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祝福》说课稿5篇 部编版祝福说课稿,供大家赏析。
《祝福》说课稿1
一、说教材
《祝福》是人教版高一下册教材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重点是小说的学习。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很多同学在学习小说时兴趣很大,但是兴趣点集中在故事情节。因此,在小说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小说的艺术魅力。
《祝福》是一篇典型的传统小说,它是大文豪鲁迅先生写于1924年2月的一篇思想内涵深沉博大、艺术形式已臻完美的传世名作。无论是情节,人物还是环境,在这篇文章中都有非常形象生动的描写。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能学会分析小说三要素,品味语言,提高小说的鉴赏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的释义及注音;明白《祝福》中祥林嫂的形象塑造、小说环境、悲剧原因等课文重点。
2、能力目标:学会运用分析小说三要素方法鉴赏小说,提高小说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写作主题,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到封建思想与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2、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与小说主题
四、说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因此,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我认为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既要学会独立思考,又要学会团队合作解决问题。我的具体方法是:
1、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2、自主探究法:提出问题让学生整理答案
3、点拨法:通过点拨,拓展思路
4、归纳总结法:根据大家的集思广益,得出问题答案
五、说学法
我认为做一百道题不如掌握一个方法。对于学习,掌握学法尤为重要。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主要是
1、讨论法(通过讨论思考,培养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
2、质疑法(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3、让学生养成分段、做笔记习惯。
六、说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本课时的主要教学目的是: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播放电影《祥林嫂》中主人公初到鲁镇和其悲惨结局的片段,激发大家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情况,对文中重点词语进行注音与释义。
3、对鲁迅及其作品进行介绍。
4、挑选几位同学说出故事梗概。要求:a)能够整体把握故事情节;b)能够从具体细节分析、不带个人感情。
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通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等方式,对文章进行分段,得出本文线索提纲:
序幕: 鲁镇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 被卖改嫁
高潮: 再到鲁镇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5、布置学生课后细读课文,注意主要人物的语言、肖像、对话描写、环境描写;为第二课时的人物分析,环境分析作预习。
第二课时
本课时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分析人物性格和分析小说环境的方法。
1、以祥林嫂为主,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柳妈、 “我”等其他人物的分析,结合练习3的分析句段进行。主要采用教师提示、提问、学生小组讨论的方法。
要求:a)、人物分析以课文内容为基础。一定要引导学生在仔细品味课文的基础上进行。 b)、作者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是通过情节(特别是细节描写)完成的。c)、小说环境也是为了塑造人物而刻画的。
示范分析肖像描写(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细节描写):
问:鲁迅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它的眼睛。” 现在我们就在文中找眼睛。看谁最厉害,能够找全,分析全。
肖像描写:找眼睛 论特点
初到鲁镇——顺着眼(善良、安分)
再到鲁镇 ——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故事——直着眼,瞪着眼 (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分外有神(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 (再受打击)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
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语言描写 (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细节描写)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3、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行动描写(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细节描写)
反对再嫁——逃、撞
怕被分身——捐(门槛)
怀疑灵魂——问
4、环境分析
a)自然环境
b)社会环境
c)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 揭示悲剧的社会根源性和预示悲剧的必然性
② 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人物形象真实性和感染力
③ 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5、总结
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女人。 祥林嫂这个善良的劳动妇女被毁灭了,她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
6、布置学生课后思考,为下一节的课堂讨论作准备:
a)作者安排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都发生在春天或临近春天(A、 (春上死了丈夫),逃到鲁镇做工。B、 (新年刚过),被婆婆卖到贺家坳。C、(春天)(过年时) 阿毛被吃。D、死去。春天是美好的季节,给人无限的生机和希望,但给祥林嫂的却只是打击与绝望。鲁迅先生巧妙的安排有什么含义?
b)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c)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第三课时(讨论课)
本课时的主要教学目的是:理解作品的主题, 总结阅读小说的方法。
1、讨论(先分小组讨论、再师生交流)
a)作者安排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都发生在春天或临近春天,这样安排有什么含
义?
小结:春天是美好的季节,给人无限的.生机和希望,但给祥林嫂的却只是打击与绝望。鲁迅先生巧妙的安排更加突出了祥林嫂的悲剧性。
b)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小结: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祥林嫂却在这样的氛围中倒毙在雪地上,把悲剧性的情节安排在喜庆的大背景下,更显其悲哀,更令人思索。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红楼梦》中林黛玉之死刚好发生在宝玉娶宝钗之时呢?
