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教学反思3篇(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估算方法总结)

时间:2022-10-05 17:22:23 工作总结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估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教学反思3篇(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估算方法总结),供大家赏析。

估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教学反思3篇(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估算方法总结)

估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教学反思1

  重视估算,培养估算意识”是新课标在计算教学方面强调的内容之一,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教学反思。因此,本节课我以“估算”为线索,展开教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1、学生对估算的意义不够理解。

  我在教192加219的和时,先让学生估算一下结果,许多学生都是算出准确数。我就引导学生说192和219接近哪一个整十数或整百数,有一部分学生都不能很快地说出来,教学反思《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教学反思》。因此,我觉得学生对估算的意义不够理解。

  2、学生估算的方法掌握不够好。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探索估算策略的多样化”。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自主地探索估算的方法,但大部分学生没有一点的估算意识,我只好把估算的方法教给学生,没有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估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教学反思2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第一学段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教学中应选择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素材,努力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为自主探究做好知识准备。

  本节课以小游戏“找邻居”的形式,帮助学生复习近平似数的内容,通过灵活性和趣味性较强的复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估算做好铺垫。

  2.帮助学生理解估算策略和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需要运用估算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悟估算方法,提高估算能力。同时通过板书帮助学生理解如何根据不等式的性质,选择估大或估小的策略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实际意义,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数字卡片

  学生准备 收集资料的信息卡

  教学过程

⊙互动游戏,导入新课

  1.出示学情检测卡。

(1)口算并交流口算方法。

(2)游戏:找邻居,看谁找得又对又快。

  2.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与刚才的游戏有关,看看谁能利用游戏中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新课的开始做“找邻居”的游戏,让学生练习找与某个数最接近的几百几十数或整百数,为学习新知识进行预热,为接下来学习估算打好基础。

⊙阅读理解,搜集信息

  课件出示教材15页例4情境图。

  1.学生观察分析,了解图中的数学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指名回答)

  数学信息:(1)巨幕影院有441个座位;(2)一到三年级来了223人;(3)四到六年级来了239人。

  要解决的问题: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2.引导思考:怎样才能知道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能否坐得下呢?

(同桌或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先求出六个年级的总人数,再与影院的座位数相比较,比441大就坐不下,反之就坐得下)

  3.尝试列式解决问题。

(学生列出算式223+239,并质疑这样的加法计算还没有学过,无法计算出结果)

⊙分析题意,估算解答

  1.揭示课题:要知道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能否坐得下,其实不必算出准确数,只要算出223+239大约得多少就可以了,这种算法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估算。

  2.引导学生讨论估算方法,然后汇报。

  方法一 因为223大于200,239也大于200,所以223+239一定大于400,但还是不能确定是否大于441。

  方法二 223>220,239>230,220+230=450,所以223+239一定大于450,450大于441,坐不下。

⊙回顾反思,理解估算方法

  1.针对以上两种方法,引导学生讨论:哪种方法合理,为什么?讨论后汇报。

  结论一 把223和239都看成200,两个数都估小了,而且与原来的数不够接近,造成估算出的结果与准确数相差太远,无法说明问题,所以第一种方法不合理。

  结论二 把223和239都看成与之接近的几百几十数,那么估算出的结果与准确数也比较接近,就能判断这些学生能否坐得下了,所以第二种方法合理。

  2.小结估算方法: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发现,在估算三位数加减法时,为了结果更接近准确数,要把三位数看成与之最接近的整百或几百几十数,再相加或相减。

  设计意图:教师对学生的估算方法给予肯定,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并通过比较不同的估算方法,得出合理的估算方法。通过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反复体验、感悟的过程中了解估算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3.用估算解决问题: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1)学生自主读题,理解题意。

(2)估算出结果,并得出结论。

(3)全班交流估算的过程和方法。

估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教学反思3

《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加减法》中的第四课时是“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在本册数学教学中,比较注重估算教学,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离不开估算;《数学课程标准》更是明确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在教学本课时,有的学生出现了先算后估、不能正确选择估算方法的现象,通过适时引导使学生掌握了估算方法。

  一、感觉比较成功的地方。

  由于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估算,所以通过学生个性化的估算方法的交流,使学生了解估算的意义和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大部分孩子们能找到接近的整十数或整百数来进行估算,我对学生的这些想法感到非常满意。

