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12篇(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课件)

时间:2022-11-13 00:00:00 课件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12篇(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课件),供大家品鉴。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12篇(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课件)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九个生字,理解字意,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渲染”“勾勒”等词语。

  (2)揣摩文中优美语句,体会文中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书法情感的方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

  (1)熟练利用字典等工具书学习课文中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自主感受课文中描述的草原风光及风土人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课文对内蒙古大草原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的赞美,感悟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风光及草原人民的热爱。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对内蒙古大草原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的赞美,感悟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

  (1)激发学生对草原风光及草原人民的热爱之情。

  (2)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两个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暑假期间有没有去什么地方旅游呢?(学生答,师生互动)

  那有没有哪位这次去了草原或者以前去过草原的同学们愿意说一说你们都去了哪里的草原,都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呢?(学生答,师生互动)

  看来同学们的草原经历还都挺有意思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们的第一篇课文《草原》,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的脚步一起再去那片美丽的大草原走一走。没有去过草原的同学们也跟随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大草原的美丽风光。

  板书:草原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出示作者简介课件: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旗人。[1]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老舍的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幽默风趣,是老舍作品语言的总体风格特色。

  《草原》这篇散文记叙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骑马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好客,以及蒙汉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课后揭示或作为问题让同学们在学习中总结出)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草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难以理解的字、词、句等,用笔做上记号;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生字词。优美的词语或者有特殊意义的词语用线画出来。

  2、检查字词学习效果。

  采用问答引导方式,让学生自主总结归纳字词大意,教师最后出示课件归纳字词正解。

  字:毯、陈、裳、虹、蹄、腐、羞、涩、微。(字形、字音、注意点)

  词:明朗:光线充足(多指室外)。

  一碧千里:一片碧绿,十分广阔。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

  茫茫:形容没有边际,看不清楚

  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勾勒:用线条画出轮廓。

  翠色欲流: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

  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一碧千里,翠色如流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奇丽:奇特而美丽。

  无限:没有穷尽,没有限量。

  洒脱:(言谈、举止、风格)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险。

  迂回:回旋,环绕。文中指河像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羞涩:难为情,态度不自然。

  天涯:指极远的地方。

  话斜阳:在夕阳下告别。

  其他优美词语或特别词语可由学生补充,教师帮助解释。(例如:奶豆腐、陈巴尔虎旗、摔跤、手抓羊肉等。)

  3、教师提问:作者文中都写了些什么?

  预测:草原的美丽风光、草原人民热情好客、蒙古族同胞迎接远客设宴款待的情景等。

  三、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细读课文,分析作者是怎样描写草原的。作者是按什么为线索来写作的。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的形式总结课文内容,老师予以积极评价,引导正确答案。

  ——作者按照参观访问的顺序写的:首先描述了一碧千里的草原美景,接着展示了远迎客人、激情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的隆重场面,最后用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束全文。描述了草原风光美、蒙汉一家亲的场面。

  (预设板书:草原美景

  热情迎接

  亲切相见

  盛情款待

  依依惜别)

  四、精读品析,草原美景

  1、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看看作者看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么描写草原美景的,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草原很美的呢?画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或词语。

  2、学生自主品读,找出优美词句。

  3、小组内交流总结,教师按课文顺序适时引导学生回答。

  出示优美例句: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分析:一个“可爱”就足以间接表达了作者见到草原时的心情,给人一种身心舒畅愉悦的感觉,“清新”“明朗”的草原是作者看到草原时的感受,这种感受使作者感到满心的愉快,以至于想高歌一曲来表达自己此时的心情。

  作者这里由景生情,直接表达了自己初见草原时的惊喜和愉悦,是一种情景交融的写法。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分析:“碧”形容青草很绿,“千里”指草原的辽阔。这句话形容草原一片碧绿,十分辽阔。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是却并不因为空旷而显得苍茫冷清。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结合图片课件展示这种渲染效果,帮助学生理解)

  分析:“翠色欲流”是说翠色将流而未流;而“流入云际”,则是说翠色已经流入云间。这两者是自相矛盾吗?其实,这非但不矛盾,反而形象地显现了草原景物的逼真情态。“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分别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视觉形象。前句是近镜头描写:草原绿得浓厚将滴,绿得油亮闪光,给人“欲流”的感觉。这是化静为动,突现草的色泽,草的生命,也抒发了作者无限的热爱和赞叹。后一句是远镜头描写:极目远眺,草原与长空相接,浓绿与云天照映,翠色千里,连绵不断,一直伸向云天深处。再说汽车在前进,视野中的那些“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小丘,一碧千里的草原,不正在悄悄地流入云天吗?

  (4)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分析:这种境界是指草原一碧千里,犹如一幅写意的中国画一样的境界。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让作者感到非常惊叹;而草原的辽阔,小丘额柔美和羊群的点缀犹如一幅中国画令人感到非常舒服。“愿久立四望”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让人恨不得一直看下去;“想坐下”,是因为眼底美景沁润着心田,诱发起激情,想吟一首小诗来表达内心的赞叹与喜悦。作者用这种看似矛盾却又合理的笔触巧妙地刻画出“我”在这种特定境界里的丰富的内心感受。

  句式:既。。。又。。。(并列关系)会用该句式造句。

  4、教师总结:本自然段作者由景生情,又寓情于景,采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表达了自己初见草原的惊喜和对草原风光的赞叹之情,字里行间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由衷的赞美。

  板书:草原美景 ——风光美

  5、师:同学们,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美不美,老舍先生用非常优美的语言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为我们描述了草原的美景,让我们仿佛置身其中,让我们试着背诵第一自然段,把这一幅如画的美景记到心里吧。

  五、深读感悟,人情之美

  师:既然来到了美丽的蒙古大草原,自然要去看看独居特色的蒙古包,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热情好客的蒙古人民中吧。

  请同学们自读二到五自然段,读后小组讨论你的感受。

  1、走进草原,热情迎接

  出示优美例句:

  (1)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问:“洒脱”是什么意思?(潇洒、自由)

  可以换成哪些词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分析:在广袤的草原上,可以自由的开车,不用顾忌有任何阻碍,而且一路翠色尽收眼底,在这样的环境里心都变得宽广和洒脱了,这是多么让人向往的啊!

  (2)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问:这句话给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热情好客)

  你都是从那些词句感受到的?(“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 “群马疾驰”“襟飘带舞” “像一条彩虹”)

  分析:“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 “群马疾驰”“襟飘带舞” “像一条彩虹”

  表现了蒙古人民的迎接远客的急切表现,他们都是盛装打扮,挥动马鞭疾驰的像我们本来,体现了他们对于远客的重视和热情。

  该句为比喻句,作者把这种景象比作彩虹,不仅体现了当时的景象,更把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比作了彩虹一般绚烂,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3)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调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寂静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问: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你在朗读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试着朗读这句话。

  分析:草原人民热情好客令人动容,让人感动,读起来也是充满了激动之情。

  板书:热情迎接

  2、蒙古包外,亲切相见

  师:作者一行跟随这骏马一路到达了蒙古包,那么主人与客人们在蒙古包外相见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请同学们朗读第三自然段,看看蒙古包外的情形,你又有什么感受?

  学生朗读分析。

  出示例句:

  (1)也不知是谁的手,总是热乎的握着,握住不散。

  分析:主人和客人相见的激动之情。

  (2)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分析:语言不通却并不妨碍大家相见时表达彼此的激动兴奋之情。

  师:该段描写了主人和客人们在蒙古包外亲切相见时的情景,让我们感受到了双方都非常激动的心情。

  板书:亲切相见

  3、蒙古包内,盛情款待

  师:接下来让我们跟随着客人们一起和主人去蒙古包里面看看吧。看看主人们是怎样招待客人的?

  分析:“倒上了”“摆上了”“不大一会儿”说明主人早有准备,用自己民族的特色美食招待客人。干部和老人向客人敬酒,为客人唱民歌体现了主人的热情好客和对客人的重视。而客人们回敬酒,跟着唱歌,这种互相敬酒,齐声歌唱,主人的盛情款待和客人的宾至如归的场景也正体现了蒙汉两族人民相亲相爱的深厚情谊。

  板书:盛情款待

  4、面对离去,依依惜别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起朗读最后一段,看看描写了怎样的场景?你又是怎样感受到的?

