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工作中,认真回顾工作情况是避免不了的,而且写工作总结对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也有很大好处。你知道怎么写吗?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石油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共3篇 油田专业技术总结,供大家赏析。
石油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共1
个人专业技术工作小结
我叫XXX,1989年7月毕业于西北大学石油地质专业,同期分配到采油八队任见习技术员;90年1月到采油一矿地质组;94年3月任地质组长,6月任矿生产办付主任,同年被评为工程师;95年8月调到地质所三采室任付主任;现任地质所开发一室付主任。自94年晋升为工程师以来,本人牢固树立“科技兴油”意识,刻苦钻研、努力进取,不断探索孤岛油田“三次采油”的新途径,取得了一定成绩。目前,孤岛采油厂的注聚驱三次采油已发展到一定规模,为全局最大的注聚区,聚合物累计增油已达206万吨,年产油量却占了采油厂的41%左右。截止目前,共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局级科研项目11项,厂级科研项目5项,合理化建议12项。并有3项荣获治理局优秀开发方案1等奖,2项QC成果荣获采油厂3等奖,7项现代化治理成果荣获厂级
1、
2、3等奖,1项合理化建议荣获厂级1等奖,2项获二等奖,3项获三等奖,在省级以上科技会议发表论文5篇,在局级以上科技会议发表论文2篇,在厂级以上科技会议发表论文2篇,编写了《化学驱矿场试验设计及技术要求》企业标准。连年被评为采油厂双文明先进个人,96年被评为“采油厂双文明标兵”。
一、立足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业务优势,为保持采油一矿原油超产稳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94年在采油一矿任地质组长。地质作为开发的龙头,我充分发挥自己的业务优势,积极组织开展了各项地质研究与生产运行及各项开发指标的控制,采油一矿的各项地质工作水平一直保持在采油厂前列。同时,工作过程中非常注重运用新理论新工艺新方法,如94年与石油大学合作对西区开展了《非均质研究》工作,为西区各项上产措施的提出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勤于动脑,善于动脑,为保证原油生产任务的圆满完成,狠打聪明措施,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每月提出各类有效上产措施30余项。勤于总结,善于总结,在总结中寻找探索油田生产的规律,在总结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驾驭知识的能力。在95年采油厂春季和上半年采油厂开发技术座谈会上的发言均获得了2等奖的好成绩。94年6月至95年8月担任起了采油一矿生产办副主任的职务,在抓好地质工作的同时,不断强化协调运行好生产、狠抓生产治理。同时,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先后系统地学习了油田生产、治理方面的理论知识,虚心向老师傅学习,深入现场施工一线,注重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和吸收教训,很快就适应了工作,成为了领导指挥生产的先行官,在为一矿的原油上产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立足于增加可采储量和提高采收率,大力推广应用注聚驱三次采油技术,为采油厂持续稳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95年8月,因工作需要我被调到地质研究所任三次室副主任,主要从事三次采油技术推广与研究工作。由于聚合物驱是一项高新技术,采油厂正处于先导试验和扩大试验阶段,国内外可借鉴的现场试验不多,试验为常规井网污水注入,加之孤岛油田处于特高含水后期开发,油稠、高温、高盐,聚合物试验的条件较苛刻,工作难度非常大,注入治理、开发规律的熟悉等等国内外更无可借鉴资料,一切工作从零开始,摸着石头过河,这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工作一上手,我注重从基础理论入手,认真学习和借鉴了国内外注聚方面的一些规律,查阅了大庆油田关于注聚驱增油方面的有关资料,同时结合孤岛油田注聚开发的实际,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在学习中提高熟悉,在总结中积累经验,使采油厂的注聚开发效果逐年好转。为了增强注聚开发工作的针对性、眷属、和科学性,与石油大学合作进行了《孤岛油田中一区Ng3-4油藏精细描述》工作,对有针对性地进行注聚单元整体调配和提出科学合理的措施方案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该项成果同时获得治理局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由于三次采油技术关系到孤岛的开发方向,关系到采油厂生存发展的出路,同时其又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因此,治理局和采油厂领导极为重视,采油厂每月召开一次三次例会,自己都针对注入动态,开发规律的熟悉及调整措施作重点发言汇报,并且在每季度一次的治理局三次例会上也作重点发言汇报。