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说课稿模板4篇 说课稿的万能模板

时间:2024-03-14 15:19:00 说课稿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实用说课稿模板4篇 说课稿的万能模板,以供参考。

实用说课稿模板4篇 说课稿的万能模板

实用说课稿模板1

  一、教材分析

  《画角》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之后进行教学的。“画角”不仅能对《角的度量》进行巩固,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需要画角,所以,它还是一种应用。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让学生学会画角正是着眼于他们未来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确定合理、准确的教学目标必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因此,我确定:

  教学目标——探索用不同方法画指定度数的角。

  目标分解: 在这条目标里面,“画角的方法”是知识目标;“能正确画出规定度数的角”是能力目标;而我更看重的是“探索不同的画角方法的过程”,因为它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更能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大胆创新的精神,这些都是学生终生受用的能力、情感和态度。

  三、单任务、粗线条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教学不仅仅是为完成教材上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教育一个有个性、活生生的人,学生间是有差异的,使用教材过程中,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教学,而不能“以本为纲”一个模式地上下去。学生在学习了《角的度量》后,已经能够正确的使用量角器进行角的度量,利用量角器画角并不是十分困难。所以,我认为本节课不能只停留在用量角器画角的知识目标上,应大胆突破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把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上。因此,我确定本课时的单任务:以不同方法画角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为了完成这一重要的任务,将以“探索用多种方法画规定大小的角”为学习主线来组织教过程。

  四、学习板块

  板块一:探索用三角板画角的方法

  “合作探索”中,教师注重数学方法的指导,用说一说,拼一拼,画一画的`活动, “直接画”“加一加”“减一减”清晰的反映出思维的过程和方法的指导。“比较”本身是一种方法,同时也渗透了选择最优方案的思想。

  在此过程中,“摆角”为“画角”做好了铺垫,就好比在“量角”与“画角”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学生能顺利进入画角。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要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新课标也强调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我在“合作探究”“得出结论”的环节,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孩子们自主探索,充分发言,尽情展示,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得出方法。人人互动参与,个个主动发展。

  板块二:探索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在此过程中,“摆角”为“画角”做好了铺垫,就好比在“量角”与“画角”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学生能顺利进入画角。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要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新课标也强调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我在“合作探究”“得出结论”的环节,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孩子们自主探索,充分发言,尽情展示,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得出方法。人人互动参与,个个主动发展。

  板块三:拓展延伸,培养创新

  我设计了:“我是小小设计师”活动——通过折纸,折出更多的特殊度数的角。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这样的学习活动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板书设计:

  画 角

  1、用三角板画角:直接画 30、45、60、90度

  加一加 75、105、120、135、150度

  减一减 15度等

  2、用三角板画角:用量角器画角: 重合、找点、连线。

  合理选择画角方法。

  这样的板书简捷、清晰,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也有学习方法的引领。

实用说课稿模板2

  一、教材分析

  二、本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

  1、了解戏曲发展历史和戏曲发展的基本规律。

  2、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鉴赏中国戏曲。

  3、提高学生中国文化素质,树立创造现代戏曲和中国现代文化的信心,为学生进行戏曲理论研究和创作作必要的准备。

  三、教学基本要求

  贯彻“古为今用”的原则,向学生系统地讲授中国戏曲史的知识和重要作家作品。让学生认识在这部历史中,群众、演员、剧作家表现出的惊人创造力;发扬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的精神,对遗产进行鉴别,为繁荣社会主义的戏剧事业,提高人民的精神文明服务。

  四、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 戏剧的起源与早期戏剧

  戏曲艺术的主要特点为诗、歌、舞的结合,按“谱式”(一般称为程式)规定进行创造,经过长期蕴育,至宋代成熟。(6学时)

  教学要点:宋代以前的戏剧称古剧、百戏角抵戏、歌舞戏、参军戏、宋杂剧,金院本等。宋南戏的出现标志着戏曲的高度成熟。

  第二章 元代杂剧

  元代杂剧是中国戏曲的黄金时代,它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金元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思想风貌。(8学时)

