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说课稿12篇

时间:2024-02-26 11:44:00 说课稿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生物说课稿12篇,供大家阅读。

生物说课稿12篇

生物说课稿1

  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一、说教材

  1.该节内容属于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细胞生活的环境。本节内容主要突出的是内环境的概

  念,为下一节稳态的重要性及下一章动物和人的生命活动的调节做铺垫。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②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能力目标:

  ①通过思考与讨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②通过相关练习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目标确定依据:主要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特点。3.重难点及依据

  (1)重点:

  ①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②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依据:根据课标要求,同时是高考考点。

  (2)难点:

  ①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②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依据:学生缺少相关的有机化学的知识基础,且内容相对枯燥抽象。

  二、说教学方法

  教法:直观教学法、讲解法、谈话法。

  2.学法:语言表达法、练习法。

  依据: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积极思维,主动求知。且活跃课堂气氛,从中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再加上适当的.讲解可

  启发学生思维。直观教学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说教学过程

  (3)情感目标: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说出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

  3、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能力方面:

  测定人体体温的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2、运用这方面的知识关爱家人和亲友。

  3、建立敢于质疑尊重事实,严谨、仔细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生物说课稿2

  (一)知识与技能:

  1、熟悉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了解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各种因素

  2、理解细胞分化的概念及离体植物细胞的脱分化和再分化

  3、归纳MS培养基的配制方法,并设计表格比较微生物培养基与MS培养基的配方的异同。

  (二)过程与方法:

  掌握培养基制备、外植体消毒、接种、培养、移栽以及栽培等基本操作技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农业生产实际,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阅读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史,课下查阅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资料,关注学生科学态度的'教育,拓展学生视野,感受科学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重要价值。

  [课题重点]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使用的无菌技术

  [课题难点]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使用的无菌技术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视频材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生物说课稿3

各位领导、老师们:

  你们好!

  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是人教版教材高二生物必修本第一单元第二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分析

  2.四类有机物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分析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讲解水分、无机盐、糖类和脂类知识。教师讲解时,要注意联系生物学实际,大量列举生物学事例,通过大量感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糖类和脂类的相关知识。讲解蛋白质和核酸的知识。教师讲解时要注意联系化学知识,联系具体的生物学事例,联系生物体的具体功能,帮助理解相关的知识。

  由于本节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生产实践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问题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

  问题2:水对于生物体是至关重要的,水对于生物体、对于细胞有什么生理作用呢?这种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问题3:无机盐在生物体内以什么形式存在?无机盐对于细胞和生物体的作用如何?这些生理作用是如何发挥的?

  问题4:你所知道的糖有哪些?这些糖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它们对于细胞和生物体有什么生理作用?

  问题5:你所知道的脂类有哪些?这些脂类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它们对于细胞和生物体有什么生理作用?

  问题6:你所知道的蛋白质有哪些?这些蛋白质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它们对于细胞和生物体有什么重要生理作用?

生物说课稿4

  一、说教材:分四个方面

  (一)首先是教材地位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第二节,xx教材的引入是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开始的,是在学生学习了植物和动物以及生态系统的组成之后进行的教学,为后面真菌的学习作了铺垫,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其次是教材内容

  虽然学生对某些细菌引起的疾病等有一定的了解,但对细菌的繁殖、结构特点、营养方式的知识,缺乏认识,难以理解。因此,教学内容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呈现的,从学生最熟悉的环境启发他们进入微观的环境中去。教材在本节以科学探究的过程为脉络安排内容,讲述细菌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侧重引导学生自己通过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来归纳出细菌的主要特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获得基础知识,发展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学习本节课是为后面讨论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起了铺垫的作用。

  (三)再是课程标准:

  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生物科学的核心素养,而生物科学的核心素养是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这是生物科学的最终目标,《细菌》是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下的第八个一级主题生物多样性的内容,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调查和资料的收集、处理、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领悟各类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在二级主题《生物的多样性》中,课程标准是这样要求的: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最后是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以上内容,把课程目标转化为课时目标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2)关注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尝试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3.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难点: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二、说学生