  1.满足学生需要,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估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让每个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进行估算。这样教学既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2.突出学生主体,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课堂始终以“做数学”作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做数学”成为课堂发展的原动力。我尽可能地满足学生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情绪高昂,切身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有几个学生是这样估算的,他先把369+442计算出来,得到811,然后运用四舍五入法精确到810。出现了先算再估的现象,对估算的意义不理解。

  2.在巩固应用中,解决“估计一下带800元钱买一套桌椅够不够?”这个问题时,有的孩子估算后说够,有的孩子通过计算知道不够。学生估算的方法掌握不够好。于是我对学生们适时引导:实际的结果与我们估算出的结果有时可能有一定的差距,像这类购物的估算问题应该往大的方面去估算,这样我们购物时才不会出现钱不够的情况。

  三、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让学生正确掌握估算方法,自如运用估算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今后教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体验估算价值,增强估算意识。

  要引导学生形成估算意识。首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情况下需要估算:一是问题比较复杂,运用所学知识还不足以很快的得到问题的确切结果,就可以通过估算的方法,获得接近问题确切结果的一个近似答案;二是在现实的生活中,有时不需要知道问题的确切结果,只要知道一个大概的范围,比如旅游、超市购物等。其次要给估算教学增加“营养”,让估算贴近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把感性的认识转化成估算意识,从而增强估算意识。

  2.结合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估算能力。

  学生有了估算意识,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而解决问题教学是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一个主渠道。同时,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学中应允许学生存在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让学生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体现估算方法的多样化。最后让学生动笔算一算,看一看计算的结果是不是在自己估计的范围内。这样,学生通过先估算再计算的过程,找出估算与计算间的差距,就会力求估算的结果接近计算结果,促使估算能力的提高。

  3.结合具体情境,展示估算的科学合理性。

  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学生只有在实际情境中才能产生多样化的估算方法。单纯的用算式进行机械的估算训练,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估算并不是离精确值越近越好,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估算方法,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有时把两个数同时估小比较合理;第二、把两个数同时估大比较合理;第三、让估算值与精确值接近比较合理。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的分析,不仅能学到灵活的估算技能,而且还能让学生感受到估算在具体情境中的意义与作用。

  总之,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长期训练积累的过程。我们教师要成为教学的有心人,努力去挖掘估算题材,为学生积极搭建估算的平台,不失时机的让学生进行估算,自觉形成估算的习惯,有力地促进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三位数加三位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笔算的方法与前面的相同,所以本节课我采取的是正向迁移的方法进行教学的。

  首先我复习了几题加法口算和一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题,请学生说说它的计算过程,旨在帮助学生回忆起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接着我又利用主题图中的数学信息,让学生发现并找出问题,引出今天所教学的内容。

  出示教学内容后,我并没有直接讲解,而是让学生独立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试算出结果,再指名演板,结果多数学生的计算是正确的。为了巩固计算方法,我还重点请学生讲解计算过程,交流在计算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问题。由于这是一节计算课,所以整节课感觉很简单,课堂气氛还可以。但是作业做下来,却不尽人意,错误率很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多数学生没有加到进位1。

  计算教学看似简单,教师在平时还是多多要加强训练,以切实达到提高全体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

《加减法的验算》教学反思

  本教学内容安排在三位数的加减法以后,目的是要学生养成检验的好习惯,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由于学生在做前面几课时的《课堂作业》时,出现的错误较多,所以我决定将加减法的验算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学生在没有学习加减法的验算前,已经知道加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学习“加法验算”时,我增设了一个复习题:根据上面算式的结果,写出下面几道算式的结果。这道练习题的设置,既为后面的新知做好了铺垫,又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后面新知的教学中,学生由于有了前面复习题的基础,所以很快就发现了验算加法的方法。教学中,我还用学生的姓名来命名所发现的方法,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本节课只进行了“加法验算”的教学,从学生的课堂练习看,他们对本节课新知的掌握情况还是不错了,尤其是还有部分学生能使用数学语言来完整表述验算的方法。

  但本节课我认为学生练习的密度还不够,由于他们计算的速度还比较慢,所以导致课堂上的练习量还不够。针对学生计算速度慢这一现象,教师课后还要加强训练。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宜兴市陶城实验小学

  曹美萍

《分米和毫米》一课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我在教学后对照教学要求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导要“简”:

  本课教学环节若不紧凑教学内容必定完成不了,因此我在如何“导”得快、简、趣上动了脑筋。我让学生联系上学期学过的厘米和米导入本课,通过学生测量文具盒引出长度单位分米,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则直接拿起数学书,问:如果要测量数学书的厚度,该用什么长度单位呢?然后让学生自己量一量看。在新知探索结束后又以“今天小朋友们学了不少新本领,用这些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导入实践应用的练习环节。课中几次的“导”比较简明,整个教学过程就显得自然而顺畅。

  二、教要“精”: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老师的教就要体现在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精心设计问题、精要讲解上。如:在引出分米这个长度单位后,我设计了“1分米到底有多长?” 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比一比(比划)、找一找(举例)、画一画等操作活动,加深对分米认识,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最后小结“现在你知道1分米有多长了吧!”。如此老师教给了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要“精”也体现在两次小结中,新知探索结束后“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两个新朋友?现在已经知道了哪几个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这几个长度单位还可以用字母m,dm,cm,mm来表示,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在书上找一找有关介绍。”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强化了重点,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

  三、练要“实”:

  本课教学中参与面广,活动量大,重在动手操作,实践中体验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往往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后,时间成了难以把握的因素,我犹豫过、担心过,但课堂教学要扎实必须是学生“练得实”。这节课该学生动手的,我尽可能不包办代替。如:用学生尺测量学习用品、用米尺测量桌椅、测量线段等每个学生都动起手来。怎样量并剪下10厘米的吸管以及怎样画1分米长的线段,我都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实物投影下演示,规范学生的操作。在认识毫米时,我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别的测量1分硬币电话卡银行卡10张纸的厚度,充分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在用米尺测量桌椅高度前,我先让学生说用米尺测量需注意什么,使操作活动讲求实效。但是由于时间还是紧张,书上的练习没能在课堂上都解决.四、学要“活”:

  整节课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运用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学习,可以说学得比较“活”。如:学生经历估一估、量一量、剪一剪,从一根吸管上找到1分米,这一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运用了“猜测——验证”的学习方法,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在沟通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时,放手让学生在米尺上数线段,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这把米尺的长度有几个1分米呢?填一填1米=()分米。这是一个让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在认识毫米时,我让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激起该用什么长度单位的矛盾心理,我不急于让学生说量的结果,而是“听听辣椒哥哥和西红柿弟弟是怎么说的”然后问:现在你知道了什么?还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数学书的厚度是6毫米;尺子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长度是1毫米;不到1厘米时要用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等这相当于看书自学。课上有多次同学间的合作测量、探索交流等,让学生知道在动手中“学”、向书本“学”、向同学“学”等方法。

  总之,本课教学设计中还有很多不到之处,希望得到更多指教。

  学 案 教 案

  自学导航 活动一:

  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

(1)拿出尺子来认识分米,看看以分米有多长?用手来比一比。(2)再看看一分米里有()厘米?

(3)想一想分米用()字母来表示?

(4)数一数1厘米中有()个小格,每一小格的长是一毫米。(5)一厘米里有()毫米。

  2、填空

  1分米=()厘米

  1厘米=(1m =()cm

  1dm=(1cm =()mm

  1m =(新课标第一网 活动二:

  总结十进制长度单位间的换算。1、4厘米等于多少毫米?你是怎么想的? 2、5分米等于多少厘米?你是怎样想的? 3、30厘米等于多少分米?你是如何思考的? 4、60毫米等于多少厘米?你又是怎样思考的?

  活动三:

  填空:

  3分米=()厘米

  7厘米=(80毫米=()厘米

  20厘米=(1米=()厘米

  500厘米=(5dm =()cm

  40mm =

  9cm=()mm

  cm=(活动四:

  动手来画一画。)毫米)cm)dm)毫米)分米)米))cm

(dm1、画一条长30厘米的线段。

  2、再画一条长2厘米5毫米的线段。

  3、最后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活动五: 拓训练:抢答 7 m =()dm

  cm =()mm 90dm =()m

  cm =()dm 2 m =()cm

  800 cm =()m

  活动六: 检测:当堂检测大本p28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教学重难点:

  1、在实际测量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二教学过程:

  1、预习课本p54p55,完成学案活动一到活动五。教师下组指导看书,了解各组学习情况,重点指导学困生,先完成的小组选择展示任务。

  2、展示交流5分钟,提出自己的疑问供小组成员讨论。展示20分钟,每组根据任务大小派出若干名同学展示学案的活动一至五的内容,同学认真听,认真评,并提出质疑。

估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教学反思3篇(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估算方法总结)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