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设计方案 篇1
一、实验名称:临时装片、切片、涂片的制作、观察和指导
二、实验目标:让学生经过独立自主的制作临时装片、切片、涂片的方法来感知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从而使学生对细胞到达必须的认识,为以后的教学作下铺垫。制作临时装片的成功,对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兴趣和生物科学素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这样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本事,也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动脑思考的本事。
三、实验方法及步骤:
(一)实验材料: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刀片、吸水纸、解剖针、毛笔、滴管、擦镜纸;清水、碘酒溶液;西红柿、空心莲子草、洋葱;创可贴(切片时可能会有人受伤)
(二)实验步骤:
1、临时装片的制作
⑴准备
擦用擦镜纸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改善:将洁净的纱布改为擦镜纸,擦拭玻片时要注意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夹住玻片的两端,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衬垫上洁净的纱布后,夹在玻片两面,同时擦拭,以防将玻片损坏,滴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1-2滴清水
改善:在制片时至少滴2滴清水,这样加盖玻片时,盖玻片下的空间中水较充盈,气泡就少,细胞的活性也较好取用刀片在洋葱表面上划“井”字(大约),用镊子撕取外表皮
问题:由于叶表皮皱缩、学生不熟练等,导致撕下的表皮薄膜过厚,在显微镜视野中难以找到梦想的观察对象,致使实验效果较差。
改善:首先将洋葱鳞片叶切成宽的纵向窄条,再用刀片将洋葱鳞片叶内侧表皮划成小块(切忌划透),然后用镊子夹住所划表皮的边缘,将其轻轻取下(洋葱鳞片叶内侧表皮易与叶肉分离,操作简便)即可。这一改善降低了实验操作难度,提高了制片质量。放把撕取的表皮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并展平
⑵盖盖玻片
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
⑶染色
染:将玻片倾斜10度左右,从高的一侧滴入碘液,让其自我流入玻片。问题:染色时书中要求是把1-2滴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然后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然而,部分同学可能将盖玻片下所有水全部吸干,做出的装片会有很多的大气泡,且气泡将细胞掩盖了,或者有人将气泡误认为细胞。
改善:染色时不用吸水纸吸水,而是将玻片倾斜10度左右,这个角度必须不能太大,太大水就会流出盖玻片下的小空间,然后从较高一侧的盖玻片与载玻片的缝隙往里滴碘液,让碘液自我流进盖玻片下,如果有液体流到盖玻片外,用吸水纸擦拭,但必须要强调不能从盖玻片边缘吸水,盖玻片周围必须要有充盈的液体,这样才不会出现大气泡。
⑷镜检
用显微镜观察
2、临时切片的制作
⑴选材
选择软硬适度的材料,先截成适当长度,一般以20-30mm为宜(便于手持即可),材料太软,可用马铃薯块茎、胡萝卜根或肥皂将欲切取的材料夹住一齐进行切片,本实验用空心莲子草,可直接用于切片。
⑵切片
用三只手指夹住空心莲子草,(使其高于手指,右手持刀片(刀片用水润湿),将空心莲子草削去一层,构成平面,刀口向内,与断面平行,以均匀的动作,自左前方向右后方快速拉刀,滑行切片(注意要整个臂部用力,而不要腕部用力)。
⑶镜检
如此连续动作,切下一些薄片,然后用毛笔将最薄的几片材料移至滴有一滴清水的洁净的载玻片中央,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
3、临时涂片的制作
⑴把成熟的番茄果肉放在培养皿内,让汁液流出(汁液中有均匀的离散细胞)。⑵吸取汁液,滴在洁净的载玻片上,将涂抹的液滴滴于载玻片的中央或偏右约14处,左手持载玻片或放在平台上,右手持另一载玻片作推片。先慢慢向右移动,让短边接触溶液,两载玻片的夹角约为30-45度,再向左迅速推载玻片,即可涂成一均匀的薄片。(也可用解剖针、牙签、火柴杆等涂成薄片,盖上盖玻片即可。)[由范文网网友投稿]
四、预期结果:
1、成功观察到了洋葱表皮细胞、西红柿果肉细胞及空心莲子草茎的结构。
2、经过使用显微镜对细胞的观察,同学们对显微镜的使用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3、经过学生们对临时装片、切片、涂片独立自主的制作,使得大家基本掌握制作临时装片、切片、涂片的方法
4、经过对细胞结构的观察,使同学们对于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实验设计方案 篇2
实验名称:土壤中分离产生α-淀粉酶的菌种
一.实验目的
1、学习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原理与方法。
2、学习、掌握微生物的鉴定方法。
3、对提取的土样进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并进行简单的形态鉴定
