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传统文化议论文12篇 关于传统文化的议论文自拟题目,供大家品鉴。
传统文化议论文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它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好的文化遗产也是流传了下来,戏曲无疑是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瑰宝。
弹指中华文化的历史成就许多人便会想到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的确这些给当时的世界带来了深刻影响,可以说是极大的促进了世界的发展。
而中华文化不单单只有四大发明,各种传统优秀文化交相辉映。这些绚丽的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变得丰富多彩,融入我们生活之中,而在众多的传统文化中无疑是能够很好的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和特色的一项文化。
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的艺术形式,似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的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正是因为戏曲从古代便逐渐发展到如今,经过不断地传播和各区域各民族文化相结合,戏曲俨然成为了一个庞大的整体。据网络数据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360多种,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川剧、昆剧、豫剧、黄梅戏等等剧种。可以说中国各地都有戏曲,老一辈的艺术家热衷于戏曲,并将这项中华璀璨文化的瑰宝发扬光大。
然而这项瑰宝也遇到了非常大的问题。现代文化的冲击,老一辈艺术家的逐渐衰老,现代文化受到了大多数年轻人的追捧,戏曲也慢慢衰落。
现代文化的发展固然是好事,但传统文化绝不能够抛弃。传统文化是根本,戏曲也是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更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见证。而唯有保住根基,才能让未来中华文化的发展有保证,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
如今,国家也着重于传统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华传统文化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独特的文化,正在被更多的人了解喜爱。璀璨的戏曲艺术将会在世界放出光芒。
传统文化议论文2
中国!一个伟大的国度,拥有浩瀚的疆土,几千年以来,孕育了多少才识过人的军事家,才华横溢的诗人,目光长远的君王,天马行空的艺术家,他们,在自己祖国的领土上创造了一项又一项的奇迹!
例如:“万里长城”,“兵马俑”,“莫高窟”,《离x》,《史记》……而创造这些奇迹所需要的精神,便是我们中华民族千年以来熔铸的敢于创新的精神,它,有的在宏伟壮观的建筑上传递,有的在包含情感的字里行间中流溢,还有的在苍劲如龙的笔墨里婉转……这些丰富的文化遗迹在飘荡的历史长河中仍然是保留了下来,这,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留给我们的独一无二的财富!
如今,在我的脑海里,却清晰地记得在小时候参加的一次x,在那次的x中,有一种叫做“飘色”的绝妙艺术无不吸引着我的眼球,那也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触中国的文化,第一次体会到了它的博大精深,也是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浓厚气息,每每回忆起这次的经历,心中总不由得涌起一种炎黄子孙的归属感与自豪感。
“飘色“又名”抬阁“,是集历史故事、神话传奇于一体,融绘画、戏曲、彩扎、纸塑、杂技等艺术为一身的民间大型造型舞蹈,是中原地区民间春节社火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绵延传承至今的中原"抬阁"被誉为"华夏一奇",被外国人认为是”中国隐蔽的文化“在中华民俗和中国民间艺术领域影响甚广。
“飘色”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能给人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觉的感受,还能给我们带来一种来源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自信与骄傲,这种文化遗产难道不让人重视与珍惜吗?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却在现代科技的冲击下淡忘了往日辉煌的文化成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身于现在文化以及科技创新的事业中,忠心与历史文化的人却是越来越少,对此,我不禁感到了一丝紧张。作为一位中国人,我们难道不应该去深入了解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吗?难道就不应该传承这几千年下来的宝贵文化吗?我们绝不能让如此众多珍奇的文化遗产泯然于滔滔的历史长河中!为此,我对于传统文化进入校园考场表示赞成,因为这样便能人为地督促我们学好语文,更好地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传统文化议论文3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在主持欢迎亲民党宋楚瑜先生到校发表演讲仪式上,以诗赠送宋楚瑜先生,却在读诗时,在“侉”字上卡了壳,引起了人们的激烈讨论,在我看来,我觉得这是一种不负责的行为,还体现了现代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重视。
