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二首》5篇 词二首其二

时间:2023-11-08 12:10:00 综合范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词二首》5篇 词二首其二,欢迎参阅。

《词二首》5篇 词二首其二

《词二首》1

  《新添声杨柳枝词二首·其二》

  温庭筠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赏析

  一二句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烛,谐音双关嘱。长行,古博戏名。唐代李肇《国史补》下:今之博戏 ,有长行最盛,其具有局有子,子有黄黑各十五,掷采之骰有二。其法生于握槊,变于双陆。此处读作游子的长行,隐喻长别。围棋,音同违期。诗人仍使用谐音双关手法,造成字面上的隐语,使读者通过联想便知言在此而意在彼。即字面上是说点灯相照,与郎共作双陆之戏,实际上是说诗中女主人公与郎长别时,曾深嘱勿过时而不归。莫违期是深嘱的具体内容,又为下文的入骨相思埋下伏笔。三四句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红豆即相思子,古人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王维《相思》诗云: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朝时贵族的闺阁间流行一种玩物,拿一小块象牙剖成两面,镂空了镶入一颗红豆,再将剖开的两面嵌上去,复成六面,骰点当然亦是凿空的,一掷出去,六面皆红,即所谓玲珑骰子安红豆了。后来流传到民间,一般人买不起象牙这样贵重的材料,便改用兽骨,红豆又称相思子,入骨相思,一语双关,其中缠绵之意,教人不由魂销。在章法上,则是对前二句深嘱早归莫违期的对应。诗中,女子共郎长行时深嘱于前,客子违期未归时又入骨相思于后,最后以知不知设问寄意的口吻轻轻将全诗兜住,然后再表现出这位多情的闺中人亟盼游子早归的焦虑心情。知不知三字,把女子离别之久、会合之难、相思之深之苦,乃至欲说无人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可谓收得自然,余味不尽。而读者所感受到的正是女主人公内心深处诚挚而火热的爱情。有女钟情如此,令人读来倍觉感人。

《词二首》2

  秋词二首刘禹锡

  (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领诗情到碧霄。

  (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①人狂。

  注 ①嗾,指使狗时发出的声音。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但各有侧重,请从思想内容上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2.这两首诗都提到了春天,那么,作者对“春”的感情评价和“春”的作用是否一致?为什么?

  解析: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本题设题点正在‘秋气”“秋色”处,考查学生对不同之处的鉴赏。

  第二问,对春的情感,可从“胜”和“嗾人狂”处领悟。从词语色彩上即可看出第二首诗对春色的否定。

  答案:1.前诗侧重描写了秋天的天气和活力,从而鼓舞人们要振奋精神,顽强奋斗;后诗咏叹秋天令人敬肃的色彩,从而唤醒人们要情操清白,意志坚定。

  (1)不一致。前诗并没有否定春的生气和活力,并且用来正衬秋的生气和活力;后诗否定了繁华浓艳、教人轻浮若狂的春色,诗中用来反衬秋色的清净高雅。

《词二首》3

  竹枝词二首(其一)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注】①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又名《竹枝》,原为四川东部一带的民歌。

  (1)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3分)

  (2) 道是无晴还有晴的晴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4分)

  (3)诗的最后一句使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答案】

  (1)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情窦初开(情感丰富或内心微妙复杂)的少女。(1分)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春日里,她听到情郎的歌声时内心波动。尽管早就情有所钟,但所爱的人尚未明确表态,所以她的心忽阴忽晴、时喜时忧。(大意对即可,2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解答诗歌形象题目,要解读描写手段、分析关键词句、借助诗中意象等。

  (2) 晴和情谐音(或谐音双关),(1分)表面上说晴雨的晴(晴朗),(1分)实际上说情感的情(情感)(1分)(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含蓄贴切地表现出抒情女主人公听到情郎的歌声时所产生的疑虑不安、含羞、惊喜等微妙复杂的情感。(大意对即可,1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解答这类题目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明确词或句的含意;第二步,指出其所用的表达技巧;第三步,结合诗句分析运用这种表达技巧的效果。

  (3)最后一句使用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1分)这里晴雨的晴,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道是无晴还有晴,也就是道是无情还有情。作者明确而又含蓄地表达出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的迷惘、她的眷恋、她的忐忑不安、她的希望和等待便都刻画出来了(大意对即可,2分)

  赏析:

  诗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

  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

《词二首》4

  露珠

  晶莹而剔透,

  却止有夕夜的风流。

  婀娜而温柔,

  从不受晓风阳光问候。

  没有谁抚爱过,

  绿叶因它而发抖。

  有人说它高贵,

  有人骂它下流。

  有人夸它典雅,

  有人指斥它丑陋。

  它什么都不管,

  还是那么来,那么走。

  杯子

  空也不语,

  满也不动。

  冷了不叫,

  热也不呜。

  主人在盛怒中,

  把它摔了,

  才发出啪的一声。

  然后,

  呆呆地——

  一切依然寂寂如恒……

  巫师之玄

  探索者迷离,

  巫人却玄的神奇

  成年人没有去的愿望,

  孩子们免不了问来问去。

  浮在水面上的亭榭好美,

  刹时沉了,抑或无限遥远;

  沙海中的绿地那么清新,

  眨眼间就了无踪迹。

  荆棘还好,

  怕更有陷阱或陡壁。

  醒来吧,

  何必把注押在这断命的崖底。

《词二首》5

  秋词二首 刘禹锡

  (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领诗情到碧霄。

  (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①人狂。

  注 ①嗾,sǒu,指使狗时发出的声音。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但各有侧重,请从思想内容上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4分)

  (2)这两首诗都提到了春天,那么,作者对春的感情评价是否一致?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3.(1)前诗侧重描写了秋天的天气和活力,从而鼓舞人们要振奋精神,顽强奋斗(2分);后诗咏叹秋天令人敬肃的色彩,从而唤醒人们要情操清白,意志坚定(2分)。

  (2)不一致。前诗并没有否定春的生气和活力,并且用来正衬秋的生气和活力(2分);后诗否定了繁华浓艳、教人轻浮若狂的春色,诗中用来反衬秋色的清净高雅(2分)。

  月练习二:

  14.对两首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都是七言绝句 B.首句都不入韵 C.都是仄起平落 D. 都很讲究对仗

  15.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句道尽了千古文人的共同心结,也反映了作者的心声。

  B.《秋词二首》一反前人悲秋情绪,是一曲昂扬乐观的秋的赞歌。

  C.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两首合一,相得益彰。

  D.其一,志向远大,如一鹤冲天;其二,心地高洁,如明山净水。

  16.古人云:气以励志,色以冶情。请结合《秋词二首》对此加以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4.(1分) (A)

  15.(3分) (A)

  16.(4分)赞秋气以美志向远大,咏秋色以颂情操高洁。(1分)振翅高举的白鹤,排云直上秋日晴空,矫健凌厉,奋发有为,一展鸿图大志;(1分)山明水净的秋景,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泠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1分)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1分)(意思对即可)

  赏析:

  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这就是第一首的主题思想。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象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词二首》5篇 词二首其二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