4、对简单鉴定后的微生物进行生理生化鉴定并由鉴定结果查伯杰氏手册以确定分离出微生物的品种。
二。实验原理
α-淀粉酶是一种液化型淀粉酶,它的产生菌芽孢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尤其是在包含淀粉类物质的土壤等样品中。
从自然界筛选菌种的具体做法,大致能够分成以下四个步骤:采样、增殖培养、纯种分离和性能测定。
1、采样:即采集含菌的样品
采集含菌样品前应调查研究一下自我打算筛选的微生物在哪些地方分布最多,然后才可着手做各项具体工作。在土壤中几乎各种微生物都能够找到,因而土壤可说是微生物的大本营。在土壤中,数量最多的当推细菌,其次是放线菌,第三霉菌,酵母菌最少。除土壤以外,其他各类物体上都有相应的占优势生长的微生物。例如枯枝、烂叶、腐土和朽木中纤维素分解菌较多,厨房土壤、面粉加工厂和菜园土壤中淀粉的分解菌较多,果实、蜜饯表面酵母菌较多;蔬菜牛奶中乳酸菌较多,油田、炼油厂附近的土壤中石油分解菌较多等。
2、增殖培养(又称丰富培养)
增殖培养就是在所采集的土壤等含菌样品中加入某些物质,并创造一些有利于待分离微生物生长的其他条件,使能分解利用这类物质的微生物很多繁殖,从而便于我们从其中分离到这类微生物。所以,增殖培养事实上是选择性培养基的一种实际应用。
3、纯种分离
在生产实践中,一般都应用纯种微生物进行生产。经过上述的增殖培养只能说我们要分离的微生物从数量上的劣势转变为优势,从而提高了筛选的效率,可是要得到纯种微生物就必须进行纯种分离。
纯种分离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平板划线分离法、稀释分离法、单孢子或单细胞分离法、菌丝尖端切割法等。
三.实验材料
1、器材:
小铁铲和无菌纸或袋、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普通光学显微镜、量筒、滴管、吸水纸、无菌水试管(每支水)、烧杯、三角瓶、电炉、玻璃棒、接种环、镊子、搪瓷杯、恒温培养箱、高温灭菌锅、移液枪(枪头)、天平、滤纸、pH试纸等。2、试剂:
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原料(牛肉膏、NaCl、琼脂、蛋白胨)、Lugol氏碘液、。2%可溶性淀粉液、结晶紫染液、番红染液、碘液、95%乙醇、。5%番红水染液、无菌水等。3、土样:取自桂林师专1栋宿舍楼后面土壤,地下1cm左右。
四.实验方法步骤
1、采集土样带上小铁铲和无菌袋到土豆地采集较细碎土壤
2、样品稀释在无菌纸上称取样品1g,放入1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手摇1分钟使土和水充分混合。用1mL无菌吸管吸取。5mL注入无菌水试管中,梯度稀释至1。
3、分离用稀释样品的同支吸管分别依次从1、1、1样品稀释液中,吸取lmL,注入无菌培养皿中,然后倒入灭菌并融化冷至5℃左右的固体培养基,细心摇动冷凝后,倒置于37℃温箱中培养48小时。培养基的配制—称取蛋白胨;;牛肉膏。3g;琼脂;左右;1ml水定容。
4、初步鉴定对多种菌进行形态特征的观察、简单染色、革兰氏染色以及芽孢染色观察,记录结果。
5、α-淀粉酶鉴定
6、1)实验原理:
细菌能否产生α-淀粉酶主要依据是鉴定有能否分解淀粉。α-淀粉酶该酶能够把淀粉分解,因淀粉遇碘变蓝色,如菌落周围有无色圈,说明该菌能分解淀粉
2)步骤:
将培养的的各种待测菌种接种在包含。2%淀粉液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培养基的配制—称取蛋白胨;;牛肉膏。3g;可溶性淀粉。2g;琼脂;左右;1ml水定容(注:先将可溶性淀粉加少量蒸馏水调成糊状,再加到溶化好的培养基中,调匀),倒置于37℃温箱中培养18-24小时后,取出平板,向皿中注入l滴Lugol氏碘液,因淀粉遇碘变蓝色,如菌落周围有无色圈,说明该菌能分解淀粉。
8、纯化从平板上选取淀粉水解圈直径与菌落直径之比较大的菌落,用接种环沾取少量培养物至斜
面上,并进行2-3次划线分离,挑取单菌落至斜面上,培养后观察菌苔生长情景并镜检验证为纯培养。
四.实验结果
五.个人总结
1、在分离实验中,原土样的1-3gmL浓度中得到5种不一样的能够分解淀粉的菌落,经初步淀粉酶实验,1号菌的淀粉分解圈大,2号、3号、4号次之,5号最小。
2、在淀粉酶试验中,3号培养基感染杂菌,出现不一样菌落,故后面不再对其处理;其它菌种均得到较纯的单菌落,淀粉酶实验结果不变,与上头相同。
3、各种菌落的革兰氏染色中大部分为阳性,菌体形态多为椭圆形趋于杆状,仅有4号菌为阴性;5号菌菌落难以挑故过没能进行染色。
4、1号、2号、4号经划线纯化均得到单菌落,5号菌没能划出单菌落;综合分析能够判定,1号菌即为优良的淀粉酶产生菌,即为枯草芽孢杆菌。
5、本次实验遇到一件让人颇为尴尬的事情,那就是实验所用酒精灯的酒精被煤油替换,连消毒棉也是煤油的,因为使用煤油产生很多的黑烟,导致很多颗粒吸附在实验器具上,其气味也难以忍受,故在实际操作中减少了使用,引起带来的影响尚不明确。
实验设计方案 篇3
准备:
1、已玩过落体游戏。
2、羽毛、塑料积木、纸条、树叶、自制降落伞若干。
3、五张记录表。
过程:
1、出示准备好的材料,引起幼儿兴趣。
2、摆弄落体进行感性探索。
(1)、请幼儿选择一样物体玩一玩,观察这个物体落下来的情景。
(2)、进行讨论。请个别幼儿描述自己所玩的物体落下来的样子,并用动作表示。
3、落体的方法记录。
(1)、请一位幼儿选择一样物体,先观察它落下来的样子,再尝试用画画的方法记录。
(2)、让幼儿自己玩玩、试试其余物体,观察不同物体下落时的有趣观象,并尝试用画画的方法记录。
(3)、逐一出示记录表,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记录的样子是怎样的。
3、集体交流。
延伸活动:
玩一些落体游戏,如“托气球游戏”“吹鸡毛游戏”等,启发幼儿观察落体运动现象,并想办法吹起下落的鸡毛,托起下落的气球。
