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精彩11篇】

时间:2023-11-23 21:23:25 综合范文

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 篇1

  在爆竹声中,我期盼以久的春节终于到了,因为春节意味着的的一年来临,表示着我又长了一岁。

  这一天,家家户户热热闹闹的,挂上红红的灯笼,贴上红红的春联。我帮着家人做着各种各样的活。活干完了,便和爸爸去放鞭炮。我和爸爸提着一串串鞭炮,当鞭炮在手中点燃,那声音真大,我不由自主地捂住耳朵,生怕那巨响会震破耳膜。五颜六色的火花在空中打转,那火花向四面八方散开。

  很快家中也开始吃饭了,板桌上有许多吃的,有咸水鸭、排骨、青菜、红烧鱼等。别提我们有多高兴了。

  我爱春节,因为它是一个团圆的日子。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所有远在他乡的人们都可以回自己的家,去孝顺父母,去好好看看家乡。

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我国主要的六个传统节日,了解这几个传统节日的时间和主要风俗。

  2、初步了解这些节日和农历有关。

  3、感受传统节日所带来的节日气氛与快乐,进一步感受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

  教学重点:

  感受传统节日所带来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了解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

  活动准备:

  课件、小贴纸

  学生有关传统节日的资料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课:

  1、播放20xx春晚视频:邓鸣贺《小孩你别馋》。

  2、邓鸣贺在儿歌说到了很多节日,这写节日啊,是从我们的祖先开始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节日,我们把它们称为传统节日。比如说??(课件点出六个传统节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传统节日》。

  二、了解传统节日

  1、春节(这里面的两个视频在品德与生活的文件里。)

  同学们,在一年里我们最期待的节日就是春节了,春节又叫做过年,那什么就是年呢?你们知道年的来历吗?下面请欣赏《年的来历》动画。

  提出两个问题: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年”的来历。(古时候年是一头吃人的怪兽,人们为了把它赶走,就在这一天穿红衣服、贴红对联,放鞭炮,一直这样传了下来,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过年”。)

  (2)结合我们的生活,说一说我们现在是怎样过年的,都有哪些习俗?(贴对联、放鞭炮、吃饺子、敲锣打鼓、扭秧歌、穿新衣服、给压岁钱、拜年)

  (3)看视频,看看全国各地的人们是怎么国春节。

  2、元宵节

  元宵节又是怎么过的`呢?

  (1)点击课件:(展示吃汤圆、舞龙灯、观花灯的图片。)

  3、清明节

  点击课件:出示清明视频

  点击课件:清明时节,家家户户都要做些什么?吃些什么呢?(图片:祭祖、吃清明果、踏青)

  4、端午节

  点击课件:出示端午视频

  点击课件: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做些什么?吃些什么呢?(图片:赛龙舟、包粽子、挂艾叶菖蒲)

  5、中秋节

  点击课件:出示中秋视频

  点击课件:中秋节,家家户户都要做些什么?吃些什么呢?(图片:吃月饼、赏月、嫦娥奔月。)

  6、重阳节

  点击课件:出示重阳节视频

  点击课件:关于重阳节,你又了解了什么?(图片:登高、赏菊、到敬老院看望老人。)它又名老人节。

  四、闯关活动

  1、看图片,猜节日。

  点击课件,背景音乐响起。

  同学们,现在老师可要考考你们了,你能说出下面这幅图和哪个节日有关,并说出你的理由?

