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7篇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报告,供大家参阅。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1
万事万物都是一对矛盾体,有其好的一面也有其坏的一面。
以前,因为早之前的经历,让我渐渐的只看到坏的一面。所以,会恐惧会害怕。就像书中所说的漂泊者,在行进的过程中目的就是躲避那些风险和困难,而忘记了自己本来的初衷,本末倒置,偏离了航线。这就是我的思维和心智模式的问题。
现在,希望自己能像一个航海者,坚定一个最原始的目标,只看到目标达成之后的成功和喜悦。不管路上会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不去想。让自己只看到好的一面,让自己更有勇气和力量。须知道,只有经历过海浪和风暴,自己才能更强大。困难,来了就来了,着手解决便是。
想起了李鸿章说过的一句话:“过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未来遇到的困难不去想它,等其到来了着手解决,不因自己内心的恐惧而使其更强大。过往的事情后悔的也不去念念难以释怀。
万事万物都有其好的一面,也有其坏的一面。明白了穿越过坏的一面便会到达其好的一面!世上没有纯坏的东西,所以能要在坏东西面前看到其背后的好东西,这样就不再害怕!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2
每一个成功人士,仿佛都有一个共同的标签--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所要追求的理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向往的工作方式,所以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为了自己所想要的生活方式,毅然决然放弃原来好或者坏的工作,然后奋不顾身的为了心中那个真正想去的地方不断努力,最后获取了成功这个果实。
但话题回到现实中,就像书中所说,成功的人毕竟少数,真正能够做到的人,不是光有满腔热血,就完全可以的,很多种因素在限制自己,每一个人生活的环境都不一样,遇见的机遇也有所不同,当然最后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书中好多说明,还是很赞同的,我们大多数人真的就是我们的心智模式在作怪,思想永远先于行动,思想也决定行动。对于刚毕业或者进入职场的大部分人来说,之所以总是好像在一个不知的牢笼里,不知道什么东西阻碍了前进的路,时间久了,深深的空虚感,自卑感随之而生,而面对这些,除了自责却什么也做不了,如此下去,究竟什么时候可以摆脱自己,摆脱这个不知什么的牢笼,最后破茧成蝶呢?
与其被自己不行的思想所禁锢,倒不如放开自己大胆的去突破,在撞的头破血流的同时,自己想要的也就都来了不是吗,所以从头开始,打破安逸,不要让自己过得太舒坦,总有一天,会在跌跌撞撞中发现自己真的收获了,成长了~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3
书中观点:一套房子可能消灭一个梦想
1952年,22岁的巴菲特有了首付可以买一套房子,他问未婚妻苏珊,亲爱的你是希望我拿着这笔钱买房子还是去做投资,然后买一套大房子,苏珊同意巴菲特去投资,二人租了两室一厅就结婚了,
1953年他们的女儿出生了,继续租房住;
1956年巴菲特成立了一家公司开始创业,(巴菲特联合有限公司)。
1958年公司开始持续获利,等到1962年,巴菲特有了第一个一百万;
20xx年,巴菲特成了世界首富,当时身价620亿美元。
书中观点:一套房子可能消灭一个梦想,书中拿了两个人作对比,一个有房贷,一个无房贷,随着时间的推移,房贷者赚到的大部分资金都还给了银行,而无房贷者,大部门资金都投给了自己,无论是自身价值的提升、升职、跳槽的机会都差异很大。
