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范文9篇

时间:2023-09-28 16:03:00 说课稿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说课稿范文9篇,以供参考。

说课稿范文9篇

说课稿范文1

  一、说教材

  1、课文内容:

  本课是一篇融文学性、知识性、科学性、哲理性于一体的科普文。文章的开始部分通过日出与日落的对比手法,描绘了日落的壮丽与神秘色彩,接着笔锋一转从多个角度介绍了奇异景象都是由幻觉造成的。从而阐明了大千世界有很多奥妙,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这样一个道理。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本课的特点,努力促使学生达到这样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组内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形成注重观察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及本文的特点预设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全文,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引导同学们体会本文所蕴含的科学道理

  4、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

  据新《新课标》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

  三、说学法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学的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方法,提高能力。为此,我将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阅读学习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而获得文中的信息,从而理解课文的内容。

  2、质疑释疑法:师生通过共同质疑释疑,探讨和解决问题。

  3、问题讨论法:多角度,多思路,寻求多答案,培养发散思维。

  四、教学过程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体会本文所蕴含的科学道理,依据课文内容自身的特点,整合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现设计了听-疑-绘-悟-越-实这六个环节。

  1、铺垫,创设情境激兴趣。

  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盏渴求知识的灯,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去点燃它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先鼓励学生说:“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热爱大自然。那么你能不能用你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你所欣赏的落日景观是怎样的呢?”可以通过课件播放轻音乐,欣赏几幅带有落日的图片。经过老师这么一点拨,学生的表现欲就被调动起来了,个个跃跃欲试,表达的欲望也就十分强烈了。

  2、感知,质疑解惑晓内容。

  有了那么多的想象之后,学生在好胜心和求知欲下,学习变得相当主动,产生了赶紧学的欲望,这样感知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听,细心倾听,行人更在春山外。

  此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一边播放配有声乐(《落日之幻觉》)的范读,一边让学生看课文。学生眼看课文、耳听范读,就会初步的知晓课文大意了

  疑,用心质疑,学者须疑方有成。

  在听的过程中,请学生把不易懂的字词句划下来。听完以后,请同学相互交流。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天马行空,任意驰骋,也可能为一个问题而吵得面红耳赤。

  此时老师要做的是巧妙的设疑、正确的引导,比如可以提问:落日的幻觉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文章第三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等等。古人尝云:学贵有疑。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有许多个性化的问题,对课文内容的反应也是多元化的。老师在这个环节中,应当鼓励学生发问,培养质疑精神,促进自主学习。

  3、抒写,理解内容绘美图。

  整篇文章虽然没有太多的科学术语,但是相对于科学性较强的后半部分,有些同学可能理解有些难度,这时候就需要引导大家有重点的去阅读理解,然后把它描绘出来。

  绘,移心描绘,落日有情此处着。

  在阅读与理解的基础上,老师就引导合作小组的同学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集思广益,用彩笔描绘出美丽的科学现象,然后每一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去画,然后给大家解说落日幻觉形成的原因。这样就让每位同学对课文的理解落到了实处,同时也获取了一定的科学知识。

  4、欣赏,集思广益谈感悟。

  通过几位同学的描述,此时学生一定有很多的话要说,急着倾吐自己内心的感受了。

  悟,潜心感悟,谈笑胸中换星斗。

  请同学们谈谈,经过刚才一番描绘,你此刻最想说的是什么?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开了。有的说大自然是神奇的;有的说大千世界有很多的奥妙;还有的说要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将来去探索更多的奥妙世界。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想像,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本是创造,老师又怎能轻易的否定呢?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一直处于激活的状态,课堂气氛涌动着创造的生命力。

  5、探究,迁移情境能升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强烈。

  越,齐心超越,腹中诗书气自华。

  这时,我就对学生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同学对这篇文章的见解都很独到,那么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作者难道仅仅是为了揭示落日的幻觉这种现象吗?”