  学生朗读,学生小组内总结,分析情感。教师引导总结。

  分析:饭后小伙子们和姑娘们纷纷表演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项目,客人们也跟着一起唱歌跳舞,慢慢太阳已经偏西,可是谁也不肯走,体现了蒙汉两族依依不舍的美好情感。

  板书:依依惜别

  出示例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引导分析:在这美好的草原美景和蒙族同胞的热情款待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我们在这种深情厚谊和欢声笑语中怎么忍心离别呢。面对着一碧千里的大草原,在夕阳下两族人民互相诉说着依依惜别之情。

  该句问文中的中心句,作者直接抒情,从主人热情迎客款待到联欢话别处处体现了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两族人民团结友爱难舍难分。充分表明了作者感受到的草原人民的人情之美。

  板书:人情美

  六、课堂总结,体会情感

  师:同学们一起来回味整篇课文,作者都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作者是通过怎样的表达手法来抒发感情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该篇课文描写了作者初入草原,看到了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美丽风光,让人感到非常愉悦和洒脱,后来到蒙古同胞的热情相迎、盛情款待和联欢话别依依不舍的场景。让我们感受到草原的风光美和人情美,体会到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抒发了作者对于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希望祖国各个民族的大团结的美好祝愿。

  文中作者采用了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手法。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

  板书设计:草原美景 ——风光美

  热情迎接

  亲切相见

  盛情款待 ——人情美

  依依惜别

  七、作业布置

  1、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情感,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2、根据自己去草原的经历,或者从文中所感受到的,写一篇关于草原的小诗或者散文等,来描述下你眼里的草原风光。

  3、完成课后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本组的学习,你对鲁迅有怎样的印象呢?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他吗?

  (学生评价)

  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让我们共同分享。

  二、初读体会

  1、自读课文,读熟读通顺。

  你想给这首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吗?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检查,评价)

  2、再读: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必须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再读两遍。

  3、你读懂了什么?尝试理解这样几个问题:

  A、诗歌前四节中每节有两个“有的人”,前后两个“有的人”有什么不同呢?

  B、首节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

  前面的“活”是指人活着,后面的“活”是指精神活着。

  前面的“死”是指精神死了,后面的“死”是指人死了。

  C、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有怎样的联系?

  三、听录音,朗读

  1、请同学们听录音。

  2、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

  (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 语气语调抑扬顿挫 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 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

  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自由朗读。

  3、我们齐读这首诗。

  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讨论、合作、交流。

  A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的命运呢?

  (1)理解课文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

  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幻灯补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2)理解课文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

  【幻灯补充《野草?题辞》】“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D比人生观,比价值观:学习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

  师:妄想流芳百世的人,灵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却极强,正像白居易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

  小结: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写下了《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其中有这样一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四、有感情背诵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让我们怀着对鲁迅先生深深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五、拓展

  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语言极为凝练。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动笔写一写,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具体化,将“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互相交流

  让我们看看集体的智慧能产生怎样的结晶。先请四位男生四位女生,一人说一句,不可以重复。(同学或老师评点)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2、通过具体语句,分析人物心理的变化过程。

  3、学习分析小说人物心理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齐读课题“盼”,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盼望,希望的意思。

  盼,目分黑白也。——《说文解字》

  盼,美目也。——《字林》

  说明这个字是期待等待美好的事物,或者实现一个美好的愿望。今天我们看看作者要盼望一个什么美好的事物呢?盼穿雨衣。主人公在实现“穿上新雨衣”这一愿望的过程中,他的心理有哪些变化?作者如何表现这样变化呢?

  二)、研读课文

  1、文章1-2段,这是一件什么样的雨衣?

  “绿色的”“透明的”“斗篷式的”:雨衣非常美丽、便捷。

  2、我初次见到它时有哪些具体表现呢?

  “戴”“抖抖”“窸窸窣窣”

  3、这些词体现了我当时什么样的心理?

  内心非常欣喜,迫不及待地想要穿上新雨衣。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人物的具体表现来体会到人物的心理。

  4、我盼望着穿雨衣,也就盼望着变天,我是如何盼望着变天的呢?

  “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是这样想”:体现我内心十分焦急着急。

  通过人物的直接描写,体现人物心理。

  5、我盼变天,终于变天了,此时我的心理有怎样的变化呢?

  “路边的小树忽然莎啦啦地喧闹起来,好像在嘻嘻地笑。”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树被风吹动的声音,体现起风了,要下雨了。因此通过此时环境的特点,来展现人物的内心。

  6、因此当我们理解人物内心时,可以通过直接描写人物内心的语句、描写人物外在表现以及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理这三方面来分析人物心理特点。

  四人为一组,阅读文章的5—21节,圈画出描写主人公心理的语句,并结合三个表现人物内心的方法,分析人物此时的心情。

  5—15段:人物的语言、肖像(外在表现),体现主人公无法穿上雨衣内心的失望。(分角色朗读课文)

  16段:人物的心理活动,直接体现人物的心理。

  17段:环境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体现人物兴奋愉快的心理。

  20段:“挺”“小心翼翼”人物的外在表现,体现人物此时兴奋的心情。

  三)、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学会了可以有三种方法来分析人物的心理。全篇文章作者盼望着穿雨衣的故事,把故事写得这样的一波三折,同时人物的内心更是跌宕起伏。作者盼望穿上雨衣其实就是盼望着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盼望着美好的生活。

  板书:

  直接描写人物内心

  欣喜

  兴奋

  喜悦

  描写人物外在表现

  着急

  失望

  环境描写烘托心理

  (七)作业

  我们也会盼望着很多事情的发生,请同学们自己朗读这个小片段,我此时应该是什么样的心理,补写50字,要求使用两种方法展示人物的心理。

  家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吃晚饭时可以看电视。我自然“见机行事”,分秒必争地打开电视。我把视线从电视上收了回来,才发现碗已经空了。

  母亲:“吃完了就去做功课吧。”

  ……

  正是关键时刻。”

  我嘟囔着,心想,我还没看完呢。

  “且慢!”我急中生智,使出我的缓兵之计。

  “我还没吃饱呢!”为了大饱眼福,我急忙嚷到“再来一碗!”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4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认识“酶、碳、析、揭、磁、陨”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基本读懂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是按怎样的顺序讲的?最后得出的结论

  是什么?

  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掌握阅读科普文的方法。

  3.通过阅读,感悟出写这类文章的法。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2.激发学生质疑、释疑的兴趣。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幻灯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精彩两分钟:

  一、正确认读音下面的词语,注意带横线的字的读音。

  磁场 抵御 猜测 观测 陨石 枯萎 稀薄 银河系 冥王星 厌氧菌 摄氏度 二氧化碳 嫦娥奔月 酶

  二、按顺序排列下面的词语

  地球 太阳系 宇宙 银河系

  三、有感情地把下面的句子读两遍。

  1.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

  2.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3.一种好的习惯,一辈子用不完它的利息,一种坏的习惯,一辈子偿还不了它的债务。

  新课

  一、导入新课。

  《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告诉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它被破坏了,我们将别无去处。茫茫宇宙除了地球之外,在不可计数的星球上,到底有没有生命存在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去了解的知识。

  二、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宇宙生命之谜。抓住“谜”让生解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明确学习目标,请生读阅读提示,让生明白学习本课要完成的知识目标。(第一个和第三个问题)

  四、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点勾画和批注。为小组交流做准备。

  五、小组交流。师巡视了解学生自学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情况,为集体交流做准备。

  六、班上交流。

  讨论作者围绕“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讲了哪些内容?

  生述后(展示课件)

  (1)天体上生命存在具备的四个条件;

  (2)太阳系中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

  (3)火星与地球有不少相似之处;

  (4)科学家利用宇宙飞船对火星作了近距离的观测,揭开了火星神秘的面纱

  (5)人们至今尚未能在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但科学家仍然相信那里存在着生命。

  七、重点研读。

  1.重点研读4、5、6自然段,分析哪些星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

  (1)生命存在至少具备哪四个条件?

  (2)反复读课文,说说为什么太阳系中为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画出来,然后和小组内同学交换一下意见。

  2.重点研读7、8、9自然段,说说能否确定火星上有生命存在,其科学依据是什么?