实验设计方案 篇4
一、实验名称:临时装片、切片、涂片的制作、观察和指导
二、实验目标:让学生经过独立自主的制作临时装片、切片、涂片的方法来感知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从而使学生对细胞到达必须的认识,为以后的教学作下铺垫。制作临时装片的成功,对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兴趣和生物科学素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这样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本事,也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动脑思考的本事。
三、实验方法及步骤:
(一)实验材料: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刀片、吸水纸、解剖针、毛笔、滴管、擦镜纸;清水、碘酒溶液;西红柿、空心莲子草、洋葱;创可贴(切片时可能会有人受伤)
(二)实验步骤:
1、临时装片的制作
⑴准备
擦用擦镜纸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改善:将洁净的纱布改为擦镜纸,擦拭玻片时要注意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夹住玻片的两端,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衬垫上洁净的纱布后,夹在玻片两面,同时擦拭,以防将玻片损坏,滴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1-2滴清水
改善:在制片时至少滴2滴清水,这样加盖玻片时,盖玻片下的空间中水较充盈,气泡就少,细胞的活性也较好取用刀片在洋葱表面上划“井”字(大约),用镊子撕取外表皮
问题:由于叶表皮皱缩、学生不熟练等,导致撕下的表皮薄膜过厚,在显微镜视野中难以找到梦想的观察对象,致使实验效果较差。
改善:首先将洋葱鳞片叶切成宽的纵向窄条,再用刀片将洋葱鳞片叶内侧表皮划成小块(切忌划透),然后用镊子夹住所划表皮的边缘,将其轻轻取下(洋葱鳞片叶内侧表皮易与叶肉分离,操作简便)即可。这一改善降低了实验操作难度,提高了制片质量。放把撕取的表皮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并展平
⑵盖盖玻片
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
⑶染色
染:将玻片倾斜10度左右,从高的一侧滴入碘液,让其自我流入玻片。问题:染色时书中要求是把1-2滴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然后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然而,部分同学可能将盖玻片下所有水全部吸干,做出的装片会有很多的大气泡,且气泡将细胞掩盖了,或者有人将气泡误认为细胞。
改善:染色时不用吸水纸吸水,而是将玻片倾斜10度左右,这个角度必须不能太大,太大水就会流出盖玻片下的小空间,然后从较高一侧的盖玻片与载玻片的缝隙往里滴碘液,让碘液自我流进盖玻片下,如果有液体流到盖玻片外,用吸水纸擦拭,但必须要强调不能从盖玻片边缘吸水,盖玻片周围必须要有充盈的液体,这样才不会出现大气泡。
⑷镜检
用显微镜观察
2、临时切片的制作
⑴选材
选择软硬适度的材料,先截成适当长度,一般以20-30mm为宜(便于手持即可),材料太软,可用马铃薯块茎、胡萝卜根或肥皂)牛牛范文○(将欲切取的材料夹住一齐进行切片,本实验用空心莲子草,可直接用于切片。
⑵切片
用三只手指夹住空心莲子草,(使其高于手指,右手持刀片(刀片用水润湿),将空心莲子草削去一层,构成平面,刀口向内,与断面平行,以均匀的动作,自左前方向右后方快速拉刀,滑行切片(注意要整个臂部用力,而不要腕部用力)。
⑶镜检
如此连续动作,切下一些薄片,然后用毛笔将最薄的几片材料移至滴有一滴清水的洁净的载玻片中央,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
3、临时涂片的制作
⑴把成熟的番茄果肉放在培养皿内,让汁液流出(汁液中有均匀的离散细胞)。⑵吸取汁液,滴在洁净的载玻片上,将涂抹的液滴滴于载玻片的中央或偏右约14处,左手持载玻片或放在平台上,右手持另一载玻片作推片。先慢慢向右移动,让短边接触溶液,两载玻片的夹角约为30-45度,再向左迅速推载玻片,即可涂成一均匀的薄片。(也可用解剖针、牙签、火柴杆等涂成薄片,盖上盖玻片即可。)
四、预期结果:
1、成功观察到了洋葱表皮细胞、西红柿果肉细胞及空心莲子草茎的结构。
2、经过使用显微镜对细胞的观察,同学们对显微镜的使用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3、经过学生们对临时装片、切片、涂片独立自主的制作,使得大家基本掌握制作临时装片、切片、涂片的方法
4、经过对细胞结构的观察,使同学们对于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实验设计方案 篇5
一、【实验题目】:
印刷条件对预涂膜覆膜质量影响探究
二、【实验设计思路】:
影响覆膜质量因素主要分为两类,即覆膜工艺的影响和印刷条件的影响。覆膜工艺的影响无疑是覆膜的温度、速度、压力三种因素。往往现在对于覆膜质量影响因素大多是考虑到覆膜工艺(温度、速度、压力)的影响因素如出现:打皱、起泡、卷曲、出膜、亏膜、搭边痕的质量因素。而很少考虑印刷条件对覆膜质量的影响。而往往有些时候就是由于印刷条件的因素才影响了覆膜的质量。基于如此这次试验研究的方向就是在规定一定的覆膜条件,通过改变样张印刷所需条件进行打样并将其做预涂膜处理。最终的实验结果是为了探讨印刷条件是如何影响预涂膜质量,是否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最后以此为依据确定印刷品覆膜所适宜的最佳印刷条件。