  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植物、动物、细胞结构和生态系统方面的知识,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细菌的发现史、形态结构较为陌生。因此,展示一些常见的细菌图片,制作多媒体动画效果,让他们对细菌有一个感性认识。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运用直观性原则,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以问题为导向,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挑战,学生才能主动参与,使全体学生能保持较大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己描述现象,表达总结,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直观教学、比较、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来实施这节课的教学;制作多媒体,插入相关图片、动画演示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

  四、说学法:

  遵循先学后教的原则,先让学生自学课本,找出疑难问题,然后逐步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从而归纳知识要点,得出结论,突破重难点。

  五、说教法过程及策略

  (一)新课导入:

  从生活实例出发,提问:在你吃饭前,妈妈总是先让你洗手去,这是为什么呢?你的课桌上、书上、钢笔上有细菌吗?通过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细菌并不陌生,其实自己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进而提出问题“细菌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你了解细菌吗?”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新课教学

  教师提出学习要求,在学生自学期间,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生,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大概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细菌的发现:从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入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问:细菌从哪里的啊?是谁先发现了它们?(列文虎克、巴斯德)巴斯德是怎样从实验中总结细菌是本来就存在的呢?(鹅颈瓶实验),引起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通过交流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2、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这部分是本节的重点。由于细菌个体微小,只有用高倍镜或电镜才能看到。所以,在这里设计用多媒体展示电镜下三种不同形态细菌的图片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归类总结,再根据细菌的不同形态具体举出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例子,如大肠杆菌、肺炎球菌等。接下来提出三个问题,首先提出“细菌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在上呈现细菌结构模式图,让学生一一指认对应的结构名称,以加深学生对细菌结构的认识,培养他们的观察、表达能力,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最终总结出细菌的结构特点。第二个问题是“细菌的结构与动、植物细胞有什么不同点?”在这部分把三种细胞的结构图放在一张幻灯片中让学生们比较,并培养他们总结归纳的能力,通过比较讨论也解决了第三个问题“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推理的能力,又突破了本节难点。

  3、细菌的生殖:这里除了呈现细菌分裂生殖的电镜照片,还插入了细菌的生殖过程的视频,并在这部分设计完成书中的技能训练,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解决了本节的难点,让他们知道细菌生殖速度之快,从而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使学生对细菌生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接着再介绍芽孢的形成,强调芽孢是休眠体,不是生殖细胞,然后讨论:为什么细菌的分布十分广泛?学生讨论完后教师总结:

  (1)进行分裂生殖速度快,数量多。

  (2)能形成休眠体芽孢,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而且还能四处飘散,落在适宜的环境中,又能萌发成细菌。

  (3)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极易被各种媒介携带,之后再设计学以致用-走进生活这个环节,以问题为导向,设计三个问题,用细菌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也起到检测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是否达成的作用。

  (1)自然界中,为什么不会有大量的动植物遗体堆积?

  (2)为什么食品放在冰冷的地方可以保存较长时间?

  (3)外科医生在手术前,都要对手术器械进行消毒,是以杀死细菌为标准进行消毒的吗?

  (三)课堂小结,达标检测

  学生积极参与归纳、总结,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接着进行练习巩固,检测基础知识学习情况,最后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做到学以致用,体现生物学价值。

  六、说板书设计

  1、细菌的发现

  荷兰人—列文虎克—显微镜

  法国人—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2、细菌的形态结构

  (1)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

  (2)结构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区 特殊结构:荚膜(保护)、鞭毛(运动) (3)营养方式:异养

  3、细菌的生殖

  方式:分裂生殖

  芽孢:细菌的休眠体

生物说课稿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明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学习和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

  情感目标:通过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养成良好的生物素养。

  学习光合作用过程中,渗透物质与能量,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辩证关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

  点。

  【教学重点】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光合作用的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光反应与暗反应比较表。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比较法、分析法、讲授法等相结合。

  【教学策略】

  首先,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研究历史,沿科学家的发现思路作一次思想的探究,通过讨论、归纳、总结得出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接着,在学习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时用图解方法逐步讲解各反应过程。注重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与区别,特别是物质和能量的变化的过程、发生的部位和条件。让学生明确在这两个过程中每一个物质变化的来龙去脉和相应的能量转化过程。以便从整体认识、理解和掌握光合作用整体过程。最后,引导学生根据光合作用整体过程探讨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从影响因素中得出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强度的措施。使知识得到迁移和应用。

