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名人故事(精品11篇)

时间:2023-12-16 16:41:31 综合范文

范仲淹的名人故事 篇1

  今天我学习了《范仲淹的故事》。我被范仲淹的学习精神彻底感动了。

  最让我感动的就是:划粥割齑。这个小故事,讲范仲淹在应天府书院学习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固之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范仲淹对这种清苦生活毫不介意,他发奋苦读,每天差不多都是凌晨鸡鸣即起,攻读诗书,直到半夜才和衣而眠。

  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不禁想到,划粥割齑这个故事中范仲淹为什么一天只喝一锅粥,每天都是凌晨鸡叫的时候就开始读书。为什么他这么有毅力呀?范仲淹能做到的,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呢?我想了很久,才终于想到了答案——因为范仲淹很热爱学习,把学习看成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所以他才那样做。

  今天学了这一课,让我想到了这次考试。我做卷子时,做到做附加题了,我觉得太难了,我想了很久也想不出来。我想放弃,但又有点不甘心,我觉得似乎能把这道题做出来,但最终还是没有做出来。都怪我平时太贪玩,没有把知识学扎实。

  今天学习了范仲淹的故事,我觉得我要学习范仲淹的精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相信只要我努力,也能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范仲淹的名人故事 篇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肴、岂、泱”3个生字,会写“淹、岳、粥、寝、凌、佳、肴、岂、咽、宰、泱”11个生字,掌握“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载难逢、殿试”等词语,能够听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殃,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肴、岂、泱”3个生字,会写“淹、岳、粥、寝、凌、佳、肴、岂、咽、宰、泱”11个生字,掌握“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载难逢、殿试”等词语,能够听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殃,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3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掌握“米粥、废寝忘食、凌晨、佳肴、咽不下、宰相、泱泱、毫不介意、和衣而眠、于心不忍、清高、千载难逢、殿试”等词语。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江上渔者》,读这首诗,你能看出什么?(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同情)

  2.出示ppt:(作者画像,介绍范仲淹)

  (1)读读这段话,了解了什么?

  (2)对范仲淹你们还有哪些了解?

  二、自主读书

  (一)读课文,读正确流利(学生自由读)

  (二)同组互读,检查读书情况

  (三)读课文,想想文章写了范仲淹的几件事?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听写词语

  毫不介意粗茶淡饭废寝忘食贫寒闭门不出

  2.用上以上听写的词语,试着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3.联系文章内容解词

  出示ppt:

  划 粥 割 齑

  (1)读词

  (2)文中告诉我们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3)从中你能看出什么?

  出示ppt:

  大夫

  (1)齐读

  (2)大夫的“大”还可以怎么念?

  出示ppt:

  范仲淹

  “淹”字的三点水还可以换一部分,能有什么字?

  出示ppt:

  只身  只得  只煮米粥  一只

  (1)读准“只”字在不同词语种的音。

  四、再读课文,提出不懂问题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找有关范仲淹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ppt: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读懂了什么?

  2.从这句话中看出作者什么?

  3.读了这句话有什么问题?

  生:(1)为什么这么说?

  (2)他是怎样先天下之忧而忧的?

  (3)他做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一)默读课文,全文写了范仲淹几件事?(生:读书)

  (二)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事件。

  1.只身苦学

  2.划粥割齑

  3.闭门不出

  4.谢肴

  三、深入读书

  (一)自主默读,仔细读读课文,用笔画出范仲淹的言行(边读边批注)

  (二)讨论交流,感悟理解。

  出示ppt: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刻苦。

  (1)对比读,读懂了什么?

  (2)读到这儿,你能从文中举例说明范仲淹十分刻苦的语句吗?

  生:从“累了……”

  生:从“划粥割齑……

  生:从五年未解衣……

  (3)课文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他要这样刻苦学习。

  (4)再次深入读书寻找答案

  2.出示ppt:

  他说:“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1)读句子,想想他是怎样说的,在“说”前加入语气词。

  (2)练习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3)从这句话中,我们又能看出范仲淹是怎样的人?