三、【实验仪器及材料】:
(1)IGT印刷适性仪、预涂膜覆膜机、剥离强度仪;
(2)油墨、铜版纸(确定规格,ph值)、BOPP预涂膜。
四、 【实验准备】:
在IGT印刷适性仪进行试验打样,确定一般印刷打样的印刷条件范围。(温度、速度、压力大致范围)。
五、 【实验原理及步骤】:
(1)采用覆合强度指标考察覆膜质量, 覆合强度的测量参考GB2T2790-1995标准进行测量。对于每个试样, 从剥离力和剥离长度的关系曲线上测定平均剥离力, 以N为单位, 记录下至少100mm剥离长度内的剥离力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并计算相应的剥离强度值。
计算公式如下:
σ180 = F /B
式中: σ 180 为剥离强度(N/mm); F为剥离力(N); B为试样宽度(mm)。 利用上式, 计算所有试验试样的平均剥离强度、最小剥离强度和最大剥离强度, 以及它们的算术平均值
(2)利用IGT印刷适性仪在铜版纸上面进行打样。
1、在一定的墨层厚度、印刷速度、印刷压力的情况下进行印刷实地打样,打样后将样条放在正常的印刷环境中进行干燥(干燥时间受纸张、温度、湿度的影响)。通过对不同印刷时间间隔(、1h、、2h、、3h、、4h、、5h、、6h、、7h)的样条在预涂膜覆膜机上面进行覆膜( 覆膜的压力在6. 8mPa, 温度为90 e, 覆膜速度为100r/min)。然后在剥离强度测定仪上测试各样条的剥离强度记录数据,确定最佳覆膜时间间隔。
2、在第一步所确定的最佳印刷时间间隔的条件下,印刷压力、印刷速度一定,改变印刷墨层厚度进行印刷实地打样,对不同墨层厚度()下的印刷样条进行同上覆膜处理,在剥离强度测定仪上测试各样条的剥离强度,记录数据。确定覆膜的最佳墨层厚度。
3、在前两步所得到的最佳印刷时间间隔和最佳印刷墨层厚度的情况下,控制印刷压力一定,改变印刷速度(、、、、、、、、、/s)进行印刷实地打样,对不同印刷速度下的印刷样条进行同上覆膜处理,在剥离强度测定仪上测试各样条的剥离强度,记录数据。确定最佳的印刷速度。
4、根据前三步的实验所得的最佳印刷时间间隔、最佳印刷墨层厚度、最佳印刷速度的情况下,改变印刷压力(200-800N)进行印刷实地打样,对不同印刷压力下的印刷样条进行同上覆膜,在剥离强度测定仪上测试各样条的剥离强度,记录数据。
六、【数据处理】:
七、【实验结果】:
八、【参考文献】:
实验设计方案 篇6
一、【实验题目】:
印刷条件对预涂膜覆膜质量影响探究
二、【实验设计思路】:
影响覆膜质量因素主要分为两类,即覆膜工艺的影响和印刷条件的影响。覆膜工艺的影响无疑是覆膜的温度、速度、压力三种因素。往往现在对于覆膜质量影响因素大多是考虑到覆膜工艺(温度、速度、压力)的影响因素如出现:打皱、起泡、卷曲、出膜、亏膜、搭边痕的质量因素。而很少考虑印刷条件对覆膜质量的影响。而往往有些时候就是由于印刷条件的因素才影响了覆膜的质量。基于如此这次试验研究的方向就是在规定一定的覆膜条件,通过改变样张印刷所需条件进行打样并将其做预涂膜处理。最终的实验结果是为了探讨印刷条件是如何影响预涂膜质量,是否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最后以此为依据确定印刷品覆膜所适宜的最佳印刷条件。
三、【实验仪器及材料】:
(1)IGT印刷适性仪、预涂膜覆膜机、剥离强度仪;
(2)油墨、铜版纸(确定规格,ph值)、BOPP预涂膜。
四、 【实验准备】:
在IGT印刷适性仪进行试验打样,确定一般印刷打样的印刷条件范围。(温度、速度、压力大致范围)。
五、 【实验原理及步骤】:
(1)采用覆合强度指标考察覆膜质量, 覆合强度的测量参考GB2T2790-1995标准进行测量。对于每个试样, 从剥离力和剥离长度的关系曲线上测定平均剥离力, 以N为单位, 记录下至少100mm剥离长度内的剥离力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并计算相应的剥离强度值。
计算公式如下:
σ180 = F /B
式中: σ 180 为剥离强度(N/mm); F为剥离力(N); B为试样宽度(mm)。 利用上式, 计算所有试验试样的平均剥离强度、最小剥离强度和最大剥离强度, 以及它们的算术平均值
(2)利用IGT印刷适性仪在铜版纸上面进行打样。
1、在一定的墨层厚度、印刷速度、印刷压力的情况下进行印刷实地打样,打样后将样条放在正常的印刷环境中进行干燥(干燥时间受纸张、温度、湿度的影响)。通过对不同印刷时间间隔(、1h、、2h、、3h、、4h、、5h、、6h、、7h)的样条在预涂膜覆膜机上面进行覆膜( 覆膜的压力在6. 8mPa, 温度为90 e, 覆膜速度为100r/min)。然后在剥离强度测定仪上测试各样条的剥离强度记录数据,确定最佳覆膜时间间隔。
2、在第一步所确定的最佳印刷时间间隔的条件下,印刷压力、印刷速度一定,改变印刷墨层厚度进行印刷实地打样,对不同墨层厚度()下的印刷样条进行同上覆膜处理,在剥离强度测定仪上测试各样条的剥离强度,记录数据。确定覆膜的最佳墨层厚度。
3、在前两步所得到的最佳印刷时间间隔和最佳印刷墨层厚度的情况下,控制印刷压力一定,改变印刷速度(、、、、、、、、、/s)进行印刷实地打样,对不同印刷速度下的印刷样条进行同上覆膜处理,在剥离强度测定仪上测试各样条的剥离强度,记录数据。确定最佳的印刷速度。
4、根据前三步的实验所得的最佳印刷时间间隔、最佳印刷墨层厚度、最佳印刷速度的情况下,改变印刷压力(200-800N)进行印刷实地打样,对不同印刷压力下的印刷样条进行同上覆膜,在剥离强度测定仪上测试各样条的剥离强度,记录数据。
六、【数据处理】:
