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设计李白活动方案共5篇,供大家阅读。
设计李白活动方案共1
《走近李白》教学设计
河南省邓州市元庄乡李岗学校
骆瑞雪
一、导入:板书课题:走进李白
二、欣赏:李白是仙
1、说说你知道的李白,学生简介李白。
师:李白被称为“诗仙”,那么诗仙写的诗有什么不同呢?
2、大屏出示《望庐山瀑布》,生齐读,感悟。
3、诗仙写的诗和常人有什么不寻常之处呢?让我们到是诗歌中去感悟吧!大屏出示《望庐山瀑布》,师范读,配乐。 指名读诗
4、师:庐山的资料我查过,它云雾是白色的,李白为什么说是紫色的呢?
随生回答,板书:宛如仙境
这首诗你认为哪一句写得最妙?为什么? 板书:非凡
5、齐诵此诗,感受仙味。
6、师:自从李白写了一首庐山瀑布,在没有人敢去写了,有一个人,他就要一比高下,是谁?大屏出示《庐山瀑布》 (1) 学生配乐读,用自己的话描述庐山的壮观。 (2) 你更喜欢谁的诗?为什么?
7、出示《秋浦歌》。让学生感受李白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李白是人
1、李白是人,作为普通人,李白又有怎样的凡人情怀呢?大屏出示《静夜思》,找出这首诗的诗眼。
2、学习李白凡人情怀——思乡——《静夜思》
3、李白的凡人情怀——珍惜友情——《送孟浩然之广陵》
4、李白的凡人情怀——孤独——《独坐敬亭山》
四、师小结,感受李白的伟大和情怀
喜欢唐诗吗?喜欢李白吗?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李白是最璀璨的一颗明珠。所以,你喜欢李白,喜欢诗歌,你就拥有了中华民族的气质!
五、作业
收集李白的其他诗歌,读一读,感受他的别样情怀。
六、板书设计:
仙
非凡气质 走近李白
人
凡人情怀
设计李白活动方案共2
追寻李白
【教材分析】
本单元题目为“追寻李白”,意在使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被誉为“诗仙”的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人生经历和诗歌作品,了解影响我国乃至世界的李白文化的相关信息,并开展有关李白的文化活动。所谓“追寻”体现了主动探究的意识,也反应出本单元教材是按照一定的线索来整体谋划的。
本单元教材不同于一般教材,打破了以“单元”为整体、以“课”为单位的呈现方式,整个单元是一个综合性的系列学习活动,是一个线索清晰的整体,它的线索有二:一是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以诗为主了解李白的人生经历。二是关于李白的介绍,从生平到思想,从已知到未知,从国内到世界,从教材的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究与拓展。
本节课就是从李白的游历生涯入手,综合学习、了解、走近李白。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多层次地朗读、吟诵《早发白帝城》《独坐敬亭山》《夜宿山寺》《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四首古诗,了解李白游历祖国山川大河的经历。
2、能力目标:
教会学生如何赏析古诗,借以提高学生欣赏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互相协作,知道李白的生平,李白的诗文。培养他们收集、处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的导入学习,开始追寻“诗仙”李白的旅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学习古诗时,自读自悟,学会赏析诗歌,体会四首古诗的内在联系。
难点:充实关于李白游历祖国山川大河的经历,体会游历在李白诗歌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查找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走近李白
(创设情境,课件辅助展示)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位大诗人,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寄情于山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让我们看到他儿时的天真烂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让我们看到他对友情的珍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让我们看到他思念故土之情。
这位诗人是谁?他就是我们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导入:对于一代诗仙李白,也许你觉得并不陌生,能说说你印象中的李白吗?(学生谈对李白的了解与认识。随学生发言,课件幻灯片3展示关于李白的图片及资料。)
师:同学们对李白的认识还是有些模糊,有些零散,现在,就让我们再去追寻诗仙李白的足迹,更多地了解他,更好地亲近他??(板书课题:追寻李白)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从学生似曾相识的李白诗句入手,从学生关于诗人李白的已有积累切入,引导学生开始本单元的学习,拉近学生与李白的距离,并利用多种媒体手段,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到画面之中,使其能直接促进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搭起入境桥梁,入“境”入“情”,走进文本。
二、多维突破,释疑解难
1、介绍李白的游历生涯。
“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 20岁时游历了巴蜀的名山胜水, 25岁开始在各地长期漫游。从他流传下来的诗篇中我们可以看到李白游览的足迹,(出示幻灯片5,展示李白的多首游历诗歌。)
2、他足迹遍及了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湖南、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出示幻灯片4,展示李白足迹图)
【设计意图】:古诗文与学生在时间上就相隔很远,因此这里让学生通过这些诗作了解李白游历的经历,拆除了隔断千里的心理防线,才能让学生走近古诗文,学好古诗文。
3、赏析《早发白帝城》
(1)、师介绍古诗背景: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李白他为了报效国家,做了唐朝皇帝的一个儿子“永王”李陵的参谋,后来被朝廷给他下了政治结论是谋反,因而获罪被贬到荒无人烟的夜郎城。一路上,他的心里悲伤极了,他走呀走呀,途中沿地势险要,江水湍急的三峡逆流而上。经过一年零三个月的长途跋涉,当小船慢慢的,慢慢地行驶到白帝城时,突然他接到了接到了皇帝平反的圣旨,“他无罪了,可以获得自由了”,欣喜若狂的他决定顺水行舟,返回江陵城(湖北省江陵县),途中便写下了一首世人传诵的古诗《早发白帝城》。
(2)、(出示本诗)指名朗读。
(3)、大家都能做到熟读成诵,但是是不是都做到了会鉴赏?
师:(边讲边板书:情感)诗歌鉴赏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要理解诗的情感,体味它的情趣。如果你不知道这首诗具体是怎样的情感,就谈不上对诗的鉴赏。那么李白的这首《早发白帝城》你体会到了他当时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诗中强烈地表现出作者急切、高兴的心情。)
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重履康庄的快感。这既是写景,又是写人,更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啊!希望大家带着体会再来读诗。
4、赏析《独坐敬亭山》
(1)、出示本诗,讲解: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鉴赏本诗,可从意境的角度去体悟,(板书:意境)你能描述诗中体现了怎样的意境吗?