  八、交流,课文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小结。

  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的问题,人类从有时候就有思考,发展到近代,科学家们利用科学技术进一步进行了探索与分析,人类至今尚未找到另一颗具有生命的星球。但从落入地球上的陨石中包含着有机分子的情况看,我们仍然相信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有生命存在的可能性,他们在哪里呢?有待我们这些未来的科学家去进一步探索。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讲了哪些内容?

  二、新课。

  讨论,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讲的?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

  先提出问题(地球之外的有没有生命存在)然后进行分析(生命存在至少有四个条件——根据这些条件进行推测,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就是火星——研究证明火星表面还没有生命存在,但仍相信地球以外的太空有生命存在。最后得出结论,这仍是一个谜。

  三、作者在讲这些内容时,用上了哪些方法?

  四、交流学习本文后的感受。

  五、拓展训练。

  请根据本单元的学习,结合“神州六号”的发射成功,展开想象,写一篇与环保或飞往太空有关的作文,题目自拟。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5

  知识目标:

  1、学写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圣洁、骏马、雄鹰、潺潺、回荡、滋润、善待、松脂、宝贵、滋养、婴儿、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导入新课。

  1、课前配乐欣赏西雅图的美丽风光图,从而引出“西雅图”这个城市。

  2、教师:西雅图是美国西北最大的海岸城市。原来,那里可是印第安人的领地。印第安人对土地有着深深的感情。大家想不想去了解?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15课《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4、齐读课题。

  5、理解“神圣”,带着神圣的感觉再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词语认读。

  圣洁 骏马 雄鹰 潺潺 回荡 滋润 善待

  松脂 宝贵 滋养 婴儿 眷恋 闪闪发光

  2、理解课文。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体会?(热爱土地)

  三、精读课文“神圣”部分。

  (一)“热爱大地,就像初生的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

  过渡语:印第安人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土地!在这篇课文中,有一句话,最能体现他们与土地的关系,是哪句话?

  1、从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体会“出生的婴儿”与“母亲的怀抱”的关系,从而引导印第安人与土地的关系。

  3、理解“眷恋”的意思,体会感情,指导读出“深深地眷恋”之情。

  (二)“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青草、绿叶、花朵是我们的姐妹,麋鹿、骏马、雄鹰是我们的兄弟。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1、过渡语:正因为他们热爱大地,就像婴儿眷恋母亲的怀抱一样,所以他们才说:—————————————.

  2、引导学生结合实际体会“家园”、“兄弟”、“姐妹”说明了什么。

  (三)“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每一根闪闪发光的松针,每一只嗡嗡鸣叫的昆虫,还有那浓密丛林中的薄雾,蓝天上的白云,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

  过渡语:同学们,就是这样美好的家园,就是这样的兄弟姐妹。他们印第安人却永远就要与之分别了。大家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让我们一起看一段资料。(课件出示背景资料)

  1、同学们,离别之际,他们想再看看这片土地上的什么呢?请认真读读第二自然段。

  2、指名读一读,并说说他们留恋的是什么。

  3、对比阅读:文中连续用了好几个“每一”,什么意思?把他们去掉,好不好?自己对比着读读这两个句子。

  4、指名谈谈自己的理解。

  5、练习读出感情。

  6、教师引读:在印第安人的眼里,这片土地上的一切,都是难忘的。沙滩美不美?嗡嗡鸣叫的昆虫美吗?他们永远都看不到了。离别之际,他们心中有万分的不舍,让我们把这种感情融入到句子中,好好读一读。

  7、齐读。

  8、想象:在他们眼中,还有哪些事物是神圣的?(课件出示填空练习。)

  四、精读“善待”部分。

  1、过渡语:西雅图向白人政府提出了什么要求呢?(善待河水、空气、动物)。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8自然段,边读边想,西雅图要求他们善待什么呢?

  2、交流。

  3、这部分内容中,有一句话,作者反复三次说了一句话,大家把它找出来,好好读一读。“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4、引导学生体会:同学们平时也轻言放弃吗?在什么情况下才放弃?你放弃一件事时,是什么心情?

  5、引读,是呀!这是深深的无奈呀,指名读————————;这是万分的不舍呀,指名读————————;这是不放心的叮嘱呀,指名读————————。

  6、他们仅仅是要求善待这三种吗?还有什么?

  7、教师小结:他们希望善待地球上的一切!

  8、配乐朗读:让我们带着深深的无奈,带着万分的不舍,带

  五、结尾部分。

  1、过渡语: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发出了怎样的呼吁呢?

  (一)“为了子孙后代,你们要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大地。”

  (二)“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2、理解第二句话的含义,并好好读读,体会感情。

  3、教师补充:他的呼吁,白人做到了。他们被西雅图对土地的热爱所感动,就把这座城市命名为“西雅图”。现在,这座城市四季如春,景色宜人。

  六、拓展、升华。

  1、过渡语:大地为人类提供了人类所需要的一切,我们真应该热爱这片热土。

  2、不少的作家、诗人,也写出了不少热爱土地的诗歌,下面我们共同欣赏艾青的一首诗。教师配乐朗诵《我爱这土地》。

  3、小练笔:同学们,此时此刻,相信同学们有许多的话要对我们脚下的土地说,请拿出你的笔,用上饱含深情的语言,来表达你对土地的热爱。

  4、交流,读一读。

  七、激情总结。

  1、同学们,西雅图说土地是神圣的,仅仅指的是他们脚下的土地吗?(不是)齐说:所有的土地都是神圣的!

  2、同学们,为了自己的幸福,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让我们用全部的力量和情感去保护大地吧!

  八、作业。

  读了这篇课文,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了家乡的土地,身边的资源。它们是得到了保护,还是遭到了破坏?就这个问题,写一写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6

  [教学目标 ]

  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

  一、 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wēi yí ) 磅礴(páng bó ) 岷山(mín )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二、导入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借助多媒体播放红军长征的录像,教师介绍长征的历史事实,并让学生哲学歌曲《七律 长征》,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

  三、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学生朗读诗歌之后,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其中的一句诗,并说说理由。

  四、学习新课

  1、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2、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3、探究。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胧,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五、拓展阅读

  推荐书目:《毛泽东诗歌鉴赏》《毛泽东诗词探索》《毛泽东和诗》等。学生交流毛泽东描绘长征的诗词,如《忆秦娥 娄山关》等,做读书笔记。

  六、小结

  1、中心意思

  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写作特点

  具体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7

  教学目标:

  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⒉学会“遮”,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⒊借助想象,感受六月西湖的雨之奇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⒋拓展关于西湖的古诗,进行组诗积累。

  教学过程:

  一、词语对接,激趣导入

  1、词语对接。君子一言, ;八仙过海, ;螳螂捕蝉,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因为有美丽的西子湖,才声名远扬,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以书画来赞美西湖。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杭州任职的时候就写了不少关于西湖的诗篇。

  2、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是他在西湖观景时,偶遇一场大雨后,即兴写下的。

  3、说说你了解的苏轼。教师相机补充。(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1、生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重点指导:

  未(wèi)遮(zhē)山(shān) 乱(luàn)入(rù)船(chuán) 忽(hū)吹(chuī)散(sàn) 水(shuǐ)如(rú)天(tiān)

  3、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师范读,学生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4、同座互读,并相互正音。

  三、学法渗透,熟读成诵

  1、释诗题。

  读读诗题,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六月二十七日”写的是时间;“望湖楼”告诉的是地点;“醉书”告诉我们这首诗是作者陶醉后而写下的)

  2、知诗人。

  3、明诗意。

  诗人陶醉于什么?(雨)

  那么诗人在下雨前、下雨时、下雨后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象?

  雨前:黑云/翻墨//未遮山

  雨时: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后: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4、悟诗情。

  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感悟西湖的雨有什么特点?(变化快)

  你能将西湖变幻莫测的美景读出来吗?