你会发现一旦买了房子,你会很快计划恋爱、结婚、生子,随后整个人就差不多稳下来了,因为结婚、生子就是在房子内进行的。
书中观点:不要只和结婚的人谈恋爱
书中观点:不要只和结婚的人谈恋爱
有一句话“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就是耍流氓”,相信大家理解各异,但是想说的是婚姻真的是我们的生活的终点吗?有意深思者,我建议读一下《自私的基因》,我很认同里面的一句话,我们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基因在操控,你的情绪和行为,因为无论何等基因,他们的目的都是自我复制、迭代、传递下去,而属于我们自己的仅仅是那23克的灵魂。所以我觉得人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肉体,真正主宰你的只有你自己,而不是那自私的基因。
看到了这段话,这是我所向往的生活,对于爱情的理解,我认为是灵魂的融合,直到看到在这段话,我发给几个朋友看,大家反馈的消息都是觉得这种关系不存在,这样的状态大家表示女人在家里的.地位是一直走下坡路,而男人则是一直走上坡路的,有几个女生表示拒绝进厨房,不当黄脸婆……。我的理解是:人很关键。不能因为自己遇人不淑或是见惯了身边朋友的不幸婚姻和恋爱就映射到自己身上,人跟人均不同,其实你可以选择这样的生活,前提是男生的认知和境界要达到这样的一种状态,他知道赚钱的目的是为了更幸福的生活,女人照顾好家庭,让家里井井有条,温馨和谐。
书中观点:上帝不需要你成功,只需要你尝试
是的,这句话是阅读本书最大的收获之一,提升了自己的认知,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一直渴望摆脱传统的人,但是现实中确实一直裹足于此。
书中文字有点牵强,内容不够深刻,多半是引发自己的思考多一些,这本书第一次看是在高三,第一次看觉得书中观点很另类和独特,哇,还可以这样想,哈哈
现在真正的翻翻看,发现很多观点已经熟烂于心,甚至觉得部分内容有些陈旧,可见知识的更新与变化之快了,不过总体下来还是见到了耳边常常引用的案例:因特尔放弃储存器、巴菲特租房结婚、沉没成本等。
整体来说全书不是很客观,缺乏事实依据,主观性较强,多半是古典个人根据自身经历而写。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4
很多人都喜欢让自己处于一个绝对安全的区域,在这个区域感觉到绝对安全,但是这样好吗?本书认为一个人追求过度的安全感是付出未来的安全感或者更大的代价来达到目前的绝对的安全感,增大了付出成本。应该让自己在一个小范围里面冒险,跳出安全区域,直面恐惧。
当然,本文是自己读到蚂蚁版拆掉思维里的墙的一些记录和想法,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一起讨论讨论
在中国,很多人认为有房才有家,觉得房子是安全感的象征,但是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一旦买了房子,就意味失去了很多机会。这里有一个成本的概念,成本就是你为了某事或某物放弃了原本可获得的最大利益。有些人也会认为努力工作还跑不赢房价的上涨,不如投资房子安全。但是这是事后你才看到的,如果以后10年房子不上涨,你是否还会有这样的安全感?
除了房子的安全感,还有职业安全感,爱情安全感等。有些人想考研担心错过了黄金的工作机会,想工作又担心学历不够未来发展不好。对于有些人,选哪个都会成功,对另一些人来说,选哪个都会后悔。在爱情里。很多人都害怕对方的背叛,会经常查伴侣的电话、微信,甚至安装定位掌握对方的一举一动,这是爱情吗?有人会说因为在乎所以才这么做,这不是爱吗?其实你害怕的是对方的背叛,害怕自己受伤。有那么一些人,因为恐惧,所以一切不在自己掌握范围内的状况出现,都会非常害怕,迫不及待地想要更多的掌控。
