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精品说课稿3篇 精品教师说课,供大家品鉴。
精品说课稿1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质数与合数》。
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质数与合数》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过程及整合点分析;
教学效果。
一、教学分析
《质数与合数》是本册教材第二单元最后一个知识。 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了解了2、5、3倍数的特征之后学习的又一重要内容,为学习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约分,通分打下基础,在本章教学内容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Internet网上有关质数与合数的相关资源非常丰富也非常有吸引力,这就使本节课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成为可能。 同时,我校是全国现代信息技术实验学校,五年级学生早已具有网上搜索、交流的能力,为此我设计了《质数与合数》的专题网站,将网络中散落的资源进行整合与集中,便于学生查阅。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本课的具体内容、《数学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质数与合数的概念,并能根据概念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过程与学习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探索、观察、比较,经历对自然数的分类和概念揭示,体验数学问题
的研究过程。
3、情感与态度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现代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增进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
质数与合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三、教学过程及整合点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根据本课特点以及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我采用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基于此,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情景设疑, 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景:如果我们把教室里的孩子分一分类,可以怎样分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思维活跃,很快找到了各种不同的分类,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得出: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情况也就不同。这样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得到了良好的营造。这时引入我们要研究的课题“质数与合数”已是水到渠成。
(二):网上交流,自主探究
为了给自然数的分类作好准备,我顺势提出要求:请找出你们学号的因数,并发到论坛上。这样利用论坛使每个单一的信息迅速汇集到一起, 大大增加了信息量,便于学生从丰富的信息中观察因数个数的特点。这样设计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效率,而且通过多媒体教室的转播,学生的演示,更有利于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能利用论坛相互了解自己的不同发现,感受思维的多样性,使课堂上的探究真正落到实处。
接下来,根据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和发现,教师提出:你认为自然数按照约数个数的多少可以分成几类?学生立即在网上进行投票,教师通过网络能收到及时准确的信息反馈,了解每个同学的不同意见。最大限度的尊重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教师马上提出:“那数学家按照这个标准是怎样分类的呢?”学生通过看书自学,迅速知道了自然数的另一种分类,理解了质数与合数的概念。学生立即运用概念对自己与他人的学号进行判断。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轻松愉快的掌握了质数与合数的概念,不仅突出了本课的重点,而且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升。
此时,我没有让学生直接学习“筛法”,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处理,教材的编排比较抽象、枯燥,学生不易理解,也要花费大量的学习时间,不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我把“筛法”在网站上动态的展示出来。声音、文字、图象的感官刺激,化抽象为具体,正符合学生的心理。使学习化被动为主动,学生能轻松的理解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激活思维,真正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利用网站有效的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三):网上练习,分层巩固
专题网站设计了“学习天地” ;“考考你” ;“智力快车”等练习,按照教学要求和进度安排不同层次的学习和训练。在学习和交互练习中,人机交互可以是有快有慢的、有难有易的。学生可以得到网络及时评价,因而既可充分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又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学生因需要而学习,达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最后全课总结。这对于帮助学生理清脉络,巩固知识,加深记忆,活跃思维、发展兴趣都具有重要作用。
四、教学效果
总之,本课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增加了信息量,扩大了学习活动的自由空间,落实了因材施教,不仅高效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而且同学们的信息素养的到了培养。他们不但掌握了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还能用多种方法进行判断。网络环境给数学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精品说课稿2
三年级上册研究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间隔排列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几乎每个学生都曾经接触过,但一般不会关注和研究它。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是最简单的间隔排列,其中的要素不多,规律比较明显,适合三年级学生探索。
(一)本课的第一层次我主要引导学生观察有趣的现象,通过“看”“数”“比”“圈”等活动,由表及里逐步体验现象里的规律,并总结规律。为此,我安排了以下一些活动。
1. “看”:观察现象,了解其中的物体是怎样排列的。
