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数学《几何图形》教案共11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几何图形课件)

时间:2022-10-06 09:35:00 课件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七年级上册数学《几何图形》教案共11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几何图形课件),供大家品鉴。

七年级上册数学《几何图形》教案共11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几何图形课件)

七年级上册数学《几何图形》教案共1

  第1课时 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

  1.可以从简单实物的外形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

  2.会判断一个几何图形是立体图形还是平面图形,能准确识别棱柱与棱锥.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观察实物及欣赏图片:

  我们生活在一个图形的世界中,图形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几何图形.本节我们就来研究图形问题.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立体图形

【类型一】 从实物图中抽象立体图形的认识

  例1 观察下列实物模型,其形状是圆柱体的是( )

  解析:圆柱的上下底面都是圆,所以正确的是D.

  方法总结:结合实物,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

【类型二】 立体图形的名称与分类

  例2 如图所示为8个立体图形.

  其中,是柱体的序号为________,是锥体的序号为________,是球的序号为________.

  解析:分别根据柱体,锥体,球体的定义可得结论,柱体为①②⑤⑦⑧,锥体为④⑥,球为③,故填①②⑤⑦⑧;④⑥;③.

  方法总结:正确理解立体图形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

  探究点二:平面图形的认识

【类型一】 平面图形的识别

  例3 有下列图形,①三角形,②长方形,③平行四边形,④立方体,⑤圆锥,⑥圆柱,⑦圆,⑧球体,其中平面图形的个数为( )

  A.5个 B.4个

  C.3个 D.2个

  解析:根据平面图形的定义:一个图形的各部分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可判断①②③⑦是平面图形.故选B.

  方法总结:区分平面图形要记住平面图形的特征,即一个图形的各部分都在同一个平面内.

【类型二】 由平面图形组成的图形

  例4 如图所示,各标志的图形主要由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组成?

  解:(1)由5个图形组成;

(2)由2个正方形和1个长方形组成;

(3)由3个四边形组成.

  方法总结: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正确区分图形的形状和名称.

  三、板书设计

  1.立体图形

  特征:几何图形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

  2.平面图形

  特征:几何图形的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

  教学反思

  本节利用课件展示图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认识.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特征.

  第2课时 从不同的方向看立体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教学目标

  1.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一样的结果;

  2.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简单几何体以及由它们组成的简单组合体得到的平面图形,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展开图或根据展开图判断立体图形.(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题西林壁》

  苏东坡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中描绘出诗人面对庐山看到的两幅不同的画面,你能用简洁的图形把它们形象的勾勒出来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立体图形

【类型一】 判断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的图形

  例1 沿圆柱体上底面直径截去一部分后的物体如图所示,它从上面看到的图形是( )

  解析:从上面看依然可得到两个半圆的组合图形.故选D.

  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在解题时要注意,看不见的线画成虚线,看得见的线画成实线.

【类型二】 画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的图形

  例2 如图所示,由五个小立方体构成的立体图形,请你分别画出从它的正面、左面、上面三个方向看所得到的平面图形.

  解析:从正面看所得到的图形,从左往右有三列,分别有1,1,2个小正方形;从左面看所得到的图形,从左往右有两列,分别有2,1个小正方形;从上面看所得到的图形,从左往右有三列,分别有2,1,1个小正方形.

  解:如图所示:

  方法总结:画出从不同的方向看物体的形状的方法:首先观察物体,画出视图的外轮廓线,然后将视图补充完整,其中看得见部分的轮廓线通常画成实线,看不见部分的轮廓线通常画成虚线.在画三种视图时,从正面、上面看到的图形要长对正,从正面、左面看到的图形要高平齐,从上面、左面看到的图形要宽相等.

七年级上册数学《几何图形》教案共2

  整式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1.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经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过程,体会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发展符号意识.

  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用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设计者: )

  一、创设情境 明确目标

  青藏铁路线上,在格尔木到拉萨之间有一段很长的冻土地段.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是100 km/h,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时,根据已知数据求出列车行驶的路程.

(1)2 h行驶的路程是多少?3 h呢?t h呢?

(2)字母t表示时间有什么意义?如果用v表示速度,列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

(3)回顾以前所学的知识,你还能举出用字母表示数或数量关系的例子吗?

  二、自主学习 指向目标

  自学教材第54至55页,完成下列问题:

  1.假设列车的行驶速度是100 km/h,根据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路程=速度×时间,请写出:

(1)列车2 h行驶的路程为__200__km.

(2)列车3 h行驶的路程为__300__km.

(3)列车t h行驶的路程为__100t__km.

  2.在含有字母的式子中如果出现乘号,通常将乘号写作__?__或__省略不写__.

  三、合作探究 达成目标

  用字母表示数

  活动一:(1)苹果原价是每千克p元,按8折优惠出售,用式子表示现价;

(2)某产品前年的产量是n件,去年的产量是前年产量的m倍,用式子表示去年的产量;

(3)一个长方体包装盒的长和宽都是a cm,高是h cm,用式子表示它的体积;

(4)用式子表示数n的相反数.

【展示点评】解答过程见教材第54页例1的解.含有字母的式子中如果出现乘号,写成“?”或省略不写.如第(3)小题,就不能写成a2?h.

【小组讨论】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意义?