  教学要点:元杂剧的剧本体制和演出体制,关马白郑等元曲四大家,王实甫和《西厢记》,金元舞台和演出活动。

  第三章 明代戏剧

  明代前期戏剧舞台总的状况是较为沉寂,剧本大多为改本戏文;创作数量少,伦理道德剧占绝大多数。《宝剑记》的出现,是明代戏剧的转折点,此后戏剧创作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8学时)

  教学要点:明初四大改本戏文“荆刘拜杀”和《琵琶记》,《宝剑记》、《浣纱记》、《义侠记》、《玉簪记》、《红梅记》等重要作品,汤显祖和《玉茗堂四梦》,传奇的体制,声腔和舞台艺术,明代杂剧。

  第四章 清代戏剧

  明末清初的戏剧表现了社会复杂的斗争生活,传奇作家比较注重联系舞台实践,编剧技巧也有明显提高。清代中叶以后传奇时代已接近尾声,花部的兴起是中国戏剧走向近代化的'一个预示。(6学时)

  教学要点:李玉和《清忠谱》、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花

  部的兴起与“花”“雅”之争,清代杂剧。

  第五章 京剧及晚清戏曲改良

  京剧是徽戏的继承和发展,又是花部诸腔结出的丰硕成果,随着时代潮流的变化,以京剧为代表的传统戏曲开始了改良,近代戏曲史论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4学时)

  教学要点:京剧的形成和发展,晚清的戏曲改良运动,汪笑侬和京剧改良实践,王国维和《宋元戏曲史》。

  第六章 在“五四”新文化和新兴话剧运动的影响下,现代戏曲在变革中发展。(4学时)

  教学要点:梅兰芳等“四大名旦”与京剧艺术的发展,周信芳和“海派”京剧,田汉、欧阳予倩的戏曲革新,新剧种的兴起,当代戏曲面临的新课题。

  四、教学方法

  以教师讲授为主,分阶段组织课堂讨论,课堂中展示图片资料及放送演出片断,布置课外阅读历代戏曲名著并观看名剧演出录像。

  (课前要求学生学唱1-2首戏曲片段。为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才华做充分的准备。)

  五、考核方法

  闭卷考试,知识性试题和分析性试题基本各占一半。

  六、本课程教学中应注意问题

  第一,内容多,时间跨度长,教学中既要注意系统性又要突出重点。

  第二,戏曲是舞台艺术,应积极利用录像资料,使学生了解戏曲作品和舞台艺术。

  七、参考书目:

  《宋元戏曲史》 王国维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中国戏剧通史》 张庚 郭汉城主编 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 《中国历代剧论选注》 陈多 叶长海选注 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

  为了完成课程的教学目标,整个教学过程我设置了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5分钟)

  一、导入

  1、课前要求学生学唱1-2首戏曲片段。为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才华做充分的准备。

  2、播放多媒体视频,吸引学生关注,激发兴趣,(激发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同样是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

  第二环节:(20分钟)

  一、提出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三、播放视频片段:戏曲

  第三环节:知识迁移,拓展延伸(5分钟)

  回答问题(形式多样)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5分钟)

  为了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改变传统的教师总结学生被动听教学模式,为学生小结教师适时引导补充,这样,既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归纳和概括能力。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5分钟)

  欣赏一段戏曲,记下它的戏曲名称、主要人物及故事情节,并写写自己鉴赏体会。

  教学体会:

  总之,本节课我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采用(实验探究法、、知识迁移法、建立模型法、分组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实验、电教媒体等教学手段,把学生探索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渗透学生学习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目的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实用说课稿模板3

  一说教学内容

  《千米的认识》是江苏教育出版社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中的一个内容,这一单元的教学是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因此,学生还是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的。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接着,展示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场400米跑道上运动的场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创设生活中的情境,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依据课标要求和具体的教学内容,体现“三维”目标的整体落实,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

