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改写作文 篇1
终于,平静了半晌的大漠上又传来了军中的号令,冷清的月光下,连那曾经聒噪不休的黑鸦也不知何处去了,只有几匹瘦弱的老马偶尔的几声嘶叫,他们也害怕了吧!我的嘴角沁出一丝苦笑,来了,还是来了。随着主将的一声令下,镶金的铁棒结实的打在厚重的鼓面上,马叫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声声的响亮的口号,我一手牵着马缰,一手握着长枪,多年来的战场生涯使我有了良好的心理,此时的我还是和往常一样向家乡望了望,而就在我回过神的那一瞬间,马蹄声、刀刃声混起来了,孤寂的大漠变得咆哮了。两军交战了,这场战争,实力相当的我们拼的只是耐力和勇气。这就像是两股飓风的交汇吧,我心中虽然这样想着,下手可一点也没放松,转眼,又有几个匈奴兵倒在了我的枪下,月光还是那么冷,大漠上的刀剑却是更冷的,主将已经阵亡了,他的最后一句话仍是打到匈奴,但眨眼他的尸首便找不到了,满地的鲜血侵红了沙子,仿佛是枯木中开出的一朵朵红牡丹,而我呢?我的披风和铠甲上早已血迹斑斑,两方的死伤十分得多,冷冷的兵器撞在同样冷的铠衣上,激起了一片更冷的余光。“扑”一只断箭射入了我的左臂,晶莹的鲜血呼啸而出,溅在了我的额上、肩上。我眉一松,还是咬着牙砍到了几个来犯的匈奴兵。正当我感到撑不住时,一声更洪亮的号鸣伴着天边的鱼肚白传来了---是我们的援军!我卧在长枪边,笑了,也哭了……
以上是我仿写的《木兰诗》的战争场面,对于木兰,我是怀着敬崇的心情,那是真正的英雄,淡泊名利,女子情态,人情味足。在这里,我只想说,木兰不是花架子,她的美,摄人心魂!
《木兰诗》改写作文 篇2
昨晚见到军队的文告,父亲要去征兵,木兰愿替父从军。做好一切准备后,奔赴战场。
战场上已横尸遍野,木兰握紧了手中的兵刃,向将军请示后,加入战争。可是木兰初上战场,并无经验,只能勉强抵御敌人的猛烈进攻,无法攻击。这时,敌方军队中冲出一名将士,且看此人身高八尺,眼中闪着凌冽的的寒光,骑在战马上,一股令人不敢接近的杀气。
只见风中寒光一闪,木兰面前已有几名士兵倒地。众人不禁倒吸一口寒气,队伍中站出一人,低着头向将军请示:“小兵愿上前与此人对战!”将军点了点头,这位小兵虎背熊腰,看似力大无穷,他跨上战马,在尘土飞扬中,只听见兵刃清脆的碰撞声,一炷香未到,只留下了一摊血迹。那位将士毫发未损的在战马上待着。众人大惊,这名将士怎如此厉害!又出一小兵,仪表堂堂,身体灵巧,三下五除二跳上马,直直迎着那名将士就冲过去,那名将士丝毫没有畏惧之意,手起刀落,小兵就与之前命归黄泉的战友做伴了。将军此时也无法平静了:“还有能人可上!”众人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应,木兰看了看周围的人,握紧了拳头,咬紧了牙冠,喊了一声:“将军,我去!”大伙目光齐刷刷往木兰这投来,且看木兰也是一脸正色,眼中闪烁着坚毅的光。众人打量着木兰,将军也有些犹豫,思索一会,便同意让木兰上去迎战。木兰紧握兵刃,跨上战马,迎上前去,敌方的那位将士也挥舞着大刀冲过来,木兰一个掉头,使他措手不及,木兰的长剑就刺了过去,那名将士一个翻身直扑而来,木兰一低头,闪过一招。一回合结束,双方皆没有占据什么优势。第二回合,将士先发制人,大刀直接砍来,木兰举起长剑挡住,双方陷入僵持状态。木兰一个转身,把那名将士踢下马,只听“嗖”的一声,那名将士就人头落地了。
木兰凭此战,获得了众人的赏识,作战之前,总要先让木兰策划方案,渐渐地,咩打一场胜战,木兰就会得到将军的夸奖。多年过去,木兰已成为了将军,她常常望着明月,仿佛故乡的家人就在里面。终于,战争胜利了,木兰拒绝了可汗的赏赐,回到了故乡。家人都很高兴,等她穿回旧时的衣服,去看战友时,战友们惊慌失措,一起打仗多年,不知木兰是女儿身。
《木兰诗》改写作文 篇3
“唉……”,“唉……”一声接一声的叹息从木兰房里传出,那长长的叹息声里蕴含着无限的哀怨与忧愁。木兰正对着庞大的织机织布,可没有听见织布机“嗒嗒”欢快的声音,只听见了木兰一声声地叹气。