【反思小结】字母可以表示任意的数,也可以表示特定意义的公式,还可以表示符合条件的某一个数,甚至可以表示具有某些规律的数,总之字母可以简明的将数量关系表示出来.

【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

  用字母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活动二:阅读教科书例2中的四个问题,思考:

  顺水行驶时,船的速度=________+________;

  逆水行驶时,船的速度=________-________.

  解答过程见教材第55页例2的解答过程.

【展示点评】列式表示关系时,一定要搞清“和”、“差”、“积”、“倍”等关系.

【小组讨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时,关键是什么?应注意什么问题?

【反思小结】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时,关键是找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注意:1.用字母表示数时,数字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相乘,中间的'乘号可以省略不写或用“?”表示;

  2.字母和数字相乘时,省略乘号,并把数字放到字母前;

  3.出现除式时,用分数的形式表示;

  4.结果含加减运算的,需要带单位时,式子要用“”;

  5.系数是带分数时,带分数要化成假分数.

【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

  四、总结梳理 内化目标

  1.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意义.

  3.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时要注意的问题.

  实际问题D→用字母表示数D→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2.1整式》同步练习含答案

  1. 其中长方形的长为a,宽为b.

(1)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2)你能判断它是单项式或多项式吗?它的次数是多少?

《2.1整式》课后练习含答案

  知识要点

  1.单项式:只含有数和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它的本质特征在于:

(1)不含加减运算;

(2)可以含乘、除、乘方运算,但分母中不能含有字母.

  2.单项式的次数、系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

  3.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常数项.一个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4.整式:单项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七年级上册数学《几何图形》教案共3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初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是一元一次方程知识的延续和提高,又是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另一种方程及方程组,它是学生系统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知识的前提和基础。通过类比,让学生从中充分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理解并掌握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概念,为以后函数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例了解二元一次方程和它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它的解。

  能力目标:会判断一组未知数的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的解。会在实际问题中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情感目标:使学生通过交流、合作、讨论获取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难点:在实际生活中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二、教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言道者,教学的一切活动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三、学法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活动是数学教学中的灵魂。所以我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设置并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参与度,力求学生在“双基”数学能力和理性精神方面得到一定发展。

  四、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复习旧知,温故知新

  篮球联赛中,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每队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某队为了争取较好的名次,想在全部10场比赛中得到16分,那么这个队胜负场数分别是多少?

  设计意图:构建注意主张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方程是本节课深入研究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这个问题中包含了哪些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设胜的场数是x,负的场数是y,你能用方程把这些条件表示出来吗?

  由问题知道,题中包含两个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

  胜的场数+负的场数=总场数,

  胜场积分+负场积分=总积分。

  这两个条件可以用方程

  x+y=10

  2x+y=16

  表示:

  上面两个方程中,每个方程都含有两个未知数(x和y),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把两个方程合在一起,写成

  x+y=10

  2x+y=16

  像这样,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3)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满足方程①,且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的x、y的值有哪些?把它们填入表中。

  x xy

  y

  上表中哪对x、y的值还满足方程②。

  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设计意图:现代数学教学论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学习用坐标表示平移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

(4)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第五个环节。

(5)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课堂练习:

  设计意图:几道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升华知识。

  练习2:已知下列三对数值:

  哪一对是下列方程组的解?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论指出,数学知识要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条件、结论、应用范围等),通过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几个重要方面的阐述,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优化,知识体系得到完善,使学生的数学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维的难点。

(6)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习的指示、方法、体验是那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个问题: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7)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教科书第89页1、第90页第1题。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两个题,不仅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也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巩固。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课堂效益达到状态。

  五、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思想,依次经过比较、归纳等活动,最终探索出二元一次方程组。下面是关于本节课的几点说明:

  1、本节课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优化处理,为跳跃较大的知识点作充分的铺垫,密切联系新旧知识,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主动探索新知识,扩大知识结构,发展能力,完善人格,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思想为导向、知识为载体,以方法为中介、训练为主干,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中心、操作为动力的教学理念。

  2、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注重引导学生分工合作,独立思考,形成主见并进行交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同时进行实验操作,使课堂教学灵活直观,新鲜有趣,从而使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思想的先进性、教学目标的整体性、教学过程的有序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教学效果的可靠性。

  3、注重量化评价与质怀评价相结合,充分利用课堂观察评价、问题讨论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多元化评价,通过几组习题,将学生水平层次记录在案,为学生的学习评价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从而综合检验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的理解,以及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在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七年级上册数学《几何图形》教案共4

【活动设计】

  数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比较抽象、枯燥。尤其在几何形体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偏重于让幼儿牢记对形体的认识和区分,而忽视对兴趣、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在本活动中,改变了以往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我采用游戏的形式引起幼儿兴趣,随着“修路”和“到兔妈妈家做客”等游戏情境步步深入,同时通过音乐的有机渗透,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复习巩固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认识。(重点)

  2、能用简单的话说出图形的基本特征。(难点)

  3、体验帮助他人的体验劳动成功的快乐。

  4、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活动前已经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了解这几种图形的基本特征。

  物质准备:

  1、户外场地:地上画有三角形等图形。

  2、用硬纸板铺一条弯弯的大路(挖出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简单布置场景兔妈妈的家,另一老师戴头饰扮兔妈妈,准备不同形状的小粘贴。