  公布比赛结果:我们今天小贴纸获得最多的小组是:大家用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

  五、火眼金睛认农历。

  1、那你们知道今年的春节是哪一天吗?请你用孙悟空的火眼晶晶找一找。(点击课件出示2月份日历,学生找一找)认识了公历和农历,(公历俗称新历,农历俗称旧历)。

  2、那么其他几个传统节,又在20xx年的那一天呢?点击课件依次展开。

  六、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的六个节日,它们分别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我们了解了它们的习俗。说起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仅仅只有这六个个,还有很多呢,课后同学们可以用其他方法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节日。

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 篇3

  【教学目标】

  1、会认“传、统、贴、宵、巷、祭、舟、艾、堂、乞、巧、郎、饼、赏”等15个生字,会写“转、贴”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的识记和书写。

  2、流利朗诵并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谈话入新课

  1、小朋友们,春节刚刚过去,你是怎么庆祝春节的呢?(收红包、逛花市、拜年、贴春联……)

  2、小朋友们的节日活动真是丰富多彩,像春节这样的在我们国家流传了很久,对我们来说很重要的节日,我们把它们叫做中国的.传统节日。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学习“传统”二字读音(传:翘舌音;统:后鼻音)。

  二、多种形式读童谣

  1、请学生借助拼音,按照自己的节奏读好课文。

  2、这篇课文是一首童谣(板书),童谣有两个的特点,一是顺口,二是有趣。为什么呢?因为它的语言比较简单,读起来有节奏感,还很押韵哦。所以你们不知不觉地就齐读到一起去了,就是你们不知不觉的齐读就把童谣的特点读出来了。(所以小朋友们刚刚齐读起来啊特别好听)。

  3、齐读。

  4、请生自由练习读。

  5、男女生比赛读:我们班是男生读得好还是女生读得好呢?男女比赛读读看。

  6、小组赛读:一个句号是一句,这篇课文正好有八句,我们有八列小火车,一列读一句,看看那一列小火车开得。

  7、快读:大家都读得很好,现在老师提高难度了可不可以?这次我要加快速度读,你听:春节到……(快速读)。这次还是男女生比赛,但注意要快而不乱,看看男生快还是女生快(读乱了就打住接上重新读)。

  8、慢读:快的读好了,我们还能再升级,怎么升呢?这次我们要读得慢一点。(范读)听出来了吗,老师把每一句后面押韵的字拖一点声,想学吗?(齐读)

  9、数传统节日:这首童谣告诉了我们哪些传统节日?(课件节日变红)重阳之后转眼又到新春,中国人就是这样按照这个顺序在庆祝一个又一个的节日中度过一整年的。

  10、拍手读。

  11、拍桌子读。

  12、同桌对拍读:不仅能拍着桌子读还能跟同桌拍手读呢!可快可慢。

  13、全班同桌拍手读:坐端正,哪一组同桌想上来表演,既然这么多人想来那我们就全班一起这样不快不慢地读。准备好了吗?预备起……

  14、根据部分生字提示读:

  大家拍着手也读得这么好,那我去掉一些字你还会读吗?可以拍着手读哦。

  春节到,,贴窗花,。

  元宵节,,大街小巷。

  清明节,,去祭扫。

  过端午,赛龙舟,艾香满堂飘。

  七月七,来乞巧,牛郎。

  过中秋,吃月饼,。

  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

  转眼,全家团圆真热闹。

  三、识字

  1、补充生字读课文:

  刚刚是那样空着的,老师一变又这样空着了,这次我们拍着桌子,全班再来一遍:

  春节到,人欢笑,,放鞭炮。

  节,看花灯,人如潮。

  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

  过端午,赛,粽子飘。

  七月七,来,会鹊桥。

  过中秋,吃,十五圆月当空照。

  重阳节,要,踏秋去登高。

  又是新春到,全家真。

  (横线依次出现红色生词)

  2、齐读生词。

  3、生字卡片:

  ①又轻又快拿出字卡,注意叫着它们的名字摆在桌上。

  ②字卡游戏(找生字)。

  4、区分生字结构。

  四、写字

  1、小学语文写字14页,描一个写一个。

  2、“舟”:最后三笔笔顺为“点、横、点”;

  “团”:先写“才”,最后再封口。

  3、《知识与能力训练》23页练习。

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传统节日的时间顺序。

  3、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过节日时的趣事。

  [教学重难点]

