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就是对一个时期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全面地、系统地了解以往的学习和工作情况。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寓德育于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总结5篇(高中语文德育渗透工作总结),供大家参阅。
寓德育于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总结1
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灌输。
语文课本中有相当数量的文学作品,塑造了许多“真善美”的典型,教师应利用这些有利的条件,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受到“美”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通过指导“读”渗透德育。
在《课标》精神指导下,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探索中,我总结出渗透德育的以下方法:
1、导读法这是利用感情迁移的心理规律,来强调道德感情教育的一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首先要求教师深入文章境界,深刻感受、领会、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或艺术形象,然后运用语言的艺术手段,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点拨、讲解,有时配以必要的表情、手势、画面等,生动形象的把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把学生引入课文的境界,引起学生的共鸣,使之受到艺术感染,获得思想教育,如教学《最后一课》时,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可以让学生边看书边听录音,把学生带入课文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不愿作亡国奴,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自己祖国无比热爱的气氛中,再联系到我国人民遭受侵略,任人宰割的历史,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更加坚定了不忘过去,珍惜今天,为明天而努力学习的决心,从而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体验,得到发展。
2、诵读法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思想教育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要因文解道,因道悟文。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因此,必须重视诵读。在多次诵读中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表达与阅读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受到作品的艺术感染,汲取更多的思想道德营养。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抒情性强而又易懂的课文。如《背影》、《故乡》等,教学时只要把课文的重点、难点稍加点拨,就可让学生进行表情诵读。
二、联系学生实际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以语文教学这块阵地来培养我们学生的创造精神、适应能力、热情精神、健康的心理、高尚的情操,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的说教和概念化,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迹和优美动人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只要因势利导,自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激情。
1.明确任务,德、智并重。德育是基础,是前提,单纯重视智育,就会忽略课文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使高中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得不到正常发展,最终导致语文能力的降低。所以,我们不能臵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于不顾,单纯强调智育,应智育德育并重,真正提高学生素质。
2.通过诵读,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学习古文《三峡》时,配以三峡的一些图画,师生共同反复朗读,并熟读成诵。许多学生被三峡的壮美景致所吸引,为其磅礴气势所折服,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3.复述讲解,以情动人。在朗读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即在原文基础上适当整理加工,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学生喜欢这种方法,争相发言,大部分同学在复述过程中提高了说的能力。如讲《出师表》这篇古文时,在放过一遍录音,全体同学自读一遍后,我找了几名同学复述文中讲述内容。学生复述语言十分生动,抓住了故事的要点,有的同学在听的过程中被诸葛亮的深情打动了,眼中含满了泪水。这样在复述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深情,使整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事例论证,以事明理。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比重加大,要求学生学习古文的同时联系实际,进行社会调查,探究道理。讲学《孙权劝学》时,文中作者用自己和蚯蚓与蟹相对比说明学习要勤奋、专一的道理。教师可布臵学生深入农村进行社会调查,并结合希望工程和学校组织的贫困助学活动,谈自己对文章的感受和想法,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5.品味经典,体会深意。小说时我举《药》与电影《泰坦尼克号》为例,如何欣赏?在学生颇费思考的争论后我总结如下。鲁迅写《药》,设计华家、夏家、华夏一家的深意是指中国,华家治病之药出自夏家,意为还得“自己”救“自己”。华小栓与夏瑜同为年青人,一个因病而终,一个为国而牺牲,前者竟以后者鲜血 2