  【教学过程】

  【教学效果评价】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这一部分,让学生分组分配好任务,每一组负责一个科学家的发现过程及分析,先自学并查找有关资料,再小组讨论归纳,课堂用来展示归纳并解答疑难问题。学生模拟了当时科学家的发现过程,兴趣浓厚,把自己置身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中,体会了科学家探索科学的方法,其他同学通过提问方式加深了对实验的理解和分析,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光合作用的过程这部分相对比较难懂,学生学起来感到困难,先让学生自学,对这一部分有个大概的了解,再通过完成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比较,更进一步理解光反应和暗反应,再通过疑难解答掌握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关系,最后通过视频再现光合作用的整个过程,让微观的生命过程直观化,有得于学生对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理解,这样的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主体,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只是起到组织者和引领者的作用,这样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又培养了学生多种能力,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乐趣。

  最后由学生畅所欲言,说说由光合作用过程联想到了什么,学生发挥联想、畅所欲言,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科学的动态观,发挥学生的联想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激起,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设计特色】

  本节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真正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探究性学习为主体来获取知识,强调了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培养,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通过分组学习和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改变了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这是本节的显著特色。

生物说课稿6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01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血流的管道—血管》。接下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4章第2节。本节主要内容是三种血管的结构功能特点和分布。血管是对血液知识的延伸,属于血液循环系统的重要器官,又是学习血液循环途径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第四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说学情

  初中生好奇心很强,而且本节内容与人的身体息息相关,所以学生会有很大的兴趣。生活中学生都有受伤出血的经历,利于他们理解本节课的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能够分辨血管儿的种类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2)通过制作血管模型,提高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过程中胆大心细,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情况。

  (2)能够准确区别三种血管,了解血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难点:理解毛细血管的结构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

  五、说教法学法

  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跟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联系在一起,加深对血管的认识。

  学生经过分组合作探究法、观察法、分类比较法,主动地进行学习。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生活情境导入。播放医生处理不同血管出血的视频,进行提问:

  视频中的医生对不同出血的伤员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法,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出血情况呢?人体有几种血管呢?血管中血流的情况如何?

  2、新课展开

  本部分分为两个环节:

  第一环节,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6到57页的实验步骤。接着播放实验视频。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察视频能够了解本实验的要点,如:小鱼要用尾鳍色素少的,在实验过程中需要用浸湿的棉絮把小鱼的鳃盖和躯干包裹起来。能够区别出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三种血管,这样的设计主要是提升学生的自学、合作精神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第二环节是探究三种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首先出示课件,演示动脉血管的结构、血流速度和血流方向。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和教材总结出:

  (1)动脉的结构和功能是管壁较厚,弹性较大,管内血流速度快。

  (2)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的各部分。教师介绍动脉一般分布较深,多数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有些分布较浅,比如颈部及腕部内侧能够摸到搏动的血管就是分布较浅的动脉,并简介“切脉”的方法。学生体验动脉的搏动,找到桡动脉尝试切脉。学生可以直观的感受到动脉的分布,感受到生物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接着教师展现静脉血管的分布以及血流速度方向,并与动脉相比较,学生通过观看课件和摸手臂上的青筋总结出:

  (1)静脉的管壁较薄,弹性小,管内血流速度慢。

  (2)静脉是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到心脏。此时教师出示课件介绍静脉血管中的静脉瓣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之后让学生思考静脉曲张是什么原因?培养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象。

  最后,教师出示课件演示毛细血管的大致分布、管壁特点、管腔大小等。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和阅读教材,可以知道:毛细血管的管壁非常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而且管腔很小,管内血流速度很慢。此时我会请学生思考毛细血管有什么功能?我会播放毛细血管中血液和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动画,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可以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的生物学观点。这一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结作业

  在课程即将结束时,引导学生交流,本节课的收获,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思维用不同的方式总结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和表达能力。我会让学生课下用废弃的材料做三种血管的模型。

  我的说课完毕,感谢各位老师!