  5、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1、写作背景:此诗是苏轼被贬杭州时所作,他希望自己也能像这急来急去的雨一样,及时得到朝廷的赦免,拥有光明前途。

  2、补充苏轼关于西湖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五、作业:

  必做题:

  ⒈抄写并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⒉说说古诗描写了怎样的一幅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⒊画一画古诗所描写的情景,并取一个诗意的名字(小组合作)。

  ⒋熟读并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选做题:(组诗积累,二天内完成)

  ⒈积累苏轼的其他诗词(不少于2篇)。

  ⒉收集描写西湖的古诗(不少于2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8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用文艺性的笔调介绍了地球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地球的渺小,地球自然资源的有限,人类不断造成生态灾难,除地球外人类别无去处等科学知识,阐明了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的道理。全文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进行说明,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方法,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

  【学情分析】:我们班的学生大部分来自附近几个社区,他们的父母工作都比较忙,平时没有时间辅导他们的学习,好在我的这些孩子们自觉性都比较高,他们课前都能认真预习,也搜集很多相关资料,他们有能力完成本课的目标。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着眼于在语言环境中整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通过精读、质疑、讨论、品读、感悟……达成目标。做到以读为主、读中有思,思中有悟,思的悬念从读中生,悟的结果从思中来。让学生在经受语言的历练和环保意识的熏陶后,懂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课标》第三学段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科学小品文是科普说明文,是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的文体。科普说明文具有知识性、趣味性、通俗性的特点。所以本文教学的重点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体会打比方、举例等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难点是联系实际,让学生从心灵深处认识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会写:“晶,莹”等10个生字:正确读写“遥望,晶莹、资源、矿产、

  不加节制、枯竭、目睹、和蔼可亲”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

  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3、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

  【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各种学习途径,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2、难点:懂得为什么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并身体力行和进行环 保宣传。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收集的各种资料。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情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上一组课文中,我们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真情,你可想过,人与自然相处同样我们付出真情,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四组课文,先自由读一读本组课文的单元导语,谁来说说单元导读告诉了我们本单元学习的主题是什么?

  2、导语中还向我们推荐了三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谁来说说?

  【设计意图】:从单元导语入手,明确学习目的,掌握学习方法。

  3、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本组课文的第一课,请同学们伸出右手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13、《只有一个地球》,球的最后五笔是点提撇捺最后一笔是点,齐读课题,有几个地球?

  生:只有一个地球!

  【设计意图】:抓住课题的关键词,强调“球”的写法。

  4、再读课题,读得好!只有一个地球,这个响亮的口号是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的,本文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从此为题,是想呼吁人们应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二)自主合作、探究发现

  1、自学提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自读提示,下面开始自由读课文吧!

  3、好!同学们读得很认真,下面咱们一起看课文中的词语你读准了没有?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生:指名读一读。

  4、读得好!“薄”在这里该怎样读?老师为你们带来了字典中的解释,齐读,我们该选择哪个读音呢?

  5、很好!你为什麽选择这个读音呢?

  生:我是根据字的意思来确定的。

  6、真棒!由此可见,我们可以根据解释来确定它的读音,再读“薄薄的纱衣”。一叶扁舟,它还有另一个读音biǎn扁担,再读“一叶扁舟”,本课中的蔼和竭这俩个字在字形上有什么不同呢?

  【设计意图】:强调学习多音字的方法。

  生:1、结果不一样。2、部首不一样。

  7、蔼字怎么写呢?先写草字头,要写宽一点,能盖住下面的部首,日要写扁一些,人的第二笔是点,最后一笔坚折不出头, 占三分之一,最后一笔是提,请同学们在课后生字表的旁边工工整整的写一遍,写时要头正、身直、足安,眼睛离书本一尺远。

  【设计意图】:区别形近字,指导形近字的写法,强调写字姿势。

  8、下面学们默读课文,读后小组内讨论,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三)展评析疑、交流指导

  1、好!大家读得都很认真,谁来说说: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第一部分从第一段到第几段?,你能说说:第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能用小标题概括吗?接着说,很棒!

  3、谁能把这四个小标题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这种把各部分主要内容串联起来总结课文内容的方法叫做连段串意法,在以后的学习中要用这种方法。

  【设计意图】:掌握用连段串意的方法来总结课文内容。

  5、快速浏览课文第一部分,从哪下语句可以看出地球的美丽?

  6、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读呢?

  7、这一段中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

  8、地球是美丽的,但他又是渺小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地球的渺小?

  9、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读呢?

  10、这一段中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

  11、地球的现状是怎样的呢?

  12、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读呢?

  13、这一段中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读体会只有一个地球。

  (四)拓展延伸、巩固应用

  1、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有破坏环境的事情吗?谁来说说?

  你们可曾想过,造成这一切一切后果的,不是别人,就是我们人类自己。

  同学们,当你看到一片片干涸的土地的时候:当你看到滚滚浓烟从烟衷冒出来的时候:当你看到汹涌的洪水吞噬我们美丽的家园的时候:当你看到一具具动物尸体的时候,当你看到雾霾笼罩在我们上空的时候,当你看到一棵棵大树被拦腰砍断的时候:当你看到海啸排山倒海的时候:当你看到一条条河流被污染的时候:当你看到汶川地震残垣断壁的时候。

  同学们,你们愿意成为环保小卫士吗?声音太小,请全体起立,举起右手握拳我宣誓:我自愿加入到保护地球环境的队伍中,我决心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争做一名环保小卫士!把掌声送给每一位环保小卫士,你们是地球的希望,你们是地球的未来。

  【设计意图】:通过身边的事例懂得保护地球的重要性,通过宣誓增强孩子们保护地球的责任感。

  (五)总结评价、激励进取

  今天,我们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的第一、二部分,我们知道了地球是美丽渺小的,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应该保护地球!

  【作业超市】:

  1、收集宇宙星球的资料,为下节课学习做准备。

  2、调查我们学习、生活场所附近的环境状况。

  3、课外阅读鲁斯∙坎贝尔的《可爱的地球》。以上作业任选两题。

  【设计意图】:通过布置不同形式的作业让学生们动手动脑更进一步懂得保护地球母亲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通过图形让学生们了解本课的内容,更进一步懂得保护地球的紧迫性。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重点: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难点: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教法:引导、合作、探究。

  课时设计: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铺垫:

  1、介绍宋词:宋词是继唐诗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名”,依调填词叫“依声”。词别名“长短句”(在宋代以后,可以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但是在北宋时期,长短句却是词的本名;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一个诗体名词)。

  宋词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养分。直到今天,它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宋词也叫词,著名的关于宋词的书有:《宋词三百首》等等。

  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豪放派)、柳永(婉约派)、陆游、李清照,人们说的“苏辛”指的是苏轼和辛弃疾。

  2、介绍作者: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年68岁。

  二、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由背诵。

  1、语言导入:课前,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诗词。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板书课题)

  2、谁来读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如这首词的词牌名,黄沙道是哪里,整个题目的意思等)相机介绍黄沙岭及作者:黄沙,地名,就是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面,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本文作者辛弃疾遭贬职后那儿多年闲居,对那一带非常熟悉。

  三、新授

  1、下面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这首词,教师范读。)

  2、请同学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练读,教师巡视指导)3、师激励学生读

  4、男女生比赛读。

  5、当堂背诵。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检测学生对宋词的了解识记

  2、复习检测学生对作者的了解

  二、新授

  读懂——与作者对话过渡: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词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品味一下吧!

  (一)品读上阕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1、自读自悟,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起你所有的感觉器官,欣赏这美丽的夜景。2、交流:A: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学生不理解“别枝”,相机出示:别枝:现主要有三种解释:[ 1)离开枝头;2)斜枝、树枝;3)另外一枝。]在作者的笔下,它们是静止不动的吗?让我们再读,用心去体会。指名描绘自己的所见。“明月惊鹊”可以联系“月落乌啼”来理解。学生可能受插图的误导,认为稻子是金黄色的,引导学生思考:在夏天,稻子才扬花灌浆,会是金黄色的吗?B:闻到的:稻花香 体会丰收的景象。C: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佛,传来阵阵稻花香和哇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同桌试着演演说说;指名演演说说(丰收、老百姓的生活、多捉虫子之类)。小结:同学们演得真是太好了,说得真是太好了!这儿的“说”字,是青蛙在说吗?那是谁在说?(青蛙、农人、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对呀,作者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出示红字: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了。齐读这两句,体会词人企盼之情。D: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静谧。联系学过的诗句,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体会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3、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学生自由描述,大致内容是:月光十分明亮,把沉睡的鹊儿都惊醒了,扑棱棱地离开枝头,飞起来了,引起树枝摇曳,半夜里,清风徐徐地吹来,让人感到真凉爽、舒服,风儿还送来一声声蝉的鸣叫,似乎在唱歌呢!田野里,稻花开了,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人感到神清气爽。词人辛弃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路上碰到许多纳凉的老农,都在说着“今年真是一个丰收年”,池塘里,传来一片青蛙的叫声,似乎也在争说丰年。教师相机评价并指点: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才会感受得真真切切。)4、感情朗读,前一句读出“幽”,后一句读出“喜”。5、明亮的月光,惊醒的鹊儿,微微的凉风,鸣叫的蝉儿,清新的稻花香,这一切多么的美好,让我们一起置身于这么美好宁静的夜晚,感受着清风明月,轻轻地吟一吟吧——齐读上阕。6、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二)品读下阕过渡: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自己读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如果讨论还不能理解的,请准备质疑。1、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2、学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3、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样?就是这个时候,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4、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出示选择:[(1)道路非常的弯曲、林木茂盛;(2)更是因为词人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人,听取哇声一片”的愉悦心境之中。](体会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而后来路转溪桥后忽然看见的喜出望外之情。)陆游有一句诗,写的也是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你知道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想像作者在看到旧时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作者的喜悦。指名读,比赛读。5、这就是生活的乐趣。在山野中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很难体会得到的。让我们再一起来体会体会——齐读下阕。6、大家知道辛弃疾的号是什么吗?(稼轩)“稼”就是种植庄稼的意思,他一直很看重农事,关心农民忧乐,这首词就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让我们再来读全词,体会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时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读出词独有的韵味。

