1)让幼儿讨论:发了芽的马铃薯切成几块,切口朝下埋在土里会发生什么事情?
(2)教师:马铃薯的根和芽一天天长出来。
马铃薯的根是从有芽的地方长出来的,你知道芽朝哪里长吗?
往地里长还是往有阳光的地方长?
幼儿讨论后知道,芽朝着有阳关的地方长。
(3)教师:什么时候长出叶子了,看到露出地面长出嫩嫩的'叶子,
你就会知道在这个地方有一棵马铃薯了。
(4)教师:叶子越长越多,地底下发生什么事呢?
(幼儿自由讨论。)
(5)教师:马铃薯宝宝要长出来了,知道宝宝长在哪里吗?
原来是长在根的最前端。宝宝在地下长,地上面开出漂亮的花了!
(6)提问:我们什么时间才能把马铃薯从土里挖出来?
(7)出示图片,观察地里成熟后的马铃薯。
教师:花谢了,叶子也枯萎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挖出长大的马铃薯了。
4、教师小结马铃薯生长的过程:
把发芽的马铃薯切成块,切面朝下埋在土里,有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在土里发芽长根,
露出地面时长出嫩嫩的叶子,长了许多叶子以后开出漂亮的花,马铃薯宝宝在土里慢慢长大,
等到花和叶子枯萎了,马铃薯就长大了,我们就可以吃了。
三、马铃薯的食用
1、提问:是不是所有的马铃薯都可以吃?长芽的,已经变绿了的可以吃吗?
教师:长芽的,已经变绿的马铃薯有毒素是不可以可以吃的。
2、提问:马铃薯可以怎么吃呢?
幼儿讨论
3、出示马铃薯制成的食物图片
教师和幼儿一起归纳做法:可以炸,炒,煮,烤。切成块,丝,整个,土豆泥等。
教师:想不想吃马铃薯啊?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美味的马铃薯食品吧!
活动总结
精品科学教案3篇 科学教案课件相关文章:
★ 中班科学活动《沉与浮》教学反思3篇 浮与沉科学教案中班反思
★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有趣的磁铁》含反思8篇 磁铁真有趣大班科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