为“药”以求生而未能!两人死后坟墓也在一条路两边,坟上光景也不同,一长草,一长“花”,鲁迅先生正是以他良苦用心在告诉我们:人生意义是死后坟上长“草”还是长“花”,同时也在告诉人们要寻找到拯救中国的良方。学生明白了就中国落后的原因,增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泰坦尼克号》多数学生也看过,都说好看,问及什么好看,却又半天不知从何说起,说什么好,我便与他们一同讨论:影片拍摄规模宏大,画面极具观感是一看点;男女主人爱情的悲欢离合是又一看点;人生爱情观、价值观是第三看点;而最大看点还在于展示了一种人性力量:面对死亡,生存权首先给妇女儿童,那些丑恶的诸如用钱贿赂船员、男扮女装等与美国的乐队坚守到最后一刻的对比。这样一分析一对比,学生感受很多,震动很大。
6.利用课文设臵关于“家情”的问题。“代沟”自出现至今,非但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反而因社会发展快而加剧,在社会处于转型期不处于定型期的前提下,学生接受新生事物快,也易被一些“时髦(俗)”影响,言谈举止穿着思维等均与父母多有矛盾之处。再加上独生子女易被娇宠,导致了他们眼中只有自己,诸如只知道自己的生日却不知是母亲的受难日,父母为什么总是与自己过不去等。针对此,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分析了课文饱含深情的细节和生活场面以后,布臵作业:周末回家有父母不觉察的情况下观察他们半个小时,注意一些细节和言语,写一片段文字,结果学生我能用一些看似平淡的语句寄托真挚情感。这时再趁热打铁,设臵争鸣题:焦母真的可恨吗?假如你与父母有了矛盾怎么办?有了前面的分析和观察作基础,学生多能认识到焦母的做法也是一种爱,只不过是荒唐、愚昧错误的爱。但这是她自身不能认识的,根源在于那个社会的观念对她的影响。在谈到自己与父母时,许多学生表示先从父母的角度想一想,再想想自己,要理解父母,不能敌视,更不能有一些伤感情甚至不理智的做法。
学生正处于人生中学习的黄金时期,求知欲和好奇心都很强,缺乏自制力遇事好冲动。这一阶段中,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成形,极易发生动摇,甚至歪曲。同时,学生到青春期已开始反感教师的硬性约束,教师这也限制、那也限制,往往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这个时期的学生总想与成人平起平坐,他们不愿意听别人的指责,而愿意自己思考、自己分析,教育的心理基础。此时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避免产生逆反心理,因为德育教育没有强迫性,更易于 3
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前提是有一定的道德标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把这个标准告诉学生,使其独立思考有所依据,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什么是是,什么是非。有了这个标准学生才好做出自我判断、自我评价、自我约束此时作为学校,就应该开设相应的课程,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正确引导,同时通过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强化包括认知强化、文明行为训练和良好品德的强化,如使学生学会待人接物、富有公德心等,尤其要对学生进行行为方式示范,组织示范性或模仿性道德实践,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教育中,领悟和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
总之新课改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与德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挖掘语言文字如丰富的思想内容,在教学中自然渗透德育内涵,可谓“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德育的情感熏陶,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寻找到自身的精神家园。
寓德育于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总结2
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丰富多彩、充满幻想的时期,对于未来,对于这个广褒的世界,他们有许许多多的梦想和追求,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如何引导他们正确对待人生,为社会作出贡献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加强对中学生的德育教育,锻铸他们高尚的灵魂,优良的品德,使他们成为新世纪的优秀人才,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那么,如何提高教育效果呢?我认为寓德于教是教育工作的一条基本的、有效的途径之一。而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语文学科及本学科教育实施者,又该如何把思想教育、道德品质培养贯穿和渗透到教学之中?下面是本人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以身作则,身体力行。
著名哲学家卢梭曾这样说过:“你要记住,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的确,做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模范,因为学生总喜欢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而教师的一言一行也总能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要达到思想教育之目的,教师本身就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比如教《我的老师》一文,为了达到对学生进行尊师的教育,我们当教师的就要具备一种尊师的行为,才能达到预定的效果。又如《我爱这土地》这首现代诗,它所表达的是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学习诗人借助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那么,我们首先应是一个爱国者。如果说,行动上的我们没有爱国主义的表现,而口头上的我们却要求我们的学生要如何热爱自己的祖国,可想而知,我们的教育结果将会是如何的呢?只有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这样,我们才能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党、热爱祖国和人民,引导他们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培养他们的拼搏精神。
