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上学日记3篇,以供参阅。
上学日记1
9月1日 晴
今天上学很不一样喔!那就是弟弟要上一年级了!调皮、捣蛋的常常期待快点加入新生的行列,今天终于能如愿以偿。我怀着兴奋的心情,跟爸妈道别后,便带着弟弟一起去上学。
我家离学校很近,走一段路就到了,所以不必爸妈用交通工具接送,真是太方便了。不过,爸妈特别交代,要把像猴子一样调皮的弟弟顾好,并注意交通安全。从此以后,在上学途中,我又多了一项新任务。
一出门,我便开始交代弟弟要注意这、注意那的,可是弟弟听都不听,走得比我还快。一会儿,遇见了许妈妈开车载着小朋友来上学,我赶紧道声:“许妈妈 早!”在路口看到导护妈妈不辞辛劳,一大早便站在路口带领小朋友过马路,面带微笑,好像一点儿也不觉得辛苦,他们的服务精神,真值得我们学习。
一路上蝉儿唧唧叫,好像在欢迎我们到来,而今天第一天上学,大部份的同学都匆匆忙忙的赶路。除此之外,还看见许多新生和家长,想当初,我也和这群可爱、无知的新鲜人一样呢!好了!快快收起放假的心吧!迎接一个美好崭新的学期。
上学日记2
今天再次深刻体会到心痛的感觉!
女儿从开始会说话的时候,我就不断灌输关于上学的事情给她听,渐渐地她似乎也领略到其中的意思,知道了学校有老师,同学,要读书,写字,可以唱歌,跳舞,画画,考试要考100分。女儿一天天长大,懂得嚷着叫我送她去上学了,她说:“妈妈,送我去学校读书罗,这样我就有很多同学跟朋友了,我就可以打电话给她们了。”你看,这就是童真。
女儿今年三岁,准备去上学了,甭提她有多高兴,这几天老催他爸爸买书包给她。书包买回来了,她背在身上跑来跑去给别人看漂不漂亮。这小鬼逢人就告诉他:“我要去学校读书了。”看她一副很自豪很有面子的模样,我心里暗自高兴。
唯一不好的是,女儿很胆小,也许是由于环境造成的,她自小都是一个人玩习惯了,见到陌生人不太肯说话。找到学校了,我就带女儿去参观,陪她在学校里玩了一个上午,让她先熟悉熟悉环境。刚开始她也不肯跟那些学生玩的,但在我的.鼓励下,她终于有勇气跟同学们一起玩耍了。我问她喜不喜欢这个学校,她高兴地点头说喜欢,我说你以后就在这里上学了好吗?她很爽快的回答说好啊。还好笑的是,她看到有小朋友在哭,好象是安慰我说:“妈咪,这个小朋友不听话,看我就不会哭。”我想,这小鬼真不错。
女儿今天正式上幼儿园了。七点半我就叫她起床,她一听到要上学马上起来了。吃完早餐,她拿了一包饼干放进书包,我问她拿这个干嘛,她天真地说:“如果我同学哭的话,我就给他饼干吃,这样他就不会哭了。”我哭笑不得,只怕到时候要哄的人是她自己呢。送她到学校,这小鬼好象预感***妈将会离开她,她拉着我的手不肯放开,无论我怎么哄她,一点都不象当时说得那么好听。我说:“你去玩,妈妈在这里看着你好吗?”她似信非信地望着我,那眼神很怀疑。在我的连哄带骗之下,她才不舍地放开我的手,走去玩滑梯了。我趁她不注意时故意走开,不让她看见我,试试她会怎么样。可以想象得到了,不一会儿,她在那里左望右望,连声叫着妈咪妈咪,然后跑着到处找我,那眼神满是惊恐与失望,找了一会,就哭了。我忍不住走出来抱她,不料她哭得更厉害,紧紧的箍住我。我当时的感觉真不是滋味,眼泪在眼眶里就快要落出来,心好象被针扎了一下,有点痛。
我想,她这样我怎么放得了手啊?老师说,所有的学生刚开始都会这样的,都是老师抱开他,然后家长就回去,如果你心不硬的话,她永远都会这样子。于是,老师抱着她走开了,象抢一样;我无奈地放手了,象投降一样;女儿拼了命的尖叫,哭着,叫着妈咪,象被我抛弃一样。我不敢再看她那痛苦的样子,转头狠心地走了,眼泪终于涌出了眼眶。我知道女儿此刻一定很惊慌很无助,做妈妈的又何尝忍心呢?她那凄厉的尖哭声还在我耳边回响,谁知我此刻的心情岂是难过或心痛两个字可以形容得了?
人一生总要经历很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一定的适应期,这是必经之路,没有得选择。不遇挫折岂能成长成熟?早点融入大群体,早点适应社会,早点锻炼她的独立能力,处理能力,应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也未尚不是一件好事,虽然这个过程有点艰难。但愿女儿能早点适应,不再哭闹,这样我就放心了。
上学日记3
9月1日是开学的第一天,度过了两个月的署假生活后,我又回到了熟悉而又亲切的校园,看到了许久未见面的同学和老师,我们都感到很兴奋,大家谈笑风生,快活极了。
当我一走进学校,发现每栋教学楼的墙面都粉刷了雪白的乳胶漆,每一级楼梯上都钉了一条条银灰色的铁条,显得格外好看。
我们班的教室从2栋3楼换到了3栋2楼,面积增大了,光线更亮了,显得宽敞多了。每个教室门口,都挂了一块非常漂亮而显眼的课程表,上面有班主任老师提的一条格言,而且还增加了英语、科学、信息等三门新课。
我一边走进教室一边心想:现在上三年级了,课程增多了,学习任务加重了,再不能象二年级那样了。在新学年中,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好好学习,做一名老师和家长都满意的好学生。
上学日记3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