  3、幼儿每人胸前都戴上图形。《小汽车》音乐。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引发活动兴趣。

  1、师:今天兔妈妈请我们去做客,可是她家太远了,

  我们得开车去,路上小司机们要小心哦,别撞车。

  2、师带领幼儿随音乐开向兔妈妈家。

  3、途经各图形处询问幼儿:这是什么图形?是什么样子的?在大路的处停下,师:哎呀路坏了,怎么办啊?(鼓励幼儿想办法——铺路)

  二、帮兔妈妈修路。

  1、引导幼儿观察路面:“这些坑都是什么形状的?来;自.大;考吧;幼.师网;请你找出和坑一样形状的图形来”。

  2、提出铺路的要求:现在我们就要用这些图形来修路了,小朋友在铺路时要看清楚坑是什么形状的,然后再把它修补好。

  3、幼儿开始修路,师巡回观察指导:

“你用哪个图形修补路面的”

“你用的图形是对的,可是你看看坑有没有修补好,怎么会这样的啊?”(提示幼儿注意图形的大小不同)

“你真棒,这么快修补好了路,***还没修好,能去帮助他吗”

  4、共同欣赏修好的路,引导幼儿说说用什么样的图形来修补路面的(如:我用*形来修路的或我用*形来修路的),复习这三种图形的基本特征。

  三、去兔妈妈家做客。

  1、师带领幼儿随音乐在修好的路上开汽车到兔妈妈家,体验成功的喜悦。

  2、引导幼儿有礼貌地敲门:咚咚咚,我可以进来吗?兔妈妈出示圆形说:“和我一样的图形宝宝请进来!”幼儿按要求进入。依次进行。“正方形宝宝请进来”“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宝宝请进来”。

  3、向兔妈妈问好。兔妈妈出个难题:请小朋友把散放在家里的图形分类收拾好。

  4、老师拿出小粘贴说:“兔妈妈说谢谢你们帮它把家收拾好了,它准备了小礼物送给你们!”启发幼儿向兔妈妈致谢。然后去跟在座的老师说说自己拿到的是什么形状的粘贴,说对了旁边的老师会给你贴在衣服上。

  5、和兔妈妈道别,随音乐开车回家。

  延伸活动:回教室拼摆添画图形。

【活动反思】

  小班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性、形象性的特点,认识过程中,注意较易转移,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科学、有效地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是小班教学活动组织的难点。本活动设计尝试以趣味性、直观形象的游戏情境贯穿全程,使幼儿在轻松、愉快、自主的状态下,通过操作实践与周围的物质环境发生作用,动手动脑掌握数学知识。

  之前孩子们已经认识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因此,我决定采取游戏的形式检验幼儿掌握情况,进一步巩固加深幼儿的知识点。于是,我设置了游戏情境:到兔妈妈家作客,以开车经过的路坏掉为主线,引领幼儿观察思考:“路面”(纸壳铺成)上坑坑洼洼的形状是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从而产生铺路的愿望,幼儿纷纷寻找相应的图形进行补拼,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图形的形状,启发幼儿说出:“我补上了XX图形,它是什么样子的”等等,然后给予表扬,幼儿的自信心、成就感得到了满足。

  接下来的环节是“到兔妈妈家作客”,幼儿来到“兔妈妈家”,面对散落在地上的图形,幼儿根据要求,迅速按标志将图形正确分类……

  最后,为了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设置了“奖励小粘贴”的环节,幼儿的兴趣浓厚,将活动气氛推向了高潮。他们拿到粘贴纷纷着旁边的客人老师讲述手中“小奖品”的特征。“我的小粘贴是三角形的,它有三条边、三个角……”大方的表现,流利的表达,令观摩的教师赞叹不已。

  反思小结:

  反思总结本次开放活动,我认为优点也有不足,具体表现在:

  成功:

  本活动彻底摆脱了传统教学教师“提问”、“灌输”,幼儿“回答”、被迫“接受”的动口不动手的机械模式,注重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索欲望。通过游戏寓趣味性、娱乐性于枯燥的数学活动中。宽松的认知环境的创设,使每个幼儿都饶有兴致,积极主动地参与了偿试、探索、发现等活动。

  其次,教师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选材并制定目标,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性材料,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秩序渐进地进行探索提供充分的条件,保障了幼儿认知过程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幼儿思维等能力的发展。活动设计重视幼儿认知发展的同时,关注个别差异渗透了友爱互助,交流分享,表现自我,建立自信等品质的教育培养,真正使《纲要》精神走进了课程,落到实处。

  活动中自然的渗透了礼貌教育,如:“兔妈妈家到了,小朋友,我们怎样进去呀?”幼儿:“敲敲门,说我可以进来吗?”有的孩子甚至活学活用,把学过的英语也用上了,一句“MayIcomein?”博得了周围老师的掌声。孩子灵活的表达方式,充分验证了情感教育的成果。

  整个活动环环紧扣,衔接自然,孩子们被带进了游戏里,跟着老师的节奏,不知不觉的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通过活动,我发现了这种形式深受孩子喜欢,活动的重难点很容易被解决。

  不足:

  当然,本次活动也有不足,那就是,对于复习内容,目标略低了一些,如果再增添点难度就更好了,可以在活动中体现“利用图形拼摆各种形象”、“图形填画”等,在幼儿掌握图形基本特征的情况下,挑战一下“困难”。

  因此,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该充分考虑每一个细节,使幼儿在活动中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能。

七年级上册数学《几何图形》教案共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得出几何图形,正确区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2)能把一些立体图形的问题,转化为平面图形进行研究和处理,?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提高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2)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形成自觉、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敢于面对学习困难的精神,感受几何图形的美感;

(2)倡导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精神,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能从小组交流中获益,并对学习过程进行正确评价,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是重点.