  这两个问题一问,同学们愣住了,不知道怎样回答,个个都会到书本上云找答案。这时我就说了:“课文内容我们都已经学习过了,熟悉了。而我们的答案都是写在书本上的吗?”让学生全上课本,让大家静静的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你感觉还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经过这样一引导,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走出课本谈生活:比如艺术家美好的幻觉创造出不朽的作品;网络虚拟的幻觉将使人们隐藏在那盛大繁华的城堡里,而远离现实生活,只要一断开连接,城堡瞬间就会崩塌。这时我又会突然间发问:同学们感觉到没有这篇文章的结尾给你什么感觉呢?同学们肯定会发现:这篇文章的结尾好像没有写完。文章写了科学,然后可以再写写生活,把对生活的感悟作为文章的结尾会更好些。学生的话匣子也一下子打开了,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如果前面的环节是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那么此时就是走出文本,进行阅读反思,进一步辩明文本的'价值取向、文化品位和艺术特色。

  6、运用,挖掘资源重实践。

  语言课程标准中指出:语言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启迪学生把书本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实,受惊实践,绝知此事要躬行。

  请同学们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存在什么样的科学现象呢?你是怎样去观察的?对你有什么启示呢?课外时间,让学生去观察大自然,也仿照此课文,写下一篇科学性很强的文章。把这些问题带给学生,与学生们的生活相联系在一起,学生从中体验到语言真有用,学好语言大有作为,同时体会到语言的博大精深。

  五、教学说明:

  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力求集朗读、评价于一体,熔理解、感悟、欣赏于一炉,在整个流程中凸现三个统一:

  1。 学生主体与老师主导的统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说话的权利交给学生,老师只是学习的促进者,引导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不迷失方向,合理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设计的核心。

  2。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确认语言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在课程内容上,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在学习方式上构建开放、盥洗的人文气息,在课堂教学上实现师生心灵相通,体现课堂的人文关怀。

  3。 个体讨论与集体讲授的统一。

  本着便捷恰恰高效的原则,讨论与讲授相结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共同学习的乐趣。

  总结:总的来说一句话:学生发展举为先,诱疑导思拧成线,个性发言智慧显,活跃气氛课堂现。

说课稿范文2

  一,说教材

  1, 教材内容简介

  《燕子》是现代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的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佳作,长期以来就是小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文质兼美,这篇散文描绘了春天里燕子活泼机灵的外形体态,特别是在春光飞掠和憩息的画面,着力写出了它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充分表现了小燕子的可爱.全文按照主要意思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燕子的外形特点;第二部分写燕子为春光增添生机;第三部分写燕子飞掠和憩息的特点 .我设计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及方法.

  2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设计

  根据教学大纲对本册的要求,即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或理解词语的意思;抓住重点观察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陶冶爱美情趣,拟定本课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⑴,找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燕子的,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

  ⑵,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

  ⑶,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摘抄积累句子.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还要求教师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根据课标精神,我的整个教学设计立足点在于:教学中,一方面要灵活地利用教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启迪联想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师的灌输,用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燕子》篇幅短小,描写生动,文笔优美,很适合学生朗读品味,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因此,本课教法以朗读教学为主,新课标倡导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包括引导,点拨,范读以及必要的讲解,归纳和小结.

  三,说学法

  课堂是学生活动的舞台,我们学校提出的教学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所以课堂上应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预习质疑可以采取自学方式,因为每个学生的个体素质是存在差异的,自学阶段,学生容易有自己的独特体验,交流探讨则是互学阶段,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己之短,通过小组讨论或单独发言,达到解疑的目的.课堂积累可以算是共学阶段,在全体学生的诵读中感受知识的魅力,体会习得的快乐.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出示课题,激发兴趣

  谈话引入课题.这样导入,让学生对本文的主角 燕子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为我们更好的学习它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初读,整体感知

  首先自由通读课文,因为通读课文能为识字教学创设语言环境,为感情朗读打基础,为理解语言作铺垫.学生通读时,教师提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同时巡回指导,然后检查学生的生字词认知情况.

  第三环节:

  学习课文,知道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燕子的,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五,说板书设计

  随机抓住学生汇报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进行板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好的把握文章的重点,起到引领的作用.