生物说课稿7

各位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本次说课包括五个部分: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过程

  一、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本节是初中生物第一课,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这节课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热情,宜采用比较轻松活泼的课堂组织形式。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另外,本节的重点知识就是掌握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方法,而区分的过程则需要通过对比待分析事物与生物的一般特征是否吻合。

  二、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编排和作用

  新教材依据新课标的设计理念,打破了以往植物学,动物学和生理卫生等学科的编排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教材P3-P5的彩图

  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三、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学案导学——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精析点拨——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四、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指导具体如下:

  1、预习导学——整体感知,了解全文。

  2、任务驱动——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巩固提高。

  4、当堂检测——查缺补漏,归纳总结。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引入:展示盆栽植物和教室内的课桌,凳子以及学生的卡通玩具,说明它们的根本不同在哪里?引导出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

  阅读学案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对学习内容整体感知。(二)、任务驱动,学案导学

  要想认识生物,就必须进行观察,所以,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然后指导学生看书,阅读P2的内容,完成学案设计的目标。小组合作交流,教师注意引导点拨,学生代表公布自学结果指导学生认真阅读P3-P5的内容,完成学案设计的目标在学生完成学案内容后小组内进行交流,展示自学效果。

  (三)、精析点拨,拓展思路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书本插图,说出各种生物正在进行的生命活动。然后,通过与教室中的课桌、黑板、墙壁等非生物做比较,大家各抒己见,互相补充,得出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2、以自身为例,分析表述。学生分小组,以自身为例讨论人是否也具有书中描述的生物特征,派代表,举例说明,各小组间可针对不同观点进行辩论,使大家认识到生物的共同特征

  (四)、概括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能说一说什么是生物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觉回忆所学知识,加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板书设计:(与总结相结合,同步进行)

  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这样提纲挈领、层次分明,很好地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二、生物: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叫生物。

  三、生物的特征:

  1.都需要营养。

  2.都能进行呼吸。

  3.都能排出体内的废物。

  4.都能对外界刺激做反应。

  5.都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五)、巩固记忆

  认真背诵学案上和黑板上板书的重点内容,同桌之间相互提问。

  (六)、根据学习的情况,完成学案的能力提升

  根据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当堂练习,当堂检测。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落实。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生物说课稿8

  一、说教材

  “群落的结构”,包括群落基本涵义、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教材贯彻了种群和群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这一思路,群落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在更高层次、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既是种群问题研究的深化,也是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尽管学生对群落现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历简单性和生活环境差异性,学生对群落还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统的感性认识上,要理解群落的核心知识概念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解释群落的概念,识别群落类型,列举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概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运用已建构的群落核心概念去分析未知群落问题。

  能力目标使用一定的方法对群落现象开展调查,尝试对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会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分工协作的愉悦情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认同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认识群落的价值,关注人类活动对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自觉养成环保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生物群落的涵义及群落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四、说教法

  4.1制作多媒体课件

  在学生调查研究中,群落内的不同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中动物的分层现象等,有时不容易观察到,可以利用课件中的图片、视频等手段展示;也可以通过课件展示本地没有的多种生物群落现象,如热带雨林群落,温带草原群落,海洋群落,湖泊群落等,为学生运用概念解决未知的群落问题提供素材。

  4.2结合“问题探讨”的素材进行引导

  为了使学生领会和把握群落的概念,教师可以结合“问题探讨”的素材说明一个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的生物大家庭,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为进一步说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剖析池塘生物群落,引出群落结构的话题。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应联系具体的事例,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比较、归纳和总结,避免教师直接“下定义,举例子”的教学方法。

  五、说学法

  关于“群落的物种组成”的教学,主要让学生认识到: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不同群落间,种群数量和种群中个体数量差别很大。认识一个群落的物种组成,要调查该群落分别有多少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列出它们的名录。还要进一步搞清群落中各种群的相对数量和比例。在生态学上,描述一个群落中种群数量的多少是用丰富度来表示。关于“种间关系”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分析教材中提供的资料,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六、说教学过程

  6.1创设情境,引发学习动机多媒体课件展示夏季校园荷塘的照片引入新课:荷塘中有许多生物,你都认识哪些?你能列举几种吗?它们是同一种吗?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组成的单位是什么?如果将荷塘中全部生物作为一个集合研究,这个集合应称群落。

  6.2建构群落的概念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调查群落现象的4个小组汇报4个群落调查时间、面积范围、主要的植物和动物种类和估计的数量。

  教师设疑在你调查的时间和调查的区域内,这些生活着的生物属于一个物种还是不同的物种?所有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集合称为什么?不同的种群集合在一起还能称为种群吗?

