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先进事迹 篇1
在宝山乡宝山村宝山屯有这样一户人家,25年里无论面临什么样的处境,家人始终和和睦睦,被当地传为一段佳话。
一走进宝山屯,就能看见一座砖瓦房,养满鸡鸭的院子虽然看似拥挤,但被收拾的干净整齐,走进房子,窗明几净,各种家电一应俱全,一位年近80的老人正坐在炕上看电视,这便是小梅的家,炕上的老人是小梅的公公。每当有人与老人谈起儿媳妇的时候,老人总是得意的说:“洪梅嫁到我家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跟我们老人红过脸,早些年条件困难,有好吃的,洪梅他们三口人从来不舍得吃,都留给我吃,我体不好,洪梅就借钱带我看病,买补品,跟我的亲女儿一样。虽然我现在去讷河老儿子家生活了,但每年春夏,我都会回来,要不太想他们了”她叫小梅,今年46岁,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她依托科技致富,用贤惠关爱家人,用善良和正直帮助邻里乡亲。
1990年中专毕业的小梅和丈夫朱振喜结连理,两人是中专的同学,青梅竹马,婚后便定居在了宝山村宝山屯,刚结婚的时候,家里条件特别困难,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结婚的婚房都是借住在别人家,平常就吃馒头咸菜,夫妻俩现在回想起过去的日子,依然眼中饱满泪花,那真叫一个苦啊。但是苦难并没有打倒小梅夫妇,小两口借钱承包了几亩农田,开始种植黄豆,她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回家还要洗衣做饭,日子虽然辛苦忙碌,但是小两口却乐在其中。可是现实没有想象的美好,那一年的黄豆遭了病,收成一落千丈,不但没有赚到钱,欠的债务也没有还上,雪上加霜的是小梅的公公生病急需人照顾。面对这些困难,小梅没有退缩,她仍然保持着乐观的生活态度,她安慰受打击的丈夫,同时把公公接到自己家里来赡养。秋去冬来,为贴补家用,小梅和丈夫朱振上山砍柴,再用爬犁拉到山下贩卖,黑龙江的冬天漫长而又寒冷,最低温度可以达到零下30多度,漫天的大雪,刺骨的寒风,都没有阻挡住小梅对家人的爱,她用自己的双手,靠着卖柴解决了冬天家人的温饱。那个冬天小梅白天砍柴卖柴,晚上回家给公公洗脚按摩,换洗脏衣服,夜深了,等公公熟睡后,她还要和丈夫研究大豆的栽培技术,希望来年的收成可以好一些。就这样,一年过去了,1991春节过后,小梅怀孕了,即将为人母的她,高兴之余多了一丝担忧,孩子出生后会不会有好日子过,黄豆能不能丰收,公公的病能不能好起来。但是很快,她就重整精神,重新振作,因为她知道只要努力的生活,一切都会变化的。果然,黄天不负有心人,在小梅的悉心照料下,老人的病康复了,身体变得硬朗起来;在乡农技人员的帮助指导下,大豆也有了好的收成;1991年是难忘的一年,因为这一年,小梅和朱振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一个健康的大胖小子,夫妻俩给孩子起名朱小磊,希望儿子做一个光明磊落的人。
随着小磊的长大,小梅家的日子也有了起色,盖了新房子,虽说房子不大,但那也是属于自己的窝,自己再也不用住在借来的房子里了。生活好了,有人劝小梅再生一个孩子,一儿一女凑成个“好”字,但是小梅没同意,她说:咱们得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一家只生一个好,把这个孩子培养成人,让他受教育,长大后回报社会。这是小梅的心声,也是小梅的理想,她为这理想努力着。她在种地和照顾老人、孩子之余,开始饲养鸡鸭,起初搞养殖只是想用鸡鸭蛋给老人和孩子补补身体,但是后来她发现,乡里的饭馆,都是从农户家购买鸡鸭,往往还供不应求,她决定把规模扩大,由原来的几只,发展到了几十只,这样既保证了家人的健康,又补贴了家用。1998年农村集体分地,小梅家的农地变多了,种起来没有原来那么轻松了,往往要在地里一呆就是一天,远在讷河的小叔子一家看到嫂子的辛苦,决定把老人接去讷河照料,但是小梅不肯,在小叔子和老人的一再要求下,最终达成协议,每年的春夏两季老人要回来小梅家,让小梅继续尽孝道。很快小磊到了上初中的年纪,宝山乡没有初中,要读书只能去县里上学,那意味着家里的开销又要变大了,很多人劝小梅,小孩子读完小学,认识几个字就足够了,别念什么初中了,下地干活,还能给你搭把手。小梅反对的说:我不仅要让我孩子读初中还要让他读大学,只要他想读,我就一直供下去。小梅抱着这个信念,种地,养殖,栽木耳段,日子是过的越来越红火,不仅给家里盖了大砖房,更把小磊培养成了大学生,去年小磊顺利从大学毕业,现在成为了信用社的一名工作人员。而小梅仍在努力着,劳动着,她要让好日子一直继续下去。