说课稿范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教科书七年级下册,根据第六单元“银屏之声”为教学内容。本单元赏析的音乐作品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改编的电视剧主题歌曲——《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动画片《猫和老鼠》片断、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音乐《送别》。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A、四大古典名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尤其是将其拍摄成电视剧后,其主题旋律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广大群众非常喜爱的电视歌曲。主题歌曲很好的突出作品的主题,起到了歌颂主题思想,帮助观众明确理解作品思想内涵的作用,《猫和老鼠》更是很多学生都非常喜欢的动画片。

  B、与其它类型的音乐相比,影视音乐与影视剧情密切联系,易于理解,传播途径也比其他仅通过现场演出或录音的音乐更为顺畅。把“银屏之声”纳入初一学生的音乐教材,使学生能够结合所熟悉的电视剧,从中体会到影视音乐的作用,并感受音乐的魅力,更进一步培养和激发学生理解和热爱祖国的民族文化艺术和民族自豪感。

  3、教学目标:

  a、认知目标:了解什么是主题音乐,主题音乐的作用。知道四大名著及电视剧主题音乐的相关常识知识。

  b、能力目标:能够对《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乐曲风格、演唱方式等做对比分析,从而总结出影视主题音乐的作用。

  c、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与视觉影象相结合所产生的美感和魅力。进一步培养和激发学生理解和热爱祖国的`民族文化艺术和民族自豪感。

  4、教学重点

  重点:主题音乐的功能及对主题歌曲内涵的理解。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着重欣赏四首中国作品,采用听、看、议、创、唱等多种方式,结合音乐的各种要素,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融入音乐里,在课堂中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强调和突出“学生角色”的作用,使其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自主地感受体验这些银屏之歌。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1、对比欣赏法:

  对于四首名著的主题歌曲风格之间的区别以及主题歌曲与剧情的关联,我运用对比方式将四首歌曲的作品风格、主人公性格、主题歌曲风格、演唱方式作对比,让学生理解主题音乐的作用。

  2、体验法:

  在教学中我还创设情景,让学生欣赏动画片《猫和老鼠》片断,并为画面设计音乐的风格、速度和力度等。

  四、教学程序

  1、导入

  ⑴、课前播放学生熟悉和喜爱的影视音乐《大长今》,

  问题:电影名称、歌曲名,歌曲的情绪? 师小结,并出示课题《银屏之歌》

  2、听赏。

  (1)、学生介绍我国四大古典名著,并分别讲出这四部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歌曲。

  (2)、课件出示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欣赏这四首歌曲。

  (3)、播放四首主题歌曲,鼓励学生能轻声哼唱,体会每首歌曲的情绪及音乐风格。

  3、讨论。

  (1)、每组学生各选择一首歌曲,分别进行分析讨论。要求从四首歌曲的作品风格、主人公性格、主题歌曲风格、演唱方式,及与各自的影视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入手,分析歌曲。讨论时记录,以便各组交流。

  (2)、各组代表发言,其他组员补充。 师:小结。

  (3)、问:如果把《枉凝眉》和《好汉歌》的曲调对换,会有怎样的效果?这样合适吗?为什么?

  (4)、师:大多数的影视主题音乐都是展现本剧主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生动形象地塑造出剧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和个性,同时它也能让观众在欣赏歌曲的同时联想到剧情的内容。

  4、活动。

  (1)、学生谈谈自己所熟悉的一些影视歌曲,并能哼唱或讲出喜欢的理由。

  (2)、欣赏《猫和老鼠》中的一个片断,学生对其进行音乐风格、旋律、速度、力度等方面的编创,并作现场配音的尝试。

  (3)、师:小结,对有突出表现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播放原声音乐,进一步感受主题音乐与剧中人物形象之间的紧密联系。

  5、演唱。

  1、演唱电影《城南旧事》中的主题歌《送别》,能用优美的声音进行演唱。

  2、谈谈该歌曲的风格特点。

  6、师生小结。

  影视作品中的音乐,不仅包括主题曲,还有插曲、情节音乐、背景音乐、过渡音乐等。同学们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你就会拥有许多优秀的音乐,你的生活也会变得非常丰富和美好。

  7、 结束曲《送别》

  五、自评

  1、教学内容均为学生喜爱的音乐作品。

  2、教师的讲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角色的转换。

  3、运用综合艺术手段,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感受、模仿、探究,体现“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