  读透——与时空对话1、同学们,学词的最高境界是读透它。读透就是要求我们在读词时,一边读一边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做到词图合一,身临其境。2、这首词为我们展示了两个美好的画面,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感受,愿这美好的境界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齐读全文。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描写的既不是出奇的名山胜水,也不是引人注目的奇观壮景,但是这支醉人的乡间夜行曲却让我们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唤起了我们对农村田野风光的热爱,这源于词人自然清新的语言,真挚朴实的情感,精湛的创作技法。我们学习古诗词就是要从诗词美妙的语言中领会作者细腻、真切的情感,学习他独特的创作技法。3、师总结:相信同学们在认真完成自己设计的作业的过程中会有更大的收获。让我们再次带着欣赏的目光,有感情地读读这首词,感受词人的真挚感情和匠心独运。

  三、拓展: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尝试将这首词改写成白话文。

  板书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10

  文本分析:

  本文围绕“盼”字记叙了“我”因为想穿新雨衣,迫切地盼望着一场雨的到来,展现了儿童细腻、有趣的内心世界,赞美了童真、童趣,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童年的怀念之情。“盼”是文章的中心,也是情感主线,围绕着盼,作者描写了一系列小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蕾蕾纯真可爱的童心。教学本课时,教师要围绕“盼”字展开,如“盼”的事例,“盼”的心理,“盼”的环境。让学生理解作者围绕中心思想安排了哪些典型事例,感受生动、细腻的心理活动,还要注意文中的环境描写与人物心情之间的关系。学生都有过“盼”的心理,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曾经“盼”的经历去体会文中主人公的心情,感受童年的快乐。

  教学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重点理解“斗篷、瓦蓝、预报、理直气壮”等词语。

  2.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和重音。

  3.把握文章的中心,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

  4.关注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体会文中心理描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了解“我”盼的过程,学习作者围绕中心安排典型事例的写法。

  教学难点:

  根据上下文,透过细腻的描写品味“我”的心理和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袖、篷、缩”等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斗篷、袖子、遮盖、油锅”等词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语言的特点。

  3.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安排材料的。

  教学难点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把握主要内容,概括文章围绕中心思想写的几件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感悟课题。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是《盼》。一个“盼”字带给大家怎样的联想呢?老师看到“盼”字,脑海里就浮现出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的开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他盼望的是春天的来临,经过了一个寒冬的人们,对温暖、充满生机的春天是多么盼望啊!同学们,你们是否也有过“盼”的经历呢?

  2.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盼”的经历。

  预设:本文的题目只有一个字,但这一个字却极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盼”的经历,盼生日、盼节日、盼望一次旅行、盼望快快长大……,学生通过谈论自己“盼”的经历,能回忆起当时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为全文的学习奠定感情基调。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

  铁凝 1957年生,当代著名作家,河北赵县人。主要著作有小说《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总计300余万字。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奖。电影《红衣少女》获198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优秀故事片奖。部分作品译成英、法、德、日、俄、丹麦、西班牙等文字。

  本文《盼》最早收录在铁凝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夜路》当中,这本书出版于1980年。

  2.学生自读课文,标自然段序号,勾画生字新词,自学生字新词。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区别形近字并组词。教师提示易读错字、易写错字,整理特殊结构的词语。(课件出示生字)

  袖筒 斗篷 缩着 疯了 瓦蓝 厚墩墩 甩打

  叫嚷 吱的 酱油 蒜薹 炖肉 嘴唇 蹦出来 楼梯

  ◆需注意的字音:

  “缩”和“蒜”是平舌音;“甩”和“唇”是翘舌音;“篷”“疯”和“蹦”是后鼻音。

  ◆需注意的字形:

  易错字:“唇”是半包围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

  辨字:篷—蓬 嘻—嬉 甩—用 锅—祸

  (2)理解词语。教师说词语的意思,学生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词语。

  ①拟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窸窸父)

  ②用言语、行动逗弄对方借以取乐。(逗引)

  ③状态词,形容很满。(满满当当)

  ④理由充分,因而说话做事有气势或心里无愧,无所畏惧。(理直气壮)

  (3)整理文中特殊结构的词语。

  ①AABB式:

  (窸窸父 安安静静 满满当当 瓶瓶罐罐)

  ②ABB式:

  (凉冰冰 沙啦啦 厚墩墩 明晃晃 静悄悄 甜丝丝)

  ③ABAB式

  (瓦蓝瓦蓝 滴答滴答)

  预设:课文中ABB式词语特别多,读来十分亲切、生动,就像课文中的小女孩在向我们描述她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种.种事物,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这些词语来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

  (4)学生提出自己在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与小组成员交流,全班汇报。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交流后进行汇报:课题中的“盼”指的是什么?

  (盼着变天、下雨,盼着穿上新雨衣。)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2)学生交流,整理答案。

  明确:课文是通过以下事例来写“盼”的:①“我”有了一件新雨衣,大热天在屋里试雨衣,并且开始盼着变天。②下雨天,“我”主动要求帮妈妈去买酱油,却被妈妈猜着了心思。③“我”希望雨停下来,留着明天下,雨果真停了。④第二天真的下雨了,“我”理直气壮地拿出新雨衣,穿上新雨衣去上学。

  3.学习第1—3自然段,感受“盼”的缘由及心情。

  (1)学生快速默读这几个自然段,圈出觉得写得好的词语、句子。

  (2)组织学生交流,出示语句及问题。

  ①我立刻抖开雨衣就往身上穿。怎么?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

  思考:加点的词语表现出了“我”怎样的心情?

  (“立刻”写出了“我”迫不及待地想打开雨衣的心情;“竟然”有出乎意料的意思,写出了“我”看到雨衣后惊奇、高兴的心情。)

  ②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父响。

  思考:结合句中的动作描写,想象画面,体会此时“我”的心情。

  (尽管现在没有下雨,但“我”已经等不及要试试新雨衣了。这里的动作描写表现出了“我”试穿雨衣时开心的心情和神气的样子。)

  过渡:读到这句话,老师仿佛想起了小时候过年时试穿新衣服的情景。因为新衣服要大年初一才能穿,所以就盼着年快点到,年到了就可以穿新衣服了。但晚上睡觉前自己还是会偷偷地把新衣服穿起来,在家里转呀转呀,觉得自己漂亮极了。大家有过这样类似的心情吗?(可引导学生谈一谈,侧重点在描述当时的心情。)

  ③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

  思考:读到这两个“安安静静”,你有什么感觉?你能体会到蕾蕾当时的心情吗?

  (有种无奈、失望的感觉。雨衣只有下雨天才能穿,可是天气一直这么好,雨衣只能躺在盒子里睡大觉,真可惜啊!)