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责任是我国优秀文明传统的内容之一,是人的基本素质,对自已、对事业、对祖国、对人类的高度责任感是对未来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21世纪的青少年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他们有无社会责任感,直接关系到能否肩负这一艰巨而伟大的历史使命。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是加强学校德育的不容忽视的内容。而语文学科与社会相关甚密,课文总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着历史的进步、人民的愿望、人类的向往、社会的需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从社会责任感出发教书育人,引导学生把对课文的学习当做是一个欣赏、感悟、共鸣的过程,一个荡涤心灵,接受洗礼的过程,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关爱他人,热心社会,使学生认识更多、感知更深、思想更明。如:
教《鲁迅自传》》就该从鲁迅的求学历程(水师学堂——矿路学堂——决意学医——弃医从文)中让学生理解鲁迅先生的气节、心灵、追求,使学生学习他为国为民而奋发、而奋斗的精神。教《生于忧虑、死于安乐》当以史为鉴,使学生认识到: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起先都要吃大苦,经历种种肉体和精神的折磨;要对学生进行“要有忧患意识,不可安逸享乐”的思想教育,最终达到使学生知何以增加才干,何以为国的教育目的。
三、善于创境煽情,以情动心。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总是习惯于把课文中所涉及到的道德观念灌输给学生,其实,这样的道德教育是缺乏实效性的,效果也是不明显的。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中学生道德观念的建立,道德行为的形成,需要他们的情感参与,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语文学科从教材的内容看,除了富有知识性和艺术性外,还富有极高的思想性。我们在教学中,可凭借教材的人文特点,利用课文中存在的大量情感因素,创设一定的情境,增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例如《背影》一文有四次“流泪”,连缀组合:第一次,作者在徐州见到父亲,那时祖母去世,父亲赋闲,满院狼籍,一阵凄凉涌上心头,难过地流下了眼泪。第二次是看到父亲买桔时的背影。他年岁大了,行动不便,为了孩子而穿过铁道,笨拙地爬上月台,如此爱子情真,不免感激得流下了泪来。第三次是车站离别,父亲老态龙钟的背影消失了,何时才能重逢?忧伤之情掠过心头,流下了辛酸的泪水。第四次是接到父亲的来信,得知将不久于人世,一种负罪感涌上心头,流下了愧疚的泪水。这四次的流泪,无不倾诉了人间父子真情,我们可从这点出发,引导学生移情体验,触发共鸣,这样,对学生的尊老爱幼、尊重别人、爱护别人的思想是一次次很深刻的教育。
四、触类旁通,学科结合。
“文史不分家”,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语文学科和历史学科的紧密关系,而实际上,除历史学科,语文学科与中学其他学科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互相关联、互相渗透。在日常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目的要求,经常把课文与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能更好地达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如语文教科书中的《期行》、《乘船》、《蔡勉旃坚还亡友财》等课文,倡导的是诚信。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它和政治课本中的《诚信做人到永远》这一内容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诚信这一中华传统美德,引导他们要做诚信的人。又如《捕蛇者说》一文中,捕蛇者的悲惨遭遇,以及文中“苛政猛于虎也”、“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等语句,刚好深刻地体现了历史学科中讲到的封建社会繁重的赋税,教学中可把两者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些,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再如《善待家园》一文,作者以令人触目惊心的大量事实,以无可辩驳的确凿数字,展示了我国地质灾害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揭示了“人祸已成为我国地质灾害的最主要原因”,教学中,我们可把它与地理学科中的气侯变化,水土流失,沙尘暴等知识点结合起来,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教育他们善待自已的家园。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做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一方面,应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业务能力,另一方面,在执教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用高格调的精神产品去提高青少年的思想境界,陶冶其情操,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寓德育于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总结3
寓德育工作于语文教学之中
陕西山阳县户塬中学
郭茂稳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的“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第一要点“正确处理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强调了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如何才能做到根据语文的特点,寓德育工作于语文教学之中,受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呢?我主要采取以下做法:
