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旅游发展体制机制的思考与建议(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时间:2022-06-11 10:32:54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关于我市旅游发展体制机制的思考与建议(旅游发展对策建议),供大家赏析。

关于我市旅游发展体制机制的思考与建议(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近期,我们学习考察了江苏宜兴市、浙江桐乡市的旅游发展,现将两市旅游发展的主要情况及关于我市旅游发展体制机制的思考、建议作简要说明。

  一、宜兴、桐乡旅游发展情况

  宜兴旅游发展情况。宜兴拥有国家4a级景区5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星级宾馆14家(其中五星级3家、四星级2家),旅行社24家,2009年接待游客8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5亿元。在组织架构上,成立了市旅游业发展领导小组,对全市旅游工作统一组织、领导、协调;

  建立起协作机制,明确建设、国土、交通、工商、文化等职能部门职责;

  旅游局作为政府工作部门,负责全市旅游行业管理;

  在重要景区建立管委会,如在湖父镇组建阳羡生态旅游区管委会,实行“一套班子、三块牌子”。在运营机制上,政府部门或镇区总体上是开发、建设、运管主体,个别景区如4a级风景区陶祖圣境由政府先行开发建设,条件基本成熟后将经营权整体转让。在投入机制上,坚持“经营旅游”理念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外资、民资等各类资本参与旅游开发建设,并注重发展旅游地产,提升旅游综合效益。

  桐乡旅游发展情况。桐乡拥有国家5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1个,星级宾馆10家(其中四星级4家、三星级4家),旅行社19家,2009年全市接待游客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亿元,其中境外游客万人次、外汇收入万元(乌镇景区2009年接待游客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亿元)。在组织构架上,成立了市旅游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乌镇古镇保护与旅游发展管理领导小组;

  市旅游局作为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在乌镇办公,指导、协助乌镇旅游发展的同时,负责全市旅游行业管理;

  建立乌镇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管理委员会,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与乌镇党委政府实行“一套班子、三块牌子”。在运营机制上,先期由市政府组织建设、国土等13个单位,组建了乌镇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具体实施景区的开发运营,目前是由乌镇旅游股份公司负责。在投入机制上,乌镇一期工程由组建的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成员单位共同出资2340万元,作为启动建设资金,并建立财政旅游发展统筹基金用于乌镇保护与开发;

  2006年,与中青旅合作组建乌镇旅游股份公司,中青旅、乌镇开发公司分别占51%、49%的股权;

  2009年,又引进idg国际风投公司,乌镇开发公司让出15%股份给该公司,乌镇旅游股份公司持股单位增至3家。

  两地旅游发展共同特点。一是市级组织机构规格高。两地都成立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并建立起相应的协调机制,在重点景区实施“区镇合一”,保障高效运转。二是资源整合力度大。新组建的阳羡管委会管辖着两个4a级风景区及若干个景点,乌镇管委会对景区内原居民全部外迁,对所有旧宅统一管理,实现了资源利用与保护效应的最大化。三是市场开发程度深。两地景区景点,总体上都是企业化运作、市场化运行,政府负责规划控制、市场监管、行业管理等。四是融资平台嫁接优。宜兴将陶祖圣境承包给无锡文博集团经营,并注重通过旅游地产来补偿政府旅游投入,乌镇本着“不求有钱、但有资源”的理念,引来中青旅、风投公司加盟,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五是景区景点分属不同单位管理运营。桐乡除乌镇外,一些规模影响较小的景点分属不同单位管理。宜兴几个较为成熟的景区,如竹海风景区属阳羡管委会,善卷风景区属旅游局,陶祖圣境属无锡文博集团,龙背山森林公园、团氿风景区属建设局运营管理。但两地旅游局均承担旅游发展规划、市场开发推广、行业监督管理等职责。

  二、我市旅游发展体制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溱潼地区是我市旅游业发展的起步之地,上世纪90年代末,成立溱湖风景区管委会,启动风景区建设;