(2)、诵读赏析,进入诗的意境。(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5、赏析《夜宿山寺》
(1)、出示本诗,你觉得这首诗从哪个角度来赏析合适?(板书:修辞)(李白写诗的时候最善于联想,所以同学们读他的诗的时候,也要和他一起展开联想。)
(2)、感受诗句中夸张的修辞与联想的手法。
6、总结赏析方法
(课件出示:“学会赏析”赏析的角度可以选取:字词品味,诗意解析,画面欣赏,修辞辨识,情感体会,意境领悟)
【设计意图】:要鉴赏诗歌,就应该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要想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必须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的时代背景,把握诗歌的意象,以人为本,仔细品味诗人的情感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感悟。因此,教会学生如何赏析古诗,在五年级这个年龄段很有必要,不同的赏析方法可以让学生有的放矢,借以提高学生欣赏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另外,在赏析中指导朗读,让学生注意重音、速度、韵味,边读边思考诗意,充分发挥形象思维能力,在头脑中再现诗中所描绘的情景,揣摩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调动主观情感,认真读诗,用心品诗,不再局限于诗本身的思想和内容,开始寻找诗的新的生命。这已是一种高品位的阅读。
7、品读《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课件出示这首古诗,在品读过程中,握住关键语句、重点字词,通过多媒体再现在学生眼前,帮助学生深入剖析、找到切入全诗的关键点。)
第一层次:读准字音,读懂词义。
让学生自读古诗,再指读古诗,要求达到第一层次的目标。
第二层次:理解诗意,读出语气。
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赏析本诗,再带着自己的理解来读诗句。(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掌握个别难理解的词句。)(板书:景物)
第三层次:心随文动,读出意蕴。
在理解全诗的内容后,请同学品味其中的景与情,带着情感再来读诗,读出诗的意蕴。
【设计意图】:新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三个层次的读,使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和品味到这首古诗所描写的景与情,从而激发了学生美的情感,增强学生美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而课件的使用牢牢把握住了诗中的一些关键语句、重点字词,形象、生动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帮助学生深入剖析、找到切入全诗的关键点,进而准确把握古诗的诗韵、内涵,以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本诗字斟句酌,用词精妙绝伦,是理解该诗的诗眼、诗魂。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不仅领略到诗中所表达的意蕴和意境,而且还领悟到诗中语言文字运用之妙。
三、感性共鸣,激发情感
师:读了这些诗句,如果让你用词句来形容李白,你会怎样说?(潇洒、豁达、开朗、自信??是一位气质豪放、才华横溢的天才诗人。)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绘景抒情,挥洒自如。
(课件出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点明:这句诗句选自杜甫的诗作,是人们对李白诗歌成就的最高评价,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们会继续追寻着李白的足迹,去认识他广交朋友的坦诚率真,去认识他关心国家,关心民众的博大胸怀,去认识他饮酒赋诗,纵情欢乐的豪情??
【设计意图】:“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好的音乐带给人的感觉。讲课也能讲出这种味道。在课的尾声再掀起一个高潮,让学生在精彩纷呈之中回味无穷。
四、提供空间,激励创新
向学生推荐两本课外读物(主要针对吃不饱的学生)以对李白的了解更加深刻、全面。
?
《李太白传》(学者所著,要读得有耐心)
?
《李白》(长篇小说,较浅显易明)
【设计意图】:最后的推荐读物环节,符合了课标提出的“向课外阅读延伸,向综合活动延伸,向生活延伸。”把“孤立地上好每节课”变成“了解、认识李白的综合性的学习活动”。
板书设计
追寻李白
一代诗仙
赏析
情感
意境
修辞
景物
设计李白活动方案共3
走近李白
一、导入谈话:同学们,我们中国是诗歌的王国。在诗歌王国的灿烂星空中,出现了许许多多杰出的伟大诗人。你们都知道哪些诗人?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是呀!这许许多多的诗人,就像星空灿烂的星星。作为诗歌王国的后人,我们要了解我们的先人,了解我们著名的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诗歌王国中那最璀璨的一颗星星
(播放课件:课题古诗欣赏:走近李白)
师:今天,我们上一堂古诗欣赏课。课题是(抬手示意)
生:(齐读)走近李白。
师:你了解李白吗?通过课外查阅资料,你们对李白还有哪些了解呢?你说。
生:李白,他是诗仙。他一生作诗很多,他是701年出生。
师:李白是诗仙,作诗很多,给我们后人留下多少诗歌呢?九百多首。李白不仅是诗仙,他还有一个仙呢!是什么仙?
生:(异口同声)酒仙。
师:还有一个仙,是酒仙。李白既是诗仙,又是酒仙,(板书:李白是仙)王老师简称(抬手示意板书)是什么?
生:李白是仙。
师:李白是仙,此话怎讲呢?(出示灯片)
二、故事引题:
师:我们来看看他同代的一位诗人诗圣杜甫是怎么评价李白的。(出示杜甫《饮中八仙》)
师:杜甫在他《饮中八仙》中是这样写的: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首诗写的是这么一个故事想听故事吗?
师:话说唐玄宗李隆基携他的爱妃杨贵妃到沉香亭畔去赏牡丹花。到了沉香亭畔,亭子下面坐着一排、两排、三排好几排的乐工,也就是现在的演奏家、歌唱家。李隆基和他的爱妃刚刚落座,下面的演奏家、歌唱家就演奏起优美的曲子。这曲子刚刚响起,李隆基就摆摆手说:停!停!停!老的曲子我不想听了,今天朕高兴!李龟年(李龟年是当时著名的乐师),去翰林院把李太白给我请来,叫李太白给我的爱妃作几首新诗。李龟年得了皇帝的令,那叫圣旨,是不是啊?
师:李龟年急急忙忙赶到翰林院,问李白的同事。同事说:李太白到街上喝酒去了。李龟年只得又赶到街上,经过一家酒店。只听到酒店楼上有人高声吟唱。李龟年一听,李白在上面。跑到上面一看,李白已经喝得酩酊大醉。李龟年上去摇摇李白:李学士,学士,快!皇上有请!李白醉眼朦胧睁开一看,是李龟年,把手一挥:你走!你走!皇上请我也不去,我是酒中仙!这皇上叫李龟年请李白,就一定要请到李白。李龟年只得叫人把李白扶到马上,把李白驮到了宫中,带到了李隆基的面前。李白还没有醒来,李隆基亲自过来,给李白灌了醒酒汤。李白醒过来一看,李隆基对他说:爱卿,李学士,今天朕高兴,给我爱妃作几首新词。李白醒过来第一句就是:拿酒来!李隆基说:你不刚喝酒吗?李白说:我是斗酒诗百篇!李隆基没办法,又叫人给李白喝了三杯酒。李白喝了酒,提笔写了《清平调》,是赞美杨贵妃的诗篇。根据这个故事,杜甫就写了这首诗。我们一起把它朗读一遍。
生: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三、欣赏《望庐山瀑布》
师:诗仙写的诗,跟常人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今天就走进李白的诗篇。好不好?