说课稿范文4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出塞》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这首诗属于汉朝乐府诗题,是一首感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经典之作。诗人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国家安宁的忧国忧民之情,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王昌龄著有《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2、说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根据教学大纲对六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的现状,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3、说重点难点:

  古诗教学的主旨是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品味语言的韵律美,在吟诵想象中感悟诗歌的意境美。教诗的最好方法便是诵读、想象、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读诗、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

  这首诗虽篇幅短小,但意境深远,第一、二句的时间,空间跨度极大,而且采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秦时明月汉时关”应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边关” ,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理解这一点有一定难度,因此我把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难点。

  4、说教学方法:

  (1)想象法:美好的意境,总给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古诗教学也是这样,古诗教学最忌一句一句地翻译诗意,因此,理解诗意的最好方法便是激发学生的想象。本节课,我一共安排了五次想象,帮助学生更本质、更内源、更切身地感知诗歌的意境。

  (2)以诗解诗法:为了使课堂更充实,提高40分钟课堂效率,我以《出塞》为例。这为生打开了边塞诗的大门,借其它边塞诗的名句丰富了学生的语感,知识与情感,并为理解本诗做了很好的铺垫与引申。这种借鉴对比也是一种理解诗意的捷径。

  5、教具使用:

  一堂精彩、成功的语文课也离不开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我选择了精美的古诗配画,再配以如泣如诉的'琵琶曲,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联想。在有着诗情、画意、音韵的课堂中,学生的心智受到了启迪,情感受到了熏陶。

  二、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想象解题,营造意境。

  新课标明确指出,古诗教学要求学生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出塞”这个题目本身就含有丰富的意象,课一开始,我便在学生理解“塞”的意思之后,引导学生用一个词,一句话,一句古诗描述自己想象的画面,从而感知边塞环境恶劣,战事的频繁。

  第二环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古诗讲究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作为小学教材中的必读课文,更以其优美的节律与独特的意境著称,是小学生阅读、赏析的典范。因此,我教这首诗的第一步骤,便是引领学生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教给学生简单的平仄规律,在老师的范读、老师做手势学生读、学生读、这样有层次的读中,指导学生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先声夺人。

  第三环节:读中想象,读出情感。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古诗教学已由一字一句地教诗意转变为通过看注释,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读,大体把握诗意。古诗教学最忌一句一句地讲解诗意,可不讲诗意,怎样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与情感?在解与不解之间,我找到了一个更好的途径——想象。

  在本节课,我一共安排了不同类型的五次想象:读诗后谈脑海中的印象是一种再造想象;紧扣“人未还”谈想到的情景是一种联想想象;听音乐写亲人的话是一种创造想象。此外,在结尾的拓展读诗中,我还引导学生读古诗谈听到的声音,这是一种声音想象,引导学生站在战士的角度揣度他们的心理活动,那便是一种角色想象了。这里的种种想象,既是对诗的整体性和生命性的一种小心翼翼的呵护,又是对诗的一种具有个性化的深入解读。

  第四环节:拓展读诗,读懂诗人

  一首古诗便是作者生命中的一面镜子,透过诗,我们是可以,也应该去了解诗人丰富的生命体验与情想世界的。如果还有他的其他作品作以比较,补充,便会对诗人有更全面的认识。因此,我选择了王昌龄的《出塞》(二)作为这堂课的补充与延伸。通过对诗歌场景的想象,对我们情感世界的想象,折射出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感。这样既与教学内容形成互补,又紧扣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可谓一举两得。

  第五环节:回到现实,激励阅读

  课的结尾,请学生思考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将课延伸到现实中,延展到课外,体现了语文课的开放性,现实性。最后,为学生准备了边塞诗的资料,为课外阅读提供了范本,把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落到实处。

  三、说板书设计:

  出塞 明月 关 人未还

  同情征人,渴望和平,热爱祖国

  这样的板书既体现了诗在时间,空间上的广度,又体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为学生理解诗歌意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说课稿范文5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小学美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册第六课的《吊饰》。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情分析和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分析

  本课是设计应用领域的一课内容,在二年级下学期安排这样的内容,是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的,旨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和热爱生活的情感,让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充分地展现自己的才能,培养创新精神。