追求绝对的安全感,往往就容易把自己困在思维之墙,做什么都做不好。其实不是我们真的做不好,而是自己给自己一个定义—做不好,然后就陷入自证循环。当我们觉得自己做不好某事的时候,结果因为缺少练习,真的就做不好了。就像当众演讲,没有多少人觉得自己是做的好的,比如我,于是我们大家都不不去练习,最后演讲的好的只有那么几个坚持下来的人了。其实不是大家做不好,而是恐惧自己全身心的投入进去后还做不好,所以为了让自己不恐惧,追求过度的安全感而选择不投入进去做。
总之,我们需要做的是走出那个自认为安全,其实是过度安全的环境,面对恐惧,全身心的投入你觉得有趣的事,你会发现自己的人生会变的很有趣。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5
大家好!今天我想给大家分享的书是《拆掉思维里的墙》,作者古典。
这是一本解决职场和人生困惑的书,当当特约评论员是这样评价这本书的:试着换个角度去思考,换个方式去行动,换个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维里的墙”,你就会发现“墙”外的世界更华丽。
1、真正限制我们的,是我们思维里面看不见的墙
书中写道:“人类不可能4分钟跑一英里”(1.6公里)的思维模式在1954年5月被英国的长跑者班尼斯特突破,用时3分59.4秒,两个月后,另一位澳大利亚选手取得了3分58秒的成绩。在接下来的三年内,其他16名选手也纷纷打破了这个记录。
很多事情,不是我们不能,而是我们被固有的思维模式“禁锢”了。
2、心智模式:我们看到的是自己想看到的世界
去年6月,先生买了一辆长安CS75,他惊奇地发现满街都是长安CS75,并不是长安汽车多了,多的其实是他想看到的那一部分。
3、心态来源于心智模式
一个酗酒的父亲有两个双胞胎儿子,20年后一个成为了成功人士,一个则穷苦潦倒。
究其原因,兄弟俩拥有不同的心态。哥哥认为,自己的幸福自己做主,和老爸无关,自己要更加努力,才能成为那个成功的人;而弟弟则认为自己的幸福跟老爸有关,老爸不好,自己活得不好是正常的,自己不努力,他就成为那个穷苦潦倒的人。
4、努力付出不一定就会有回报
选择不对,努力白费,错误的努力比不努力还要可怕。
5、心智模式升级的必经之路
我们的心智必将经历:混沌(不知不觉)—察觉(后知后觉)—醒觉(当知当觉)—超越(先知先觉)这个过程。
6、成功,就是越走越近
古典老师在书中对Success 这个词,从词源上做了解释。这个词来自中古英语“succeden”,前面是拉丁文前缀“suc”代表“靠近,接近”,后面是一个代表“走”的词根“cess”。
古典老师说,成功这个词的本义,不再是有钱、超过别人或者最终达成一件事情的代名词,成功的真正本义应该是:越走越近。
正如电影《荒岛余生》中,因为飞机失事,查克掉在了一个孤岛上,他告诉自己:只要保持呼吸,那就是成功。
7、兴趣有三种境界:兴趣、乐趣和志趣
我女儿小时候对写字感兴趣,于是我们给她报了书法班。在学习的过程中,书法给她带来了乐趣。
经过几年的练习,她获得了不少荣誉,从去年开始,女儿过年写对联。那一下午,她很兴奋,一下写了五副对联,写字这件事贵在持之以恒地写下去,即让乐趣变成志趣。
8、成为一个自我掌控的人
有一位禅师外出云游,把心爱的兰花交代给徒弟照料。槽糕的是就在禅师回来的前一天,他不小心把兰花摔到地上,兰花摔坏了。徒弟非常担心,他害怕师傅会生气伤心。
禅师回来以后知道了,并没有生气,也没有惩罚。他告诉徒弟:“我当初种兰花,不是为了今天生气来的。”
不管外界怎样变化,我们都应该向禅师一样,有能力对自己的状况负责。
9、先完成,再完美
现在清单写作营,一天一本书,然后输出500—800字,对于读书小白,压力很大。我常常翻书就要2—3个小时,迟迟不能落笔,所以每天写完文章,打卡就很踩点。
如果抱着“先完成,再完美”的心态,是不是能早些打卡?
10、成长,长成为自己的样子
杨澜说过,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你不能不成长。但是什么是成长?
