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而家乡的风俗更是让人难以忘怀,让我不禁想要记录下这些随笔。本文是网友“choujicaicao”分享的家乡的风俗春节随笔(共5篇),以供借鉴。
家乡的春节风俗 篇1
说到春节大家都知道,但每个地方不同也不同,我的家乡在湖南每到春节,因为我最难忘的还是那洋溢着浓浓的春节风俗。
风俗一:吃腊肉。相传夏朝时,人们于农历12月合祭众神叫做腊,因此12月又叫腊月,在农村许多人家堂屋里有个火盆,火盆升起的烟熏烤到挂在房梁上的腊肉,据说有的腊肉熏了5,6年的时间越长,腊肉就越香。腊肉已经成为了中华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风俗二:做油坨坨。油坨坨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峡北传统名肴,正宗的油坨坨毕竟是用糜子面做成的。可是种糜子的人已经很少了,在外面也渐渐吃不到正宗的糜子面油坨坨了。大多用小麦面粉代替这样做出来的,这样做出来油坨坨多自然也就减少了它本该有的那种软弱香甜。但是我们做的油坨坨都是用糯米面粉做的。这是一道我们每次回老家奶奶都要做的小吃。
风俗三:烤火。每到除夕之夜,我们的亲戚朋友们都会来到我们家里,围着厨房里的一个火炉里烤火。我们小孩子就到外面去放鞭炮,大人们就在里面聊天。
但这过年,最开心的当然是我们这些孩子了!因为可以拿到长辈们给的压岁钱,不仅这样,我们还可以尽情的玩耍。
这就是我们春节的风俗民情,每家每户都是红红火火的过年;都是开开心心的迎接新年到来。
家乡的春节随笔 篇2
这一天是初一,我与家人来到老家。我穿上新衣服,就跟爸爸妈妈去村口那边,那是我的第一个家。那虽然没城市好,但在我心中早已定了位置。来到家我就跟表姐、爸爸、三伯父去拜年。因为我的这家在一个村,所以压岁钱不多,只是一元和五元、十元、五十元。这我就非常满足了。表姐找我去广场玩,我说:“行呀!”我们就去了,但是怕家人担心,我们就提前回家了。谁知爸妈找我找的非常心急。
第二天就是初二,我的哥哥与二伯父一起回来了,我的姐姐也回来了。姐姐与哥哥都回来了,他们都来齐了我就说:“明天是我的生日。”他们就让我上姐夫的车去买礼物,我挺高兴。就和他们去县城,我想买小熊猫,怀表,文具袋。
他们和我去超市,给我买了一个一对小熊猫与这文具袋,真不巧,卖怀表的没有来,就买了存钱罐。我高兴极了,回家以后,大姑和小姑来了,过了一个小时,大姑和小姑走了。大哥也走了,三表姐也回家了。家里空荡荡的,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的时候你不珍惜,失去了才懂的珍惜。在的时候热热闹闹,走了就变的冷冷清清。我去找表姐玩,她比我大几个月,她黑黑的,是我姐又是要好的朋友。我记得去年过生日非常冷清,今年的生日对我说是非常好。都是我想要的,我的喜悦在礼物上,心思却不在家,我想另一个地方,那也是我的家。小时候在那里生活。那里有我两个好朋友。不过我非常开心,生日蛋糕上有我喜欢的.向日葵,非常漂亮!吃玩蛋糕我就看电视。
初五,我们就一直待在家,我非常想堆雪人,打雪仗。初六,去二舅家半年了,我们在那待的时间不长就回家了。初七,就回城市了,这里下了一场雪,家人不让我下去,爸爸带了一些雪我存在了冰箱里。
初八,雪快化完了,也让我下去了。可就一点雪,我就分成两份,把一份堆的圆圆的,下半身长圆,我用彩纸做成帽子,眼睛,扣子。雪人化了,我好伤心。不过我想让天再下一次雪,那就好了。初九,我们家来了客人就一起到饭店去吃火锅。我吃了肉片与肉干,等家人都吃玩。我们就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春节这几天让我品尝了许多美食,让我享受到了快乐。真希望能过的慢一点!