  1、识记生字词,背诵课文。

  2、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出示:春节、端午、中秋三个节日的情景图片。

  2、同学们,你们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知道图中分别是什么节日吗?(学生自由讨论)这些节日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3、学习“传统”二字的读音。(传:三拼音节,翘舌音;统:后鼻音)

  二、读儿歌,随文识字

  1、请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儿歌。

  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节日传递的欢快情感,另读清明节时,应声音低沉,读出缅怀之情。

  2、自读检查。

  (1)指名轮流读,一人一句。教师相机正音。(2)同桌对读,正音。

  3、出示带生字的词语,认读字词。(课件出示)

  (1)带拼音读词语。打乱顺序读词语。

  (2)去拼音读词语。

  (3)保留生字,读生字。

  4、教师教学重难点字词。

  (1)统、巷、堂、郎、饼、赏:都是后鼻音的字,其中“巷”是三拼音节。

  (2)菊:注意音节的拼写,“ü”上两点要去掉。

  (3)热闹:读rè nao,“闹”字声母是“n”,两个字连读时,“闹”要读轻声。

  5、齐读儿歌。

  三、认识中国的传统节日

  1、指名读儿歌,其他学生画出文中出现的传统节日的名称。

  2、文中一共介绍了几个传统节日?分别是什么?(七个: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

  3、这几个传统节日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节日?为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

  4、你知道这些传统节日的具体时间吗?(出示达标检测第2题)

  重点提示:这些节日里面除了清明节,其他节日的时间都是农历日期,大家记住了吗?

  四、学习传统节日中的风俗习惯及中国的传统文化

  1、出示: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

  (1)画出句子中春节的活动。(贴窗花、放鞭炮)

  (2)春节里还会有哪些活动?(守岁、贴对联、拜年……)

  2、出示: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

  (1)元宵节的风俗有:吃汤圆,看花灯,猜灯谜。

  (2)“人如潮”是什么意思?(展示图片,结合图片理解词语意思)

  3、出示: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

  (1)讲述清明节的习俗及“先人墓前去祭扫”所表示的含义。

  (2)补充古诗《清明》来理解这一句内容。

  4、出示:过端午,赛龙舟,粽香艾香满堂飘。

  (1)请同学讲述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

  (2)“粽香艾香满堂飘”,从这句话中你看出了什么?(端午要吃粽子,插艾草)

  (3)总结:端午的习俗有赛龙舟,插艾草,吃咸鸭蛋、粽子,喝雄黄酒……

  5、出示:七月七,来乞巧,牛郎织女会鹊桥。

  (1)播放牛郎织女的动画片,讲述七夕的来历以及七夕节为什么又叫乞巧节。

  (2)理解“会鹊桥”的意思。

  (3)拓展:牛郎星和织女星的知识。

  6、出示:过中秋,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

  (1)中秋节的习俗:吃月饼、赏月。

  (2)为什么中秋节的时候我们要回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合家团圆)

  (3)拓展:中秋节那天月亮为什么是圆的?

  7、出示: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

  (1)为什么叫作“重阳节”?

  (2)重阳节有哪些习俗?(踏秋、赏菊、登高)

  (3)“要敬老”这句话怎么理解?

  8、出示:转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圆真热闹。

  春节是全家团圆的节日。今天学习的这么多传统节日中还有哪一个节日也是全家团圆的节日?(中秋节)

  五、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传统节日,接下来就来开展节日故事分享会,哪位同学能给我们讲讲你是怎样过节的?(任选一两个节日来讲)课后大家可以把自己的故事写下来。

  2、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课后同学们去搜集资料,看看每个民族自己的传统节日都有哪些特色吧。

  六、指导写字

  1、看图识字学词,认读词语,理解字义。

  贴窗花扫墓大街小巷龙舟团圆艾草转眼热闹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结构,发现书写规律。