  (4)包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再读这句话。

  四、总结全文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五、积累词语

  1.用笔画出表示范仲淹学习刻苦的词语,背一背。

  2.听写练习。

  板书

  16、范仲淹的故事

  爱国爱民

  闭门不出

  谢肴

  划粥割齑

  只身苦学

范仲淹的名人故事 篇3

  在范仲淹的情感世界中,最突出的是一个“忧”字。他在《岳阳楼记》中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一连六个“忧”,借楼抒怀,道出了自己那鲜明的忧乐观。本来,有喜有忧,属人之常情、事之常理,但在那种平民百姓的“天下之乐”少之又少的年代,范文正公的忧自然也就远多于乐了。难怪他在短短的《岳阳楼记》中就“忧”字连篇。

  无论什么人,也无论处于什么时代,总会有忧愁,问题在于忧什么、为谁忧。范仲淹的“忧其民”、“忧其君”,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忧国忧民。一个“忧”字,既不为“物喜”,亦非为“己悲”,而完全表达的是他那“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境界和政治抱负。他以忧国忧民之心,多次上书朝廷,直陈己见。他写的《奏上时务书》、《上执政书》、《上时相议制举书》等,提出了“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固邦本者,在乎举县令,择郡守,以救民之弊也”等改革措施。其中,《上执政书》是在他居母丧期间写的。旧时官员丁忧期间,通常是不必问国事的,但他为了“四海生灵长见太平”,还是“冒哀上书,言国家事,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仅此一事,便可见其“忧”之一斑。

  范仲淹的“忧”,归根到底是为普通百姓而忧。他在任兴化县令时,发动当地民夫建成数百里让“民享其利”的捍海堤,被百姓誉称为“范公堤”。他位高权重时,则极力为百姓选好官。据《宋史纪事本末》记载,庆历三年十月,朝廷为整顿吏治,决定逐路(注:路,是宋朝行政区划的名称)选拔转运使,对不称职者皆行罢免。在审查名单时,范仲淹把那些庸碌无能的转运使的名字,毫不客气地一笔勾掉。与范仲淹一同审核名单的富弼见勾掉甚多,心有不忍,便劝道:“一笔勾之甚易,焉知一家哭矣!”范仲淹回答:“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义无反顾地坚持将庸碌无为者勾掉。在范仲淹的眼里,“一家哭”与“一路哭”孰轻孰重是显而易见的。为了让更多的普通百姓笑,只好让少数不肯干事或干不成事的庸官(包括他们的家人)哭了。

  范仲淹屡遭罢黜,忧国忧民的志向不改。有人对此曾提出过疑问,范仲淹的回答是:“我道则然,苟尚未遂弃,假百用百黜,亦不悔。”(《范文正公集》附录)我的信念是不变的,为了信念,就是用我一百次、罢免我一百次,也不后悔。他的信念是什么呢?当然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的名人故事 篇4

  明道二年(1033年),江淮一带发生了旱灾。时任左司谏之职的范仲淹,闻听灾情,痛心疾首,立刻毛遂自荐,奏请宋仁宗愿前往江淮一带赈灾。刚刚亲政的宋仁宗,听说灾情严重,马上调拨了大批的赈灾物资,钦点范仲淹为赈灾大臣,前往江淮一带赈灾。

  范仲淹的赈灾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解决了灾情带来的严重后果,江淮一带的灾民纷纷重返家园,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赈灾结束后,范仲淹奉命回京。在朝廷上,范仲淹陈述了这次赈灾的过程,并说给皇上带回了“礼物”。宋仁宗大喜,心里暗暗道,好个范仲淹,赈灾的活儿做得不错,还不忘给我带回个礼物。“礼物”搬上来后,宋仁宗不觉皱起了眉头,竟然是几麻袋的树皮草根。范仲淹解释说:“启奏皇上,这些树皮和草根,都是灾区灾民充饥的食物。臣把这些树皮草根拿回来,希望朝廷的文武大臣们都能品尝一下,体验体验民间百姓的疾苦。”

  听完范仲淹的一番话,宋仁宗这才体会到了“礼物”背后的良苦用心,当即号令每一位大臣下朝后,都要領一些树皮草根回去充饥。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京城的奢靡之风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大臣们再也不敢奢侈攀比、铺张浪费了。

范仲淹的名人故事 篇5

  范仲淹在求学时,认识了一名刘姓同学。当时条件很差,每天只煮两升粟米粥,冷了,切成四块,早晚吃两块。刘同学家境好,总是把好吃的给范仲淹。范仲淹才勉强填饱肚子,得以继续学习。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三年多。临别那一刻,范仲淹暗暗发誓,将来如有出头之日,一定要感谢刘同学对他的恩情。

  范仲淹“持节”自掏腰包在范仲淹当宰相后的不久,刘同学找到府上,说家里发生了变故,需要范仲淹的帮助。

  多年未见,范仲淹跟他把酒言欢叙旧,一边喝酒一边聊起过去的经历。范仲淹说,几十年未见老同学在哪里高就?刘同学端起杯,一饮而尽,说,罢了罢了,此行正好求助老同学,能够谋个一官半职。他想凭着范仲淹在朝中的威望,应该不成问题。

  谁知,范仲淹脸色一沉,说,刘兄家里有几个人,每年需要多少钱开支?刘同学回答,一百两银子足够。

  范仲淹沉吟了一下,叫下人取出一千两银子,说,这些银两先给你救济,如果后续有困难我会继续给你提供帮助。

  范仲淹的银子解了刘同学的燃眉之急,他还了外债,家里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银子用完后,他又找到了范仲淹,这次他直截了当地说,想通过他的关系做官。

  范仲淹一口回绝,说如果家庭困难可以再帮助,你要做官我不能做主,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进入。刘同学离开时,埋怨地说,范仲淹一点不讲交情,如果当初不是我,范仲淹能有今天的成功吗?