  2003年,在管委会增挂旅游局牌子,协助风景区做好宣传推介和市场开拓;

  2007年,溱湖风景区管委会升格,并实施区镇联动,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拳头。这种管理构架在旅游业的起步阶段具有明显优势,有利于集中精力,高效率推进景区景点开发、建设、管理以及品牌创建、市场开拓等,有力推进了我市旅游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随着旅游业发展壮大,对照市委市政府发展大旅游、建设旅游强市的目标,原有体制机制存在着不相适应的地方。

  1协调机制尚未形成。我市虽有丰厚的生态旅游、古镇旅游、文化旅游、宗教旅游等资源,但在协调发展、共同发展上还存在不足。一是规划体系不健全。我市在“十一五”期间编制了发展规划,但还没有统筹全市旅游发展的专项规划,在涉及到具体项目的规划上,都是各自为政、自成一体,这也为旅游资源整合增加难度。二是项目推进不协调。近几年来,我市加大景区景点的建设力度,但在一些项目实施上,尤其是在分属不同部门管理的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上,缺乏统筹安排,随意性也比较大。三是旅游线路不统一。我市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风景区、溱潼镇和华侨城,在旅游线路的设计上,“湿地-古镇”是我市主打的旅游线路,但华侨城由于属于央企,独立于“湿地-古镇”这条线之外,河横、城区以及其他景点也没有与之串联起来。四是信息服务不及时。景区与宾馆、饭店互动较差,基本上是在景区看不到宾馆信息、在宾馆看不到旅游的信息,有时甚至出现信息倒流。此外,在公交运营上,虽设立开往风景区的班车,但却缺少景区与景区之间的公交联接。

  2行业管理难以到位。我市旅游局在风景区管委会增挂牌子,明确其负责指导全市旅游产品、旅游线路的开发和旅游市场的监督管理,其职能所明确的还主要是策应风景区的发展。由于是挂牌机构,与风景区合署办公,人员和精力更多的还是参与到风景区的开发建设和管理,在推动景区发展上发挥了作用,但对应当属于其职责范围内的事项,如旅行社、星级宾馆、星级饭店管理以及信息发布、游客服务、行业监管等方面没有到位,难以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

  3市场化水平上不去。我市自启动发展旅游以来,政府是旅游开发建设运营的主体,市场化程度不高,水平也难以提升。在开发建设上,湿地公园和溱潼古镇分别由风景区和溱潼镇负责,城区的一些景点都是由资源分属不同部门实施开发建设,并没有市场主体来参与建设;

  泰州华侨城属于央企,基本上是封闭运作,与我市其他景区、市场融合度不高。在市场开拓上,通过举办节庆、旅游推介等活动,为旅游初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但市场开拓还处于低端水平,至今还未形成旅游口号和旅游标识,与发展大旅游不相适应。在运营管理上,风景区和溱潼镇实施了“区镇一体化”,都成立了企业化公司,负责景区景点的运营管理,虽然是企业化管理,并没有完全独立于行政体制之外,尚未形成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只能属于半市场化,限制着景区景点深度发展。

  4投入机制亟需创新。溱湖风景区建设初期与乌镇相似,由建设、国土等部门共同出资,作为引导资金实施开发,形成初步效应后,并没有嫁接优质资源,投入渠道相对单一,目前主要依靠自我滚动发展及银行借贷。一方面投入体量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影响大、层次高的合作者,开发建设水平受到限制。城区景点建设目前是政府投入和银行借贷为主,这在起步阶段有一定普遍性,但将来发展下去,必须拓宽投融资渠道,引进战略投资者。

  5、人才保障仍需加强。发展旅游产业需要懂旅游、会管理、善经营的人才,但我市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特别是中高级旅游经营管理、广告营销策划、旅游产品开发等方面人才匮乏,高素质的导游、服务人员、讲解人员也不足,对旅游品质提高及市场发展有负面影响。