第一:引导学生品读每篇课文后面的练习题,抓住关键词语。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工作,除结合课文进行外,还必须在练习题中深入挖掘。“要因文解道,因道悟文”。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充分挖掘大脑的潜力,有效调节脑功能,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由此促进科学创造和发明。
例如:在教学朱德同志写的《回忆我的母亲》,揣摩运用中的第一道讨论题。我就紧扣题目“立意,选材,组材这方面与一般回忆母亲的文章相比,有什么高明之处”的“立意,选材,组材”我先指导学生对课文边读边思考:怎样围绕表现母亲优秀品德这个中心选材,组材?这个问题是显而易见的,较容易找到。但是立意方面是较难理解的,这一点也是文章的突出特点,同时也是一般的回忆母亲的文章所不可企及的。那么是如何立意的呢?组织学生认真阅读文章中的第九至十三自然段,母亲那同情革命,支持革命,时时激励着作者。文中两个“尽忠”的目的是:“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上快
1 乐的生活”,体现了母亲博大的胸怀与生前的希望,体现了作者爱母亲与爱天下的劳动人民完全一致的感情。使学生领悟到作者把热爱母亲的感情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与爱党,爱人民,爱名族,爱共产主义事业完全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从中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第二:引导学生对短文进行评析。
“德育工作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例如,义务教育版课本第五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稿,我在教学新闻时,让学生仔细阅读,细心体味。
这篇新闻写什么?突出一个什么样的思想?从这篇新闻整体看,它的“结构严密,语言准确简洁,感情色彩鲜明,思想深刻,气势雄浑”,启发学生理解前面这一句话,深入领会。使学生整体把握短文的思想内容,调动学生的兴趣,打动学生的情感,从中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第三: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写作。
写作是语文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义务版语文大纲中指出写作训练要“做到思想感情真实,健康”。也就是说在写作训练中,培养他们健康的理想,情感,意志和性格。
在写作训练中,针对当今独生子女的特点以及当今社会的价值观,我在写作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课文与社会,家庭与社会,人与社会。
2 如在教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记载的是一个金溪人方仲永,他绝顶聪明,五岁时能作诗,当时被人视为“神童”。但后来其父亲带他到处作诗赚钱,不让他继续读书,结果他十几岁后,就“泯然众人矣”。通过学生的阅读,品其思想性。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会自己拟题目,立意,选材,组材,综合起来西靠,写一篇作文,使思想教育像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把德育工作寓于写作之中,使之实现德育工作!
寓德育于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总结4
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茶陵县尧水学校 杨艳芳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当今时代,德育教育是一面具有伟大的号召力的旗帜,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需要。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应当恰当地把握时机,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德育 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同时,由于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发挥语文教学德育功能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唯有如此,才能取德良好的效果。
一、要注意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渗透品德教育
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创作动机,或阐明某种观点,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说明某个道理,不过这些内容不是像画家和演员那样直接用形象表现出来的,而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因此,我们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受品德教育时,必须在“有机渗透”上下功夫,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从引导学生“读文”入手,进而达到“悟道”的目的,决不能在知识讲完以后,来一段“课后语”,另搞一套政治说教,换句话说,语文教学渗透德育,要做到水乳交融,而不是油水分离。如《金色的鱼钓》,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老班长的话:“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就皱着眉头硬咽了下去”。我在教这段话时,抓住“硬”字让学生理解“硬咽”是什么意思?老班长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课又明白了这里的“硬咽”是明明咽不下去,还要勉强往下咽,班长这样做是为了把鱼汤省下来给小战士吃,好让他们坚持走出草地,这样,在词和句的教学中,学生体会到了老班长为了战友不惜牺牲的高贵品质,受到了舍己为人的思想教育。