七、【实验结果】:
八、【参考文献】:
齐晓堃, 印刷材料及适性北京 :印刷工业出版社 (普通高等教育印刷工程本科规划教材)
许文才,包装印刷与印后加工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冯瑞乾,印刷原理及工艺 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 1999-4 (高等学校印刷工程类教材)
GB- T2790- 1995,胶粘剂180b剥离强度试验方法挠性材料对刚性材料[S]
实验设计方案 篇7
一、 设计目标
利用LabVIEW图形化编程平台,设计一个温度测控系统,对某一环境中的
温度信号进行测量、显示、控制以及记录。自行设计用户界面,自行定义数据类型,自行选择程序结构和函数方法,要求最终系统UI友好、功能完善、操作简便。
二、设计内容
1、采用信号生成方式来生成温度数据
2、使用文本框显示及时温度数据及温度上限值;使用温度计空间显示温度;使用按钮来控
制温度信号的采集、暂停采集,以及停止系统等。使用led等来显示是否报警;使用波
形图显示采集到的全部温度数据;
3、将数据保存到文件中。
4、可以调节温度上限值,可以显示是否报警。
三、前面板设计
四、程序框图
五、系统运行与调试
运行结果:
当运行程序时,点击开始采集,系统就会连续产生100个温度数据,对每个数据进行分析。温度可以用摄氏度显示,也可以用华氏来显示,会同时在文本框和温度计中显示。对于每一个温度,会即时的显示在波形图上。如果采集的温度超过了温度上限,则会产生报警,Alarm Counter记录的是连续的报警次数。当采集完100个数据后,系统会停止,跳出对话框,提示数据采集完毕。
开发过程中,总是不能把心里想的做出来,心里想的是一个功能全面,很完善的一个系统,可是由于不熟悉,很多功能做不出来。也有很多空间根本没接触过,不知道怎么去用。当然,最大的问题还是程序框图设计的问题,使用的程序结构的不同,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后面的设计。Lavview和编程语言不同,思想上还没有彻底的从编程语言中转换到图形编程中,导致设计不出完美的系统来。这是最大的问题。以后有机会只能通过大量的实践来增强我对与图像编程的理解。
六、设计总结与体会
模拟温度监测系统基本上完成,通过亲自动手实践,也确实重新认识了这门学科。也掌握了基本的设计思想,对于控件的使用等都越来越熟悉,可以设计出自己的系统来。
本次设计的温度监测系统并没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可是很大程度上让我了解了LabView的强大功能,对于代码编程不是很擅长的人,可以通过LabView设计出出色的系统。所以,我觉得这些不管是代码编程还是这种图形化的编程,其实都是一个工具而已,我们要深刻理解的就是思想,理解了思想,用不同的工具来实现那都很容易的。
七、 参考文献
[1] 吴成东 孙秋野 盛科、LabVIEW虚拟仪器程序设计及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1-242
实验设计方案 篇8
一、霍尔效应实验设计方案
电子从电子枪加热发射而出,经加速电压加速,穿过极板射向荧屏。这个过程产生霍尔效应中所需的工作电流。在无外磁场的情况下,观察亮点的移动情况,测量霍尔电压;在极板处加上垂直于电子束及极板方向的磁场,电子束因此受到洛伦兹力而偏转,在极板积聚,产生电压,测量得霍尔电压UH;除去磁场,观察荧光屏上亮点位置移动情况,待位置稳定后,测量此时电压。
二、霍尔效应实验的实现步骤及实验检验实验步骤
将磁铁和示波管组装在一起,提供磁场;连接外电路开关,打开电源,开始实验;调整聚焦及亮度,使亮点集中到荧光屏中央,测量霍尔电压;加载磁场,测量极板处磁感应强度B,观察荧光屏亮点移动情况;稳定后,测量霍尔电压UH;除去磁场,观察亮点移动情况,测量霍尔电压。实验结果与现象分析实验数据分析在X偏转板处所加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为,示波管内部是固定结构,为使示波管正常工作,对电源供给有一定要求,可分析出加速电压UO为阴极K与第二栅极G2之间的电压,约为1000V(因为实验时G2电位可调范围为±100V,实际加速电压为900V至1100V)。示波器内X偏转板之间的距离(由于在透明的真空壳体内不能准确测量,目测为1cm)约为。将示波器的亮度调大,所测电压逐渐增大;当亮度调节到最大时(输入电压约为900V至1100V),所测霍尔电压达到最大值。理论上,电子经加速电压加速后,亮点在荧光屏上迅速向上偏移,这个过程时间极短。这是受洛伦兹力作用,使电子束向上偏转。由于偏转极板两侧电荷积聚,产生霍尔电压,电子束同时受电场力和洛伦兹力作用平衡。但是由于对于此时电子速度,极板长度不可忽略,所以电子束相对中央位置发生偏转。过3min,待稳定后,再除去磁场,如图5。亮点迅速移动到下方,这是由于磁感应强度为零,霍尔效应消失。这个过程是极短的。这些现象都符合霍尔效应,所以本实验成功验证了霍尔效应。
三、结语
本文所设计的霍尔效应实验利用电子枪作为电子发射装置,讨论从阴极发射出的电子经过磁场时产生的霍尔效应现象。从荧光屏上电子的亮度变化可以推断出从通过控制光栅中心小孔的电子密度(电子数目)增减;通过观察荧光屏上亮点的移动情况,得到霍尔效应内部的平衡过程;并根据测量X极板上的霍尔电压判断霍尔效应现象的明显程度。相比于传统的霍尔效应实验,本实验仪器最大特点就是实验过程动态可知、实验结果直观易得。通过荧光屏上的亮点亮度变化可以得知电子束密度增减,亦即电流强弱;两极板电压可以直接测量得霍尔电压;通过观察亮点在荧光屏上移动情况,可得知霍尔效应内部电子受力平衡过程。因此本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霍尔效应的过程和本质。另外本文所设计的霍尔效应实验,由于仪器由示波管简单改装而来,所以制作容易,操作简便,成本低、互换性强,适合学生实验。