经过全厂上上下下注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注聚增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受到国内外同等的青睐,总公司领导、全国其他油田同行前来考察、参观学习的络绎不决,根据领导按排自己都向他们作一具体汇报,这样一年汇报次数约30余次,而每次汇报都需要加班加点,精雕细刻。通过一次次的汇报、分析和总结,使自己对注聚开发规律的熟悉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并用于指导实际生产,采油厂的注聚开发效果越来越显著。非凡是2000年的注聚效果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有效地缓解了采油厂产量接替不足的矛盾。每次汇报都有新的收获,尤其是在SPE年会上宣读论文,在全国石油学会组织的提高采收率会议上的发言并获得优秀证书,在集团公司的“三次采油发展战略研讨会”和“三次采油技术座谈会”上的发言等,都受到有关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随着先导试验和扩大试验的进一步推进,注聚开发工作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采油厂开始大面积工业化推广聚合物驱技术。96-99年,我与地质研究院合作,先后编写了《孤岛油田中一区Ng4聚合物驱方案》、《孤岛油田西区Ng4-6聚合物驱方案》、《孤岛油田中二南Ng3-
5、中二中Ng3-4聚合物驱方案》、《孤岛油田中一区Ng5-6及Ng3剩余聚合物驱方案》等。同时,积极开展其他多种提高采收率方法的研究,96年与地质研究院合作编写了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孤岛油田西区复合驱先导试验方案》;98年编写了《孤岛油田南区渤19断块交联聚合物驱先导试验方案》;99年与石油大学合作编写了《孤岛油田中一区Ng3LPS深部调剖试验方案》,这些方案的实施均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增油效果,先导试验项目对孤岛油田三次采油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指导作用。其中《孤岛油田中一区Ng3注聚方案》已通过局级验收,被评为局优秀开发方案一等奖,《孤岛油田复合驱试验方案研究和实施》已通过部级验收。为进一步提高注聚增油效果,及时对注聚单元进行跟踪分析,合理进行注采调整。先后对中一区Ng3聚合物区实施注采调整5次。针对西区注聚后效果一直不明显的现状,我发现隔层不发育对注聚效果影响较大,于98年编写了西区调整方案,对原注聚方案进行了重大调整,使开发效果明显改善。先后对中一区Ng4注采调整3次,对中二南、中二中注聚区注采调整2次;与采油工艺研究院合作对不同注聚区先后6次编写了添加交联剂方案;98年还编写了《中一区Ng4阴阳离子堵水方案》;编写了《孤岛油田西区、中一区Ng4化学示踪剂室内实验研究及现场注入方案》。所有这些方案对注聚驱增油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取得了明显的增油效果。截止目前,采油厂的注聚驱三次采油已发展到一定规模,为全局最大的注聚区,聚合物累计增油已达206万吨,年产油量却占了采油厂的41%左右。我本人在97年获得治理局“油田堵水调剖技术”先进个人。
三、立足于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技术素质,刻苦钻研,锐意进取,不断开创采油厂三次采油工作新成绩
三次采油是一项多学科的高新前沿技术,既需要常规水驱分析的扎实功底,又需要最新物理、化学知识的把握和地质、油藏工程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还需要较高的外语水平,以利于把握国内外的最新发展动态。从开始从事这项工作起自己就树立了永远当学生,把失败当成功之母,永立潮头的信念。经过几年的努力,在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同志们的帮助下,在治理局召开的历次三采会议上的发言无论从深度和广度上都表现出了较突出的优势,在参加的三次全国提高采收率会议上的发言也都名列前茅。这就更需要自己不断加强学习和研究,刻苦钻研、锐意进取,不断学习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三次采油技术和经验,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在学习和探索中提高,在实践和应用中再熟悉、再提高,不断提高自身的攻关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开拓孤岛油田三次采油工作的新途径、新领域,为采油厂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总之,过去的工作中,在领导的关怀和同志们的支持与帮助下,经过不断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个人评价业务水平已达到了高级工程师的标准。但我清楚地熟悉到,为适应油田开发生产的新形势,今后还需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尤其是新技术、新理论的学习,勤奋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和成长,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提高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为油田开发和建设做出自己新的、更大的贡献!