  1、 认识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

  2、 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

  3、 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估算能力和实际测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一定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学生学习重点是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而整个学习活动也都是围绕这个重点展开的。

  二说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了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设计《千米的认识》的教学时,我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活化教材,体现数学思想。

  教材通过一个标准跑道来认识1千米(400米一圈,2圈半就是1千米),备课时,我问自己:“如果我这样讲了,学生是不是就认识了1千米?”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而看见教材后面的做一做安排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走一走去实际体验1千米的时候,我决定把这一部分糅合到新知识的教学中,分三阶段进行,使学生对千米的认识丰富立体化。同时使学生在解决旧问题中不断生成新问题,而就在新旧问题交织的过程中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辨证思想,学会解决问题的数学解决方法。

  2、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老师在师生活动中是“平等的首席”。教学中,我力求在师生、生生多渠道的交流合作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现学生活动的主体性、自主性,有效性,把学生推到“活动主体”的位置,同时,适时、适宜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活动分层,强化体验。

  活动设计形式多样,逐层推进,如设计三个小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观念:活动一请学生谈谈你走或者跑学校操场8圈的感受(因为我们学校操场一圈只有125米),学生均言累使他们初步意识到千米比已经学习的长度单位都大;活动二放请学生观察自己放学回家的路上的1千米,使他们感受1千米有点远。活动三带着我们已经认识的1千米去实际走走,有意识的感受1千米到底有多长。

  三说教学过程

  在具体的教学中主要以“情境感知、设疑导入——三次体验、自主探究——巩固应用、自我检验”为主线展开的,分三个环节进行的。

  第一个环节:情境感知、设疑导入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我执教本节课一开始便与学生平等对话“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能不能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出来?你们能用手比一比1米有多长吗?1厘米、1毫米呢?如果测量铅笔的长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测量教室的长度呢?”

  在学生回答后,放了一段有关高速公路的录像,从公路路标的实际情境引入,问:“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什么?你能说一说“路标表示什么意思吗?”为什么在高速公路上路标用“千米”作单位,而不用其他长度单位呢?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使学生明白路标的具体含义。接着揭示课题:“千米的认识”,并问学生:“对于这个新朋友,你们最想了解它的'什么呢?”学生提出:“千米是用来测量什么的?1千米到底有多长?千米与其它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等问题。这样本节课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已经由学生提出来了,“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旅途吧!”一句这样的话语就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新知的欲望,也轻松的进入了学习。

  第二个环节:三次体验、自主探究

  有一句话说:“做过了,你就理解了,确实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都不如亲身经历的来得直接,深刻,要使孩子们体会1千米有多长,任凭老师如何加以解释,加以转换,也不如孩子自己亲身去走一走,去感觉来得正确,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取在学生实践和身边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走一走,数一数,算一算,估一估,体验、感悟“千米”的概念后,回归生活,了解千米的应用。其中在这一环节中又巧妙的安排了三次估算,一次比一次估算的难度大,同时也力求一次比一次估算准确,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1、第一次估测:

  1千米有多长?提供米尺,学校的操场,教室门口的走廊,问:米尺量多少次大约是1千米,操场跑几圈大约是1千米,教室门口的走廊来回走多少次大约是1千米,请你大胆估测一下。课前有目的的带领部分学生在学校操场走了8圈即1000米,耗时10分钟左右,也带领部分学生在教室走廊来回跑20趟,也就是1000米,学生感到筋疲力尽,在学生的经验中,知道1千米很长,但到底有多长,却没有这个概念,因此第一次估测绝大多数学生都是五花八门,不能较为准确的估计。通过电脑演示,学生在了解了米尺连续量1000次就是1000米,在125米的跑道上走8圈,耗时10分钟,大约就是1千米,在50米的教学楼走廊来回跑20趟也是1000米,进而得到1千米=1000米。有些学生会为自己的准确估测感到高兴,对于估测不准的学生实际上也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对比,感受到自己的估测与实际距离的差距,水到渠成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感受到1千米的长度。

