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会员“jiayun”收集的春秋时期的成语(共8篇),供大家阅读。
反映春秋时期的成语典故 篇1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家转弱为强,终于击败吴国,洗雪国耻。吴王夫差兵败出逃,连续七次向越国求和,文种、范蠡坚持不允。夫差无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营中,信上写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猎狗没有用处了,就被杀了煮肉吃;敌国灭掉了,为战胜敌人出谋献策的谋臣没有用处了,就被抛弃或铲除。两位大夫为什么不让吴国保存下来,替自己留点余地呢?” 文种、范蠡还是拒绝议和,夫差只好拔剑自刎。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可是过了不久,有人给文种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 文种此时方知范蠡并未死去,而是隐居了起来。他虽然不尽相信信中所说的话,但从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践疑忌。一天勾践登门探望文种,临别留下佩剑一把。文种见剑鞘上有“属镂”二字,正是当年吴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剑。他明白勾践的用意,悔不该不听范蠡的劝告,只得引剑自尽。
春秋时期的成语典故 篇2
春秋 战国末期,七雄争霸。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势力发展最快。秦昭王开始图谋吞并六国,独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范雎(jū)此时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之策,阻秦国攻齐。他说: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攻打齐国,部队要经过韩、魏两国。军队派少了,难以取胜;多派军队,打胜了也无法占有齐国土地。不如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为了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其后十余年,秦始皇继续坚持“远交近攻”之策,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韩、魏,然后又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攻破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把齐国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战十年,终于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愿望。
远交近攻,语出《战国策*秦策》:范雎曰:“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这是范雎说服秦王的一句名言。远交近攻,是分化瓦解敌方联盟,各个击破,结交远离自己的国家而先攻打邻国的战略性谋略。当实现军事目标的企图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难以达到时,应先攻取就近的敌人,而不能越过近敌去打远离自己的敌人。为了防止敌方结盟,要千方百计去分化敌人,各个击破。消灭了近敌之后,“远交”的国家又成为新的攻击对象了。“远交”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避免树敌过多而采用的外交诱骗策略。
成语“远交近攻”,后来也指待人、处世的一种手段。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 篇3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沟通讲话了.
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粟子,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颗栗子,不知道你们同不同意?”
猴子们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
老人一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该可以了吧?”
猴子们听了,以为早上的粟子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跟以前一样,就高兴地在地上翻滚起来.
关于春秋战国的成语典故 篇4
春秋时期,郑国掌握朝政大权的是子驷。大夫尉止与子驷平素不和,尉止便纠集宗族的一伙人发动叛乱。他们打进宫廷,杀死了子驷等人,并将郑简公劫持到北宫。司徒子孔因为事先听到风声,所以提前作了准备。他与子产一起平定了叛乱,杀死尉止等叛乱分子。
此后,子孔掌握郑国朝政。他制作盟书,规定官员各守其位,听从他的命令。有些大夫和将领不肯顺从,他准备杀掉他们。子产劝阻他,请求烧掉盟书。子孔不同意,说:“制作盟书是为了安定国家,大伙发怒就烧了它,就变成大伙当政,国家不是很为难了吗?”子产说:“众人的愤怒不可冒犯,专权的愿望难于成功,把这两件难办的事合在一起来安定国家,这是危险的办法,不如烧掉盟书来安定大伙。这样,您得到了需要的东西,大伙也能够安定,不也是很好的吗?要知道,专权的愿望是不成功的,触犯大伙会发生祸乱。您一定要考虑到大夫们的情绪,听从他们的意见啊!”