顾校长既然已经知道会有欢迎仪式,就连赞诗都已经准备好了,可他却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如此重要的仪式上卡了壳,这是一种不尊重、不负责的行为。原本只要查字典就可以避免的这种低级错误,可他却在这种场合上“尴尬”了一把,引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细细想来,这件事不同时也表现了现代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上的不重视吗?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而我国是以汉字为主的官方文字,可见其重要性。可现在人们却对其越来越忽视,连清华顾校长都读错了字,或许有人会说这是一个生僻字,还是篆体,就算不知道也正常。对啊!现在人早就习惯了使用一些简单的字词,早已经把当初的文化抛之脑后了。
在此,我们应该反思下,也许是科技发展,现代人都用智能打字,而很少拿起手中的那支笔,导致字体有时都不认识或者写错的情况,而这情况不也在暗示着人们对其忽视。
上海一男子为显诚意手写求职信,不料其投递的公司发现信中有错字数个后,拒绝录取了他。这一件小事在网上走红,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如今社会,因科技强国,而文化就因此容易被人所轻视,人文精神随之慢慢消失。
由此可见,顾校长读错的那个“侉”字,不应该只引起人们关注,更应该敲响人们心里的警钟!这在提醒着被人们所忽略的中国传统文化正在日益消怠。科技以“理”为重,文化以“文”为重,我们不该重理轻文,我国有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更应该对其继承以及发扬光大。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顾校长这一类的尴尬事件,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文化教育,注重国家的软实力发展,望社会进行反思,进而对其改进。
以一字引起的重视,以科技强国,以文化兴国,两者都不可或缺,相辅相成,建设更完美的社会主义国家。
传统文化议论文4
传统代化,形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当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优秀的传统代化,就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然而,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工业与商业的全球化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消解着传统代化的精髓,传统代化濒临消失。
首先是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传统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继承与发扬传统代化的一种良好方式。然而在现在,随着西方圣诞节,情人节等一系列节日的广泛传播,传统节日却渐渐被淡化了。鲜少有人在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在重阳节登高插茱萸;在中秋节赏月,庆团圆;在腊月初八熬一锅热腾腾的腊八粥祈平安。在西方节日被人们热火朝天的庆祝之时,谁还会想起这些内涵丰富,意义非凡的传统节日,与习俗呢?恐怕,早已将它们抛之脑后了吧?
其次是传统的歌舞。凤阳花鼓,云南花灯,东北秧歌等早已被人们认为是俗不可耐,在公园中看到老年人扭秧歌时,还有许多的年轻人加以嘲讽,而西方传入的街舞,雷鬼等舞蹈却被年轻人大加追捧,成为他们的心头大爱。而在一些摇滚,Rap等流行歌曲广为传唱的同时,中国的一些民间音乐以及国粹京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人抛弃了传统歌舞,转而奔向了流行音乐与舞蹈的怀抱。
不仅如此,曾经在民间大放异彩的民间艺术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传统的绘画书法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传统思想道德正在被人遗弃。这许许多多的社会现象,不禁令人堪忧。传统代化濒临消失,而我们却不加以挽救,而还是为了各种外来的代化,节日,兴奋不已。在我看来,在这样下去,不用多久,传统代化就会完全消失,不复存在。
为了不使我们中国人遗憾,后悔,我们每个人应该成为传统代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努力使传统代化重新绽放光彩,恢复生机与活力,为我们将来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传统代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了传统代化的恢复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使其重新发出夺目的光芒。
传统文化议论文5
这个学期我选修了古代神话传说与艺术这门课,经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以及老师精彩的讲授,我对古代神话所具有的特殊魅力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中国神话传说是中国文化与历史的瑰宝,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口耳相传或者文字记载等各种形式流传。神话故事主要是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古代人们对一些自然现象无法做出合理解释,于是通过自己的想象夸张的虚构了一些诸如创世的神仙、破坏人间的鬼怪之类的形象,并且把自然力拟人化。
中国神话与西方神话是不同的,他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西方神话则是严密体系,而中国神话是零散体系。中国神话往往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其中绝大部分的神话具有极为鲜明的尚德精神,还有对人间美好爱情的向往,这些题材内容和各种神话人物对历代文学创作及各民族的史诗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对后世作家的艺术虚构及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渊源关系。同样,不少神话故事直接引发了作家和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为他们提供了艺术创作素材。同样,艺术家们诸如《精卫填海》《白蛇传》《嫦娥奔月》之类的历史神话传说作品问世,也能更好的宣传我们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道德情操。
