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读《阿Q正传》有感5篇(读《阿q正传》有感600字),供大家参阅。
读《阿Q正传》有感1
这本书是从图书馆借来的,看完早该还回去。可从看完到现在又快有一个月了吧,还没还(真不是个好习惯,可能有其他同学也想看这本书呢,下次别这样了啊)。主要是想在还回去前写写读后感啥的。。。今天又看到它,终于要乱扯几句然后还回去了。
现在再打开目录,竟然还记得大部分故事说的什么,比如《狂人日记》、《故乡》、《孔乙己》、《祝福》、《药》......
没记错的话,《孔乙己》、《祝福》、《故乡》这几篇是被节选到语文课本里过的,初中还是高中就不确定了。课文中,《孔乙己》唯一让我记得的就是“排出九文大钱”,因为那时候老让分析这个“排”字用的.如何如何好,体现了孔乙己什么样的心理,而我确实是不知道的,甚至不知道“排出九文大钱”具体是怎样的动作。《祝福》隐约记得里面有个叫祥林嫂的女人,可怜,具体怎么可怜却也不知道了。《故乡》里那个插画我倒记得清晰了,那个带着银项圈的小男孩,在月光下,一个西瓜地里,举着叉子准备叉那狡猾的猹。
故事情节,思想感情,都没读出来,可能那时候精力还是更多分散到那几道课后习题去了。
现在再读起,不一样了,都是活生生的人,有因有果的故事。
孔乙己。
他应该是欠着掌柜的十九个酒钱去世了。
他是代表着可怜的读书人吗?酒钱也付不起,被捉弄取笑,被打残。最后剩下的骄傲也就是那些让人发笑的之乎者也,“茴”的四种写法。我觉得他应该是善良的,愿意把茴香豆分给那些淘气小孩吃,在还能出现的时候,也会按时把欠的酒钱还上。想想又觉得他不是个读书人,读书人在我心里不能如此落魄,他们总是有一百种方法生活,保持清高,但不至于让自己落魄到这步田地。
祥林嫂。
“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的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地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你真傻,真的,你单知道地狱里可能会把人分成两半,会让人受苦;你不知道人间也会。”
倾尽所有去迎合他们定的条条框框,他们也不会接受你。
读《阿Q正传》有感2
暑假期间,我看了鲁迅先生的许多篇小说,最让我回味无穷的是人物性格鲜明的《阿Q正传》,这篇文章我反复看了6遍。鲁迅先生以幽默生动的语句刻画了生动的人物形象,有位高权重的赵太爷、有学问的赵秀才、又胡又癞的王胡等等,可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主人公阿Q.阿Q留着一条长长的黄辨子,脸上一块癞头疮,他很穷,没有房子,只能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依靠给别人做短工为生。阿Q可是一有了闲钱就去酒楼喝酒。有一回他被别人笑话了,便与别人打架,被打得落花流水,待他人走后,还说“现在的世道真不像样,我总算被儿子打了”。像这些“乐观”的话阿Q还有很多,也就是鲁讯先生说的阿Q精神,这些生动幽默的语句讽刺了当时社会最底层的人物,也有作者的几分同情。他性格中的自轻自贱让人发笑和深思。《孔乙己》、《祝福》等小说中都有类似的人物。合上书,我陷入了沉思,在我们的`社会中不是也有一些像阿Q精神一样的人么,钱包被小偷偷走,就说:“给他买药好了!”当考试考的很差时,便自嘲说:“人家考第一,我也是第一,无非是倒数而已,你们是什么东西?”说完掩卷一扔,便无影无踪了,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阿Q的一些影子。
鲁讯先生笔下的阿Q真是又可爱又可怜又可恨啊!可爱于他的幽默乐观,可怜于他的无可救药,可恨于封建社会的思想,使阿Q这样的“人才”倍出,让我们也以阿Q为镜子来照照自已吧!
读《阿Q正传》有感3
《阿q正传》写于1921~1922年,是鲁迅唯一一部中篇小说,共九章;主人公阿q性格软弱与胆怯,自卑自负,只会用精神胜利法来麻痹自我;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他赖以生存的精神基础,没有了它阿q也就活不到枪杀了!我深深感叹到但是人民是多么无知,多么的傻!甚至到了一种精神失常的地步,人民无力反抗当时社会的痛苦,只可以以这种方式来聊以。
小说中有写到:“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阿q是个弱者,他总是吃亏,久了他已自知了,就不想去反抗了,甚至当成一种乐趣--自辱。他无法维护他做人的自尊了;他还没事找事找王胡打架,不得不说在阿q社会地位低下,是受压迫受剥削的!或者这样我们会感到心酸,怎么阿q连一点反抗意识也没有!阿q无法在现实中认清自己,所以只能在幻想中寻找自我。
鲁迅淋漓尽致地讽刺了一些心灵丑陋的中国人,同时也道出了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存在的劣根性,一次鲁迅在日本看幻灯片的时候,出现了外国人杀中国人的一幕,而看的中国人却毫无表情,也已经麻木了,看着自己的同胞被杀,却根本不当一回事,有的人还抿嘴一笑,这是多么令人憎恨的行为啊!鲁迅先生毫无保留的揭露出当时传统社会所产生堕落的中国人。
我感受最深的也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因为是当时那个社会造就了阿q,从而有了精神胜利法,最后直达扭曲了人的心理,这样只会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永远看不清事实,也永远让自己活在现实的痛苦中,不懂得反抗,也不懂得醒悟,这样只会让做人越做越堕落;在失败与屈辱面前,不敢正视现实,这样的人生有何快乐?!难道人,生来就是让人作践的吗?鲁迅先生用含蓄,饱含嘲讽的言语,用巧妙的比喻,用深刻逼真的人物描写刻画出一个又一个让人感悟至深的人物,我叹服与敬佩鲁迅先生相当高明的文采和后人难以逾越的哲学,这些怎能不让人赞叹不已!