从以上分析看出,作品就是在写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题目用《祝福》而不用《祥林嫂》,通过标题,形成对比,增加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c)“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提示:从小说情节分析、总结入手,为什么做工?为什么改嫁?为什么捐门槛?为什么行乞?——罪魁祸首是封建制度。)
2、总结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即“三要素方法”(理清情节——分析人物性格命运——理解环境描写的含义——理解主题)
七、布置作业
1、在小说中的人物中选择一个做性格分析。(300字左右)
2、展开联想,假如祥林嫂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八、说板书
环境分析:a)自然环境
b)社会环境
c)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 揭示悲剧的社会根源性和预示悲剧的必然性
② 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人物形象真实性和感染力
③ 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祥林嫂悲剧:
九、说教学反思
在小说的教学中涉及的一个问题是学生课后看什么小说。很多人认为看小说会影响学习,在学习了鉴赏小说之后,我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
1:看什么小说:老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古今中外优秀的小说作品。如:《狂人日记》、《高老头》、《呼啸山庄》等。
2:怎么看小说:带着鉴赏的眼光去看,虽然学生现在的水平不高,但是不断积累实践才会进步。另外,选择合理时间,不耽误正常学习。
《祝福》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祝福》》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作者鲁迅,体裁为小说。在整个高中六册书中,共有四个小说单元:第三册有两个,即本单元和第四单元,第四册和第五册各一个。由此可见,本册书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本单元则是学生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个小说单元。
2、教学目标
咱们的教科书上明确写出了本单元的教学要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因此,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①知识目标:
明白如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目标及学生的实际(基本上同于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困难的地方。
根据以上这些,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为:
1、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2、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为环境与人物的相互作用。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同学们接触到的小说其实已有很多,但他们是不是就会鉴赏小说了呢?可以肯定地说“不”!所以,我考虑先教给学生鉴赏小说的.方法,然后让他们在方法的指导下,在老师的引导下去鉴赏本篇小说,并争取能够举一反三,用于其他小说的鉴赏中。
2、学法
在鉴赏本篇小说时,一定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举一反三,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学过程导语引入
复习鲁迅的小说集
介绍怎样鉴赏小说
有重点地鉴赏本小说
布置作业
理论支持
结束
怎样鉴赏小说(1)要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作者写作发表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领会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2)认真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对有关描写方法的研究,剖析人物,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深入领会小说的思想和艺术。理解人物与环境会互相作用:环境作用于人,人又反作用于环境,这会使环境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如果人物几经抗争,仍无法改变环境,就造成了悲剧的结局。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别人看。
(3)研究小说的故事情节、线索结构怎样为创造形象,表达主题服务的。
(4)分析小说的社会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
典型人物的刻画
问:为什么说祥林嫂是最好的女人有是最苦的女人?(质疑引起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
写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身上既有共性(勤劳、善良、质朴),又有着自己的个性(顽强、倔强)。
肖像描写鲁迅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它的眼睛。”
找眼睛论特点
初到鲁镇——顺着眼——善良、安分
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故事——直着眼,瞪着眼
——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分外有神——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再受打击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
语言描写
找对话论特点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行动描写
找行动论特点
反对再嫁——逃、撞
怕被分身——捐(门槛)
怀疑灵魂——问
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女人。
典型环境
自然环境:祝福景象的描写鲁镇旧历的年底雪天
社会环境:群众的反应鲁四老爷的书房
暗示:封建迷信的毒害封建礼教的束缚群众的淡薄、冷漠
人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讨论)
人物环境
逃抓
撞嘲笑
捐不承认
问说不清
祥林嫂这个善良的劳动妇女被毁灭了,她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
情节设置是否有力表现了人物性格?