  为了让学生通过本课教学了解吊饰在生活中的应用,在制作吊饰过程中体验生活的快乐,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道吊饰与生活的关系,了解吊饰的结构和制作方法。

  2、学习吊饰的装饰方法,能利用纸材制作美观的吊饰

  3、通过引导学生制作吊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

  二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绘画知识和动手制作能力,现在的他们是最富有创新能力的时期,他们敢于异想天开,敢于说做就做,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特点,我确定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观察、记忆生活中吊饰的种类,了解吊饰的结构。

  难点:掌握制作方法,设计出造型新颖美观的吊饰。

  二、说教学方法

  美术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如何培养呢?教师教学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这节课重在寻找生活中的美,挖掘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范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以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通过范例的欣赏,感受美的过程,去发现美、创造美。

  三、说学情分析

  由于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的心灵还没有被外界因素所束缚,在本课教学中,我没有依照常规由老师去讲解吊饰的结构和制作过程,而是把问题留给学生,由学生来解答制作步骤,把主动权交到学生手里,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本课中。

  四、说教学程序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前我在黑板上挂出各种吊饰布置黑板,组织学生观察吊饰作品,并提出问题: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它们,我们为什么要挂吊饰?进而理解揭示吊饰——就是用来装饰环境并能悬挂的饰物。

  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制作一个吊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吊饰的制作。

  (板书课题)

  这样的情境教学导入新课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吊饰在生活中的应用及与生活的关系。

  2、分步讲授新课

  首先讲解吊饰结构时,我出示一个范作,学生观察并说出吊饰结构,学生通过范作能直观了解吊饰由三部分组成:主体部分、装饰部分、悬挂部分。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了解吊饰基本结构,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吊饰制作方法奠定基础,突破了教学重点。

  接着讲解吊饰制作步骤,我将学生分成六个组,学生讨论并总结吊饰步骤。我最后做以总结并利用课件分步演示一遍制作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直观演示,引导学生进一步直观的了解吊饰的制作过程,增强学生的`自信。

  然后欣赏课件中吊饰图片,学生边看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赏析学生作业目的是开阔学生创作的思路,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启发理解不同材料的特点,并学习合理利用材料的方法,创新思维,从而循序渐进地解决了教学难点,

  3、学生作业与展评

  布置作业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进行构思,然后分工创作一个造型新颖美观的吊饰。

  在学生作业时,我重点对以下方面进行指导:A、利用不同方法制作吊饰

  B、合理利用材料

  C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我设计以合作学习的形式来完成作业的方式,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个体和集体力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作业展评时,我要求学生设计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自己的作业,如可以将吊饰装饰在黑板上,书包上,衣服上,等,并说出这样装饰的理由,最后,课堂小结中针对学生作业情况做出评比,优胜团队将得到蝴蝶卡的奖励,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这样的作业展评方式目的是, 让学生不仅能够学会如何评价一件好的作品,更能体会到集体合作的力量大,能够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课后延伸里我利用课件出示利用废旧材料如饮料瓶、铁丝等制作的环保吊饰,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去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兴趣。

  本节课中,我的板书中实现了字与画融于一体,将吊饰的结构与板书相配合,将范图与吊饰步骤相对应,做到了和谐一致。以上是我对本课的设计理念,还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提宝贵意见。

说课稿范文6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学生在已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之后的继续学习,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除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及小数除法打下重要基础。本节课教学的例3是在前面学习例1和例2,掌握了除数是整十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之后的知识延伸,要求学生掌握除数接近整十数的两位数除法的试商、调商过程,为后面学习例4例5例6打下基础。

  二、学生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已经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通过前面例1例2的学习,对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也有了一定的接触,学生能利用这些知识进行正迁移,但他们对于试商这一概念的理解仍还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参照《课标》,根据对教材及学生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正确地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在合作学习、自主探索中,促进学生学习数学并应用数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明白数学xx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教学重点: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用四舍五入法进行试商

  教学难点: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调商的过程。

  四、教法和学法分析:

  为了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力图教学观念的转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课堂给学生。学生在老师的不断引领下,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自己想办法解决,并能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完成;让学生亲自体会学知识的过程。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总体思路是:情景导入,引出新课——自主探究,学习新知——概括总结,形成技能——练习巩固,拓展增高——教学小结,结束课堂。

  (一)复习导入,引出新课

  1、()里最大能填几?(板书:()里最大能填几?并写一两个不等式)

  20×()<85 60×( )<206 40×( )<316

  90×( )<643 70×( )<165 30×( )<282

  设计意图:为试商打下基础

  2、昨天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对于这样的题,你会做吗?133÷20=(请生到黑板上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节课所学《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正迁移主动、自主地学习新知识。

  (二)主动探究,学习新知。

  1、出示情景图,你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中精选出下面两个问题:

  (1)王老师有84元钱,买《作文选》21元/本,能买多少本?