中国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同样也积淀了代代传承的中国神话,中国神话传说不仅有对艺术家的灵感的启迪引导,同样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素材,由此可见,神话传说和艺术创作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现以徐悲鸿的作品《愚公移山》为例,分析中国神话传说与当代艺术创作的关系。
愚公移山是我们中国家喻户晓的励志神话故事。它宣扬的是一种不畏艰难,有恒心,有毅力的品格,通过这个神话传说,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固有的英雄气概、崇高的理想、博大的智慧、美好的追求以及为真、善、美献身的精神。我国著名作家、评论家茅盾就曾说过:“神话是一种流行于上古时代的民间故事,所叙述的是超乎人类能力以上的神的行事,虽然荒唐无稽,可是古代人民相互传颂,却确信以为是真的。”愚公的精神坚定不屈,坚持不懈,历来为人们所称颂,人们坚信神话中愚公精神的现实存在,这也引发了正处在抗战时期的徐悲鸿的艺术创作源泉。
《愚公移山图》极具现实意义。它作于1940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1940年,徐悲鸿应印度诗哲泰戈尔之邀,赴印度国际大学讲学,并在加尔各答举行画展。在印度,他创作了3幅《愚公移山》。徐悲鸿之所以钟情于愚公移山这个传说,可以说这是源于他的抗日情结。几幅《愚公移山》的画面以艰苦卓绝的精神和必胜信念震撼人心。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徐悲鸿是想以自己的画笔为坚强不屈的同胞写下无愧于时代的伟大形象。因为徐悲鸿相信,中国人民以愚公移山精神经过艰苦奋斗,一定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画家徐悲鸿在处理这个故事时,着重以宏大的气势,震人心魄的力度来传达一个古老民族的决心和毅力。从他的画面空间布局来看,
他做了数十幅小稿反复修改,最终以从右至左,从前往后的格局展开画面。画面右端有几个高大健壮、魁梧结实的壮年男子,手持钉耙奋力砸向黑土。其姿势不一,或瞠目,或呐喊,或蹲地,或挺腹,动态都呈蓄力待发之状,有雷霆万钧之势。这群呈弧形分布的人物占据画面大部分空间,人物顶天立地,有撑破画面之感。根据构图需要,左侧画面的人物排列较为松散,人物或高或低,树丛小景置于其间。老翁似乎正语重心长的对下一代人叙述自己的愿望和信心,描绘着未来的美好景象,这组人物显得神情自然逼真,姿态生动自如。
愚公移山这个古代神话故事不仅激发了画家家徐悲鸿的艺术创作灵感,而且在戏剧上也给众多艺术家很多创作灵感。
“愚公移山”这样一个流传久远极富传奇色彩的故事,过去从未在戏曲舞台上有所呈现,豫剧《愚公移山》恰好填补了这一不该空缺的空白。大型抒情寓言豫剧《愚公移山》以其磅礴的气势、震撼人心的力量,获河南省第十一届戏剧大赛文华奖。今年8月,《愚公移山》又参加了“向祖国献礼――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河南省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活动,于8月20日、21日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举行了两场演出,得到首都观众的欢迎和专家的好评。豫剧《愚公移山》的艺术家们驰骋想象的翅膀,运用寓情于理、寓真于幻的手法,对寓言的情节格局、人物关系进行了大胆的丰富和非凡的改造,设置出坚实而鲜明的戏剧冲突,确立了最高任务、总体悬念和鲜明的动作线。全剧没有停留在是“移山”还是“搬家”之类的概念层面的争论上,甚至没有多少移山场景的正面展现,而着重于展示描摹移山过程中以愚为主的各类人物的心灵、精神、情感、命运的图景,编织出冲突强烈、情感沸腾、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好戏。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当代的艺术创作可以借助中国古代神话为依托,使得艺术作品通俗明了,增添内在精神气质,并适时宣扬自古积淀的传统美德,以激励他人。同时,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也借当代艺术的创作更为世人所熟知并发扬光大,成为神话传承的另一种方式。
传统文化议论文6
随着社会的变革,一个严峻的现实是,我们很多传统节日都被冷落了,诚然,圣诞节、复活节等“洋节”的到来带给了我们新鲜活跃的西方文化,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见闻,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如今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似乎对“洋节”过分偏爱从而忽视了我们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这个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工业文明转化的时代,传统节日仪式上的淡化虽难以避免,但节日若是被人们淡忘,甚至寻觅不到一息对传统节日的记忆,那将是危险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需要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不尊重不善待传统文化,难免逐渐丧失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坚守传统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重视的课题。