实验设计方案 篇9
实验题目:α波的阻断的形成过程
实验目的:1学习脑电波的分类,形成以及各个脑电波的特性
2研究生理状态的不同所产生的不同的脑电波
3探索α波的阻断发生机制以其形成过程与产生结果
实验原理:
在脑电图上,大脑可产生四类脑电波。当您在紧张状态下,大脑产生的是β波;当您的身体放松,大脑比较活跃,灵感不断的时候,就导出了α波;当您感到睡意朦胧时,脑电波就变成θ波;进入深睡时,变成δ波。
δ波:深度睡眠脑波状态(范围)
当人们的大脑频率处于δ波时,为深度睡眠、无意识状态。人的睡眠品质好坏与δ波有非常直接的关系。δ波睡眠是一种很深沉的睡眠状态,如果在辗转难眠时自己召唤出近似δ波状态,就能很快地摆脱失眠而进入深沉睡眠。
θ波:深度放松、无压力的潜意识状态(范围4-8HZ)
当人们的大脑频率处于θ波时,人的意识中断,身体深沉放松,对于外界的信息呈现高度的受暗示状态,即被催眠状态。θ波对于触发深沉记忆、强化长期记忆等帮助极大,所以θ波被称为"通往记忆与学习的闸门"。
α波:学习与思考的最佳脑波状态(范围8-13HZ)
当人们的大脑频率处于α波时,人的意识清醒,但身体却是放松的,它提供意识与潜意识的“桥梁”。在这种状态下,身心能量耗费最少,相对的脑部获得的能量较高,运作就会更加快速、顺畅、敏锐。α波被认为是人们学习与思考的最佳脑波状态。
β波:紧张、压力、脑疲劳时的脑波状态(范围14HZ以上)人们清醒时,大部分时间大脑频率处于β波状态。随着β波的增加,身体逐渐呈紧张状态,因而削减了体内免疫系统能力,此时人的能量消耗加剧,容易疲倦,若不充分休息,容易堆积压力(这是现代人的通病)。适当的β波对注意力提升以及认知行为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一般来说,快波代表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而慢波代表皮层处于抑制状态。
正常人的α波是皮层是安静状态时大脑电的主要表现,通常在成人清醒,安静并闭眼时出现。睁眼或接受其他刺激时α波立即阻断,而呈现快波(β波)的现象称为α阻断。
实验对象:猩猩(3只),
实验器材及药品:脑电波测量仪,脑刺激电流仪,温度计
实验步骤:
1、去三只健康的猩猩,保证性别,生理状态,生活状态相近,分别将三只猩猩编号A,B,C后将猩猩安放于椅子上,
2、分别在三只猩猩的头部连接三个电极,然后准备无痛电流。
3、取来三台脑电波测量仪,分别将其按正确方法接于猩猩的身体相同部位此时对猩猩安抚,并进行体温测量
4、保证猩猩相同或相似体温后,按下表进行后续实验:
5、将4中的脑电波图形变化记录下来,同时注意观察三只猩猩的生理反应的变化
6、去除电极,将脑电波的仪器归位,将猩猩放回,清理实验场地
预期实验结果:
B组出现α阻断现象的预期波形,但是A组未出现该波形,C组的波形比预期的α阻断波形缓慢。
B猩猩在30分钟改变刺激后立即睁眼,A猩猩一直表现安静状态,C猩猩在30分钟刺激结束后先是安静的状态,后逐渐睁眼
实验小结
1、本实验用猩猩代替人,属于合理的实验替代。
2、α波通常在人(猩猩)清醒,安静并闭眼时出现。睁眼或接受其他刺激时α波立即阻断,此时脑电波转变为快波(β波)的现象称为α阻断。
实验设计方案 篇10
一、实验名称:临时装片、切片、涂片的制作、观察和指导
二、实验目标:让学生通过独立自主的制作临时装片、切片、涂片的方法来感知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从而使学生对细胞达到一定的认识,为以后的教学作下铺垫。制作临时装片的成功,对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兴趣和生物科学素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这样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己动脑思考的能力。
三、实验方法及步骤:
(一)实验材料: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刀片、吸水纸、解剖针、毛笔、滴管、擦镜纸;清水、碘酒溶液;西红柿、空心莲子草、洋葱;创可贴(切片时可能会有人受伤)
(二)实验步骤:
1、临时装片的制作
⑴准备
擦用擦镜纸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改进:将洁净的纱布改为擦镜纸,擦拭玻片时要注意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夹住玻片的两端,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衬垫上洁净的纱布后,夹在玻片两面,同时擦拭,以防将玻片损坏,滴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1-2滴清水
改进:在制片时至少滴2滴清水,这样加盖玻片时,盖玻片下的空间中水较充盈,气泡就少,细胞的活性也较好取用刀片在洋葱表面上划“井”字(大约),用镊子撕取外表皮
问题:由于叶表皮皱缩、学生不熟练等,导致撕下的表皮薄膜过厚,在显微镜视野中难以找到理想的观察对象,致使实验效果较差。
改进:首先将洋葱鳞片叶切成宽的纵向窄条,再用刀片将洋葱鳞片叶内侧表皮划成小块(切忌划透),然后用镊子夹住所划表皮的边缘,将其轻轻取下(洋葱鳞片叶内侧表皮易与叶肉分离,操作简便)即可。这一改进降低了实验操作难度,提高了制片质量。放把撕取的表皮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并展平
⑵盖盖玻片
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
⑶染色