生:好!
师:先看第一首。(出示:《望庐山瀑布》)
师:听王老师朗诵一下:《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谁想吟诵吟诵?你来。(生诵《望庐山瀑布》)
师:我看到了一个小李白。请坐,谁还想吟诵吟诵?
(生齐诵《望庐山瀑布》)
师:这首诗我们学过了,谁能来说说它的意思?
师:这首诗写出了庐山瀑布的什么特点?(雄伟、壮观、长)
师: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把瀑布的特点写得这么突出的?
生:夸张
师:你从哪句诗中看出来?
生:我认为那个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飞流直下写得好。因为那个飞流既能写出瀑布来势汹涌,直下写出了山特别的险峻。
师:你欣赏飞流直下,还有人欣赏它后面的吗? 生:我欣赏那个三千尺。
师:欣赏它什么?
生:这句中,李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板书:夸张)
师:李白的夸张是怎样的夸张呢?飞流直下三千尺(举手示意),这叫什么夸张呢?用一个词来形容它。
生:极度的夸张。
师:再说一遍给大家听听!
生:极度的夸张。
师:这不是一般的夸张,而是极度的夸张飞流直下三千尺,什么叫诗仙!
(板书:极度)
师:极度的夸张,这就是诗仙的风格。看看下面的诗句,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李白的诗篇写得与众不同呢?
生: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什么地方不同?
生:他把庐山的瀑布比作银河来写,一般的诗人是做不到的。
师:银河,从天上落到了人间!你想得到吗?
生:我想不到。
师:你想不到,我也想不到。(笑声)这样的想象(板书:想象)是一般人想不到的,只有谁想得到?
生:李白。
师:诗仙!请在想象之前添两个字。李白的诗中,是怎样的想象呢?
生:丰富的想象。
师:丰富的想象,一般人还能够做到,不能成仙。
生:夸张的想象。
师:夸张就是夸张,不能说是夸张的想象。你说。
生:超凡的想象。
师:超凡的想象,哎,超越凡人。你认为是什么想象?
生:出人意料的想象。
师:两个字,出人意料是几个字?
生:四个字。
师:也可以。但没有达到我要求的两个字。你来说。
生:大胆的想象。
师:大胆的想象。还有不同的说法吗?超凡的,大胆的,诗仙的想象都是你说,说错了,表扬!(笑声中,师将话筒凑近一个学生的嘴边。)
师:超凡的想象,脱俗的想象。就用你们的吧!你们说的好就用你们的吧!我本来想好一个词,你们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神奇的想象。既然你们说超凡,我就用超凡。
(板书:超凡)
师:超凡的想象,才叫诗仙呐!还有什么地方写得好?
生:就是遥看瀑布挂前川。
师:好在哪儿?
生:我觉得那个挂用得好。一般的诗人想不到把瀑布用挂来写。
师:把瀑布挂在悬崖峭壁上,这也是
生:这也是李白作为诗仙的一个奇妙的想象。
师:让我看看你的眼睛。(笑声)你是什么眼?慧眼噢!有智慧的眼睛才能看见那个挂,把瀑布挂起来啦!又是超凡的! 师:李白诗歌当超凡想象,极度夸张,给我们以丰富的美感,宛如仙境。谁来把这首诗诵一诵?让我也来到这样的仙境之中。(播放音乐)
师:看你的眼睛炯炯有神的,你来诵。
师:你的嗓子真好听,已经把我带到了半空中了。(笑声)你来朗诵。
(生齐诵)
师:自从李白在庐山写下了《望庐山瀑布》之后,后来的诗人来到庐山,看到了那壮丽的瀑布,都想吟诗一首,但想到李白的诗写得太好了,太妙了,于是只能摇头作罢,不写了吧,写了出丑了吧。宋朝一位大诗人苏东坡,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去庐山游玩,也看到了庐山的美景,看到了那壮观的瀑布,于是也想吟诗一首,但一想到李白的诗,他不敢作了。于是就写下了赞美李白的诗,其中有这样两句: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
师:(诵)《戏徐凝瀑布诗》帝遣银河一派垂,上帝派遣银河从天上垂落到人间;古来唯有谪仙词,自古以来,只有李白从天上谪仙,就是仙人被贬到了人间,他是天上的仙人被贬到人间,才写出这样绝妙的诗篇。同学们也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诗。
四、欣赏《夜宿山寺》
师:李白,后人称他为诗仙。作为诗仙,一首诗是不能看出他的风格的。我们再看几首李白的诗歌,看是不是有仙人之风?
(播放音乐,出示《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师:《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谁来诵师:最后一句?
生:恐惊天上人。(生诵)
师:到了宋朝了。(笑)古典的韵味该怎么读出来呢?古色古香,怎么出来呢?你知道吗?试一试好不好啊?(生诵)
师:你认为怎么读才能把古典的韵味读出来呢?
生:读得像古代人一样。
师:像古代人一样?慢一点儿,缓一点儿,悠扬一点儿。你来。(生诵)
师:这首诗,你特别欣赏哪一句?
生手可摘星辰,还有恐惊天上人,星辰应该就是天上的星星,天上人就是天上的神仙。他在写诗的时候,不是写得很现实,而是有点儿朦朦胧胧的感觉,耐人寻味。 师:让我看你的眼睛,不仅是慧眼,而且是火眼金睛!像俺老孙的一样。(笑声)朦朦胧胧,宛如仙境,把你的右手伸出来,告诉我你的手摘过什么?
师:树上的假星星!我还以为是李白再世了呢!只有诗仙李白才能想到他的手能摘到天上的星星啊!诗仙啊,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那天上的仙人仿佛就在他的左边、在他的右边、在他的头顶之上。李白已经到了一种仙境啊!这就叫诗仙!这首诗有味道吧!你品品看。自己诵一诵,我给你们来点儿音乐,好不好?吟一吟,把这个味道吟出来。
(播放古筝音乐,生自由练习诵读。)
师:谁来诵一诵?这一次,把奖励的机会送给你吧我的火眼金睛,你来诵。
师:最后一句,味道出来了。(夸张地高叫)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笑声)能这样诵吗?你夸张了一下,实际上读得已经不错了。(诵)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谁来?
师:能读成这样已经很了不起了!想当年孙老师上六年级的时候,读得比你们差多了。李白的诗就是宛如仙境,就是具有超凡的想象,又极度的夸张。一伸手就能摘到天上的星星。我们再来看一首。
五、欣赏《秋浦歌》
(师诵)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师:一首诗,有它的诗眼。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呢?你说。
生:愁。
师:愁啊,你怎么能看到李白的愁呢?他内心的愁怎么能让我们看到呢?他是怎么写的呢?