情节内容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倒叙
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倒叙的作用:1、设置悬念2、突出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尖锐矛盾,突出反封建的主题。作业布置
电影中增添了祥林嫂捐门槛不被承认后砍门槛的情节,好不好?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
(不拘定论)
导语“多乎哉?不多也!”咸亨酒店里,那穿着长衫,吃着茴香豆的孔乙己的形象,同学们一定还记忆犹新吧?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一下鲁迅先生笔下的另一名人——祥林嫂。善良的祥林嫂以为辛勤劳作能安心生存
以为丧夫失子能博得同情
以为捐得门槛能减去罪孽
;悲剧人物要使人怜悯,“最重要之点,性格必须善良”。——亚里士多德
理论支持顾泠沅老师的情意原理告诉我们,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育者与学习者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顾泠沅老师的活动原理告诉我们,教育者精心组织各类行为活动与认知活动,并使之合理结合,学习者充分发挥活动的自主性,是促成行为结构与心理结构迅速互化的有效途径。
《祝福》说课稿3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祝福》,我将从八个方面来进行讲述。
一、说教材
《祝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小说写的是一个质朴的农村妇女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从而深刻地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本单元是高中阶段的第一个小说单元。在高中六册书中,共有六个小说单元:第四册三个,第五册两个;第六册一个。可见,本单元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初中小说学习的焊接点,又是整个高中小说学习知识技能的伸展点。
二、说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一) 知识目标
1、 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
2、 了解小说中人物描写的几种方式。
(二)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困难的地方。
根据以上这些,我确立本文的——
教学重点: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环境与人物的相互作用。
三、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 教法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这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2 、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3 、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4、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我认为,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较多的采用了小组讨论、大组讨论、师生对话等方式。
(二) 教学手段
为了使我根据教材特点而设计的三个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的突出与突破,达到最大化的展示境界,同时也为了配合以上我选择的四种教法得以完满实现,我决定采用“多媒体展示平台”的教学手段进行全程教学。
四、说学法
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加强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1、我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顺利地拿到打开鉴赏小说之门的金钥匙。
2、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以形成常规;
3、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祥林嫂》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之后,我指出这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什么?又是谁剥夺了她的“春天”?接着,我与学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的走近鲁迅,走进《祝福》。
(二)检查预习(落实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小说涉及的人物、环境、情节,)
(三)表演擂台(根据教学重点我设计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表演精彩片断,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置身那种情境之中,体会到当时人物的心情。)
(四)自由论坛(每两组负责一个问题)
1、为什么说祥林嫂是最好的女人又是最苦的女人?
根据教学重点与目标2,我设计了问题1,意在引导学生从肖像、语言、行动等方面分析祥林嫂的性格特点,从而认识到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身上既有共性(勤劳、善良、质朴),又有着自己的个性(顽强、倔强)。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女人。
2、比较:祥林嫂与如今下岗女工的命运的异同?
根据教学难点,我设计了问题2,意在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祥林嫂与如今下岗女工都遇到了人生的险滩:前者丧夫失子,后者下岗;也同样为改变命运作了抗争。祥林嫂的抗争是”逃_撞_捐_问”, 但她的这种抗争是带有封建和迷信色彩的,在当时,像她这样的女人是注定要被封建伦理制度排挤甚至吞噬的。如今下岗女工想再上岗就容易多了,只要积极参加再就业学习、培训就有机会找到工作,登上展示个人价值的舞台。更何况社会也会向她伸出友爱之手。这是与不同的社会制度分不开的。
(五)影片点点评
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祥林嫂》的砍门槛的情节,让学生谈一谈对电影中增添了祥林嫂捐门槛不被承认后砍门槛的情节的看法,分析这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再次突出教学重点。
(六) 课外阅读
阅读鲁迅小说《离婚》,注意比较爱姑和祥林嫂的命运,看看有何深刻含义?
六、说教师教学观念和基本素养
我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是基于本学科的特点,及新课标的要求而设计的。在本课中,主要通过学生表演、提问、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更好的掌握重点、理解难点,并注意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训练为主轴”的“三主式”“育人为本”的理念的发挥。
七、说创新点
传统的小说鉴赏,习惯于按小说三要素的顺序一一落实,胡子眉毛一把抓,费时但又难以突出教材的特点。《祝福》这一课,我向传统说“不”,主要设计了“表演擂台”“自由论坛”“影片点点评”等活动,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以解决教学重难点。
八、说板书
通过这个板书,学生可以一目了然的把握课文的重点、难点,一看板书就能回忆起课文的内容,体现了直观性的特点,另外,板书文字简练,但不单调,体现了艺术性。
谁杀害了祥林嫂?