子孔听从了子产的劝告,当众烧掉了盟书,于是郑国安定下来。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 篇5
春秋初,晋国吞并了邻近一些小的诸侯国,成为一个大国。当时,年老的国君晋献公宠爱妃子骊姬,打算将来让她生的儿子继位。他听了骊姬的坏话,将太子申生逼死。骊姬还要陷害申生的两个异母兄长公子重耳和夷吾。他俩只得逃走。重耳先逃到他的封地蒲城,晋兵闻讯而来。蒲城人要抵抗,重耳说服他们别这样做,并且逃往狄国。跟他一起去的有他的舅舅狐偃, 还有赵衰等人。狄国出兵攻打一个部落,俘获了叔隗(wěi)和季隗姐妹俩,随即把她俩都送给了重耳。重耳自己娶了季隗,生下伯条、叔刘两个孩子;把叔隗嫁给赵衰,生下个孩子叫赵盾。
后来,从晋国秘密传来一个坏消息:晋国的主公要派人谋刺重耳。原来,与重耳一起出逃的公子夷吾在献公去世后,借助秦国的力量回到晋国继位,史称晋惠公。他怕兄长重耳回国争位,派出刺客谋害重耳。重耳得知这个消息后,决定逃到齐国去。临走前的晚上,他对妻子季隗说:“夷吾派人来谋害我,我打算再逃到齐国去。你留在这里抚养孩子,等我二十五年不回来,你再嫁人吧。”季隗伤心地回答说:“我已经二十五岁了,再过二十五年,就要进棺材了,还嫁什么人!我一直在这里等待你就是了。”重耳到了齐国,齐桓公把一位姓姜的姑娘嫁给他,还赠给他二十辆用四匹马驾的大车。重耳对这样的生活感到满足,但跟随他的人都认为不该老呆在这里,姜氏也认为重耳应该离开。她和狐偃商议后、把重耳灌醉,载上车送出齐国。一行人到曹国、宋国、郑国和楚国,都没有被接纳下来。后来到秦国,秦穆公热情接持了他们,并把五个女儿嫁给了重耳。恰好这一年夷吾生病死去,秦穆公派军队护送重耳回晋国即位,史称晋文公。
春秋的成语典故 篇6
春秋时代,齐国有个人叫毛空,他爱听那些没有根据的传说,然后再把自己听到的津津有味地讲给别人。有一次,毛空听到一只鸭和一块肉的事,他觉得非常稀奇,便告诉给艾子。他说:“有一个人,养了一只特别能生蛋的鸭,那鸭一天能生一百多个蛋。”他见艾子笑了,又说:“那天,从天上掉下一块肉,那块肉长有三十丈,宽有十丈。”艾子笑着问道:“真的吗?有那样长的肉吗?”毛空急忙说:“噢,那就是长二十丈。”艾子仍不相信。他又改口:“一定是十丈长了。”艾子说:“你说的那只鸭是谁家养的?你说的那块肉掉在了什么地方?”毛空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最后只好说:“我是在路上听别人说的。”
成语“道听途说”就是从这个故事而来的。这一成语比喻在路上听到没有根据的言论或传闻,再去传给别人。
来自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5则 篇7
【释义】比喻到最后露出了事物的真相或本来的目的。穷:尽;匕:匕首;短剑。
【语出】 《战国策.燕策三》:“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人物】荆轲(卫国人,今河南省鹤壁、新乡一带)按秦王的要求,接过秦舞阳手里装有地图的匣子,当场打开,取出地图,双手捧给秦王。秦王慢慢展开卷着的地图,然后细细观看。快展到尽头时,突然露出一把匕首。荆轲见匕首露现,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举起匕首便刺。
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 篇8
琵琶
在中国古代文献诗词中,可以找到大量和琵琶有关的故事,千古传诵的便有白居易的《琵琶行》,还有“昭君出塞和番”的故事,而更多的是秦楼楚馆的歌伎传说。不过,在《古今注》、《旧唐书》、《北史》等历史典籍中,则多有描写在位帝王、公主对琵琶的钟爱,发生在宫廷中的琵琶故事也就不少,且列其中两则于下。
话说大诗人王维仍未应举前获岐王赏识,特意带他入宫出席唐皇公主奏乐之宴,并教王维在公主面前以琵琶演奏预先写好的新曲,果然让举座宾客动容。公主虽喜爱琵琶与音律,却不知所奏何曲,王维随口禀告为《郁轮袍》,岐王在旁亦加美言,并表示王维将要应举。公主应向主考官张九皋推荐,多少都应该给个解元,公主笑而颔首。其后王维应举,果然中了个解元。
另一故事发生在唐文宗时。小官梁厚本,于宫外护城河垂钓搁下飘来一个大箱子,赫然发现箱内有位气息奄奄的.艳装女娘,动了怜悯之心,抱回家中将女娘救活过来。原来女娘是宫中奏琵琶的女乐师,不知何事触怒龙颜被赐绞死,宫中侍女怜之将其“尸”置于箱子中,随护城河飘出宫外,终命不该绝被救“重生”。梁厚本未有家室,琵琶乐女感恩图报下嫁,并告知梁厚本她于宫中弹奏的正是两个琵琶名器大忽雷和小忽雷,她奉命将大忽雷送到南市赵乐匠家修理,仍未送回宫中,便逢宫中乱事。琵琶乐女“死”后便无人得知此事,梁厚本也就拿了些钱财给赵乐匠将大忽雷赎回,两口子便不时于更深人静时把玩。及后梁厚本生辰,两人半醉兴起,女乐师拿出大忽雷铮铮综综奏了几首曲子来助庆。大忽雷果是名器,声音传得又高又远,路过一位宦官闻声而至,目睹被赐死之女乐师与梁官儿亲亲热热,手中所奏岂非正是名器大忽雷?也就急急回宫禀告皇帝文宗。其时文宗对赐死女乐师已感悔意,即宣召两人入官,问明始末,惊为意,赦去两人罪过,并加赏赐,好好生活下去。
两个琵琶故事,有名有姓,反之王昭君何以提着“胡乐”去“和番”?“和番”所奏是何琵琶曲?则鲜有人深究了。
春秋时期的成语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