生:我是从那个白发三千丈,还有那个后面的何处得秋霜中看到的。他那个白发三千丈是很夸张的一个句子,这首诗是在他晚年的时候作的。我觉得他那时候一定有很多的忧愁,就写到头上的白发特别得花白。
师:头发花白了,白发三千丈原来是因为内心的忧愁,像这般长啊!对着镜子照一照,不知那明亮的镜子里,什么时候我的满头青丝变成了满头白发?(有生举手)你有话说?
师:我知道你说的不是实话,说的是幽默的话,你们可不能当真,他是调侃一下,(笑)他是太热了,冷一冷!(笑)即使是诗仙,也有忧愁啊!但是诗仙的愁不像我们常人的愁,写得悲悲切切、凄凄惨惨,而且写得那么豪放,那么夸张,那么洒脱,那么飘逸。一起来诵一诵:白发三千丈起!
(生诵)
师:你看到过谁的白发有三千丈?
生:没有。
师:只有谁能看到?
生:李白。
师:因为李白是
生:诗仙!
师:只有仙人的眼中、心中,才能看到那么长的白发啊!同学们,李白作为一位诗仙,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九百多首诗。在他的身上,更有许多动人的传说。(出示)话说有一次李白去浙江的湖州游玩,在一家酒楼上独自饮酒,酒醉之后,又一人高声歌唱,引来不少看热闹的人。在一般人的眼里,把李白当做疯子了。这时,湖州司马经过此地,问道:酒楼高歌者是谁?李白听了之后,回答他:青莲居士谪仙人。青莲居士是他的号,谪仙是贺知章给他的美称。李白也曾经得到过唐玄宗的召见,但是召见到宫里干嘛呢?就是写几首诗赠送给他的爱妃杨贵妃,以博得他爱妃一笑。李白是旷世奇才,他是要报效国家啊!怎么能写几首诗博妃子一笑呢?李白就愤然离开宫廷,再次来到人间,飘逸于名山大川之中,在街市酒店之中借酒消愁。湖州司马何须问,湖州司马你还要问吗?金粟如来是后身,我李白百年之后就变成如来佛啦!就成仙成佛啦!那种高傲,那种不屑一顾,尽在诗中。
六、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能过欣赏李白的三首诗,感受到李白诗歌中极度的夸张与神奇的想像,这些构成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特征,使李白成为了唐代最著名的诗人。
师:喜欢李白吗?
师:李白是酒仙,李白是诗仙,我说(示意板书):李白是仙。
七、一起欣赏李白诗歌名篇朗诵《将进酒》
八、作业:收集李白诗歌
设计李白活动方案共4
《追寻李白》教学设计
【教材理解】本单元题目为“追寻李白”,意在使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被誉为“诗仙”的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人生经历和诗歌作品,了解影响我国乃至世界的李白文化的相关信息,并开展有关李白的文化活动。所谓“追寻”体现了主动探究的意识,也反应出本单元教材是按照一定的线索来整体谋划的。
本单元教材不同于一般教材,打破了以“单元”为整体、以“课”为单位的呈现方式,整个单元是一个综合性的系列学习活动,是一个线索清晰的整体。
本节课就是从李白的游历生涯入手,综合学习、了解、走近李白。 【设计理念】将选取的代表李白写作特点、性格特点的十首诗共分成了三个部分:山水篇、友情篇、理想篇,从而让学习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了解李白、亲近李白,追寻到李白不朽的魂。山水诗篇中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寄情山水间潇洒豪放,喜好游历的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围绕这句牵引学生追寻李白之魂的总领句,重新去品读山水诗就会与李白的性情、追求、人生经历息息相关起来,从而真正追寻到一个有血有肉的李白,将其作品艺术成就、人格魅力融入到学生自己的生命认识当中。
【学情简介】有这样一句歌词:“其实你不懂我的心”。作为老师,我们懂得每一个孩子的心吗?这里的“心”,简单地说就是“学情”。前苏联的一位心理学家指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第一种称为现有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独立完成任务;第二种称为最近发展区,是一种准备水平,表现为学生还不能自行完成任务,需要老师的帮助,但是经过启发也许明天会独立完成任务。教学就是要把最近发展区水平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随着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又产生新的最近发展区,这样循环往复,在两种发展水平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地推动着学生向新的更高的发展水平发展。本节课就是在学生对李白有了模糊的印象的基础上引导其更深一步地追寻李白,走近李白。由以前对李白的“不关心”转变为主动地去接近,去探究。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多层次的朗读、吟诵三首诗。体会诗人在不同时期寄情山水的心境,感受诗人寄情山水的那份洒脱、爽朗与豪情,以此来了解李白的性格。
? 能力目标:教会学生如何赏析古诗,借以提高学生欣赏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互相合作,知道李白的生平、李白的诗,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开始追寻”诗仙“李白的旅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自读自悟,学会赏析诗歌。通过诗风来了解李白、走进李白。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作品,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自读自悟。
【教学准备】1.搜集李白的有关知识及优秀作品2.课件
【课时安排】本单元共安排12课时,十首古诗的简单讲解用5课时,本课是第六课时。
【教学过程】一.幻灯出示对联,导入新课。 1.盛唐诗酒无双士 青莲文苑第一家
对联中描写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位著名的诗人?从哪里看出来? 2.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出示李白的图片及资料。(幻灯)
3.指名吟诵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句。(适时点拨,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李白?)
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论送我情。(注重友情的李白)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寄情山水的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天真烂漫的李白)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思念故土的李白)
同学们对李白已经有了一些模糊的印象和零散的记忆,现在就让我们再去追寻诗仙李白的足迹,更多地了解他,更好地亲近他,让我们一起追寻李白。(板书课题) 二.多维突破,步步深入
“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20岁时游历了巴蜀的名山胜水,25岁开始在各地长期漫游。在他的游历生活中写下了不少有名的山水诗篇,《早发白帝城》就是其中的一篇。
(一)赏析《早发白帝城》 1.幻灯出示本诗,指名朗读。
2.大家都能做到熟读成诵,但是不是都做到了会鉴赏?