每一个佳节都寄托着华夏儿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愿。在中国,每个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寓意,每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都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里面所蕴含的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智慧的结晶。当下,只要我们记住传统节日内涵,牢记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刻韵味,改变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未尝不可。
当然,坚守传统文化内涵意在守住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这并不意味着墨守陈规或固步自封,而应是呼应时代、顺应发展要求、创新形式和突破。
传统文化议论文7
中华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深入精髓,让人深深的震撼,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华传统文化渐渐淡化,近年各种损坏传统文化的事情侵入我们的内心。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离我们越来越远。
面对物质的x,尊严应该如何存在?十几年前的一个春天,韩国某公司的女老板以员工没按照她的吩咐去休息为理由,喝令全体中国员工下跪。一百多名员工迫于无奈跪下,唯独孙天帅刚直的立在原地。女老板恶狠狠的威胁说不下跪就开除,孙天帅很坚定的说了一句“我是中国人”后愤然离去。孙天帅用实际行动证明尊严实实在在的要重过各种物质甚至于是生命,有尊严的人面对权贵不卑不亢,面对不义之财不馋不贪,面对不公之事不忍不避。一个人有了尊严便有了支撑生命的灵魂的骨架。一个民族有了尊严,那么这便是一个充满希望,不可战胜的民族。
面对日渐冷淡的人心,爱心该何去何从?有这样一位老太太,她的住房是由五个子女凑钱买的,面积不大,卧室只有不到十平米,她的柜子还是她结婚时候从旧货市场买的,桌子跟椅子都有几十年的“高龄”了。她就是中国当代家喻户晓的人物,杰出的豫剧大师常香玉。建国后,她用自己的演出收入为农民捐献了拖拉机;抗美援朝时,她和丈夫在各地巡回义演,为志愿军捐过飞机;十年x后,她把补发的所有工资作为党费全部上交。爱心是永不低头、永不屈服的铮铮铁骨,是人类走向兴旺和发达的希望和灵魂。爱心是阳光,温暖每一个人,驱散所有黑暗,爱心是绵绵不绝的江河,流遍世界各地,一个充满爱心,懂得团结互助的民族拥有不可战胜的刚毅。
面对日益物质化的世界,梦想在哪里生根?“梦想,是注定孤独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样?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陈欧用自己的行动来阐释自己的梦想。他也曾经失败过,他也曾经失落过。“蜗居,x婚,都让我们撞上了。别担心,奋斗才刚刚开始,80后的我们一直在路上。不管压力有多大,也要活出自己的色彩,做最漂亮的自己。”“我们做的是自己,为了梦想而奋斗。只要努力、自信,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的代言人。”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他凭着对自己梦想的追求,终于取得了事业的巨大成功。
尊严,爱心,梦想,这些只是我们精神世界折射出来的一小部分,但当我们真正地做到了,才是真正地把握住自己的人生。
传统文化议论文8
就在暑期旅游时。我随着父亲来到北京游玩,在旅行的路途中我们二人到访了老舍茶馆。于是也就对这里的发展历程略有耳闻。老舍茶馆能够从一个经营困难的露天茶摊,逐渐发展成为现在这个有着巨大的国际影响力的声名显赫的大茶馆。这样巨大的变化不仅仅只是凝聚了尹胜喜和尹志军两代人的伟大追求与刻苦努力,更是因为他们敏锐的跟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发现挖掘出了中囯传统文化的魅力。而这些,也就是传统文化的复兴历程。传统文化的复兴,必须顺应着当今时代发展潮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近几年来经济水平的不断上涨,许许多多曾经小众无人问津的事物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并不陌生。这也与现在的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说在前几年前还不算太流行的汉服,如今你甚至是可以在出门逛街的时候看到有人穿着长袍大袖,衣袂飘飘地漫步在车水马龙的街市中,这似乎也不违和。这也能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复兴的其中一种方式。同样的,也因为传统汉服过于繁琐厚重,众多商家们也抓住了时代发展潮流的商业契机,在原有的历史基础上进行改良与加工,汉元素类服饰也应运而生。有些同袍们却是对汉元素嗤之以鼻,认为这样的服饰装扮已经改变了传统,与历史真实的那样已经背离,变得是不伦不类。
可是我却不这么认为,汉元素类服饰与这样的老舍茶馆从某种意味上的程度上来看并无不同。二者都是传统文化在与时代发展中的有机结合,是一种相互交融互补的关系,究其本质的初衷都是为了传统文化的复兴,这是好事。汉元素保留了汉服的版型,款式,只是让它本身更加符合现代的日常生活罢了。若是所有人都一味地去复兴汉服,不创新也不改革,只是守着历史物料墨守成规原样复制,这与复古又有什么区别呢?发展的脚步是不会停止的,传统文化也将会在将来的原有基础上变得更好。毕竟,传统文化的复兴重点在一个“兴”字上,而不是单纯地生搬硬套。
曾经在网上冲浪时看到了一个新闻,令我是啼笑皆非。某地一处有一所女德学院,说是要让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复兴,“三从四德”的教育理念要重新被提起来遵守。我对此不以为然,这完全就是违背了好时代的发展趋势。男女平等本来就是时代的大势所趋,而像“女德”这种陈旧迂腐的思想早就已经不合时宜了。这种传统文化”是完全没有必要去复兴的,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传统文化,时刻谨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这样,复兴才有它本事存在的真正意义。
对传统文化的复兴之路是十分漫长的。我们要利用好其自身深厚的魅力,同时也要抓住时代发展的契机。复兴是变得更好,而不是固守封建。
让我们用自己的力量,努力奋斗,将那些流传下来的美好的传统文化复兴传承下来吧!