家庭教育先进事迹 篇2
户主陈XX,家住襄山区欧洲镇小洲村二组,全家6口人。这是一个祖孙三代同堂的大家庭。陈XX夫妇上有父母,下有儿女。在这个家庭里,大家互敬互爱,和睦平等,母慈子孝;夫妻遇到事情主动商量配合,互相关心扶助,理解沟通,一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这称得上是农村最美的家庭。世间万物因和谐而美丽,因和谐而温馨。
社会是这样,家庭也是这样。他们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他们是万家灯火中最平凡不过的那一盏,但他们全家人用自己的勤劳、朴实和宽容努力创造自己的生活,守护着最真实的幸福。他们的事迹也是平凡的。
一、家庭和睦,尊老爱幼
陈XX夫妇家庭多年来夫妻和睦,尊老爱幼,团结邻里,乐于助人,是村里有口皆碑的模范家庭。生活当中,每当发生摩擦时,他们都能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从而较好地解决了问题。陈XX长年从事厨师工作,方圆左右,十里八乡红白喜事都请他帮忙,他的厨师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妻子刘爱民既是陈XX事业的好帮手,又是家庭主妇,把家庭照顾的细致入微。长期以来,她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只要丈夫有红白喜事活,她都积极配合,甘当配手,从不叫一声苦,喊一声累,更没有一句抱怨的话。一个具有优良的家风的家庭,家庭成员不自私、不狭隘、不懒散不怠惰,互谅互让,互敬互爱,积极进取。积聚正能量,释放正能量。夫妇两人对上伺奉老人。父母年近七旬,身体多病,不能干重活。陈XX夫妇对二老体贴入微,经常嘘寒问暖,从不在父母面前说一句狠话脏话,有病及时医治,有好吃的让着二老先吃。特别是妻子刘爱民对公婆比对自己的亲爹娘还好,为二老洗衣做饭,端茶倒水样样都抢着干,是远近闻名的好媳妇。
陈XX夫妇还十分重视对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教育,深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十分重视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学习习惯的培养,始终把对孩子的教育放在第一位,尤其是孩子的德育放在第一位,坚信只有德育教育好了,才有资格接受别的教育。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加强亲情培育,不断磨炼,言传身教,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并健康快乐长大成人。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加强自身思想道德的修养,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人。
在父母的影响下,女儿顺利考入襄山重点高中,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儿子在杨柳中学读书,一直受到任课教师的好评。一家人对本地举办的各种募捐活动经常参加,对乞讨的老人、残疾或小孩,经常教育儿女拿些给他们,对社会弱势群体要有爱心,孩子心甘情愿地把他的钱全部捐出去了,极大地培养了孩子的爱心。
二、勤劳致富,勤俭持家