  3、教师重点指导难写字。

  街:“行”字中间加两个“土”,注意不要写成四横一竖,下面的“土”最后一笔改为提。

  舟:最后三笔的顺序是点、横、点。

  转:“车”字做部首时,最后两笔的顺序是竖、提;“专”字的笔顺是横、横、竖折折、点。

  4、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体现在以下三点:

  1、开篇就将学生带入到传统节日的节日氛围中,使学习充满了乐趣。

  2、在逐句的读文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了大量生字词,并且了解了传统节日的来龙去脉及相关习俗。

  3、节日故事分享会的开展将课堂引入高潮,学生的表现欲都很强,讲故事为后面的写话打下基础。

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指导学生认识“传”“统”等11个认读字,会写“贴、街”等9个会写字。能听写课后6个词语。

  2、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儿歌。

  过程与方法

  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凭借图画理解词语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了解一些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11个生字,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9个生字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教学难点】

  对传统文化产生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中国有一些传统节日,小朋友们想知道吗?板书课题:识字1(齐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些传统节日,分别都有哪些风俗习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评价。

  3、自由读一读课文,划着出本课生字,指名读,齐读。

  4、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5、(课件出示)填空:本课讲了种传统节日,分别是。

  6、拍手、齐读小儿歌。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识记生字:

  (1)(课件出示)

  tiē jiē sǎo zhōu ài zhuǎn tuán rè nɑo

  贴街扫舟艾转团热闹

  (2)认读生字,重点认读儿歌中的生字,自读生字。

  (3)开火车读、齐读。

  (4)正音,指导:“舟、转、热”为翘舌音,“扫”为平舌音,“团”是前鼻音。

  (5)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它们。如:“扫”是“扌+彐”,“转”是“车+专”,“团”是“口+才”,“热”是“执+灬”,“闹”是“门+市”,“街”是“行+圭”。

  还可以用换一换的方法记住它们:如“贴”是“站”换掉“立”加“贝”。

  还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记住它们:“丹心一点到白头”是“舟”,“苗头不对”是“艾”。

  2、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贴、街、扫、舟、艾、转、团、热、闹

  学生看笔顺图,指导书写生字的笔顺,教师点拨笔画较多的字。

  (2)看生字笔顺表,记忆生字笔顺。

  (3)教师讲解笔画名称和笔顺,扩词。

  (4)在田字格中范写,讲解每个笔画在其中的位置,学生按笔顺说说笔画名称。

  学生互相交流,老师重点指导。

  “街”的中间的“圭”最后一笔是提;

  “转”的第七笔是“撇折撇”,从上面一笔写下来。

  “闹”里面是“市”字。

  另外,“贴、扫”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5)老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样才能把这些生字写美观?

  (6)展示学生作业,点评优缺点。

  (四)及时训练、当堂达标:

  1、同学们,同学们读完儿歌,你们认识很多我国传统节日,请你们借助拼音,再读读这些词语,比一比,看谁能把这些字音读准。

  (课件出示:带拼音词语):

  chuán tǒnɡ yuán xiāo mǎn tánɡ qǐ qiǎo

  传统元宵满堂乞巧

  niú lánɡ yuè bǐnɡ shǎnɡ jú xiǎo xiànɡ

  牛郎月饼赏菊小巷

  2、刚才借助拼音,大家都能够读准字音,现在,老师把它们头上的拼音帽子摘掉了,你还能认识它们吗?

  (课件出示:不带拼音的词语)传统、元宵、满堂、乞巧、牛郎、月饼、赏菊、小巷

  3、同桌互读、开火车读、齐读。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认识传统节日。(板书:传统节日)

  (二)初步看图,读韵文

  1、观察书上的图,看看图上画的是哪些传统今日的活动,人们在这些节日里做些什么。

  2、自由读韵文,要求: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三)合作分享,反馈点拨

  1、出示第一幅图,观察说话。

  (1)小朋友,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的活动?他们正在干什么?