  2.难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是难点.

  3.关键:从现实情境出发,通过动手操作进行实验,?结合小组交流学习是关键.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几何体模型,墨水瓶包装盒(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打开课本,看第117页城市的现代化建筑,学生认真观看.

  2.提出问题:有哪些是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

  二、新授

  1.学生在回顾刚才所看的图后,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通过小组交流,补充自己的意见,积累小组活动经验.

  2.指定一名学生回答问题,并能正确说出这些几何图形的名称. 学生回答:有圆柱、长方体、正方体等等.

  教师活动:纠正学生所说几何图形名称中的错误,并出示相应的几何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

  3.立体图形的概念.

(1)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都是立体图形.

(2)学生活动:看课本图4.1-3后学生思考:这些物体给我们什么样的立体图形的形象?(棱柱和棱锥)

(3)用教学挂图展示图4.1-4

(4)提出问题:在挂图中中,包含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

(5)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对各小组进行指导,通过交流,得出问题的答案.

②学生回答:包含的平面图形有长方形、圆、正方形、多边形和三角形等.

  4.平面图形的概念.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平面图形. 注: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不要求给出完整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区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5.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转化.

(1)从不同方向看:出示课本图4.1-7(1)中所示工件模型,?让学生从不同方向看.

(2)提出问题.

  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你们会得出什么样的平面图形?能把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来吗?

(3)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学生活动:让学生从不同方向看工件模型,独立画出得到的各种平面图形.

②进行小组交流,评价各自获得的结论,得出正确结论. ③指定三名学生,板书画出的图形.

  6.思考并动手操作.

七年级上册数学《几何图形》教案共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常见几何图形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几何图形的过程,通过对比,概括出几何研究的对象

  2.在实物与几何图形之间建立对应关系,在复习小学学过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建立几何图形的概念,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讨论,思考和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会辨识几何体

  教学难点:

  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几何体的概念

  教学方法:

  探究式

  教学用具:

  几何模型、实物、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一、观察与思考

  师:1.呈现生活中的一些物体:水杯、书、铅笔、笔筒、乒乓球、苹果、跳棋、冰激凌筒。2.由老师课前准备或当堂演示一些图片

  提问:这些物体中哪些形状类似但大小不一样?

  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引导学生简述自己的理由,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几何体的特征

  师:大家在分类的时候有没有考虑他们的颜色、材料、质量?

  生:没有

  师:我们的生活中有类似形状的许多物体,而对于这些物体如果不考虑他们的颜色、材料、质量,而只注意它们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就得到我们今后要学习的几何图形。

  找出你所认识的几何图形

  生:圆锥、圆柱、球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电脑显示上面各物体抽象出来的几何体)配注各几何体名称(中、英文)。请同学们观察,刚才的物体分别类似于屏幕上的哪一种几何体?

  圆柱、圆锥、正方、长方体、棱柱、球

  Circular、cylinder、circular、cone、cube、cuboid、prism、sphere

  生:思考,并作出回答

  师:让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所见到过的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以上的几何体,(在实物与几何体模型之间建立对应关系)。

  二、做一做

  师:将书上P3的图打到屏幕上,同学们一起做,巩固概念

  三、一起探究

  1.电脑演示七种几何体,同学们说出它们的名称

  2.思考,在上述几何体中,有哪些是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

  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后,同桌交流,将部分几何体拆分,以达到让学生认识几何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的目的。

  进一步让学生思考:

(1)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区别是什么?

(2)几何图形分几部分?

  四、小结

  同学们说说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

  收获:(1)初步认识了几何图形,有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2)立体图形的分类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七年级上册数学几何图形教学计划表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七年级上册数学《几何图形》教案共7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复习巩固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认识。(重点)

  2、能用简单的话说出图形的基本特征。(难点)

  3、体验帮助他人的体验劳动成功的快乐。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精神准备:活动前已经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了解这几种图形的基本特征。

  物质准备:户外场地:地上画有三角形等图形。用硬纸板铺一条弯弯的大路(挖出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简单布置场景兔妈妈的家,另一老师戴头饰扮兔妈妈,准备不同形状的小粘贴。幼儿每人胸前都戴上图形。《小汽车》音乐。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引发活动兴趣。

  1、师:今天兔妈妈请我们去做客,可是她家太远了,我们得开车去,路上小司机们要小心哦,别撞车。

  2、师带领幼儿随音乐开向兔妈妈家。

  3、途经各图形处询问幼儿:这是什么图形?是什么样子的?在大路的处停下,师:哎呀路坏了,怎么办啊?(鼓励幼儿想办法——铺路)