二、要准确地把握住教材的德育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能否进行成功的思想教育,首先取决于对教材德育因素把握的准确与否,我认为应包括三个方面:
1、结合教材特点要准确
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思想教育的不同侧重点,教师应该从教材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某一方面的品质教育。如有的课文赞颂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就教育学生要继承、发扬革命传统;有的课文描写旧社会儿童的悲惨命运,就借此教育学生热爱新中国……
2、把握教材德育内容要准确
教材是我们教学的凭借,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通过对教材的深入把握,准确地把握德育内容。如讲述《我爱故乡的杨梅》,如果只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表达的是作者对杨梅的热爱,就没有准确把握课文的德育内容,如果进而启发,作者描述故乡杨梅的可爱,实际是表达对故乡的热爱,这样,课文的德育内容就把握得比较准确了。
3、引导学生的认识要准确
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处于表面,简单的水平,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在学习中准确地受到思想教育。例如,我在教学《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文时,学生往往提出“董存瑞为什么不想其它办法炸碉堡,为什么用手托着,牺牲自己呢?”这时,我就加以指导,引导学生认识当时情况的紧急和董事瑞的献身精神,把学生从认识的偏差中挽回来,在加深认识中受到教育。
三、要注意让学生在情感参与中受到品德教育
语文教学的品德要以情动人,激发学生情感是影响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一种强大动力。因此,要求教师在讲课中要有良好的情感参与,讲解中或褒或贬,或抑或扬,充满激情,使人感悟,令人振奋,从而博得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在入情入境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如在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时,我用充满激情的语调总结全文:回顾这篇课文,作者离开自己的祖国,心情异常复杂,这包括对亲友送别的由衷感激,对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眷恋,对自己离国而去的深深自责,对祖国前途命运的热切希望。从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深刻感到了郑振铎先生的殷殷爱国志、拳拳爱国情。教师的激情,感染了学生,使他们对作者无比热爱祖国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根据语文课的特点,还要注意让学生在口诵心悟中受到教育,好的朗诵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作用。教师在教学过各中,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诵读、思考、感悟,这可能会收到比单纯讲解更好的效果。我在教《桂林山水》时,通过朗读,桂林水的静、清、绿,山的奇、秀、险,使浮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身临其境,从文章的优美词句中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要把语文课文的品德教育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以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能力,但这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学生的良好品德体现在生活实践中,使他们逐步成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新人。同时,除了激发学生情感,动之以情外,还要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对学生导之以行。如学习了《珍贵的教科书》、《一定要争气》后,要引导学生奋发学习,建设社国的本领,学习了《列宁与卫兵》要教育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和制度。学习了《寒号鸟》则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办事不拖拉的良好习惯,这些都可以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身体力行,提高思想觉悟。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技能与教学创新》沈晓辉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语文出版社 叶存铃
寓德育于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总结5
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麻池小学
谢必武
我所任教的科目是语文,这是一个我非常喜欢的科目。它注重的是文道结合,所以,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使我可以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达到学知识与学做人的统一,是我在教学中追求的目标之一。
一、感恩教育
在《我与地坛》一文中,作者开始是不理解母亲的,只是时时刻刻地想着自己二十几岁就失去双腿的不幸命运。等他真正读懂母亲,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懂得母亲那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默默无私的爱时,母亲已经永远离开了他。史铁生只能留下满怀的歉意、悔恨和遗憾。课后,我设置了这么一个活动"设想母爱",回忆母亲为自己做过的一件事,对自己说过的一句话,设想母亲当时的心理活动.最后总结说,父母为我们做过的事情何只千千万万,能被我们铭记下来的又有多少.也许,我们母亲并不都通情达理,温和贤惠,但她们对我们的爱是不容置疑的.他们让我们今天刻苦读书,就是在我们年轻得还看不到现实的真相,生存的艰难的时候,已经为我们做着长远打算了.期望的,就是他日我们能够自谋生路,过上好的日子.那些喊着读书苦,读书累,不想读书,怨父母逼自己读书的同学们,你们可曾想到父母的良苦用心.
