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关于历史说课稿模板3篇(历史说课稿一等奖),以供参考。
关于历史说课稿模板1
一、教材结构分析
这是历史与社会八(下)第五单元第五课——面临挑战的中国的第四框内容,“来自海上的挑战”──以郑和下西洋、传教士来华、欧洲殖民者东来和马戛尔尼来华等案例,描述了同一时代中外统治者在海外拓展上的不同态度:明清统治者对海外探索的尝试与拒绝,西方文明的东来与野蛮侵略的并存,这也使中国人民开始了英勇的斗争。最后,暗示出古老的中国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学生分析
借班上课对学生的了解不够,但初二的学生,处在这一时期他们精力充沛,好奇心强,任何事总想试一试,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尽可能的从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故事等入手,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另外,经过一个半学期《历史与社会》的学习,分析、综合等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懂得运用历史的'、辨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三、教学分析
这节课我从三个板快进行教学,分别是郑和下西洋、面临的挑战、以史为镜。
[郑和下西洋]:本节课的主题是“来自海上的挑战”,而且还有《综合探究五: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对于郑和下西洋还有很多的论述。因此这部分内容,我没有具体展开,主要是要通过这部分学习让学生了解明清统治者对海外探索的尝试与拒绝。
在这部分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主阅读课文和图册,获取自己所需答案。不仅有利于节约时间、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有效课堂教学中的生本化标准。
[面临的挑战部分]: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学习这部分内容的主要目的是礼教明清统治者对西方殖民者的到来所持的态度与采取的措施,并在次基础上比较同一时期,西方对待外来事物的不同态度,让学生理解中国为什么会在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中逐渐落后的原因。
在这部分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资料上的小故事、图片等内容,列举新航路的开辟给中国在科技、领土、经济等领域带来那些挑战,并将明清时期的中国放到世界历史发展的背景之下,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进行比较。学生能够以历史的、辨证的眼光,全面、准确的认识这段历史背景。
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从科技、领土以及经济等领域列举明清时期中国面临挑战的史实。但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演绎法比较陌生,无法准确的对史实进行归纳、整理。因此,我把此题改为归纳法,先说史实,最后由老师与学生一起对这些史实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利于被学生接受。
[以史为镜]: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拓展,也是本节课的高潮。学习这部分内容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分析现实,为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
四、不足之处
1、时间把握的不是很恰当,主要是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结果、影响等论述的过多,因此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是很多。
2、这次开课是澉通片的教研活动,来的同行比较多且在平常的教室上课,所以比较拥挤,因此我不能深入走近学生,与学生的交流面比较狭窄(一般都叫前三排学生回答),阻碍了许多学生发挥的机会。
3、借班教学,对学生的情况不是很了解,所以教学设计相对比较死板。在教学中生成性的问题比较少。
关于历史说课稿模板2
一、专题名称:《中国近代经济转型(1840—1949》
二、对本专题的说明
1、本专题在课程标准中的地位
从人类文明史的演进来看,中国近代经济转型是中国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过渡,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角度看,中国近代经济转型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中国传统的经济形态——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过程中,外资经济、洋务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相继出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
从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角度看,中国近代经济转型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它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并全面地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2、从高考角度说明设置本专题的意义
(1)透过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中国做出的反应,理解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原因。
(2)了解中国近代经济转型过程中,新的经济因素的产生和具体表现形式。
(3)理解中国近代经济转型的特点以及成因。
(4)多角度剖析近代经济转型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从学生学习角度说明设置本专题的重要性
(1)通过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运用归纳概括的方法,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方法,以此来理解近代经济转型的原因。
(2)运用“探究研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讨论思考,进行探究,提高探究历史问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此来理解近代经济转型特点以及成因。
(3)通过合作探究,发散思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以此来理解近代经济转型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
四、专题复习目标
(1)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及其影响
(2)民族经济的举步维艰
五、重点、难点说明
重点:中国近代经济转型的原因
难点:近代经济转型的特点
说明:
1、中国近代经济转型是工业时代到来的大背景下,国际国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以及西方先进生产方式的渗透,客观上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经济转型。同时,中国面对这种形势,做出反应,政府和官僚、地主、商人投资近代工业,启动了中国近代经济的转型。因此,理解中国近代经济转型的原因,对我们把握近代经济转型的表现以及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故为本课重点。
2、中国近代经济转型从人类文明的发展来看,使中国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过渡,在中国近代的文明演进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但是近代中国经济转型呈现出步履艰难、道路坎坷的特点,全面地理解中国近代经济转型的特点及其成因,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轨迹,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现实社会中改革意义的理解,故为本课难点。
六、[训练设计]
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回答:
(1)上表统计资料中的三种企业依次分别属于哪三种性质的资本?这三种不同性质的企业是怎样形成的?