陈XX夫妇既勤劳又勤俭。他们长年累月当厨师,为本村和附近几个村的农户红白喜事包席整场子,一场结束,少则两天,多则四、五天,不管是皎阳似火的盛夏,还是冰雪交加的严冬,只要有人请,他们总是欣然前往。夫妻俩遇到事情一起商量,遇到困难一起解决,生活上共同照顾,事业上互扶互持,二人互相理解、尊重、关心、支持,从来没有因生活琐事而吵架。由于夫妻俩诚信经营,本分做人,勤劳吃苦,厨师生意越做越红火,附近几个村有事都找他,业务量大了,劳动量也大了,有时一场结束,累的小夫妻筋疲力尽。但遇到一场接一场的红白喜事,还是要含笑去面对,还要做好。再累也要忍着,再累也要坚持。不到万不得已不请人帮忙,就是夫妻两人硬撑着干,就是靠着夫妻二人勤劳的双手使家庭慢慢变得富有了。对一般人来说,有钱了,责任田应该让给别人种了,但他们不这样,他们只要一闲着就下地,把几亩地整的有条不紊,收入高于同村其他专业种田户。他们就是靠着勤劳精神,搞一样像一样,做啥都赚钱。
陈XX夫妇致富不忘节俭,倡导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注重科学理财、合理消费、勤俭节约。他们时常教导儿女:“虽然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但是勤俭持家的传统不能丢,生活中点点滴滴要从每件小事做起”。家里面的每样东西能修复利用的,从来不轻易地丢弃,尽量使其再发挥作用。平时做到人走灯灭,养成随手关灯的良好习惯,只要家里没人就关掉一切电源,注意节约每一度电和每一吨水。这一勤俭节约的意识已深入到每一个家庭成员之中,并成为全家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助人为乐,邻里团结
致富不忘饮水思源,陈XX夫妇做厨师,整场子,几年时间生意做的风生水起,红红火火,方圆十几里附近几个村红白喜事都找他们夫妇,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人品好,助人为乐导致人缘好。他们经常把帮助别人当成一种乐趣。当别人请求帮忙时,自己再忙也要竭尽全力帮忙,当看到别人有困难时,即使别人没有打招呼,自己也主动伸出手拉一把。有一次,邻居一位老人突然生病,当时他的子女们都没有在家,陈XX知道后,一边跟老人的子女联系,一边用自己的麻木车将老人送到欧洲卫生院检查,卫生院让老人立即住院检查,陈XX帮助老人进行了检查,并垫付了住院费,办理了住院手续,直到老人的子女赶到才离开。他家里经济条件好些,正因为如此,平常向他借钱的人不少,只要有困难的人张嘴借钱,他总是笑着满足对方的要求,不打半点折扣,人们有困难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是陈XX,因为他有助人为乐的好习惯。
陈XX还十分注重邻里团结,和他住一起,从不担心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吵嘴,平时,夫妻二人乐于助人,宁可自己吃点亏,也不和邻居们争这争那。从不背后论人长短,说三道四,有话桌面上说,公道正派。邻居们相处几时年没有闹过矛盾。人们总说他们夫妻脾气好,其实是他们修养好。
牵手相伴近二十个春夏秋冬,陈XX夫妇相濡以沫、风雨同舟,一同克服了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夫妻俩从没因生活琐事红过脸、吵过嘴,他们用自己的真诚、善良和孝心换来了家庭的美满、幸福。陈XX一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最美家庭的真正内涵。
家庭教育先进事迹 篇3
小吴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以爱为本,忠诚履职教育事业,刻苦钻研业务知识,不断创新教学理念,以实效提升教学水平,注重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践行教育的使命。她在生活中,面对自己的孩子,能够调整心态,转变角色,她的教育理念和言行举止在家庭教育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她深知:“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性格、品行以及待人处事的态度等都是有影响的,因此她时刻对自己和丈夫严格要求,事事处处为孩子做出好的榜样,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宋凝昊是她的孩子,自从孩子提笔在白纸上胡乱涂鸦开始,要求孩子掌握正确握笔姿势和坐姿,按照四线三格严格规范书写拼音,开始写字时,每一笔一划都要有力雄劲、收放有度,描摹字帖,勤学苦练,日积月累終在2018年西关小学硬笔书法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成绩。在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的同时,还教会孩子要长期坚持锻炼,不断提升身体素质。孩子在六岁时就给他报了篮球培训班,在课余时间始终坚持陪伴孩子的篮球训练课,和孩子一起训练,一起拉体能,从不间断,2019年中国小篮球比赛安康赛区,面对人生第一次大赛,孩子以场均8分,抢断6次,助攻4次,命中率55%的优秀表现,带领小组取得了安康赛区第三名的成绩。