  2、第二次估测:再来估测,学校到家的路上走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学生天天放学走这条路,再熟悉不过了,可能谁都没意识到今天所学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于是各个争先恐后,根据第一次估测的经验,抢着汇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此刻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电脑显示从学校出发的三条路线各走1千米后的终点,学生看着如此熟悉的画面,忘记了这是课堂,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达到极点。此次估测的结果没有像第一次那样离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

  3、第三次估测: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也相隔1千米呢?对距离的感受、对时间长短的感受、对走路步数的感受、对身体疲劳程度的感受等多种方式来体验1千米的长度之后,学生已逐步建立了1千米的长度观念,因此估计的地点也比较准确了。又问:“从学校出发乘24路公汽,到哪一站下大约是10千米?你估测的理由是什么?”这是学生学习的再一次升华,学生根据掌握的估测方法各抒几见,千米这个抽象的概念学生在学生自信的回答中显得那么容易。我再次感悟到,我们的教学改革带来的真正意义,就如《数学课程标准》谈到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通过3次估测,学生已牢固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学生在理解1千米的长度之后告诉学生一些常见的交通工具的速度,使学生能初步感知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的快慢。

  第三个环节:巩固应用、自我检验

  为进一步强化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感受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我把练习安排成争夺智慧星的形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在研究千米和米的关系的时候,由学生自己组成学习小组分析讨论。开放题练习时,更是把学生推到了前台,让他们结合实际独立运用。还有意识的安排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如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2千米500米=(

  )米,并且讨论你是怎么想的?

  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我讲了下面一段话:

  同学们,10月12日是令中国人难忘的日子,你们知道是什么日子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其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吧。

  出示画面:载有费俊龙和聂海胜两名航天员的“神舟”六号飞船12日上午九点整自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气象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当天天气良好,地面温度2-3摄氏度,西北风6-8米/秒,高空风40-50公里/秒。九点十分,飞船和火箭成功分离,火箭工作完成。飞船升空后运行在距离近地点高200公里,远地点高度347公里的椭圆轨道上,距点火583秒。九时四十分,当陈炳德总指挥正式宣布:“‘神舟’六号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和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掌声雷动,一片欢腾,很多人眼里噙着激动的泪花。(并配有神六升空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均言千米是我们目前认识的最大的长度单位,老师及时肯定学生,并请学生自己交流他们认识的有关千米的数据,如长江全长6300千米;黄河全长5464千米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 我国的古建筑长城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城,全长约6700千米……这样学生再一次意识到“一些比较长的路程用千米做单位”。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通过大量事实事例领会其丰富的内涵,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这不正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吗?

实用说课稿模板4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本课题是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中的第二节,本课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学会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并通过学习认识到任何一种动物包括我们人类要更好地适应环境而不被淘汰,都必须具备学习能力,特别是我们人类要提高生存本领,认识世界,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在这一课题内容中,我认为应该分2课时进行讲授,其中第一课时主要任务解决如何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及对二者关系的探讨。第二课时主要任务完成对“动物绕道取食”的探究,并对学生进行“人类的生存质量更多地依赖学习行为”的情感教育。今天我所讲的是对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二)教学地位及作用

  前面第一章学习了各种环境中的动物,学生对各种动物的行为也有所认识,但是,具体怎么区分动物的行为是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更没有深刻体会学习行为的意义。本课时的重点是对这两种行为的区分,初步认识动物行为的意义,为下一课时对学生进行学习意识的情感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学生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下一节课的教学及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地位十分重要。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①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②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关系的探讨。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动物行为的特点,识别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了解二者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表达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①通过对资料图片的观察,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之情。

  ②认同学习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③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和进化的观点。

  二、说方法

  (一)学情分析

  1、从学生知识结构来看,经过七年级的学习,再加之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所知,对于本节内容的学习来讲,无疑已有了良好的基础。关键是教师如何采取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自我学习,以期达到更佳的效果。