古典老师在书中写道,成长是你内心的一个尺度。你能够感受到你的成长,你内心知道你会成长为什么样子,就好像一棵橡树籽,无须教导,也会成长为一棵挺拔的橡树。世界上每个人都可以成长为自己最好的样子,同时我们也拥有关于成长为这个样子所有的资源。
来到剽悍读书人营的小伙伴们,我想大家一直都在努力成长,成长为自己喜欢的样子,20xx,我们一起加油!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6
没读这本书之前总是认为将后要是有能力了,赚到钱了,就要赶紧去为自己买房,这样才能够证明自己就算什么也没有了,可还是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可现在看来错了,那句话说得对,你有房子,那你只有世界的一个小小角落,但如果你没有房子,整个世界都可以是你的。
没读这本书之前,总是埋怨着为什么老爸总是把他那些自己没有得到的东西强加到我身上,不去听从他就说长大了翅膀硬了,然后就这样弄得全家人不好过。慢慢地觉得,那好吧,你高兴,全家人都好,我无所谓了。时常会埋怨世界的不公平,遇到不顺时很是想哭。不过在现在看来,好像也不总是那么一回事,如果真不公平,作者怎么可能会把我的心思给写进去。再有,如果真的那么不公平,就一定要去找到那个你认为的不公平,然后努力的去改变它。
很多时候很多事,你总是认为你不能去做好,那是因为你心里就一直在想着:我肯定不能去做好它。如果你的思路是“我能”“我行”,你就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拆掉你思维里那堵“不”字的墙,你就会发现你也还可以这样。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7
即使他们帮这个人找到最优化的道路,这个人也会继续和自己玩yes,but的游戏:“是的,但是……”这种人被自己的安全感囚禁,关在看不见的牢笼中间,我把这些人称为yesbuter,大部分的yesbuter都是安全感奴隶。
“是的,但是……”式聊天比较常见,我们自己或身边的朋友经常会表现出来。
道理大家都会讲,因此大多数时候大家都在玩“说服”与“被说服”的游戏,不过我们会发现,即便最终某一方“被说服”,事情也不会有多少改变。因为“被说服”的并不是问题的实质,所以才会有不断循环的“是的,但是……”。
“是的”表示你说的有道理,“但是”潜意识里表示这不是我真正的问题所在。不管是和别人还是和自己玩yes,but的游戏,都是没有找到问题的本质。
如果像作者这样去提问,是找不到真正的恐惧信念,也解决不了具体问题的:如果害怕考研失败,为什么不尝试找一个一起奋斗的另一半?为什么不去找工作?为什么不平平淡淡的待下去呢?跳跃式的提问,然后直接给出“被安全感囚禁”的结论,显然不能得出为什么害怕考研失败的实质原因。
回答中提到,害怕考研失败是觉得自己不擅长学习,要解决这个问题,不是要找到一面“安全感”的墙去拆除它,不害怕失败就能解决的,而是应该思考如何去提高学习能力。在思考如何去提高学习能力的时候,还会遇到很多“是的,但是……”的情况,但只有深入去研究和分析一个问题,才能慢慢发现问题的本质,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不是扯到找对象、找工作等新问题上。
比如有些人想考研只是受就业压力、周围考研氛围、新闻报道等方面的影响,自己其实并不是真的想要考研,对于考研的结果也就没那么在意,当然去考肯定不希望失败。这种随大流的做法,表面上是害怕考研失败,实际上担心的是考研有没有用的问题。如果选择了考研,就不能去参加工作,少了几年工作经验;如果读完研出来依旧找不到工作,那就浪费了几年时间;如果读完研和专科生、本科生做同样的工作,读研又有什么意义呢?但是大家都在准备考研,自己不准备又会不会显得不合群、不上进呢?承认自己随大流,又显得有点low。
因此在“说服”与“被说服”的游戏中,一方有可能会选择性的回避自己真实的问题所在,另一方会先入为主的做出结论。最终看似说服者圆满完成了任务,事实上被说服者的困扰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
如果没找对问题实质,下次再去问他“为什么不去提高学习能力呢?这不是害怕考研的原因吗。”他可能会回答“是的,但是我不知道如何提高学习能力。”即便被说服者不再害怕考研失败,他也不会全力以赴的去准备考研,因为他的问题本质并不是考研成功与否。
所以,当我们遇到“是的,但是……”式聊天时,我们需要思考:是不是聊天偏题了,是不是自己先入为主了。也需要思考:我们自己是不是在逃避问题的本质。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笔记7篇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报告相关文章:
★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作文3篇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悟
★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感5篇 拆掉思维里的墙第五章内容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