  范仲淹说到做到,再取出一千两银子给刘同学。直到最后,范仲淹也没有给他一官半职,自掏腰包维护了清廉形象。

范仲淹的名人故事 篇6

  有一次,范仲淹在洞中读书时,两只老鼠跳进粥锅吱吱乱叫,他抬头一看,是一白一黄两只小老鼠。范仲淹忙将老鼠驱赶出去。两鼠慌忙逃出洞外,钻到荆树两侧。范仲淹追到树下,见一侧鼠洞闪着黄光,一侧鼠洞闪着白光,他很惊奇,取来铁锹挖开一侧鼠洞,下面竟然是一个大地窖,扒开土石,却是满满一窖黄金,他随手埋好。又挖开另一侧鼠洞,见是一窖白银,仍不动分文,埋好如初,复回洞中挑灯夜读。

  离开寺中三十年后,醴泉寺遭受火灾,慧通大师不忍寺庙毁在自己手中,便派人找到已延州戍边范仲淹求援。范仲淹询问了寺庙情况,热情款待来人,但只字不提援修寺庙事情,临走时修书一封并赠送了两包上好茶叶,让来人回复慧通大师。庙中和尚听说范仲淹闭口不提修庙一事,心中愤然。

  一天,慧通大师展信见是一首五言诗:“荆东一池金,荆西一池银,一半修寺院,一半济僧人。”慧通等人对范仲淹不贪财货、密覆不取高尚品格更添无限敬意,用所掘金银修缮寺庙,醴泉寺得以复兴。这便是邹平妇孺皆知“窖金苦读”、“窖金捐僧”故事。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读三年,这在他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他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打下了雄厚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和锻炼了他吃苦耐劳精神和克服困难顽强意志。

范仲淹的名人故事 篇7

  假期间,我读了《范仲淹的故事》,故事中的范仲淹令人难忘。

  范仲淹幼年时,父亲去世了,母亲带着他改嫁到了一户姓朱的人家。范仲淹从小就喜欢读书,由于日子过得艰辛,他白天只好替富人干活,晚上点着油灯看书。后来,为了开阔眼界,他决定到外面游历求学,一路上,他看见了许多名川大山,也看见了农民艰苦的生活。此后,范仲淹进了南都学舍。一个同学看见了范仲淹清苦的生活,回家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他父亲看重了范仲淹的人品,就叫儿子给他许多好吃的,范仲淹谢谢了他的同学,但是没有要那些好吃的。有一天,皇帝来到了南都,同学们都在外面看皇帝,只有范仲淹闭门看读,不闻不问。之后,范仲淹考中了进士,成了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俗话说:“有志者事竞成。”虽然范仲淹家庭贫困,但是范仲淹很有志向,始终没有忘记读书,最后成了一个文学家、政治家。

  范仲淹很有志气,一心读书,并且有这种向上的精神,和懂得克制自己的意志,我要学习他。

范仲淹的名人故事 篇8

  今天,老师讲《范仲淹的故事》,学完以后,我有了很深的领悟。

  这一课令我感受最深的一个自然段是第五自然段。这一个自然段主要讲了:真宗皇帝路过应天府,全城都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去看皇帝,书院的师生也都放下书本跑去观看。可是,只有范仲淹没有去,他像往常一样埋头苦读。他的一位同学特地跑过来叫他。但是,范仲淹只随口说了一句:“将来再见也不晚。”说完以后,他连头也没抬就又继续读书。第二年,他取得了殿试的资格,还参加了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

  范仲淹的做法使我想起了我的不足。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我正在家里写作业。突然,门外响起了一阵喧哗声。我赶紧跑出门外看,原来是外面正在卖很便宜的菜。我叹了口气,回到了家里,又开始写作业。

  我真的为我一听到一丁点的声音,就跑出去玩感到很失望。我以要好好学习,学习范仲淹的专注精神!

