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激荡三十年》左右的读书笔记范文3篇(激荡三十年 读书笔记),供大家品鉴。
《激荡三十年》左右的读书笔记范文1
借用《21世纪经济报道》沈灏对本书的推荐语,“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商业历史,却用冷峻的灵性之笔,描绘了一个充满刀光剑影的真实江湖”,来作这本《激荡三十年》读后感的开始吧。
去年股市节节败退之时,阅读了小费雪的《荣光与原罪——影响美国金融市场的100人》,也读了戈登的《伟大的博弈》。都说读史可以明智,有太多似曾相识的人,有太多如雷贯耳的公司,在历史的大潮中灰飞烟灭。现在再读吴晓波先生的《激荡三十年》,感觉更深刻,三十年也是挥手一瞬间,多少风流人物,今昔在何处?
这不是一部完全标榜中国改革开放30年伟大功绩的书,同样也不是一部纯粹的商业杂谈或戏说,而是一部类似于黄仁宇先生书写大历史般的商业史,作者吴晓波先生用难得的历史与经济的视角将30年政治、经济、人文交织的错综复杂的中国商业史进行了全景式、大局观的梳理,书中涉及到的众多经济人物,如柳传志、王石、张瑞敏、刘永好、李东生、鲁冠球、任正非依然风流今朝,而褚时健、顾雏军、黄光裕已大浪淘沙,唏嘘……
这又是一部国企、民企和外企逐鹿中原、尔虞我诈、互相利用的企业发展史。最让人不能接受的是,30年了,中国出了中石油、中石化、工商银行这些强大的企业,但终究没有出现像可口可乐、微软这样的伟大的企业。还要多少年呢?估计谁也不敢肯定的说。
这又是一部政策决定经济的实践手册,从计划经济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国企内部机制改革到“抓大放小”再到非战略领域的放开,政策决定经济,所有重大机遇与发展几乎都伴随着政治与政策的改革。
《激荡三十年》左右的读书笔记范文2
激荡三十年指的是改革开放之年1978年至20__年的30年,是中国经济崛起的重要时期。这本书来自机器人小度的推荐,它告诉我国有企业是如何崛起的,私人经济是如何产生的,市场经济是怎么提出来的,互联网领域是如何席卷中国的……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房子、钢铁、可乐、电脑等等,他们是在何种境地下衍生出来的,这本书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换一种角度而言,我认为,虽然我们不是一定需要知道这些事实,但去认真了解一下,可能我们会更加理解我们的国家。即使她在很多方面让我们失望了,至少她在其他方面让我们看到了她的确很努力。
出人意料的,这本书开篇就说“此前的中国不堪回首,一场长达20__年的文化浩劫几乎让国家走到了崩溃的边缘。”还是要称赞这位学者的勇气,明确点出了_的错误,还是在20__年前,民众的包容性还不那么大的时候。为了说明中国此时的窘境,我想用一些数据来表示,“在金融体系上,1978年前的中国基本上只有一家银行,没有保险公司及其他任何金融性企业,国营企业存款和财政存款之和为1089.9亿,占银行存款总额的83.3%。”银行几乎全是国家资产,国民手中握而无一物。感谢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的同时,还应感谢他的理解与包容,他首次向国民明确了知识分子的地位,“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_刚结束没几年的情况下,将知识分子纳入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不得不说小平同志眼光的犀利。
“无知”是幸运的。“如果在1978年,我们就清楚地知道中国与世界的差距竟然有这么大,我不知道我们是否还有追赶的勇气。”1978年的中国人民因为闭塞,不知道自己与世界竟存在大的差距,因为无知,所以无畏。万事开头难,我们都清楚,有个好的idea是第一步,但实践才是关键。对百废待兴的中国来说,“钱”从哪里来?“钱”真的太重要了。“改革开放”的过程无比辛酸,但事实向我们证明它的正确。第一次尝试将农民生存的根本——土地租出去,深圳顶着“卖国行为”的质疑与压力,“一意孤行”。通往成功的路上总有妖魔作怪,一条路想要走通很困难。况且,事情往往不会按照预期的方向发展。到那时,我们又要相处新的对策去面对迎面而来的挑战。