  三、几点建议

  1、完善宏观管理构架体系。建立高层次领导协调机构,市委或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负责人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统筹协调全市旅游业发展。鉴于我市旅游主要依托风景区和城区景区,建议这两个方面分别成立综合协调机构,城区主要吸纳住建、财政、规划、文化、宗教等相关部门及姜堰镇参加;

  风景区主要吸纳湿地公园、溱潼镇、沈高镇、桥头镇等镇及相关部门参加。

  2、落实行业管理机构职责。建议考虑旅游局由挂牌机构改为独立机构,可以列为政府工作部门或直属事业单位,明确旅游局的管理职能,强化在全市旅游发展规划、市场推介、旅游服务管理、行业监督管理等方面的职能,促进旅游业的高效有序运行。旅游局尤其是加强旅游专项规划的编制,牵头协调好“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要素,统筹安排旅游项目建设,加强旅游信息发布,在宾馆、酒店、商业中心与景区景点之间都要有旅游信息,实现真正的互动联动。同时,加强旅游形象、旅游口号、旅游标识的设计,形成能够反映姜堰、代表姜堰旅游的无形品牌。

  3、加大资源管理整合力度。在城区,把分散在相关部门的旅游资源纳入城区景区管理机构统一管理,具体项目的开发建设可由相关部门按照规划实施;

  风景区管委会对湿地、古镇、溱湖生态农业园、河横生态园、桥头状元府等资源进行统一管理;

  民宗局加强对全市宗教旅游资源的管理;

  对华侨城旅游资源,加强衔接,形成互动,确保各类资源得以规范管理、合理利用。同时,统筹协调、合理安排旅游景区景点,形成各具特色、满足不同游客需求的旅游线路。

  4、创新旅游发展运营模式。建议走“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路子,政府逐步退出景区景点建设者和经营者的角色,着重规划、监管、保护和引导等工作。景区景点运营上可采取以下一种方式:一是政府性企业+企业模式,政府组建的企业或企业集团与投资企业共同合作,成立股份公司,溱湖湿地公园、溱潼古镇可采取这一模式;

  二是企业+企业模式,现有企业可招引其他企业,组建股份公司,华侨城、鹊仙岛项目可采取这一模式;

  三是“企业独立”模式,将景区经营权进行打包转让,由投资企业负责开发运营。与此同时,借助景区优势,开发旅游地产,促进景区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公共利益的优化发展。

  5、拓宽投资渠道。一是完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完善政府引导资金(旅游发展资金)增长机制,采取以奖代补方式,主要用于旅游公益设施、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旅游宣传推介等。二是积极鼓励多元化投入。鼓励并支持符合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国资、民资、外资等,依法开发旅游资源、经营旅游景区景点,积极引进大型旅游企业集团通过投资、兼并、参股、收购等多种方式经营旅游项目,实现旅游投资主体多元化。三是培育壮大企业规模。积极组建和培育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旅游企业,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平台和载体。

  6、建立旅游人才保障机制一是全面业务培训。坚持日常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适时举办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培训班,邀请高校专家、旅游专业人士进行辅导,不断提高整体业务水平。二是加强骨干培养。与相关院校联合,定向培养旅游经营管理和服务人才,同时,选送业务骨干到高校深造,进一步提升人才素质。三是注重参观交流。与先进地区建立定期交流制度,组织从业人员参观学习。四是广泛招引人才。招聘管理、服务、营销、策划等方面旅游专门人才,畅通进口,打通出口,为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对于石鼓旅游伞业发展调查与思考

  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情况调查与思考

  公务员工资制度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思考---完善增长机制,发挥激励效能

  建立健全机关党建问责机制研究与思考

  浅议国内旅游保险市场发展

关于我市旅游发展体制机制的思考与建议(旅游发展对策建议)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关于我市旅游发展体制机制的思考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