  二、帮兔妈妈修路

  1、引导幼儿观察路面:“这些坑都是什么形状的?请你找出和坑一样形状的图形来”。

  2、提出铺路的要求:现在我们就要用这些图形来修路了,小朋友在铺路时要看清楚坑是什么形状的.,然后再把它修补好。

  3、幼儿开始修路,师巡回观察指导:“你用哪个图形修补路面的”;“你用的图形是对的,可是你看看坑有没有修补好,怎么会这样的啊?”(提示幼儿注意图形的大小不同)“你真棒,这么快修补好了路,还没修好,能去帮助他吗”

  4、共同欣赏修好的路,引导幼儿说说用什么样的图形来修补路面的(如:我用形来修路的或我用形来修路的),复习这三种图形的基本特征。

  三、去兔妈妈家做客

  1、师带领幼儿随音乐在修好的路上开汽车到兔妈妈家,体验成功的喜悦。

  2、引导幼儿有礼貌地敲门:咚咚咚,我可以进来吗?兔妈妈出示圆形说:“和我一样的图形宝宝请进来!”幼儿按要求进入。依次进行。“正方形宝宝请进来”“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宝宝请进来”。

  3、向兔妈妈问好。兔妈妈出个难题:请小朋友把散放在家里的图形分类收拾好。

  4、老师拿出小粘贴说:“兔妈妈说谢谢你们帮它把家收拾好了,它准备了小礼物送给你们!”启发幼儿向兔妈妈致谢。然后去跟在座的老师说说自己拿到的是什么形状的粘贴,说对了旁边的老师会给你贴在衣服上。

  5、和兔妈妈道别,随音乐开车回家。

  延伸活动:

  回教室拼摆添画图形。

  活动反思:

  小班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性、形象性的特点,认识过程中,注意较易转移,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科学、有效地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是小班教学活动组织的难点。本活动设计尝试以趣味性、直观形象的游戏情境贯穿全程,使幼儿在轻松、愉快、自主的状态下,通过操作实践与周围的物质环境发生作用,动手动脑掌握数学知识。

  之前孩子们已经认识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因此,我决定采取游戏的形式检验幼儿掌握情况,进一步巩固加深幼儿的知识点。于是,我设置了游戏情境:到兔妈妈家作客,以开车经过的路坏掉为主线,引领幼儿观察思考:“路面”(纸壳铺成)上坑坑洼洼的形状是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从而产生铺路的愿望,幼儿纷纷寻找相应的图形进行补拼,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图形的形状,启发幼儿说出:“我补上了XX图形,它是什么样子的”等等,然后给予表扬,幼儿的自信心、成就感得到了满足。

  接下来的环节是“到兔妈妈家作客”,幼儿来到“兔妈妈家”,面对散落在地上的图形,幼儿根据要求,迅速按标志将图形正确分类……

  最后,为了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设置了“奖励小粘贴”的环节,幼儿的兴趣浓厚,将活动气氛推向了。他们拿到粘贴纷纷着旁边的客人老师讲述手中“小奖品”的特征。“我的小粘贴是三角形的,它有三条边、三个角……”大方的表现,流利的表达,令观摩的教师赞叹不已。

七年级上册数学《几何图形》教案共8

  七年级几何图形练习题

  七年级数学同步练习上册数学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测试题

  选择题:

  1.如图是一个小正方体的展开图,把展开图折叠成小正方体后,有“建”字一面的相对面上的字是

  A.和B.谐

  C.社D.会

  2.下面左边是用八块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搭成

  的几何体,从上面看该几何体得到的图是()

  3.如图,四个图形是由立体图形展开得到的,相应的立体图形顺次是()

  A.正方体、圆柱、三棱柱、圆锥

  B.正方体、圆锥、三棱柱、圆柱

  C.正方体、圆柱、三棱锥、圆锥

  D.正方体、圆柱、四棱柱、圆锥

  4.如图,对于直线AB,线段CD,射线EF,其中能相交的是()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画一条3厘米长的射线B.画一条3厘米长的直线

  C.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D.在线段、射线、直线中直线最长

  6.如图,将一副三角尺按不同位置摆放,摆放方式中∠与∠互余的是()

  7.点E在线段CD上,下面四个等式①CE=DE;②DE=CD;③CD=2CE;

④CD=DE.其中能表示E是线段CD中点的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8.C是线段AB上一点,D是BC的中点,若AB=12cm,AC=2cm,则BD的长为()

  A.3cmB.4cmC.5cmD.6cm

  9.如图是一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若AB=4,则该正方体A、B两点间的距离为()

  A.1B.2

  C.3D.4

  10.用度、分、秒表示91.34°为()

  A.91°20/24//B.91°34/C.91°20/4//D.91°3/4//

  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AOB=2∠AOC,则OC平分∠AOBB.延长∠AOB的平分线OC

  C.若射线OC、OD三等份∠AOB,则∠AOC=∠DOC

  D.若OC平分∠AOB,则∠AOC=∠BOC

  12.甲、乙两人各用一张正方形的纸片ABCD折出一个45°的角(如图),

  两人做法如下:

  甲:将纸片沿对角线AC折叠,使B点落在D点上,则∠1=45°;

  乙:将纸片沿AM、AN折叠,分别使B、D落在对角线AC上的一点P,

  则∠MAN=45°

  对于两人的做法,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乙都对B.甲对乙错C.甲错乙对D.甲乙都错

七年级上册数学《几何图形》教案共9

  七年级数学几种简单几何图形及其推理测试题

  一、余角、补角

  1.如果一个角的补角是150°,那么这个角的余角是

  A.30°B.60°C.90°D.120°

  2.下列命题中的真命题是()

  A.锐角大于它的余角B.锐角大于它的补角

  C.钝角大于它的补角D.锐角与钝角之和等于平角

  3.如图,∠ACB=90°,CD⊥AB,垂足为D,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有三个直角三角形

  B.∠1=∠2

  C.∠1和∠B都是∠A的余角

  D.∠2=∠A

(第3题)

  4.一个锐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大_________.