  学生讨论结果在调查的区域内生活着许多种生物,同一物种个体构成了一个种群,不同物种的生物个体构成了多个种群,这样的集合要比种群要大得多,不能称为种群。

  建构群落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思维拓展如果用大小不同的圆表示不同种群的差异,请你画出种群和群落之间关系的概念图。

  6.3建构群落结构的重要特征6.3.1群落有一定的物种组成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4个小组汇报结果。

  教师设疑不同的群落中物种的组成类型是否相同?数量是否相同?

  学生讨论结果不同类型的群落内的植物、动物种类和数量的是有差异的,取自不同地域土壤内小动物数量也有很大的差异,每个群落都是由不同的物种组成的。

  建构群落特征1群落有一定的物种组成,不同物种的丰富度不同。

  思维拓展你怎样从外观上区别两个生物群落呢?分析导致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差异的原因。

  6.3.2群落内有一定的种间关系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4种群落中的生物种群大致数量,在数量上占优势的生物种类,列举观察到的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师设疑不同的种群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还是有一定的联系的?你所知道的不同的生物之间相互关系怎样?种间关系有什么积极的意义?捕食、竞争和寄生是否会导致另一方完全消失?一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会对其他生物种群数量变化产生影响吗?

  课件展示荷塘、灌丛、坡地、草地内典型的几种种间关系,如大鱼和小鱼之间的捕食关系,两种不同植物之间的竞争关系,鱼类体内的寄生虫和鱼的寄生关系,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互利共生关系;大草履虫、双小核草履虫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时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学生讨论结果一个群落中的物种不论多少,都不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而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如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等。

  建构群落特征2群落内有复杂的`种间关系。

  思维拓展你能判断下列曲线分别表示哪种类型的种间关系数量变化吗?6.3.3群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

  学生汇报调查结果4种群落中的生物个体分别占据的位置情况,生物在群落内部的分层分布情况。

  教师设疑你所调查的生物群落中的各个种群个体分布是否杂乱无章的?荷塘群落中的植物从上向下如何分布的?这对动物的分布有什么影响?灌丛群落中的植物从上向下是如何分布的?动物的在垂直结构上是否有分层现象?

  课件展示池塘内四大家鱼分层生活情况,灌丛鸟类的垂直分布情况,森林中植物水平分布情况等。

  学生讨论结果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有的生物群落不同地段上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这就是水平结构。

  建构群落特征3群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思维拓展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思考群落内的分层结构的意义。6.4运用群落核心知识概念解决未知群落问题

  学生已掌握了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是生物群落,所有群落都有一定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不同群落主要表现在其具体特征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新的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生态环境下不同生物群落问题,让学生运用已建构的群落概念,通过分析、演绎和具体化等辩证思维的过程解决未知的群落问题,

  课件展示热带雨林、温带草原、海洋、湖泊等生物群落。

  学生运用概念说明不同的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差异,列举不同群落的种间关系,分析不同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研究造成不同群落重要特征差异的原因。评价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结构的影响。

生物说课稿9

  【设计依据与构思】

  本节课是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10单元《生物和环境是统一体》第25章《生态系统》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组成》。本节课是xx的开始部分,本节中的知识和能力的养成,能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本节主要内容为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以及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和生物富集及影响。教学中要运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和意义建构搭建“平台”,通过相关图片、视频引导学生对一些常见生态环境进行分析和研究,加深了解有关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生态系统的组成和食物链、食物的教学,使学生理解生物和自然环境之间和谐共存的重要意义,从而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所熟悉的生态系统及其基本成分。

  (2)举例说明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树立生物与环境是统一整体的观点。

  (3)举例说出生物富集的.过程及其影响。

  2、能力目标

  (1)能根据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观察及分析有关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处理资料的能力。

  (3)会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2)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形成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所熟悉的生态系统。

  2、说出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

  1、举例说出所熟悉的生态系统。

  2、说出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

  3、举例说明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食物链、食物和生物富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图片、视频,制作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搭建进行问题解决和意义建构的“平台”。 学生准备:调查校园生态环境,收集资料。

