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课文《孔乙己》教学实录7篇(孔乙己的教学实录),以供借鉴。
课文《孔乙己》教学实录1
师:(40分15秒)这是北京人艺的表演,很精彩,只是在录像的结尾,在表现众人对孔乙己的态度时略有瑕疵,众人在谈论孔乙己被打断腿时显得过于沉重和难过了,而没有原文所体现出来的这种漫不经心、毫不在意。所以从所有的这些表现来看,孔乙己在众人的心目中他根本就不是一个人,只是一个用来取乐的笑料。孔乙己这样一个弱者,他得不到任何的关心和同情,而只遭受到强者的欺凌和暴虐,如果要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种情况的话,大家想想用什么成语好?(PPT出示:人类社会——动物世界——丛林法则:弱者得不到任何的关心和同情,而只遭受到强者的欺凌和暴虐,用一个什么成语来概括这种情况?)
生:弱肉强食。
师:大家归纳得非常正确!弱肉强食其实是动物世界里的一个丛林法则,是禽兽之间的规则,而如果一个由人组成的社会,也遵循这种动物世界的法则,那么这个世界一定是病态的!其中的人也一定是病态的!而这恰恰是作者想通过孔乙己这篇小说所想揭示的主题。
(PPT出示)
师:我相信大家学习了这篇小说得到很多收获的同时,也会产生很多新的疑问,请课后带着这些疑问来阅读小说集《呐喊》,特别是它的的《自序》,结合《孔乙己》中的人物,说说“呐喊”的含义。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作业。
课文《孔乙己》教学实录2
选准了洽宜的破题切口之后,陆老师又以茶馆式教学的方式,彰显学生的学习潜能。
陆铁松老师的《孔乙己》教学是在“语文对话式教学课堂研讨会”上展示的课例。从《孔乙己》的课例来看,陆铁松老师确实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他以小组合作学习的这种类似茶馆式的教学方法,让课堂“对话”得到很好的落实与呈现。当然,课堂上“茶馆式”的对话不同于生活中茶馆里的对话,这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有过程有引导的对话形式。首先,有明确的对话主题。陆老师以“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作为组织学生对话的主题,且提醒学生以批注的形式深入文本。这就让课堂对话有了明确的指向。其次,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从教学流程可以看出,陆老师是舍得给学生时间的。学生自由阅读思考计划是三分钟的时间,但是实际上根据学情给了五分钟,然后,小组内轮流交流有三分钟,再然后,小组内综合最佳答案有两分钟。整整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小组内生生之间的对话,就有了充分的保证。也正因为有了这十分钟的时间,接下来的小组间对话才有了精彩的表达,学生的潜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这一点上,陆老师课堂的留白与安静与一些老师将课堂设计得密匝与热闹相比,就显得从容与大度得多了。陆铁松老师是深得舍得之道的,更是深得对话教学之髓的。再次,学生的展示充分。有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独立思考),学生之间的对话(组内交流),接下来,课堂对话就进入了较高层次,即组与组的对话以及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从课堂的现场来看,这个层面的对话是精彩的。学生们进入文本又走出了文本,对孔乙己形象的把握就入木三分了。第四,是教师精当的评点。我们都说在课堂上,教师是平等的首席。这“首席”的地位主要表现之一就在精当的点评上。对于学生的展示,陆老师都能根据不同的内容作出对应的点评,有的是肯定鼓励型的,比如:“……我觉得这组探讨问题非常细!”有的是引导点拨型,比如对“排”与“摸”的点拨,有的是感悟升华型的,比如:“我觉得大家刚才在读的过程中,有一句话读得特别好:‘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口气?”有的是总结强调型的,比如:“所以孔乙己只有死路一条,这是我们八个小组得出的结论中的共同点。另外我们各个小组还发现了另外一个重要结论:孔乙己从其精神上已经丧失了活下去的希望。所以我们可以很明确地说孔乙己确实是死了。”还有的是纠偏拨正型的等等。其实,这才叫以学定教,以学施教。茶馆式教学的意义,课堂对话的意义也正在于此。茶馆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课堂对话得以实现,让学生潜能得以发掘,让向文本更深处漫溯有了凭借。
课文《孔乙己》教学实录3
在初中阶段,《孔乙己》属于一篇长文。作为一篇鲁迅小说,其时代之远,头绪之繁,意义之奥,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都是有一定难度的。那么,如何在一个课时里,引领学生走进《孔乙己》的文本深处呢?陆铁松老师删繁就简,标新立异,开篇即从文末的“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入题,单刀直入,抓住“大约”和“的确”这对看似矛盾的词语发问。这样的导入,不仅设计简明不繁,激发学生兴趣,而且,洞悉文本“有间”处,切中肯綮,展开教学。