  (2)王老师带了196元钱,买磁带39元/盒,又能买多少盒?还剩多少元?

  接下来,引导学生列出84÷21和196÷39两个算式,问学生会计算吗?想学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板书:84÷21= 196÷39=)

  2、教学84÷21:

  (1)我让学生观察84÷21与133÷20,除数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利用四舍五入法将除数看成近似数20。(板书:————除数看成整十数20(四舍))

  (2)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观察被除数与除数的特征,你认为应该商几?动手算一算,你的商合适吗?如果商大了怎么办?小了呢?(3)引导全班学生一起完成计算。

  3、教学196÷39

  (1)让学生应用前面计算84÷21的方法,带着三个问题试一试能否自己独立完成:

  A、除数39应看成哪个整十数来试商?

  B、你觉得应该商几?

  C、你的商合适吗?如果商大了怎么办?小了呢?

  (2)根据学生独立完成的情况再次带着前面这三个问题分组讨论,小组内解决自己独立完成时遇到的不能解决的问题,并试着说一说除数接近整十数的两位数除法一般的计算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将新自参与到小组讨论中,进行分组指导。

  (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完成计算:

  A、将除数39看成40来试商;(板书:———除数看成整十数40(五入))

  B、把除数看成整十数来试商,如果商大了,就改小一个数再试商,如果商小了就改大一个数再试商,直到商合适为止。这里需要各小组相互补充和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的适时引导来形成这样一个结论。

  (三)概括总结,形成技能

  根据前面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结果,在这一环节,我将及时概括总结,得出结论: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需要应用四舍五入法取把接近整十数的除数看成一个整十数来试商,如果商大了,就改小一个数再试商,如果商小了就改大一个数再试商,直到商合适为止。(板书:除数→整十数试商大→改小小→改大)

  通过总结,形成结论,有利于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同时引导学生完成教材中练习部分,让学生进一步形成计算技能。

  (四)练习巩固,拓展提高:

  力求练习的多样性,全面性。我主要出示了一下几种题型:

  1、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直接说出下面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应该看成几进行试商?

  64÷22 350÷58 444÷79 249÷31

  这是进行基础性的训练,让学生再次体验此计算方法,保证绝大部分学生吃得了。

  2、算一算。

  69÷23=185÷38=

  这是今天的主题,着重训练。

  3、生活智多星

  (1)一共有200棵树苗,每行种28棵,一共可以种几行?还剩几棵?

  (2)学校一共展示了336件昆虫标本,每块展板放49件,可以放满几块展板?

  4、智力挑战题

  279÷3□=□商最大是(),商最小是()

  3.4;两题是练习提高,保证优生吃得饱。

  (五)教学小结,结束课堂:

  这一环节,我将提问: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本领呢?通过师生之间的亲密交谈,再次引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在轻松愉悦中结束课堂。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我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法去组织教学过程,使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轻松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极大地优化课堂教学,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数学课堂。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稿范文7

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我今天要说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公转。我认为说课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环节进行。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做以下的分析:

  地球的运动包括两方面内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公转是地球自转的延伸,也为以后深入学习地球的运动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围绕“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这一主线而展开,图文并茂,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技能目标:掌握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和特点,知道四季的形成和五带划分是由于地球公转而产生的,了解地球上的五带的划分的依据。

  二是过程方法目标:通过教学能使学生能够通过读图说出四季的划分的依据和五个热量带的名称范围。

  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通过学习使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初步树立正确的科学宇宙观。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四季形成和五带划分。