范仲淹的名人故事 篇9

  这个学期我读了《范仲淹的故事》这篇课文。范仲淹刻苦学习的精神打动了我。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他曾一人去山上寺院里废寝忘食地苦读诗书。……据说,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正是这样,后来他成为了宰相。范仲淹家境贫寒但他从来不抱怨,一心投入到读书中去。他每天苦读诗书,钻研学问。他还有着心怀天下的远大抱负。我的家境比范仲淹好很多,但我并不像他那样热爱学习,也不像他那样有着远大的理想。

  在我的同学看来,我是一个学习自觉,成绩优秀的好学生。但想想自己在家的表现,就不由得脸发烫。老师天天叮嘱我们回家要安排时间读书,可是我晚上读书是罕见事。每次完成了书面作业就万事大吉。剩下的时间看看电视,玩玩电脑。妈妈总是对我说:“别玩了,作业完成了就去读书。”我回到房间,拿起玩具玩起来。奶奶见状,又赶紧说:“别玩了,快读书吧。”我不听,继续做自己喜欢的事。读课外书也是少之又少。因此,我的成绩总是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上不去。

  范仲淹因为自小立下了远大的志向而每天苦读诗书,最后实现了愿望成为了治国为民的宰相,而我却从没有地想过自己想要什么,也没认真地想过长大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读书就是为了读书而读书,是被动的。如果我能想范仲淹一样,给自己制定一个目标,然后朝这个目标前进,每天多读些书,多看看报,而不是在虚度光阴,那样我的成绩一定能上一个新台阶,也省却了父母的担心。何乐而不为呢?可以前我并不懂,也从没有去思考过。

  读了《范仲淹的故事》,不仅让我认识了范仲淹,而且还得到了新的启发:我们要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从小就要多读书,读好书,且要学好本领,这样长大了才能成为有用之才。

范仲淹的名人故事 篇10

  有一次,范仲淹在洞中读书时,两只老鼠跳进粥锅吱吱乱叫,他抬头一看,是一白一黄两只小老鼠。范仲淹忙将老鼠驱赶出去。两鼠慌忙逃出洞外,钻到荆树两侧。范仲淹追到树下,见一侧鼠洞闪着黄光,一侧鼠洞闪着白光,他很惊奇,取来铁锹挖开一侧鼠洞,下面竟然是一个大地窖,扒开土石,却是满满一窖黄金,他随手埋好。又挖开另一侧鼠洞,见是一窖白银,仍不动分文,埋好如初,复回洞中挑灯夜读。

  離开寺中三十年后,醴泉寺遭受火灾,慧通大師不忍寺庙毁在自己手中,便派人找到已延州戍边的范仲淹求援。范仲淹询问了寺庙的情况,热情款待来人,但只字不提援修寺庙的事情,临走时修书一封并赠送了两包上好的茶叶,让来人回复慧通大師。庙中和尚听说范仲淹闭口不提修庙一事,心中愤然。

  一天,慧通大師展信见是一首五言诗:“荆东一池金,荆西一池银,一半修寺院,一半济僧人。”慧通等人对范仲淹不贪财货、密覆不取的高尚品格更添无限敬意,用所掘金银修缮寺庙,醴泉寺得以复兴。这便是邹平妇孺皆知的“窖金苦读”、“窖金捐僧”的故事。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读三年,这在他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他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打下了雄厚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和锻炼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

范仲淹的名人故事 篇11

  在我学过的许多课文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范仲淹的故事》。每次语文早读课,我就先翻开这篇文章,反复阅读和思考。

  文章说了当时的生活多么清苦,但范仲淹爷爷不怕艰辛,没日没夜地读书。你看:他累了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饭充饥;鸡叫便起攻读,直到夜半才和衣而眠;每天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后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而我们累了有父母靠靠;饿了宵夜;太阳升起来后才起床;晚上早早就睡觉去了。

  范仲淹爷爷的好友给他银子,他不要;给他饭菜,他也不要。我们却把父母的血汗钱大手大脚地花出去;好吃的东西轮不到别人品尝,一会儿就被我消灭的无影无踪了。

  范仲淹爷爷当宰相后,提出了许多兴国利民的革新措施,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我们连屁都没放一个,更别谈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了。

  读了这篇文章,使我深深体会到: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后也成为像范仲淹爷爷那样的人才!让别人也用“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来赞颂我们。

范仲淹的名人故事(精品11篇)相关文章:

名人故事有感作文通用13篇

历史名人故事初二9篇

名人励志故事汇总(精品10篇)

小学生作文素材名人励志故事(精选5篇)

名人故事读后感5篇

关于名人故事作文4篇(名人故事作文600字左右)

《名人故事》读后感7篇(名人故事读后感500字左右)

中外名人励志故事(优秀10篇)

《名人故事》读后感10篇(走进课本里的中外名人故事读后感)

实用的名人故事作文3篇(名人例事作文)