  【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脑、投影仪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海洋生态系统”,理解每种生物都离不开它们的生活环境,生物与环境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二、新课教学:

  1、生态系统的概念:引导学生结合所看视频“海洋生态系统”,讨论回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多媒体演示图片——“草原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演示多媒体图片——“啄木鸟在树干上找虫吃”、“腐烂的树干上长出许多真菌”、“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交流并得出结论——生态系统的组成,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3、食物链和食物:播放视频“草——兔——鸟”及图片——“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交流并得出结论——食物链和食物。学生分组讨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小组代表用投影仪把结果投影出来,全班交流讨论。

  4、生物富集及影响:演示多媒体图片——“DDT使鱼鹰的卵壳在孵化中破碎”、“日本的水俣病”、“淡水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交流生物富集及对生物的影响,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三、课堂小结: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及体会。

  四、练习反馈:多媒体演示练习,进行查漏补缺。

  【课堂板书】

  一、生态系统

  1、概念:在一定的地域里,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组成:

  (1)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2)生物部分:生产者——植物;

  消费者——动物和人;分解者——微生物。

  3、食物链和食物:生物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

  二、生物富集

  1、概念:指生物从周围的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物质,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不断增加的现象。

  2、生物富集对生物的影响:影响生物和环境。

生物说课稿10

  说教学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

  二、说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

  2.通过观看生物资料片、观察一些昆虫的社会行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德育渗透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

  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

  2.通过观看生物资料片、观察一些昆虫的社会行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说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

  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

  3.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细胞生命的礼赞》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无怪乎自1974年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巨大反响和热烈欢呼,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此后18年来由好几家出版社印了二十多版,至今畅行不衰!年过花甲的刘易斯?托马斯的名字因这一本小书而家喻户晓,有口皆碑,以至于在他接连抛出后两本书时,书商都不用再作广告,只喊声“《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新著”就够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这部书的精彩章节《作为生物的社会》(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 刘易斯?托马斯博士(Lewis Thomas)1913年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研究院)院长,并荣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三、重点、难点

  1.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本文是一篇论述生物社会行为的文章。作者选取了独特的视角,将一些群居性生物的行为与人类进行比较,描述了它们在集体行动中所表现出的高度组织性,提出了“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对传统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行为和动物本能的观点进行了反思,也对人类盲目自大、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危机作出了警示。

  文章开头就令人耳目一新,仿佛以天外来客的眼光来看待人类的行为,说那些为了开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医学家们,就像是群居性昆虫的大聚会”,他们“急匆匆来回乱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点信息”,看起来和蚂蚁没有什么两样。这不无讽刺与幽默的叙述,看似闲笔,却给全篇定下了一个基调。作者身为人类的一分子,卑以自处,他想说明什么呢?

  作者提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说人类像蚂蚁可以,反过来说蚂蚁像人类,就会遭到非议,因为这是对人类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挑战。所以描述昆虫行为的人,惟恐被指斥为“违反科学”,都不遗余力地从“有异于人的”方面来理解生物的社会行为,说它们“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而作者却不从众从俗,敢于向传统观念发起冲击,指出“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然后以幽默的语言,列举了一系列蚂蚁的社会行为,从“培植真菌,喂养蚜虫”,到“迷惑敌人,捕捉奴隶”,到“使用童工”“交换信息”,简直和人类的行为毫无二致。“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在这里,作者有意用描述人类行为的语言来描绘蚂蚁,和文章开头的一段用描述昆虫的语言来描绘人类恰成对比,表达了一个鲜明的观点,那就是: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为比照的。

  接着,作者又进一步指出,很多生物“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我们看不出它们“有什么思想”;但是随着群体的增大,智慧逐渐增强,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协调性,俨然成了一个庞大的活物,而个体则更像是这个“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蚂蚁搬运食物、建造蚁丘是这样,蜜蜂寻找花蜜、营造蜂房也是这样。不惟昆虫如此,小到黏菌,大到鱼群、飞鸟,都表现出这种集体的智慧。它们作为个体是微不足道的,但凝结成为一个整体,“组成巨大的生物”,就显示出非凡的力量。