二.与人交往
选自>的课文>着篇课文中,刘邦是一个比较懦弱,遇事束手无策的人,而"力拔山兮气盖世",顶天立地,光明磊落的西楚霸王项羽,却败在了这个市井小混混的手里.我们每个人都发自内心地为项羽感到惋惜,但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自负,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而刘邦才能远不及项羽,却很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招揽人才.最终,夺取天下,"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同样,我们的同学又是怎样对待别人给你的意见的呢?对于老师,同学,朋友给你的意见,你能够认真地听取吗?
大家都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盲人们争吵起来,都认为大象是自己看到的样子.其实从本质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盲人,都永远只能看到世界及他人的一部分真相,但我们往往会认为自己看到的是全部,那么如何能够看到完整的大象呢?这是否可能?是的,大家如果不是激烈地争吵,固执己见,而是互相分享经验,渐渐地就会通过他人的经验构筑起完整的大象形象.这个大象的形象也许会跟真实的大象有出入,但是肯定比固执己见的经验更接近真实的的大象.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意识到自己是这个大大世界中的小小的我,因此必须认真倾听他人的声音.
三.兴趣,爱好与学业
同学们都会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打球,上网,看小说等等.但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这个事情上花的精力多了,那件事情上投入的精力就会减少.我们常说的一个词"舍得","舍"在前,"得"在后,很多时候都得先舍去一些东西才能有所得.所以,只能选择收益最大的方案.而同学们是让这些兴趣爱好成为学业的机会成本,还是让学业成为兴趣爱好的机会成本,让学业成为代价呢?所以我们必须选择最优方案.这就需要我们懂得放弃,甚至割舍."割"肯定会痛苦,但眼前割舍的痛苦,将为我们的人生换来更多的糖果,大蛋糕,甚至是一道盛宴!
四.惜时与毅力
我们同学间的差距,不在于智力,而在于毅力.课文 >里边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麻池小学 彭应贵
数学研究的是空间形式及数量间的关系,它相对抽象而枯燥,虽然不像文科知识活泼,生动而富有情趣,但数学教学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必须渗透德育教育。关于这一点,数学教学大纲中也有明确的规定,修订后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中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放到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指出“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德育功能的渗透不是可有可无的,而必须引起重视。数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渗透了德育因素,数学教师应抓住学科特点实施德育教育。
一、通过爱国主义内容的渗透,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讲述我国教学发展的历史,从上古的结绳记数到中古的《九章算术》都是最早问世的数学成就;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的研究,最早由魏晋时期的刘徽开始,到南北朝时祖冲之对圆周率的准确计算大大早于欧洲;近、现代许多数学家都有杰出贡献,尤其是“陈氏定理”等现代科技成果,无不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这些史实增强了学生们强烈的自豪感,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另外,在讲解一些应用题时,可以通过有关数据,比如钢产量、粮食产量的增长,农民年收入的增加等,让学生们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数学课绝非单纯的知识传授课,可在教学中穿插一些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求知向上的欲望,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当年陈景润的老师沈元就讲过:“自然科学的皇冠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歌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自此陈景润就立下了证明歌德巴赫猜想以摘取明珠的理想。此类事例适当引导,使学生明白,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生存,要想有所作为,要想成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不努力学习,不掌握科学知识,是万万不行的,使学生树立起立志成才,为民族富强而勤奋学习的雄心壮志。