染:将玻片倾斜10度左右,从高的`一侧滴入碘液,让其自己流入玻片。问题:染色时书中要求是把1-2滴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然后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然而,部分同学可能将盖玻片下所有水全部吸干,做出的装片会有很多的大气泡,且气泡将细胞掩盖了,或者有人将气泡误认为细胞。
改进:染色时不用吸水纸吸水,而是将玻片倾斜10度左右,这个角度一定不能太大,太大水就会流出盖玻片下的小空间,然后从较高一侧的盖玻片与载玻片的缝隙往里滴碘液,让碘液自己流进盖玻片下,如果有液体流到盖玻片外,用吸水纸擦拭,但一定要强调不能从盖玻片边缘吸水,盖玻片周围一定要有充盈的液体,这样才不会出现大气泡。
⑷镜检
用显微镜观察
2、临时切片的制作
⑴选材
选择软硬适度的材料,先截成适当长度,一般以20-30mm为宜(便于手持即可),材料太软,可用马铃薯块茎、胡萝卜根或肥皂将欲切取的材料夹住一起进行切片,本实验用空心莲子草,可直接用于切片。
⑵切片
用三只手指夹住空心莲子草,(使其高于手指,右手持刀片(刀片用水润湿),将空心莲子草削去一层,形成平面,刀口向内,与断面平行,以均匀的动作,自左前方向右后方快速拉刀,滑行切片(注意要整个臂部用力,而不要腕部用力)。
⑶镜检
如此连续动作,切下一些薄片,然后用毛笔将最薄的几片材料移至滴有一滴清水的洁净的载玻片中央,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
3、临时涂片的制作
⑴把成熟的番茄果肉放在培养皿内,让汁液流出(汁液中有均匀的离散细胞)。⑵吸取汁液,滴在洁净的载玻片上,将涂抹的液滴滴于载玻片的中央或偏右约1/4处,左手持载玻片或放在平台上,右手持另一载玻片作推片。先慢慢向右移动,让短边接触溶液,两载玻片的夹角约为30-45度,再向左迅速推载玻片,即可涂成一均匀的薄片。(也可用解剖针、牙签、火柴杆等涂成薄片,盖上盖玻片即可。)
四、预期结果:
1、成功观察到了洋葱表皮细胞、西红柿果肉细胞及空心莲子草茎的结构。
2、通过使用显微镜对细胞的观察,同学们对显微镜的使用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3、通过学生们对临时装片、切片、涂片独立自主的制作,使得大家基本掌握制作临时装片、切片、涂片的方法
4、通过对细胞结构的观察,使同学们对于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实验设计方案 篇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概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2.理解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细胞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利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实验,提高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增加概述和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细胞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细胞膜对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
【难点】
细胞膜对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1.老师展示地球与宇宙、中国与外国、生物与外界环境、细胞与外界环境、细胞的结构图,提问:
(1)地球与宇宙的边界是什么?
(2)中国与外国的边界呢?
(3)生物与外界环境的边界呢?
(4)细胞与外环境的边界呢?
(过渡语)细胞作为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它的边界就是细胞膜,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系统的边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环节二、新课教学
研究细胞膜的化学组成,首先要把细胞膜与细胞的其他组分分开,怎么样获得细胞膜呢
(一)细胞膜的成分
1.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1)学生思考要制备细胞膜,应该选择什么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呢?PPT呈现植物叶肉细胞、神经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的图片?请学生选择并说明原因,之后PPT呈现人体正常的红细胞,人的圆涨的的红细胞和人的涨破的红细胞图片
(2)确定了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那又该选择什么方法制备细胞膜呢?PPT呈现3种方法:
①用针扎破,让细胞的内容物流出?
②用镊子把细胞膜剥下来?
③细胞内的物质是由一定浓度的,如果把细胞放在清水里,水会进入细胞,把细胞涨破,细胞内的物质流出来,这样既可得到细胞膜。
(3)确定了实验材料和试验方法,该如何做实验呢,学生看教材“实验”这一模块,思考总结实验步骤,并在大屏幕呈现人正常红细胞和光镜图片和人部分红细胞已涨破的光镜照片。
思考如果上述实验在试管中进行,细胞破裂后,还需要用什么方法才能获得较纯的细胞膜?