内因:祥林嫂的内心世界及个性
悲剧根源
外因:封建伦理制度,旧的文化
《祝福》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教学重点、难点:体味青春的幸福
知识目标:对青春的意义以及青春是否能永恒有了一定的认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以及表达交流的能力。
道德情感目标:在课上彼此交流中学会友善地开展争论、并使珍惜青春落实到点滴行动上。
根据新课和标准的要求和创新教育理念,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学的快乐,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换位,积极参与设置创新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分析归纳、概括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自我教育,引导学生认识体会青春不仅仅只是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更意味着一种精神状态。全面把握青春的内分泌,既立足于现在,又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引发他们对青春的意义进行一些思考,寄语青春,放飞理想!这也是对课标内容的拓展。
二、【说学生】
有句话叫“生在福中不知福”,如果把它用来形容此时的初中学生,那时最贴切的了。的确,现在的初中生在物质上得到极大的满足时,但由于年龄和学习上的压力而对自己所拥有的幸福没有更深刻的认识,因此,很多学生都认为其他人比自己更幸福,对青春缺乏一种渴望的热情。因此,科学引导学生的认识,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就显得尤为必要。
三、【说教法】
本课通过学生的体验和行动祝福自己的青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青春期的到来。
“活动——体验”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目的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参与体验认识自我
第二阶段再现情境分析解惑调试自我
第三阶段扩展情境感悟方法展现自我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阶段
同学们,通过前边两个框题的学习,我们知道,青春是美好的,是珍贵的,青春让我们深感困惑不解,也让我们充满了希望,充满了激情,充满了勇气和力量。同学们,正处于青春期的你,为你正拥有青春而感到幸福吗?对于青春,你又寄有怎样的期望和祝福呢?这正是我们这一节课要探究和讨论的话题。
课堂实施阶段。
1、亲子活动:“青春的幸福”
①请家长代表谈谈自己的青春年华是如何度过的?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将如何度过青春?
(通过这一步,让学生了解父母的青春往事,知道每个人都曾拥有青春,拥有梦想和激情。而父母以过来人的身份谈青春,将会有更深刻、更理性的见解,让学生从父母的言辞中领会青春的美好、珍贵。)
②学生将自己与父母的过去做比较,看看我们拥有什么,又缺少什么?谈谈与父母相比,我们拥有更多的…
(通过这一步,让学生明白,与父母相比,我们正值青春,正可以尽情放飞自己的梦想,青春是我们努力拼搏、不怕失败的资本。与年轻时的父母相比,我们拥有一个更现代化但也更需要奋斗才能立足的社会。因此,我们的青春轨迹应该比父母的更绚丽。)
1、衷心祝福
学生每个人将自己对青春的祝福写在一张纸条上,放入提前准备好的箱子中。将纸条摇乱后,每位同学上台随意抽取一张,作为对自己的激励,并读给大家听。家长也对自己的孩子说出自己最想说的话,祝福他走好自己的青春之旅。
(通过这一步,让学生从同学的祝福中汲取力量,同学之间在成长的.道路上互相鼓励,互相鞭策。而家长的祝福更多的将是期望或警醒,可以更好地提醒学生好好珍惜青春。)
(三)“青春闪光誓言”
教师导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至于因为虚度年华而痛恨,也不至于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①学生结合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学习与发展的潜能,初步确定自己的“青春誓言”
②小组同学相互交流、分享,并为对方提出建议。
③小组推选出“闪光誓言”在全班交流,并相互点评。
④由学生把“青春闪光誓言”写在红色的卡片上面,并将它们挂在一棵郁郁葱葱、充满生机活力的柏树上,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提升课堂实效。
特别注意
1、生活动,最好安排学生给以评价,老师完善补充。
2、在适当环节强调“解决的实际问题”或“情感作用”。
3、在讨论一些敏感话题时,应准备引导避免负作用产生。
五、【说总体预测】
通过比较的方式让学生体验青春的幸福,再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实践活动祝福青春,突出欢乐的主题,使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迎接青春的到来,引导学生认识体会到青春不仅仅只是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更意味着一种精神状态,全面把握青春的内涵,既立足于现在,又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引发他们对青春的意义、价值更进一步的思考,这也是对课标内容的拓展。
结束语:
正如陶行之所说:把学生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解放他们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他们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他们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他们的嘴,使他们能说。所以在政治课教学中我力求政治活动成为学生想像探究的蓝天,成为学生培养创造能力的睛空。只要实现这一点还愁创造不出美丽的彩虹吗?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祝福》说课稿5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举杯祝福》一课!我将从教材浅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来阐述我的教学思路!