  (春节 贴春联、放鞭炮)

  (2)过春节了,人们还干什么?[拜年、吃饺子]

  2、出示第二幅图,观察说话。

  (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元宵节)

  (2)人们在这个节日里在做什么?(看花灯)

  还有什么主要的民俗活动?(吃元宵、放烟花、小孩子挑灯笼)

  3、出示第三幅图,观察说话。

  (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清明节)

  (2)老师介绍清明节:二十四节气之一,民间习惯在这天扫墓。

  (3)清明节这天,少先队员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纪念碑前祭扫革命烈士,这就是扫墓。

  (4)除此之外,清明前后到郊外散步游玩,就叫:踏青。

  4、出示第四幅图,观察说话。

  (1)人们正在干什么?这是什么传统节日?[相机出示:赛龙舟、端午节]教师介绍“端午节”。

  (2)端午节这天,人们除了喜欢赛龙舟,还喜欢吃什么?(吃粽子)

  5、出示第五幅图,观察说话。

  (1)人们正在干什么?这是什么传统节日?[相机出示:乞巧 七月七]教师介绍“七月七”,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2)师介绍“乞巧”:汉族岁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地汉族民间的乞巧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亦是乞巧风俗的延伸。

  6、出示第六幅图,观察说话:

  (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你知道吗?教师介绍“中秋节”。

  (2)中秋节这一天,全家人坐在院子里干什么?[赏月、吃月饼]

  (3)同学们看图上的人都相聚在一起了,这就叫:“团圆”[相机出示词卡:团圆]

  7、出示第七幅图,观察说话:

  (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你知道吗?(重阳节)

  (2)教师介绍“重阳节”。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四)总结提升、适当拓展。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这些传统节日都是比较熟悉的,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很多,要想知道更多的节日,还可以找找相关的资料。

  部编二下《传统节日》课文内容分析

  《传统节日》是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是一篇语言轻快、极富韵律感,充满浓浓节日氛围的课文。课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和重阳节这七大中国传统节日。这延续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节日,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向学生展现了七大传统节日的习俗文化,这些习俗让传统节日变得庄重,又不失情趣,也更有仪式感,唤醒了人们内心对传统节日的尊重。

  课文共八句话,前七句话每一句分别介绍了一个传统节日的习俗。其中,春节、元宵节、清明节是春天里的节日;端午节、乞巧节是夏天里的节日;中秋节、重阳节是秋天里的节日。第八句话与第一句话前后呼应,表示新的一年的春节又来了。全文语言三字一顿,七字一停,读起来长短不一,很有韵律感,朗朗上口,学生乐读易记。

  配合课文内容,文中安排了两幅插图:一幅图是几位小朋友欢天喜地贴窗花,一幅是几位小伙子锣鼓振天赛龙舟。那喜庆颜开的眉眼,那尽情挥舞的手臂,淋漓尽致地描绘了热闹、喜庆的节日氛围。

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 篇6

  每年的正月初一是春节,俗称“过年”,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我最喜欢的节日。

  春节前,大家都忙地热火朝天,姥姥忙着做各种美味佳肴,我帮着妈妈打扫卫生,姥爷忙着采购年货。到了除夕这天,我是最兴奋的,因为可以穿新衣、放烟花,吃年夜饭。这天早上,我早早起来,换上最漂亮的新衣服,就帮着姥姥贴对联、挂灯笼,把家里装饰的红红火火。到了下午,一家人欢欢喜喜地坐在一起吃年夜饭,说到年夜饭,可是有讲究的呢,桌子上一定是有鱼的,因为这意味着年年有余。吃完年夜饭,大家有说有笑地坐在沙发上看春晚了。

  当新年的钟声响起,漫天的烟花就像一朵朵莲花绽开了笑脸,各式各样,五光十色,把天空点缀的格外美丽。按照姥爷家乡的习俗,要在晚上12点吃饺子,叫做“揣元宝”。我和妈妈在院子里看姥爷放烟花,姥姥在厨房里忙着煮饺子。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了桌,大家都希望能吃到包了硬币的饺子,因为这代表着新的一年一定会带来好运。结果,一家人都吃到了有硬币的饺子,原来是因为姥姥包了很多个有硬币的饺子,为的是让我们全家人都能在新年有好运!