  ④找出文中一处关于“盼”的心理描写,体会“我”此时的心情。

  (“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这句话中有一些担心,担心天一直晴而不下雨,就没有机会穿雨衣了;还有些生气,觉得老天似乎故意在和自己做对,故意不让自己穿雨衣,所以才一直不下雨。这里写出了“我”的天真和急切盼望下雨的心情。)

  (3)请学生稍详细地概括第1—3自然段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把缘由、心情描述清楚。

  示例:妈妈送给“我”一件既漂亮又实用的雨衣,“我”特别喜欢,尽管天气炎热,“我”还是迫不及待地试穿了它,在家里神气地走来走去,直到被妈妈训说才脱下来。于是,“我”开始盼着变天,可是天天都是晴天,“我”盼下雨盼得太焦急了。

  过渡:同学们描述得不错,但要注意语言要更简洁些,抓住重点。大热天试穿雨衣,天天盼下雨,这是文章围绕“盼”字安排的第一个小故事。雨真的会被蕾蕾盼来吗?我们下节课再去看一看。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小结:“盼”的滋味我们许多人都尝过,盼的过程或许有忧愁,但也有憧憬与美好。正是盼的过程中的那份等待让我们在愿望实现时有种非常快乐的感觉,虽然没有“美梦成真”那么夸张,但一定有心满意足的幸福感。小女孩蕾蕾“盼”的就是在雨天穿上她的新雨衣,我们体会到了她因“盼”而生的小心思。阅读一个个有趣的小插曲,我们感受到了她那小小心愿的简单、纯真、可爱。

  这篇文章之所以能让我们有所共鸣,是因为作者把“盼”写得活灵活现,所安排的材料都紧紧围绕着“盼”展开。这节课,大家通过默读课文,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文中叙述的几件小事,体会了作者围绕中心安排材料的写法。同时,我们围绕着重点字词、语句,去揣摩了蕾蕾盼下雨的心情,再一次体会了心理描写的作用。在下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将围绕着更多的小故事、更生动的心理描写去感受蕾蕾的“盼”。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结合课前导语、课后习题和旁批阅读)。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上下文,透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品味“我”的情感。

  2.重点关注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童真的可爱,学会热爱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美。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生动的心理描写的作用。

  2.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同桌互相批改。(教师出示词语卡)

  袖筒 斗篷 收缩 疯了 瓦蓝 厚墩墩 甩打 叫嚷 吱的 蒜薹

  酱油 炖肉 嘴唇 蹦跳 楼梯 逗引 预报 满满当当 理直气壮

  预设:本课生字较多,个别字比较难写(如“嚷”),有的字容易写错(如“篷、酱”),所以在课前检查一下学生的生字掌握情况很有必要。告诉学生易写错的字可做上标记,在课堂上多留意,课后多写几遍,直到完全掌握。

  2.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回顾上节课内容,过渡到新课。

  (课件出示问题,学生举手回答。)

  ?蕾蕾的新雨衣有什么特点,让她这么喜欢这件新雨衣?

  ?蕾蕾太喜欢这件新雨衣了,她干了件什么“傻”事?

  ?因为想穿上这件新雨衣,蕾蕾开始“盼”什么呢?

  过渡:是啊,蕾蕾天天盼着下雨,因为只有下雨了她的雨衣才可以派上用场。可是她盼啊盼啊,一连好多天都是晴天,她真失望。不过天怎么可能老不下雨呢?这不,这一天,终于下雨了。她有机会穿上新雨衣吗?我们现在就来看一看吧!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学习第4—17自然段,感受蕾蕾盼得雨来、希望却落空的复杂心理。

  (1)学生快速默读第4—17自然段,教师出示三大阅读任务。

  任务一:画出描写“盼”这一心理活动的句子。

  任务二:标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

  任务三:与同桌一起读一读,分角色表演蕾蕾与妈妈的对话。

  (2)学生大声读出与心理活动有关的句子,交流读后的体会,描述蕾蕾不同的心情。

  心理描写:

  ①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放慢”和“加快”形成了对比,表现了雨来时“我”兴奋的心情。)

  ②“可是……还差半小时呀。”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

  (蕾蕾的语言不连贯,“嘟囔”是指连续不断地小声自言自语,多表示不满,可见其神态;心理描写显出了对妈妈有些生气,对妈妈不明白自己的心思感到失望。)

  ③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担心的情绪。虽然今天穿上雨衣的愿望落空了,但如果明天还下雨的话,自己还有机会,所以祈盼着雨别在今天下完,这种天真的想法让人读来既觉得有趣又心疼——如果此时她能够穿着雨衣在外面玩一会儿就好了!)

  ④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我扑到自己的床上,一心想着明天雨点打在雨衣上的事。

  (想象穿着雨衣时雨点打在雨衣上的情形,此时她对雨的期盼更强烈了。)

  小结:这四处心理描写,若分别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蕾蕾当时的心情,可以用:兴奋——失望——担心——期盼。

  预设:在第四单元,学生已经重点学习、交流了心理描写的写法、作用,懂得了心理描写常常会与语言、动作、神态结合起来,从而更生动地展现人物的性格、内心世界。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中,心理描写随处可见,如果学生仔细读一读,会发现这些心理描写也伴随着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文中有些句子虽然没有“想,心想”这些心理描写的提示词,也没有进行内心独白的描写,但通过其他细腻、生动的描写,学生也能体会到女孩子蕾蕾的内心活动,如:①“你没说,爸爸可说过。”这话一出口,我就脸红了。②我不再说话,也不敢再去看妈妈,急忙背过身子盯住碗架,上边的瓶瓶罐罐确实满满当当,看来不会有出去买东西的希望了。教师可引导学生留意类似的句子,去体会蕾蕾的心理活动。

  (3)学生读一读描写环境的句子,交流它们的写法特点以及在文中的作用。

  环境描写:

  ①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还用问,这是起了风。一会儿,几朵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天一下子变了脸色。

  预设:提醒学生注意这一段描写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嘻嘻地笑”“变了脸色”,这些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读来非常生动。“嘻嘻地笑”虽然是用来描写小杨树,其实是暗示着蕾蕾的心情——开心。“天一下子变了脸色”形象地写出了变天时的样子,蕾蕾盼望的雨终于要来了。环境描写常常可以烘托出人物的心情,比如学生在日常的写作中常会用阴天雨天暗示低沉、伤心的心情,而用风和日丽的好天气烘托轻松、愉悦的心情。教师这样稍微点拨一下,学生便能体会出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②我推开窗子,凉爽的空气扑了过来,还带点儿腥味。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

  (这两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了雨后清新、亮丽的风景。因为“我”盼着雨停,而雨果然停了,这里的环境描写烘托出了“我”高兴的心情。)

  (4)请三名同学读一读第5—14自然段中的对话,两人分别扮演妈妈和蕾蕾,另一人读旁白。

  过渡:同学们觉得他们读得怎么样?读出蕾蕾的着急、期盼的小心思了吗?读出妈妈的表面一本正经而心中在笑的情态了吗?有谁觉得可以读得比他们更好?可以举手示意。

  预设:文中的这一大段对话描写非常生动,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我”想方设法要妈妈同意“我”穿上雨衣出去玩耍,而妈妈偏偏不解风情,始终不答应“我”的请求。母女的这场“暗战”,以“我”的失败告终。在学生的家庭生活中,他们肯定也经历过类似的场景。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我”的心情的同时,也可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来谈谈对这段对话描写的体会。

  对话描写:〖〗

  ①“蕾蕾回来得正好,快把头发擦擦,准备听英语讲座!”(可见妈妈平时对蕾蕾要求比较严格。)

  “可是……还差半小时呀。”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不太乐意、有些失望。)

  ②“我今天特别特别不累。妈妈,我给你买酱油去吧,啊?”我央求着。(故作乖巧,想出出门的方法。)

  “你看,酱油我下班带回来了。”妈妈冲我笑了笑,好像猜着了我的心思。(妈妈看穿了“我”的小心思,因此巧妙地回绝了“我”。)

  ③“我什么时候说过要炖肉?”“真的吗?”(妈妈虽然没有直接揭穿“我”的谎言,却用两个有力的问句暗示“我”,她已经看穿了“我”的小心思。所以“我”才会不敢再去看妈妈了。)

  质疑交流:为什么妈妈已经看穿了“我”的小心思,却不给我穿上雨衣到外面去走走的机会呢?吃完了晚饭,其实“我”也可以穿雨衣出去转一转,为什么“我”不出去呢?