  2、从学生学习方法来看,尽管初中学生思维方式偏重感性,但经过不断的训练,也已具备初步的理性思维能力,这对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很重要。教师可提供更多学生感兴趣的资料让他们感知,再引导其理性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至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 二)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进行直观演示,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参与法:通过参与活动的形式,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

  3.小组讨论法:利用已有的资料,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三)学习方法

  本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启示法、观察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动物世界》节目片段;经过整理的宠物行为观察日记及关键图片,并制作成课件;教材中“资料分析”中的图文制成的课件;动物行为相关

  资料课件。

  学生准备:整理过的宠物行为观察日记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多媒体播放动物世界片段,以此情境导入新课,启发学生思维:这些动物在干什么,它们这样做有什么目的?在学生的回答中归纳:动物的`这些有目的的活动就是动物的行为。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与学生的交流、问题的提出、对学生回答的评价等都努力在营造一种轻松、愉快、活泼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更多的驰骋的空间,让孩子们体验到学习是享受,乐学亲师。

  (二)新课教学:

  1、知识聚焦:教师展示动物的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并根据行为目的不同推断行为的类型。同时加以剖析、引导区分。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深入生活,认识生活,在生活的体验中汲取成长的营养。

  2、生活拾趣:学生展示自己的宠物观察日记,教师加以适当评价和鼓励,并出示准备好的观察日记,引导学生对其中的有关行为获得的途径的进行分析,归纳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概念,并通过图片资料验证巩固,加深认识。

  3、快乐参与: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和动物有过接触,因此,同学们都能列举出一些动物的行为。因此鼓励学生分别举两个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例子,看谁举的又好又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同学们完成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动物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如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许多行为都有较强的趣味性,很容易吸引学生,但从本质上理解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更为重要。因此教师要以此为主线,精心设计,并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4、深入探究:通过对图片、文字资料的探讨归纳,使学生认识到先天性行为的局限性和学习行为的适应性。在讨论过程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交流能力。在探究活动中,要鼓励学生提出和实施个性化的探究方案,肯定符合科学性的自主性探究活动,倡导创新,合作交流。

  5、实验再现:这是前苏联的生理学家巴普洛夫曾经做过的实验,通过对这个实验中狗的行为的分析,逐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行为是建立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和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的,但它需要巩固,否则会逐渐退化,并让学生思考这个实验对学习的启示。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扮演的只是引导、点拨、协助、积极参与的旁观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体验,在体验中感受,在感受中主动获取,积极探索,提高能力。

  6、案例解析:这个实验中有三个主人公:鸡、狗、黑猩猩,它们对玻璃墙外的食物的有不同取食方式,在对现象的解释中归纳出: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别的。动物越低等,学习能力也就越差。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也就越强。那么同种动物之间学习能力是否相同呢,下来的小游戏:一枪打四个,学生自己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三)畅谈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人类的学习行为对人类有怎样的意义?你打算如何去做?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和进化的观点。使学生认识到:我们人类要更好地适应环境生存而不被淘汰,都必须具备学习能力,必须提高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引导、点拨、协助学生为主。在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时都得到了老师的鼓励、积极的评价和引导,或语言,或目光,或肢体动作,使孩子们有勇气说,表现欲更强,更积极思考,更主动求知探索,这样常常收到更好的效果。

  五、教学反思:

  1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安排二个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我提前布置“宠物观察日记”,不但激发学生兴趣,还为教学做好准备。

  2教学策略的选用:

  (1)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主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基于此,本节课通过引导探究式学习,构建一个互动和探究的环境,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获得动物行为的有关知识。

  (2)运用媒体工具,向学生提供资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鼓励、启发、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3)课堂上、课前、课后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多动嘴、多动脑,更多地让学生去发现、去总结、去归纳,摒弃教师教学生看的做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的学习目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4)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少评价他们的描述正确与否,让他们自主发现,享受成功的喜悦。建立了新型的、和谐的、民主的、开放的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知识的欲望才会如此强烈,真正做到了师生之间在进行心智的交流。

实用说课稿模板4篇 说课稿的万能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