师:诗歌鉴赏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要理解诗的情感,体味它的情趣。如果不知道这首诗具体是怎样的情感,就谈不上对诗的鉴赏。那么李白的这首《早发白帝城》你体会到了他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3.学生自读自悟,初步说出“高兴”的心情。
4.为什么高兴呢?师简介本首诗的写作背景,学生从而又读出了急切的心情。汇报从哪个字、哪个词悟出的急切与喜悦的心情。 5.学生带着这种心情朗读本诗(配乐:春江花月夜)每个学生都能入情入境。
6.欣赏古诗范读,模仿范读,带着这种感情师生齐诵。
7.师重读“彩云间”“千里”“万重山”,让学生体悟一种气势——豪放浪漫(板书)。
(二)赏析《独坐敬亭山》
1.出示本诗范读。提问:你听出了什么意境?(板书:孤寂愁苦) 2.从哪些字、词悟出来的?(小组讨论、汇报) 3.怎样理解“相看两不厌”?教师介绍本诗写作背景。 4.诵读赏析,进入诗的意境。指名朗读(配乐:寒江残雪)
(三)赏析《夜宿山寺》
1.出示本诗(幻灯)你觉得这首诗从哪个角度来赏析合适?(板书:夸张)
2.从哪些地方悟出了山寺之高?为什么“不敢高声语”?(板书:想象)
3.想象诗的画面,边朗诵边做动作。
总结:李白把这些感情全部用山水之景表达出来,体现了他诗歌的特点:寄情山水(板书)。 三.感性共鸣,激发情感与求知欲
读了这些诗句,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李白?(豪放浪漫、孤寂愁苦、善于夸张与想象的李白)。 四.课外延伸,加深对李白的认识 (幻灯出示)
豪放浪漫: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孤寂愁苦: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夸张: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分男生、女生、齐读以上诗句)
五.教师总结
李白的诗的确令人感到意境美、气势壮,杜甫曾经这样评价李白和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是对李白的最高评价。今天我们追寻到了一位豪放浪漫、孤寂愁苦而又善于夸张想象的李白。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们将继续沿着李白的足迹,去认识他广交朋友的坦诚率真,认识他关心国家、关心民众的博大胸怀,认识他饮酒赋诗、纵情欢乐的豪情〃〃〃〃〃〃 六.作业
1.查找收集李白描写山水抒情的诗,欣赏吟诵。 2.阅读《李太白传》,要读得有耐心呦。 【板书设计】
追
【教学反思】新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
寄情 山 水
夸张想象 豪放浪漫
寻李白
孤寂愁苦 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和品味到古诗所描写的景与情,从而激发学生美的情感,增强学生美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了更好的理解李白的诗歌,更进一步地想象,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使他们越读越觉得心旷神怡,不由自主地进入诗境。在头脑中再现诗中所描绘的情景,揣摩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调动学生主观情感,注意重音、速度、韵味,边读边思考诗意,认真读诗,用心品诗,不再局限于诗本身的思想和内容,开始寻找诗的新的生命。这已是一种高品位的阅读。使学生从灵魂处真正走进李白的内心世界,实现学生、李白与文本的和谐统一。
在本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激起学生对所学诗文的“兴奋点”,达到“课亦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 教学前先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示关于李白的对联作为引子,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印象中的李白和熟悉的诗句,打开学生的话匣子。然后展示出李白的头像及其介绍,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到画面之中,使其能直接促进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搭起入境桥梁。引学生入“境”入“情”,走进文本,从幻灯片中进一步了解李白其人。让学生以读来走近李白,感受李白的性格特点,以实现本课的教学目的。
设计李白活动方案共5
《追寻李白》教学设计
滦县第三实验小学 贾丽丽
【教材理解】本单元题目为?追寻李白?,意在使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被誉为?诗仙?的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人生经历和诗歌作品,了解影响我国乃至世界的李白文化的相关信息,并开展有关李白的文化活动。所谓?追寻?体现了主动探究的意识,也反应出本单元教材是按照一定的线索来整体谋划的。
本单元教材不同于一般教材,打破了以?单元?为整体、以?课?为单位的呈现方式,整个单元是一个综合性的系列学习活动,是一个线索清晰的整体。
本节课就是从李白的游历生涯入手,综合学习、了解、走近李白。
【设计理念】将选取的代表李白写作特点、性格特点的十首诗共分成了三个部分:山水篇、友情篇、理想篇,从而让学习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了解李白、亲近李白,追寻到李白不朽的魂。山水诗篇中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寄情山水间潇洒豪放,喜好游历的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围绕这句牵引学生追寻李白之魂的总领句,重新去品读山水诗就会与李白的性情、追求、人生经历息息相关起来,从而真正追寻到一个有血有肉的李白,将其作品艺术成就、人格魅力融入到学生自己的生命认识当中。
【学情简介】有这样一句歌词:?其实你不懂我的心?。作为
老师,我们懂得每一个孩子的心吗?这里的?心?,简单地说就是?学情?。前苏联的一位心理学家指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第一种称为现有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独立完成任务;第二种称为最近发展区,是一种准备水平,表现为学生还不能自行完成任务,需要老师的帮助,但是经过启发也许明天会独立完成任务。教学就是要把最近发展区水平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随着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又产生新的最近发展区,这样循环往复,在两种发展水平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地推动着学生向新的更高的发展水平发展。本节课就是在学生对李白有了模糊的印象的基础上引导其更深一步地追寻李白,走近李白。由以前对李白的?不关心?转变为主动地去接近,去探究。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多层次的朗读、吟诵三首诗。体会诗人在不同时期寄情山水的心境,感受诗人寄情山水的那份洒脱、爽朗与豪情,以此来了解李白的性格。
? 能力目标:教会学生如何赏析古诗,借以提高学生欣赏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互相合作,知道李白的生平、李白的诗,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开始追寻?诗仙?李白的旅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自读自悟,学会赏析诗歌。通过诗风来了解李白、走进李白。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作品,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自读自悟。
【教学准备】1.搜集李白的有关知识及优秀作品2.课件 【课时安排】本单元共安排12课时,十首古诗的简单讲解用5课时,本课是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做个游戏(听提示,猜猜看),看看谁能最快猜出提示中的人物。课件1出示李白的相关信息
如果有学生猜出是李白,可以让他说说是从哪里看出来?
师:对于一代诗仙李白,也许你觉得并不陌生,能说说你印象中的李白吗? 2.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出示李白的图片及资料。(课件2关于李白的头像与资料)
3.指名吟诵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句。(课件3出示诗句) (适时点拨,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李白?)