  美好的春节,美味的饺子,绚丽的烟花,到现在我还念念不忘。“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背着王安石的诗,我期待着下一次的春节赶紧到来!

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 篇7

  我最喜欢的端午节,它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在那一天,人们都要吃粽子。

  粽子是用青青的粽叶裹呈三角形和长方形,然后放一点糯米,放完糯米就可以放材料,最后把粽叶缝上,再用线把粽子裹几圈就好了。

  每一次我到奶奶家过端午节时,奶奶总是给我带几个粽子回去,我看着都要把口水流出来了,到了家,我把粽子的粽叶剥开,咬了一口,甜甜的,特别好吃。

  妈妈告诉我,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传统节日,你喜欢吗?

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 篇8

  要说我最喜欢的传统佳节,那当然是非春节莫属。要说原因嘛,那就听我细细道来吧!

  有一次寒假,我的姥姥姥爷从东北来到我的家里过年。大年初一到了,姥姥对我说:“小凝,姥姥给你包饺子吃,好不好?”我听了,连声说:“好,好!谢谢姥姥!”“那你想吃什么样的饺子呢?”姥姥问我。“咦,”我疑惑地问姥姥,“饺子也有不同的吗?”“那当然了,你想吃彩色的饺子吗?”姥姥回答我说。我脱口而出:“当然想啦!我要看着姥姥做!”姥姥笑了。

  现在,姥姥要开始包彩色的饺子了。首先,姥姥先把早已准备好的果汁拿出来,用果汁和面,很快,面就变成彩色的了。接着,姥姥拿出昨天已经和好的饺子馅。姥姥先掐下一块彩色的面,揉软,擀成饺子皮,再用筷子夹起一些饺子馅,放进饺子皮的中间。然后,姥姥就按照普通的包饺子的方法,把饺子一个一个包起来。很快,案板上就有几十个彩色的饺子了。现在姥姥要开始煮饺子了。姥姥先把锅里的水烧开,然后把饺子一个一个放进锅里,煮熟,接着把饺子盛到盘子里就可以了。我品尝着姥姥的手艺,不觉赞叹到:“嗯,姥姥做的饺子真好吃!我最喜欢吃姥姥做的饺子了!”姥姥看着我的样子,笑着说:“慢点吃,慢点吃!锅里还有很多呢!不着急!你要是喜欢吃啊,这几天姥姥天天给你做!”“嗯,谢谢姥姥!”我嘴里塞着很多饺子,含糊不清地说。姥姥又笑了。我感受到了姥姥对我的爱,更感受到春节的含义,那就是:全家团圆,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春节,我爱你!

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 篇9

  传统节日中,我最不熟悉的要数清明节了。春节贴春联放鞭炮,元宵节吃元宵猜灯谜,中秋节吃月饼赏月……那么,清明节吃什么?又有什么活动呢?

  于是,我开始查资料。我发现清明节的习俗还真是特别啊!南北方清明节吃的习俗大不同。在北方,要吃鸡蛋,寓意圆圆满满,人们还蒸各种各种的花馍馍,寓意祖宗保佑家族兴旺;在南方,主要吃青团,还吃莲藕。关于清明节的活动,南北方倒是没什么差异,不是扫墓就是踏青。

  清明节的前一天,妈妈特意买了青团,圆圆的像个皮球似的,妈妈说第二天踏青时带出去吃。看着油绿绿的外皮,馋得我直流口水,实在忍不住了,我偷偷地吃了一个,香喷喷的,里面的豆沙馅儿甜而不腻,味道真不错!