这部思想深刻技巧精练的小说——《阿q正传》,正是一座别人难以登上的高峰,这在文学史上是罕见的!这也是此小说的魅力所在,它与鲁迅将千秋万代万古不朽!
读《阿Q正传》有感4
都说鲁迅的文章是为了批判中国封建庸俗、腐败的特点,揭示旧中国人民生活中的病态,唤醒国人的精神,令中国重新崛起。而对我来说,读了《阿Q正传》,我同时也深入了解了旧中国的生活背景。
世界上真有像阿Q这样的人,既自轻自贱,又自高自傲,两种过分的心理状态集于一身。被人打时,他可以把自己想象为“虫豸”;有了几两银钱,面对赵大爷时,他又能视而不见,一副趾高气扬的模样。他的生活境地是如此悲哀,被人撞到墙上打,所有人都把他当做一个笑话,连同为下人的吴妈都看不起他。若是现代任何一个人像他这样,必定都羞愤欲死。但他的精神却如此满足,别人笑他,他却引以为豪,生活潦倒,他从未想过要去改变……这种种,实在让人怒其不争。阿Q如此,无人觉得奇怪,以小见大,可见不知世界上还有多少个这样的“阿Q”!这便是旧中国底层人民的可悲。
我一开始不是同情阿Q的。阿Q被人打后还以调戏小尼姑为乐,不将别人的侮辱当回事,这样的人,似乎是没什么好同情的。但他就因为向吴妈说起了自己心底的愿望,不仅被打了一顿,还就这样日子越过越艰难。此时,我能够清楚的知道,在旧中国,因中上层阶级的剥削压迫,一个人的生活可以毫无希望,甚至没有女人愿意嫁给他,“断子绝孙便没有人供一碗饭”……不仅自己没有生活的希望,连自己的子孙都没有希望。旧中国的本质,就是剥削和压迫,直到人毫无希望。也只有鲁迅先生,才敢用如此惊心的笔触,将旧中国令人心酸的一幕,真实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令我感受深刻的,还有全文的最后一幕:阿Q被革命党抓起来游街示众,然后被枪毙。在游街时,阿Q才终于意识到,有一双双“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又钝又锋利”,既缓慢,又如此凶恶地,“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是不远不近的跟他走”。这些眼睛,或许是周遭众人的目光,但又不仅于此,或许更是旧封建社会那些压迫人的东西,礼教、道德、权利、阶层……阿Q已经知道了,但其他人还未知道,他们不辨是非地,只因阿Q被枪毙就认定他是坏的,枪毙结束后,他们又不满足,以为那是一个可笑的死囚,“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了一趟了”!他们冷漠,对一切都不关心,如同行尸走肉,他们代表的就是旧中国。
愚蠢的.世人啊!他们的脑中没有是非,他们对任何生命的逝去都无动于衷,甚至他们都不知自己的愚蠢。我为他们可怜,更多的,是悲哀。
以前我总是认为鲁迅先生的文章很难懂,里边的暗喻、比喻等等我都不是很懂,但这样仔细读下来,却发现这些文章,在某些程度上还是很明白的,他们都隐含着鲁迅先生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悲哀,同时希望这国人能清醒过来,真正的为自己而活。同时也给现代人以警钟,不要成为阿Q,也不要成为围观看枪毙的人!
读《阿Q正传》有感5
在寒假的时候,我读了一本鲁迅先生写的《阿Q正传》。
《阿Q正传》主要以一个没身份、没地位的阿Q来强而有力地揭露当时中国人的`隐秘性格和批判当时旧社会的封建的事。
作品以奉命前后的农村小镇为背景,阿Q无家无业无身份,以卖劳力生存。
阿Q第一个特点是自尊心强,所有的村民都不在他眼里,连赵太爷的儿子进了学,阿Q都在精神上鄙视他,他甚至也瞧不起城市人,瞧不起他们把“长凳”叫做“条凳”,煎大头鱼的时候加葱丝。我觉得他这些瞧不起都是可笑的。
阿Q第二个特点是欺软怕强,阿Q对毫无抵抗力的小尼姑和瘦小的小D动手动脚,却骂假洋鬼子时被假洋鬼子发现后赶紧缩起脖子不敢反抗,连吃了好几棒。
然而我觉得突出阿Q形象的是最后一章,阿Q的“精神胜利法“。人家叫他画圆,他却画出了瓜子样却想:孙子才画得出很圆的圆呢。便又放心了。这是多么的愚昧啊!
《阿Q正传》这部小说特别短,但却表现出当时旧社会的的丑陋和人性,这就是我对《阿Q正传》的感受。
读《阿Q正传》有感5篇(读《阿q正传》有感6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