2.细胞膜的组成
(1)PPT呈现材料:
①19世纪末,欧文顿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②人的消化液中含有很多能够水解蛋白质的物质,用这种物质处理细胞膜,会使细胞膜分解。学生阅读这两段材料得出结论: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环节三:总结与收获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堂课重要知识:制备细胞的材料、方法;细胞膜的成分
作业:细胞膜具有怎样的作用?学生课下预习并查找资料
实验设计方案 篇12
一.实验目的
1、学习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原理与方法。
2、学习、掌握微生物的鉴定方法。
3、对提取的土样进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并进行简单的形态鉴定
二.实验原理
α-淀粉酶是一种液化型淀粉酶,它的产生菌芽孢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尤其是在含有淀粉类物质的土壤等样品中。
从自然界筛选菌种的具体做法,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四个步骤:采样、增殖培养、纯种分离和性能测定。
1、采样:即采集含菌的样品
采集含菌样品前应调查研究一下自己打算筛选的微生物在哪些地方分布最多,然后才可着手做各项具体工作。在土壤中几乎各种微生物都可以找到,因而土壤可说是微生物的大本营。在土壤中,数量最多的当推细菌,其次是放线菌,第三霉菌,酵母菌最少。除土壤以外,其他各类物体上都有相应的占优势生长的微生物。例如枯枝、烂叶、腐土和朽木中纤维素分解菌较多,厨房土壤、面粉加工厂和菜园土壤中淀粉的分解菌较多,果实、蜜饯表面酵母菌较多;蔬菜牛奶中乳酸菌较多,油田、炼油厂附近的土壤中石油分解菌较多等。
2、增殖培养(又称丰富培养)
增殖培养就是在所采集的土壤等含菌样品中加入某些物质,并创造一些有利于待分离微生物生长的其他条件,使能分解利用这类物质的微生物大量繁殖,从而便于我们从其中分离到这类微生物。因此,增殖培养事实上是选择性培养基的一种实际应用。
3、纯种分离
在生产实践中,一般都应用纯种微生物进行生产。通过上述的增殖培养只能说我们要分离的微生物从数量上的劣势转变为优势,从而提高了筛选的效率,但是要得到纯种微生物就必须进行纯种分离。纯种分离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平板划线分离法、稀释分离法、单孢子或单细胞分离法、菌丝尖端切割法等。
三.实验材料
1、器材:
小铁铲和无菌纸或袋(可省)、培养皿8个、载玻片、盖玻片、普通光学显微镜、量筒、滴管、吸水纸、无菌水试管5支(每支水)、烧杯3个、三角瓶5个、电炉、玻璃棒、接种环、镊子、恒温培养箱、高温灭菌锅、移液枪(枪头10个)、天平、滤纸、pH试纸等。
2、试剂:
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原料(牛肉膏、、琼脂、蛋白胨)、Lugol氏碘液、可溶性淀粉、结晶紫染液、番红染液、95%乙醇、无菌水等。
3、土样:取自桂林师专甲山校区药用植物园面的土壤,地下10cm左右。
四.实验方法步骤
1、采集土样带上小铁铲和无菌袋到土豆地采集较细碎土壤
2、样品稀释在无菌纸上称取样品1g,放入100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手摇10分钟使土和水充分混合。用1mL无菌吸管吸取注入无菌水试管中,梯度稀释至10-6。
3、分离用稀释样品的同支吸管分别依次从10-6、10-5、10-4样品稀释液中,吸取lmL,注入无菌培养皿中,然后倒入灭菌并融化冷至50℃左右的固体培养基,小心摇动冷凝后,倒置于37℃温箱中培养48小时。培养基的配制—称取蛋白胨;;牛肉膏;琼脂;左右;100ml水定容。
4、初步鉴定对多种菌进行形态特征的观察,简单染色、革兰氏染色以及芽孢染色观察,记录结果。
5、α-淀粉酶鉴定
1)实验原理:
细菌能否产生α-淀粉酶主要依据是鉴定有能否分解淀粉。α-淀粉酶该酶可以把淀粉分解,因淀粉遇碘变蓝色,如菌落周围有无色圈,说明该菌能分解淀粉
2)步骤:
将培养的的各种待测菌种接种在含有2%淀粉液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培养基的配制—称取蛋白胨;;牛肉膏;可溶性淀粉;琼脂;左右;100ml水定容(注:先将可溶性淀粉加少量蒸馏水调成糊状,再加到溶化好的培养基中,调匀),倒置于37℃温箱中培养18-24小时后,取出平板,向皿中注入l滴Lugol氏碘液,因淀粉遇碘变蓝色,如菌落周围有无色圈,说明该菌能分解淀粉。
6、纯化从平板上选取淀粉水解圈直径与菌落直径之比较大的菌落,用接种环沾取少量培养物至斜面上,并进行2-3次划线分离,挑取单菌落至斜面上,培养后观察菌苔生长情况并镜检验证为纯培养。
实验设计方案 篇13
【概述】
《四个太阳》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本课所需课时为2课时。
主要学习内容是识记生字,感悟课文,扩展阅读,网上留言。
【教学目标分析】
1、认识“挂、街”等13个生字和部首“□”,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由本课生字引出的新生字。正确书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作者通过画太阳要表达的心愿。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以情为基础,以“读”的训练为主线,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通过留言版,展示学生的收获和心愿。
【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对创新识字、阅读、写作等语文活动很感兴趣。
2、学生能运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猜字谜、编儿歌等方法识字。
3、学生愿意使用留言板,但打字速度有待提高。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主要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策略,让学生在语文实
践活动中自主发展、自我创新,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种学习资源,鼓励学生在网络上大量识字、大量阅读,尽情想象和表达。
【学习资源】
1、多媒体网络资源。
2、课文──《四个太阳》。
3、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环节】
1、创设情境,趣味揭题:
播放歌曲《种太阳》,导入课题。
2、自读课文,快乐识字:
展示课件,学生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并在小组汇报自己的识字成果。同学评议。
3、合作探究,朗读感悟:
以小组为单位,给四季画太阳,交流读书心得,在留言版上打出来。
4、浏览网站,扩展阅读:
学生进入教师提供的资源网站,自主选择阅读内容,进行有效阅读。
5、质疑问难,展示成果:
学生可以提出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展示阅读收获。
【教学过程流程】
提供网络资源,指导学习
播放动画
学生自由朗读
朗读感悟
留言版
画心中的太阳
写读书感受
屏幕投影
打出描写春夏秋冬的词语
学生自主识字
自能识字:多种方法识记,扩展偏旁认字
师生游戏:教师组织学生做猜字游戏
生生游戏:看谁摘的“苹果”多
开始播放歌曲
情境导入
学生欣赏课文
借助拼音扩展阅读
提供展示平台
质疑问难交流收获
投影学生作品
结束
【教学评价】
学生的学习评价融入各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
1、认知目标:有兴趣地识字;积极地阅读;创造性地思想。
2、过程与方法目标;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讨论研究,善于与他人合作;喜欢用网络、媒体等多种信息工具搜集处理信息 。
3、情感目标:有较强的求知欲;能持之以恒地完成学习任务。
实验设计方案(13篇)相关文章:
★ 教学设计方案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