二、通过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渗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利用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数学自身充满着矛盾、运动、发展和变化,体现着唯物论的辩证法,是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更具体、更广泛的学科。数学中许多概念都是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许多法则、公式、定理、公理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或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而产生、推导、归纳、概括、推广、发展、应用的。如:代数中的加和减、乘和除是一对矛盾,引进了负数和分数之后,它们可以互相转化,反映了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总是把未知转化为熟知的问题,或者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等,这就是数学中的矛盾转化原理。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自觉地挖掘教材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等教育因素,结合学生的实际,将授业与传道水乳交融地贴合进行,以真情去启迪学生,如用三角知识让学生设计测量河对岸两建筑物的距离,底部不能到达的电视发射天线的高度;用数列求和知识让学生设计分期付款的方案。从中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基本观点。
三、通过揭示数学美,陶冶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
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它实际包含着许多美学因素。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早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秩序、统一等方面。杨辉三角形就给人一种和谐、匀称、对称的美;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它的完美在于它的完全对称性(轴对称、中心对称)。如解析几何中的“设而不求”、互为反函数的图像、对称轮换多项式、三角函数中的对偶式……其中呈现出的数学美让人心旷神怡。数学的奇异美使这个规律化、程式化的世界里常常出现意外的、新颖的、带有独创性的成果,令人兴奋和激动。罗巴切夫斯基在几何学的许多结论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简直是极其荒诞的,然而正是他的大胆想象为几何学的新发展打下了基础。
数学美还体现在对困难和复杂的数学问题的简洁优美的解法上,对例题和习题,要提倡一题多解,开拓思路,灵活思维,在此基础上评估最优解法,鼓励学生追求优美解法而积极思考,勇于创新,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美的享受,以此激发学生追求数学美的意愿,提高对数学美的鉴赏能力,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数学本身也有无穷的美妙。”数学中处处存在美,在数学中只要认真挖掘就可以发现相当可观的美育资源。因此课堂教学中如能通过精辟的分析、形象的比喻、巧妙的启发、严密的推理以及生动的语言、精心的板书诸多方面的尽量体现数学中美的神韵,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
四、通过数学教学训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
数学是一门系统严谨、论证严格的学科,要求运筹有章、计算有法、应用有方、分析有规、论证有据、构造有序等,始终要求人们不可违背数学的科学规范。在数学教学中,应着意引导学生分析、推理、概括、判断、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做到步步有据可依、有理可推。通过对数学解题规范性的训练,严格要求书写整洁,认真练习,有错必改,使学生形成严谨认真的作风,明白数学来不得半点虚伪和欺诈,需要的是诚实、正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数学中一些概念的界定、法则的运用、结果的验证都有相当严格的要求和规定,稍有疏忽往往会使解题过程前功尽弃。教师在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同时,也应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树立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磨练吃苦耐劳的品质,培育坚忍不拔的意志。在解题的实践中养成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不懈探索的科学态度。
人类社会的进步一时一刻也没有离开创新。为了鼓励学生创新,我常设计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也可以不囿于课本提出自己的见地。
在解题教学训练中,教师还可以经常鞭策、鼓励学生,去克服、解决一些困难,或者有意设置一些难点让学生去突破,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以此来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积极探索的精神。还可以用数学家解决数学问题不屈不挠的故事激励学生,用他们自己过去取得的成绩,用已经取得的进展鼓舞学生,设计一些问题在班级中征解,开展竞赛式练习,并及时进行公布表彰。学生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才能领略到数学的真谛,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高涨的热情,才会主动积极地不断进取,努力去探索数学天地的奥妙。