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论送我情。(注重友情的李白)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寄情山水的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天真烂漫的李白)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思念故土的李白)
同学们对李白已经有了一些模糊的印象和零散的记忆,现在就让我们再去追寻诗仙李白的足迹,更多地了解他,更好地亲近他,让我们一起追寻李白。(板书课题)
二.多维突破,品味风格
?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20岁时游历了巴蜀的名山胜水,25岁开始在各地长期漫游。在他的游历生活中写下了不少有名的山水诗篇,《早发白帝城》就是其中的一篇。
(一)赏析《早发白帝城》
1.课件4出示本诗配乐朗诵。指名读古诗。
2、师:大家能做到熟读成诵非常好。我们不仅要会吟诵,还要学会鉴赏古诗。鉴赏古诗最重要的就是理解诗的情感。所谓?一切诗语皆情语?,我们要学会透过古诗本身,去体味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那么我们再来细细地读读古诗,你能体会到诗人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3.学生自读自悟,初步说出?高兴?的心情。 师:谁能把高兴读出来?指名读
4.为什么高兴呢?师简介本首诗的写作背景,(课件5出示古诗背景)(广播给学生)
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李白他为了报效国家,做了唐朝皇帝的一个儿子?永王?李陵的参谋,后来被朝廷给他下了政治结论是谋反,因而获罪被贬到荒无人烟的夜郎城。一路上,他的心里悲伤极了,他走呀走呀,途中沿地势险要,江水湍急的三峡逆流而上。经过一年零三个月的长途跋涉,当小船慢慢的,慢慢地行驶到白帝城时,突然他接到了接到了皇帝平反的圣旨,?他无罪了,可以获得自由了?,欣喜若狂的他决定顺水行舟,返回江陵城(湖北省江陵县),途中便写下了一首世人传诵的古诗《早发白帝城》。
5、师:现在你知道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再来读读,还能体会出怎样的心情?
学生从而又读出了急切的心情。
师:从哪个字、哪个词能悟出诗人的这种急切与喜悦的心情呢?
学生回答 千里、一日、轻、万重山
5.学生带着这种心情朗读本诗(配乐:春江花月夜)每个学生都能入情入境。
6.欣赏古诗范读(Flash动画),模仿范读,带着这种感情师生齐诵。
7.师重读?彩云间??千里??万重山?,让学生体悟一种气势——豪放浪漫(板书)。
8师:那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形成了这种豪放浪漫的气势? 学生回答(夸张、想象)追问学生是怎样的夸张?怎样的想象?
板书:夸张、想象
师:李白成功地在诗歌中塑造自我,强烈的表现自己豪放不羁的性格,毫不掩饰的抒发心中的感情,在生活现实的基础上,加以大胆的夸张想象,因而他的诗歌形成了鲜明的豪放浪漫的特色。
(二)赏析《独坐敬亭山》
(课件9出示教师范读。指名读,再齐读。
小组合作探究:反复诵读古诗,你听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2.从哪些字、词悟出来的?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3.怎样理解?相看两不厌??结合本诗写作背景。
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
2、你是怎样理解?相看两不厌?的?从中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和?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在纯净的空间,只有敬亭山与诗人进行着精神上的交往;诗人的精神与敬亭山的神貌完全融汇在—起了。诗人把山人格化的同时,表达了自己从欣赏自然美的乐趣中获得的精神自由和超脱凡俗的自我肯定。
表面看来,这里是写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有情?,愈是表现出人?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4.诵读赏析,进入诗的意境。指名朗读(配乐:寒江残雪) (三) 赏析《夜宿山寺》
1.(课件8出示本诗及图画)指名读古诗
默读这首诗,思考:这首诗是围绕哪个字写的?(高) 同桌合作学习: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山寺之高的?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来体现山寺之高?你从中又读到了一个怎
样的李白? 预设点:
1、诗人是怎样表现山寺之高的?找出有关词句说一说。
?手可摘星辰?以星夜的美丽引起我们对高耸入云的?危楼?的向往。诗人用夸张的笔调和浪漫主义的手法,描绘了山寺高楼耸入云天的情景。
2、从?不敢?与?恐惊?心理中,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与?天上人?相距很近,这样山寺之高就不言自明了。
3、你从中又读到一个怎样的李白?
诗人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山寺的高耸,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从中我们可以感觉到李白诗奇思涌溢,想人所不能想,说人所不敢说,敢于冲破一切束缚,破浪直前,无所顾忌,所以想象奇特,善于夸张是李白诗歌的一大特点。
3.想象诗的画面,边朗诵边做动作。(配乐:高山流水) 仅此这两首诗还不能体现李白诗风的豪放浪漫,我们再来回忆回忆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有哪些能体现他的豪放浪漫 ? (课件6出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三、教师总结
师:读了这些诗句,如果让你用词句来形容李白,你会怎样说?(潇洒、豁达、开朗、自信……是一位气质豪放、才华横溢的天才诗人。)
李白把自己的感情全部用山水之景表达出来,体现了他诗歌的特点:寄情山水(板书)。他的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绘景抒情,挥洒自如。不管在何时,在何地,李白的诗都体现这种豪放浪漫的色彩。
提到自己的诗,李白说过:?兴酣笔落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杜甫也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课件11出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点明:这句诗句选自杜甫的诗作,是人们对李白诗歌成就的最高评价,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们会继续追寻着李白的足迹,去认识他广交朋友的坦诚率真,去认识他关心国家,关心民众的博大胸怀,去认识他饮酒赋诗,纵情欢乐的豪情……
四.课外延伸,品味诗风(课件10出示)作为资料广播给学生
《渡荆门送别》 《古朗月行》 《将进酒》 《北风行》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你从诗中的哪些诗句中看出李白诗风的浪漫主义色彩?自己体会着读读。 【板书设计】
追寻李白
豪 夸张 喜悦 急切 寄 放 想象 孤寂 情
浪 拟人 相悦 山
漫 比喻 天真 水
《灯祭》教学设计
滦县第三实验小学 杨云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认读本课五个生字,理解?称心如意?、?屋脊?、?妖娆迷人?等词语的含义,掌握十一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并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魅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感情充沛的句子,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的对父亲无限怀念的挚爱真情。
3、过程与方法:
指引学生抓重点词句,体会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自读、感悟、探究?等教学策略,品味语言。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要求会写的生字,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对重点词、句、段进行研读、感悟,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课题导入
1、师生共同板书课题,注意?祭?字不要写错。
2、齐读课题,不要只是单纯的去读这两个字,把自己上节课初步学习的感受读进去。闭上眼睛想一想文章的内容,尽量带着作者的心情再读课题。(三读课题)
3、上节课初读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感知,谁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预设:父亲在世时为我做灯,我幸福、快乐;父亲去世后我用灯祭奠父亲,深深地怀念父亲。)
二、从中心问题入手,品读文本,体会无言的父爱
1、师: 在作者的心目中,那盏灯是怎样的呢? 预设:那盏灯在作者的心目中是不寻常的。
出示中心问题:那么这盏灯是怎样的不寻常呢?默读1-8自然段,那些语句体现了这盏灯的不寻常呢?勾画出相关语句,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预设:
(1)?虽然做这样一盏灯总要花上一些功夫,但除夕夜,父亲总能让我提到一盏称心如意的灯。?从这句话体会到这灯是不寻常的。
通过哪个词语更能体会这灯的不寻常呢?