  5.∠1,∠2互为补角,且∠1>∠2,则∠2的余角是()

  A.(∠1+∠2)B.∠1C.(∠1-∠2)D.∠2

  6.一个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的2倍大42°,求这个角的度数.

  二、对顶角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两个角是对角角,则这两个角相等;B.若两个角相等,则这两个角是对顶角

  C.若两个角不相等,则这两个角不是对顶角;D.以上判断都不对

  8.把命题“对顶角相等”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________.

  9.如图,图中对顶角共有()

  A.6对

  B.11对

  C.12对

  D.13对

(第9题)

  10.下列各图的∠1和∠2是对顶角的是()

  11.如图,已知直线a,b相交,∠1=∠2,求∠1,∠2,∠3,∠4的度数.

  12.如图,已知∠α+∠β=80°,求∠α,∠γ的度数.

  三、平行线

  13.下列语句正确的是()

  A.有一条而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平行;

  B.直线AB∥CD,那么直线AB也一定和EF平行;

  C.一条直线垂直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也一定垂直于另一条;

  D.两条永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

  14.如果a∥b,b∥c,那么a∥c的根据是()

  A.等量代换B.平行公理

  C.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5.如果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则一对内错角的平分线互相()

  A.平行B.平分C.相交但不垂直D.垂直

  16.如图,DH∥EG∥BC,DC∥EF.则与∠BFE相等的角(不包括∠BFE)的个数是()

  A.2B.3C.4D.5

  17.若两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则可构成()

  A.对顶角和同位角各4对

  B.内错角2对,同位角2对

  C.同位角和同旁内角各2对

  D.同旁内角2对,内错角4对

  18.如图1,由∠1=∠2,可判定AB∥CD,是根据________,如图2,由∠1=∠2可判定CD∥EF,是根据________;如图3,∵∠1=∠2(已知),∴DE∥______,根据_________.

(1)(2)(3)

  19.如图,∵∠1=130°,∠2=50°(已知)

∴∠1+∠2=180°(等式的性质)

∴AB∥CD(_______).

(第19题)(第20题)(第21题)

  20.如图,已知L1∥L2∥L3.

①若∠1=70°,则∠2=_____,理由是________;

②若∠1=70°,则∠3=_____,理由是________;

③若∠1=70°,则∠4=_____,理由是________.

  21.如图,直线DE经过点A,DE∥BC,∠B=44°,∠C=57°.

  那么:

(1)∠DAB=_______();

(2)∠EAC=_______();

(3)∠BAC=_______();

(4)∠BAC+∠B+∠C=______().

【综合创新训练】

  创新应用

  22.命题甲: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命题乙: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命题甲、乙都是平行线的性质B.命题甲、乙都不是平行线的性质

  C.只有命题甲是平行线的`性质D.只有命题乙是平行线的性质

  23.如图,如果AB∥CD,则①∠1=∠2,②∠3=∠4,

③∠1+∠3=∠2+∠4.上述结论中正确的是()

  A.只有①B.只有②C.只有③D.①②和③

  生活中的数学

  24.如图,是一座坚固的两面城墙,为了得出它的角度,我们既无法进到墙内,又不能把墙拆掉.问:用什么办法我们能得出它的度数呢.

  追根求源

  25.如图,∠1=∠2,EC∥AC,求证:∠3=∠4.

  证明:∵EC∥AD

∴∠1=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

  又∵∠1=∠2(_______)

∴∠3=∠4(________).

  26.如图,已知:∠1+∠3=180°,∠2+∠3=180°.

  求证:AB∥CD

  证明:∵∠1+∠3=180°(_________)

∴∠1与∠3互补(________)

∵∠2+∠3=180°(________)

∴∠2与∠3互补(________)

∴∠1=_______(________)

∴AB∥CD(________).

  27.已知:如图,∠FMN=∠C,∠FNM=∠B,求证:∠A=∠F.

  探究学习

  在同一平面内有条直线a1,a2,…,a2005,如果a1⊥a2,a2∥a3,a3⊥a4,a4∥a5,…,那么a1与a2005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

  1.B解析:这个角是30°.

  2.C解析:反例:30°的余角是60°所以A错,30°的补角是150°,

  所以B错,30°+120°=150°不是平角,所以D错.

  3.B

  4.90°解析:设这个角的度数为x,

  180°-x-(90°-x)=180°-x-90°+x=90°

  5.C

  6.设这个角的度数为x,根据题意得:

  180°-x-42°=2(90°-x)

  138°-x=180°-2x

  x=42°

  所以,这个角的度数是42°.