  本节教材难点内容是四季形成和五带划分原因,我确定这个难点的依据一是四季形成和五带划分与地轴倾斜和地球位置有关,十分抽象,本身就是很复杂的问题。二是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差,对此不容易理解。

  重点和难点已经确定,怎样处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本节课详讲的内容是四季形成和五带的划分。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和结合多媒体动画演示法。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二是根据“二期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动画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像、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问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围绕“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三大问题情景,两次合作讨论而完成。

  本节课在导入过程中,首先复习地球的自转的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那地球公转是什么样的情况呢?这节课我们也从这四个方面来学习。我采用这种导入法的依据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在教材结构上有相似之处,复习地球自转既巩固上一节课的内容,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本节内容。

  本节教材第一部分内容是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我将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通过观察动画,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地球的公转?地球绕着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2)、地球公转的方向是如何的?(西向东绕太阳转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相同)地球自转和公转同样自西向东运转,有哪些不同呢?(自转——以地轴为中心,公转——以太阳为中心,自转、公转同时进行。)

  (3)、地球是正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围绕太阳转的?

  (4)、什么是地球的公转周期呢?地球的公转周期是多少呢?这个问题让学生看课本回答。这样处理条理清晰,知识点明确,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地理现象获取信息的能力。

  地球运动是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两者同时进行,自转运动产生了昼夜交替,那公转运动产生了什么地理意义呢?引出地球公转的意义,首先是四季的形成,学习四季的形成要先知道南北回归线,这个问题我让学生观察动画以问题的形式解决。

  通过观察动画,引导学生找出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上移动的范围。进而得出结论:一年中,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北纬23.5度和南纬23.5度之间来回移动,南北纬23.5度称为南北回归线。引出南北回归线的概念,为学习四季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季的形成这一部分内容,我采用结合图片,讲解春季的形成,然后启发引导学生总结夏季、秋季和冬季的形成,使学生不但学会还要会学。

  3月21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昼夜长度相等,这一天称为春分日,春分日前后的3、4、5三个月是北半球的春季,春季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适中,气温温和。

  那什么时候是夏至日呢?夏季包括哪几个月呢?光热状况如何呢?让学生看课本并结合现实生活回答。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这个难点解决后,我设计了一个表格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总结,以强化学生的记忆效果。

  接下来是五带的划分。五带的分界线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南北回归线这个知识点学生已经知道,要想学习五带还要先让让学生知道南北极圈。这个问题我先让学生看图,我再结合图表进行讲解。

  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昼;冬至日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夜。南北纬66.5度是出现极昼极夜的界限,所以称为极圈。北纬66.5度纬线称为北极圈。南纬66.5度纬线称为南极圈。这样也就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既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在地图中消化理解知识。

  这样五个热量带的分界线知道了,解决五带的划分就容易了,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之间为温带,南北极圈和南北极点之间为南北寒带。

  那五个自然带各有什么天文特征和气候特征呢?这个问题我同样是结合一个图形并以问答的形式解决。首先在热带地区有太阳的照射状况和气候的特征是怎样的呢?这个难点我同样设计了一个表格帮助学生归纳总结理解记忆。

  为了巩固本部分内容我设计了一个练习题:

  结合现实生活回答下列问题:(1)一年之中,南阳每天中午太阳都升得一样高吗?什么季节升得高一些?什么季节比较低?(2)一年之中, 南阳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 什么季节较长 什么季节较短。

  本节课,我设计了两类练习题,一是填空题,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综合题,考查学生读图、用图、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两类练习题,起到了巩固本节内容,考查学生掌握情况,反馈教学效果的功能。这些练习题确定的原则是:遵守教学大纲,突出思想性、基础性和教学重点、难点;训练量适中。

  对于课后总结这一环节,我的理解是,他不应该仅仅为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1.你学到了什么?2.你的体验是什么?3.你掌握了什么?其总的设计意图是回顾知识,强化记忆。

  布置作业:查阅资料看看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哪一个温度带,这些温度带对人民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上交一篇作文。

  这样有有利于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有效的手段学习并积极参与.