?虽然…但?体会到做灯需要花上一些功夫,但是想方设法的让女儿高兴。
?称心如意?是满意的意思,说明父亲做灯是为了让女儿高兴。
?总?:说明不是做一次灯,而是每年都这样。这样的坚持能体会到这灯是不寻常的。
如果你是女儿,此时是什么心情呢?(高兴、感动) 指导朗读这句话。重读?虽然…但??总??称心如意?这些词语。
父亲坚持每年这样做灯,这盏灯又是怎么做成的呢? (2)第二自然段,做灯的过程能看出父亲制作的很用心,很细致,能体会到这灯是不寻常的。 从哪能体会到父亲做灯很用心呢? A、将灯罩擦得亮亮的
B、底座是圆形的,木制的,有花纹 …
如果你是女儿,看到父亲如此细心的,用心的,一步一步地做灯,心里会是什么感觉?(幸福)
有了这盏让女儿幸福的灯,女儿是怎么做的?
(3)?没有月亮的除夕里,这盏灯就是月亮了。?体会到在女儿心目中,父亲做得灯跟月亮一样重要。从这句话看出父亲送我的灯是多么重要,在我的心中父亲的灯是那么光明美好。
那么女儿对灯的感情是什么样的?(珍惜)
读出珍惜的味道吧。
(4)?我怀揣着一盒火柴提着灯走东家串西家,每到一家都将灯吹灭,听人家夸几句这灯看着有多好,然后再心满意足地擦根火柴点着灯去另一家。?体会到这灯是不寻常的。 注意细节:作者为什么串完一家就将灯吹灭,到另一家再点燃?(预设:作者想多串几家,能多炫耀几家)听着别人的夸奖,心满意足的感受,炫耀着父亲做的灯也炫耀着做女儿的骄傲,这分父爱给了女儿炫耀的资本,所以不同寻常。 读出炫耀之情。四读?这灯是不寻常的。?
(5)女儿提着灯逛得无限风光,满意归来时,父亲是什么表现呢?
读父女之间的对话。体会到,看着女儿高兴,父亲也是开心的。
指导朗读父女的对话,分角色朗读。
(6)?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有盼头的;而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给我的灯,年则妖娆迷人了。?体会到灯对我的重要性,灯是不寻常的。 ①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作者在盼什么?
怎样的年就是有声有色的年?具体是什么样的? ?妖娆迷人?是什么意思? ②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这段是一个排比句式,一句比一句更深入的表达了作者的情感,通过?有盼头?、?有声有色?、?妖娆迷人?体现出作
者对过年生活所感到的快乐、幸福、有趣,并且意思是递进的。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这些情感。(幸福、快乐) ③带着怎样的语气读这句话?指名学生带着理解读这一段,突出词语?有盼头?、?有声有色?、?妖娆迷人?。 教师范读。
全班齐读再次体会作者的幸福和快乐。
(7)通过以上品读的点点滴滴, 不寻常的只是这灯吗?(浓浓的父爱)
换句子:那灯是不寻常的。——那爱是不寻常的。
三、进人物内心,感受阴阳两隔的悲痛之情
导语:因为享受惯了有父亲的幸福时光,没有父亲的日子是不可想象的。作者21岁那年,离年还有30天的时候,父亲因突发脑溢血永远地离开了,没有父亲的日子,女儿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 预设:悲伤怀念
你又从作者的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了她那种悲伤怀念之情?
1、默读课文后半部分,画出最能表现作者悲痛心情的句子,读给同桌听。
2、课件出示?父亲去世的当年我们没有点灯。别人家的院子里灯火辉煌,我们家却黑漆漆的。我多想提着父亲送我的灯到路上接他回来啊。?
教师引导:父亲走了,女儿面对着黑漆漆的家,心也是黑漆漆的,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想到什么情景?
①父亲给我做灯的情景,可是父亲走了,再也没人给我亲手做灯了,因此我多想……
②提灯走东家串西家,别人夸赞的情景,可是我再也没有提着父亲亲手做的灯炫耀父爱的机会了,因此我多想…… ③父亲笑吟吟的等我回家的情景,可是父亲再也不能笑吟吟的迎接我提灯回家,再也不能和父亲开着玩笑享受着父爱了,因此我多想……
④过年时满院子的高灯与冰灯的情景,可是没有了父亲除夕夜院子里再也没有了红灯和冰灯的光明了,因此我多想……
3、还有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预设:没想到我迎来了……却再也迎不来父亲送给的那盏灯了。从此之后……接受灯的那种福气了)
四、升华拓展
因为回忆着父亲对女儿的爱,所以女儿悲伤,所以女儿怀念那突然离开的父亲…可是,无论怎样的呼唤,父亲与女儿还是永远的阴阳两隔了。除了这篇文章,作者不止一次的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了内心无限的悲痛和怀念,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其中《白雪的墓园》一个给父亲上坟的片段,值得我们去品味一番。
附:进山之后,我们的目光不停地朝父亲居住的地方眺望,好像久别归家似的那么望眼欲穿。有几只大鸟在墓地上面的树梢盘桓,像墓园守望者一样。我们到达父亲身边时就像看见上帝一样一齐跪下,我们做着最古老的祭奠。纸钱焚化时的氤氲烟雾使我仿佛看见了父亲的双手,他的确隔绝了
我们,这双手我们再也牵不到了。
《白杨》教学设计
三实小 李亚楠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同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边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树,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白杨树的相关知识。
2.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3.教师板书:白杨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此时你一定在想,白杨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长呢?它会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1)对词语方面的讲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2)生字字形注意事项:
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3)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4)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细读品味,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学习课文1至3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1)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
(2)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教师引导学生想象飞沙走石的情景
(3)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
坚强
不软弱
从来都那么直
(4)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5)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1)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
(2)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3)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4)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四、提出疑问,置留作业
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白杨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活呢?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是单纯的在介绍白杨树吗?课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复习有关词语:戈壁 清晰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大伞 抚摸 介绍 边疆 陷入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剖析实质,表达心声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他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呢?
学习第10 至12 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1.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说说?表白?是什么意思,解释说明;也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思考: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同学们讨论一下,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
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2.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
(1)讨论汇报,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2)大家交流课前准备的有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影视资料。
(学生感受同时产生联想,感受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建设边疆,无私地奉献着自己一切的场景。)
教师抓住事物间的相通之处,引导学生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3.西部需要开发,祖国需要建设,那么需要许许多多像爸爸这样的边疆的建设者,正是他们才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不知道此时的你,面对如此高尚的爸爸,想说些什么呢?把你的心里话说给你的同学听好吗?