  7.A

  8.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9.A10.D

  11.∵∠1+∠2=180°,∠1=2∠2

∴2∠2+∠2=180°

∴∠2=60°,∠1=120°

∠1与∠3,∠2与∠4是对顶角

∴∠1=120°,∠2=60°,∠3=120°,∠4=60°.

  12.∵∠α与∠β是对顶角,∠α+∠β=80°

∴∠α=∠β=40°

  又∵∠α+∠γ=180°

∴∠γ=180°-∠α=180°-40°=140°

∴∠α=40°,∠γ=140°.

  13.C14.C15.A16.D17.A

  18.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BC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9.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20.①11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②70°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③70°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21.(1)44°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2)57°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79°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4)180°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综合创新训练】

  22.D解析:命题甲是平行线判定定理.

  23.D

  24.从墙角处向外延伸得到墙角的对顶角,即可.

  25.∠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4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已知等量代换

  26.已知补角定义已知补角定义∠2等量代换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7.∵∠FMN=∠C(已知),

∴DF∥A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A=∠FD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FNM=∠B(已知)

∠NMF=∠DMB(对顶角相等)

∴∠BDM=∠MFN(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A=∠F(等量代换).

【探究学习】

  平行.

七年级上册数学《几何图形》教案共10

  幼儿园小班数学几何图形教案

  活动目标:

  1、巩固复习对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认识

  2、学习按图形分类。

  活动准备:

  1、小路一条,上面有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大小不同的图形。

  2、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的路牌各一个。

  活动过程:

  一、复习图形:

  1、师:“今天兔妈妈要带小兔子们到树林里采蘑菇,”带领幼儿向前走。走到正方形的路牌停下,提问:“你们看这是什么图形?”(正方形)“正方形是什么样子?”(引导幼儿说出正方形有四条一样长的边,四个一样大的角)

  2、依次对圆形、三角形并进行提问,引导幼儿说出圆形的特征,(圆圆的没有角)和三角形的`特征,(有三条边、三个角)

  二、游戏――铺路

  1、师:“刚走了几步一个小兔就摔了一跤,”“小兔为什么会摔跤呢?”(引导幼儿观察小路,原来小路上有许多坑。)“这些坑都是什么形状的?”(引导幼儿说出有三角形、正方形、圆形)“路上有各种形状的小坑,谁能想办法把路铺好,让小兔快点去采蘑菇呢?”(把坑填平)

  2、“我们来铺路吧,铺路时要把三角形放进三角形坑里,圆形放进圆形坑里,正方形放进正方形坑里。”(引导幼儿根据图形的形状、大小不同来铺路)

  3、“现在我们把前面的路铺平了,我们继续往前走,呀!又有一只小兔摔倒了,看看路上有什么?”先引导幼儿说出有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石子。再要求幼儿把这些石子捡起来,(要求每个幼儿捡一个石子)

  4、请小朋友举起手中的石子说说自己捡的是什么形状的石子。

  5、请小朋友将不同形状的石子送到相应形状的盒子里,如:正方形石子就送正方形的盒子。

七年级上册数学《几何图形》教案共11

  课题: 1.3.1 有理数的加法(一)

  教学目标 1,在现实背景中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3,能积极地参与探究有理数加法法

  则的活动,并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

  4,能较为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

  运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间题.

  5,在教学中适当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教学难点 异号两数相加

  知识重点 和的符号的确定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回顾用正负数表示数量的实际例子;

  在足球比赛中,如果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

  为负数,它们的和叫做净胜球数.若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则红队的胜球数,可以怎样表示?蓝队的胜球数呢?

  师:如何进行类似的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呢?这就是

  我们这节课一起与大家探讨的问题.

(出示课题)

  让学生感受到在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可能超出正数的范围,体会学习有理数加法的必要

  性,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 如果是球队在某场比赛中上半场失了两个球,下

  半场失了3个球,那么它的得胜球是几个呢?算式应该

  怎么列?若这支球队上半场进了2个球,下半场失了3个球,又如何列出算式,求它的得胜球呢?

(学生思考回答)

  思考:请同学们想想,这支球队在这场比赛中还可

  能出现其他的什么情况?你能列出算式吗?与同伴交流。

  学生相互交流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可以把两个有理数相加归纳为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一个数同零相加这三种情况.

  2,借助数轴来讨论有理数的加法.I

  一个物体向左右方向运动,我们规定向左运动为负,向右为正,向右运动5m,记作5m,向左运动5m,记作-5 m.

(1)(小组合作)把我们已经得出的几种有理数相加的情况在数轴上用运动的方向表示出来,并求出结果,解释它的意义.

(2)交流汇报.(对学习小组的汇报结果,数轴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算式由教师写在黑板上)

(3)说一说有理数相加应注意什么?(符号,绝对值)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如何相加吗?

(4)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有理数加法法则.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

  相加,仍得这个数. 再次创设足球比赛情境,一方面与引题相呼应,联系密切,另一方面让学生在

  此情境中感受到有理数相加的几种不同情形,并能将它分类,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估计学生能顺利地得到(+)+(+),(+)+(一),(一)+(+),(一)十(-),0+(+),0+(一).

,但不能把它归的为同号异

  号等三类,所以此处需教师.点拔、指扎,体现教师的引导者作用.