  第二天,应时应景,我们全家出门踏春赏趣。一大早我们就搭车前往九龙湖,一路上都是春的气息,柳树发出了嫩绿的芽,樱花争相开放。刚进景区,门口一侧就是滑草场,我爬上小山坡,进入草场,坐在滑草车上,不需要系安全带,一出溜儿地就滑下山坡了,很刺激。接着我们沿着步道一边玩,一边往景区中心走,在湖边戏水、到浅浅的沼泽地探险、爬山找寻小动物和小虫子……一路上特别有趣!到了农家乐时,让人有点儿失望。空气里弥漫着一股烧烤烟熏味儿,路边到处是摊贩,有点拥挤,不过,我还玩了射击,上膛时有点儿费劲,举起枪,接连几枪都没打中,运气真差!最后,终于打中了一个黄色的气球,爸爸妈妈为我叫好,我自己也高兴得不得了。

  清明时节,春光无限美,踏青真有趣!

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 篇10

[教学目标]

  1.会认“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

  1.识记生字词,背诵课文。

  2.准备掌握中国的传统节日及相关习俗。

[教学课时]

  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出示课件:春节、端午、中秋三个节日的情景照片。

  2.同学们,你们从图片看到了什么?能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吗?(学生自由讨论)这些节日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4.学习“传统”二字的读音。(“传”:三拼音节,翘舌音;统:后鼻音。)

  二、读儿歌,随文识字

  1.请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儿歌。

  要求:在拼音的帮助下把字音读正确,难读的词多读几遍。

  2.自读检查。

(1)指名轮读,一人一句。相机正音。

(2)同桌对读,正音。

  3.出示带生字词语,认读字词。

(1)带拼音读词语。打乱顺序读词语。(出示课件)

  传(chuán)统(tǒnɡ)贴(tiē)窗花大街(jiē)小巷(xiànɡ)祭(jì)扫(sǎo)赛龙舟(zhōu)艾(ài)香满堂(tánɡ)

  乞(qǐ)巧(qiǎo)牛郎(lánɡ)织女月饼(bǐnɡ)赏(shǎnɡ)菊(jú)转(zhuǎn)眼团(tuán)圆热(rè)闹(nao)

(2)去拼音读词语。

(3)保留生字,读生字。

  4.教师教学重难点字词。

(1)统、巷、堂、郎、饼、赏:都是后鼻音的字,其中“巷”是三拼音节。

(2)菊:注意音节的拼写,“ü”上两点要去掉。

(3)热闹:读rènao,“闹”字声母是“n”,两个字连读时,“闹”要读轻声。

  5.齐读儿歌

  三、认识中国的传统节日

  1.指名学生读儿歌,其他学生画出文中出现的传统节日的名称。

  2.文中一共介绍了几个传统节日?分别是什么?(七个: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重阳)

  3.这几个传统节日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节日?为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

  4.你知道这些传统节日的的具体时间吗?(出示练习做一做)

  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清明节(4月5号)

  端午节(五月初五)七夕(七月初七)中秋节(八月十五)

  重阳节(九月初九)

  重点提示:这些节日里面除了清明节,其他节日的时间都是在农历的日期,大家记住了吗?