  预设:可能有的同学会在课堂上提出这样的疑问。妈妈明明知道“我”很想穿上雨衣出去玩耍,可偏偏就不答应,还很有技巧地拒绝了“我”,似乎有点不通情达理。学生提出此疑问很正常。教师可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惊喜。教师则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解答:第一,文中的蕾蕾六点半要听英语讲座,妈妈肯定不希望她这个时候出去而打乱了学习计划。哪怕还有半个小时,妈妈更希望她能安静地休息一会儿,再去听讲座。第二,妈妈看出蕾蕾是为了穿雨衣出去玩耍而说谎,她可能不会纵容女儿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而学会说谎,所以不会同意她出门。第三,在大人看来,雨衣是实用性的工具,妈妈给女儿买雨衣的初衷就是上学或出门时遇雨而穿的。此时既不是上学,也不需要出门,所以没有必要让她穿上雨衣。第四,为了情节的需要。本文原本是一篇短篇小说,有情节安排上的需要,需要戏剧性的内容。如果此时写妈妈同意让她出门,那么就没有后文了,也就写不出这种“盼”的急切以及最终心愿达成的快乐了。这个质疑很有探究的必要,既可以结合写法来谈,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即生活中学生和家长也会有类似的矛盾。

  2.学习第18—21自然段,体会所“盼”成真的快乐。

  (1)学生自由朗读,画出觉得写得好的词语和句子。

  (2)分组讨论、交流、发言。

  预设:引导学生从字词、句子、修辞等方面去思考。

  生1:我觉得这句话写得特别生动:“我还以为是树上掉下来的,直到我仰着头躲开树,甜丝丝的雨点儿又滴到我嘴唇上时,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我觉得雨不可能是“甜丝丝”的,作者这样写是因为蕾蕾一直盼着下雨,这下她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她可以穿上雨衣上学了,所以才觉得连雨都是甜的。即使一个人高兴到了极点,他的心也不可能从嗓子里蹦出来,这里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蕾蕾激动、兴奋的心情。

  生2:我觉得第18自然段中的“理直气壮”这个词用得特别好,读到这个词时我都笑出来了,仿佛看到了蕾蕾得意的神情。她此时肯定在想:这下妈妈再也没有理由拒绝(我)了,(我)心心念念的雨衣终于可以穿上了。

  生3:我喜欢课文的最后一段。因为蕾蕾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她的心情特别好,所以她觉得好像雨点儿都特别爱往她的雨衣上落。这种感觉非常真实,我有时也会有类似的感觉。

  三、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1.本文写法特点归纳。

  过渡:在学习课文时,我们重点从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对话描写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大家肯定也发现了这三种描写方法都不是单独使用的,常常要结合多种描写方法。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先来总结一下本文的写法特点,然后再来进行几个小练笔的训练吧!

  写作特点归纳:

  (1)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我”的心理、动作、语言等描写刻画了一个纯真可爱的小女孩形象。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通过对天气和环境的描写,烘托出了“我”在下雨前、下雨时不同的心情。

  (3)语言精练、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写出了儿童的纯真、可爱。

  2.小练笔。

  (1)出示小练笔要求。

  小练笔一:不同的心情下,我们看到同一个景物的感觉就会不一样。所以唐代大诗人杜甫才会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慨。请你用一小段文字描写一处自然景物,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即“寓情于景”。

  小练笔二:文中蕾蕾与妈妈“斗智斗勇”的对话读来很有意思,在有趣的对话中还描写了人物的神态、动作和心理。你和爸爸妈妈之间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请你也来写一组对话,注意将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相结合。

  (2)学生朗读所写片段,集体评议。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11

  一、指导思想

  本册教材构建了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中以兴趣为先导,时刻注意培养学生对语文喜欢的态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本学期以此为教学设计的主体理念,在分析教材、学生的基础上制定学期计划。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有47个学生,因为男生人数多,难管理。本班部分学生大部分同学学习基础扎实,但是学习没有自觉性,依赖性较重,所以班级中学习成绩总体不很理想。对于这部分学生有待于今后教学中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其主动地发现、探究。使他们感到学习语文的快乐,进而不断产生学习的动力,并逐渐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教材分析

  1、内容和编排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

  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和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其中,"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二十八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各十四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四篇课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两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两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课外书屋"各安排了两次,"展示台"安排了一次。本册要求会写120个字。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教材后附生字表。为便于复习检测生字和积累词语,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是精读课文里的,由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有的是精读课文里的,有的是略读课文里的,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

  2、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二)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三)加强导学功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口语交际?习作"的编排,加强指导,明确要求

  (五)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六)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养成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和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3、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6、学会理解和运用"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等读写方法。

  7、能够珍视自己的个人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修能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8、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做简单的发言。

  9、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二)教学难点

  1、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2、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

  3、把握每个单元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

  4、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

  5、让学生学写活动总结。

  五、教学措施

  1、教学中努力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注意把握同组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且注意结合教学实际情况,使理论和实践融合为一体。

  2、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学习情况,适当地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杜绝以往简单的"一刀切"的做法。

  3、上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内容,广泛参阅教学资料和最新的教研成果,并与备课组的其他老师共同商讨,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的教案。

  4、授课过程中,依照设计好的教案,灵活多样地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的教学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始终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

  5、课后,注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及时复习好所学的新知识。

  6、认真、及时地批改学生的作业。

  7、平时注重向别的老师学习,积极参加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和教研组的各种教研活动,以此丰富个人的教学经验。

  六、后进生转化和优秀生提高措施

  (一)后进生转化措施

  1、取得任课教师的协助,学生家长的配合(经常上门家访)。

  2、感情投资

  (1)多与后进生交流,了解后进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

  (2)对他们取得的成绩及时表扬,让他们树立起信心。

  (3)对他们所犯错误和缺点及时指出和批评。

  (4)多关注后进生的学习

  3、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后进生的思想波动较大,各方面表现反反复复,这样教师必须经常不间断进行转化。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有一份爱心和耐心后进生一定能迎头赶上。

  (二)优秀生提高措施

  1、加强对优秀生的思想教育。

  优秀生学习成绩好,经常得到学生的赞扬、敬慕,家庭、学校宠爱、呵护,这样易使他们产生优越感,总觉得自己已经是很好了,而忽视了自我提高,自我超越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在本学期加大对优秀生的理想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各方面的工作,加强对优秀生的培养和教育。

  2、要适当评价,正确引导。

  教师对优秀生的评价要有针对性和适当性,对优秀生学习成绩的评价要适当,不能好到极处,也不能不予理睬,要具体公正。对优秀生其他方面的成绩要多注意留心,并指出哪点好,为什么好。教师要有意识地经常和优秀生谈心、沟通,传输一些观念,让他们知道教师赞扬什么推崇什么。如,奉献爱心、关心同学、帮助后进、平等待人、谦虚谨慎、志存高远都是老师推崇和向往的。

  3、培养优秀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优秀生应作为班级体中的普通一员,不能越出界外,要树立班级的集体感和荣誉感,要经常组织他们参加集体完成的项目和活动,感受到集体意识和成功的喜悦,让优秀生与他人一道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让他们在人与人的不断交流与合作中感受伙伴的友谊和真情,感受到个人力量的微薄,使优秀生愿意与同学交往,取长补短。

  七、教学进度

  第1、2周……第一单元

  第3、4周……第二单元

  第5、6、7周……第三单元

  第8、9周……第四单元

  第10、11周……期中复习、考试

  第11、12周……第五单元

  第13、14周……第六单元

  第15、16周……第七单元

  第17、18周……第八单元

  第19、20周……期末复习、考试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胯、拜、厨”等13个生字和“一望无际、祭祀、仿佛”等词语。

  2.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主背诵第1自然段。

  3.学习课文写的四件稀奇事,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了解闰土是一个勇敢机智、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家少年,感受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四件稀奇事,了解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文章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等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

  2.重点感悟四件稀奇事。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同学们,大家了解鲁迅吗?看过哪些鲁迅写的作品和有关与他的故事。(生说……)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与我们年龄相仿的朋友。【课件出示1:课题】(板书课题:少年闰土)课文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

  师介绍鲁迅:【课件出示2】鲁迅(1881~1936) 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7~1935年期间的杂文,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对中国革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代表作有《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

  二、 初读课文,引导质疑

  1.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利用字典,自学生字和新词。抄写出认为最难的生字和新词,说说哪些地方难以理解,哪些需要提醒注意,逐一交流。

  在黑板上重点交流一些不常见的字词(视学生掌握的情况而定):【课件出示3-6:词语图片】祭祀 忙月 秕谷 鹁鸪……

  2.老师引导:请大家根据课题、单元的主要目标和课后的习题,以及对课文的印象,确定自己最想解决的问题。

  (讨论,谁的问题最有价值?)