首先由学生熟悉的小棒和圆片导入,由“猜图”引出后面的排列,并指出像这样的排列就是一一间隔排列,引出今天的课题。接着出示生活中的一些间隔排列,让学生说一说图中哪些物体之间是一一间隔排列。这样就更多了解到间隔排列的普遍性。
然后呈现兔子庄园的画面:许多兔子排成一行跳舞,每两只兔子之间有一个蘑菇;一根绳上,每两个夹子之间晾一块手帕;场地前面,每两根木桩之间有一块篱笆。
观察现象,怎样看,看什么,都很重要。所以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图中哪些物体的排列是一一间隔排列?每组物体在位置排列上有什么特点?从而来认识“两端物体”相同。
2. 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比较每组两种物体的个数,初步发现它们的共同点。
从数学角度观察现象,要关注现象里的数学内容。“数”能得出物体的数量,“比”能找到相同与不同。教材让学生在表格里填写各种物体的个数,这是从现象中收集数学信息。还要比较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得出兔子比蘑菇多1个,夹子比手帕多1个,木桩比篱笆多1个,发现同组的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
3. 把同组的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地圈出来,体验“相差1个”是合理的。
同组的两种物体为什么都相差1个?数量相差1是不是规律?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些思考使学生进入探索规律的状态。于是,我抛砖引玉,把1只兔子和1个蘑菇看成一组,圈在一个圈里。让学生仿照样子圈一圈,圈的结果是多余1只兔子,表明兔子与蘑菇像图画里那样排列,兔子应该比蘑菇多1个。按照圈兔子与蘑菇那样,把夹子和手帕、木桩和篱笆同理圈一圈,能够发现多余1个夹子或1根木桩,并且体会同组两种物体个数相差1的必然性与合理性。接着我还设计了一个再次验证规律的操作题:让学生自选两种图形,画一组两端相同的间隔排列,并一一对应圈一圈,看看是否符合规律。这样既能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又能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
4. 放大情境,增加物体数量,体会“相差1个”是稳定的。
如果更多的兔子和蘑菇像这样排列,还会相差1个吗?如果更多的夹子和手帕像这样排列,还会相差1个吗?于是我设计了“考考你”的环节,提出问题1:“16只兔子站成一行,每两只兔子中间有一个蘑菇,一共有多少个蘑菇?”由于兔子和蘑菇仍然是一一间隔排列,所以回答这个问题,则可以利用规律或者一一对应的思想来解决。另外问题2:“把16块手帕像上面那样夹在绳上,一共需要多少个夹子?”回答这个问题也可以仿照上面来说。然后把两种问题比较一下,为什么两小题的条件都是16,但结果却不一样呢?这样的设计情境里的物体增加了,排列规律没有改变,学生对两种物体数量相差1的规律有了更丰富的体会。
(二)本课的第二层次,学生接着探索两端物体不同的间隔排列规律。
1. 通过呈现规律的变式进一步丰富认识。
我直观出示一组间隔排列,让学生观察与之前的不同点。那这里面又藏着什么样的规律呢?再通过圈一圈的办法发现正好能一一对应,就很直观地能发现两端不同,两种物体数量相等。
(三)第三层次,在游戏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规律的应用。
接下来的男生女生来排队的游戏,则是对规律的理解和运用了。利用三男三女来根据指令排队,生生互动。第一个指令能很容易完成,但第二个指令学生就能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这里的解决办法不限制学生,可以多样。
游戏继续:出示4个男生图,让学生利用先前准备好的学具先合作摆一摆,并找出最少需要几个女生就可以和男生一一间隔排列拍成一排?最多呢?除了这两种方法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这一系列的活动则让学生更全面地体会、更完整地认识了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
(四)第四层次 回顾探索规律的活动过程,交流体会、享受喜悦、保持兴趣、积累经验
回顾探索规律的过程,可以组织学生想想研究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有什么特点,开展了哪些活动,采用了哪些方法,经历了哪些活动,发现了什么规律,怎样表示这个规律……要让学生体会自己是成功者,因为间隔排列的规律不是教科书或老师告诉的,是他们自己发现的。要让学生体会探索规律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平时经常使用的数一数、比一比、画一画等方法,都可以应用于探索规律,使探索规律促进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善。要让学生体会探索规律需要科学的态度,既要大胆猜想,又要及时验证;体会探索规律、发现规律的乐趣,虽然过程有些艰苦,但成功的快乐暖心田……
(五)拓展延伸
要离开兔子庄园了,老师出示红花蓝花一一间隔排列围城的花环送给兔子,这个间隔排列中又有着怎样的规律呢?让学生从排成一排的间隔排列中转而提升到围成一圈的间隔排列中去,并引导学生将封闭的间隔排列转化成两端不同的间隔排列的规律是一样的。最后让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升华,希望孩子们能做个有心人,处处留心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并发现规律。
精品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书信,革命家罗莎卢森堡以女性特有的多情善感的气质,用浓郁的抒情笔调,将平凡的生活赋予诗意,以普通的敏感流露出对生命的无限珍惜。
二:教学设想
1:本文学习重点在于从独特角度描写狱中生活,感受狱中生活,书写对生命的珍爱。因而,抓住文中景物描写,进而探究作者内心世界显得尤为重要。
2:字词主要通过预习课下解决,培养学生动手积累字词的能力。
课堂上着重抓住景物描写,体味其独特的角度,品味其生动的语言。
三:学习目标
1:结合时代背景,了解罗莎卢森堡的知识,学习她热爱生活,充满爱心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精神品质。
2:学会通过分析语言,把握文中意象,题为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的方法。
3:反复诵读,感悟平静语言下的深厚感情。
四:教学方法和研读过程
1:充分朗读,反复品味语言,体味其中感情。
2:利用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与探究,力求高效解读文本,深层挖掘感情。
3:课堂引导力求到位,便于学生发散思维,促生多种课堂生成。
4: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五:难点
1:作者何以把狱中生活写得如此美丽。
2:探究作者何以有如此高之精神境界。
3:如何用高尚情操感悟生活,珍爱生命。
六:教学过程与方法
1:课堂导入
为激发学生学习探究乐趣,抓住狱中生活及书信的特殊作用导入新课。
2:解读文本
抓住学生好奇心理,找出“不合常理”的写景叙事,探究其原因,体味作者的高尚感情。处理这一环节重在把握关键词语:“幸福”、“愉快”、“神奇”、“美”,而“焦急”、“凄凉”、“晦暗”、“阴森森”则与之形成鲜明对照,进而体味自信压到失望,光明淹没黑暗的含义。
为达到此目的,用提问题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避免问题简单化、肤浅化,利用学生的互问互答,追求高效务实的课堂。
3:拓展延伸
利用比较方法提出问题,比较探究。
问题:伏契克何以在严刑拷打中想到美好自由的生活?
邹韬奋何以在出狱演讲中提及“个人尽可杀即杀,打即打,心中满不在乎”?
牛虻从容面对刽子手的枪口,坦然自若?
他们有坚定之信仰,不屈之意志,生与死都显得如此美丽!悲哉!壮哉!
同时让大家联系现实生活,从单调中找到快乐,从枯燥中探求快乐。为便于大家发言,我用如下模式:“从《狱中书简》中我懂得了生活中的xxx也如此美丽”。联系实际,畅所欲言!
精品说课稿3篇 精品教师说课相关文章:
★ 《分数的基本性质》说课稿12篇(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