有意思的是1984年,全民经商热席卷全国。北方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十亿人民九亿倒,还有一亿在寻找”,“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表明,当年最受欢迎的之夜排名前三名依次是出租车司机、个体户、厨师,读后感而最后的三个选项则分别为科学家、医生、教师。与现今的反差实在过于明显,不过我们不能盲目地指责国民的愚昧,试想一下,在饭都吃不饱的窘境下,拿什么去发展国力。
有日本学者说,“我认为中国人有点急躁,中国的机会太多,以至于最后中国的企业家很难专注于某个领域,并在该领域做出卓越的成绩,但专注是赚钱的唯一途径……”这描述的是十几二十年前的中国,但是甚至不用细想,现在也是这样。
“在重大历史事件爆发的时候,那些生动的故事、人物,一定在广场的背后。”26岁的年轻人丁磊在广州创办了网易,年轻的软件工程师王志东在北京创立了新浪,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年轻人张朝阳雄心勃勃地创办了搜狐。1999年,中国三大门户网站新浪、网易、搜狐相继在美国纳斯达克股闪亮登场。这样的机会似乎给了我们大学生奋起的理由——抓住机会。但是,机会在哪,那些成功的商人,怎么说也是有头脑有底蕴的,所以,肚子里没点墨水的话,还是先好好学习吧
《激荡三十年》左右的读书笔记范文3
初读这套书已经是一年前的事情了。现在重新翻看一点也不觉得乏味,而是又会马上被那独特的视角、精确的记叙和精彩的评论深深吸引。这套被称为“新货殖列传”的“企业史记”的确值得每一个关心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和国家命运的人精读和珍藏。尤其是我们这些出生在这三十年前半段、并且在经济领域工作的年轻人,更应该仔细阅读和认真思考,了解我们所成长的时代发生了怎样的巨变。形势比人强。只有我们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才能因势利导,取得进步。
首先,我觉得这本书有几个写作特色。
一是编年体和标题语。作者把这三十年罗列开,一年一章,逐年叙述,又穿插对相近年份的比较和类似事件的评述,让读者比较容易把握时间坐标,还能够触类旁通,自己挖掘贯穿全书的诸多线索。作者还用几个字的短语或短句分别作为每年的标题语,如1981年“笼子与鸟”, 1992年“春天的故事”,20__年“入世与出局”等,都准确提炼了每年的大事,提纲挈领,一目了然。对现在许多不谙历史的年轻人来说,这种按时间线索进行的梳理和总结最为直观和有效。
二是春秋笔法和民间视角。作者吴晓波是财经记者出身,与书中很多人物都有过交流。他在这套书里并没有打官腔、唱高调,而是以一个亲历者和记史官角度,以思考者和知识分子的情怀,对事件和人物尽量如实记叙,娓娓道来,字里行间让我们既能看到重大事件原貌,又能感受到他对人物前途、民族命运的殷切关心。这一点给我印象最深之处就是对健力宝之父李经纬的描绘。作者真实地写出了在那个并不遥远的年代,一个企业家与政府在企业产权问题上的博弈和必然失败的结果,也配以那幅几乎是整本书最具震撼力的照片——李经纬在公司股权被转让他人的仪式上泪眼问苍天——和文字来说明一个创业者在特殊环境下的悲情和无奈。这正是作者理性和感性的结合。
三是似曾相识,志在高远。读这套书,让我联想起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和曼切斯特的《光荣与梦想》两本书。吴晓波毫不掩饰对前一本书的崇拜,认为它 “令人血脉喷张,激动难以”。在《激荡三十年》中,那挥之不去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对历史性重大事件的着重描绘正是茨威格的血脉。而后一本书的文体可能对吴的影响更大,无论是编年体裁还是“企业人物史”单元,更像是对曼切斯特致敬。这两本书一个是薄薄的册子,一个是厚厚的巨著,却同样是传记中的经典。《激荡三十年》一书吸取前者之魂,后者之体,既是对前辈伟大传记的效仿和超越,又填补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史的空白,其志不小。另外,现在吴晓波作为专栏作家还在用同样的笔触记叙晚清和民国的企业和企业家,传承了他在本书中的一贯风格。
《激荡三十年》左右的读书笔记范文3篇(激荡三十年 读书笔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