一、 教材浅析
《举杯祝福》是人音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五十六朵花》中的一个内容。这个单元主要介绍了我国少数民族的音乐和风俗人情。《举杯祝福》是一首新疆乌兹别克族民歌,歌曲结构工整、曲调优美、节奏富舞蹈性,充分表现了乌兹别克族人民对繁荣的祖国和美好生活的衷心祝福。随着六年级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的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强这一特点,应用音乐的表现力与旋律的美,以及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学生,是本堂课成功的基础。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教学目标在教育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指南。因此,根据新课标理念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制定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学习歌曲《举杯祝福》,能用热情、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学习(创编打击乐、为歌曲伴奏、舞蹈模仿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对歌曲的二度创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感受乌兹别克族民歌、曲调优美和欢快的舞蹈,增强对少数民族民俗风情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依据以上教学目标,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能用热情、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用歌声表现出快乐的心情,同时了解乌兹别克族的风俗风情,在学习感悟中,为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感到骄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1、学会为歌曲进行打击乐伴奏。
2、加入舞蹈的元素,将音乐与舞蹈进行自然的融合。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把握重点攻克难点,我采用了如下教学策略。
二、教学策略
音乐是富有情感的艺术,又是最讲究形式结构的艺术,他们都能诱发儿童天然的审美冲击与兴趣。六年级的学生好模仿、爱表现,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艺术素养,同时,他们活泼好动,常凭兴趣做事,因此,本课的设计我以激发兴趣为突破口,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通过课件展示、情境导入、节奏律动、合作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音乐、体验美感。
三、 教学过程
(一) 歌曲欣赏
设计意图: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通过课件展示,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同时让学生欣赏几个常见少数民族的歌舞及服饰图片,把学生带入56朵花这个单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内容作铺垫。
(二) 走进乌兹别克民族
设计意图:重点突出本课主题,介绍新疆乌兹别克族以及它最常见的民族乐器,如都它尔、弹布尔、手鼓等,着重介绍本课的重难点-课堂打击乐器手鼓及其演奏方法,学会它的典型节奏 (出示卡片),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乌兹别克族的热爱。
(三) 歌曲教学
1、首先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播放歌曲录音,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乐曲的情绪和风格。
2、课标中指出,音乐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会如何“听”音乐。“听”是理解和感知音乐的前提条件;“听”,是音乐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过程。音乐是听觉艺术,这就决定了音乐艺术时间都必须从“听”入手,在“听”的基础上进行,也决定了音乐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放在首位。因此我引导学生从听入手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想象和联想,带着问题去聆听音乐,从速度、情绪、力度、节奏等方面思考对歌曲的感受,逐步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音乐鉴赏力。
3、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引导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抓出这首歌曲的主体节奏(教师示范)。
4、然后指导学生用准备好的课堂打击乐器--手鼓练好以上节奏型。
5、在学生能够完全掌握手鼓基本节奏型的前提下,复听歌曲,引导学生边听歌边用手鼓为歌曲伴奏,加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领悟。(教师用手鼓示范一小段)
6、接下来进入学唱新歌部分。播放歌曲录音,全体学生跟着哼唱旋律,从整体上熟悉歌曲,为后面的填唱歌词作铺垫(两遍)。
7、 六年级的学生基本上能够自主的学唱旋律,在哼唱两遍后,学生们跟着教师琴声齐唱旋律,在演唱时注意歌曲节奏。
8、 在旋律唱熟唱准的`前提下,学生们跟着教师琴声自主的填唱歌词。在教学中给学生解释歌曲中出现最多的“别比亚拉”是表示欢呼声的衬词,原意是一碗酒的意思。
9、 接下来全体学生完整地随琴演唱《举杯祝福》这首歌曲,注意保护嗓子,不要高声喊唱。
10、为了贯彻打击乐器进课堂的宗旨,在新歌完全学会的前提下,运用我们已经学会的手鼓打击节奏 ,随琴边唱歌边为歌曲进行打击乐伴奏。
11、 反复练习几次后,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人随琴唱歌,另一部分人用手鼓为歌曲进行打击乐伴奏,然后互换角色。
(四)拓展练习
新疆乌兹别克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它们的舞蹈非常热情而富有感染力。我们先一起来学习几个最常见的新疆舞动作-托腮手和托帽手(教师示范),学生通过学习模仿,将艺术领域的舞蹈融入课堂,丰富课堂形式教学。
下面进入歌舞表演时间,我给大家表演一段新疆舞,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上来和我一起,其他同学用打击乐器为我们伴奏,在欢快的歌舞声中结束本课!
四、教学评价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通过适合儿童年龄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活动,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将艺术领域的音乐与舞蹈进行自然的融合,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音乐,理解音乐,创造音乐,获得审美的愉悦。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祝福》说课稿5篇 部编版祝福说课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