三、再现希望,体会写法
1.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你能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含义吗?
预设:
(1)高大的白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他的孩子们。
(2)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边疆,成为边疆的建
设者。
(3)这是爸爸的愿望,更能体现爸爸的高尚情操。
………
2.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3.体会写法: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地为大地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者借助白杨的这个特点,明写白杨,暗写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边疆戍卫者。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
《詹天佑》教学设计
滦县第三实验小学 吴丽娟 【教学内容】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至结束。 【教学目标】
1、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具体事例感悟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华和创新精神。
、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和爱国精神,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感受詹天佑严谨的科学态度,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詹天佑使用的开凿隧道的方法以及?人?字型铁路的设计思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复习,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詹天佑。(学生齐读课题。) 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他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为了给中国人争口气,毅然接受连外国人都不敢轻易尝试的任务----修筑京张铁路。他在修路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文讲了詹天佑在修筑铁路时的那几件事?(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接下来,我们一起跟随詹天佑到施工现场,用心去感受这位工程师的爱国情怀和杰出的设计。
二、学习4自然段,研究勘测线路,感受爱国情怀
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指名读。【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在勘测线路的过程中,詹天佑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詹天佑是怎么说的,用——画出。怎么做的?用~~~画出。遇到困难他又是怎么想的?用︽︽︽画出,在旁边写下自己的体会。】
、学生根据要求学习第四段
3、交流
交流品读以下几句(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 (1)句1:(课件出示: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之类的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A、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他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也这样要求别人。)
B、思考讨论:?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为什么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C、这里有一个词请同学们注意一下,?经常勉励?想象一下,在什么情况下,詹天佑会这样勉励他的工作人员?(学生自由发言)
D、假如你就是詹天佑,当你看到工人工作消极,偶尔粗心,测量不精确,施工质量不高,你会怎么勉励工程人员呢?谁来读读这句话。
从你的朗读中,老师听出了你严谨的工作态度,了不起的詹天佑。
(2)句子2:(课件出示:?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詹天佑不管条件怎样恶劣,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翻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
、(指名)你能谈谈你的体会吗?(身先士卒、以身作则、与工人同甘共苦的工作作风。)
B、找同学到前面勾画表示动作的词语,并说说体会。(指名勾画)环境的描写更能说明什么?指名说。
C、教师小结:是啊!怒号的狂风吹动了漫天的黄沙,但吹不动詹天佑坚定的信念,陡峭的悬崖挡住了铁路的延伸,但挡不住詹天佑前进的步伐。我们仿佛看到了他跋山涉水的身影,看到他油灯下布满血丝的眼睛。
D、请同学们带着刚才想象的画面,有感情地读这些句子,打动自己也努力打动别人。
指名读 。
E、当詹天佑面临这么恶劣的环境,这么多的困难,他又是怎么想的呢?
(3)句3(相机出示句子: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A、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B、请孩子们,想一想,詹天佑在修筑铁路的过程中,仅仅遇到了勘测线路时的困难吗? 不是得,他遇到了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困难,老师上网也查录了一些资料(师补充)听了老师补充的资料相信同学们对詹天佑遇到的困难一定有了更深的感受,此时你想说些什么? F、大家谈的很好,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一定会有别样的触动,来,读出你心中的感受
佑总是想——生读
面对皇亲国戚横加干涉,无理取闹,詹天佑想——生读 当亲友牺牲,离去,当女婿被绑架,女儿身亡,詹天佑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他总是想——生读
G、我们还应学习这段的写作方法,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心里活动表现人物的品质。
三、学习5自然段,体会“杰出”的智慧
1、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困难面前,詹天佑把一腔爱国情感转化为报国行动,詹天佑深深感动了我们,那么,他在开凿隧道时又是怎么做的呢?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5自然段,在书中各找出一个字来概括居庸关、八达岭山势的特点?并找出詹天佑开凿这两条隧道的方法。
3、课件出示:边读边把詹天佑开凿隧道的方法在纸上画下来。同桌合作画示意图,理解詹天佑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采用的不同方法。
4、找同学上台演示。
5、教师演示开凿隧道的过程。(演示)从詹天佑对不同山势,采用不同的开凿方法,你体会到了什么?(聪明才智)
四、学习“设计线路”部分。
更令人惊叹的是,他在设计?人?字形线路时的奇思妙想,接下来我们就一同看一看课文的第6自然段。
(1)老师提一个问题,顺便检查一下你们平时读课文是不是认真,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解决了青龙桥的什么问题?
(2)四人为一小组,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学习这一段。边讨论边画出?人?字形线路。(标明方向)
(3)每小组选取一个代表,边演示火车的行走方式,边解说。可以用铅笔盒代替火车(注意配合)
(4)找人演示。 (5)看课件演示
(6)从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的构思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五、感情升华,总结全文
1、是啊!詹天佑真了不起!正是凭着满腔的爱国情怀,超群的智慧和大胆的创新,用铁一般的事实,有力地回击了帝国主义者,为所有的中国人争了一口气,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课件出示: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提早两年。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今天,我们乘火车去八达岭,过青龙桥车站,可以看到一座铜像,那就是詹天佑的塑像。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
为什么说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内容?是个笑话?、?还没出世呢?等内容,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工程师不但能建成京张铁路,而且提前两年竣工。所以说是一个有力的回击。)
3、提问:为什么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
引导学生抓住?赞叹不已?一词,展开合理想象: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是怎样赞叹的?
(许多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有的说;?OK!詹天佑真了不起!;有的翘起大拇指说:?詹天佑,中国人的这个!?;有的耸耸肩,推开双手说:?这样伟大的工程真是举世无双,空前绝后!?)
小结:詹天佑让所有的中国人扬眉吐气了,他真不愧为中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有这样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最后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伟大而光荣的名字。(课件出示:詹天佑头像。)
六、拓展延伸
其实,像詹天佑这样的爱国人士还有好多。课件出示。希望同学们有时间去了解他们的故事,在了解故事的同时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你比如《詹天佑》一课,作者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来体现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和爱国情怀,而我们以前学过的《虎门销烟》则通过场面描写来突出林则徐的爱国情怀。希望同学们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20、詹天佑
杰出
爱国
勘测线路 一丝不苟
开凿隧道 聪明才智
设计?人?字形铁路 创新精神
设计李白活动方案共5篇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设计李白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