传统文化议论文9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是五千年历史长河沉淀的最耀眼的明珠。它们久经打磨而更加韵味悠长。行走在过去和现在,我从地上拾起一颗美丽的珍宝——诗词。
很小很小的时候,我便在妈妈的影响下接触了唐诗。它们比儿歌更加朗朗上口,比音乐更加婉转动听。手捧一本《唐诗三百首》,我喜欢指尖划过书页上带有淡淡墨香的诗句,喜欢从唇间轻轻吟出两句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我与诗词的缘分,大概就是那时结下的。
现在,我仍然喜欢诗词,那份最初的,纯粹的爱。学业压力渐渐增大,我读诗、写诗的时间少了,我便愈加珍惜地品味我与它一起的时光。
独坐床边,拿起一本诗词翻阅。比起诗,我更喜欢词,因为律诗虽然工整,但总给我一种束缚感,而且相似的句式与词相比,略显乏味。特别喜欢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词,婉转柔美,淡淡的,淡淡的,引起千丝万缕的愁绪。“凄凄惨惨戚戚”几个叠字就倾尽心头所有的愁,“载不动,许多愁”,愁重舟轻,舴艋舟都载不动的愁,这痛苦该多大,哀愁该多深啊!李清照的词多是伤感的,这与她的经历密切相关。她国破家亡的悲伤,通过哀婉凄苦的诗句直抵人心。多数时候,我读诗并不完全懂其中之意,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它的喜爱。像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不需多言,一切尽在不言中。对于唐诗,我最喜欢的一是那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虽然后来得知作者的人品与诗句不符不免失望,但对诗本身仍十分喜爱。二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些诗句引起了我内心深处的感动与震撼,又难以言表。或许我与诗词就是这样,一切尽在不言中,心灵的感触胜过了千言万语。
诗词,是无比美丽动人的,它是一种情感的美丽载体。把它传承下去,不仅仅是这样一种形式的学习,而是学会如何用最美的方式表述内心的情感。我有时有了灵感,便常常写些诗保留下来。往后再看时,回味无穷。我们都应传承这种美好的文化,让它们永久在历史长河中闪耀。
传统文化议论文10
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独特的风俗习惯,古老的民族艺术,这些,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表现出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国忧民、以德化人的精神。
民间工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独具特色、内容丰富、历史悠久,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民间工艺品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如剪纸、陶瓷、刺绣、年画、皮影、风筝、等等,内容大多寓意着吉祥如意、长命健康、富贵有余、儿孙满堂等。这些民间工艺品流传广泛,生动有趣,代表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日常活动。
风俗习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百花园。渗透着丰富的历史、政治、社会、科学、天文、地理等知识。如端午节的龙舟、粽子,元宵节赏花灯和猜谜,中秋节的月饼……这些风俗已成为全民性的娱乐活动。它们像大河流水中翻滚的波浪,是中国人的瑰宝,并笼罩着中华大地,使人感到骄傲。
民族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我国民族艺术博大精深、绚丽多彩。如京剧,国画等等,各地优美动听的民歌、千姿百态的民间舞蹈、风韵别致的民乐、情趣盎然的画面,都盛开中华民族的文明之花,点缀我们的生活。
作者从“民间工艺”对人类巨大作用引出中心论点:民族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然后用事例从不同角度论证,事例真实,极富说服力。结尾段的议论深化了中心论点,给人以向上的力量。
传统文化议论文11
当众人被“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撩拨起续诗的兴致时,有人却嗤之以鼻:“参加接龙的很多人对诗的用韵一窍不通,折射出大众对真正传统文化的外行。在任何时代,真正的诗人都是寂寞的,诗歌都是小众的”,使不少网友“诗情酒兴渐阑珊”。