(2)根据上表资料,与第一时期相比较,第二时期中国境内工业有哪些变化?结合1895年以后的有关历史分析说明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
高三历史学科教学技能比赛说课稿《中国近代经济转型》
关于历史说课稿模板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北方的民族汇聚》是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22课的内容。第四单元主要讲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其主要特点是政权分立和民族汇聚,而本课侧重民族融合这一特点,介绍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两个内容。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内迁的少数民族;了解北魏孝文帝的内容及影响;评价孝文帝改革
(2)能力目标:
①通过观察《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进一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地图的能力。
②通过讨论迁都洛阳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评价孝文帝孝文帝改革,掌握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孝文帝改革,理解孝文帝改革顺应历史潮流,促进民族融合的史实,认识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皇帝,也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与影响
难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和评价孝文帝改革
二、说学情
学生已学习了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对民族交往已有初步的了解。经过半个学期的历史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识别历史地图的能力和分析材料的'能力。而且初一的学生思想活跃,乐于表现,因此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并讨论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历史、感受历史。但是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没有形成,而且由于受到固有的思维的影响,未能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因此,应该引导学生结合前几节课评价秦始皇的方法,在教师提供评价标准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全面地看待孝文帝改革。
三、说教法
本课采用以讨论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读、讲、议、练”的综合教学法,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针对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教师适时给以鼓励和指导,充分当好“导”的作用。
四、说学法
史料研习法:教师提供史料(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及设置的问题,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辨证地进行分析,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最终解决问题。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通过阅读图书或者上网的方式了解孝文帝的生平
依据:让学生对孝文帝和孝文帝改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能培养学生搜集和筛选历史材料的能力。
(二)导入: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南迁带来什么影响?
(2)北人南迁造成北方劳动力缺乏,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方法缓解这种危机?
依据:通过提问的方式不仅能使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的知识,温故而知新,还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1、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
电脑展示《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并阅读课本P113—P114的内容,自主探究以下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边疆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2)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哪些?
(3)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哪里?
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的同时,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了解到:在少数民族内迁至中原地区的时候,与中原汉族人民不仅会出现冲突的情况,还会出现民族汇聚,而且民族汇聚逐渐成为当时的历史潮流,为下一子目内容的学习提供背景。
依据:本内容是课文的小字部分,学生经过半个学期的历史学习,已经基本上掌握了自主探究历史问题和识别历史地图的能力,而且通过自主探究的方法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1)改革的背景
教师以讲授法的形式简单介绍北魏统一北方的情况,为孝文帝改革提供背景。同时电脑展示孝文帝的图片及简介,并让学生讲一两个孝文帝的故事。
依据:让学生在故事中领略孝文帝的精神品质,为后来评价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以讲故事的形式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改革的措施
展示《北魏疆域及迁都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使学生了解到孝文帝改革的艰难性,感受孝文帝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
展示《资治通鉴》的选段和图片《汉服佣》、《胡服俑》,引导学生在阅读材料、观察图片的基础上,讨论并归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依据:培养学生史料研读的能力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有作为的封建皇帝,是一位有胆有识的改革家。
(3)影响
引导学生辩论:孝文帝改革有没有起到作用?他的改革究竟是利还是是弊?
在辩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孝文帝改革虽然使鲜卑族消失,但他的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依据:以辩论赛的形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能够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突破难点。
(三)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深化主题。
关于历史说课稿模板3篇(历史说课稿一等奖)相关文章:
★ 七年级上册历史《远古的传说》教案4篇 初中历史远古的传说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