古人讲,“提纲而众目张,振领而群毛理。”陆老师抓住“的确”一词,设计“‘孔乙己的确死了’表示孔乙己肯定已经死掉了。那么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这个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引导学生穿行于文本的字里行间,“把握孔乙己的形象”。
《庖丁解牛》中说:“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陆铁松老师通读研究文本,发现了小说结尾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语中的“有间”之处,即“大约”与“的确”的矛盾,以“无厚刀刃”来入此“有间”,即以“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来追问,因而,学生向文本更深处漫溯就有了洽宜的切入口。由此可见陆老师教学设计的精心、独到与大胆。
课文《孔乙己》教学实录4
向文本更深处漫溯
刘恩樵
阅读教学,在确定“教什么”之后,重要的就是设计“怎么教”。换句话说,只有“怎么教”的问题落实得好,才可能更好地实现“教什么”。这就好比潜海深度与潜海工具的关系一样。陆铁松老师的《孔乙己》的教学启示我们,欲善向文本之海的更深处漫溯之事,必先利可靠可用的潜海方式之器。
课文《孔乙己》教学实录5
那么大家有没有考虑过是什么原因使得孔乙己成为了好吃懒做、不会营生的废物和笑料呢?(PPT出示:深入思考)
师:大家思考一下孔乙己是什么人?读书人。他是在一个什么制度下变成了这样?
生:封建科举制度。
师:(28分23秒)在孔乙己生活的时代,有个特殊的制度,就是科举制度,在这个制度和科举教育下读书人形成了这样的想法,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人只有沿着科举的道路一层一层往上考,最后做官,才是正途。如果读书人没有进学,而不得不通过其他手段来营生的话,在读书人看来是非常可耻的。更何况为了科举而进行的教育,也没有办法使这些读书人掌握哪些除了做官以外的其他的谋生能力,所以像孔乙己这样终于没有进学不可能做官的读书人就往往沦为了一个没用的废物甚至成为社会的弃儿。(30分)
课文《孔乙己》教学实录6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这是鲁迅著名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的第二篇,这篇小说的结尾非常特别,结尾是这样说的:“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PPT出示句子)
请大家打开课文,看看是否是这句话?在这句话中,我特别注意到两个词,一个是“大约”,一个是“的确”。请大家说说“大约”和“的确”各是什么意思?
生:“大约”表示估计和不确定。
师:“大约孔乙己死了”表示不确定孔乙己有没有死,有可能死了,也可能没死。
生:“的确”表示确实和对真实情况的一种肯定。
课文《孔乙己》教学实录7
师:“孔乙己的确死了”就表示孔乙己肯定已经死掉了。那么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
(PPT出示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要求及思考角度)
师:请大家在课前熟悉孔乙己的情况下,先从孔乙己自身的情况进行独立思考。(3分钟)要求:1、在课前熟悉课文的基础上,重点阅读文中对孔乙己的描写和介绍。2、划出能证明你结论的语句,并通过在原文旁作批注的方式加以说明。现在开始。(2分25秒)
师一边巡视一边提醒:请注意是文中对孔乙己进行描写和介绍的文字。通过对这些描写和介绍的思考,想想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可以把你的一些想法和思考直接用批注的形式写在原文旁边。(师巡视,有的同学批注非常精彩,提醒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时间)
师:(7分35秒)时间到。同学们读书非常仔细认真,对孔乙己的描写和介绍找得非常准,有很多批注很精彩,现在我们进行小组内交流,先看要求:(PPT出示)教师重复问题,朗读要求。
<>小组内轮流发言(3分钟)
<>综合出本组的最佳答案。(2分钟)
师:(11分22秒)我看大多数小组已经讨论完毕。(PPT出示要求3):请各组的记录员综合组内的最佳答案写在白板上。具体的格式,我们见屏幕上的要求。格式:我们组认为孔乙己的确是死了(并没有死),因为?……?……?…………
师:写要点就可以了,否则白板不够写的,一会儿还可以请发言人上台根据白板上的要点进行解释说明的。请同学们抓紧时间完成白板书写。
师:(16分13秒)完成的小组可以把白板挂到白板架上。(16分47秒)接下来,请我们的小组发言人根据白板上的要点进行展示讲解,哪个组先来?