家乡的春节风俗随笔 篇3
临近过年,爸爸就在盘算着开车回老家的事。
“早走晚走,反正都是堵,不如晚走点。”经历过几次春节堵车的爸爸,终于决定上午8点出发。
果然,车驶上高速没多久,导航里那个好听的女声就开始提示“前方拥堵”了。爸爸用眼角的余光瞥了瞥导航,说:“要大堵车喽!”我也歪过头看了看导航:“哇!线路变成红色的了,要开始大堵车了。”车速越来慢,有时甚至会完全停下来。不一会,我们就陷入了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车海中。虽然时间费了点,但这么多各式各样的车排一起,还排得那么整齐,景色也够壮观的。
前面的几辆车怎么老是一动不动的?我好奇极了,当我们的车慢慢经过这几辆车时,我才发现,原来是撞车了,还是五辆连撞!路边站着几个穿着讲究的男人女人,有的`在打电话,有的好像在商量着什么,都是一副焦急的样子。也难怪,明天就要过年了,可今天怎么就出了这样的事呢。
我以为过了这个“五连撞”就不堵了,谁知依然在堵。一路上,竟然目睹了五、六个车子相撞的现场。我不断地提醒着爸爸开车小心,自己也时刻帮爸爸留意着。我从这件事上得出个结论:‘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呢!‘
安全到达家中,我想起路上撞车的场面就难受。春节本是一个好日子,而他们却偏偏在这个时候出事。好啦,这些事就不提了,因为我路上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到了家也要有满怀的好心情。
家乡的春节随笔 篇4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城市,过春节的方式也不相同,我的家乡是这样过春节的:
家乡过春节时,除了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和贴春联外,还有一个特色就是过年时要包汤圆。
快要过年的时候,外婆就开始忙碌起来,她除了要为全家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外,还要准备包报汤圆的材料:黑芝麻、花生、红糖、果脯等等。妈妈也要利用休息时间把家里做一次大扫除。今年我长大了,我和姐姐便主动提出要分担任务,我们的任务是扫地和擦桌子,我们做得可认真了。
一天一天过去了,大年三十终于到了,客人纷纷来到我家。我和姐姐马上端出香浓的茶水和精美的糖果、水果。外婆就开始包汤圆了,我和姐姐也闹着要学习包汤圆,外婆拿我们也没办法,只好交我们怎么包汤圆。你知道吗?包汤圆也要一定的技巧:要不就把它弄爆了;要不一下锅就要糊汤。我们还包了一个小秘密,现在先不告诉你。
到吃饭的时候,外婆端上各种各样好吃的菜,我们大家围坐在桌前开怀畅饮,海阔天空的`聊天,最后端上来的是我们的作品:一碗碗圆圆白白的汤圆,客人们尽情的吃着,只听见爸爸和外公叫了起来,是谁把硬币包里面咯,哈哈。。。这就是我们的小秘密。外婆告诉我们,这样寓意着招财进宝,吉祥如意。
当新春的钟声敲响时,我们便拿出鞭炮、礼花到楼下空地去燃放。你看空中姹紫嫣红、五颜六色地炸开着各种烟火。轰隆、轰隆的炸响声,在告诉人们除旧迎新了。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你们家乡春节是什么样的呢?
春节的随笔 篇5
随着日历一页页的翻过,2023年转眼已来到到,原本还没有春节的概念,可今天早上在公交车上,邻座一位大妈正在电话里说到:“知道了,你回来的时候什么也不要带,只要你能早点回来过年就行了,现在过年和以前不一样了,不用储存那么多东西,想吃什么到超市里转一圈就行了,特别的方便……”,听着大妈在电话里的叮嘱,不经意间想起了我小时候过春节的情形。
记得小时候,已进入腊月,村里的年味就慢慢的开始了。从腊月初八开始,家家户户都要腌制腊八菜,据说只有这天腌制的腊八菜味道纯正,吃起来脆嫩清爽。
在村子里只要进入腊月二十三后,就相当于进入了春节,大人们从二十三就开始扫房子、磨豆腐、杀猪肉、蒸馒头、购年货,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而我们小孩子,自放了寒假后,在家长的催促下早早的写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后就是玩。
那时候村子里比较冷,不像现在,屋里有空调、暖气,那时候的孩子也就不知道个冷。每天吃过早饭后,把四角(用废书纸叠成的)往棉裤兜里一装,一上午不再着家的,一直玩到大中午让家里人在大街上喊半天后才恋恋不舍的回家吃饭。虽然,手和脸被冻得红彤彤的,甚至手都被冻的裂了口,但还是喜欢在空旷的野外疯耍,一点也不觉得冷。