  学生列举,老师归纳出“主问题”:

  (1)课文写了哪几件稀奇事,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2)课文是怎样写闰土的?

  (3)根据单元目标,找出课文的几句难理解的句子,采用怎样的方法去理解,含义又是什么?

  (4)作者在课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老师导语:鲁迅的文章中有许多我们不常见的字词,文章也比较长,读课文时。请同学们抓住课文叙述的主要事例。

  3.划分课文层次:【课件出示7】

  全文共19个自然段,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记忆中的闰土勇敢机敏。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我”和闰土是主仆,他来“我”家帮忙,所以“我”和他认识了。

  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我”第一次跟闰土见面,他很怕羞,但我们很快就熟识了。

  第四部分(第6~18自然段):写闰土给“我”讲捕鸟,拾贝壳,看瓜,看跳鱼等有趣的生活。

  第五部分(第19自然段):闰土和“我”分别了,友谊也中断了,但“我”很怀念他。

  三、小组合作,自主释疑。

  重点学习关于闰土的四件稀奇事,品读、感悟。

  (1)出示总括的句子。

  出示:【课件8】“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

  (2)教师引导学生确定不理解的地方:稀奇事在课文中是指哪些?闰土的什么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引入第四段的学习。

  师引:快速读课文第四部分,看看讲了几件事?(师板书:雪地捕鸟 瓜地刺猹 海滩拾贝 看跳鱼儿)

  说说“稀奇”的意思,对我们来说,什么样的事是稀奇事?

  (3) 说说你准备怎么学习这几件事?可以用什么方法学?(有感情地朗读,边画边读,角色扮演互相说……)(学生选择学习方法)出示:

  【课件9】雪地上捕鸟 瓜地里刺猹 海滩上拾贝 海边看鱼

  (4)让学生选择以上学习方法学这四件事。用上学习记号,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伙伴进行交流。可以按课文的顺序来学,也可以先挑一件自己最喜欢的事先来学。(选择学习内容)弹性填空:闰土是一个__________的人。

  四、教师引导,集体评议

  ①雪地捕鸟(角色扮演)。

  师:闰土啊,你会捕鸟吗?能不能帮我捕鸟呀?

  生:……

  师:快教教我,怎样捕鸟?

  生:……

  学生评价,评价标准:说清楚,有感情,能吸引人。

  有感情地朗读。

  ②有类似的方法学习“瓜地刺猹”“海滩拾贝”“海边看鱼”。

  教师引导,朗读“瓜地刺猹”时要读得轻一些,读出当时的情境,读其余两件事要有声有色。学生评价。

  ③说说少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用课文中的话来说。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少年闰土。我们也很佩服这位农村少年,他竟然会做那么多事情,有机会看见那么多的事物,让人羡慕。

  作业:1.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选择生字、新词抄写的遍数。

  2.读课文,看看自己有什么新的发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背诵,积累第1自然段。

  2.学生争议,教师调控,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抓关键词语,了解作者的内心的情感。

  3.自主迁移,抓住对闰土的外貌描写,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整体回顾,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四件稀奇事,“我”对哪件事印象最深,为什么?(是瓜地刺猹,因为课文一开始就写,而且写了两处,写得最详细。)

  二、想象情景,自主背诵

  (1)想象当时的情景,有感情地试读第1自然段。(启发引导:月夜下,少年闰土怎样去刺猹?)

  (2)出示有关课文图片的课件,仔细观察,用横线画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插图的?

  (3)自由练读。

  (4)回忆背诵的方法,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一种背诵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里,把第一段背下来。

  (5)指名让背得最快的同学介绍背诵的经验。

  (6)全体尝试背诵。

  过渡语:闰土真是见多识广,那么,“我”和“我”的朋友们的生活环境和经历又是怎样的?请找出有关的句子。

  三、出示句子,引导理解

  1.引导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出示句子:

  【课件10】“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结合引导课堂争议:课文中的“我”与闰土相比,到底谁的知识更多?

  (1)质疑问难。根据句子,你有哪些问题?(他们指谁?“四角天空”说明了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联系上下文,自由独立思考。

  (3)找自己在班级里最喜欢的同学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综合意见。(“他们”指的是作者往常的朋友。“四角天空”说明“我”和那些地主少爷们生活圈子小,知识面狭窄。这些话表达了“我”对闰土的广阔生活天地的向往和对现状的不满。)

  得出结论:

  “我”:书本知识丰富。

  少年闰土:聪明能干 机智勇敢 见多识广 热爱自然(板书)

  四、分析外貌,了解作用

  1.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词句,想一想:外貌与生活环境有什么联系?

  2.教师读:“他正在厨房里,一张圆脸,头戴一顶帽子……”让学生仔细听,把老师漏读的字(紫色、小毡帽、银项圈)用铅笔轻轻画去,(训练学生的听力)对比着读,仔细品味与课文有什么区别。

  3.讨论交流。(紫色说明闰土生活在大海边,身体十分健康;小毡帽说明闰土生活在农村;银项圈说明闰土的父亲十分疼爱他。)

  4.师生小结:人物的外貌、打扮、穿着和生活环境、身份有密切的关系。

  五、两相对比,自主迁移

  过渡:“我”生活在高墙大院里,闰土生活在大海边,生活环境有很大差别。除了这一点,“我”与少年闰土之间还有哪些区别?

  师生讨论、小结:身份不同;穿着、打扮不同;外貌不同……)

  (1)引导迁移。

  作者在课文中为什么没有写“我”的外貌呢?是不是作者鲁迅忘了写呢?请你根据刚才我们讨论的结果和课文中“我”的身份,把“我”的外貌补写完整。

  (2)自由选择学习伙伴,展开讨论。

  (3)补写。

  (4)交流、修改。

  (5)选择学生写的片段介绍:“瞧!那不是地主家的小少爷吗?头戴瓜帽,长得又白又胖,脑后拖着一条长辫子,走起路来大摇大摆的。脖子上挂着一块小巧玲珑的玉佩,一双乌黑的眼睛,似乎提不起一点儿精神……”

  (6)说说为什么样写?有什么好处?

  6.结课,拓展。

  7.选做题:

  (1)“我”与闰土分别之后,会不会再见面呢?三十年后,“我”和闰土又见面了,想象一下,可爱的闰土会变成什么样?

  出示:【课件11】一眼就认出走进来的人,灰黄的皮肤,尖长的脸,又肿又红的眼睛配着一张毫无生气的嘴,他就是闰土。

  ——节选自《故乡》

  想一想健康、活泼、可爱的少年闰土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2)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伙伴,进行研究,寻找当时社会的背景资料,研究少年闰土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课后写一份小结。

  板书设计

  少年闰土

  雪地捕鸟 聪明能干

  海边拾贝 机智勇敢

  看瓜刺猹 见多识广

  看跳鱼儿 热爱自然

  教学反思

  《少年闰土》是一篇十分经典的文章,较难的是学生对当时背景的理解。本文节选自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初读研究环节,教师出示弹性式填空,“( )的少年闰土。” 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在交流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填空内容,以较短的时间在整体上感知了教学内容,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我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真正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

  我认为争辩研读是整堂课的亮点之一,引活动于课堂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而且使学生的参与变得真情投入。他们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人格等在争辩、交流中得以反映,充分展示学生的心灵自由,在争辩中进行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理应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当家作主站起来。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我觉得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不够鲜明,不能更好的突出课文内容。反思之后,我要再设计,尽量做到脉络更清晰,主题鲜明。

  总之,教学中我转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在合作中学习,完全地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没想到的是,学生们热情高涨,不仅对这篇课文充满了热情,而且还生成了许多我所没有预料的精彩。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12篇(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课件)相关文章:

关于最新五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6篇(五年级上册语文22课四季之美笔记)

2022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篇 4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导学案教案2022最新3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篇(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全册文库)

有关六年级上册教学工作计划3篇 六年级上册教学学工作计划

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范文3篇(初中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伴你学答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3篇(七年级上册语文苏教版课本)

语文课文《珍珠鸟》教案3篇 部编版《珍珠鸟》教案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高效备课教案3篇(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三首教案)

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有你真好作文最新5篇(作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有你,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