石油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共2
石油工程技术专业项目建设总结
石油工程技术专业充分发挥地处油田腹地的区位优势,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构建了“一主线、两方向、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与岗、证、课相融合,“支撑平台+学习领域”的专业课程体系,创新“学校+井场”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和订单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建立石油工程创新工作室,面向油气产业开展技术服务,成果显著。经过二年的建设,石油工程专业的社会影响力与美誉度不断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显著增强,圆满完成了各项骨干校建设任务。
一、担当有为,奋力开拓,圆满完成了项目建设任务
(一)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建立了良好的运行机制 1.成立了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搭建了校企合作平台。 2.制定校企合作制度,保障校企合作高效运行。 3.创建石油工程创新工作室,服务油田卓有成效。依托胜利油田钻井研究院、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等15家校企合作企业,成立了石油工程创新工作室。
4.携手国家石油装备质检中心,共建共享服务平台。
(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了“一主线、两方向、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教学改革为重点,构建了“支撑平台+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
1.岗、证、课融合,构建了“支撑平台+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 2.强化能力培养,构建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
- 1
3.采取多种形式,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培训86人次,新教师在上岗前到企业进行了半年的顶岗实习,通过至少4周以上的技能培训,取得“钻井、采油高级工”技能等级证书。
4.加强兼职教师管理,建立了兼职教师保障制度。在履行职责期间,由校企双方进行管理和业绩考核,考核的结果作为双方单位奖惩的重要依据。建立了50多人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了51%。
(五)加强实践条件建设,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1.校内实训中心建设,高效运行。依据钻井、采油岗位能力培养要求,以及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实施需要,新建了石油工程综合仿真实训室、石油技术实训室,完善了采油技术实训室、钻井技术实训室。新增起下钻操作、井控防喷、抽油机启停、钻井液性能测定等实训项目45项。引入石油企业文化,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和职业氛围。企业捐赠设备值63万元。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保障有力。建立了包括胜利油田胜机石油装备有限公司、山东齐天石油技术有限公司等在内的18家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在石油企业顶岗实习率100%。
(六)以技术服务和技能培训为重点,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
1.发挥人才资源优势,积极开展技术服务。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发,承担横向课题4项,实现技术服务到款额40万元。
- 3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整体素质显著提高。建设期内,培养了专兼职专业带头人3名,培养双师素质教师12名,双师比例达到100%。建立了50多人的兼职教师资源库。
3.加强实训条件建设,办学实力不断壮大。探索实训基地管理创新,建立了校内外共享机制。建设了15家校外实训基地,签订合作协议的企业数达到40家。
(八)专业验收成绩名列前茅,为骨干校验收提供了经验 1.项目组深入研究平台填报规律,使所填报数据符合专业实际与职业教育规律,赢得了专家好评,也为下一步其他专业平台填报创造了经验;
2.石油工程技术项目组提供的案例在全省56所院校,113个专业案例中入选报送教育部的10个重点案例之一;
3.石油工程项目组提供的彩页入选山东省宣传画册; 4.石油工程技术项目组提供的项目总结报告、人才培养方案得到验收专家好评;
5.石油工程技术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
6.石油工程技术专业所申报的5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二、提高专业建设水平,专业服务产业成效显著
(一)高质量培养紧缺人才,形成专业“品牌效应” 2012年6月,石油工程技术专业与山东齐天石油技术有限公司合作成立30名学生的石油工程技术“齐天订单班”,实施校企合作培养。该专业订单班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
- 5
通过两年建设,该专业得到了很大提升,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校企合作需要进一步深化;社会服务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水平需要快速提高。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校企合作,着力突破胜利油田作为中石化所属央企体制机制上的瓶颈,实现在人才培养、科技开发、职工培训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持不懈抓好“专业带头人培养与引进”、“骨干教师培养”、“兼职教师培养”等工作,形成以专业带头人为引领、骨干教师为支撑、专兼职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进一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为石油产业培养更多的紧缺型人才,为国家“黄蓝”两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石油专业技术总结(共8篇)
开采石油技术员工作总结
技术员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石油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共3
本人于2006年7月毕业于XX大学地质系石油地质专业,同年就职于XX研究院XX室,2009年2月因工作需要调至新成立的XX室。先后参加了XX地区和XX区块的XX资料解释与综合研究工作。这五年来,本人始终保持着严谨的科研精神,踏实的奋斗在石油勘探岗位上,在各级领导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逐渐成为科研生产工作中的业务技术骨干。现将几年来的个人业务工作总结如下:
一、扎根老区,夯实基础2006年7月步入工作岗位,在各级领导和导师、同事的指导、关心下,在较短时间内便熟悉和掌握了工区的基础石油地质情况,积极学习各类解释软件、方法,熟练应用GeoQuest、Landmark等多种解释软件,迅速掌握工作流程,在“导师带徒”活动中获三等奖。2009年正逢XX地区**片资料出站,主要参加了T
1、T6等标准层的构造解释、储层预测及综合评价工作,参与了XX、XXX、XX等区块的科研生产工作。作为主要参加人获2009年XXXX论证会二等奖。另外还努力钻研各类科研技术,积极参加院内技术交流,在2009年青年科技成果交流会上获三等奖;同年年底,参加院成果答辩,获科技进步三等奖,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XXXXX勘探现状及潜力分析》被收录于石油工业出版社的《胜利油气地球物理技术论文集》之中。近三年的老区勘探经验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石油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共3篇 油田专业技术总结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石油专业技术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