到1988年左右,电视机刚刚普及到平常的百姓家,大多数都是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一共有3个频道,电视节目少的可怜,即便如此,也是每天晚上围在电视机前把电视看的没有台了再睡觉,反正第二天不用上课。每次看完精彩的电视节目后,小孩子们第二天就会聚到一起讨论剧情中谁是好的,谁的功夫有多厉害,甚至还会痴迷的去崇拜。
稍大一点的孩子,有时也会帮助家里人干点活。那时候家里用电还不是很方便,过年村里人要做年糕,小孩子为了能早点吃上一口年糕,都要被“征用”来推石碾子。
石碾子就是在一块大圆形的石磨盘上竖着一根木桩子,桩子上套着一个木框,框内框着一块石磙子,框着石磙子的木框上有一根长长的横杠子,人们就推着横杠子让石磙子在磨盘上生硬的转动。空推石磙子还容易,可在磨盘上放上要推的食物后,推起来要有一个劲。
小孩子为了吃上年糕也是蛮拼的,大人将黍子倒在磨盘后,小孩子用力推着石磙子转圈,大人拿着扫帚和铲子跟着石磙子一边扫,一边从石磙子上向下清理粘在上面的面饼。经过多次的反复碾压,黍子慢慢的变成粉状后才算完成。
做完年糕后,大人们一系列的炸丸子、请神圣(年画)、炒花生、写对联等事项就按部就班的开始了,而小孩子们则每天围着电视看个不停,大人们有时不高兴了就把电视给关了不让看。于是,小孩子们就每天东家串、西家跑的无所事事。
到了小年那天,小孩子们是玩的最高兴了。大人们要包中午的饺子外,就剩下午把院子彻底清扫一遍后挂灯笼、贴对联,这时大人们把家里藏的过年时要用的鞭炮拿出来晾晒。然后给小孩子们一些“大地红”小鞭或者是用纸包装的“甩炮”。女孩子们则比较乖巧一些,呆在家里跟着奶奶学剪窗花。
有了玩的“大地红”小鞭和“甩炮”后,小孩子们就更加的疯狂了,把家人给的小鞭拆撒了,装在棉裤兜里,一个一个的用火柴点燃小鞭放,胆子大的孩子会用手拿着小鞭的底端部分燃放,但也有被小鞭炸伤手的。胆小的孩子一般都会将小鞭插在墙的缝隙里用长长的香(供奉神圣用的)来点燃小鞭,点着小鞭的引线后赶紧的远离,并用手捂着耳朵等小鞭炸响。调皮的孩子为了玩出花样是变着法的放小鞭,有时他们将小鞭插在过街的拐弯处,等有人经过时,将准备好的小鞭点燃,快速的跑到隐蔽处观看小鞭炸响后吓得路人一大跳的样子。更甚者会将“摔炮”装在裤兜里,跟随在骑自行车人后面,趁其不备将“甩炮”掏出用力的向脚下一甩,吓得骑自行车的人赶紧下来查看自行车那个轱辘爆胎了,这时小孩子怕挨揍,就赶快的向相反的方向逃离。还有调皮的孩子会将小鞭插在路边的牛粪上或雪堆里,路人从此经过时,小鞭也正好炸响,结果是被炸开的牛粪和雪堆弄得行人一身脏兮兮的东西。然后,这些孩子就会跑到没有人的角落里大笑老半天。
要说过年最开心、最热闹的莫过于大年初一,那时候大街上还没有路灯,小孩子们早早的起床后,点上大人们给糊的小灯笼,去找本家的长辈们去拜年,只要是到了长辈家里,嘴上都会说一句给您磕头了,其实磕头不磕头,长辈们都会给上几块钱或者是一些瓜子、糖,哄得小孩子们特别的高兴。
过了大年初一,都开始去拜年走亲戚,一般初二那天要去姥姥家,到了姥姥家,舅舅、姨姨们都会给压岁钱,不管多少,躲到角落里偷偷的去数钱,然后和小伙伴炫耀。回家后舍不得花,交给大人们替自己保存着。
过了初六基本上亲戚也都走完了,大人们没事干就会聚到一起打打扑克,喝喝茶。而小孩子们还有没写完作业的,就被困在家里磨洋工。一吃过中午饭,村里大队部的锣鼓就会“咚咚呛”的响起来,那场景既热闹有壮观,一直会持续到正月十五。
正月十六晚上,家家户户都有烤百灵火的风俗(也叫去杂病),吃过晚饭后人们会把家里用旧了、坏了的低价值可燃杂物,比如锅帽、炕席、簸箕、篦子等物品拿在自家的门前,用柏树上叶子(柏灵)引燃。一家人围着火堆在旁边伸手或伸脚烤一下,然后向里面放一块馒头,等火熄了再找出来分着吃,寓意着去除身上的各种疾病,杂物燃烧完后,家人们在睡觉前用工具将燃烧完的灰围着门口撒成半圆形,把家门封住。
正月十七的早上,家家户户还要从家里往外拉蝎子、蚰蜒,拉蝎子、蚰蜒就是用黄草纸捆绑在一根芝麻秸秆上,点着后从家里的角角落落转一圈,一边转一边嘴里念叨着“蝎子、蚰蜒跟我走”,然后从家里一直念叨着走到村外边,把燃着的黄草纸扔出去,这寓意着家里一年没有蝎子和蚰蜒。
过了正月十七,这个年也就算结束了,小孩子们也就该开学上课了,而大人们则又要为一家子人的生计忙活开来。
现如今村子里的孩子和以前我小时候完全不同了,过去的年味随着现在的生活水平发展变淡了许多。有些传统的年文化伴着时代的变迁已成为了历史,留给我们这些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度初的人来说,春节已成为童年记忆里最有乐趣的往事了。
家乡的风俗春节随笔(必备5篇)相关文章:
★ 六年级家乡的春节作文12篇(六年级家乡的春节作文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