说课稿范文8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等式的性质。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在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其初步应用后,需要解决的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本节的内容是《你今年几岁了》第二课时,借助于等式的性质来解一元一次方程。为下几节的学习铺平道路.首先通过天平的实验操作,使学生学会观察、尝试分析、归纳等式的性质。然后,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通过解方程的学习提高了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1)通过天平实验让学生探索等式具有的性质并予以归纳。

  (2)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b、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探索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应用新知的能力。

  c、 情感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

  3、重点: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4、难点:对等式的性质的理解及应用。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㈠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读(看)——议——讲”结合法

  2:图表分析法

  3:读图讨论法

  4: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㈡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初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数学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数学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数学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数学,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数学的基本理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使所学的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三:学情分析:(说学法)

  1 、学生特点分析: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课堂结构:复习提问,导入讲授新课,课堂练习,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五个部分。

  (二):教学简要过程:

  1:复习提问:

  2:导入讲授新课:

  3:课堂练习:

  4:新课巩固:

  5:作业布置;

说课稿范文9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女娲造人》,它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神话。

  一、新教材对童话教学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出发点,为童话、神话、科幻作品一类的教学提出了新的具体的目标。即:

  1、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文学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材内容的分析

  课文是根据《风神通》有关于“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马克思在谈到希腊艺时曾指出:“人和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由此可知,神话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课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作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文章清新、质朴,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而且文笔优美,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能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

  1、通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故事情节,明确写作的目的。

  2、比较阅读,初步了解神话的特点,感受想象的作用。

  3、体会神话故事的魅力,学习本文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手法,进行创作。教学重点是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吸收营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自读、复述、讨论、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相互促进活动。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学生能联系自己的知识积极主动参与。

  五、教学过程设计

  1、铺垫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神话故事吗?那么请你们迅速开启记忆的大门分辨一下,这几幅图片分别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有了人类,才有一切,也才有神话的创作。那么你们知道人类从何而来吗?你们知道哪几种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女娲造人》(与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内容“追寻人类起源”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了解生命的起源,引出学习的内容《女娲造人》。激发学生对神话的兴趣。)

  2、整体感悟,导读品学:

  ⑴ 自读课文:

  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自读课文。(此环节是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为复述故事做准备。并且能够自主地解决一些问题,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⑵ 复述故事:

  从不同的角度来复述课文。(这个环节锻炼学生上课专注的听别人说,学习筛选信息,并锻炼归纳、概括能力。并且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复述,既是想象力的`培养,也是创造力的培养。)

  ⑶ 写作目的:

  凭我们现有的知识就可以明白,神创造人是不可能的,难道作者如此孤陋寡闻?她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神话故事呢?(此环节一是为了让学生科学的认识人类的起源,二是为了让学生明确本文的写作目的,初步感受神话的魅力。)

  3、对比阅读,延伸运用:

  ⑴ 对比阅读:

  优美的风景,文人骚客会争相咏叹,丹青高手会争相描摹,而动人的故事也会被人们争相创作。课文后有《风俗通》中的两段短文,讲述的同样是女娲造人的故事。大家快速读一读,然后告诉我,课文和《风俗通》中的两段短文,你更喜欢那一篇,为什么?(通过对比,初步了解神话的特点,感受想象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⑵ 延伸运用:

  如果你就是女娲,你为什么造人?你又会用什么方法造人?(学习大胆而奇特的想象并进行创作。学生采取合作的方式,发挥集体的智慧,只要想象合理都可以。并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巨大作用。)

  4、反馈练习:

  欣赏《夸父追日》的神话故事并充实故事。(说写结合,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

  5、推荐书目:

  指导学生阅读更多的神话故事,进一步感受神话的独特魅力。

说课稿范文9篇相关文章:

大班音乐虫儿飞说课稿3篇 幼儿园大班音乐虫儿飞教案反思

《美丽的彩虹》说课稿4篇(小学语文美丽的彩虹说课稿)

《大海睡了》说课稿3篇(大海睡了公开课教案)

《故乡》优秀说课稿3篇(故乡 说课)

《爱如茉莉》说课稿3篇(爱如茉莉课件)

关于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3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草原

《背影》说课稿8篇(朱自清背影说课稿)

《玩出了名堂》说课稿3篇(小学课文《玩出了名堂》)

关于说课稿模板3篇 说课稿模板小学语文

关于说课稿3篇(美术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