用心支持参与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密切配合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做好家校共育工作,坚持“爱而不溺,宽严相济”的原则教育孩子,努力促进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此刻宋凝昊在学校是一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在少队队部的工作中,表现出色,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受到了师生的好评。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还将一如既往地教育好孩子,使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出色。
家庭教育先进事迹 篇4
家风是无言的教育,家风是家庭幸福之门。
孩子的父亲从小生长在青海互助一个美丽的山村,那里民风淳朴,家风更淳朴。奶奶常常教诲儿子,吃亏是福,做人要宽宏大量,不能贪小便宜,也将这种唠叨延续到了孙儿身上,一直影响着整个家庭。
对孩子,我不主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方式。我是专职妈妈,有很多和孩子相处的时间。从小我就注重锻炼孩子的自立能力,当孩子十个月大有自主吃饭的意识时,我就让她自己动手吃饭,孩子先是用手抓,到最后自己拿勺拿筷子认真吃饭,当时有很多人,包括孩子的爸爸都非常不理解,但是看着小小的孩子一天天的进步,也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慢慢的,我总是让孩子积极的参与到做家务的活动中来。做饭时,我鼓励孩子参与帮我洗菜摘菜,她又开心又认真。我鼓励孩子自己包饺子,孩子觉得很有趣,锻炼了几次后包出的饺子也好看了,自己包的饺子也要煮熟了自己吃。孩子的袜子也是自己洗,刚开始觉得好玩儿,慢慢的养成了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注重孩子的独立参与和体验,让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沟通与信任中让孩子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
孩子的成长更是离不开幼儿园老师的教育和帮助。良好的家风家教对孩子的成长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家长必须行为正确,做孩子的榜样,以身作则。20xx年1月13日,西宁市红十字医院附近长城医院公交站路面坍塌,事发地在我家店铺对面,事发时,孩子的爸爸第一时间冲到现场救人,被孩子称为超人爸爸。
向日葵朝着阳光生长,人永远朝着赞美成长。让孩子朝有阳光的地方幸福生长,成为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养出懂得感恩的孩子,让她健康快乐的成长。
家庭教育先进事迹 篇5
在宝山乡宝山村宝山屯有这样一户人家,25年里无论面临什么样的处境,家人始终和和睦睦,被当地传为一段佳话。