综上所述,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既应掌握丰富的知识,又应具备高尚的人格,这是“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念的起点。数学教学中德育功能渗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教学能真正为新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材服务。当然,德育教育功能的实现需要采用与学科教学不同的方法,这种方法不是教,而是化,德育教育是一个化育的过程。它不能只依靠定条条,设框框,而应把握教学中的各种机会加以引导、启发和培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提高学生德育品质的一切都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是一个长期不懈的过程。
在学校后勤管理中积极开展德育渗透的几点思考
麻池中学
李生元
结合学校后勤的部门特点,后勤部门应该在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上下功夫。
1、“四园”理念下的校园环境建设应该成为一本立体的教科书。
校园建设紧紧围绕“生态公园、温馨家园、文化圣园、数字校园”的“四园”理念展开。为此我们在校园环境上建设的工作目标,考虑更细,更实,更美:重点突出:①提高园艺化标准,增加美化度。用和谐的环境美,激发学生对美丽人生的追求。②提高工作标准(如草坪充满生机,或象绿色地毯,或绿波荡漾),增加亮化度。用植物的勃勃生机,激发学生的向上进取性。③提高生态标准,争取在校园内彻底清除裸土。用良好的校园生态系统,养成学生爱护生态环境的习惯。④提高洁净标准,力争成为“无尘”学校。用高标准的清卫要求,积淀学生的基础文明素养。当然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中尽量考虑调动自身积极因素,自力更生少用钱,处理好经济投入与实际效果的关系,这种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教育素材,对学生触动更大,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影响力。
2、提供优质服务,让学生在一流的服务中得到启迪 服务的本身是对学生直观展示工人辛勤劳动的过程,提供优质服务的过程本身是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过程:通过后勤服务功能的发挥和服务质量的提高,能让学生在一流的服务中得到启迪、受到感染,让他们感到学校生活充满关怀,充满阳光,学校就是温馨的家。①提高工人的自身素质,塑造重点中学服务岗位新形象,严格岗位责任制和考核机制,让工人牢记心中有一份责任:以优质的服务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以优质的服务影响人。②主动服务、时效服务:实施报修制度、地块负责制度、维修迅速响应制度、一般维修在2小时内完成,较难维修在一天内完成;学生提出的维修要求有求必应,不求也应(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时刻让学生感到学校生活的温暖。③重点塑造食堂形象:实施宾馆式管理,以饭菜质量、卫生、价格、服务为主要工作抓手,用高标准的管理让学生吃得高兴,用高质量的饭菜引领节约。
3、组织开展各项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提升德育素养。
组织劳动让学生在劳动中感悟。每周每班组织清卫劳动1次。每一阶段的劳动结束后,总务处总是组织学生开展“劳动光荣,劳动伟大”方面的系列专题讨论,撰写劳动的体验文章。让学生参与管理,在管理中得到锻炼。让学生参与食堂管理,由学生会生活部组织学生抽查饭菜质量、价格和卫生情况。原则上让学生每月抽查1-2次,并以突击抽查、不规则抽查为主,抽查的结果是:饭菜的合格率一次比一次高,饭菜质量及职工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大多数承包组的满意度在85%左右,最高的达95%。组织学生参与公物管理、卫生管理及对后勤服务质量评价等活动,增强了学生在自我参与中提高爱护公物,提高卫生标准的自觉性,对各班级在爱护公物、清卫工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整改更具针对性,让学生参与学校后勤方面的管理使教育性更加凸现。
4、制度跟进,让学生在自我约束中规范德育行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约束学生行为的基本准则,学生只有在制度的约束中逐渐走向自律、自觉。实施宿舍、教室用电、用水排行榜制度。用电、用水最少的班级与最多的班级均张榜公布,每月一次,纳入班级考核。教室、宿舍设施设备损坏情况检查和反馈制度。每月组织专人对各幢大楼的公物损坏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纳入班级目标管理的专项考核。这一制度实施后各班公物的完好率明显提高。每周各班清卫包干区检查反馈制度。通过这一制度的实施,各班级清卫扣分越来越少,有95%以上的班级几乎没有扣分;被评为清卫星级的宿舍越来越多,星级宿舍在90%以上。这些制度的实施与推进增强了学生节电、节水的自觉性,人为损坏的情况逐渐消除,班级的清卫标准不断提高。
寓德育于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总结5篇(高中语文德育渗透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 二年级上册语文班主任期末工作总结13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班主任工作总结
★ 有关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10篇(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 关于六年级语文教学总结范文4篇(年六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 八年级秋季语文教学的工作总结范文3篇 8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 关于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总结范文6篇(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