这一观点体现出当今一些人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存在的一大弊病:总是端着架子,否认群众基础,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高姿态,充分显示其狭隘性。而这,也恰恰是他们相对落寞的原因之一。传统文化的发扬,当有“大足以容众”之胸怀,有“海纳百川”之气度,而不能在自我设限中孤芳自赏。
那些文采斐然、炳炳烺烺的诗歌流传至今,固然是古代文人墨客的智慧结晶,但我们不能因为只看到绚烂夺目的金字塔尖,就忽略历史中已被风化埋葬的金字塔底的大量作品。从某种角度看,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淘洗沉淀无痕的平庸之作,何尝不体现了诗歌所拥有的广泛群众基础?事实上,当吟诗作赋成为普通人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文人特定的炫耀手段,文化创作才能具有活力,涌现佳作。
从《诗经》中的不少作品采自民间,到白居易写诗但求“老妪能解”,再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诗词的兴盛从来不是小众的,而是在让普通百姓怡情养性中根植了其勃发的生命,正所谓“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那些传世的佳作,恰恰是文人贤士从普通百姓中汲取养料,佐以自己的才华而挥就的。诗歌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诗歌从来不排斥普通百姓对它的唱和吟咏与逸兴遣怀。
作为“戏曲之母”,昆曲经历时代的变迁而一度奄奄一息。戏曲工作者们意识到,昆曲从家喻户晓走向没落,不是因为昆曲名家的离世,而是因为昆曲在大众市场中找不到一席之地而渐失群众基础。于是他们开始引入歌剧、交响乐等流行元素,打造青春版《牡丹亭》,吸引更多受众,而不再曲高和寡。当昆曲再次走进人们视野时,也走进了新的时代舞台,台下仍是一群不懂得“良辰美景”“似水流年”的痴情戏迷,台上是大师在演绎传统的精髓。这时我们懂得,没有一个文化可以将自己封闭起来,没有一个文化有资本筛选受众群体,多一分包容,多一分谦逊,才能换来更长寿的生命和更精彩的未来。
以精英品位为借口故步自封,最终只会日薄西山,上演一群圣贤大师在文化的墓碑旁落寞吊唁的悲剧。唯有敞开胸襟,接受不同文化水平的智慧,才能得到继承与发展,促成文化繁荣进步。时代需要包容,传统文化亦需包容。无论何时何地,传统文化止于独行,而盛于大众。
传统文化议论文12
孔子学院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作为国际汉语推广和中国文化传播的平台,孔子学院最重要的任务是介绍中国文化和历史,向世界展示中国是一个推崇文化、追求和平发展的国家。在目前的起步阶段,应先完善孔子学院的中国文化教育和传播模式,增强中国文化传播的深度,这就要求在课程体系、教材、多样化教学手段和传播内容等方面不断探索改进,把我们自己的文化特色挖掘出来、传播出去。
孔子学院,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大学,而是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机构,一般都是下设在国外的大学和研究院之类的教育机构里。孔子学院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给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提供最正规、最主要的汉语教学渠道。从20xx年创立到20xx年底,我国已经在88个国家建立了282所孔子学院和274所孔子课堂,还有50多个国家的260所机构提出了开办申请。
在世界文化逐渐趋同的大环境背景下,保持本国文化的独立性也显得尤为重要。西方文化不断地渗透,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到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孔子学院的兴起象征着中国传播中国文化的战略以及提升软实力的决心。孔子学院是国际汉语推广和中国文化传播的平台。
汉办主任许琳在《汉语国际推广的形势和任务》(《世界汉语教学》20xx年第2期)中指出,孔子学院最重要的任务是介绍中国文化和历史,孔子学院应该向世界展示中国是一个推崇文化、追求和平发展的国家。孔子学院运作的这些年一直在贯彻这一任务,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这么短的时间建立五百多所而且运转良好,这是国家汉办和各高校对外汉语教学界努力的结果。当然,孔子学院还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建设和教学模式有待于今后不断完善。