①假设原点0为第一次运动起点,第二次运动

  的起点是第一次运动的终点.②若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不能很好地参与探究,也可以让其参照教科书第21页的“探究”自主进行.

③让学生感受“数学模型”

  的思想.④学会与同伴交

  流,并在交流中获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

  能力和归纳能力,也许学

  生说得不够严谨,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足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所发现

  的规律

  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

  例1计算:

(1)(-3)+(-9); (2)(-5)+13;

(3)0十(-7); (4)(-4.7)+3.9.

  教师板演,让学生说出每一步运算所依据的法则.

  请同学们比较,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与小学时候学的加法有什么异同?(如:有理数加法计算中要注意符号,和不一定大于加数等等)

  例2足球循环赛中,红队4:1胜黄队,黄队1:0胜蓝队蓝队1:0胜红队,计算各队的净胜球数.

(让学生读数,理解题意,思考解决方案,然后由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学生活动:请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用到有理数加法的例子。

  注意点:(1)下先确定是哪种类型的加法再定符号,最后算绝对位.(2)教教师板演的例通要完整体现过程,并要求学生在刚开始学的时候要把中间的过

  程写完整.(3)体现化归思想.(4)这里增加了两道题目,要是让学生能较为熟练地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拓宽学生视野,让学

  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23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己总结。

  本课作业 必做题:阅读教科书第20~22页,教科书第31习题1.3第1、12、第13题。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归纳(用自己的语言叙迷)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

  2,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可能立即见效,也不可能靠一朝一夕让学生理解、掌握,所以,本节课在这一方面主要是让学生感知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分类、辩析、归纳、化归等).

  如在探究加法法则时,有意识地把各种情况先分为三类(同号、异号,一个数同0相加);在运用法则时,当和的符号确定以后,有理数的加法就转化为算术的加减法.

  3,注意学生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中受益,学会交流,学会倾听

  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2】

  一、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数学应该面向每一位学生,实现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领域取得不同的发展与进步。

  当今,教学方式仍为传统的“平行分班”模式,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潜在能力、学习方法、基础知识状况、学习动机、智力水平等存在差异,其领悟教学内容的情况也就参差不齐,

  并且每个班里学生人数数量太大,假如教师按照中等学生的水平授课,那么长此以往,对于优秀学生来说其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对于后进生来说也赶不上教师的进度,最基本的知识也掌握不了,不能实现全体学生的素质整体提高的目标。

  因此,实施分层教学很有必要。

  通过之前实行的分层教学的实验教学,我们发现被试验的班级学生的数学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学生的成绩,在优秀率、及格率和平均分方面均提高百分之十几。

  同时,在数学竞赛方面,实验班中有学生获得市级以上奖项。

  由此可见,分层教学方法的试验施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率,实现了我们教学中一直所追求的因材施教的目标。

  二、实施分层教学的措施

(一)对全体学生进行分层

  在新学年开始,教师可以通过摸底考试来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然后通过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个性特征、心理倾向等来判断学生的可塑性,通过两者相结合将学生进行分层。

  教师也可以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结合学生平常的'学习主动性、平时表现、智力水平、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将学生分为一、二、三组。

  一组学生可塑性好,基础知识也扎实;二组学生可塑性中等,基础知识水平中等;三组学生可塑性差,基础知识不牢固。

  而且二组学生所占的比例要占整体学生的一半以上,这样可以照顾到全班学生的心理感受。

  分组应该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重新调整,这样可以使三组的学生积极向上,争取到一组或二组。

  一组的学生会更加努力而不至于落入其他两个组,争取实现三组逐渐消失,二组逐渐壮大的目标。

(二)对教学过程进行分层

  一组的学生属于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扩展一组学生的思维;二组的学生属于需要教师点拨的类型,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多提问他们,与他们进行互动,逐渐提高他们的数学兴趣与能力,争取向一组靠拢;三组的学生属于依赖同学及教师型。

  教师可以在课下多提醒他们完成相应的作业或让一二组的学生帮助他们,使他们理解教学内容即可。

(三)对课后作业进行分层

  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教师应该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后作业实行差异化要求。

  对于一组的学生,教师应该严格要求,使其在完成课本习题、做配套的参考书练习之外,总结解题方法并将同类型的题整理到一个专用笔记本上,以有助于他们进行深入学习。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要求他们做有关数学竞赛方面的习题,提高其创新能力,扩展其思维方式。

  对于二组的学生,教师就没必要要求其做数学竞赛习题,而应鼓励他们对知识进行总结并思考,争取进入到一组。

  对于三组的学生,完成课本习题,理解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即可,从而不断树立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对考试试卷进行分层

  由于对学生进行分层,为了检测出各个层次的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程度,教师应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水平各异的考试试卷,以切实做到评价学生的真实水平,为下一阶段对学生进行分层调整做好准备。

  同时,对于进步大的学生,教师应给予表扬;对于完成情况不好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并辅以相应的激励措施,保护其受伤的自尊心,使学生慢慢进步。

  三、总结

  总而言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学生在学习道路上的指引者,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并使之趋于完善。

  分层教学不仅可以实现因材施教的目标,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各个层次学生的水平得到提高,这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可以采取分层教学方法来达到提高自己学生水平的目的。

七年级上册数学《几何图形》教案共11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几何图形课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