  四、学习传统节日中的风俗习惯及中国的传统文化

  出示: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

  1.画出句子中春节的活动。(贴窗花放鞭炮)

  2.春节里还会有哪些活动?(守岁、贴对联、拜年……)

  出示: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

  1.元宵节的风俗有:吃汤圆,看花灯,猜灯谜。

  2.“人如潮”是什么意思?(展示图片,结合图片理解词语意思)

  出示: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

  1.讲述清明节的习俗,及“先人墓前去祭扫”所表示的含义。

  2.补充古诗《清明》来理解这一句内容。

  出示:过端午,赛龙舟,粽子艾香满堂飘。

  1.请同学讲述端午节的来历,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2.“粽子艾香满堂飘”,从这句话你看出了什么?(端午要吃粽子,插艾草)

  3.总结:端午的习俗有赛龙舟,吃咸鸭蛋、粽子,插艾草,喝雄黄酒……

  出示:七月七,来乞巧,牛郎织女会鹊桥。

  1.播放牛郎织女的动画片,讲述七夕的来历,以及七夕节为什么又叫乞巧节。2.理解“会鹊桥”的意思。

  3.拓展:牛郎星和织女星的知识。

  出示:过中秋,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

  1.中秋节的风俗:吃月饼,赏月。

  2.为什么中秋节的时候我们要回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合家团圆)

  3.拓展:中秋节的时候月亮为什么是圆的?

  出示: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

  1.为什么叫做“重阳”节?

  2.重阳节有习俗有哪些?(踏秋、赏菊、登高)

  3.“要敬老”这句话怎么理解?

  出示:转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圆真热闹。

  1.春节是全家团圆的节日,今天学习的这么多传统节日还有哪一个节日也是全家团圆的节日?(中秋节)

  五、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传统节日,我们接下来开展节日故事分享会,有没有哪位同学能给我们讲讲你是怎样过节的(任选一个节日来讲)?

  2.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课后同学去搜集资料,看看每个民族自己的传统节日都有哪些特色吧。

  六、指导写字

  1.看图识字学词,认读词语,理解字义。

  贴对联扫墓大街小巷龙舟团圆艾草转眼热闹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结构,发现书写规律。

  3.教师重点指导难写字。

  街:“行”字中音加两个“土”,注意不要写成四横一竖,下面的“土”最后一笔改为提。

  舟:最后三笔的顺序是点、横、点。

  转:“车”字做部首时,最后两笔的顺序是竖、提;“专”字的笔顺是横、横、竖折折、点。

  4.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 篇11

  传统节日中,我最不熟悉的要数清明节了。春节贴春联放鞭炮,元宵节吃元宵猜灯谜,中秋节吃月饼赏月……那么,清明节吃什么?又有什么活动呢?

  于是,我开始查资料。我发现清明节的习俗还真是特别啊!南北方清明节吃的习俗大不同。在北方,要吃鸡蛋,寓意圆圆满满,人们还蒸各种各种的.花馍馍,寓意祖宗保佑家族兴旺;在南方,主要吃青团,还吃莲藕。关于清明节的活动,南北方倒是没什么差异,不是扫墓就是踏青。

  清明节的前一天,妈妈特意买了青团,圆圆的像个皮球似的,妈妈说第二天踏青时带出去吃。看着油绿绿的外皮,馋得我直流口水,实在忍不住了,我偷偷地吃了一个,香喷喷的,里面的豆沙馅儿甜而不腻,味道真不错!

  第二天,应时应景,我们全家出门踏春赏趣。一大早我们就搭车前往九龙湖,一路上都是春的气息,柳树发出了嫩绿的芽,樱花争相开放。刚进景区,门口一侧就是滑草场,我爬上小山坡,进入草场,坐在滑草车上,不需要系安全带,一出溜儿地就滑下山坡了,很刺激。接着我们沿着步道一边玩,一边往景区中心走,在湖边戏水、到浅浅的沼泽地探险、爬山找寻小动物和小虫子……一路上特别有趣!到了农家乐时,让人有点儿失望。空气里弥漫着一股烧烤烟熏味儿,路边到处是摊贩,有点拥挤,不过,我还玩了射击,上膛时有点儿费劲,举起枪,接连几枪都没打中,运气真差!最后,终于打中了一个黄色的气球,爸爸妈妈为我叫好,我自己也高兴得不得了。

  清明时节,春光无限美,踏青真有趣!

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精彩11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