孔子学院为传播中国文化提供了载体,促进我国文化外交。语言是文化的基础,是民族形成的基本要素。“孔子学院”以汉语教学为渠道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各国人民更直接地接触中国文化,更有效地了解中国文化。经过几年的建设,孔子学院已基本形成了以和而不同为前提,多元共处的和谐世界为目标,以汉语和中国文化教育为内容,联络汉学家,开展广泛文化交流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的基本模式。我们要在课程体系、教材、多样化教学手段和传播内容等方面不断推进这一模式的发展。
在课程体系和教材方面,孔子学院有初级、中级、高级汉语语言课,有商务汉语、少儿汉语等,有中国文化课,还举办中国文化讲座200多场次。近几年编译了45个语种的汉语教材,如多语种的《中国文化常识》、《中国历史常识》、《中国地理常识》、《快乐汉语》等。各国孔子学院主动编写的适合当地需要的教材有500多种。总的看来,汉语中初级课程较为完整,中国文化课则薄弱得多。
一门笼统的“中国文化”是无法涵盖初中高级各阶段文化教学和中国文化诸多内容的。尤其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价值观、伦理道德等内容的课程,如孔子的思想、中国哲学、中国宗教等课是欠缺的。这固然和孔子学院中初级汉语教学的大量需求有关,也反映了对此重视得不够。实际上,外国人很希望了解中国儒学、道教、佛教和中国独特的价值观。应该邀请国外汉学家和国内的文史哲专家共同承担这些课程的教学任务,并拍摄精品课程播出。 实际上,《论语》的全译本在很多国家都有,我们要做的是怎样把它引入孔子学院教学当中。编写适合于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人易学易理解的、篇幅较小、浅显易懂的国别化《论语》教材是非常急迫的和重要的。其他像《大学》、《中庸》、老子的《道德经》等中国文化经典,也应早日走进孔子学院的课堂。 我们建议增设电视孔子学院,电视的感染力和传播效果会更强,可以由中央电视台专门开设一个孔子学院卫星频道,并与各国联合播出。电视节目更加丰富多彩,既可以有汉语与中国文化精品课程,也可以有中国各地的文化、国情介绍,中央电视台拍摄的《中国的世界遗产》、《敦煌》等大型纪录片也可以在此播出。
最后,孔子学院中国文化的传播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孔子学院的中国文化传播应展现中国文化独特的魅力,增强文化的吸引力,培养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热情,使其心悦诚服地认同中国文化。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整体观的思维方式、身心健康和谐的人学生命观都是应重点宣讲的中国文化精髓。孔子的仁爱和老子的道德思想具有超越民族、超越宗教的思想特点,是建立世界普世伦理的基础。
1990年在意大利召开的世界普世伦理/大会一致认为,只有一条法则可以共同遵守,那就是《论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孔子爱他人就是爱自己的仁爱的大善德和老子的人与世界万物生生不息的道德关怀,可以提升人的道德涵养、陶冶性情、扩大心胸和增进智慧。这是和谐世界、和谐自然、和谐身心的思想基础,而整体观则是和谐思想的思维方式。不仅要大力宣传我们的文化中的这些传统思想,还要大力推广建立在这些思想基础上的中医、太极拳、美学、艺术等。
孔子学院在这方面的教学和宣传还是相对薄弱的。具体来讲,比如中医里情绪和精神活动对人生命的影响等。又如太极拳的意念专注身体动作的形神结合的特点,对人集中专一的意识活动有明显地增强作用,而专一的能力有益于智能的开发和道德的涵养。中医和太极拳可以使人通过实践真正改变自身的意识状况、生命状况,这些体会尤为重要,这是在传播中国文化中比较关键的内容。从理论到实践,中国文化“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我们要把自己的这种文化特色教出来、传播出去。
孔子学院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给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提供最正规、最主要的汉语教学渠道。
孔子学院为传播中国文化提供了载体,促进我国文化外交。语言是文化的基础,是民族形成的基本要素。 “孔子学院”以汉语教学为渠道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各国人民更直接地接触中国文化,更有效地了解中国文化。
传统文化议论文12篇 关于传统文化的议论文自拟题目相关文章:
★ 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讲稿10篇(中国文化传统为主题的演讲稿)
★ 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策划书3篇(2022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