有人问:“木兰姑娘,你为什么要叹息呢?你在想什么?又在惦记什么呢?”木兰转过身,清秀的脸庞上写满了憔悴与悲伤,大大的眼睛中含满了泪水,眉头紧皱,苦涩地说:"我没有想什么,也没有惦记什么。只是……只是昨夜看见了征兵文书,知晓可汗正在大点兵,每一卷征兵文书上都有我父亲的名字。这怎么办呢?父亲已经衰老了,上战场必定无法平安回家,而父亲没有成年的儿子,我也没有哥哥,我愿意买鞍马,替父亲去上战场。”
木兰买好了盔甲、兵器、鞍马,从此踏上了去往战场的道路。
早晨,木兰告别了父母,女扮男装上了战场,晚上,宿营在了黄河边。听不见父母殷切期盼女儿回家的声音,只能听见黄河滔滔江水奔流而去的哗哗声。早上离开了黄河畔,夜晚便到达了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哭泣思念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战马气势磅礴的叫声。
木兰千里迢迢地奔赴战场,飞越了一座又一座高山,跨过了一道又一道江河。
十年时间,战士们有的牺牲,有的胜利归程。
胜利凯旋面圣,天子坐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大肆封赏木兰。赏赐千两黄金与其他东西,问:“木兰,你还有想要的东西吗?”木兰言词恳切地说:“木兰并没有什么想要的,只想骑上千里马,回家探望父母。”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相互搀扶,蹒跚着步子迎接女儿。姐姐听说妹妹回来,连忙对着镜子梳洗打扮。弟弟听说姐姐回家,赶忙把刀拿出来,霍霍磨刀准备宰猪羊。木兰回到家,全家男女老少纷纷出来迎接,父母老泪纵横,姐妹兄弟抱头痛哭,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好容易才止住了哭声。
木兰迈进久违的家,走进了西屋,抚摸着熟悉而又陌生的家具,心中涌出了千万般感慨。脱去打仗的战袍,解开漆黑如墨的长发,换上了原来的女儿装,对镜梳妆,插上簪子,贴上花黄。
出来见一起打仗的伙伴们,伙伴们惊得目瞪口呆:一起打仗十二年,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儿身!
雄兔被提起脚会蹬,雌兔被提起会眯眼睛,这很好辨认,但如果是两兔并排跑,又怎能分辨雄与雌呢?
《木兰诗》改写作文 篇4
很久很久以前,在宋代时期,出现了一位流芳百世的女子,她就是花木兰——
我名叫花木兰,有一个小弟和一个姐姐。我家没有长子,父亲是一名军人,但几年前,在大战中父亲的左腿受了永久性的伤害,只能依靠拐杖走路。生活是平凡而幸福的,可不久因战争再一次爆发,打乱了生活的平静,皇帝陛下大规模征兵,每家每户必须出一名男丁,否则满门抄斩。我家只有父亲一个男丁,便被纳入新军范围了。我经过再三思考,决定代父出征。我偷偷地买了马和所需的一切,偷出了军帖。
那天夜里,我穿上军装,准备出发,没想到竟被父亲发现,“你在干什么?回来!回来!”父亲大声喊着。我头也没回,怕心软。我飞快地骑着马路过黄河,通过黑山,终于来到军营,以花户主之名报效祖国,开始了军营生活。
“你们站好了!立正!直起身子,象什么样子!”这是我们的将军。他虽然很年轻,却非常严厉。光练习立正就要在阳光下站立一上午,每天要在河流的木桩上提着两个水桶通过,负重练习、耐力练习……一天下来,全身酸痛,而军中又全是男子,戒备森严,生活非常不方便。这样艰难的日过了一年,我和新军们已成了真正的战士,不久我就参加了战斗。战争是异常残酷无情的,无数人死在战场,他们的尸体冰冷地躺在染血的土地上,眼睛无神地睁着,连亲人的最后一面也没有见到,就离开了。就这样在与死神拼搏的日子里,十几年过去了,我和剩余的战友重返国土。
我还见到了皇上,并拒绝了封赏,由几位战友陪同回到了我一心想念的故乡,见到我的家人,泪水夺眶而出……不过当战友见到我的女子打扮时着实吓得不轻呀!