PPT出示:1、展示白板。2、请发言人根据药店讲解本组讨论的结果3、组内其他成员可以补充。
生:我们组的认为孔乙己肯定是死了。原因有三:……孔乙己没有了活下去的希望,精神与灵魂已经没落了。
师:是不是解释完毕了,我觉得这组探讨问题非常细,抓住了描写孔乙己的一些具体的动作和精神状态的词语来理解,着重从孔乙己的精神状态去分析他为什么的确是死了。他已经丧失了活下去的希望,非常好,我们鼓掌。(师生鼓掌)还有哪一组愿意说说?
生:我们组也是认为孔乙己的确是死了。请大家看第五自然段,在倒数第三行,说他好吃懒做。……看出孔乙己当时的条件已经十分差了,连喝酒的钱都是凑出来的。还有两个细节:在第四自然段,他掏钱的时候是排出九文大钱,想证明自己的清白;而在第11自然段,是摸出四文大钱,看出他对自己的清白和生活已经没什么希望了,也觉得生活没有什么意义了。……
师:,这里我打断一下。排出几文大钱?九文,有一种炫耀并证明自己清白的意味。而摸,是摸了出几文?四文,摸得过程非常艰难,说明他已经到了非常非常窘迫的程度了。这组同学能抓住两个动词,非常好。请继续往下说。
生:如果一个人连对自己活下去的希望都没有了,而且又被打断了腿,那么孔乙己肯定是死了。
师:这组还能联系上下文进行推理,说孔乙己过去不出一个月就能到酒店把欠的酒钱还上,但后来从他最后一次露面以后已经一年多没有露面,从这个就可以推理出他一定是死了。很有名侦探柯南的风采,还有其他组需要补充吗?重复的就不要说了。
生:我们组要补充的是因为他身体状况的原因。先从第五段来看,说他不会营生,又好吃懒做,说明他在濒临绝境时也不愿意用劳动来换取自己的生计。“如是几次,叫他抄书的人也没有了”说明他的懒惰已经磨灭了大家对他的信任。由此可见,在孔乙己濒临死亡时,肯定没有人愿意帮助他。第11段,“他脸上黑而且瘦……挂住”“用这手走来的”,说明被打断腿后的严重,身体状况十分差。再加上拖欠一年多没有出现,说明他已经死了。
师:(24分29秒)这组抓住了课文对孔乙己描写介绍的一个重要方面,说他是读书人,他没有进学,明清科举制度中他连科举制度的最低一级都没有够上,秀才是最低级的,才能考举人,才能参加中央的考试,才能参加殿试,才能变成进士,才能做官,有工资了。但是他连秀才都没有捞到,说明他没有可能通过做官这条路来养活自己。他不会营生,他又好吃懒做,实在没有办法就去偷,他是惯偷吗?只是偶尔为之。却因为偷被打断了腿,连靠偷窃来维持生存的最后一条的途径都不行了。所以孔乙己只有死路一条,这是我们八个小组得出的结论中的共同点。另外我们各个小组还发现了另外一个重要结论:孔乙己从其精神上已经丧失了活下去的希望。所以我们可以很明确地说孔乙己确实是死了。(27分33秒)
课文《孔乙己》教学实录7篇(孔乙己的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 [课文鸟课堂实录] 窦桂梅珍珠鸟课堂实录2篇(鸟的天堂窦桂梅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