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3篇(观书有感1)

时间:2023-02-25 15:40:00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观书有感3篇(观书有感1),欢迎参阅。

观书有感3篇(观书有感1)

观书有感1

前不久,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一首古诗——《观书有感》,这首古诗主要讲了朱熹在自家方塘边看见方塘里的水,就像镜子一样清澈明净,在阳光的照耀下,池塘里的事物是那么自由自在,栩栩如生。这时朱熹在心里想:为什么方塘的水会如此清澈,原来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的为它输送活水。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吸引了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为有了这两句诗,我才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

以前我读书的时间很少,并没有持之以恒,孜孜不倦……

那是上个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大堆课外书让我读。一开始我对这些书还是挺有兴趣的,于是我就把这一大堆的课外书抱到了我的房间,往桌上一放,这些书堆在桌上,我一本一本地整理好,在整理的同时,我记住了每一本书的题目,其中我最有兴趣的是《简爱》和《鲁滨逊漂流记》。这两本书,它们在课文中出现过,我很想读一读。我兴致勃勃地拿起了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我有点不耐烦了,把书往旁边一放,说道:“好烦啊,还有这么多本书,我已经没有耐心了,干脆别看了吧!”说完,我脑海里涌现出一幅鲜活的画面……

我想到了谈迁,他经历重重困难,完成了《国榷》却被偷走了。但他依然持之以恒,孜孜不倦,重新编写了《国榷》,而且比原先的好百倍,想到这里,我又重新拿起了书,专心致志看了起来,日复一日地坚持了下来。渐渐地写作的语句鲜活了起来,文笔流畅了许多……

读了《观书有感》这首诗,我深深地明白了读书的重要性,懂得了人心的睿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得来的。“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2

  朱熹是宋代的大诗人,他的《观书有感》非常著名,六年级我就学到了。

《观书有感·其一》,讲的是朱熹有一天来到自己家后院的池塘边读书,发现远处那只有半亩的方塘,今天却格外清澈。天上的蓝天白云也全都映照在水面上,如同人在来回走动一般,随后,朱熹又在诗中自问自答,让人不禁眼前一亮。

  在《观书有感》中,“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这首诗的亮点。如今,这一句已成为千古名句,不少人都把它作用自己的座右铭,以此来激励自己勤奋学习。

  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的人都曾像朱熹那样勤奋读书,最终成为有学问有见识的人。你们还记得悬梁刺股这个成语吗?他也是由两个故事组成的。“悬梁”讲得是一个叫孙敬的书生,他学习很勤奋,连报晓鸡还没有鸣叫,他就起来读书了。晚上直到月亮即将落下时,他才沉沉睡去。所以,他每晚都很困,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用一根绳子,一头系在屋梁上,一头绑在自己头发上以警醒自己发奋读书,最终做了一个大官。

  另一个叫苏秦的穷苦书生,他到了晚上也总是犯困,为了安心读书,他就把锥子弄在椅子上,自己一困就用锥子扎自己大腿。他们就是用这些办法来激励自己努力读书。苏秦说六国的典故,足见他的知识和睿智。

  读了朱熹在池塘边写的《观书有感·其一》,我立刻认识到学海无涯是什么意思了,毕竟“书山有路勤为径嘛!”今后,我也要学习他们,因为我也要让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

观书有感3

  在一个天高云淡、万里无云的晴天里,原来在屋内读书的朱熹也禁不住走出屋门。

  屋外有一个将近半米高的池塘,很是秀丽。岸边的怪石和花草更是令人心旷神怡、宛如仙境。阳光洒入池塘。照得水面泛着金光,看起来十分安详。天边飘来几朵细云,忽忽过场,但还是把自己的影子映入了池塘,朱熹放下书,抬头深凝这池塘陷入了沉思。这池塘之水怎么会如此清澈?自己也算见过世面,看到的水塘不计其数,但从未有一个池塘能够如此明净,以至震撼人心。

  这池塘的确清的奇特。现在,朱熹全无读书之心,注视着池塘。突然,池面上冒出一个水泡,如同镀了金一样,很快又破裂开来。这声响在安静的池塘上显得格外嘹亮,作文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left;">朱熹又一次席地而坐,饶有兴趣的看着不时涌出的水泡,竟不由地感慨。这世上,他也见过许多老顽固或书呆子,死守旧观念,久而久之,心智就像死水塘一样变臭了。而更多的人,努力接受新知识,创造新事物,与时俱进,心智变得明亮而清澈。朱熹不知这方水塘是不是或如何领悟了其中的道理,将源源不断的活水输送全身,只觉得对它有无限赞叹。

  朱熹在那个儒道盛行,思想观念陈旧的时代说出这样的话实属不易。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更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汲取新知识,使心智更加开阔,更加敏锐。

观书有感3篇(观书有感1)相关文章: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7篇(观书有感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