  需要注意的是,作者对生物行为的反思,其目的不是为了证明其他生物比人类更高明,而是为了检讨人类盲目乐观自大的情结。在漫长的生物发展史上,人类是姗姗来迟的一个物种。人类虽然最终脱颖而出,主宰了这个世界,但人类的行为方式还具有和其他社会性生物相类似的特点,还需要联合,需要团结,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智慧,克服自身发展面临的种种困境,推动社会进步。

  文章结尾,作者以科研为例,援引权威人士的观点,再次强调个体的智慧与群体的智慧,就像一个锯齿与整条大锯的关系,个人的孤独静默也许有助于一些发明创造,但这些发明创造必须融人到群体的智慧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意义。所以,我们要像昆虫那样,发扬光大“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的古老传统,经常接通我们与社会组织这个庞大网络的'电路。

  本文语言幽默风趣,表现出一个科普大家的睿智和哲思。《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的副标题为“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作者以细致的观察,入微的思考,揭示了“作为生物的社会”中一些值得让我们探讨的生命现象,从而反思我们人类自身的行为方式和组织形式,表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

  2.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本文采用丁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这篇科普文章具有散文化的倾向,可以看做是一篇科学随笔。本文虽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论文,没有罗列森严的论点论据,但还是具有独特的论证方法的。首先,作者始终是在与人类行为的对比中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始终认为人类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着共同性;其次,作者在论述中,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其他生物,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做比较分析,肯定群体的智慧,强调社会化的重要性;再次,对生物的社会行为的描述,有详有略,先详后略,以详带略(详昆虫类,略菌类、鱼类、鸟类),这样既抓住了典型事例细致剖析,又丰富了例证,也体现了由现象层面到理论探讨逐步深化的过程。

  (2)怎样理解本文关于生物社会行为的论述

  【明确】作者论述昆虫、鱼类、鸟类等生物的社会行为,证明它们也有集体协作精神,而且随着群体数量的增加,智慧也随之增长,这些都来自他对自然界中社会性生物细心的观察和思考。把这些生物的群体看成是一个庞大的生物体,更是作者的创见。但是要看到,作者谈论生物的社会性,焦点还是在反思人类行为,意在批判传统生物学人类中心主义甚至人类沙文主义的观念,强调人类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识,不然我们就会陷入因为盲目的自我崇拜而带来的种种困境之中。无可否认,作者的论述有其幽默调侃的成分,观点有其牵强偏激之处,但他的视角是独特的,见解是独到的,议论是深刻的,读之给人以理性的启迪和美感的享受。

  (3)怎样理解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明确】作者在论述中,往往把人类行为与其他生物的社会行为比照映衬来谈,即把人类的行为看做是“生物化”的,把生物的行为看成是拟人化的,这就形成了一种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如说人类“碰碰触角”,说蚂蚁“使用童工”等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作者的这种幽默的语言风格:首先,作者作为人类的——员,却能“降格白贬”,以较低的姿态来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体现出一种自嘲式的幽默;其次,作者作为一个生物学家,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敢于闯别人不敢涉足的禁区,表现出一种智慧上优越的幽默;再次,作者作为通俗栏目的科普作家,要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和热爱,也要用幽默的语言化雅为俗,拉近同读者的距离,吸引他们的阅读兴趣。

  结语: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作为生物的社会》说课稿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同学们学习《作为生物的社会》这篇课文提供到一定的帮助。

生物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我做的海洋生物》是一节以“综合表现探索”为学习领域的课程,要求学生课前收集各种材料并在对海洋生物有一定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表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由浅人深地引导学生尝试使用各种材料制作自己喜欢的生物造型,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体会创造的快乐,从材质出发巧妙运用,夸张变形,变废为宝,美化生活。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并由此更加热爱大自然。培养他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

  1.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观察海洋生物的结构特征和形体变化,阐述自己对海洋生物、海洋环保的独特见解。

  (2)操作目标:展开想像的翅膀,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海洋生物,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立体造型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感受海洋世界的美,增强海洋环保的意识,在创作过程中体验乐趣,激发学生艺术创造的热情。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审美情趣,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

  2.学习内容

  教学重点:欣赏海洋生物,运用各种材料和手法表现奇异瑰丽的海洋生物。

  教学难点:能抓住海洋生物的特征,巧妙联想并进行有个性的创作。

  3.课时:1课时

  二、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废旧材料,卡纸,橡皮泥,剪刀,胶带等。

  学生准备:各种废旧材料,卡纸,橡皮泥,剪刀,胶带,还可以是水果蔬菜等。

  ●教学思路:

  (l)创设情境。

  多媒体播放《神秘的海洋》。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辽阔的海洋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动植物世界。

  欣赏千姿百态的海洋生物,引导学生观察海洋世界中不同形状、不同色彩的生物,开阔视野,激发兴趣。

  (2)讨论交流。

  组织学生讨论看到的生物有何特征,以及它们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还可以讲讲这些海洋生物的逸闻趣事。

  (3)启发思维。

  出示手工范作,引导学生观察制作材料及制作方法,启发思维,欣赏课本中的图片,进一步开阔眼界,拓宽思路,发展思维。 小结一些基本的制作方法:组合拼接、粘、揉、卷、切,挖等。

  学生作业练习:

  让学生在感受的基础上,利用自己所带来的工具材料,通过剪、粘、揉、卷等方法设计制作自己喜欢的海洋生物。学生可分组合作完成,鼓励大胆自由地想像。

  (4)展示评价。

  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自主评价为主,老师评价为辅。学生间的交流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拓宽思维,提高审美能力。

  (5)拓展主题。

  海底世界不但美,而且还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种类多达20万种以上。地球的资源80%以上在海洋里。今天我们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创作了美丽的海洋生物,了解了海洋生物的知识。海洋是个美丽而神秘的世界,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我们要向全社会宣传: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共建美好家园。

生物说课稿12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所说的《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习目标分析、教学方式方法、技术准备、教学流程设计等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器官、系统的概念以及绿色开花植物和人体的结构层次,它既是细胞和组织知识的深化和发展,还将为学生学习生物体各种结构与功能,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打下基础。因而本节内容与各章节关系密切。在教学中十分重要,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于今后学习生物学知识至关重要。

  二、 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都来自农村,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这节课的语言理解表达问题较多,对他们既是一个挑战,又是一个提高的过程。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组织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器官和系统没有认识,因此本节课重点从学生能够感受到的宏观结构入手,如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人体的消化系统等,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 学习目标分析

  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和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 描述多细胞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使学生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 通过观察、讨论、探究、交流与表达,让学生体验探究获取知识的快乐,体验与人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

  描述植物体和人体的`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

  基于器官、系统两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些难度,因此确定器官、系统为本节的一个难点;由于人体的结构层次比植物体复杂,再加上人体的结构层次不能直接观察到,因此这部分内容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四、 教学方式方法

  1、 教法:

  A、 这节内容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所讲述的知识大多是微观的,知识难度较大,因此,我用多媒体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将微观结构宏观化,以形象思维启迪学生的抽象思维,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本节课的实际出发,从而增强直观效果。

  B、 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分析,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

  2、 学法

  A、 复习与回顾-----提出问题----确定学习目标-----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练习与提高

  B、 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如何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分析问题、总结规律。

  C、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五、 技术准备

  本节课使用的软件,主要设备为:PPT演示文稿;交互式触摸一体机

  六、 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回顾,引入课题;第二环节:目标展示,明确新知;第三环节: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第四环节:反馈练习;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教学设计具体如下:

  1、 教师出示植物体的叶片,学生回忆植物体的叶片中都有那些组织?

  2、 出示西红柿果实的幻灯片,让小组讨论、交流西红柿果实中都包括那些组织?这些组织按怎样的次序排列?引出器官的概念。介绍绿色开花植物体的六大器官,得出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3、 出示胃的幻灯片,学生回忆胃所包括的组织,介绍人体常见的

  一些器官。由食物的消化、营养的吸收引入系统的概念。介绍人体的八大系统,得出人体的结构层次。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生物说课稿12篇相关文章:

高一生物备课组工作总结6篇 高中生物备课组计划

生物入侵者教案12篇(阅读生物入侵者教学实录导入语,按照要求答题)

生物工程专业求职信5篇(生物工程专业简历模板)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计划12篇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11篇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计划11篇(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七年级生物上册的教学计划12篇 七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计划重难点总结

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心得5篇 高中生物教学感悟

生物教师个人工作计划10篇 生物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微生物实验心得体会10篇(微生物实验技能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