我就是在历史上不输给男人的巾帼英雄花木兰。
《木兰诗》改写作文 篇5
千里迢迢地赶赴战场,箭似的飞过一道道边关。
“咚——”军队中央的大鼓发出悲鸣般的吼叫,接着就是我们震天的喊声。我们如同饥饿的狮子看见了前方美味的猎物一般,奋不顾身的冲了上去。
冲在最前的,是我们的骑兵营。我们作为军中的“敢死队”,如蝼蚁一般。我们无法抉择自己的命运。我看着战友们一个个地倒下,心中涌起一股无名的愤怒。看着后面的步兵一个个冲了上来,我全身燃烧起来了。我仿佛一头愤怒的狮子,疯狂的撕咬着眼前的猎物。无数的尸体跌在了我的铁骑之下……
“咚——”又是一声悲凉的吼叫。这次,我坐在了军营前。已经没有了白天时的狂热与厮杀,取而代之的,是无言的明月与静谧。在边疆,在沙场,在营前,我独自一人对着明月发呆。唉。何时能归家?家中的亲人可好?我在心里一遍遍默问着,换来的,却是明月的沉默和北风“呜呜”的嘲笑。在这没有厮杀与狂热的静夜里,定然也有人,像我一样思念着远方的故土吧!只是,我们都身不由己。可那个坐在龙椅上的男人,又怎会知道,我们这些战士,连做梦都是自己的家乡呢?
许多年许多年,无数的战友死在了沙场,而我,终于回到了久违的故土!
《木兰诗》改写作文 篇6
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制订和颁布,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有力的支撑条件下的语文课堂,越来越呈现出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今天听了宿迁的孙老师执教的一堂网络课《木兰诗》,感触很多。
一、成功之处
1、教学观念突破传统,适时创新
这堂课不在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是孤立于课程之外,而是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的信息交流属于互动性和互惠性,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实现教学相长的愿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特别是对木兰勤劳、爱国、孝顺等传统美德的宏扬,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如在“百度”搜寻译文时关键字的指导。并且在学生学习方式上改变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对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赞赏学生独特和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2、教学环节设计新颖时尚,符合学生心理
孙老师这堂网络课的导入非常自然,说是带来一款网络游戏《木兰诗》,然后、请学生输入网址,这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大部分都是网络游戏高手,没想到今天语文课也能在玩中学课文。五个板块的设计是围绕主人公木兰设置的,而且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体现了一个学生认知的梯度规律。“读木兰”是初读课文,“译木兰”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评木兰”是深入理解课文基础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聊木兰”是思考质疑阶段,“写木兰”则是课文的拓展延伸。对于课文的重点,诗词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教师采用观看flash、找相关语句的方式突破。五次密码的设置,也别巨匠心,体现了课堂的主题:我爱花木兰。而每次进入的一把金钥匙也增加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
3、教师教态亲切自然,处理问题较灵活
在教学过程中,孙老师始终对学生进行赏识教学,鼓励教学,而且教态亲切自然,遇到教师电脑出状况也能灵活处理。
二、不足之处
1、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没有很好兼顾
这堂课对人文性比较重视,但是忽略了工具性。教学重点中“诗词的艺术特点”、“字词的锤炼”、“背诵课文”基本没有提及,虽然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放在了突出地位,但是感觉就像一堂历史课或者思想品德教育课 ,尤其是“译木兰”这个环节,只是选取了三句重点句子让学生翻译,而“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互文没有强调。查找译文也没有花时间让学生浏览或齐读,学生在对课文内容还比较生疏的情况下就进行“评木兰了”。
2、倡导对话,但有些远离根本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是有几个环节与文本似乎关系不大,只是泛泛而谈。
3、学生提问时应该进行引导,学生的提问价值不大。
三、改进措施
1、“读木兰”这个环节要加强,加强朗读。
2、“译木兰”要加强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3、学生写感想时出现中英文夹杂的现象,应予以指导,保持汉语纯洁性。
《木兰诗》改写作文(通用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