一走进宝山屯,就能看见一座砖瓦房,养满鸡鸭的院子虽然看似拥挤,但被收拾的干净整齐,走进房子,窗明几净,各种家电一应俱全,一位年近80的老人正坐在炕上看电视,这便是小梅的家,炕上的老人是小梅的公公。每当有人与老人谈起儿媳妇的时候,老人总是得意的说:“洪梅嫁到我家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跟我们老人红过脸,早些年条件困难,有好吃的,洪梅他们三口人从来不舍得吃,都留给我吃,我体不好,洪梅就借钱带我看病,买补品,跟我的亲女儿一样。虽然我现在去讷河老儿子家生活了,但每年春夏,我都会回来,要不太想他们了”她叫小梅,今年46岁,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她依托科技致富,用贤惠关爱家人,用善良和正直帮助邻里乡亲。
1990年中专毕业的小梅和丈夫朱振喜结连理,两人是中专的同学,青梅竹马,婚后便定居在了宝山村宝山屯,刚结婚的时候,家里条件特别困难,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结婚的婚房都是借住在别人家,平常就吃馒头咸菜,夫妻俩现在回想起过去的日子,依然眼中饱满泪花,那真叫一个苦啊。但是苦难并没有打倒小梅夫妇,小两口借钱承包了几亩农田,开始种植黄豆,她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回家还要洗衣做饭,日子虽然辛苦忙碌,但是小两口却乐在其中。可是现实没有想象的美好,那一年的黄豆遭了病,收成一落千丈,不但没有赚到钱,欠的债务也没有还上,雪上加霜的是小梅的公公生病急需人照顾。面对这些困难,小梅没有退缩,她仍然保持着乐观的生活态度,她安慰受打击的丈夫,同时把公公接到自己家里来赡养。秋去冬来,为贴补家用,小梅和丈夫朱振上山砍柴,再用爬犁拉到山下贩卖,黑龙江的冬天漫长而又寒冷,最低温度可以达到零下30多度,漫天的大雪,刺骨的寒风,都没有阻挡住小梅对家人的爱,她用自己的双手,靠着卖柴解决了冬天家人的温饱。那个冬天小梅白天砍柴卖柴,晚上回家给公公洗脚按摩,换洗脏衣服,夜深了,等公公熟睡后,她还要和丈夫研究大豆的栽培技术,希望来年的收成可以好一些。就这样,一年过去了,1991春节过后,小梅怀孕了,即将为人母的她,高兴之余多了一丝担忧,孩子出生后会不会有好日子过,黄豆能不能丰收,公公的病能不能好起来。但是很快,她就重整精神,重新振作,因为她知道只要努力的生活,一切都会变化的。果然,黄天不负有心人,在小梅的悉心照料下,老人的病康复了,身体变得硬朗起来;在乡农技人员的帮助指导下,大豆也有了好的收成;1991年是难忘的一年,因为这一年,小梅和朱振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一个健康的大胖小子,夫妻俩给孩子起名朱小磊,希望儿子做一个光明磊落的人。
随着小磊的长大,小梅家的日子也有了起色,盖了新房子,虽说房子不大,但那也是属于自己的窝,自己再也不用住在借来的房子里了。生活好了,有人劝小梅再生一个孩子,一儿一女凑成个“好”字,但是小梅没同意,她说:咱们得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一家只生一个好,把这个孩子培养成人,让他受教育,长大后回报社会。这是小梅的心声,也是小梅的理想,她为这理想努力着。她在种地和照顾老人、孩子之余,开始饲养鸡鸭,起初搞养殖只是想用鸡鸭蛋给老人和孩子补补身体,但是后来她发现,乡里的饭馆,都是从农户家购买鸡鸭,往往还供不应求,她决定把规模扩大,由原来的几只,发展到了几十只,这样既保证了家人的健康,又补贴了家用。1998年农村集体分地,小梅家的农地变多了,种起来没有原来那么轻松了,往往要在地里一呆就是一天,远在讷河的小叔子一家看到嫂子的辛苦,决定把老人接去讷河照料,但是小梅不肯,在小叔子和老人的一再要求下,最终达成协议,每年的春夏两季老人要回来小梅家,让小梅继续尽孝道。很快小磊到了上初中的年纪,宝山乡没有初中,要读书只能去县里上学,那意味着家里的开销又要变大了,很多人劝小梅,小孩子读完小学,认识几个字就足够了,别念什么初中了,下地干活,还能给你搭把手。小梅反对的说:我不仅要让我孩子读初中还要让他读大学,只要他想读,我就一直供下去。小梅抱着这个信念,种地,养殖,栽木耳段,日子是过的越来越红火,不仅给家里盖了大砖房,更把小磊培养成了大学生,去年小磊顺利从大学毕业,现在成为了信用社的一名工作人员。而小梅仍在努力着,劳动着,她要让好日子一直继续下去。
家庭教育先进事迹(5篇)相关文章:
★ 家庭教育促进法模范家庭事迹材料范文3篇 家庭教育典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